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040集 黃柏霖警官 文字版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們來研討《太上感應篇彙編?了凡四訓?積善篇》之五,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141頁第4行。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則為曲。皆當細辨】。好,各位再翻回來141頁。這是那幾位儒家跟中峰禪師對話裡面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何謂端曲】?幾個字我們解釋一下,第五行【謹願】,「謹」就是謹慎,那「願」呢?就是忠厚誠實,這裡是指我們常常說的「老好人」。  這個人在單位、團體裡面,喜歡當老好人,那我們一般講說:他比較有一點像鄉愿。「鄉愿」這個地方跟「謹願」,其實同一個意思。但是他雖然當老好人,他人也很老實,他沒有辦法擔當大任,這是「謹願」的意思。那麼【類稱為善而取之】,這個「類」的意思,就是大抵來講的話、大抵來說,這個叫「類」。那麼接下來第五行,這個【聖人則寧取狂狷】,「狂狷」,「狂」在這個地方,意思就是志氣極強,他很有志願,我們講說他很熱情,願心很強;在這個地方不能當狂人(解),就是他很有志氣,而且他勇於進取。那這個「狷」,就是他清廉自持,他不隨波逐流,他不附和流俗,有所不為的人叫「狷」。那為什麼「聖人則寧取狂狷」呢?這兩個字是出自哪裡呢?出自《論語》的〈子路篇〉裡面。那麼它提到:「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那麼這一段的意思,在李炳南老居士他《論語講要》裡面的解釋,他是這樣說:「中行,注重的是這個『中』字;儒家講中庸,『中』就是中庸之道」。  他說:「不得中行的意思,就是沒有辦法取得中庸之道」。那麼佛法講「不二法門」,我們說「不落兩邊」。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常講說:「不落兩邊,中道不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什麼叫「不落兩邊」呢?就是你的心不要落在兩邊,那哪兩邊呢?就是空、有兩邊。  我們凡夫執著這個世間是真的,我這個身體可以活一百年,甚至一百二十歲,我這個身體不會壞掉。這凡夫的迷執,就認為世間是真有的,這個正報(肉體身心)是有的,依報(世界)也是有的。為什麼凡夫會執著「有」呢?因為凡夫他迷惑顛倒。凡夫他有我執、法執,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還有貪、瞋、癡、慢、疑,還有這個見惑。  見惑的第一個就是「身見」,對身體有執著。那見惑裡面,還有一個「邪見」,還有一個「偏見」。所以,凡夫認為這個身體是真有的,真的有這個「常」。那凡夫把這個世間,很有錢、很多鈔票、住豪宅、開很好的車子、可以吃美食,認為這些東西是真的快樂。或者說飲酒作樂、卡拉OK、通宵達旦打麻將、跳舞,這些快樂呢很好,這個我們一般世俗人叫「感觀之樂」。這個樂到後來都怎麼樣呢?樂極生悲啊!  譬如說,你喝酒醉回到家,上次我們這邊就發生一個案子。兩位做生意的,晚上喝酒喝太晚,開那個BMW(大陸叫寶馬),就在我們內湖的大馬路,晚上就尬車。我們臺灣叫尬車,在大陸不曉得叫什麼?賽車啦!兩部車就拼啊!那一臺也是名車啊!這邊BMW寶馬,兩個人喝醉酒啦!喝酒以後就壯膽啦!就尬車尬得很快。  然後在內湖路這邊就飆得很快,因為晚上兩、三點,大概警察現在沒有在路檢嘛!他們就飆很快,大概是要閃一個東西,緊急煞車,就「碰」撞上去了,撞上捷運的高架橋下面那個樑柱。當場車子就燒起來了,兩個就燒死在裡面。這在《玉曆寶鈔》裡面,叫「火車地獄」啊!整個火都燒起來,樂極生悲,哪裡有快樂呢?對不對?  這個「常、樂、我」,他認為有這個「我」;譬如說:「我黃柏霖」,真有這個我。其實,佛陀跟我們講「苦、空、無常、無我」,你往生以後,戶政事務所馬上就跟你除名;你往生以後,所有權狀全部給你變更;你往生以後,馬上你的子女就幫你把銀行存摺全部變更名字,對不對?  有一位駕駛給我講一個笑話。我們這邊一位很有錢的人,他要斷氣的時候,因為財產還沒有處理好,遺書、遺囑沒有交代好,所以財產還弄不清楚。生了兩個兒子,他老婆還在,這是真人真事。然後他太太就跟醫生講:「先打強心針,繼續打,打到今天不能斷氣,要拖到明天才可以斷氣」。  