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6)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6)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大家先看科表第三,現在進入這個十門總啟的最後一個部分:別解文義,就是對經文的文本、文句進行討論,這部經從結構上分為三大部份: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在正宗分裡面又分為四個大段落,參考古德的一些劃分,把全經分為三十六段,那麼一一都標出哪個段從什麼地方開始,這樣就使得我們的層次結構有一個明晰的梳理,現在我們討論序分,序分又分證信序和發起序,證信序主要就是一切經典的六種證信,就是信、聞、時、處、主、眾,用這六個要素來做為一經的證序。那麼發起序呢?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特殊的發起因緣。

  那麼下面我們請看經文:[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好,我們來看這第一句,第一句是包含著聞成就、信成就、時成就、佛成就和處成就這五種,首先我聞如是,有的次序可能與這裡有所不同,大部份是『如是我聞』,在這部經是調了下次序,這是一切經典所安立的四個字,這個安立也來自於佛的一個開示,佛在涅槃的時候,在場的四眾弟子都非常悲痛,阿難也同樣是被這種憂傷痛苦所沉浸,就基本上考慮不了其它問題,這時候另外一個尊者阿樓馱就提醒他:你不要跟一般人一樣,在這個時候要問幾個重大的問題,包括佛滅度之後以誰為師,住在何處,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一切經初安什麼名字,怎麼安立?這幾個重大問題,及時問了之後,佛就告訴他就安立「如是我聞」這個句子,那麼這四個字實際上證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這四個字不安的話,以後就很有麻煩,佛滅度之後很多的聲聞尊者紛紛滅度,當時六欲天和色界天人看到這個世間的阿羅漢紛紛滅度,就趕緊向摩訶迦葉來稟告,說佛法你們怎麼把他傳揚下去?一定要為憐憫眾生故要把這個佛法傳承下去,不要都滅度。摩訶迦葉是受佛咐囑的人,所以他也感覺到這件事情非常重大,所以他就趕緊在須彌山頂擊揵椎來告訴一些尊者,不要取滅度,來結集經教,這樣一來就結集了一千個尊者,正好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有一個傳統,他是每天可以供養一千個比丘,四事供養的,這樣就在三個月結夏安居的時候就進行這項結集三藏的重大的工作,這是由摩訶迦葉來牽頭的,當時這一千個尊者都集中之後,就是在耆闍崛山的山窟裡面,摩訶迦葉入定觀察,這些是不是都是阿羅漢,他發現唯有阿難煩惱未斷,他就要把他遷出去,就是驅逐出去,你沒有資格在這個地方,這時候阿難就顯得就很悲痛了,他說我本來是能夠斷煩惱的,只是為了做佛的侍者,是不能那麼快斷煩惱的,如果做了阿羅漢就不可能去做侍者的工作了,所以他在這種情況下被趕出來之後,他就…,摩訶迦葉說等你斷了煩惱再過來,所以他就精進辦道,在後半夜非常疲乏的時候,剛剛想躺下來,忽然一道閃電過來,他開悟了,進入金剛定,斷了煩惱,斷了煩惱他就很高興了,這時候他就又回到了這個洞窟,敲門要進去,摩訶迦葉說敲門的是誰?他說我是阿難,他說你怎麼又來了?他說我已經漏盡了,證得阿羅漢了,摩訶迦葉就講那如果你證了阿羅漢就從鑰匙孔裡面進來吧!阿難就從鑰匙孔裡面進來,進來之後他就向大眾懺悔原來的一些過失,這時候摩訶迦葉就安慰他,你不要生我的氣,這是為你,為了你現在斷煩惱,現在你可以過來了。這樣大家就推舉阿難來結集經藏,阿難這時候一登上師子座,也許是佛力加持,也許是法力的加持,馬上他的身相就像佛相,與會眾的大眾就忽然產生懷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過來了,復活了?這第一個懷疑。第二個懷疑是阿難成佛了?這第二個懷疑,第三個懷疑是不是他方的佛來了?在起這個疑心的時候,這時候,阿難馬上開始說『如是我聞』,就這四個字把三個疑點全都排除了,不是佛復活了,也不是阿難成佛了,也不是他方佛來了,阿難明確說這樣的經典,如是經典是我親自從佛那裡聽來的,如是我聞。那麼『如是我聞』也包括熄滅了相互之間的斗諍,這是阿難聽聞佛說的,不是他自己說的,如果是他自己說的,其它的阿羅漢就不服氣了,是同一層次的人,如果你阿難說出來的,儘管是阿羅漢說出來的,那大家也會起斗諍,所以佛滅度之後為什麼有部派之諍呢?他都是在差不多的情況下,對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相互之間就斗諍,所以他熄滅斗諍。同時『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跟其它外道的典籍有一個區別,外道典籍一般都安一個『阿憂』,佛經是『如是我聞』,『我聞』就表明聞成就,世間上這個我,對於阿難來說他已經證到了聖果,人我空了,在真諦層面是無我,但是順應世俗諦,世俗諦是要有個五蘊的假我,如果沒有一個假我他就沒有辦法去說,去接納,所以順應世諦的假我故說我聞。在佛經裡面阿難是多聞第一了,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他儘管做為侍者,是在佛成道三十年以後才做侍者的,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出家,又在僧團住了十年才做侍者的,那麼佛三十年前的經典阿難他也了了明白,是來自於:第一是比丘之間輾轉的跟他說,還有阿難曾經做侍者的時候提出一個要求,希望佛把他沒有聽到的經典重新說一遍,再就是阿難自己本身也是大權示現的聖者,他自己也有一種三昧,能夠通達諸法的經典,所以在一大藏教裡面阿難是最有資格談我聞的,聞成就。這個『如是』是表信成就,字面上解釋就是『唯如唯是』,這個信成就在佛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信為首,入佛法寶山就能隨意取得珍寶,如果沒有信雖能多聞,雖然研究最後也是空手而回,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這個『如是』從另一層意思說,如就是如眾生意,如眾生隨心所好樂佛就加以說法救度,這是眾生的根機和佛施設的教法間的相應,可以說『如是』。

