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中國繪畫藝術風貌

秦漢中國繪畫藝術風貌
作者:籍忠亮 來源:籍忠亮美術館 瀏覽:268 2008-6-7 16:06:33【字體:小 大】
中國書畫藝術家的紮實功力與基礎,包涵點、畫線條的急促、輕重、剛柔、濃淡等全筆法。我們欣賞書畫作品只有通過了解書畫家的藝術技巧應用才能領略創作之美與用筆用墨之妙。中國繪畫藝術的美感、氣韻與神采,說到底,還是作者修養與品格的流露。綜觀古今歷代繪畫大家,無不是富有學養的飽學之士。於是,我們對書畫的欣賞,就不能不研究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的藝術風貌、時代特色。如中國繪畫在秦漢時代,突出藝術形式表現在如漢畫像磚、秦瓦當、壁畫等之中。我自幼喜愛漢畫像磚和瓦當,並一度入迷,我在家中還珍藏了這一類藝術的很多圖片、殘片和複製品,愛不釋手。 秦代統一了中國,建成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漢承秦制,獎勵農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其間經歷了陳涉、吳廣和「赤眉」、「黃巾」等幾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促使統治者對社會危機進行反省,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政策,即使是三國鼎立時期也是如此。所以秦、漢、三國時代,由於封建經濟不斷發展,促成了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相應地繪畫也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 秦王朝雖然時間短促,但造型藝術是相當昌盛的,如文獻記載的阿房宮建築、現代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及秦瓦當、畫像磚、壁畫殘塊等。漢代國力強盛,財政富足,大規模的宮室建築,更帶來了繪事的空前活躍。宮室外檐木構部分多有裝飾畫,內部則有種種壁畫。史載:漢武帝的甘泉宮「台室」畫有天地太一諸鬼神;漢成帝的未央宮畫有趙充國和霍光的像;漢光武畫二十八位勛臣像於南宮雲台;漢明帝的宮殿畫有經史故事;成都學宮畫有盤古、三皇五帝、三代君臣、孔子七十二弟子等。魯靈光殿的壁畫更是「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如此豐富繁複的內容,沒有相當高的繪畫能力是不可能表現的。漢代宮廷中設置了「畫室」,它實為後世宮廷畫院的濫觴。畫室的畫工是專門從事宮中繪事活動的。漢元帝時宮中著名畫工毛延壽、陳敞、劉白等,都名載史冊。到了東漢,繪畫藝術已從專業畫工發展到文人士大夫中間。據說桓帝時蜀郡太守劉褒曾畫《雲漢圖》,使人看了感到熱,又畫《北風圖》,使人看了覺得寒。書法家蔡邕、科學家張衡,也都擅長繪畫。文人士大夫從事繪畫活動,對中國畫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可惜他們的畫跡都已看不到,漢代的建築物也不可能保存到今天,現在我們只能從墓室壁畫、帛畫、漆畫、木板畫、木簡畫、畫像石與畫像磚上,看到漢代繪畫的遺迹。 漢代崇尚厚葬,貴族墓室的營造十分講究,墓室內不僅有精美的壁飾圖案,而且有內容豐富壁畫,真說得上「百態俱陳」,展現出漢代社會的生動圖景。有的畫墓主出行的宏偉場面,長旗大鼓,威儀赫赫地列隊行進,表現出死者生前的顯赫生活;有的畫墓主宴飲觀戲的《百戲圖》,表演者或舞劍,或跳丸,或倒立,或爬竿,姿態各異,富於表情,開後世風俗畫之先河;有的表示死者升天、祭奠等意思,細緻地畫出庖廚活動,如宰殺牧畜的、俎上切肉的、井上汲水的、灶前操作的,以至烤肉、脫毛、洗滌器皿等,應有盡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有畫歷史故實與民間傳說的,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情趣。漢墓壁畫好像是一部「百科全書」,規模宏大,氣勢壯闊,使我們在千餘年以後能夠看到當時的社會風貌,這是漢代畫工們的偉大功績。從表現技法上看,壁畫有白描,也有沒骨法,但多用墨線勾畫。線條有粗有細,也有剛柔之別。畫者在用筆上已能掌握輕重、虛實、轉折、頓挫等手法,力求表現出對象的特徵與物體結構上的相互關係。用色上有單線平塗,也有濃淡渲染,已能用朱、黃、青、綠、紫、黑、白等較複雜的顏色。由此可以看出,漢代墓室壁畫與長沙楚墓帛畫有傳統關係,而又有重大的創新與發展,對晉唐繪畫有較大影響。 