因為遺書還沒有寫好,財產還沒有喬好,臺灣話叫喬好,就是還沒有說好,因為要過戶啊!要準備可能要節稅啊!結果那位董事長就在醫院,這樣不斷被打強心針,就不能死。那剛好我同事的太太,是這位董事長的特別護士,特別護士就是特別有錢的人請來照顧他的,她當場看了就很遺憾,說:「再有錢就是這樣而已,人家準備接收你的錢,所以不准你走」。  如果你今天念佛念到功夫到家,你根本不用他打強心針,你說走就走,就佛來接引。你見到阿彌陀佛,你見到觀世音菩薩,見到大勢至菩薩,他來不及打強心針你已經走啦!你的神識已經出離啦!佛已經接走啦!  更何況你修得好的時候,你還可以預知時至,你還可以身無病苦。  你還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還可以跟親友說再見,像竇燕山談笑中往生、像葛繁坐化、像鍋漏匠先去跟城裡面的人告假,還可以叫護法的煮飯菩薩:「今天中午不用煮飯」,像修無法師護七,還可以十天提早九天說:「要走啦!」你真的功夫到家就可以這樣啦!那個不思議的境界、不思議的感應,佛就會跟你感應道交啦!因為佛要接你走,佛會自然而然至誠感通啊!這個已經太多的例子。古代有《淨土聖賢錄》,還有河北劉素雲居士的姐姐劉素菁,她們兩個姐妹講的時間都一致啊!對不對?劉素雲居士也不知道啊!所以「常、樂、我」,哪裡有這個「我」呢?這假我啊!凡夫執著「假我」為真有啊!所以開悟的時候「無我」。「常、樂、我、淨」,我們總認為這個身體很乾淨,哪裡很乾淨啊?你三天不洗澡,一天不洗澡你就受不了,味道就出來啦!對不對?尤其現在的大樓,都住高樓大廈,只要一個水管不通,你看好了,整棟大樓都是味道。所以佛跟我們講說:「我們身體上是九孔不淨啊!」眼睛有眼屎啊!耳朵有耳屎啊!鼻子有鼻屎啊!你吃過的東西再吐出來,你自己就不敢看啦!哪裡有乾淨呢?這個身體只要一剖開,你看到你的五臟六腑,你飯就吃不下去啦!我常問我們分局的鑑識人員,我說:「今天去驗屍,你看檢察官、法醫把身體解剖開,你回來,便當還吃得下吃不下?」他說:「照吃」,因為他習慣啦!他已經習慣啦!有些根本吃不下去呀!  所以我們臺北市警察局前任鑑識中心的謝主任,他現在學佛了,他吃素。我就常跟他研究這個問題。我說:「你吃素又不喝酒,你到現場看命案,你的判斷力會不會特別準」?他說:「不可思議,自然而然,就彷彿心的力量」,我們這個心的覺照力量,會帶給他智慧的判斷。  什麼叫「智慧」?我們講說「根本智」和「後得智」,你所得所學這世間的這些智慧經驗,變成「後得智」,「根本智」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你「後得智」就起作用。當然我這位同事並沒有開悟,他只不過是一個吃素和沒有喝酒的人,他判斷都可以這麼準。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九孔不淨」,所以,這四個「常、樂、我、淨」哪裡「有」呢?這叫凡夫執著一邊,都落在一邊,就「有」。那「有」是怎麼樣?「有」就是十二因緣裡面那個造業的「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  造那個業,你就會起惑造業啊!你會迷惑顛倒啊!會惑、業、苦啊!那就會造身、口、意的十善、十惡啊!十善感得樂報,在三善道啊!十惡感得三惡道,到三惡道去受苦啊!那在六道裡面輪轉不息,就是沒有出三界啊!所以落在一邊是「有」啊!  那二乘人,「聲聞乘」的和「緣覺乘」的。聲聞乘是修「四聖諦-苦、集、滅、道」,他認為世界很苦,他覺得世間這個生死很苦、輪迴很苦,他想要出離。所以他就是去領悟佛陀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他想出離。  「苦、集、滅、道」,那這個「苦」從哪裡來呢?從貪、瞋、癡感召來的。那這是「世間因果」啊!那怎麼去離開這個世間因果呢?後面那兩個「滅、道」,那是「出世間的因果」。  那「道」是什麼?依「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裡面講:「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那個「正命」,就是依正當的工作來養活自己身體,那叫正命。「正業」是真正的端正「身、口、意」行為,叫正業。依這個八正道,我們念佛人也是要依八正道啊!  然後,你依「八正道」去修以後,你就滅掉煩惱、斷除煩惱,叫「苦、集、滅、道」。那個「滅」就是滅掉你的身見、你的思惑、你的我執、你的法執。那阿羅漢、聲聞乘的,他是初果須陀洹破身見,他身已經不執著了,所以證須陀洹了。