標籤:

楊式太極拳練法糾偏

楊式太極拳練法糾偏

學習體會:虛靈頂勁,基礎之基礎,初練似無感覺,時間一久便顯功效。足部五趾抓地,腳踩湧泉,於松沉、於護膝、與穩固下盤,皆有實效。

太極拳的流弊,一般較其他拳種和功法為少。但隨著鍛煉用功日深,如各個要領未能掌握,錯誤習練,即使輕微,也會出現偏。筆者主要習楊式太極拳。常見偏差及糾正方法分述如下:

一、膝部疼痛

古典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作用於全身」。若勁已經下去,未能至腳,憋在膝上,正常膝部會出現疼痛,重者膝腫,曾見過嚴重二例,竟至外科手術治療。

糾正之法:著重練習足部五趾抓地。不以局部形似為是,而是全身放鬆、伸展、拔長,在運動中把握全身完整勁,此時試作五趾抓地,可能找到勁下去的體會,膝部疼痛也迅即緩解。具體可先單練白鶴亮翅、雲手等式,再堅持到諸式之中。五趾抓地是下肢放鬆的重要關鍵,但不可誤解為腳跟輕飄。整個勁點,仍以「腳踩湧泉」為宜。

二、頭暈

太極拳能使人體清陽上升,濁陰下降,頭部清爽,怡然悅然。而練不得法,反會引致頭暈,大致有如下各端:

(1)未做到「虛領頂勁」。「虛領頂勁」要求頭容正直,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頸關節鬆開。正確走完一趟架式,百會穴及其周圍體表溫度略高於他處,久而久之,不練功時亦感覺溫熱。這是虛領頂勁能「提舉一身陽氣」、「滿身輕利頂頭懸」之明證。凡頭暈者,先宜檢查有否練功低頭的毛病。

(2)上下肢用勁分配問題。太極拳以腰為分界線,上下肢的用勁,一些練功者僅注意上肢的沉肩墜肘,坐腕舒指,下肢缺乏配合,以致氣血上涌而頭暈。

糾正之法:加強下盤,要松胯。可練習姿勢較低的太極劍(楊氏五十五式),步履大,能增長內勁。撲步壓腿、低丁八步,以及站樁功也有助於此。

(3)某些練功者因惑於太極「如氣球」的說法,追求上肢氣血流通的加強而引起的自我感覺,自覺不自覺的「用意」,集中於兩臂,致氣血上注,不知「氣球」之比喻只能接近,如全然等同理解,必致極端。克服辦法,是正確認識太極拳本質,不故意追求,全面用意,加強下肢鍛煉。

(4)思想不集中。天南海北,胡思亂想,練功後不但頭腦不清,長此下去,反而頭昏腦脹,要鎮心猿,收意馬,清除雜念,直至心靜意寧時才開始練功。或謂太極拳宜起床後不做任何其他事情,競先練功,亦含此意。

(5)從中醫學辯證看,原有肝氣、肝陽、肝風的人,不正確的練功方法,會促使病理因素髮展。應按「六聲太極拳練法」,以養肝、舒肝、平肝、息風,且以乙癸同源理論加強下盤以補腎陰,俾水能涵木,則頭暈自除。

(6)楊式大架子(楊澄甫公親訂)一趟,初學者30分鐘,日久功深,可延長至45分鐘,乃至1小時或更長。功深亦快練,師示大架子全趟可在2分多鐘內完成,完整一氣,動作風生,花團錦簇,渾如太極。此非高深功夫不可。功淺者追求快速(架子是散的),或不能夠慢練,下盤功夫不夠,氣血上涌,也可導致頭暈。凡此種種偏差,糾正之法,應刻意求慢,做到能慢(但慢而不停),待「十要」能正確貫穿,然後再加快。

三、氣憋

太極拳順乎自然,拳勢與呼吸配合,一呼一吸因練功日久而愈深長勻細。但姿勢不正,要領不得法,亦能造成憋氣、胸悶,以致全身不舒適等。

克服之法,應做到「氣沉丹田」。但不同於靜功之「意守丹田」。平日練功,拳式配合呼吸,而不是以呼吸去配合拳式,否則愈練愈糟。

四、中氣下陷

練功中出現腹瀉、大便頻仍,或某些機能減退,也是由於要領貫徹不全面。

克服之法,著重於「提肛」。楊式太極拳「十要」雖無提肛一項,但整體要求中包括著「提肛」、「松腰胯」、「上下相隨」、「內外結合」中就包括著提肛。

太極拳屬內家拳,與少林輕功「踏雪無痕」不同。太極全身之動在於松沉,而不是升。沉肩、墜肘、坐腕、舒指、松腰胯、氣沉丹田……都是放沉,都是放鬆,但全身也有兩個勁是向上的,以與下沉平衡。

一即虛領頂動,鬆開動關節。松到脖子兩條大筋有明顯感覺(直到發麻),好似頭頂泰山,又好象沒有什麼。

二是提肛,上下兩個提勁呼應,百會穴和會陰穴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樣驅干就松沉直豎,中正安舒。中氣下陷等問題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太極拳練法糾偏不只上述,這裡僅舉一隅以反三,其他可依此考慮糾正之。


推薦閱讀:

內功譯解----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內功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與纏絲勁的練習-上肢練習
太極拳放鬆詳解
看李仲軒解讀不一樣的內家拳核心要素!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