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些禮儀
06-05
學些禮儀 (一)什麼是禮儀 禮與每個人生活關係密切。每天要打交道,舉手投足,談吐,是不是合於禮,想繞都繞不開。講話處事過程中,有很多禮在。做得好,我們往往在細節上高看他一眼,說他修養高。中華是禮儀之邦,禮與儀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儀式,都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第二個方面,即內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學。而裡面的東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東西看作就是禮。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靈魂得管住,否則會出竅。如何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辦法。西方人把他交給上帝來管。這是宗教文化,有萬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氣,趕走了他們。進一步懲罰他們,訂了契約,規定將來你們的孩子,不管到什麼時候,生下來靈魂里就有邪惡,這個邪惡讓你想做壞事,所以認為人性是惡的。這是原罪,這種邪惡與生俱來,不學而有,是本能想做壞事。這樣的靈魂要不管,只能成為惡魔。要打入地獄,怎麼拯救靈魂呢?得信教,禱告,懺悔。他們把靈魂交給了上帝。中國文化不同,沒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個善良的本質在。這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東西。中國文化中,人的靈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來管。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天理,講公道,講良知,但道德又像空氣,看不出摸不著,又確實在,離不了。於是古人把它轉換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為規範。比方說有道德的人會孝順父母,不是嘴上說,而是有規範,出門怎麼樣睡覺前怎麼樣,有無德只要看看這些行為就知道。每個系列可以操作與檢查,所以說「禮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來做。一天天地按這個做,道德就深入紮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過禮來實現了。按禮來做,行為就合於道德理性。否則背離了道德理性。從周代開始,禮特別多,正常人在小孩時就要學禮,見到長輩怎麼做,父母喊你怎麼做,規定得細緻,小孩的行為都受到道德理性約束,後來是成人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這些是人生禮儀。通過各種禮儀的活動來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對我們特別重要。我們的靈魂要通過禮來自己管。古人說君子有禮。小人沒有。君子一定要學禮。即使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品德和修養依然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素養的重要標準,這和「君子」的評價標準基本吻合。孔子說過,我們身上有兩種東西,一是質,本質,像勤勞真誠孝順,這是質;二是文,現代社會與人交際,說話文雅,舉止有度,處事得體,讓人感覺舒服。一個人身上這兩種東西常不對稱。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率性,給感覺是粗野,不講究;相反的是「文勝質則史」,一看到人就客氣讓你受不了,達頭了,為人不實在,做作,不實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均衡發展,相得益彰。兩個都有,才能成為君子。孟子也有話:「君子異於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裡存的是什麼,只存有錢,就成不了君子,有兩樣:「君子以仁存心」到一個地方就關注弱勢群體;「君子以禮存心」還得裝著禮。裝著愛會尊敬把兩樣存在心情里,慢慢就會成為君子。君子本指國君之子,後來最終成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代名詞。要做君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願望。梁啟超做過講演,題目就是《君子》。說大學是要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這個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談到君子,要崇德,勉為君子;語默作止,都成為國民仿效的對象。南開中學出過兩個總理。校長曾對所有同學講,宋朝時,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養人才,得從一舉一動開始,胡安定的學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學生。是不是君子應該能看得出來,校長說,我們的學生要將來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開的學生。這與梁啟超的寄語一樣。我們得有君子的規範,有君子的文采。(二)學會稱呼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如何稱呼對方。「稱呼」雖然簡單,但裡面卻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和智慧。西方人稱呼對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對父母的稱呼。在他們看來,姓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已,就是讓人叫的。但中國與西方不同,自古以來就崇尚「禮」的要求。中國人的禮有這樣的話,自卑而敬人。卑是謙卑,無論跟什麼人打交道,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謙語,像北京話中的「您」,表達的就是尊重。自古以來就講究對人敬,對自己謙。像爵位里,作為敬稱,天子叫「君」,諸侯也叫「君」。後來把這個下移,用於一般人身上。