那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證得「無生」嘛!出離三界,出離輪迴嘛!他證「我空真如」,他「我」就空掉了啊!破掉了啊!        但是他沒有破法執,所以佛陀說:阿羅漢是入「偏真涅槃」。因為我們本具涅槃嘛!涅槃本具啊!涅槃又叫「圓寂」,「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所以佛陀所證的是「無住涅槃」、「大般涅槃」(翻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祕藏),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我們來這個六道輪迴是生死。        那這二乘人,覺得世間沒有「常」,哪裡有常呢?無常變化。一下子剛開始跟我講話,等一下突然出去被車子撞死了,對不對?像我看報紙,有一位警察、有一位女眾她開了一部車,那後面養了一隻愛犬,那愛犬就跑到方向盤來,去抓那個方向盤,就這樣而已,她馬上噗隆就撞上去,撞到電線桿就死掉了,無常啊!對不對?所以阿羅漢他知道「無常」,哪裡有常呢?  「無樂」,哪裡有樂呢?苦、樂、憂、喜、捨,樂極生悲,對不對?人死了以後,兩天沒有入棺材就臭得不得了。所有的肉都有人買,就是人死了肉沒有人買,對不對?豬、羊、牛,死了都有人買肉,就是唯獨人肉沒有人要買啊!所以阿羅漢說:「哪裡有樂呢?」五蘊也苦、四大也苦、生病也苦、分開也苦、得到也苦,所以他「無常」、「無樂」。  「無我」,阿羅漢他一直要破這個「我執」,他要破這個貪、瞋、癡、慢、疑,所以阿羅漢說「無我」啊!阿羅漢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是「九孔不淨」啊!所以阿羅漢他就契入「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但是他墮在一邊,空!  我們講說他證入空性,他可以「無住」,但是他沒有辦法「生心」。阿羅漢有緣才會度,所以阿羅漢他證「我空真如」,他落在一邊,叫「空」。所以「空」和「有」,凡夫落在「有」,那二乘人落在「空」,佛說:「不對,你們都落到一邊去了」。  菩薩有塵沙惑嘛,所以老和尚常講說:「不落兩邊,中道不存」,那就是佛啊!無住而生心,無住而生其心。那「無住」就真空,「生心」是妙有,叫「真空妙有」。  「緣起性空」,那緣起是妙有,性空是體空寂,所以都在講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你真的像佛一樣證入「無住而生心」,那就證入「空有不二」。你這一念心體空寂,但是它根塵接觸,產生恆河沙、無量無邊的妙用出來。那麼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嚐、在手能抓、在腳能走,每天都不離開它。我們這一念心性,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所以這是佛法講的,非常究竟。  那這裡儒家講的,我們講這個「中庸之道」,在《論語講要》裡面的解釋,它說「過與不及」,超過了或是達不到,過與不及。所以,孔子以為:「中庸之道(中行)的人得不到」,那只有怎麼樣呢?「取狂者狷者而與之」。  「狂」者他對於善法,他會努力積極的去進取。那「狷」者,他有所不為、他守節無為。但是《論語講要》裡面也有講說:「狂狷兩者其實都沒有合乎中道,但狂者有進取心,狷者不為不善之事,都是可取之人才」。  那麼這個用到世間來,我來跟各位解釋,讓各位更明白。在我們這個團體裡面,在我們這個芸芸眾生裡面,有很多是菩薩來示現的,有很多都是發心的菩薩。譬如說這個「狂者」,我剛才講他不是狂人,在這個地方解釋,他是很進取的。  那我就舉臺灣,有一個團體叫「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大會」,那麼這位祕書長叫王雪玉師姐,我認識她大概應該也有十六、七年。我們以前最早期的時候有一起辦活動,在國父紀念館辦佛學講座。那個時候我就看出:她是一位佛門的大居士,是女中大丈夫、女中豪傑,那麼她一直就在「國際供佛齋僧大會」擔任祕書長的工作。  那我去年有參加過,她們在臺北林口體育館舉行的齋僧大會,那非常地莊嚴。現場有5、6千位出家人應供,她們辦了十幾年來,辦得有聲有色。每一位出家人都供養新臺幣5000塊,這是相當不簡單啊!來個5千位出家人,就要準備臺幣2500萬。  