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華民族的身份尋回

《史記》——中華民族的身份尋回子釗說文 2017-12-09 13:10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也顯示出《史記》在文學水準上的與眾不同。作為一部史書,《史記》不會讓人產生枯燥的感覺,刻畫人物時,《史記》細膩生動,司馬遷創作時致力於挖掘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讀《史記》,往往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讀者的情緒亦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起伏。所以說,《史記》是一部具有強烈個人風格,敘事精彩的史書傳記。

中國有著名的「二十四史」,而《史記》排在第一,足見其地位。

《史記》是司馬遷的嘔心巨作,司馬遷其人,大家既熟悉也陌生。人們說起司馬遷,就往往糾結在他受刑的經歷中,反而忽視了《史記》本身。

那我們就聊聊《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古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3000年的歷史。這裡要特別指出,這是《史記》,是司馬遷最偉大,最該被銘記的一點。在《史記》以前,中國對於夏商周以及黃帝時期的歷史考察仍依賴大量的傳說,換言之,缺乏足夠的、必要的歷史文獻來證明那段歷史確實存在過。中國人從哪來?這樣一個終極的問題沒有答案。

我們真的要感謝司馬遷,是他的調查、走訪、記載還原了那段遙遠的歷史,他幫助中國人找回了身份,我們今天才可以驕傲的宣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單就這一點,司馬遷對歷史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因此《史記》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身份尋回,雖然司馬遷的記載也有傳說成分,但他至少填補了這個古老民族的記憶空白,這是文學對歷史、對社會的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這裡,先向司馬遷致敬!

接著說,《史記》全書包括十二篇本紀,主要記載歷代帝王的政績;三十篇世家,記載諸侯國的興亡;列傳七十篇,記敘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剩餘有十篇表和八篇書。

司馬遷的創作讓《史記》不單單作為一部史書出現在文學史上,《史記》的文學造詣之高,也是令人驚嘆的。比如其中的《陳涉世家》、《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語文教材也有選取。尤其《項羽本紀》,司馬遷創作時是摻雜了自己的情感在裡面的。有些人認為作為史官,對歷史記載要客觀,中立。但我認為不盡然,敘述事實應該客觀,但是作為史官本身的價值觀和情操體現在作品中也無可厚非。就是作為史官,首先要有良知、有責任感。司馬遷對項羽是佩服的,是同情的,他有自己的判斷,敢於表達,並沒有因為身為漢臣就一味拔高劉邦的形象,這是頗為難得的。

另一方面,《項羽本紀》中對於楚漢相爭的歷史畫卷描寫得很波瀾壯闊,中國最早以人物為中心的散文作品正是這一篇。司馬遷塑造人物時,很注重人物的個性化,那麼多歷史人物,但個個性格不同。項羽遇見秦始皇南巡時,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司馬遷真是把人物寫得透徹。又如鴻門宴一段,桌上人人性格迥異,各懷鬼胎,司馬遷寥寥數語便將歷史重現,相比較,現在的影視作品對於鴻門宴的描寫當真乏善可陳。

當然,這和司馬遷本身的經歷有關,他對命運的無奈,自卑又自強的心理特點影響著他的創作,使《史記》總滲透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感覺。他筆下的人物,許多都與命運做著抗爭,一如他自己,在歷史迷霧中孤獨、凄迷。

他還給中華民族一個身份,一個來歷,一個今生,但他自己卻在《史記》完成後忽然從歷史上消失了,找不到關於他結局的確切記載。他將歷史拼湊完整,卻顧不上自己的歷史,他在逃避自己內心最深處那個永遠的傷痛嗎?

我們無從知曉司馬遷的人生結局,但我們慶幸他留下一部值得驕傲離去的巨作,再次感謝他!


推薦閱讀:

關於一張美國地圖的困惑?
漢服能否成為國服?為什麼很少見到中國官方推動漢服作為民族服飾的舉動?
中國皇漢運動報告(新編)
回族是怎樣的民族?
是漢族,但是為什麼對漢族沒有民族認同感?

TAG:民族 | 史記 | 中華 | 中華民族 | 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