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玩轉三大國際電影節

中國導演玩轉三大國際電影節

大洋新聞 時間: 2012-02-08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周昭

賈樟柯

張藝謀

侯孝賢

華語片扎堆柏林電影節

  第62屆柏林電影節即將在本月9日拉開帷幕,身為電影業界最知名的三大電影節之一,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吸引了不少華語電影人的加盟。全景單元參賽片、展影片、主競賽單元參賽片、非參評片都有華語片的身影,這讓本屆柏林電影節成為了近年來最受華語媒體關注的一屆。

  2月華語影人鬧柏林

  第62屆柏林電影節將於2月9日至19日在柏林舉行,22部影片入圍競賽單元。華語片方面雖然只有《白鹿原》一部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但前往柏林共襄盛事的還有不少華語影人,包括以主競賽單元非參評片身份亮相的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和徐克導演的《龍門飛甲》。亮相全景單元有楊凡導演的中國台灣影片《妖街皇后》以及由侯孝賢領頭召集二十位台灣電影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以「台灣特有」為題旨、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自由發揮創作的影片《10+10》。此外,鈕承澤將於2月14日上映的新片《LOVE》也會在全景單元做特別展映。電影《飲食男女2·好遠又好近》成為了本屆柏林電影節「美食與文化」單元的閉幕影片。而《大鬧天宮3D》則將在本屆電影節新世代單元做參展。

  在短片競賽單元中,亦有《失落之地》和青年藝術家孫遜創作的木刻動畫短片《一場革命中還未來得及定義的行為》等兩部華語片入圍。

  由於上述影片在柏林的亮相,使得不少華語影壇的明星將踏上今年的柏林電影節紅地毯。包括舒淇、阮經天、趙薇等將隨著《LOVE》劇組亮相,周迅、李宇春、李連杰、桂綸鎂等則將為《龍門飛甲》造勢。霍思燕則將以《飲食男女2》女主角的身份亮相柏林,王全安和張雨綺則將首次以夫婦檔的身份出現在柏林電影節上。

  對於今年華語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的熱鬧導演鈕承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分樂見這樣的景象。鈕承澤表示:「去趟柏林其實很費周折,由於《love》在做上映前的宣傳衝刺,所以劇組要從廣州飛去巴黎再轉機,呆一天又得往回趕。但是,一想到能夠在柏林看到那麼多華語影壇的導演、演員共聚一堂,又覺得特別的開心和自豪,辛苦一點也沒有關係。柏林電影節上好久沒有看到華語片這麼熱鬧了。」

  華語片柏林威水史

  華語片與柏林電影節淵源頗深。自1982年《三個和尚》在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參加短片競賽獲得銀熊獎(最佳編劇)之後,張藝謀又在1988年憑藉《紅高粱》摘得第38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這無疑讓華語片「士氣大振」。於是從1988年到2007年華語片幾乎每年都有作品「勇闖」柏林。1989年吳子牛的《晚鐘》擒得銀熊獎,1990年謝飛的《本命年》再奪「銀熊」,1992年第42屆最佳女演員:張曼玉和蕭芳芳曾經分別憑藉《阮玲玉》以及《女人四十》獲得第42屆(1992年)、第45屆(1995年)的最佳女演員獎。1996年,李安憑藉影片《理智與情感》奪得第46屆的金熊獎,第二年,徐立功又憑藉《河流》奪得銀熊獎。張藝謀於2000年再度發威,以《我的父親母親》奪得第50屆銀熊獎。

  此外,2001年亦是華語片在柏林的豐收年。王小帥執導的影片《十七歲的單車》獲得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該片主演崔林、李濱亦獲得最佳新進男演員的封號,電影《愛你愛我》則讓導演林正盛和主演李心潔分別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新進女演員的榮譽。

  2005年是華語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斬獲最多獎項的一年。這一年,顧長衛的《孔雀》獲得了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蔡明亮則憑藉《天邊一朵雲》獲得特別藝術貢獻獎、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以及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嚴宇和李一凡憑藉《淹沒》獲得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劉佳茵憑藉《牛皮》獲得青年論壇卡里加利獎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三大電影節導演各有專攻