但是你看,她就是有這個福德因緣,就有這麼多道場,這麼多居士、善男信女來支持她。所以她們辦到現在,她們也有一定的基金,可以幫助其他的國內外團體,尤其是出家人。她們也常到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越南還有大陸,她們去教導他們怎麼齋僧。  她們光辦這個一年一度的供佛齋僧大會,辦完以後就開始籌備明年的供佛齋僧大會,她們要準備一年。我去看過一次,非常讚歎。為什麼呢?光志工在現場動員的,譬如說交通組的啦!譬如說香積組的啦!譬如說典禮組的啦!引導組的啦!接待組的啦!報到組的啦!光志工就有一萬多人。  那現場參加觀禮的信眾也有兩、三萬人,那臺灣領導當局都會到現場去拈香祈福。而且她們更難得,就是說出家人來的時候,她們會跟他們一一地聯絡。然後跟他們講好說,這位出家人到底是去道場接他們過來呢?還是到車站接他們過來?這很難得。  《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也有講過:如果你讓出家人來供養,就舟車勞頓,堵車啦、塞車啦,福報就受影響。如果你到道場去供養出家人,那個《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就提到:果報非常殊勝。所以他們這樣做法是對的,恭敬,一分恭敬得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得十分功德。  不管說多遠的出家人,甚至是國外的,到機場她們還會接機,那很好。我們道場、我們講堂這兩年也都隨喜的護持。供僧功德那個果報都不思議,各位一定要相信佛陀所說的,佛陀在的時候就是「供僧」啊!  老和尚也講,我們看經典的時候,楞嚴大會就是「供僧大會」啊!講《楞嚴經》是因為阿難尊者遇難,跟摩登伽女這個事情。佛陀在應供大會上,他佛陀已經預見阿難有難,所以佛陀趕快請文殊師利菩薩,去救阿難尊者回來。那接受佛陀教化,供養佛陀齋僧大會這些居士,當時佛陀因為要救阿難,所以就沒有說法,要趕快去宣說《首楞嚴經》,那這些供養的大德就趕過去參加楞嚴大會,是這樣來的。  所以王雪玉居士,我認為她就是「狂狷」那個「狂」的代表。為什麼呢?她的個性我非常瞭解,我跟她很熟,她是很男子漢、大丈夫氣概,那種頂天立地的、說一不二的,我們講說很有男子個性的,就是她。那本來供僧這些,由居士來擔任是滿適合的,那你看,她要面對這麼多出家師父,要面對各地的佛門道場、各地的義工、這麼多的供養,這個事情是很多、很繁瑣欸!  所以這位王居士,我也很佩服她,一個人可以抵過好幾十位男大居士,不簡單。我早期就聽說:她剛開始也是面對很多的壓力、人我是非,我很瞭解。但是她只要正確的路就繼續往前進,雖千萬人吾往矣,她毫無畏懼,我用她來解釋這個「狂」。社會上學佛,需要這種菩薩出來做大事。  那麼第二個,我舉這個例子:中國海南島前任的司法廳(副廳)長張發,他到廬江的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參學。帶了整個幹部、海南司法的領導,到廬江去參學。覺得老和尚、蔡禮旭老師的開示非常好,他就跟老和尚報告、跟蔡老師報告:《弟子規》既然這麼好,他要帶到海南島的各個監獄去推動,每一個監獄都要推《弟子規》。  這不簡單,因為官場我瞭解,阻力是很大的,它有一定的文化、一定的組織運作。他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他個人的官位、他長官的評價…顧慮,沒有。意志堅定、進取善道,就是這裡講的「進取於善道,狂者」,他真幹啊!他真做!  那就在海南島辦了所有監獄的《弟子規》教學,感動了很多監獄的受刑人,所以他們有一個片子跟月刊叫作《遲來的愛》,那當時主辦就是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那我因為看到這個,我感動,我在臺北去年(2012),我推動臺灣「第一屆法務人員生命教育研習營」,在天母會議中心。  我們的月刊也出來了,在這裡,《生命教育研習營》,那麼這個就是學習海南島《弟子規》的教學。我沒有像張發這麼了不起,所有監獄都推動,我只是去拜訪我們臺灣矯正署的署長和副署長。我們就要求全臺灣所有監獄的典獄長、副典獄長、教化科長、戒護科長到臺北來學習《弟子規》,我們也請蔡老師回來教《弟子規》。  那場辦得非常成功,我們即將這個光盤、帶子還有書本,寄到臺灣各監獄去。他們來上課的時候講一句話:「我們不曉得傳統文化這麼好,我們不曉得聖賢教育這麼好」。他說:「我們監獄也常常有人去講啊!可是我們不曉得這麼好啊」!  為什麼孔子讚歎「狂者」和「狷者」?