  再看一時,這是時成就,一般是取佛心裡長久的存著要宣說念佛法門的這個心,然後要觀機逗教,在這個時候,這些與會的大眾能夠有善根智慧接納信受這個法門,佛就趕緊來說,所謂的說者和聽者相應了,這就成就了一時,所以這裡並沒有說年月日,一則是時間本身是虛妄的,心不相應行法。另一方面就是中土的時間的記數跟天竺國時間的記數是不一樣的,沒辦法去記。再加上說者和聽者對時間的感覺也是不一樣,正因為時間是一個不相應行法,是虛妄的,所以你看在一個很短的時間當中,他可以延拖很長的時間,或者很長的時間可以縮短成很短的時間,說的人可能覺得時間短,聽的人會覺得時間長,反之說的人很長聽的人很短,比如佛說《法華經》,說了六十小劫,然而聽者只認為是一頓飯的事情。那麼我們世間心裡感覺叫心理時間也不一樣,比如這堂課聽得太枯躁、太乏味,這一個半鐘點很難熬,就覺得時間很長,如果這一個半鐘點聽得很投入,這一個半小時好像幾分鐘就過去了,忽然說講完了怎麼時間到了,他太投入了忘記了時間了,所以要成就這個說者和聽者這種心理上,這種心性上溝通的這麼一個狀態,這就是一時。

  佛是主成就,在六種成就當中佛這個主成就是為根本的。怎麼叫主呢?就是與會的這些大眾共同所宗仰的,以他為教主,以他為精神領袖,就像眾星拱月一樣,他才成為主,其它的就是伴,就是眷屬,就是弟子,那麼佛在六種成就當中他也是為核心的,從前面來看,正好參與這個教主的這個法會,就成就了時成就,聆聽教主的法音就成就了聞成就,接受教主的教化就成就了信成就,在後面看這個教主所住的地方就是處成就,教主所教化的這些對象就成就了眾成就。所以說佛這個主成就把六種成就都濃縮在裡面了,這叫言佛便周,那麼這裡的佛特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那麼佛住在什麼地方呢?佛是沒有具體的住的地方,是順應教化眾生的需要,或者住在人間,或者住在欲界天,或者住在色界天,或者住在龍宮,不同的地方住,那麼說這部經具體的就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對這個王舍城大家讀經典就很熟悉了,這是摩竭陀國的首都,這個國家的這個國主是頻婆娑羅王,是佛的大護法,他是聽聞佛說法證到了初果的一個大護法居士,在五天竺國有十六座大城,王舍城在十六大城裡面又是最大的一座城市,根據記載有十二億人,可能那個億不是我們的萬萬為億了,如果一個城市住十二億那就不得了了,他這個億,十萬為億,百萬為億,千萬為億,三種都可以為億,大概這裡是指十萬為億了,十萬為億那就是住了一百二十萬人,一百二十萬人在那個時代也就很大了。還有一座大的城市叫舍婆提,住了九億人口,這是憍沙彌國,波斯匿王的首都。我們看佛的一代時教他住的很多地方,然而就這兩座城市住的時間最長,那麼為什麼這兩座城市住得時間最長呢?原來佛是為報恩故,舍婆提是佛肉身誕生的地方,這個王舍城即摩竭陀國是佛成道的地方,法身誕生的地方,所以為了報答生身法身誕生地的恩德,所以佛常常住在這個地方,再加上這兩個國家,這兩座城市是一切有智慧有福德的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所以也為教化故常常住這個地方,所謂教化要從這個國家走在前面的人群開始教化啊!所謂的政治文化中心啊,那麼王舍城呢?在自古以來也是一個很神奇的城市,他為什麼叫王舍?說這個國王的福德很大,老百姓蓋房子都會被火燒掉,國王蓋房子就很安全,於是老百姓說自己的福報不夠,於是蓋了房子說這是國王的房子,他說了這句話這個房子就不會燒掉,所以都叫王舍。那麼佛在這地方講經說法也表明由於這個城市最殊勝故,這個經法也是最殊勝,是法王所住的地方,所以就比喻為王舍。耆闍崛山呢?王舍城周邊有五座高山,這是在五山裡面最殊勝的,耆闍崛山又叫靈鷲山,他的山頭就像鷲鳥的頭,那麼這座山為什麼是殊勝呢?從他的地理環境來看,他離王舍城很近,但是山路又很陡峻,難以上去,這個山勢就很適合於建立阿蘭若~精舍,靠近城市托缽乞食容易、方便,那麼難以上去就使那些俗人哪、白衣啊,輕易上不去,上不去上面就安靜,如果他也開條馬路汽車開上去,那就喧鬧了,你看現在,安靜的地方都開馬路,開到哪個地方就喧鬧到哪個地方,他一定要難以上去就好辦。現在廬山開了路,如果像黃山一樣的,沒有馬路要他爬上去,那山上就安靜得多了。現在人如果叫他走三個小時,他就有點害怕了,他坐在車上三個小時不怕。靈鷲山還有就是它是福德吉祥之處,聖人都喜歡住在那個地方,三世諸佛都在那裡講經說法,大乘佛法,摩訶衍經典大部份是在靈鷲山說的,像《妙法蓮華經》,像般若系的經典,像《觀經》、《無量壽經》都是在耆闍崛山說的,於是在他方世界的菩薩也常常到這裡來禮佛聽經,得佛授記,這個地方是很神奇的地方,不同的人會看到耆闍崛山不同的境界。那麼把王舍城耆闍崛山放在一起,還表明著如來他游化度眾生,主要有兩類住的地方,第一類住的地方就是王城聚落,進行游化,這是為了教化那些俗間的眾生,那麼教化這些眾生是隨他的因緣的成熟,只要能有利益佛都會去,佛為什麼要托缽?也有教化眾生的一個深刻的考慮,要常常跟眾生接觸才能不失時機的教化他,或者給他種下被教化的因緣。這是佛不舍大悲心哪,這樣的教化。但是畢竟出家的比丘和俗人在形態、在生活方式上還是有差異,所以不能共住在一起,只是有因緣可以去一下,去一下馬上要回來,所以這叫境界住。還有一種佛游化的就是像耆闍崛山這些山林幽靜,阿蘭若處,這是為了教化出家的眾生,比丘們,那麼這裡是令出家的僧眾有依託、依止之處,所以佛住在僧團裡面,這樣的地方就叫依止住。這分教化在家和出家這兩種住的地方,那你看這裡標出王舍城耆闍崛山,近可以在王舍城去教化俗間的眾生,退可以在耆闍崛山來教化出家的僧眾,就像《觀無量壽經》,也是在韋提希夫人被囚禁的皇宮裡面先說了《觀經》,然後從虛空回來,阿難又為耆闍崛山的這些出家眾復講一遍,所以這叫一經兩會,把佛的兩處教化,一個境界住、一個依止住,都在《觀經》裡面把他穿在一起了。