  柏林、威尼斯、戛納國際電影節被認為是世界影壇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國際電影節。自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斬獲西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以來,中國電影真正走上國際電影節的舞台中心已經有20年了。這期間,中國導演們由於各有奮鬥目標,因此形成了三大派系。

  策劃:徐暉

  撰文:本報記者周昭

  威尼斯水軍:姜文、賈樟柯、徐克

  簡介: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舉辦,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特點:威尼斯電影節被業界稱為「先鋒茶話會」,因為它的主旨在於鼓勵各國的電影實驗者,以新穎的形式和獨特的手法拍攝電影。

  以威尼斯電影節為主攻目標的中國導演不少。大陸導演以謝晉為首,1989年謝晉曾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評委。賈樟柯則是隨後的主力選手,雖然他最初是憑藉電影《小武》在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揚名立萬的。但之後的作品,賈樟柯似乎對威尼斯更為鍾情。2000年,以作品《站台》殺入威尼斯電影節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2006年,作品《東》成為了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之後《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獅獎(最佳影片)。  

  在三大電影節中,姜文似乎也更愛威尼斯。1994年,他自編自導的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即送往威尼斯參加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摘得最佳男演員獎。隨後,他也將自己十分看重而爭議特別大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送往了威尼斯參加電影節,不過很可惜並未獲獎。

  徐克也屬於威尼斯派。2000年,他曾經以《順流逆流》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未來電影數字獎。2010年,他又將作品《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送往威尼斯電影節做首映並獲「金獅獎」最佳影片提名。

  柏林系:張藝謀、王全安、顧長衛

  簡介:柏林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了第1屆,之後每年舉行一次。柏林電影節原在6~7月間舉行,後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特點:柏林電影節相對而言在三大電影節中關注的題材最為嚴肅,因此有「政治管教所」的封號。

  張藝謀最初是算得「柏林系」的,1988年憑《紅高粱》斬獲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1993年受邀擔任過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但近年來,張藝謀的創作方向已經明顯轉為商業片,因此也更傾心於角逐奧斯卡外語片。

  接踵而來的柏林電影節擁躉則是王全安。2010年王全安以表現大陸和台灣兩個家庭自離散後重聚的影片《團圓》獲最佳編劇銀熊獎。之前,2004年以作品《驚蟄》前往柏林電影節參加「優秀電影單元」的角逐,2007年則憑藉《圖雅的婚事》入圍200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並摘得金熊獎。

  由攝影師改做導演的顧長衛,首部作品《孔雀》即送往了柏林電影節,並在2005年摘得銀熊獎,為大陸導演中的柏林派又添一員猛將。

  戛納派:陳凱歌、楊德昌、侯孝賢、婁燁、王小帥

  簡介: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它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5月間舉行盛事。最高獎項是「金棕櫚大獎」。

  特點: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但在業內,它也有「噱頭拍賣行」的封號。近年來多次被指向商業「妥協」。

  說到戛納電影節,就不能不提陳凱歌。1993年,他執導的影片《霸王別姬》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是一個華語片至今無法刷新的紀錄。

  婁燁則堪稱戛納電影節的忠實「粉絲」,三戰戛納電影節,其中2003年《紫蝴蝶》入選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競賽單元。王小帥的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雖然是在柏林電影節上拿的獎,但他的作品似乎送戛納電影節的更多,包括有《青紅》以及《日照重慶》等。

  楊德昌亦是戛納派的。2000年,他執導的《一一》曾被法國媒體形容為楊德昌把「生命的詩篇」透過電影傳頌吟唱,並獲得當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殊榮。1994年,他又以影片《獨立時代》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侯孝賢亦是戛納派系的。雖然他的代表作《悲情城市》是揚名於威尼斯電影節,但他其後的作品基本都是送到戛納的,包括《最好的時光》以及《紅氣球》等。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中國 | 導演 | 中國導演 | 國際 | 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