因為你會讓人家有學習的典範。那我就是學習張發,在海南島推動《弟子規》教學到監獄去。所以,我們這個叫做「善的循環」,菩薩引導另外一位菩薩,一直繼續循環下去,那佛法才會興盛起來。  所以海南島前任的(副)廳長張發,他也常常去「香港佛陀教育基金會」參學。他也去親近淨空老法師,是一位很難得的司法人員。我聽蔡禮旭老師跟我講:他現在在大陸各地辦論壇,都請張發去講《弟子規》。不簡單啊!他就是「狂」,不是瘋狂的狂,他是勇猛進取。  第三個,我到巴黎參加老法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認識大陸青島的大菩薩劉克成企業家,她就是辦傳統文化《青島論壇》的發起人。她辦了《青島論壇》以後,後面就很多論壇跟著推動,這劉克成菩薩,也可以稱為這裡講【狂狷】的「狂」。  那麼,這「狷者」要用什麼做代表呢?我以臺灣的(監察院)院長王建煊,他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我想臺灣本地人對王建煊非常熟,他可以講說是一位政治的潔癖者。他對政治要求非常高,操守也非常好,所以他擔任監察院長。  他喜歡行善,尤其他還沒當院長以前,他都在大陸幫助那些小學生。我所知道,上次我有提過,他幫助上海的一位臺商張君達,推動一個「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專門幫助大陸偏遠地區也好、其他地區也好,這些貧困的學生,他們叫做「撿回珍珠計畫」。  把這些蒙塵的珍珠,就是可以培養的人才,把他發現出來,叫蒙塵的珍珠,擦亮他們的光芒。每年都找出80幾位,讓他們上重點大學,而且每年每位高中生給2500人民幣。那麼王建煊,他早期也在大陸推動希望小學的工程,那這個叫做「狷」。就是什麼?他有為有守,可以做一個典範,我用他來做代表。  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個【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那麼這個地方,「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為什麼一鄉的人都說他好,為什麼孔子說:「他是道德的賊」呢?就「德之賊」呢?這一句是岀在《論語?陽貨篇》:「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講要》裡面的解釋說:「鄉愿」是指一種人,如果你依照字義解釋,就是這一鄉裡面的人都稱他叫善人,但是孔子認為「鄉愿」是賊害道德的人,所以說他是「德之賊」。那麼,「鄉愿」要怎麼解釋呢?我們常說:「你這個人很鄉愿」,鄉愿要怎麼解釋呢?  孟子的《盡心篇》有詳細的解釋,孟子在《盡心篇》裡面說:「萬章問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那麼這個怎麼解釋呢?孟子的意思是這樣,他說:「鄉愿」這種人最能夠掩蓋,我們講說「缺點」或是他的「罪惡」。「鄉愿」這種人,我們用一個現在比較通俗的話,就是「很懂得保護自己」啦!這樣各位明白嗎?  我們不要說他有「罪惡」,這個字眼太重;孟子的解釋裡面說:「掩蔽他的罪惡」,似乎是說得太重了一點,那我個人覺得是說:「很會保護自己」。那麼以致於令人家,沒有辦法舉出事實說:「他這個人到底是壞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來毀謗他,也找不到缺點來譏刺他,譏刺他就是譏笑他或是諷刺他,也找不到。  可是實在講他就是,比如說這個東西明明是不好的,他為了要當好人,他也說:「沒有關係啦!沒有關係啦!」就讓它過了。「好啦!好啦!好啦!」明明這個東西會污染環境的,這個東西對鄉鎮不好,對大家的整體利益是不好的,他就怕得罪人,就講說:「這個是好」。  那就怎麼樣?它是不好的,你要有勇氣起來講它是不好的,我們講說「狂」和「狷」啊!可是你偏偏又不講,所以這個地方孟子就說:他就有一點像是同流合污。因為他善於怎麼樣?掩蔽,我剛剛講保護他自己。他看起來像忠信廉潔,所以贏取大家的稱讚,其實他也不怎麼忠信、也不怎麼廉潔。如果照孟子這樣解釋,他也不怎麼忠信、不怎麼廉潔。  所以,孟子說:「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堯舜是聖賢,不能讓他入聖賢之道,他就沒有辦法契入聖賢的領域,這個意思是這樣。為什麼他不能契入聖賢之道呢?因為孟子說:「他無德而偽裝有德」。各位這句話就很重要了,德行啊!