  好,我們來看下面經文: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是眾成就,與是共的意思,共同跟這些大比丘在一起,共同在一起,他不僅僅是身體上在一起,他還包含著心性上,不僅住的地方在一起,而且正好這個共,是時間的共同在那裡,時間也在一起,而且他們在這個一時,共的情況下,持戒是相同的,發心是相同的,見解是相同的,追求解脫的願望是相同的,這樣就形成一個非常有凝聚力的一個團隊,構成這個法會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前提,這樣佛就與大眾共聚在這個耆闍崛山。這些比丘是大比丘,大比丘是指這些都是證得阿羅漢果的,不是一般的比丘,是上根利器,是波羅蜜種性到了家的人,而且是趨向大乘的這種胸懷,就叫大。比丘,這是佛教常識,我們就不在這兒詳細講了,比丘就是出家修行的人,他包含著乞士,乞食資身,乞法資心,要對治自己的煩惱,要契證自己本有的涅槃,得到無生,所以這些大比丘有一萬二千人,一萬二千人這個法會就非常盛大了,一般我們看常隨眾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那麼這裡是一萬二千人,法華會上,會三歸一,那個法會盛大也是一萬二千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表明這些大比丘所證到的位次和德能,大比丘、應供、殺賊、無生這樣的果都得到了,三明、六種神通都已經成就了。其名曰,就是指他證到的這樣的一個言詞。下面就列了三十一位上首大比丘的名字,那麼我們要注意這些比丘的名字,或者以他德行的特點來立名,或者以他原來出身的這種家族來立名,或者是以他發的願來立名,那麼這些立名也不是偶然的,他具有一些含義,這三十一位尊者各有特點,表明什麼呢?是我們後來的這些學佛人,都能在這裡面找到跟我自己相類似的這一類型,這就叫各具一德,同類相引。那麼這樣我們就會通過跟我相應的這個尊者,找到跟我同類的一大批人,而這些人都可以是凈土法門所攝受的根機,他可以傳達這個意思。那麼我們就簡單的把這些尊者的基本特點跟大家做個介紹,其它的詳細的,我們看有關的佛教書藉,有很多資料,我們就提綱挈領的講一下:[其名曰尊者了本際],了本際就是阿若喬陳如,梵文是阿若喬陳如。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了本際,這是從他的德能去建立,了是明了,本際是諸法的本性,就是他已經明了契證到諸法的本性。尊者喬陳如他有一個特點,他是五比丘之一,最先成道的,當時悉達多太子,逾城出家之後,凈飯王他就很擔憂自己兒子的種種安全問題,就派了五個人去侍候他,侍奉太子,陪他一起修道,這五個人是從母黨,就是從太子的母親家族裡派出了兩個,從父親的家族裡面派出了三個,這樣派的,那麼這個阿若喬陳如是從母黨裡面派出來的,是摩耶夫人的弟弟,那出身也是很高貴的,這五個人很有意思,這五個人有兩個人比較推崇快樂修行的,有三個人比較推崇苦行的。一般的人都很執著,開始太子在勇猛精進苦行,一天一麻,瘦得皮包瘦骨,這個推崇修苦行的三個人就很讚歎,哎呀,這是真修行人,那個推崇安樂行法的就覺得他不舒服,不舒服他就偷偷的溜了,就遁走了,等到這個太子覺得苦行不能解決問題,接受牧女的糜粥,放棄苦行的時候,這三個很推崇苦行的人覺得太子墮落了,退心了,他們也跑了,結果搞得太子旁邊沒有一個人,所以眾生也是眾口難調啊,你怎麼樣他都有一部份不滿意的。就好像我們大寮的伙食,你做差了,他覺得怎麼吃得這麼差啊,他有意見;你做好了,他說修道人怎麼吃得這麼好啊,你再吃這麼好我都住不下來了,那你到底是吃好還是不吃好,他就是各有不一樣。所以連太子都碰到五個陪他修道的人最後由於這個都跑光了,佛不計較他們,佛成道以後觀察,這五個人還善能調教,所以鹿野苑為他們講法,三轉法輪,阿若憍陳如最先悟道,所以阿含經說憍陳如在佛法當中寬仁博識啊,初受法味最為第一,他的胸懷很寬大,很慈祥,廣學博聞,開始接受佛法就嘗到了法味,證到了聖果,那麼把憍陳如放在這裡,也表明能信受《無量壽經》念佛法門的就是佛的第一弟子,所以他要擺在第一。

