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預測
陰爻符號:
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圖是易道的一個很好的圖示,有趣的是,當代自然科學發現世界的模式在太極圖中得到了最好的表達,如宇宙大爆炸的學說及恆星的形成,其漩渦的形式就是一個太極圖,另外還有,現代新神經生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腦的結構也是一個太極圖。一部《周易》無非就是說的一個「道」字,但是《道德經》讀過之後就像是一首詩一樣,讓人感到「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光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讀過《周易》之後,不僅讓人體驗到那個無處不在而又道不清說不明的「道」,又有一套把那個「道」說清楚的語言,所以「易」又是一個操作體系,故有易與卜(理和術)。就《易經》本身而言,她的最基本的語言就是陽「
」和陰「
」,陰陽是易經中的最根本物質,是組成易經的基礎,可以說,沒有陰陽就沒有易經。陰爻陽爻是構成一切八卦的最基本的元素,其來由可能源自於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把郭沫若先生對易經的研究得出推測結論認為:陰爻代表女性殖器,陽爻代表男性生殖器,這可能就是古代人圖騰崇拜中的兩個符號。《易經》中有句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就如同太極圖(見頁面頂端的旋轉太極圖)中畫的一樣,陰陽象徵著天下的萬事萬物,沒有陰陽就沒有天下的萬事萬物,因為下下之事物無非就是陰陽這兩種,陽代表天、光明、男人、上、左、強、水、胖等;而陰代表地、黑暗、女人、下、右、弱、火、瘦等。在易學中,所有的因素都應該明白其陰陽屬性,這是進入易經預測思維大門的必由之路。陰陽這兩種性質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沒有天高顯不出地卑來,沒有上就看不出來下,沒有光明就無所謂黑暗,沒有強大就看不出弱小,沒有高尚就看不出拙劣來,學生的成績沒有好的,就比較不出差的,如此等等。現代的科學家有的甚至提出反粒子論,說與我們的物質世界相對的還有一個反物質世界的存在。大家看頁首頂端的那個旋轉的太極圖,有陰有陽,中間以S線分開,但是每個陰陽中又有兩個小圓圈(太極學說中叫做魚眼,而太極圖被稱為陰陽魚),也代表著陰陽,什麼意思呢?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因為陰陽總是相對的,例如:手心相對於手背是陰,而手心的右邊相對於左邊也是陰,這就是陰陽的相對性,也是中華民族老祖宗的有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獨特思維方式,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中國才有這種思維方式,易經是中華民族所獨創。而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人也是比較喜愛中國的易經的,作為中華民族的火黃子孫的我們是否應該繼承我們自己的文化系統呢?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冬去春來,夏去秋來,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陰極生陽,陽極生陰,在中醫里,說一個人身體極度的虛弱,反而容易上火——虛火。當最冷的天氣到來時,說明天氣將要開始轉暖了。天底下的萬事萬物莫不如此,一個人由出生、面後成長、壯大而至強盛,接下來就是退勢、衰弱、死亡;當你去爬一座高山時,你從起步艱難的向上爬,到達頂峰後,在你面前的就是下山的路,也就是說物極必反。陰陽的思想是具有哲理性的,如果要想充分能夠理解,只有到具體的生活當中去體驗,生活之中無處不陰陽。一、陰陽·五行陰陽為宇宙萬物的兩體客儀。《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兩義為兩體客儀」。陰陽是從太極中產生出來。其陽儀符號為「
」,陰儀符號為「
」。體現一分為二的宇宙發生觀思想。萬事萬物皆可歸屬於陰陽兩義。陽儀代表奇數、光明、正向、運動、白色、剛強、外在、正數、俯下、實際、左邊、德生、開放等一系列涵義;陰儀代表偶數、陰暗、反向、安靜、黑色、柔和、內在、負數、仰上、空虛、右邊、刑殺、關閉等一系列涵義。二、四象
太陽(
)、少陽(
)、太陰(
)、少陰(
)的合稱。語出《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義生四象」。四象由陰陽兩儀發展而來,太陰、太陽象限內是純陰、純陽;少陰、少陽象限內是各含陰陽。四象代表四方、四時、二至二分等。太陽又稱老陽、太陰又稱老陰、三、陽中之陽亦稱「太陽」、「老陽」。①指陽的事物中又分屬陽的一面。事物的陰陽屬性只是相對的,它們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為陰陽兩面。②在陰陽屬性依不同的關係而相對變化時,指一事物的兩種屬性均屬於陽者。四、陽中之陰亦稱「少陰」。①指陽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兩種屬性中,前一種屬陽,後一種屬陰。五、陰中之陰亦稱「太陰」、「老陰」。①指陰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陰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兩種屬性均屬陰者。六、陰中之陽亦稱「少陽」。①指陰的事物中又分屬於陽的一方面。②指某一事物的兩種屬性中,前一種屬陰,後一種屬陽。七、重陽兩種屬於陽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一晝夜的日中(正午),白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稱重陽;把自然氣候與人的病變聯繫起來,如夏季屬陽,暑為陽邪,故夏月感冒,也可稱為重陽。八、重陰兩種屬於陰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一晝夜的夜半,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稱重陰;把自然氣候和病變聯繫起來,如冬季屬陰,寒為陰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以稱為重陰。九、陽錯陰陽家術語。反映百事不宜之日。農曆一年之中有十二日為陰錯日,即正月甲寅日,二月乙卯日,三月甲辰日,四月丁巳、己巳日,六月丁未、己未日,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九月庚戍日,十月癸亥日,十二月癸丑。《協紀辨方書·義例二·陽錯》:「堪輿經曰:以陽建之支配當方之干,陰陽自相配合為日,以值所沖之宿為陽錯。如正月陽建在寅近於甲,支幹相配為甲寅日,寅沖於申故正月甲寅之日,月宿在申為陽錯;三月陽建於辰近於甲,支幹相配得甲辰日,辰沖於戍,故三月甲戍之日,月宿在戍為陽錯。余月仿此」。十、陰錯①陰陽家術語,反映百事不宜之日。一年之中有十二日為陰錯日,即正月庚戍日,二月辛酉日,三月庚申日,四月丁未、己未日,六月丁巳、己巳日,七月甲辰日,八月乙卯日,九月甲寅日,十月癸丑日,十二月癸亥日。《協紀辨方快·義例二·陰錯》:「堪輿經曰:以陰建之支,配當方之干。陰陽自相配合為日,以值所沖之宿為陰錯。如正月陰建於戍近於庚,支幹相配為庚戍日,戍沖辰,故正月庚戍之日,月宿在辰為陰錯;二月陰建於酉,近於辛,支幹相配為辛酉日,酉沖卯,故二月辛酉之日,月宿在卯為陰錯;三月陰建於申,近於庚,支幹相配為庚申日,申沖寅,故三月庚辛之日,月宿在寅為陰錯。余仿此。唯五月及十一月,陰陽二建合於子午。故無陰錯陽錯」。②古曆數術語。在六十甲子中。甲子、甲午為陽長,陽長之前三辰,即甲子之前辛酉、壬戍、癸亥,甲午之前辛卯、壬辰、癸巳皆為陰錯。見明王逵《蠡海集·曆數類》。十一、陰差陽錯
陰陽地理家用語。鄧恭《地理知本金鎖秘》:「凡陰差之處,則分不得金,立不得向」。分金立向指羅針定向。陰見陰為差,陽見陽為錯。即月亮運動中的潮汐漲落最高點和最低點的八次停頓處,從中可領悟出空間事物運動中所產生的差錯停滯現象。此語成為口頭禪流行於世,以說明時機不對而生差錯、過失。十二、陰錯陽差古曆數術語。一年中有十二個陰錯陽差日。明王逵《蠡海集·曆數類》:「陰錯陽差,有十二日,蓋六十甲子分為四段,自甲子、己卯、甲午、己酉,各得十五辰。甲子之前三辰,值辛酉、壬戍、癸亥為陰錯;己卯之前三辰,值丙子、丁丑、戊寅為陽差。甲午之前三辰,值辛卯、壬辰、癸巳為陰錯;己酉之前三辰,值丙午、丁未、戊申為陽差。蓋四段中,每段除十二辰,各餘三辰,三四亦得十二辰,是為陰錯陽差也。甲子、甲午為陽長,故有陰錯,己卯,己酉為陰長,故有陽差也」。十三、陰刑陽德指陰為刑殺,陽為德至。從月亮晦明之道中衍生出來。馬王堆帛書《黃帝內經》:「極陰以殺,極陽以生」。「春夏為德,秋冬為刑」。「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協紀辨方書》:「陽為德,陰為刑。陽之為德也,在不化乎陰,而陰之為德也,在棄其本位而從乎陽」。認為春夏為陽。為德生;秋冬為陰,為刑殺。《淮南子·天文訓》:「冬至則斗北中,繩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夏至則斗南中,繩陽氣極,陰氣萌,故曰:夏至為刑」。「陰陽後刑德,有七舍,何謂舍,室、堂、庭、門、蒼、術、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後日至十五日,而徒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德在庭,則刑在蒼。陰陽相德,則刑德門」。認為德中有刑,刑中有德。冬至為刑,陽氣萌,故為德;夏至為德,陰氣萌,故為刑。並將陰陽刑德分為七個劃分範疇。十四、陽破陰沖陰陽家語。指六月癸丑日與十二月丁未日,為百事不宜。《協紀辨方書·義例二·陽破陰沖》:「堪輿經曰:六月,陽建於未而破丑,陰建於己而破癸,故六月癸丑為陽破陰沖也;十二月,陽建於丑而破未,陰建於癸而沖丁,故十二月丁未為陽破陰沖也」。十五、凈陰凈陽地理家術語。以先天八卦配洛書而定,九、一、三、七為陽,乾、坤、離、坎當之。四卦所納之甲、乙、壬、癸,坎、離所合之申、辰、寅、戍皆為陽,故稱凈陽;六、四、八、二為陰,艮、兌、震、巽當之。四卦所納之丙、丁、庚、辛,震、兌所合之亥、未、巳、丑皆為陰,故稱凈陰。十六、陰降陽升陰氣下降,陽氣上升,互為交感。《周易》認為天地運動具有升降交感的性質,天地陰陽交者為順為吉。