是要藉「修德」顯「性德」,你就不斷去利益眾生,你的「性德」就會開發出來。  德行不是用裝出來的,德行是流露出來的,你開發出來它自然就流露了。所以你不能夠無德裝有德啊!那麼孔子怕這種人擾德惑眾、亂德惑眾,讓人家誤以為是,所以孔子說:「這種人是道德的賊害者」,所以叫做「德之賊」,這樣各位明白嗎?  接下來我們來看倒數第三行,【無有不謬】,這個「謬」是錯誤荒唐。接下來【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淫」在這個地方,是指惡人的意思。「福善禍淫」什麼意思呢?它是在《書經》的〈湯誥篇〉裡面:「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以彰厥罪」。這怎麼樣呢?我們知道夏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叫「桀」,這個桀他是暴虐荒淫,所以湯起兵伐桀,桀敗被俘被抓,流死在南巢。  所以,他說「天道」就上天,這個「福善禍淫」就是說:你政治如果好,「政善,天福之」,上天就降福;「淫過」,你暴虐荒淫,你有這個過錯,「淫過,天禍之」,上天就降這個災禍。所以「天道福善禍淫」,對行善的人給你福報,對造惡的人給你災殃。所以上天降災殃,讓夏朝滅掉,來彰顯他的罪過,這個就是「福善禍淫」的意思。  【決不可徇耳目】,「徇」是順從差遣的意思。那接下來【惟從心源隱微處】,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意思。【玩世】,翻過來142頁第二行這個「玩世」,就是不受傳統禮法的約束,態度不恭敬謹慎這個意思。  那我們現在來看「何謂端曲」的白話解釋,我就把這個白話唸一遍,讓各位明白。它說:什麼是端曲呢?現在的人看到謹慎忠厚、志氣不堅強的人,大都稱他叫好人,而且尊重他。可是古代的聖賢寧可、寧願欣賞志氣高、勇於進取的人,這叫「狂」;或者是清廉自持、不附和流俗的人叫「狷」,因為這樣的人,他才有擔當、有作為。  我剛才講過,真正這種有擔當的人,他出來才能為國家做事、為大眾做事、為佛教做事,我們講說:他可以擔當大任。那麼至於那些,看起來很謹慎而個性柔弱的人,雖然全鄉里的人,【雖一鄉皆好】,就是全鄉里的人都喜歡他,「皆好」就大家都喜歡他。  【而必以為德之賊】,這種人為什麼「必以為德之賊」?因為他沒有堅強的意志,容易隨波逐流,難以擔當大任;所以聖人孔子,認為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基本上他也算是好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好榜樣,人人如果都學他的話,那就壞了。  那麼接下來,由此可見世俗人的善惡觀念,我們講說【是世人之善惡】,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善和惡,我們的看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凡夫沒有智慧嘛!我們凡夫會有情執嘛!我們凡夫會有妄想、分別、執著嘛!所以世間人講的善和惡,分明就是【與聖人相反】。  那麼如果用這樣來解釋,【推此一端】,就是用這種見解來推論各種事情,那麼世間人喜歡和不喜歡,他完全跟聖人不同。那麼你對於這種人、事、物的取捨,如果你用世間人的角度,哪裡不會有錯誤呢?【無有不謬】,哪裡不會有錯誤呢?  所以【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所以天地鬼神祂降福給善人、懲禍給惡人,祂【皆與聖人同是非】,祂跟聖人都是同樣的一個是非標準。以什麼標準?就是「利他」。  老和尚講的:「利他才能利己」,如果你自利而不利他,老和尚說:「那是惡不是善」,這裡的意思是這樣。所以上天看人,就看你是不是利他?所以聖賢認為是對的,那麼天地鬼神也認為是對的;聖賢認為錯了,那麼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   所以天地鬼神,祂【不與世俗同取捨】,祂不跟世間人採取相同的看法。聖人怎麼樣取捨呢?老和尚說:「聖人他已經開智慧了,他是明白人,他們有智慧、有德行,那麼自然而然,他們能夠辨別善人和惡人」,所以凡事要修善積德。  接下來【凡欲積善】,我們講要修善積德,【決不可徇耳目】,就是我們不能被自己的耳目(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利用了。為什麼「不可徇耳目」呢?