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危機與認同:青年博客文化心理研究

身份危機與認同:青年博客文化心理研究

2011年06月30日 14:04來源:人民網

字型大小: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供稿/《新聞愛好者》

博客傳播,以個人為主體,以相對清晰的身份定義面向他人,依託獨立的個人主頁空間展開交往互動,並藉助鏈接和引用通告等技術特質建立文本關聯和社區人際關係,必將深刻地改變網路空間的信息傳播格局,給虛擬空間的社會交往帶來深遠的影響。隨著博客、微博成為青年亞文化傳播的代表模式,青年群體成為博客寫作和消費的生力軍。一方面,博客成為眾多青年人際交流的新領域,是傾訴情感、交流愛好、展示個性的平台;另一方面,青年一代是博客熱的推手,形形色色的明星博客、名人博客與草根名人博客成就了青年群體「博客粉絲文化」,實現了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的轉型,是自我實現和社會化的表徵。 身份危機:青年博客心理的內在動因

身份危機成為青年博客寫作的原動力。首先,處於「後青春期」的青年一代認可的亞文化與父母代表的主流文化之間暗含疏離與抵制,青年群體的文化身份存在危機。青春期的焦慮與自我,促使青少年抵制主流文化而試圖另創一套新的價值系統,如崇尚流行時尚和迷戀共同的偶像,以確認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這也是偶像與粉絲文化出現的原因。其次,轉型期社會價值標準的多元激化、人際交往的異化與焦慮,青年群體的人際身份存在等級差異與隔閡。忠誠度的大幅度瓦解造成了人們在網路時代背景下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異化,大面積的情感缺失和誠信度的匱乏使得人們在這個網路時代開始產生恐慌和不確定感。「網路空間的特徵,使得網路互動中情感支持功能凸顯。這一方面與宏觀的社會變遷、微觀如競爭機制的育人等,造成人際關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人際信任度隨之降低,情感支持功能銳減有關;另一方面也由於網路互動的匿名,更為情感的宣洩解除了後顧之憂。」①而博客的產生和流行,正是順應人類渴望交流但又習慣在現實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本能。最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流動人口的增加使青年群體的固定身份消弭在變動與流散之中。

種種類型的身份危機使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得不到太多精神支撐的青年群體轉向虛擬空間,真實身份缺席的虛擬互動有助於自由、平等、友善的交流空間的形成。一方面,「身體的不在場消除了由於外貌特徵而帶來的交流雙方的某種先賦的不平等,以及隨之而來的自卑和優越感,得以更為開放和更為大膽的姿態進入網路社區,直露、坦率。個體的身份、財產狀況、社會地位、性別、種族、國籍等差異的被屏蔽,與之相關的社會偏見被削弱,極大地削平了現實等級;另一方面,『蒙面』交往形成的安全保障,更容易消除個體間的戒備,有助於信任關係的確立」②。由於現實生活中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思維定式的影響,現實的身份認定往往基於一些外在的表象,從而產生身份的危機與焦慮。相反,博客傳播有效地促進了交往合理化帶來的公共空間的構型。

身份認同:青年博客心理的外在訴求

博客是自我言說的工具,是打開話語壟斷權的相對獨立的私人話語空間,既確立了個人主體,同時也是主體的彌散,化為或獨立或多元的公共身份空間。從整體上看,博客寫作基於身份認同的心理。草根群的身份建構基於現實社會中不能得到認同的心理;名人或明星博客彰顯生活品位、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的前衛性代表了特定階層的優越和特權;博客群的領袖身份代表了特定的話語權。在青年群體中,獲取身份認同更成為重要的心理表徵。由於後青春期的個體意識和自我認同並不穩固,青年人往往通過群體分享而獲取認同和歸屬。青年群體的博客文化大體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類表現為博客圈的群體共享存在。這種博客寫作表面上是私人領域,實則指向公共空間的建構。博客是身份認同的場域,個人博客隸屬於不同的博客群體,在博客的發帖與跟帖中良性交流,形成博客的好友圈,達成資料共享和情感互動。在這個圈子中,沒有等級的隔離,沒有地位的差異,沒有地域的歧視,天南海北、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構成一個和諧的交往空間,從而實現群體性的身份認同與壓力的釋放。

另一類表現為相對獨立的博客。這類博客一般只針對某些特定的好友開放,以對生活瑣事和情感經歷的記錄為主,帶有更多的私密性。與前一種類型顯在的認同心理不同,此種博客的認同心理具有隱蔽性。雖然這些博客一般不對陌生人開放,但是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不是出於認同和交流的心理,博主大可以以傳統日記的形式來記錄心路歷程,而不需要使用博客這一大眾傳播的工具。「寫網路日誌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渴望別人看完自己的日誌能與自己交流,如果能產生共鳴則是最為欣喜的,並且這種交往會激發作者寫博客的動力。」③對私生活的展示表明博主潛在的渴望得到他人關注和聽取他人對某一事物意見的心理,如果有朋友來踩自己的博客空間並給予肯定和支持,博主一般會感到欣慰和興奮。因此,獨立於博客圈外的私人博客同樣表現出個體向群體尋求支持和認同的心態。