失交者為逆為凶。泰卦,天居下,陽氣上升;地居上,陰氣下降,相互交感,故為大吉。《彖》:「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咸卦,上卦兌為陰,下卦艮為陽,互為交感。《彖》:「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否卦,天居上,地居下,陽氣與陰氣不得交感,故為凶。《彖》:「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易學陰陽升降交感思想通過卦象、河洛、太極圖式反映出來。陰降陽升是天地萬物規律。如一年四季:「冬,陽在內而陰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則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為地陰極,而生陽上升,至夏則陽在上,而陰在地中者······如冬至子正一陽升而得其復,至於巳則陰絕,而六陽備。是故得其純乾;夏至午正則一陰生而得姤,至於亥則陽絕······然子後面南,午後面北,視卦之爻,則子後陽升,午後陰降,明矣」。(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中醫常運用陰陽升降交感思想說明人體生理、病理、治則、方葯等。十七、陽三陰四漢代易學術語。①西漢京房對卦象卦位的認識。《京氏易傳》:「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三者東方之數,東方日之所出,又圓者徑一而開三也。四者西方之數,西方日之所入,又方者徑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終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陰陽也。奇偶之數,取之於乾坤。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離者,陰陽之性命。分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降五行,分四象,順則吉,逆則凶」。一卦六爻,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三畫以上為天,四畫以下為地,三和四為天地界限。卦中陽三陰四之位和內外之分來於天三地四之數,也是日月運行的軌道。卦象分陰陽又來於七八九六之數。乾卦純陽,象天,其數三,其變為九;坤卦純陰,象地,其數四,其變為六。奇偶之數亦取之於坎離兩卦。坎為少陽,其中陽爻,其數為七;離為少陰,其中陰爻,其數為八,七八之數為陰陽卦象的性命。認為天地陰陽都有數的規定性,以陽三陰四之數說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主張數生象,是對《周易·繫辭》「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的發揮。②《易緯·乾鑿度》對《周易》六十四卦的認識。「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隅,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周易》上經三十卦,上為陽,三十數取三,故為陽三;下經三十四卦,下為陰,三十四取四,故為陰四。認為上經講天道,下經講人道,乾坤坎離為六十四卦核心。以陽奇陰偶數為《周易》的主導思想,以陽三陰相配合解說上下經編排順序。後世對此肯否不一,影響頗大。易之太極原理易理表明:宇宙本身和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有生有死。因此宇宙本身和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是生命體,都具有生命特徵。儘管宇宙中事物類別繁多,表象萬千,錯綜複雜,不可勝數,然而,事物從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直到死亡都是有規律可以依循的。事物生死之規律都可以用同樣的生命模式來表達。這個生命模式就是太極。生命模式所表現和遵循的規律就是太極原理。太極原理不僅表達出萬事萬物的生命模式和規律,而且彰顯出「大德曰生」的易理精髓,應證了「生生之謂易」的易學生命之新陳代謝,吐故納新和螺旋上進的深刻思想內涵。此外,太極原理還包涵著相應的其他原理,例如太極生成原理,太極周期性原理,無-有相生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量變到質變原理等。因此,從古到今,太極原理在易學中都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文試圖以現代科學立場來理解和解釋太極原理,使太極生成,周期性發展與螺旋循環進化之過程清晰而明確。也使古老的太極原理作為宇宙運動的普遍規律之一,同現代科學技術接軌,從而可以指導現代人文和現代科學的研究和進步。1、太極生成原理.繫辭上傳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些優美而深奧的文字流傳二千五百年。古人明確告訴後世:宇宙最初是由太極生出兩儀,再由兩儀生四象,然後由四象生八卦。作者[2]曾經將太極生八卦的過程看成是時間三維和空間三維的生成過程。由於時空的產生,為宇宙萬事萬物提供了運動和表現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繫辭傳明確說「八卦定吉凶」而不是「八卦生吉凶」,這個「定」字表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一旦有了時空,其吉凶就可以確定了。繫辭再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物質的分類,萬事分群都是在時空確定之後,才能進行。一旦有了分類事物就產生了吉凶。這裡古人隱含著宇宙生成秩序-既先產生時空,再才有質能,然後才有吉凶。所謂吉凶,是指事物進化和發展的成功或失敗,事物運動和變化的進退之象。繫辭上傳再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古人指出天地為最大空間,四時為最大時間,日月為最大質量以產生最大的光明;富貴(財富和地位)為人類崇高事業(精神追求)。這樣,太極首先生出時空,才有物質定吉凶,然後生萬事萬物。因此,從太極開始,宇宙的空間(天地),時間(四時),質量(日月),能量(光明),物質(富貴)和精神(崇高)都產生出來了。《易傳》的宇宙生成論同老子以「道」解釋宇宙生成和萬物演變的思想具有一致性。《道德經》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指明太極生出一維時間或者空間,一生二,指二維時間或者空間,二生三,指三維時間或者空間,有了時空則萬物才可以生出來。而《易經》中乾卦彖曰:「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成六龍以御天」。也可能含有在天地之間產生六維時空之意。繫辭上傳再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表明了太極內部陰與陽的相互作用是太極生出天地,質能,物質,精神的原因。可見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回答人類古老的哲學疑問:宇宙是什麼?答曰陰與陽;宇宙從哪裡來?答曰:由太極而生;太極如何生成?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古人的思維中,後世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宇宙的生成模式 – 太極模式或者易之太極生成原理。歷史上,人們對太極和太極圖有許多解釋。大多解釋是根據學者自己的感悟。由於受限於歷史環境,有些解釋不一定反映出繫辭原始之意。例如《三統曆譜》認為「太極元氣,函三為一。」為什麼函三為一呢?《周易正義》認為「太極謂天地未分之間,元氣混而為一。」什麼是「元氣」呢?北宋時期,周墩頤所發明的太極圖和所著《太極圖說》雖然具有獨創性,卻為道家理論[3]。周墩頤的「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的思想細化了繫辭原意[4],但未必全面和正確。朱熹提出「太極者,其理也」的觀點首先指出太極生命模式的普遍意義。但是,朱熹沒有細化何為太極之理,還是留下遺憾。最近,田合祿先生認為[5]:《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天學科學系統,而太極圖來源於古人對地球光照時間的全年分布圖,明確指出「太極圖表示的是一幅時空圖,黃道O點表示時間,赤道S表示空間。」太極圖是時空圖的提法很有創意。遺憾的是,先生沒有具體說明太極圖是如何成為時空圖的。張其成先生[6]認為「總之,太極圖揭示了宇宙生命循環往複、對待互補、對立轉換的基本規律。太極圖結構是直觀唯象的,它可以在整個宇宙自然及生命領域得到廣泛的證實,甚至可以在科學實驗中得到檢驗,因為它畢竟是「規律」。太極圖所揭示出的宇宙生命循環往複的規律也就是太極原理。而太極圖得到廣泛的證實和可以在現代科學實踐中得到應用只能說明太極原理在「器」之應用而已。可見,太極圖作為宇宙生命共同模式「在整個宇宙自然及生命領域得到廣泛的證實」之事實使易學家們普遍感悟到太極原理對指導具體事物的哲學意義。同時,太極原理來體現出繫辭「生生之謂易」的中國古代哲學之精髓。但是,古代的易學家們普遍認為太極是指天地未分以前的混沌狀態,其描述太極之間的邏輯連續性問題常常自相矛盾或者含糊不清[7]。實際上,古代文獻中,太極概念非常混亂,是物?是氣?是理?還是陰陽?模糊不清。如果說古代的易學家認為「太極是氣」,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畢竟沒有今天的科學知識,不知道「氣」為何物。可是,現代的易學家們還是繼續認為「太極是氣」,則未免太多古人的慣性思維。現在社會,易學家們應該思考「氣」為何物?是否可以檢驗與證實?否則就今不如昔了。太極概念,幾乎沒有清晰過。因此,人們有必要澄清太極概念,確立太極之理。按照現代科學知識結構,太極原理可以歸納有三:其一,太極由「無」而來,由陰陽而生。《道德經》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的「有」是指事物之存在而又很細微的起始狀態,是事物的最初起點。在《易傳》里就稱事物的最初起點為太極。太極是「有」,而從事物細微而不可見之「無」開始。所以老子說「有生於於無」。由於陰陽是宇宙存在之本質1,是宇宙與生俱來的屬性。陰陽就存在於太極之前的「無」之中而正是陰陽的相互作用才生出太極來。