  [尊者正願],這個尊者有個特點,也是慈悲心很切的一位尊者,他另有個名字叫淚出,常常思維到苦難的眾生就掉眼淚,那說明他的慈憫心很深厚了,摩訶迦葉在洞窟裡面結集的時候,這個正願尊者在洞窟外面,領了一萬大眾結集三藏,所以這個三藏有上座部和大眾部,大眾部是窟外的,大眾部結集的組織者就是正願尊者,所以把他擺在第二,也表明《無量壽經》是要針對那些大眾的,所以念佛法門是要平民化不僅是貴族化的。

  第三個尊者是正語,正語就是馬勝比丘,馬勝比丘的特點就是威儀很好,走路很高雅、高貴,形色天性也,就是人的形貌、顏色是他天性的流露,唯有聖人才能踐形,有內在德行的人才能把他內在的性德透顯在他的行走、坐卧的威儀裡面,這是不言之教啊。所以馬勝比丘一出現在眾人面前,他就有種很好的教化作用,舍利弗就是在街上看到馬勝比丘托缽,一看到他的威儀,馬上被吸引上來了,就趕緊問你的老師是誰?你接觸的什麼法?馬勝比丘就說了一個偈子,舍利弗就得到了初果,還有些長者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也生歡喜心,其中一個長者由於見到馬勝生歡喜心,然後為比丘僧眾建了六十座房舍,來提供僧團修行,所以我們出家比丘要注意威儀了,如果威儀不好同時對佛教形像也不好,這是正語。

  [尊者大號],大號的梵文叫摩訶那摩,這也是五比丘之一,他的美好的名聲遠近傳布,就叫大號。那麼在這裡你看大號,念佛法門阿彌陀佛的名號那更是無上的大號,美名不是遍及閻浮提而是遍及整個法界。這裡這個大號也同類相感,他也參加了這個法會。

  [尊者仁賢],他的梵文叫跋提梨迦,這是按照他自身的德能去建立的,就是他很仁賢,具有仁慈,賢德,身心柔軟,從這個來彰顯他的名號的德能,尊者仁賢。

  [尊者離垢],這位尊者也是離開破戒的垢染,這是他持戒,然而他在行為當中他也離垢,他有一種修行方法就是常常打掃寺院,打掃寺院,通過外面的塵垢的打掃也使自己的見思惑斷盡,離垢。

  [尊者名聞],尊者名聞,又叫耶舍,這個人出生就非比尋常,他一生下來,上面就有寶蓋,自然顯現出來,由於這個因緣,他的名聲就傳布得很遠,遍布一切處,就叫名聞。這也是宿世的善根。

  [尊者善實],善實就是須菩提,解空第一,他一出生的時候,連整個的房間都空了,但空裡面他又有有,所以他那個缽裡面常常空,但念頭一動,這裡面就現出了百味佳肴了,那麼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入到那個禪定裡面,身心柔軟哪,無諍三昧,非常柔軟,所以由於他解空第一,佛加持他在般若會上為菩薩講般若般羅蜜。所以常常在般若系經典當中是須菩提和舍利弗作為當機眾,做為討論者,而且為菩薩去宣說,這是須菩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在無量壽法會講妙有的這個法會上,他的出現就顯得意味深長。

