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話讀懂孔子的「仁」
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這句話是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時,孔子的回答。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僅是仁了,而是聖德了。仁是什麼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 孔子曾說「求仁而得仁」,仁,出於人心,而非在外之物,反諸己身就可以得到仁。為仁由己,欲之則至,何遠之有?所以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要它,它就來了。
4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論語·顏淵》 這是孔子針對顏淵問仁的回答。顏淵此人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對這樣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慾望,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範,也就是「約我以禮」。仁在人心,為仁由己。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那麼如何做呢?具體來說就是四個「非禮勿」,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5 愛人。 --《論語·顏淵》 這是樊遲問仁,孔子的一個回答。「愛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一種大愛,是由父母而兄長而朋友而惠及眾人的愛。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學道,就會有一顆仁愛之心,如此方能學有所用。樊遲在問仁之後,又問知,孔子說「知人」,即「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其實這也是仁,使枉者直換句話說就是化而為仁,可見知與仁是相通的。
6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 在《論語》中,樊遲曾經三問仁。這是樊遲問仁孔子的另一個回答,從恭敬忠信的角度來回答。居處恭,謂平日獨居的時候容貌態度端正莊嚴;執事敬,謂工作嚴肅認真;與人忠,謂為別人忠心誠意。仁者人道,是人與人相處之道,人與人相處,應該以恭敬忠信為主。夷狄也是人處之所,也應當保持這幾種品德,所以說縱到外國去,也是不能廢棄的。
7 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 剛指剛強,毅指果決,木指樸質,訥指鈍於言,也就是說語言不輕易出口。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樣的人,仁德是不會多的。而剛毅之人自然不會有偽善的面貌,木訥之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花言巧語,有這四種品德的人自然近於仁德。
8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吧。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了。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9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 維護好師生間的和諧關係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來,對仁德正義的維護顯然更為重要。因此他說,面對仁德,即便是老師,也不與他謙讓。同時,這句話也強調了:「以仁為己任」,不可限於獨善其身,要主動承擔起宣揚仁德正義的責任,遇行仁之事,應當率先向前、有責任意識,不必謙讓,勇做出頭椽子,仁義才能得以宣揚與伸張。
10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論語·陽貨》 這是孔子針對子張問仁的回答。這裡的「五者」,指恭、寬、信、敏、惠,孔子說能處處實行這五種品德,便是仁人了。恭,是莊重,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恭則不侮;寬,是寬厚,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寬則得眾;信,是誠實,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信則人任焉;敏,是勤敏,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敏則有功;惠,是慈惠,慈惠就能使命人,惠則足以使人。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為您推薦,值得收藏
更多相關新聞
▲他,從車間工人到世界500強"一把手",再到階下囚
▲扶貧資金容不得動手腳、玩貓膩!中央紀委曝光9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典型案例
▲逐條解讀《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腐敗分子的涉案款物去哪兒了?6個問題告訴你
▲中央紀委法規室: "有關規定"是指哪些規定(黨員必收藏)
推薦閱讀:
※孔子「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
※孔子的三種神態
※【百家講壇】《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全十八集)
※33、論科舉——孔乙己人生悲劇的根源不是科舉
※孔子為何不受隱士待見?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