因為我們會攀緣取捨,我們會有習氣,所以我們不能夠被耳目所利用,而隨順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自己喜歡的聲音或是景象。  那要怎麼樣呢?這裡講【惟從心源隱微處】,必須要從起心動念的隱微地方,【默默洗滌】的意思就是你要暗自省察,將自己的心洗滌清淨,絕不讓邪惡的念頭污染。所以【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所以你完全是救世濟人的心,你這個行為是要幫助世間人。  就像我剛剛講說那個供僧大會,她是要幫助所有的出家人、全世界的出家人,那這個叫做「濟世之心」,這樣的心我們就可以稱它叫「端」。「端」是什麼?端就是直,待會兒我們會再繼續引伸這個「端」是什麼意思。那如果你有一絲討好世間人的心,你辦這個活動是要討好媒體、討好政治人物,乃至於討好世間某一些人,或是世俗人的這種心,那這個叫「曲」。  【有一毫媚世】,「媚世」就是討好嘛!【純是愛人】,完全是愛護世人,我們「愛人」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純粹是這個心,那這是「端」。如果有一絲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那這樣的心就叫「曲」。  完全是一種恭敬別人的心,【敬人之心則為端】。如果你為人處世,有一絲絲的輕忽禮法,就是【玩世之心】,就是你不遵守這個社會的規範和禮法,不恭敬謹慎的心,這個叫「曲」。那麼以上這些,我們都要仔細的分辨。  那麼這一段「端曲」裡面,我來跟各位引用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怎麼對這一段開示呢?老法師說:「行善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問題在哪裡?我們也看到很多學佛人,他也很認真在做善事啊!」就像我上次講說,當然有些是個人的業報,有些是個人的因果,業報現前,我們所謂的善人惡報。  我們不能說他行善沒有用,而是說他惡的因緣、種子已經成熟了。那善的力道還不夠,不能夠像竇燕山改變命運,或是袁了凡居士改變命運,所以「善者惡報」。可是老法師講說:「為什麼你行善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呢?問題在哪裡?」為什麼竇燕山可以改變命運,為什麼我們不行呢?在「端」和「曲」。  你看竇燕山他要去幫助人,他家裡除了留自己的生活費用以外,家裡的眷屬不能夠穿金戴銀啊!沒有穿很高級衣料的絲綢之妾。一年只有兩季,春秋二季要用的費用以外,他全部拿去布施,這叫做「端」啊!他是為了祭祀,他不是為了討好人,這是第一點。所以老法師說:「你發心行善,你自以為修善,其實說不定是造業」。  那麼第二點就是說:你行善多年,沒有辦法改變命運,沒有辦法有好的成績和果報,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呢?你自己知不知道呢?那你要去看你的「心源隱微處」,你要看你的心。  那麼第二點,老法師說:「不可以隨順耳目好惡,要從起心動念去觀照」。那這一點,老法師說:「第一點,你行善積德的目的,究竟是為什麼?」如果你有名聞利養的心,有些人他很喜歡出名,你叫他辦活動他會參與,可是他會先看:這個能不能出名?對自己有沒有利?  所以你是用什麼樣的心去行善,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是想要名聞利養,那這樣是「著相布施」。那著相布施是「有漏的善」,什麼叫「有漏」?你這樣去做善事,是有貪、瞋、癡、慢、疑,那這個善事,就變成像一杯水一直在漏、一直在漏,這叫「有漏善」。  那「有漏善」,它不能夠成就功德,有漏善會增長你的貪、瞋、癡,會增長你的煩惱,不能夠出離三界、出離生死,這叫「有漏善」。那這個叫什麼?這個心叫「委曲心」。所以我們做任何善事,我們都要抱著什麼?抱一念「清淨心」,而且隨做隨捨,如果你是委曲心,那就不能跟直心相應。  所以濟世、愛人、敬人之心,這個無所求,它是「端」;那媚世、憤世、玩世之心,那就是「曲」。那麼老和尚又說:「你不能夠隨順攀緣取捨,你發心要修善,你不能夠隨順自己的眼睛、耳朵,不能隨順耳目」,眼睛喜歡看的、耳朵喜歡聽的,那是隨順貪心,隨順你的習氣,還有你的情緒,老法師說:「這樣就錯了」。  