  [尊者具足],這是富蘭那迦比丘,具足就是從受戒來表明他的名字,受具足戒之後又滿足了他的自性的功德。

  [尊者牛王],尊者牛王就是憍梵缽提,在佛的弟子當中叫受天供養第一,他住在天上,他為什麼會住在天上呢?這裡有一個因緣,他是過去世中由於他看到一位比丘吃飯哪,好像他看不慣,就說你怎麼吃飯像牛似的,那個比丘就趕緊說你趕緊懺悔,我是證得阿羅漢果的人,這一聽他嚇壞了,趕緊懺悔,懺悔儘管沒有下地獄,但是五百世曾經為牛了,罵了一句聖者五百世為牛,今生得了人身,那麼這個牛的習氣還沒有完全斷盡,所以他留了兩個事情像牛一樣的,一個是吃飯的時候像牛反芻啊,發出那個聲音,沒有吃的時候也是咀嚼的樣子,叫做恆事虛哨,然後還有一個就是他的腳跡像牛,又叫牛跡,牛一樣的腳跡,所以儘管他證到了羅漢了,他這兩個習氣還在這裡,所以大家都會輕慢他,嘲笑他,他是證阿羅漢果的人,這一般人不了解,只是從事相上看他不行嘛,不了解他是證果的人,所以佛慈悲就把他遷移到天上去,尸利沙園,天人知道他是證果的人,對他很恭敬,不會計較他這些小節,所以他一直住在天上,直到佛涅槃的時候,本來開始把阿難遣出去之後,當時是準備把他從天上請下來,來做結集經藏的人,結果他一聽到佛滅度了,馬上就悲痛不已,他也就不下來了,說這個象王已經走了,我這個象子還怎麼留在這個世間呢?他就涅槃了,他現出種種神變,涅槃之前他化成水啊,到了這個洞窟裡面向摩訶迦葉告假,他不能來了,這是尊者牛王。所以看來不能輕易罵人啊。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這三迦葉屬於三兄弟,都是事火婆羅門,優樓頻螺迦葉是長兄,住在木瓜林修行,這是佛最先度化的一個外道頭,首領。這個三迦葉,尤其是優樓頻螺迦葉那個時候聲望極高啊,是摩竭陀國的國師啊,全國上下都是把他推崇得無以復加,那麼佛開始去降服他,降服他很不容易,這個外道他驕慢心很大。佛一去說想找一個住的地方,他說我這裡沒什麼住的地方,就是有一個洞窟,你想住就住,但是我要告訴你,那裡面有條毒龍,還是不好住,你還是離開吧,佛說我既然來了,你只要給我一個地方就可以,就住進去了,住進去後,這個優樓頻螺迦葉,包括所有人認為今天晚上這個佛非死不可,在那時候他還沒有佛的概念呢,瞿曇,這個瞿曇今天晚上要死,誰知道佛在那個毒龍窟降毒龍,那個火龍吐火,佛進入火光三昧降服,第二天早上很安閑自在的出來了,這樣他心裡吃一驚,覺得這個人還不平凡,不平凡他還很傲慢,瞿曇雖然有些本領,不如我的道真,我有道,我的道是真的,所以佛降服他,有十次的顯神通,比如其中就有一次,他要開法會,他心裡動了個念頭,哎呀,這個瞿曇在這裡,他又這麼年輕,長得這麼莊嚴,我這些信徒來了會不會被他吸引過去啊?心裡就希望他不要在這裡,他只動了這個念頭,佛就知道了,這一整天就沒有看到瞿曇,他法會完了,他就看到佛來了,他說你今天到哪兒去了?佛說,因為你不希望別人看到我,所以我到阿耨達池去了,但是他聽到這個仍然覺得,雖然這個瞿曇有神通不如我道真,他總是這麼堅固,最後佛直接跟他講,你這種心裡的污染,我執為重,充滿嫉妒,你是不可能解脫的,最後把他的痛處說出之後,他才降服下來。雖然自己年紀很大,瞿曇年輕,但是他有真理,自己心裡確實很污染,所以心悅誠服的投在佛陀座下做弟子。就把這些事火的道具全部扔到河裡去了。他的兩個弟弟一個是伽耶迦葉,他是在象頭山修行的,還有那提迦葉是在那提河畔修行的,一看河裡飄來了道具都大吃一驚,我的兄長到底出什麼意外了?趕緊就帶著弟子就尋找而來,那時候優樓頻螺迦葉座下有五百個弟子,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座下各有二百五十個弟子,所以馬上彙集,彙集一看,這兩個弟弟看到自己的兄長變成比丘的形象了,都大吃一驚,說你怎麼這麼墮落,你都是這麼有名望的人,怎麼給人家做弟子了?這時候優樓頻螺迦葉就平心靜氣的把佛陀的這種威德、這種智慧、這種慈悲給他們做了介紹,這兩個弟弟聽了之後,再見到佛陀,也產生了信心,所以就都投到佛陀座下做弟子。這就是佛最先所降服的一千個外道,成為一個一千的僧團。然後把這些度化之後就浩浩蕩蕩的前往摩竭陀國,因為佛陀跟摩竭陀國的國主頻婆娑羅王有個約定,當時,佛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路過摩竭陀國,這個頻婆娑羅王看到作為一個王子出家那種威儀、莊嚴,就對他很恭敬,也勸他不要修道,太苦了,我可以讓出國家一半給你,但是當時太子都沒有答應,去修行去了,這個頻婆娑羅王當時說:如果你成道,你要想到最先度我,所以佛也是實踐這樣的諾言,就過來了,當時頻婆娑羅王聽說佛過來了,那也是傾城而出啊,很遠地方迎接,這一迎接,因為摩竭陀國的整個的國民都是把優樓頻螺迦葉做為國師的,這時候這些人一看到這個佛跟優樓頻螺迦葉在一起,就不了解到底誰是老師誰是弟子了,這時候,佛就告訴優樓頻螺迦葉,你自己來說,這時候優樓頻螺迦葉就當著大眾的面,為佛行弟子禮,講出佛的一些智慧、慈悲,這樣一下子就把佛陀的地位提得很高了,他是國師的老師啊。所以三迦葉也參加了無量壽的法會。