因此,陰陽存在於太極之前的「無」之階段。太極是陰陽的整體概念,而陰陽是太極本質的和唯一內函。其二,陰陽相互作用即「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太極產生、進化和發展的原動力繫辭傳指太極是 「生兩儀」,而不是「分兩儀」。這裡「生」表示太極產生、進化的動態過程,是事物向外部擴張和發展的起始原點。太極內部的陰陽作用使得太極「長成熟」才生出兩儀來。兩儀並不是孤陰寡陽的分離,而是事物從太極點「生」出來之後呈線性發展。而四象是事物在呈平面性發展,八卦則是事物在呈立體性發展。此時,事物不再是一個點,而是在自己的時空中發展和壯大。而從古到今,普遍解釋太極生兩儀就是指太極「生」出陰與陽來,因而得出太極生陰陽的繆論,這不僅將陰與陽分離開來,而也誤導後人,以為陰陽是由太極生出來的。這根本不符合《易傳》之本意。其三,太極原理是描述和涵蓋事物從微細到起始,從成熟到頂峰,從衰退到死亡的整個發展與進化過程。因而太極又是事物進化的全部動態過程,所表達的動態進化原理。朱熹認識到了太極原理。他說:「總天地萬事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事物從太極原點生出來之後,其生長,壯大,成熟,衰退到死亡,也是由事物內部的陰陽相互作用來推動和發展的。這一完整的過程也稱為是太極過程,其反映出來的普遍規律性是事物進化和發展的周期性原理,就是朱熹所謂的「太極即理」。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事物的發展,進化和生死都在自己的軌道上作周期性運行。宇宙中萬事萬物皆是一太極,皆有自我運行之軌道,皆有自我生死之期數,枯榮之軌跡,因而萬事萬物都有其理-太極周期性原理[8]。2、太極周期性原理。如果脫離時空,宇宙不會存在。太極周期性原理就是強調在特定的時空之內,事物都是生死循環的,繫辭稱為是「原始反終」。當舊的事物成熟之後,就養育出新的事物,然後舊的事物就衰退或消亡,而新的事物就開始新的循環。這就是繫辭里說的「生生之謂易」。例如在人類社會,太極周期性是指民族的興旺、發展和消亡;國家的興起、興旺、發展和消亡;朝代的興衰和更替;文化的興旺、衰落和消亡;政黨的興起、成熟、衰落和消亡等等在人本身,卻表現為人的生命進程,從新生命的誕生、成長成熟和衰老直到死亡;家庭的誕生、興起、繁榮和消亡等等。在物質世界裡,物質生成和消亡也遵循太極周期性,例如,星球的誕生成熟和消亡。現代科學認為,太陽系有150億年的生命,150億年之後,太陽自身物質質量消耗殆盡,其核反應也停止,隨之則消亡。地球的壽命恐怕還沒有那末長,不等太陽的熄滅,地球就會消亡。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其壽命自然比地球的壽命短許多。總之,萬事萬物皆是自己的生死循環軌跡,而萬事萬物皆遵循太極周期性原理,宇宙本身也不例外。因此,沒有誰能夠逃脫太極周期性規律。既然太極周期性原理主宰著宇宙,沒有誰能夠逃脫太極周期性的制約,那是否意味著無所作為呢?當然不是。人們可以按照自然規律,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生命周期性延長。易經闡明了延長生命周期的方法,即變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例如,政權需要延長其統治,則需要上下變通,要「以人為本」,得到社會的擁護;人的生命需要延長,則需要體內和環境變通,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命質量;家庭需要延長其穩定,則需要夫婦之間經常交流,夫婦和睦,生活幸福;地球需要延長壽命,則需要天地變通,順天應時,同時地球居民對環境的愛護和保護等等。古代聖人深刻認識到宇宙由太極周期性的限制和制約,提出很多思想來延長其天、地、人的生命周期。《道德經》所推崇的是「無為之治」,無為而無不為,指出天、地、人各有其道,依道而為便是無為。並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孔子強調「仁愛」,以提高社會道德,延長社會性命。《易經》《乾卦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是指以天道變化則「元、亨、利、貞」,其性命則長。中醫強調陰陽平衡,治療疾病,提高生命素質,也是延長人體生命周期的辦法。以往,很多學者認為「原始反終」是指太極周期性的起點和終點完全重複,實際上錯誤的理解了太極周期性原理,事物的起點和終點完全重複是根本不可能的。對「原始反終」理解的錯誤是缺乏考慮太極的時空特性而引起的。所謂太極周期性是指太極之起點和終點之間的時空周期性差異。時空始終是向前,時空流逝是同步的,因此,時空是永遠不可能重複回到原點的。認識不到時空的周期性差異,就認識不到易之精髓。由於事物進化的時空周期性差異,太極周期性所反映出來的事物發展和進化的軌跡是呈螺旋性上升的,而不可能是在平面上簡單的往返重複。因此太極周期性原理所暗示的是時空具有六維特性,即三維時間和三維空間的相重合,而「太極生八卦」是指太極首先生出六維時空來,然後才有事物的進化和發展。宇宙和萬事萬物不僅本身遵循太極周期性原理,而且每一事物內部還含有許多細小事物的運動和進化。大事物的周期性循環體內含有很多小事物的周期循環體,而小事物的周期性循環體內含有更小事物的周期循環。而大小事物周期性循環之間還有可能存在著相互干擾和影響。這種事物發展中多層次或多結構的周期性發展使得事物本身的太極周期性循環非常複雜和曲折。儘管事物的發展有大有小,有巨有細,其周期性循環都必定遵循太極周期性原理,然而,不同事物周期性循環之間可能存在著相互干擾和影響又使該事物有自己具體而獨特的周期性循環規律。易理將太極周期性循環規律作為宇宙的普遍規律加以說明,強調了事物太極周期性原理的共性。而易經術數所表現出來的是對具體事物個性之表達。易經的六十四卦,從乾坤開始直到未濟卦結束,本身也是反映出六維時空之內的卦象變化之周期性,而每一卦中的爻變也具有周期性特點,蘊藏著宇宙萬物的周期性變化和運動之規律因此,易理指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將太極周期性原理作為宇宙的普適性規律而提出來。這在《道德經》里稱為「自然之道」。3、無-有相生理論。太極生成原理明確認為太極是「有」,「有」生於「無」,而「有」又最終復歸於「無」。這樣,事物就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經過生成,發展,壯大,衰落,消亡等階段,消亡後又回歸為無的一個完整的循環。因此「有」與「無」的相生理論也是太極原理之部分。《道德經》也強調,「無」在「有」之先,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是什麼呢?「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都說明「無」雖然細微,不可見,不可聽,不可博,但是客觀之存在。這種「混而為一」的存在表現「惟恍惟惚」是在事物產生之前的特殊階段或特殊形式。使用一般方法來觀察事物是不行的,因為在這階段,事物還「不可見,不可聽,不可博」無法被觀察。這是古人樸實的宇宙生成論。所以古人非常注意事物的「無」之特殊階段。繫辭說:「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又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機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機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無」是怎樣生出「有」來呢?周易《乾鑿度》中清楚描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這裡,易經給出了宇宙來歷之四階段假設。太極從無到有,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四個階段是宇宙的「孵化」過程。宇宙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孵化」,然後就產生太極。由此來看,太極形成之前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 「無」之特殊階段,從產生太極開始,就是「有」了。由此來看,太極的確是由「無」所生太極之後,宇宙已經具備了生成和發展的所有條件和環境,而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從易之陰陽理論來看,宇宙之所以能從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到太極是因為有宇宙之陰陽相互作用。陰陽又是什麼呢?根據宇宙基本要素是時間、空間和能量、質量的觀點1,可以確定其宇宙陰陽就是時(陰)、空(陽)與能(陰)、質(陽)。根據現代科學發展和發現,可以認為 「太易」是「太極」的最原始,最初級階段,此階段由不可見而之微粒構成,含有時空,能量和質量此階段內,時間應該無限慢,幾乎是停止狀態,而空間無限小,不可見也不可測。能量和質量都小不可測,小不可知。因而這一階段是在「無」之最初始階段,所以易經說「未見氣」矣。在太初階段,時空和能量才剛剛顯示出來,可以見「氣」。這裡「氣」可能如同現代科學所說之能量。在太始階段,不僅「氣」可以見,而且顯示出物質之時空形狀,這裡「形」是指物質形態或物質輪廓。而在「太素」階段,微粒聚合生長成較大結構,有質量,有密度,有能量,也有時空。這裡「素」應該是指質量或者物質實體。在「素」之階段,宇宙就完成了從無到有之全部過程,因此生長成為「有」了,也就成為太極了。無-有相生理論同太極理論是承認宇宙有生有死的,是生死循環的結合現代科學的思路,宇宙應該有一個起點,也會有一個終點。這同現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一致的。現代天文學和理論物理學提出了所謂之宇宙大爆炸理論,幾乎同易對宇宙起源之解釋完全吻合。大爆炸理論之要點是[9],宇宙起源於2x1011年前某個能量極高之點,稱為「奇異點或奇點」,發生大爆炸。在奇點時,空間非常之小,時間非常之慢,能量極高,質量極大,密度極大爆炸後宇宙迅速膨脹,空間逐漸增大,時間逐漸變快,能量突然釋放而降低,質量突然分裂而均勻瀰漫於時空之中。隨著宇宙迅速膨脹,溫度逐漸降低,而物質密度逐漸減小,宇宙隨著膨脹而冷卻下來。上世紀60年代,人們在宇宙中發現「3K背景輻射」,一種極端冷卻的熱輻射,基本上各向同性地均勻瀰漫在宇宙之間而這一天文觀察發現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強有力之佐證。根據易學對宇宙起源之解釋,可以認為所謂「奇異點或奇點」就是宇宙之太極。