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周易人人都能讀得懂, 人人都能學得會, 人人都能悟得透(一)

大家好,咱們今天就開始逐步講解有關《周易》的這個話題,學習《周易》,或者說這個《易經》不是很容易的事,能夠堅持下去就是不容易,但是只要堅持了,你就必然能夠學會《周易》。我記得小時候大家讀過《三字經》,《三字經》裡頭有句話叫「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這裡面提到了《六經》,那麼《六經》之首就是《易經》。所以,咱們的啟蒙讀物就是《易經》,因為它是《六經》之首。不過學起來確實很費勁的,因為它都是古文,甚至沒有連接性,沒有哲理性,沒有邏輯性,讀起來確實很費勁,所以呢必須得有會的人給這些不會的人來講,才能夠慢慢的傳播下去,否則的話你很難讀懂。在後面《三字經》當中又提到「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整個《周易》的一個發展脈絡,它最早出現的是《連山易》,然後是《歸藏易》,後來是《周易》,就是現在咱們所看到的《易經》。

可是《連山易》和《歸藏易》大部分基本上失傳了,雖然也有片斷留存後世,但是已不全面,只有《周易》還算是詳備。那麼說到《連山易》、《歸藏易》這個問題,在以前的《周禮*春官太卜》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三曰歸藏,三曰周易」。我們一般理解的《連山易》是夏朝時候的易,《歸藏易》是殷商時代的易,《周易》則是周朝時的易。那麼至於《連山》和《歸藏》又是從哪裡發展而成的呢?古時候有一個《三墳》之說,孔安國,他在尚書的序言里說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那麼三皇五帝之書就是《三墳》《五典》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三墳》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天皇伏羲氏的山墳,二呢是人皇神農氏的氣墳,三是地皇軒轅氏的行墳。伏羲氏的山墳後來被夏朝人繼承發展為《連山易》,神農氏的氣墳被商朝人繼承發展為《歸藏zang易》也叫《歸藏cang易》,軒轅氏的行墳被周朝人繼承而發展為《周易》了,儘管它們的體系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六十四卦大體框架還都是一致的,說明《三墳》的源頭是伏羲氏的山墳。

《周易》是經過《連山易》、《歸藏易》的發展之後形成的,這個《周易》的命名有人叫它《周易》,有人叫它《易經》,其實呢後來經過反覆論證還是叫它《周易》比較好,因為這個「周」呢自古有這麼幾個意思,一個是代表運轉,周而復始的意思。一個呢是代表普遍的意思,周代表普遍。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周朝的朝代意思。因為它產生於周代,所以說就用「周」作為名字,就顯示出這是產生在哪裡,這個作品生在哪個時代。那麼《周易》它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我們一般所說的《易經》只是《周易》的其中一部分罷了,有句話叫「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就是說伏羲當年畫了卦,文王后來說了卦,孔子後來又作了傳,這是指的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就是說明整個《周易》這部作品並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它是經過經年累世多少代人,多少人完成,只不過這裡頭最有名的有伏羲、文王和孔子罷了。當然了,還有人說還應該有周公,因為周公他創作了爻辭,等於說在文王的卦辭基礎之上又作了三百八十四個爻辭。伏羲這位老人家和女媧娘娘兩個人在當時的這個母系社會相當於是咱們的祖先,最早咱們的歷史也起源於伏羲這個時候,後來伏羲作古,女媧娘娘開始繼承下來。

最早《易傳》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就是說它是講整個《易經》的誕生的過程。最早伏羲他們那時候是純粹的原始社會啊,沒有太多的文明的進展,那麼他們沒什麼事,填飽了肚子就行了。在那個時候出現一個志者,就是伏羲,他等於是這個族的頭,他是很聰明的人,當時呢就看看天看看地,他就發現這天象很有意思,這地象也很有意思,還有周邊的景物,如山水、太陽、月亮等等,他就開始研究出八個符號來分別代表天、地、日、月等等,總歸是八卦,八個嘛。那麼在他發展的基礎之上,經過了多少千年,直到後來文王的出現,才開始解釋這個卦的符號的意思,以及逐步開始將卦與卦相合組成重卦,也就是後來的六十四卦。最早是只有八卦的,後來慢慢演變成六十四卦了。那麼文王這個人很厲害,當時討伐商紂王未果,他就先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繼位,再後來武王也死了,周公輔佐成王,周公他又把整個《周易》發展了三百八十四個爻的爻辭。直到後來又有孔子開始作《易傳》,來解釋前人這六十四卦和爻辭到底具體什麼意思,怎麼來的。說到文王這個人,他其實很了不起,他當年被商紂王身邊的奸臣費仲尤渾使壞,被關壓到了河南的羑里城,也就是安陽的湯陰一帶,關了七年,這七年你想想,全身臭烘烘的,但是他的神志清醒,思維敏捷,他就開始苦苦的研究卦爻辭,才有了後來咱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卦爻辭。再後來,這個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周公是文王的另外一個兒子),那麼他也很聰明,他就把三百八十四個爻的爻辭給填上了,有了爻辭咱們才能更好的理解這個卦辭。那麼再往後孔子出現了,他五十歲的時候才研究《周易》,現在你才多大?二十三、四歲這樣的孩子聽聽歌的同時你研究研究《易經》多好。孔子當時五十歲才真正開始研究《周易》(其實他早就研究過易經)。當時有「韋編三絕」之說,什麼意思?當時孔子就是愛不釋手,太喜歡《周易》了,直到他看著看著,竹簡的那個皮條都斷掉了三次,就說明孔子那個時候基本上天天就沒什麼事可干,就算有所干也不屑於干,就愛研究《周易》。研究完了再教給徒弟們,學點教點,教點學點。他特別喜歡周公,老夢見周公,在《孝經》裡頭就說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你看,這孔子太佩服這周公了。那麼說到這韋編三絕這三字啊,這「三」它不是只是代表三次的意思,它是無數次的意思。老子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三」就是一切的意思。

咱們經常聽人說事不過三,事不過三。就是你別犯三次同樣的錯誤,犯三次怎麼辦呢?就表明你後面依然會犯。因為「三」就是定性了,就是一切的意思,所以這個「三」是一個多數的意思。孔子作了傳,他作的是什麼呢?後來人稱之為「十翼」,羽翼的翼,就代表翅膀的意思。就是孔子給六十四卦及卦爻辭作了《易傳》,使得《易經》如虎添翼,讓後人更能明白這《易經》(《周易》)到底講的是什麼。確實,十翼可理解為《易經》的橋樑,如果沒有這十翼,《易經》的思想內容不易理解,所謂十翼其實只有七翼,包括《繫辭傳》、《彖傳》、《象傳》、《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但其中《彖傳》和《象傳》和《繫辭傳》分上下篇,所以加在一起正好是十篇,因此叫「十翼」。有了這十翼,後來人都很受用,你一看就能看懂,後來人像孔穎達,朱熹,王夫之、李光地、南懷瑾等等這些易學名家,他們所作的著,都是根據孔子的十翼來的。

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張愛玲經典語句:男人徹底懂得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 人人網@李豐華的日誌
人人吃得起的「人蔘」--胡蘿蔔
抗生素中使用最廣泛,算是抗生素之王,幾乎人人都用的藥物,但是你真的用對了嗎
清血管降血壓的7種蔬菜,人人吃得起,把三高吃回去!
人人值得一看的凈空法師談前世

TAG:周易 | 白話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