  [尊者摩訶迦葉],大迦葉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在佛的弟子當中他是頭陀第一,他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家裡是萬貫家財,自古以來這個家族都是貴族,也是修道的,在他祖先修道可以感得靈龜負圖而出。那麼摩訶迦葉本人他也是很莊嚴,叫飲光,身上放出金色的光,金色頭陀,其他人的光在他旁邊都黯淡失色,好像被他的光吞吃了,就叫飲光。這是由於他宿世為佛裝金所得到的一個身相莊嚴。然而摩訶迦葉這樣的一個褔德智慧,他遇到佛也心悅誠服了,出家了。佛也曾經說過能夠讓摩訶迦葉稱老師者沒有大覺是當不起的。那麼摩訶迦葉捨去他高貴的地位、他的財富、他的貴族的種姓,出家之後他卻選擇了頭陀行,苦行哪!頭陀有十二行哪!那真是三衣一缽啊!托缽乞食啊、露地坐,不能住在屋子裡,常常住在墳墓裡面,冢間坐,穿得是糞掃衣,大家不要的糞掃衣!就完全是抖摟精神,離開一切外部的依賴,來精進修道。他修頭陀行是修了一輩子,直到年老的時候,衰老了,佛都憐憫他,就叫他不要再修頭陀行,就住到祗園精舍來,祗園精舍是很好的,那是給孤獨長者和祗園太子造的,那是相當於皇宮的這種水平,叫他還是住過來,摩訶迦葉不同意,他說我習慣於住在露天野外中間,住在祗園精舍,那麼月白風清,那麼好的莊嚴的房子,對我是不適宜的,在那裡我看不到一塊枯骨,聞不到一點屍體的臭味,對我無常、苦空的感覺是會遲鈍的,並且他謙虛的說在教團裡面,我不像舍利弗,大目犍連那樣的推動弘法的進程,然而我知道一個僧團的弘法需要這個僧團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需要僧團過一種嚴肅的生活,有僧團的穩固才能推動弘法,所以我的頭陀行就是嚴肅的生活,鞏固僧團,間接的利益眾生。所以他儘管衰老,卻不放棄他的頭陀苦行。當時佛聽了是很讚歎他,說了一句話:有頭陀行,我法久住。那麼未來的僧團他的衰敗就來自於他的腐敗,腐化,追求安逸的生活,這在現在我們也都要加以反醒,檢討,過得太安逸了,煩惱就容易現前,離開這種精進勇猛的頭陀行,僧團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摩訶迦葉這種金色頭陀,他在禪宗屬於初祖,傳佛心印,是佛法的傳承者,佛是把衣缽傳給迦葉的,迦葉完成了結集三藏的這種使命之後就入定了,帶著佛的衣缽在耆闍崛山窟入定,等待彌勒下生,在彌勒法會上出定,把袈裟交給彌勒佛,完成他最後一樁事情。那麼摩訶迦葉在這個無量壽法會上的出現,他是禪宗的初祖,那麼修禪的還能小看念佛法門嗎?他是結集三藏重要的組織者,那麼教下的人能夠小看念佛法門嗎?所以摩訶迦葉他是教團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好,我們請看下面:[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凈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異乘、尊者仁性、尊者嘉樂、尊者善來、尊者羅雲、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好,我們來看這段,[舍利弗],這是佛的十大弟子當中的智慧第一,舍利,中文是鷲鳥的意思,鷲鷺,又叫百舌鳥,這是比喻舍利弗的母親,她的辯才就像這個鷲鷺鳥,以他母親的德能顯示,這個弗是子的意思,就是舍利的兒子,舍利弗他是宿世善根深厚,八歲的時候他的雄辯就是所向披靡,出家以後,做比丘七日把所有的藏經讀完,十五天證到阿羅漢果,是佛的教團當中推動弘法最有力量的一位法將,那麼他的智慧第一併不意味著他其它不行,只是說選出他的一個最主要特點,那麼舍利弗的禪定功夫也是了不得啊,那有一次他正在晏坐的時候,在打坐,大目犍連就叫他辦個事,他不願起來,那大目犍連就想用神通讓他起來,這時候他就把一個帶子,一個衣帶放在地上,說你能夠動這根帶子我就跟你走,結果大目犍連使盡所有的神通這個帶子紋絲不動,舍利弗他有這個本事,那麼舍利弗這個人也是非常得佛重視的人物。羅睺羅,沙彌,就是讓舍利弗做為親教師,做為和尚的,那麼舍利弗也聽到佛宣布即將涅槃,他在思維,所有的佛涅槃,首先做為上首弟子要最先涅槃,就像大山要崩倒,首先前面的大岩石先要崩倒一樣,所以他提前涅槃,先佛涅槃。他選擇涅槃的地點,思維到他的母親是婆羅門的種性,然而她還沒有信佛,他想我一生弘法讓,讓很多人都信佛證果了,我連母親都沒有度,所以想最後一招度他母親,回到他的出生地,那時候他母親已經百歲了,回到家裡度他母親,他母親由於他涅槃的因緣得到了初果。那麼在這裡顯現唯有智慧第一者才能堪受念佛一法,這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這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無論降龍,止住外道的移山,還是燒這個忉利天王的得勝堂,這些神通妙用,那記載都很多,這方面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然而他最後的結局卻是被裸行外道所害,也說明神通敵不過業力,他是有一天正在山林打坐,這些祼行外道一群人看到就他一個人,這些祼行外道是對佛教具有一種仇恨感,尤其是阿闍世王子皈信佛之後就對其它的外道宗教有一種排斥,這樣這些外道就轉而對佛教非常憎恨,但是他又不敢去動佛陀,所以他就找他下面弟子的麻煩,先把他的左右臂先弄掉,所以正好他們就找到大目犍連,看到大目犍連在那兒打坐,他們就很多人從山上滾大石頭,各種石頭砸下來,大目犍連的身體都打爛了,在這種突發事件的災禍面前,這是他宿世的業力了,以後佛也說了他為什麼有這種遭遇,但儘管如此,大目犍連還能保持一種清明狀態,進入涅槃,這是大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第一者也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得佛的六種大神通那就無有恐懼了。