古人寫墓志銘,寫父親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對方「你」,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像「問君能有幾多愁」,這裡君都是你。還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稱。像許多國君稱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學者年輕人稱呼時也加公,從爵稱過來的。諸侯的孩子多,有繼承人是嫡長子,其他的叫公子。這個稱謂今天也用。開學術會時,介紹來賓會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兒也一樣,女公子。這樣介紹比較雅一些。現在民間說是誰家的仔,一聽,意思沒錯,但是禮儀上不成體統。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後來用來尊稱。電視里常能看到,皇帝稱愛卿。小說戲劇中夫妻也互稱卿,今天還稱卿卿我我。追起來,其實最早也是爵稱。還有建築,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階。還有殿下,閣下。閣下也用得多,這也是敬稱。其實皇帝並非是陛下,是大臣謙稱,無法與皇帝平起平坐,只能與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對話。再一層層傳上去。古代國君見面,中間有許多中介,有話要說時,就告訴介,一個接一個地介紹,一直到那個國君那兒。這叫陛下。殿下閣下都是這個意思。陛下是天子專用。低的叫殿下與閣下。稱自己為「在下」。現在沒了,這種稱呼保留下來了。章回小說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爺,看起來俗氣,但表達的也是尊重。廣東深圳看到客人來了,叫老闆。顯然表達的是尊重。還有像修飾詞,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時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聞不已」。今天打交道時要注意,問人父母得說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場合,我們稱呼對方最應該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多採取敬語,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那麼反過來,當我們在向對方介紹自己或者稱呼自己的時候,一定要用謙稱。自帝王開始都有。像《老子》說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夠。這是謙虛的說法。不穀,指的是稻穀的谷,當善講,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諸侯見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見到丈夫得叫小童。這都是謙稱。郭沫若把「臣」字說是眼睛豎起來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稱臣就是被俘。女子謙稱妾也是。謙稱是一種自我謙卑,壓低自己表示誠懇。最典型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封信,司馬自稱「仆」。甚至自己稱為「牛馬走」。這是一種低調。還有鄭板橋,喜歡畫畫,最佩服的是徐文長,好畫青藤,鄭板橋就曾拿四十金換一幅畫,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畫,自稱是「青藤門下走狗」。鄭板橋這樣做與稱「牛馬走」一樣,是謙稱。這是低調的自謙。像說父親得說家父,母親叫家母。弟弟得說成舍弟。兒子說成犬子。這是中國人獨特的謙稱。中國人講低調,含而不露。問對方姓得問貴姓,回答得說,免貴姓某。甚至還說小姓某。問大人不能問幾歲,得問春秋幾何或者是高壽,回答得用虛度五十,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方式。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詞,哪些是謙詞而鬧出笑話。如一學生同學的父親去世了,同學去奔喪了,這位同學覺得情同手足了,得發唁電,一開頭說,「驚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誰的父親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親去世,發電給人家幹什麼?給人家發的,就說不通了。也不能說是「我的家父」,這是你的,領回去就是了。還有介紹配偶,現在生活中,介紹配偶的詞最亂。往往說,老婆,那口,我家裡的,太俗了。有說是夫人的。這是笑話的。我們去讀讀《禮記》,稱謂嚴格。天子配偶叫「後」,王后,太后。這是天子專用的。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要是稱夫人就是自大了。叫愛人行嗎?愛人是近代興起的稱呼。在漢字文化圈裡,愛人是情人。我們大陸稱自己的配偶為內人或者內子。這是古老農耕時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紹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實,女的稱男的叫「外子」。這是通行的。 (三)以情動容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求職還是參加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如何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舉止得體、服裝整潔都是表面的工作,在這些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它正是人們取勝的法寶。這個法寶就是以情動容》《禮記》裡面有一個《玉藻》,裡面說一個君子,在他平時生活的時候,他的體態非常舒緩,非常從容,可是突然通知他說有一個尊者,在哪裡等待要見你,這個君子聽到以後,馬上就整肅儀容,要調整自己的容貌,然後去見尊者,他是從腳到頭三個字一句,「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庄」。首先講腳,足容重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步履要穩重,要莊重,有些孩子給人的感覺輕輕佻,就是他的步伐是飄的,不是一步一個腳印,所以君子不重則不威,重首先立在足上。《禮記》裡面還提到在鄭重的場合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兩隻腳要像車輪一樣,不離開地,這鞋子幾乎是擦著地朝前走。手容恭的意思是手要能體現你的恭敬,《弟子規》裡面講,就是說你跟人行禮的時候,古代相見要行拜禮。