在「奇異點或奇點」之前,宇宙就已經經過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宇宙爆炸後,則空間、時間、質量能量就都隨之產生與發展。則宇宙隨著膨脹而慢慢冷卻下來,形成今天之宇宙。而隨著時空的流逝,總有一天,宇宙將從產生,生長,成熟,衰落到消亡。易理中無-有相生理論所指還有另一層意思:所謂的「無」是人類目前所無法觀察,無法研究和無法分析的宇宙,它們是由無數的無比細小微粒所組成,同我們所認識的宇宙共存於同一時空,只是我們無法認識而已。由於無比細微,它們的存在的確超出了人類認識的極限或者能力。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又感不到的宇宙同現代科學提出的「暗物質,暗能量」概念非常類似。只是「無」的物質概念是中國古人二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根據「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原理,我們可以將「無」與「有」看成是一對陰陽關係。他們相輔相成,一明一暗,實際上是相互為根,同一時空共存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很可能就是「無」與「有」宇宙之間的平衡狀態。所以,當天空中突然爆炸而生出來一顆新星時,就是星球從「無」生「有」了;當天空的某顆星星暗淡了,頹廢了,最終消失了,就是星球從「有」又轉化成為「無」了。星球的新生和消亡在茫茫宇宙中可能隨時隨地可以發生。可惜人類不一定能夠觀察到宇宙中新星的生成和老星象的消失,因為人類的文明時空實在太短暫了。因此,易理中無-有相生理論比現代科學的「暗物質,暗能量」提法更科學,更有道理,可能更接近事實。因為易理中無-有相生理論充滿著唯物辯證法。4、否定之否定原理。太極周期性理論告訴人們,宇宙終有一天將消亡而化成「無」。而在舊的宇宙消亡之前,新的宇宙一定會產生。太極周期性理論來源於古代聖人對天地觀察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抽象,依現代科學的觀點看,是否可靠,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的驗證。然而,太極周期性理論就是現代科學所謂的否定之否定原理,現代科學認同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最初來源於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是指新的事物總是要取代舊的事物,新的生命總是要繼承舊的生命或者是在舊的生命基礎之上來發展和進化。而後,否定之否定原理廣泛地應用在實踐中。然而,太極周期性理論比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早得多,卻沒有得到現代科學的認同。人們可以看到,否定之否定原理就是太極周期性原理,是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必然結果,其事物周期性的重複進程就是事物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但是,事物周期性的重複進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而是一個複雜的和創新的過程。事物整體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中,周期性重複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或者簡單的回歸原點,而是包含事物之發展時刻都處在新的內容,新的時空和新的環境之中。因此,否定之否定原理和事物周期性原理一樣,還包括著事物進化之中。事物之總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淺到深,由單一到多元,由無機到有機的進化。這就是生命循環的「原始反終」。每次反覆都是新的循環對舊的循環之否定,是事物新陳代謝,吐故納新和螺旋發展的過程。例如,自然界物種的進化與發展,總是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由植物到動物,由低級動物到高級動物,逐步發展和進化而來的,每一次循環都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人文社會也是如此,社會的發展也是從原始到文明,從簡陋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人文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不斷自我否定中得以體現。太極周期性原理著眼於事物發展的周期性,是指事物從生到死的螺旋性進展,所謂周期性循環就是螺旋性周期循環,事物的起點到事物的終點並不在一個時空點上,起點到終點並不會絕對重複。由於螺旋上升,事物的起點和終點之間應該存在著時空螺距差。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指事物發展過程的新陳代謝,新舊交替和代代相傳的生命更新過程,並不強調事物的周期性和螺旋上進的時空差距。但是,螺旋上進的時空差距證明了否定之否定原理總是「自發性」的否定舊階段而產生新階段,否定舊事物而產生新事物,否定舊生命而產生新生命。因此,宇宙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其發展和進化的本質屬性之反映。5、量變到質變原理。太極原理還包含事物的量變到質變之規律。所謂量變到質變是指事物的發展總是從細微開始,日積月累,最終由於數量的積累而發生了質的變化,生成新事物。生命起始於「無」,變化起始於「微」這本是太極原理,然而,從事物的性質與數量的角度觀察問題,可以發現,任何變化和進化,都是由事物數量的逐漸累積積小成大,積無成有,積薄成厚,積底成高,最終發生事物性質的變化,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和進化。古人非常重視事物的量變到質變規律。《道德經》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繫辭傳曰:「夫易,彰往而察來,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這些極有價值的歷史古訓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數千年來一直對後世起著強烈的警示作用。從「有」生於「無」原理看,事物在最初在「無」的階段是容易處理。事物起因於「無」,因此需要「為之於未有」,從「無」之因素開始累積,長期的累積就會成為「有」,繼而成為事業。社會之亂應該在「無」之未亂階段有所作為,「無」之階段的亂之因素會累積成為「有」,繼而引起社會大亂。按照現代語言解釋,就是「防患於未然」。易經哲學原理充分體現出事物的量變到質變的普遍規律。其中,十二消息卦是指地球寒暑變化的十二個卦象,是陰陽從量變到質變的典型例子。例如:從子月開始,十二地支分別對應於復(子,十一月)、臨(丑,十二月)、泰(寅,一月)、大壯(卯,二月)、夬(辰,三月)、乾(巳,四月)、姤(午,五月)、遁(未,六月)、否(申,七月)、觀(酉,八月)、剝(戌,九月)、坤卦(亥,十月),卦象從初九一陽爻(復卦)開始,逐漸增加,直到全陽爻(乾卦),再從乾卦初九陽爻開始變為陰爻形成姤卦,逐漸變化,直到全陰爻(坤卦)。從乾卦到坤卦的變化是通過一爻一爻的逐步變化來實現,只是時空之累積時空滿月之後,一爻變陰或陽,則卦象就變成另一卦象。這樣的例子在易經中有很多。量變到質變規律的重點是強調事物之量的累積,而導致事物性質的變化。尤其注意在事物產生之前的「無」之階段的量之積累,能夠促進和加快事物的太極之形成。這裡的量是指事物本身的因素,例如,事物之時空和質能,運動和信息,溫度和熱熵等,也可能指事物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干擾因素。毫無疑問,量變到質變規律在現代社會有指導意義。6,結論太極原理是易理中最重要的宇宙基本規律之一,具有宇宙普適性特點。在天、地、人三方面,都有各自的太極原理來支配。即天有天的太極原理,地有地的太極原理,人有人的太極原理,社會有社會的太極原理。但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現代科學知識看,人在地上生存,服從地之規律,因此人的生命周期沒有地之長久;地由太陽天體而生,服從天體之規律,因此,地之生命周期沒有天之長久。宇宙的太極生命周期之中含有天體之生命周期,天體生命周期之中含有地球之生命周期地球之生命周期之中含有人類社會之生命周期,人類社會之生命周期之中含有人之生命周期。因此,太極原理所包含的宇宙生命周期性形成了包含有多層次的生命周期之結構特點。實際上,這宇宙內多層次的生命螺旋結構,同多層次的宇宙時空螺旋結構具有同樣的性質和意義,也是在宇宙,天、地、人及事物的生命進化和發展的進程中具有特別的哲學意義和現實意義。研讀易,應該從這裡開始。論八卦太極圖符體系中的物質生成機制至二十世紀結束,科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不能完整正確地告訴我們,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宇宙是怎樣形成的。科學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偉大而具有普遍意義的發現,那就是『物質不滅定律』。而當今理論科學在物質世界的根源性及整體性上限於困境之根本原因,就在於沒能獲得另一個同樣偉大而具有普遍意義的發現——『物質生成原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中國古老的經典,在八卦太極圖符體系的密碼中,就蘊藏著一個完整有序的物質生成機制。今天,在東方哲學思維的幫助下,我們如果能借用自然科學體系中的許多數學和物理學概念,運用科學的理性語言,就完全可以揭示這一物質生成機制。習慣於運用不斷分解的還原論方法,科學早已告訴我們,分子是常觀物質的基本單元,原子則是分子的基本單元,科學家相信,只要擁有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他們還能找到物質世界的本源,比原子更小的單元,一種最為基本的物質顆粒——『基本粒子』。在讓粒子高速對撞的無數分解試驗中,人們雖發現了幾百種粒子,但它們都算不上最基本的,因而均無資格稱其為『本源』。這一事實實則在發出警告,運用不斷分解的方法,人類永遠難以發現物質的本源。窮則變,變則通。古代東方哲學能給我們以啟示,只要變換一下思維方式,改變方向思考,完全可以解決上述理論問題。