近年來,在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幅帛畫,山東臨沂金雀山出土的一幅帛畫,是漢代繪畫重要遺迹。漢墓帛畫表現出畫家較強的寫實能力,線條挺勁流暢,勾形準確,色澤鮮明,能代表漢代繪畫的水平。馬王堆三號墓有兩幅帛畫是掛在棺室壁上的,實際上是壁畫的性質。近年來在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不少漢代的木板畫與木簡畫,或存在於墓室,或為建築物的組成部份,其性質也類於壁畫。出現於西北地區的畫風多古樸稚拙,純用墨繪,具有寫意趣味;出現於東南地區的多為彩繪,畫風較精細。木板畫與木簡畫的發現,更說明漢代繪畫的應用已很廣泛。 漢代制漆工藝十分發達,漆畫技藝也達到很高水平。近年漢墓中出土的漆器都色彩絢麗,精美無比,漆畫的線條勻稱細膩,筆法嫻熟。畫法瀟洒生動,用線乾淨利落,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漢代繪畫的藝術水平。畫像石是營造墓室或祠堂石壁的石塊,它是漢代美術的珍貴遺產,分布很廣,以山東武氏祠最具代表性。河南出土的空心畫像磚,則表現為雄健壯實的風格,給人以力的感受。畫像石與畫像磚都是以刀代筆,在造型與畫面處理上有其特殊性,多從大體著眼,注重動勢,給以藝術的誇大,故形象簡練生動。在處理大場面時,安排巧妙,主題明確。漢代繪畫在技法上雖還處於稚拙階段,但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後世繪畫的發展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軍閥混戰,豪強割據,天下三分。後來晉王朝只維持了短暫的統一,便轉入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豪酋混戰的局面。於是在北方出現所謂「十六國」,後統一於北魏、北齊、北周;在南方,東晉王朝以後,出現了宋、齊、梁、陳的朝代更替。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南北朝時代。在這三百多年的歷史時期中,國家處於分裂局面,人民飽受戰爭的災難,然而繪畫卻卻得以飛躍發展,其原因是民族大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佛教的興起導致佛教美術的興盛,士族的興起也對當時文化藝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南北朝時代,人民不堪戰亂之苦,寄希望於來生,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佛教所主張的和平、友愛、因果報應等教義正適應廣大群眾的心理需要.。封建統治者為了在政治經濟極端不穩定的局面下維持其統治,也需要借用宗教作為工具去麻醉人民。於是大量修佛寺、造佛像,並給僧侶享受政治特權,這就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唐代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僅指建康(今南京)一地而言;而北朝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全國佛寺竟達三萬多所,足見當時佛教之興盛。佛寺的興建,促進了佛教繪畫美術的發展。 這時期,印度正處於笈多王朝佛教美術的鼎盛時期。與佛經傳入中國的同時,大量佛教美術家和佛教繪畫也不斷傳來。善於吸收外來營養的中國畫家們,在傳統成就的基礎上,融入印度美術之長,創造出中國風格的佛教繪畫。三國東吳大畫家曹不興,在歷史上享有「佛畫之祖」的稱譽。他聽說中亞僧人康僧會在建業(今南京)傳道,設置有「西國佛像」,就趕去觀賞、臨摹。這時期。參與各寺廟繪製壁畫活動的,除了大量的無名畫工之外,還有外國來的畫僧,以及許多士大夫階層的繪畫名家,這使佛教繪畫達到了空前的藝術高度。佛教繪畫大發展的重大意義還在於它使繪畫藝術回到了人民中間。在秦漢時代,大量的繪畫被禁錮在宮廷、殿堂和墓室之中,廣大勞動人民是不易看到的。而寺廟壁畫則是以宣傳教義、吸引群眾皈依佛法為目的,是畫給群眾看的,所以畫家在作畫時,就不能不考慮群眾的情趣與愛好,這樣一來,繪畫藝術同人民的關係就密切了。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十大最悲情英雄:秦漢有四名、春秋戰國四名、宋明各一名
【中國馬藝術】古代繪畫·秦漢
歷代職官沿革史(陳茂同-著) 秦漢三國時期

TAG:中國 | 藝術 | 繪畫 | 漢中 | 秦漢 | 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