  [摩訶劫賓那],這是知星宿第一,也是他父母禱告二十八星宿的這個房宿星出生的,房宿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他出家以後,有一天在一個陶師家,在那兒過夜,碰到另外一個比丘跟他共一間房間住,那個比丘跟他講經說法,他就證到了阿羅漢果,那麼事後他知道跟他在一個房間住的這個比丘是佛化現過來的,也就通過這個公案說明佛真的是二六時中在觀察一切眾生,只要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馬上不失時機的用最恰當的身份來給他教化,來給他得到利益,劫賓那就是這樣得到利益的。尊者大住,尊者大住就是摩訶迦旃延,迦旃延在佛的弟子當中論議第一,就是辯論哪,他是第一的,縱橫善巧,不墮在常見也不墮在斷見,發揮中道了義,摩訶迦旃延最為第一。而且他回答問題是非常公正。當時有一個婆羅門外道,他有一天碰到迦旃延,說我有一個問題要問你,他說剎帝利和剎帝利之間,婆羅門和婆羅門之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斗諍,原因何在?那麼迦旃延說是由於貪慾的煩惱,那麼這個婆羅門進一步問,那麼你們比丘和比丘之間也有那麼多斗諍這是什麼原因?那麼迦旃延說:這是由於我見的執著。這個婆羅門聽了還比較滿意,說明他比較公允,也不迴避,這是迦旃延。

[尊者大凈志],尊者大凈志他的梵名叫賴吒和羅,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他一看佛陀整個僧團的威儀、莊嚴就想出家,然而他的父母卻不允許他出家,這麼一個萬貫家財需要他去繼承,但是大凈志出家的心非常堅固,那怎麼辦呢?他就採取一個方法,絕食,絕食運動,他一絕食一天兩天三天到了第五天,他的父母呆不住了,再不同意可能就會死亡了,所以他父母就答應了。他出家以後對佛法非常有信心,而且不染塵俗啊!住在阿蘭若,寂靜住,就叫閑居第一,稱為大凈志。這樣我們就對應有一類這樣喜歡閑居不願跟人群接觸的人,你看還是要接觸念佛法門求往生更好,大凈志。

  [摩訶周那],摩訶周那就叫周利槃陀伽,這是佛門當中非常有典型意義的公案,非常愚痴,他兩兄弟出家,他的兄長很快就修道證果,然而周利槃陀伽一直就沒有進步,沒有進步是為什麼?是你給他傳一個偈子他都老記不住,記了上句丟下句,所以他的兄長就覺得,哎呀,他實在是根基太陋劣了,就讓他還俗,但他又不想還俗,就在路旁邊哭哭啼啼,正好遇到佛,佛問他為什麼在這裡悲痛的哭?哎呀他說我這個人,我哥哥說我太愚痴,要我回去,我也真的感覺到自己太愚痴,佛說你能認識到自己愚痴這就是智人哪,不是愚人哪,佛就把他又帶回來了,帶回來了就開始讓阿難去教化他,阿難教化了一段時間,實在是朽木不可雕也,沒有辦法教化他,太愚痴了,佛不舍任一眾生啊,這愚痴眾他不舍,佛就教他,教他四個字:拂塵除垢,教他掃地,給他安排任務,每天打掃地面,再就是那些比丘的衣服,這個拂塵嘛,把比丘師傅衣服的塵埃把它拂乾淨,幫大家打掃地面的衛生,同時也要所有的比丘都幫助他。開始他去打掃,那些比丘都說他干擾自己修行,都叫他走,不要你打掃,你離開,所以他就哭哭啼啼,他們都不要我打掃,佛這時候就下了個強硬的:所有比丘都要接受他的幫助,不僅接受他的幫助而且你要幫助他,他不是記憶不了嗎?記憶不了時你幫他,他記得拂塵,除垢就忘了,或他記了除垢拂塵就忘了,這個其他比丘就得要提醒他,這樣大家幫助他,哎呀很長時間才把拂塵除垢記住,記住以後他就老實啊,他就慢慢的思維這四個字:拂塵除垢,塵垢是外面的東西,我要拂去塵垢,我裡面也有塵垢啊,裡面的塵垢是什麼?就是貪慾啊,嗔恚啊,我要也要把這個塵垢除掉,心就平等了,寧靜了,慢慢的他契入到平等心,無分別心了,得到了阿羅漢果了。你看就是四個字,拂塵除垢,現在我們修行固然也根基很陋劣,但想想比周利槃陀伽好像也得好一點,至少拂塵除垢還是很快能夠記得住的,提高我們的信心,他就在老實,正直,有自知之明,所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做鈍功夫終有開悟一天,因為開悟是本具的嘛,那麼周利槃陀伽在這個法會又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愚痴就變成了一個大智慧了。