「拜恭敬,揖深園」,作揖的時候要園要深,不能隨便的樣子,作揖要深園要恭敬,手的姿勢非常重要。在拿東西的時候,《禮記》里規定的很清楚,在正式的場合要你拿禮品,或者接受一個禮品,那麼裡面叫奉者當心,接受人家送給我們的國禮,就不能隨便拿著也不能隨便拎著,一定要當心就是,心德位置。在古代如果是天子送你的東西,還要略高於心。走到哪裡一看很恭敬,《禮記》規定手不能低於帶,低於帶,這東西就是擺在地上拖著走,叫提著當帶。現在我們的服務行業,窗口行業這個現象很普遍,到收銀台去交錢,完了以後,收銀的小姐把錢是朝外扔的,然後不理了。目容端的意思是眼光要端正,做人要正直包括你站立的時候,身體要正直,你的心是正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這話就是體現我們一個人內在德行的器官,沒有比眼睛更好的了。內心正的人眼睛是正的是清澈的,內心不正的人眼睛是瞢的是渾的。所以考察一個人,看他怎麼說看他的眼睛,他不敢看你或偷偷看你,這就是人焉廋哉。跟人接觸的時候最討厭的是他的眼睛不看你,醫院就是一個例子,從頭到尾他的眼睛都不看你。不看人是對人一種輕視藐視。有些領導和第一排的同志握手,和其他人說話,心不在焉走過場。我們的周總理對廚師和司機都很好,眼睛注視著你說話。口容止、就是在正式的場合不能發出古怪聲音,比如打噴嚏,愛吃零食,嚼口香糖等就是口容不止。聲容靜就是跟人說話聲音不要太大了,太大了就是噪音我們現在已經把噪音列為公害,有修養的人心很靜話不多,他的舉止很從容,有句諺語叫「寬廣的大河平靜,狹窄的小溪喧鬧。」今天歐洲火車上地鐵里都非常安靜,有修養的人都不喧鬧,要不是安靜的坐著,要不就閉目養神。絕少有交談的,更沒有大聲說話的。頭容直,不直給人感覺是精氣神不夠。氣容肅就是到一個大的場合,要絕對安靜的,就像屏住呼吸一樣。立容德就是在站立的時候,好想對方要送給你東西,你要恭敬接受的樣子。色容庄神色要莊嚴,不要嬉皮笑臉,端莊會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色。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禮記》記錄了比較詳盡的禮儀規範,中國的禮有一個豐富而細密的體系,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把「禮」完善成熟。這兩年微笑服務,幾乎被所以的單位認同了,但是怎麼微笑,微笑要真誠不能按露幾顆牙齒算。孔子非常討厭做虛禮的人。事實上,禮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模仿,又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所以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層次上下功夫,於是衍生出了人與人之間一些毫無內涵的虛禮,特別是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禮就更是表面的存在了。《論語》裡面說「祭神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祭祀的時候,祭祀誰就好比這個人在。「孝子將祭祀,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以具服物,以修宮室,以治百事。及祭 之日,顏色必溫,行必恐,如懼不及愛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溫,身必詘,如語 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靜以正,如將弗見然。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 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 術省之。孝子之志也。」我們中國人禮不是講的外面的儀,禮是內在德行的內涵,儀是德行的外在顯示。 四,穿出精彩 我們每個人在穿著上,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覺。著裝禮儀說,看對方穿衣,知立身處世的風格,看對方著裝的色調,知文化素養如何,看對方如何穿,知其生活態度。所以服飾加上人的容貌,表情,實際上就構成了一個人的文化形象,對服飾要重視。中國在衣服上所展現的文化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黃帝,堯舜,稱「垂衣裳而天下治」,諸侯盟會稱「衣裳之會」,體面事稱「衣冠盛世」,家出名人稱「衣冠譜」。古時認為著裝與品行修養息息相關,如天熱或勞動時不要光膀子,衣服也不能上撩。走到社會生活中要穿戴整潔等。古人為培養嚴肅的人生態度,要求穿戴要得體,穿戴時要求子女做到三緊,即,帽帶要緊,扣子要緊,鞋子帶要繫緊,這樣精氣神就來了。衣服好壞不在價錢,衣貴潔,不貴華,說君子披褐懷玉,講究內在的學問。著裝要符合職業需求,與場合一致,要體現出自己的修養。要儘可能的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個性。 五,我的位置在哪裡 人與人交往中特別是在宴會和會場,往往會出現先後排序問題。古人的原則是「在朝序爵,在野序齒」。汽車中的位置,司機後右手位為上,後左手位次之,司機旁邊為下。如果是主人親自駕車,則應做在旁邊位置。站立之間,如父子之間,兒子應站在父親身邊陪客人,師生之間也應如此。長者命做方可落座。坐時,上身要端莊,漆蓋不要打開,打開古稱箕踞。站時抬頭,挺胸,收腹,泰山崩於後凜然不動。 六,恭敬的學問 與人交往中體現的是個人的素養。真正會交往的人,語言行為上恰到好處,處處彰揚出個人魅力。自謙敬人,君子氣象。學禮可以改變氣質,禮也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南山喬木,挺立於天地之間,氣象是為父之道,南山梓樹,矮小彎曲,氣象是為子之道。故以喬梓稱父子。人沒有恭敬心是可怕的。 七,坐客的講究 坐客需帶點禮物。交往的中心是情意,不要以禮物的輕重為中心。上門坐客,要做到,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勿側聽。談話時,主人不提及,個人不要提及,切不要搶話,插話。主人看錶,應起身告辭。長輩對晚輩應門內送客,身份相等應出門相送,越遠則情意越濃。車走,需百餘步後方回。敬酒時,要端著酒杯,走過去,說敬酒的話。中國人講輩分,晚輩不可與長輩碰杯,需微側身,喝完,道謝離開。吃飯時吃象要優雅,文雅。要站起,主動幫主人夾菜,主人勸阻,客人安坐。興盡而罷。 中國禮儀「禮者敬而矣」,內外兼修的核心是要有一顆恭敬的心,忠恕的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社會】實用禮儀常識
※西方禮儀之?Party?Dress?Code(著裝要求)
※稱呼禮儀
※接待工作的基本禮儀
※名片禮儀
TAG: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