那麼就讓我們嘗試改變一下思考方向,與自然科學逆向地,也就是不再以分解而是以組合為主體地去發現那物質生成的奧秘吧。在實施這種新方法之前,我們要運用邏輯推理,從理論上先找到物質世界的本源。一切可從物質最基本的元素,宇宙中最富含而又最簡單的氫原子說起。因為科學的成就使我們可以較確定性地談論它。氫原子之所以象一顆圓圓實實的粒子,是由於它在以960km/s高速自旋,從而形成了外圍的剛體外殼。它除了擁有固定的質能量之外,還具有能吸引住一個電子的電磁力。當然,物理學家還用種種量子數來表徵它,但本文暫且略去這些,卻要對其較為被忽略,然而對物質生成理論而言更為重要的一個物理特徵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那就是原子的振蕩特性。二十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玻爾曾經論述過原子的駐波模式,其實駐波模式的本質就是原子表現為周期性地膨脹和收縮這種振蕩特性。科學家運用波譜的不同來分辨不同原子的振蕩特性。可以說,氫原子的質能總量是若干組成它的最小單元之質能分量的集合,同樣,氫原子的振蕩總量也是這種最小單元振蕩分量的集合,我們將這一最小單元可視為1/n氫。我們為這一靠邏輯推理而非實驗觀察得到的理論上的『本源』粒子一個具有科學含意的名稱:質能因子。原子的直徑為10ˉ8厘米,我們也可以給這一最小單元的直徑一個值,即為10ˉn厘米。在空間這一尺度即10_ n厘米所有的坐標點上,普遍存在這樣一個振蕩的層次,或者說『粒子』。它們各自獨立地振蕩著,這種振蕩表現為在體積上周期性地膨脹和收縮。圖一a示意了這種變化。雖是互不相干地各自振蕩,但由於質能因子無限多,基數無窮大,因而哪怕是極其小的概率也決定了其中總會有若干質能因子會同步振蕩,即共振。圖一b示意了兩個質能因子a與b因共振而同步地膨脹和收縮。
從外部看去,兩個質能因子共振而同步脹縮,形成了一個組合整體。而其各自的變化量也迭加為一個更大的變化量。共振的結果使兩個粒子a與b結合成一個新粒子w,它們各自的變化量是一個正弦波,也迭加為一個更大的w波。圖一c示意用一個相切的大圓代表w粒子,它的質量是質能因子的兩倍,而它的變化總量w波則是一個振幅和周期亦為原有之波兩倍的正弦波。而若將這一圖形略加改變,很容易使我們聯想到一個最美麗而古老的圖案——太極圖。太極圖本質上就是一個諧振圈的平面示意圖,它包含著『本源』或低層次粒子因共振而組合為高層次粒子的物質生成原理。我們可以將因共振而形成粒子組合稱為物質生成第一原理——諧振組合原理。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方與西方,各有一位偉大的智者,他們曾說過的至理名言被後人無數次的引用和詮釋,這就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中國的老子。後人的解釋在哲學上也許有著見仁見智的道理,但這些解釋真正道出了語者的真意嗎?「萬物皆數」——對畢氏這句極其精闢的話,人們大多隻停留在哲學層面去理解,甚至有人認為其中藏匿著神秘主義的色彩,在將數的概念神秘化。殊不知此語中包藏著宇宙之玄機大道,暗示了物質生成的根本原理。如果說畢氏的話可能因過於簡潔而難免有模糊籠統之嫌,膚淺理解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另一個智者老子的至理名言經常被人們作出隔靴搔癢的解釋實在令人遺憾。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往今來一切對這些話的哲學分析也許各有其道理,並不為錯,但此語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道』是什麼,所謂『一』『二』和『三』又是什麼,它們是怎樣相生的,卻從來未被人認真對待,作過較為窮根究底的探索。要知道,老子的這些話是非常明確而具體的,一點也沒有模糊籠統之意。如果結合他其它的論述,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等一起理解,我們很清楚他是在講述宇宙之源的大道,更確切地說,是在論述物質生成的機制和原理。然而要想真正懂得其中具體含意,只有聯繫八卦與太極圖並在數的概念上進行分析,才能領略箇中奧妙。圖二就是對老子這段話最好的詮釋,或者反之,老子的話就是對八卦和太極圖最精練的文字說明。
一個真正對太極圖有一定深度認識的人,必定能透過平面圖,立體地理解太極圖蘊藏的層次性。如果說一般畫法的太極圖將空間層次性暗藏了,那麼圖二則特意地將這種層次性彰顯出來。這樣做或許能對更深地理解老子的話有益處,歸根結蒂對八卦太極和物質生成理論的認識有幫助。從圖中可以看到,一個太極圖中藏有無數的小太極圖,反之則可以知道,一個較大的太極圖是由無數更細小的太極圖組合而成的。太極中有太極。空間存在一個振蕩的層次,它就是物質世界的本源,老子稱其為:道。它也就是我們的質能因子——1/n氫。無限空間有著基數極大無窮多的質能因子,隨著加入共振的粒子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擴大的諧振圈。圈內以同樣的模式有越來越多的w粒子產生。當空間擁有極大量的w粒子時,同樣因共振而在這一較高的層次上形成的粒子組合也就應運而生了,宇宙空間因尺度大小不同而具有無數的空間層次,由於只有在這一極其微不足道的尺度上,存在清一色無質的差異的「道」,因而才被老子稱之為「無」。那麼相對而言被稱之為「有」的世界中一切具有質的差異之萬物,究竟是怎樣從「無」中產生出來的呢?圖中用最小的圓示意「道」,我們看到兩個「道」經共振組合而成一個較大的「粒子」。我們將這種在第一層次上組合成的「粒子」稱為甲粒子,那麼就可以得到對「道生一」最本質的理解。通過諧振組合,『道』生出了與自己不同,質能倍加的一種新粒子來了。當甲粒子不斷由「道」組合而成後,兩個甲粒子共振又在更高的層次上組合為乙粒子,這就是「一生二」。「二」就是第二類組合生成的具有不同質能的粒子。同理,我們看到在乙粒子的基礎上,第三類具有更高質能的丙粒子產生了,「二」生出了「三」。依此類推,有著質能差異的萬物正是在第三類組合而成的丙粒子的基礎上產生的。這就是對「三生萬物」最合理的詮釋。由圖可知,一個甲粒子需兩個『道』參與組合,一個乙粒子需四個『道』來組合,一個丙粒子需八個『道』,更高層次的丁戊己粒子則分別需十六,三十二和六十四個『道』參與諧振組合。由此,另一個物質生成的規律性呈現出來了,在『三』基礎之上生成的萬物,需更多的本源——『道』的組合。而萬物的差異,從最根本的本源上而言,就是數的差異。這也就是物質生成第二原理——「量變引起質變」。這一原理使我們感到畢達哥拉斯的名言是何其準確啊!而老子的話非但毫無籠統之嫌,竟是如此精確無誤,不能不使我們更加驚訝。如果圖二能讓我們以『粒子』概念對太極圖中所顯示的物質與數的本質關係有所認識,那麼接下來在圖三和附圖中我們將以『波』的概念對太極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首先,我們要對自然科學體系中關於『粒子』與『波』的概念作更為明確的定義界定。粒子是相對而言穩定的空間層次,通常以質的形式體現。波則是粒子領域內的周期性質能變化部分,通常以能的形式體現。可觀察的空間是由質與能而體現其存在的。在此意義上而言,空間均有質能,空間就是質能。被老子稱為『道』的質能因子存在一個周期性質能變化部分,若形象化稱呼它則象『弦』象『波』,以數學專用名詞則稱其為『正弦波』。可以說從根本上而言,正是因為這一變化量的存在,才使『無』中生出『有』,使更高層次上的物質得以產生,並形成可觀察的宏觀宇宙。它就是物質世界的本源。是最原初的『質料因』與『動力因』。波是粒子的周期性質能變化部分。由圖可知,共振使兩個『道』的正弦波疊加而形成一個振蕩幅度更大,周期更長,頻率更低的正弦波,這種二次波即甲粒子的周期性質能變化部分。同理,更高層次的乙丙丁戊己等粒子的正弦波也相繼產生。因而可以說,高層次的正弦波是因低層次的波疊加組合而來,反之也可分解為低層次的正弦波。附圖更詳細地展示了它們之間的數學關係。波的疊加圖解還能為我們提供白色陽光為什麼可分解成七彩光的最本質的答案。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以自己的智慧為數學這一學科增添了一份燦爛的數學思想,這就是微積分的學問。其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那就是「最小變化量」。質能因子的波就是宇宙中最微小的變化量,一切宏觀的波或者說變化量都是此微小變化量的積累,它也就是某些科學家憑直覺所猜測到的所謂『隱變數』。由上圖波的疊加,我們可以看到太極圖中以倍增級數方式積累的粒子正弦波,其中就隱藏著微積分的光輝思想。太極圖中蘊藏的微積分思想,對稱粒子諧振中的倍增長級數關係,以及正弦波中的函數思想,已經通過上述分析初露端倪,更進一步的揭示必須結合八卦中的數來開展了。如果說太極圖最初給人以動態的形象化啟示,那麼八卦符號體系則是以抽象化的數對物質世界變化所作的量化標度。由圖四及後面一系列的圖中所示將能清楚說明這一點。
圖四A圖中的三角形可以理解為對『道』之變化量最簡潔的積分顯示。B圖則是將這種顯示與粒子概念相聯繫。C圖之陰魚形其實就是對這兩圖所作的平面動態示意。從圖中文字說明可以了解到,由『道』生『一』到生出『三』來,採用四個三畫卦就可將四種不同的空間層次,四種不同的質能量清楚簡明地予以示意。D圖陽魚則以同樣的方式對四五六七等更高的空間層次和質能總量用另外四個不同的卦標度說明。E圖可以說是在更高層次更大量級上對變化量的積分示意,是與陰虛的一種陽實對應,由此還能得到啟示,『陰』與『陽』在此反映著一種量或者說量級的差別。我們看到八個卦已經將八種不同質能的空間層次與組合成它們的『道』之數結合起來了,並清楚地展示了物質生成第二原理——「量變引起質變原理」——最根本的含意。我們看到在這裡八卦顯示的就是最抽象的數。圖五將陰陽魚及八卦結合在一起來示意,能更為清楚,既形象且又抽象地示意物質生成的機制和原理。不但如此,通過此圖我們還能了解到,先天八卦為什麼要將坤艮坎巽稱為四陰卦,將乾兌離震稱為四陽卦的真正理由。由此說明,八卦符號是對不同量級的陰陽物質旋轉系統最準確無誤的數的標度。
圖六是為了更醒目而將通常用陰陽爻卦畫示意的卦象改為用小圓示意的64卦與太極圖相結合的圖形。
從圖七中能更清楚地顯示八卦中數的含意,以及與物質生成兩大原理的關係。圖中左上角黑框表示從有限的範圍內來看無限的空間,框中黑點示意在空間極微小的尺度上,普遍存在一個振蕩的空間層次——質能因子或者說『道』。在它之上的空間尺度里尚未產生高層次物質粒子時,整個宇宙空間都被質能因子所充斥,但它們各自按自己的方式散漫而永恆地振蕩著,相互之間沒有聯繫。此時的宇宙空間,我們可以稱之為「絕對空間」,因為只存在清一色而無質的差異的質能因子,「絕對空間」被老子稱為「無」。