  好,下面是[尊者滿願子],尊者滿願子是富樓那尊者,是佛的弟子當中說法第一的,講經說法第一,他當時聽到佛說法得到了大的受用之後就發了一個大心,一定要把佛法傳揚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當時有個邊地叫輸盧那國,不開化的地方,他就請求要到那兒去布教,佛開始是沒有同意他去,之後他再三要求,佛說你知道你到那兒去,那個地方是沒有開化的,那個民風是非常暴劣的,如果到那兒去,被人打了你怎麼辦?他說…,開始說你被這些人所惡罵怎麼辦?惡罵很好啊,說明他們文明程度還比較好啊,還沒有打我啊,那進一步問如果打你怎麼辦?打我,我也很高興,他還沒有把我打死啊,還說明他不錯啊,那把你打死怎麼辦?把我打死那也很好啊,我就涅槃哪,幫助我解脫啊,只是遺憾的是他們得不到利益啊,他能有這種心,佛才允許他,你可以到那兒去了,要有這種忍辱,佛對富樓那的一些開示當中,特別講到做為一個布教師,他要具備一些素質,對經典法義要了解,處在大眾當中,要無所畏懼,要有種種善巧方便的宣說,而且要具足威儀,自己的行為能勇猛精進,要有慈悲心,對眾生無厭無倦,要有深刻的信仰,加上他的沉著才智,他才可以去做一個布教師,弘揚佛法還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在座的諸位,也得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面對這樣的一個社會,怎麼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弘法者,富樓那尊者就是佛的弟子當中,弘法者中最優秀的一個,叫說法第一。

  [尊者離障],離障就是離婆多,又叫假和合,他有什麼因緣入道呢?他有一次碰到兩個鬼抬了一個屍體過來,兩個鬼就在爭這個屍體,就問他這個屍體是誰的?誰最先得到的?離婆多一看,這兩個鬼都很兇惡,贊成了哪一邊可能另外一個都要生嗔恨心,惹不起,但是碰到這個又不能不說,於是想既然總要得罪一個,我就說實話,就說了實話。說了實話其中一個鬼就嗔恨,就把他的手拔下來,要吃掉,另外一個鬼對他感謝嘛,就把屍體的手給他安上,第一個鬼又把他的腳弄下給吃掉,第二個鬼就把屍體的腳給他安上,這麼七弄八弄呢,他自已的身體全部被鬼吃掉了,然後現在的這個身體完全是那個屍體的身體了,這兩個鬼吃完就跑了,他就有種迷惑,哎呀,這到底是誰的身體呀?所以問別人,你見到我的身體沒有啊?我是誰呀?那麼一問,問到僧團去了,那個比丘一看,哎,這個人還能問這個問題,不錯不錯,就給他來講法,讓他悟到了這個身體是假合的,是假的,然後契證到法性,得到漏盡,阿羅漢果,他出家之後,就有個特點,就是坐禪入定,身心非常的寧靜,沒有散亂,叫無倒亂第一,這就是尊者離障。所以這些修禪定的人,就得屬於離婆多這一類,他有甚深的禪定,都來聞信念佛法門求生凈土,我何人哉?也得要向離婆多尊者學習。

  [尊者流灌],尊者流灌是孫陀羅難陀,這是佛的親弟弟,孫陀羅是他妻子的名字,他的妻子非常美,他跟他的妻子也是非常親熱,兩個人是形影不離的。那麼佛鑒於難陀的情況,從政治上考慮,為什麼佛要度羅睺羅出家?度難陀出家?這兩個人都是這個迦毗羅衛國的繼承人,那麼佛陀從他國家長遠的政治來看,要有天下為公的思想,要選拔最有能力治理國家的人,覺得羅睺羅太小,他繼承王位不合適,難陀他比較沉溺於女色,所以就要度這兩個人出家。當時佛跟阿難托缽到了難陀家裡,這個難陀跟他的妻子正在吃飯,這兩個人都是共同吃共同完成,形影不離的,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的。那佛一托缽,難陀覺得哎呀佛以這樣的身份還登門來,他說哎呀我得親自送過去,所以難陀就把飲食送到佛住的地方,佛一看他來,就叫手下人準備好剃頭的刀,他握著拳頭說:誰敢動我這個轉輪聖王的頭啊?他認為他要當國王,但是佛的威德就把他剃了,剃了之後,他就哎呀天天想家,想他的妻子,那佛就把廟門關著,專門看著他,不讓他逃跑,那麼以後佛善巧方便,把他帶到天上去,看到那些那麼美麗的天女!就問:你看看這個天女跟你的妻子比較如何啊?哎呀,他說我那妻子跟天女不能比啊,就像猴子跟人不能比一樣,那這天女一看到難陀來了,都對他很親熱,說:哎呀,你是我們所有這些女人的夫主,你做比丘修行,以後死了就到這裡做我們的夫主啊,他一聽很高興,原來我出家修行還能到這裡享受這麼多天女,那好啊,我就安心修行吧。這是到天上,所以他就暫時持戒修行,是為了得到這些天女。又過了一段時間,佛又帶他到地獄裡面去,地獄裡面那個油鍋正在沸騰啊,但是沒有人,這個難陀就很奇怪,這裡面是準備等誰啊?那個地獄的獄主兇惡的說:是等難陀,他現在做比丘,做完比丘到天上去享福,享福完了就到這兒來,他一聽就膽戰心驚了,通過這個,他就對慾望啊,男女的慾望就頓然休止下來,就安心辦道,解決生死輪迴問題了。那麼孫陀羅難陀在這個法會上能夠念阿彌陀佛,這個清凈光,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的地方去,那就快速證到大乘的佛果,那他這個因緣就極為殊勝了,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大虛法師QQ說說的開示(424→_→448)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濟群法師《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免費超度嬰靈---海濤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