博客是個體達到社會化遠離邊緣化的表現方式。由於青年群體現實生活身份危機的顯現與認同的艱難,促使青年群體傾向於選擇博客這一虛擬的「精神家園」以實現人類交往的本能和社會化的歷程。對於人際交流渴望而又敏感的青年群體,博客中來自他人的回應、關注和支持可以為博主贏得心靈支撐,獲取群體歸屬感和幸福感,對於現實生活中存在交往障礙的個體而言更是意義非凡。總而言之,博客是青年群體掌握話語權、獲取身份認同、張揚個性風采、記錄心路歷程、發揮亞文化的創造力的平台。

身份整合:對青年博客心理的引導

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文化產業飛速發展。主流/亞文化、精英/大眾文化的分野使整體的文化態勢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景象。除了關注博客文化在青年群體身份認同中的積極作用之外,青年博客文化也顯示出網路大眾傳播的某些心理癥候。一方面,從博主自己開博的角度來看,有些博主為了片面追求點擊率而宣揚低俗化的信息以滿足部分受眾的窺淫慾,有些博主在博客中大量轉載未經證實的假信息以吸引眼球,有些博主甚至花錢僱用「網路水軍」、「網路推手」,以不正當的手段捧紅自己,躋身「當紅博客」之列。這種建立於獵奇心理之上的虛假的繁榮、虛偽的關注和互動註定只能曇花一現,而不能成為和諧交往的基點。寫博客正是為了避免現實生活中由於各種差距和偏見而造成的交往異化,而以上行為則加深了心靈異化的程度;從心理的角度而言,不但沒有達到舒緩心情、放鬆自己的效果,反而用急功近利的心理污染了博客這一草根民眾的精神樂園。

另一方面,從博主跟帖的行為來看,青年群體對名人博客的追捧表現出大眾傳播的負面影響。比如「搶沙發」這一行為,在自己喜歡的偶像、明星或名人博客中並沒有進行有效的跟帖和回應,而是以搶沙發這種無效傳播的方式參與到與博主的對話中,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再如青年人由於個人的文化積澱和興趣愛好的迥異,所崇拜的名人博客也有所不同,這就形成了博客「粉絲文化」。這種文化現象也部分地存在消極的一面,青年群體常常劃分為不同的派別,在自己青睞的名人博客中互相謾罵、指責、嘲弄,形成了惡性而非良性的大眾傳播與人際互動關係。

同時應該注意到,名人博客在大眾傳播上的效應增加了,而在人際傳播上的效應則相應減少。「核心博客與普通博客之間的關係通常是單向的,是因為後者不能提供足夠有趣的觀點來使核心博客主參與進一步交流……他們的關係如同明星和追星族。」④此外,對博客圈的專註可能造成對網路依賴性的增加和現實人際交往的進一步弱化,催生「宅男、宅女」的出現。博客生活、虛擬社區已然比現實生活更真實,許多青年人轉向與博客共存的生活狀態。事實上,博客圈是擬態的社區,博客身份與現實身份常常是相違背的。身份的不確定性和隱匿性成為青少年「網癮」形成的誘因。名人博客交流的不對等性與網路虛假的身份偽裝並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交流和自我認同,反而會加深熱鬧背後心靈的荒蕪和情感的弱化。

總而言之,博客整合於從破碎走向統一的身份確認中。大浪淘沙,在林林總總的網路博客中,只有具備現實和虛擬身份的統一性、思想見解的獨立性、主情抒發的真實性以及文筆墨彩的趣味性等特徵,才能使網路博客成為既能抒發自我,又能傳播思想的從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的傳播平台。[本文為陝西省教育廳2010年人文社科專項項目「身份的危機與認同:網路博客傳播的心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0JK226)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為西安石油大學新聞系講師)

注釋:

①岳麗君:《網路互動的社會功能分析》,《學術交流》,2004(4)。

②劉津:《博客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頁。

③孫冉:《從BLOG與傳統日記的區別看大學生博客的寫作心理》,《中國青年研究》,2006

(1)。

④王曉光:《博客社區的互動交流結構:基於評論行為的實證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4)。

ceshi


推薦閱讀:

道的衍生|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二章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8
70000人通宵瘋搶20雙丑鞋,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基層班組「3651」安全文化建設法
十月朝來了,不只萬聖節

TAG:心理 | 文化 | 博客 | 危機 | 青年 | 身份 | 認同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