綜上所述,由於質能因子無限多,因而哪怕是極其小的數學概率也決定了其中有些質能因子會偶然同步振蕩,這種振蕩上的同步使它們之間產生了聯繫,並形成了組合,這就是物質生成第一原理——「諧振組合原理」。之後概率的偶然就被共振的必然性所取代,加入諧振的質能因子越來越多,諧振圈會越來越大。隨著加入諧振的質能因子的增多,組合會變得複雜化,在組合之上又會產生新的更高更大的組合。圖中下面七個黑框中就示意了這種情況,而八卦就是以最為簡潔的符號對這些圖中情形所作的示意。我們可以看到,「絕對空間」可以用六個陰爻的坤卦來示意,其中質能因子的組合對數為零。諧振一經產生,空間清一色的情況就被改變,有著不同質的各種『粒子』相繼出現,諧振圈越來越大,我們可以將諧振圈內的空間稱為「相對空間」,「相對空間」在「絕對空間」內將隨著諧振規模的擴大而無限地膨脹擴展。老子將「相對空間」稱之為「有」,而「無」中也就是如此地生出了「有」。「有」中不同級別層次的『粒子』都可以用卦象來示意,如圖中間一排卦『剝』『比』『豫』『謙』『師』『復』等就非常準確地示意了這些不同質的『粒子』,並且將其與必須有的參與諧振的質能因子成對之數量精確對應。當在甲乙丙丁戊已六個層次上都形成諧振組合時,就可用『乾』卦來示意,其成對之數為63。在此,八卦就是數,就是以數對不同質所作出的標度,顯示得更加清楚無疑。為了方便比對,圖中特意將不同的組合粒子分別用不同的顏色示意。隨著參與諧振的質能因子的不斷增加,諧振圈的不斷擴大,不同量級的物質粒子不斷創生,僅僅採用八個三畫卦來標度是遠遠不夠的,萬物產生後,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要求有更大容量的對應符號體系來標度。需要決定存在方式。於是,一個更加完整更具概括性的64卦符號體系也就應運而生了。圖八就示意了這一符號體系及其產生之緣由。為了更加清晰醒目,同時也為了電腦繪畫上的方便,該圖將傳統的長短橫線爻畫用藍色與白色小圓來替代,之所以採用藍色小圓來示意『陰』,是為了與圓框之黑色有所區別。圖八展示了包容了更多自然數的六層次卦畫系統,從結構上看,六畫卦應是兩個三畫卦重疊而成,故通常又將三爻卦叫『經卦』,將六爻卦稱為『重卦』。從圖中左邊框內八個卦名下,我們可看到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長短陰陽爻是傳統的畫法,藍白兩色小圓是本文採用的替代畫法,而由1和0構成的是與二進位數對應的表達形式。六層次的卦,卦的數目是64個,每個卦分別對應表示0——63這六十四個自然數。在右邊的圖上,以紅色短橫線將三個層次歸為一組,左上邊分別是三個和四個這樣的組重疊在一起的示意。推而知之,這樣重疊可以表示63以上更多的自然數。理論上還可以這種輻射形式增加更多的卦畫層,用以代表更多的自然數,由此我們說八卦符號體系中蘊藏了無窮多的自然數,完全可以用它來表徵物質世界在質與量上存在差異的萬物。然而,這一符號系統為什麼最終會定型於六個層次的64卦重卦上呢,道理很簡單,三爻卦雖精練,但包容的數或者說信息表徵量太少,不能滿足於對豐富多彩世界的恰當表達,而更多層次的卦,繁雜而難於記憶,且使用十分不便,只有六層次的卦能去掉這兩方面的弊端,自然要優化沿用至今了。
在宋朝朱熹《周易本義》一書中曾載有一個八卦方圓圖,內方外圓,均含有六十四卦卦形。通常認為用它可以解釋伏羲重卦的方位與次序,故又稱作「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和「先天八卦圖」,屬「先天之學」,為宋朝邵雍所創立。邵雍六十四卦方圓圖一經現世,就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並從這種八卦排列中分別獲得許多新的啟示。人們發現,這兩種圖式能指示天地陰陽的生成規律性,並直接感受到其與人類生存世界的種種變化息息相通,首先將它們聯繫在一起的自然是大家能直觀感覺到的晝夜交替及地球上的四季變化規律性。而西方的萊布尼茨看到了方圓圖後,發現其排列中一陰一陽的遞進,與其所創「二進位」數學原理十分吻合,已經是數百年後之事,是不同時空領域不同的東西方文化的一種聯繫與融通。今天,處於二十一世紀之初的我們,要重新解讀八卦與太極,正是應當從與天地陰陽變化規律性相吻合的邵雍方圓圖中找到更新的啟示,而這種啟示必然地要與當今科學理論尚無法解決的重大問題,即物質生成原理相關聯。下面,將邵雍的方圓圖略加改變,讓我們的思維進入對八卦與太極的更深入剖析之中。首先讓我們來關注圓圖。 圖九將方圓圖中的方圖先去掉,而代之以太極圖,並以藍色與白色的小圓替代陰陽爻,得到的新圖應當說更加清晰醒目。從圖中我們能清楚看到六十四卦分別示意0——63這些自然數,並且這種排列方式能顯示出這些數有序的遞進,其中0——31正好與陰魚相對,陽魚則與32——63等數相對應,這些數字是對『陰』與『陽』,或者說是對由『粒子』和『波』的概念表示的物質之『質』與『能』的準確標度。在此我們還能發現由三十二個陰卦和三十二個陽卦構成了一種更高層次更大量級的『二進位』,因而可以說『陰』與『陽』,或者說『0』與『1』這種二進位就是對一切其他進位的更高的抽象與概括。綜上所述,卦就是數,就是以數來對各種由諧振組合而生成的物質粒子的量化標度。有了這種認識,再來分析太極八卦圓圖,將使我們豁然開朗。圖十就是將八卦太極圓圖與一般鐘錶的表面作比較。我們知道,有些鐘表面僅僅用6與12這樣兩個數來示意,其餘的只用一些均勻排列的刻度來示意。這其實與圖中只有乾坤兩個卦的太極圖一樣,即所謂乾坤定位,乾與坤兩個卦就是對太極圖中物質生成所作的最概略最粗糙的標度。有些鐘表面有3,6,9與12四個數字,就象只有乾坤坎離四個卦的太極圖,韓國的國旗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比前圖稍複雜略精細的標度。由此我們可以推知,採用乾坤坎離兌震巽艮八個卦的太極圖,就是一種更為精細的標度,而有六十四個卦的太極圖,則是一種較前面所有圖形更為精確更為完備的系統符號圖形,它非常細緻地以最抽象的數對極其微小尺度上物質生成原理作出了示意和量化標度。至此,我們終於能完全明白,八卦太極圖就是物質生成原理圖,就是愛因斯坦和眾多科學家一直奮力探索想要獲得的「宇宙統一場」的既形象化又包含了抽象的自然數的示意圖,就是包含了物質世界諸多規律的,採用圖符編碼而不是代數方程式的「宇宙代數式」圖形。由於其隱含著以放射性方式而增添的無限多的自然數,這一圖形不但可示意微觀世界的物質生成規律,同樣可以反映常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物質運動和結構的規律性。
為了後面對物質生成的表述,特此將邵雍的八卦方陣作了適當調整,即將最上面第一排八個卦擺在最下面,原最下一排則換到最上面,其餘六排亦作相應換位,一句話,將整個方陣換了頭尾排列,其餘的排列次序並未改變。從這樣的排列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橫排的八個卦,其下卦的經卦都是相同的。如最下一排八個卦的下卦都是坤卦,第二排的下卦都是艮卦,第三排的下卦均為坎卦,第四排的下卦均為巽卦,第五排的下卦均為震卦,第六排的下卦均為離卦,第七排的下卦都是兌卦,而最上一排八個卦的下卦則都是乾卦。那麼,從這樣的排列中我們能發現一些什麼新的東西呢?我們的注意力仍然要放在物質的生成原理上。前面的相關論述和圖形已經將物質生成之兩個重大原理作了揭示,在量子世界裡,有一大批粒子被物理學家命名為「共振態粒子」,它們都是這樣依靠諧振組合的機制生成的。「三生萬物」,後來各種不同質量的萬物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八卦方形圖的排列中把物質世界的層次分明的井然秩序充分顯示出來了。
圖十一將八卦方陣圖與錐形平面圖作對應比較,物質世界的層次性與秩序性清晰顯示。圖十二則通過錐形平面圖將物質生成後形成的物質世界向微觀,常觀以及宏觀世界延伸示意。由這種示意圖中,我們能了解到,自然科學思維體系所創建的「物質」與「空間」這樣的概念只具有相對性的意義,若突破語意的相對範疇,從此圖中反映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空間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就是空間層次的顯示。在此,我們通常講的所謂實的「物質」與虛的「空間」只具有量級的差異,反映了物質分布的密度。錐形兩邊向上無限延伸的直線,就是我們能觀察到的物質世界的視界線,視界線之外就是由清一色的單一的質能因子構成的無窮無盡的「絕對空間」,無限廣闊的『無』的世界。我們人類生存在視界線內「相對空間」里的常觀物質世界,我們永遠無法『看』到視界外的一切,只可能用我們的心去領悟。而我們能觀察到的「相對空間」內的一切所謂『空間』,其實本身都具有物質性,只是相對我們的感官而言因質能量級的大小而顯示出『實』與『虛』。「絕對空間」為我們的「相對空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本源,這種被古希臘學者阿那克希曼德稱為『無限』,被萊布尼茨叫做『單子』的物質本源,(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真正徹底了解了它)以不同的數量,組合為各種各樣不同質的物質「基本粒子」,然後又在更高的層次上結構為豐富多彩的常觀物質,在更大的尺度上形成了宏觀天體世界。八卦方形圖就是按照空間尺度的大小,物質「粒子」的層次性或者說質能的量級所作的一種有序的矩陣排列。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了解到八卦太極圖符,這樣一個在一些人眼中多少帶有迷信色彩的密碼系統中,竟然有如此豐富的理性成份,其中深深的蘊藏著物質世界生成的諸多奧秘。至此我們才真正地領悟到將其稱為「宇宙代數式」,「彌綸天地之道」實在不是什麼太過誇大其詞的褒義言詞也!它,事實上就是世代科學家們企盼追求的,能統一地表徵物質世界眾多規律的「宇宙統一場」的最簡潔的表達式。太極圖解說
(2014-09-22 15:01:47)標籤:太極圖太極八卦四象五行分類:2易經八卦、六爻、奇門預測
太極圖含義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以「圖像」的方式闡釋陰陽哲理的圖形,是探索宇宙社會人生變化發展規律的圖式。千百年來,悠悠流傳,博大精深。世傳太極圖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頤的周氏太極圖、明朝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又名天地自然河圖)、現代陰陽環互太極圖(即陰陽魚太極圖)等,流傳最廣的太極圖應當是以陰陽相互環抱交感的陰陽魚圖案。一、周氏太極圖周氏太極圖作於北宋,是五層結構的立式太極圖(見圖示),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對該太極圖進行闡釋,其含義大致如下:
周氏太極圖最上一個圓圈代表「無極」,是無極至極、無邊無際、圓融周遍、無有終始的意思,這個圏也代表陰陽未分的混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第二圈為三輪黑白(陰陽)環互交合圖(該圖示類似於《周易》八卦中的坎離環交結構),「無極而太極」,太極是無極的顯現之機,是陰陽過程的展開與動靜變化,環互結構象徵陰陽互變流轉,周而復始;坎離結構象徵陰陽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所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第三圏為五行變合圖,由陰、陽、陰中陽、陽中陰變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間相互聯繫、生化制約循環往複,生生不息。五行之氣順布,四時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氣匯聚而凝和。第四圏為陰陽五行凝聚顯化,形成陰陽兩類相互對立、互補的事物。秉受陽氣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陽性特徵,秉受陰氣而形成的事物呈陰性特徵。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一圈象徵萬事萬物皆由陰陽而出,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有終期。周氏太極圖以陰陽、五行理論依立式多層次形象地描繪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該圖示得到後世許多學者的推崇,周敦頤也被奉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周氏太極圖的圖示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些複雜,而且陰陽之間的關係缺少形象化的體現,陰陽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圖示中似乎也沒有展示出來。《周易·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八卦在周氏太極圖中也沒有完全體現(只有坎離二個卦象)。二、來氏太極圖來氏太極圖作於明代,來知德潛居蜀地深山參研易理達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書,來氏太極圖為黑白環互圖,黑者陰,白者陽。陰者可分為二,即太陰、少陰;陽者也可分為二,即太陽、少陽。中央還有一圓,據來氏講:「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
何為「非中間一圈」?太極之本體又是指什麼?這都是值得推敲的。筆者認為來氏太極圖在易理上是有嚴重問題的,既然稱作「太極圖」就應該符合《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實際上周氏的太極圖並不符合!如果將整個圓視為太極,那麼太極生的不是兩儀,而是三儀(即陰、陽、中圓)!周氏說「非中間一圏,為太極之本體」,太極本來就是陰陽的本體,太極的中央又出了個本體,豈不頭上安頭?三、古太極圖(天地自然河圖)古太極圖為清朝胡渭據明趙仲全《道學正宗》的《天地自然之圖》而制,該圖與《天地自然之圖》無異,唯一的區別是黑白環互的圓周劃分為八塊,以象徵八卦。
古太極圖所謂古太極圖是以圓圈代表太極;曲線兩分(一黑一白)代表兩儀;純黑、純白及白中黑眼、黑中白眼為四象;圓周八分而有八卦該八卦與伏羲圓圖若合。在古太極圖中,陰陽二分曲線表達了陰陽互根、互推的過程,也表達了兩儀生四象的過程,儘管胡氏將圓體化分成了八份以應先天八卦,但是太極圖也變得不那麼簡潔了。與周敦頤太極圖相比,只表達出了四象與八卦,五行沒有直觀表達。四、陰陽魚太極圖(傳統太極圖)目前,在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太極圖就是陰陽魚太極圖,從孔廟到樓觀台,從中醫到武術,從韓國國旗到玻爾勳章族徽等等,都有這個陰陽雙魚太極圖的影子。陰陽雙魚象徵陰陽之間本為一體,然相互對立,互動消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關係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與古太極圖一樣難以表達陰陽、三才、五行的內在聯繫。
五、郭氏太極圖郭氏太極圖是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基礎上悟出的。太極圖如何而來?各家說法不一,筆者在1990年5月於定中顯見彩色太極一氣流行,用近20年的時間參悟其理,現將其流傳於世。郭氏太極圖將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為一體,將孔子《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與《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六、郭氏太極圖與先天八卦分布筆者太極圖的八卦化分符合逐爻疊加的「加一倍法」,這種逐爻疊加既可以是由下向上,也可以是由上向下;既可以是以三才為基礎展開,也可以是以四象為基礎展開。這樣,展開的八卦圖示就有多種多樣,由上至下將太極圖示中的八卦列出來就構成了多種不同的八卦序列。
八卦分解圖之一例如,以三才為基點,爻位由下向上疊加,依照上陽下陰的次序,可以展開先天八卦序列: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從垂直軸線上看八卦分布是由上至下而順序排列。見下圖:
這與傳統太極圖中的先天八卦圓周分布順序雖然形式不同,但是表現內涵是一致的。這個圖示將「加一倍法」的八卦次序與太極圖融合在了一起。八卦之中復有八卦,因此太極衍為六十四卦。七、郭氏太極圖與《尚書·洪範》《尚書·洪範》為中國政治哲學史上的重要篇章。相傳《易》八卦與《洪範》九疇乃天賜所得,漢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隨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類。」洪,大也;范,法也。洪範乃是治國安邦修身,裁定天下秩序之大法。《洪範》九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也就是說,其一用五行立其根基,其二用五事修養身心,其三用八政設置官職,其四用五紀定製時序,其五用皇極建立政統,其六用三德執掌駕馭,其七用稽疑決策進退,其八用庶徵把握天人,其九享用五福,戒罰六極。《易》與《洪範》皆為聖人通明天下之至理,化育群生之至道,《易》本於陰陽,化而八卦,八卦而衍為六十四卦,陰陽生生對待而交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故為之《易》。《洪範》本於剛柔,化而五行,五行而有順逆,各有其性,建皇立極,而盡天下之性命,而定天下之事業。何謂皇極?皇,大也;極,中也。大而至中是乃皇極。《易》曰「太極」而《洪範》曰「皇極」何也?太極表天道,皇極表人理,太極化而陰陽,皇極和陰陽而位乎中,太極顯體,皇極達用,即體而達用,故太極、皇極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極」,在人道曰「皇極」。皇極就是處中用和的根本原則,是《洪範》精神之所在。人類社會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如何應對與處理?這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要處理好這些關係,依據什麼標準呢?這就是公平與正義(大中至正)。從箕子《洪範》九疇可以到看到,建立皇極乃九疇之中心,主要是強調協調各方的相互關係,從而實現「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政治應秉承以民為本,以公平正義為根基,如此才能贏得公眾支持,才能達到官民認可,才能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得以安寧。陰陽魚太極圖是描述各種矛盾(陰陽)關係的動態模式,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央加了一個圓圈,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模式,這個圓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建立和諧的整體秩序。這就是大中的精髓。筆者的太極圖實乃太極與皇極合一圖,依道家而言還有「無極圖」(周氏太極圖中也有),所謂「無極圖」實際就是空心圓圖,乃無極之極、無所不至、無所不包之含義(也就是生生道體本身),故「無極」、「太極」、「皇極」是一回事,只是萬物不同層面的理。
筆者的太極圖是將《易·繫辭》中的太極——陰陽——兩儀——四象——八卦關係與《尚書·洪範》中的五行關係合而為一,並將《洪範》中的皇極揭示了出來。而周敦頤的太極圖雖然揭示了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生化過程,但是並沒有將《洪範》中的皇極顯現出來。道家將空心圓稱作「無極」,而將陰陽運化過程稱作「太極」,若按照道家的說法可以畫出三極分解圖:
三極分解圖八、郭氏太極圖與含三為一周敦頤《太極圖說》開篇有:「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歷代諸儒對「無極」、「太極」爭議頗多,朱熹與陸九淵有著名的鵝湖之辯。周子的《太極圖說》是儒、道、佛融合的產物,固然帶有道家與佛家的痕迹。「無極」出自《老子》,是道家對萬變事物「本體」的描述,而將「陰陽互根」的變化之機稱為「太極」。在《太極圖說》中沒有「皇極」之說,但卻有「陰陽和中」之實,這就是皇極境界。「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這是《太極圖說》對皇極(立人極)層次的描述。陰陽致中變合,而形成了多元互動(即五行)關係,五行是《尚書·洪範》中的重要內容,是萬物有序運行的綱紀(「彝倫攸敘」),其核心是陰陽致中和合的「皇極」。「無極」、「太極」、「皇極」本是一體,不是說太極之外有一個獨立存在的無極或皇極,或者無極之外有一個皇極,這三極是一體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不同層次法性的呈現,這三極與傳統文化中的「體、相、用」三義相應。佛家講,「體」是真如本性,亦稱「佛性」。佛性清凈平等,不垢、不凈,不來也不去,是無處不在、遍滿法界(故與「無極」相應);「相」是性之功德,也是自性本具一切智慧、能力的顯現,天地間差別萬象無不是這一法力的顯現(故與「太極」相應);而「用」,則是應用無方,能隨機應化,隨緣教化,歸其本乃是以和德為用(故與「皇極」相應)。由上貼圖所示,筆者的太極圖是融「無極」、「太極」、「皇極」一體的,即含三為一,是對周子太極圖和傳統陰陽魚太極圖的繼承與發展。儒家講「一物一太極」,無極、太極、皇極無非都是自性的體現。在「無極」境界,眾生本具的法性是平等的;而於「太極」境界則呈現萬千差別,故也是自由的(依其自主性而有別);而「皇極」境界將這平等與差別融合為和諧之一體。故平等、自由、致和是太極圖理論呈現的基本價值。太極圖理論是中國最古老經典《易》的基礎學說,也是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合古通今、應變無方,在新時代下承傳中國文化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以此構建中華文明平等、自由、和諧的普世價值體系,締造平等、和諧,自由而有序的新世界,造福人類。九、郭氏太極圖與佛家的體、相、用以及儒家的體、用關係在佛家,「體」就是指圓滿法界的形而上「本體」;「相」是表相,即表現形式、體系結構;「用」是功能、作用。例如,一個玻璃杯,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相,能盛水、飲水為之用。在儒家,「體」一方面指內在生生的形而上「本體」,也指系統的體系結構;「用」則既是指表現形式,也指功能與作用。如此說來,在佛家的體、相、用三者之間在儒家看來是遞進的體用關係,即「相」為「體」之用,也為「用」之體。還以玻璃杯為例,在儒家看來,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用;形狀、形體為之體,能盛水、飲水為之用。所以,在筆者的太極圖中,若以佛家來講無極、太極、皇極就是體、相、用的關係;若以儒家來論,無極為體,太極為用;太極為體,皇極為用。應用篇筆者傳出的太極圖在繼承陰陽魚太極圖精華的基礎上,發現了由陰、陽、陽中陰、陰中陽匯聚和中而成的「皇極」。這個皇極與多方(陰、陽、陽中陰、陰中陽)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將陰、陽、陽中陰、陰中陽看作多邊關係的諸方,那麼這就意味著,要使各方達成共識,只要把握這個「共同點」即可,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形象化體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協同與合作。太極圖的中圓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圓外就是差異部分,這個中圓(皇極)體現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稱之為中庸。為何稱為皇極?「皇極」出自《尚書·洪範》:「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在《洪範》中「皇極」是指以「中道」的原則建立政統(即政治合法性與延續性)。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至大謂之皇,至中謂之極」,故皇極就是處中用和之道。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係變化的動態模型,在太極圖中央的這個圓圈(皇極),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途徑,這個圓處陰陽之中位,且能夠兼顧到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義),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在多元關係中保持和諧與穩定。太極圖的中圓也是陰陽雙方利益的共同關注點,是雙方溝通的基礎,所以溝通也是使雙方達到和諧圓潤的最佳途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間要尊重差異、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尋求共贏。人與人之間要不失時機的進行有效溝通,消除誤解,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氛圍。而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兼顧對方,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結果。太極圖中最基本的關係是陰陽,五行是在陰陽基礎上至中變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動關係。陰陽間互相依存相互消長呈現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對立統一」,五行間五種因素相生相剋流轉往複呈現的基本規律就是「互動致和」。因此,「對立統一」,「互動致和」是太極圖運化展現的根本規律。太極圖理論將陰陽(矛盾)規律與五行辨證原理有機結合和在了一起,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奉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五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處理、協調、維持社會中個體與群體和諧關係的人倫原則,是大家應共同該遵守與營建的基本關係。如依照這五常之道行事,則人與人之間相互融通,社會群體融洽和諧,反之人人不得安寧,社會失序。五常來之於五行,在五行中,仁屬木,義屬火,禮屬金,智屬水、信屬土。見圖示。
仁就是仁省、仁愛,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寬容、惻隱、包容,就是協調與諒解。在政治上就是公平、平等,一視同仁,就是親政愛民,就是以民為本。義就是宜,就是恰當,就是因時、因地制宜,就是當作即做,不當作即不做,就是恰如其分,就是把握尺度。在政治上就是堅守正義,就是把握原則,就是合理分配,就是恪盡職守,就是親政奉獻。禮就是履,就是踐行,就是秩序,就是規矩。在政治就是制度,就是法律,就是遵守與履行,就是以身作則。智就是智慧,就是明辨曲直、是非,就是創新,就是改善。在政治就是崇尚理性,就是科學、民主,就是改善民生,就是創新發展。信就是誠,就是不疑,就是「言出由衷,信守承諾」,就是處世端正,不欺不詐,就是知恩圖報,就是信仰至誠。在政治就是堅守公信,賞罰有信,就是令行禁止,不朝令夕改,就是為政誠明。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就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的,中國的武術強調動靜虛實,也是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支撐的,特別是太極拳就是以太極圖為理論依據而形成的廣為流傳的拳種,太極拳有太極十三勢之說,即八卦、五行。八卦者:掤、捋、擠、按、采、例、肘、靠;五行者:進、退、顧、盼、定。太極圖也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系統控制、政治哲學等,參見拙著《五行學說現代闡釋(二)企業管理理念與行為模式》和《五行學說現代闡釋(三)三權分立與五權制衡》。太極圖原理還可應用於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下面簡要闡述太極圖用於外交方面。由於信息及交通等技術的發展,當今世界正步入全球化、多元化新時代,經濟呈現全球一體化,文化呈現多元化,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等和諧思想展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開創和美人生、構建和諧和社會與和諧世界中將發揮重要作用。當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不能沒有中國。中國的崛起是在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發展的,特別是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史證明了這一切。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種矛盾與利益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衝突、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所以在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時就要因應時局協調好各種關係,並把握好尺度。中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這一尺度的根本體現。太極圖中的陰魚、陽魚代表矛盾雙方;陰陽魚眼代表各方的利益交織,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心圓則表示協調各方利害關係而達成的最佳平衡狀態。這就是中庸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精神的內涵所在。中美關係可以說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兩國對彼此有著不同看法。兩者既是競爭關係,又是合作夥伴,既有衝突也有融合,常常是合作中有衝突,也常常是衝突中有融合,但是總體來說合作多於衝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這是兩國能夠著眼於雙方的核心利益與世界和平的未來,能夠在矛盾中保持克制、相互妥協,並努力處理好雙邊關係的結果,特別是中國一慣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常言道:和則兩利,失則俱傷。這就是太極圖理論在國際關係中的應用。太極圖原理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廣至大,小可修身齊家,大可安邦治國平天下,然太極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推薦閱讀:
※太極拳八法精華(七)--肘
※楊式太極拳103式口訣分解
※陳氏太極拳 (四十六) 蹬 腳 圖解
※太極拳推手的經驗
※太極推手之我見/陳慶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