所以必須從「心源」,起心動念的隱微地方,將自己的心念洗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不能夠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你的清淨心。所以老法師說:「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跟我們講這句話,它說:『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每天都要這樣去想念善法,每天都要去思惟(善法)。老和尚說:「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完全的清淨下來」。  那麼第三大點,老法師說:「要遠離憎愛,在日常生活裡面,你要去勘驗:我對人、我對事、我對物,有沒有討厭的?有沒有不喜歡的、厭倦的?」如果還有這些念頭,我們發的心是「曲」,這個心不是「端」,這不是直心。那菩提心,它的心體是直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菩提心。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那麼老和尚說:「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  對老法師這一段的開示,我個人有一個體悟。我認為菩薩在人間,佛陀在《金剛經》裡面教我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教我們要「離相布施」。所以說,你隨時要觀照自己這一念心,如果你這一念心是剛才講的濟世之心、敬人之心、愛人之心,那麼你這個心若是直心,那麼你這個心念一定要清淨,不能有所夾雜,不能有所求。  就像我十幾年來,一路走來這樣弘揚因果,早期老師叫我講《地藏三經》。或者說我去作臨終關懷、助念,那麼為什麼有時候跟亡者說法,自己都覺得法喜充滿?為什麼?為什麼會機感相應?因為三寶加被嘛!三寶加持。那就不為自己啊!不是說我這樣去作助念,可以增加我道場的蓮友,沒有這個想法!這個人我認不認識?沒有這個想法!  我曾經有一次,在佛陀基金會聽老師講《楞嚴經》,老師九點半下課。我在聽經的時候,就有位服務臺的人遞一個紙條,說:「黃老師(黃警官),等一下請你到臺大(醫院)幫一位副教授的媽媽說法」。那我拿到紙條以後,因為我去聽經就來不及吃飯;以前我早期為了學佛,有時候忙著佛事晚餐都忘記吃。  後來還得到胃潰瘍,很難過、很痛,好不容易才治好,就痛到在地上爬。我們學佛行菩薩道,雖然不是很疼惜這個身體,但是菩薩必須借這個假體去度眾,也需要把這個身體稍微照顧一下。結果他拿給我以後,我就說:「好,我等下去」;我先去吃一碗素麵,吃完以後我就到臺大去了。  去到臺大以後我印象很深刻,這是臺灣的文化大學副教授周建亨,現在大概已經是教授了,他是一位孝子。他媽媽是一個單親家庭,就是一個人撫養兒子長大。但是他媽媽對她先生有怨恨,為什麼?因為他先生在十幾年前,在早期的時候跟別的女生跑掉了,我們講說「拋妻棄子」。  所以這位媽媽,就把周教授從小撫養長大,最後變成教授。她與有榮焉,說:「我兒子是教授」,所以她走不了,離開不了這個世界。她插管、她氣切,插管後來氣切,將近拖了七、八年,在臺大醫院沒辦法斷氣。她心中有兩個東西,人家說「有一物」,她「有兩物」。  第一個:她恨她先生,第二個:我這個兒子太好、太乖了,我捨不得走,這個愛也走不了,恨也走不了。所以你要到極樂世界,這兩個都要放下來,好也要放下來,不好也要放下來。我們這樣講,不能有憎愛,剛剛講過不能有憎愛,那你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呢?  我剛才講說,老和尚教我們「要遠離憎愛」,喜歡的才去做,不喜歡就不做,喜歡的就跟他多講一點,不喜歡的就不跟他講,不行!你要怎麼辦?你要在每天,就像各位現在每天訓練。比方說,我常常跟我們志工交代:「這位師姐和師兄來,我跟她(他)比較有話說,我跟她(他)多講一點;那一位我跟她(他)沒有話說,我不講,不行」!  你要放下憎愛,你平等心才會現前,你的「端心」才會現前。「端」就是直心,那麼「直心」是跟菩提心相應的,是跟大慈大悲相應的,所謂「直心、深心、大悲心」。那麼你「端心」如果出來,你就會大慈大悲,因為它是菩提心的一種嘛!我剛才講過「直心、深心、大悲心」嘛!  那「端」的意思是什麼?「端」就是直啊!「端」不是臺灣話說「我這個人很土直呢!」臺灣話叫「土直」,國語叫什麼?「我這個人很土直」,什麼叫土直?可能大陸人聽不懂,就是「耿直」啦!我「直性子」啦!我要這樣就這樣啦!那不是,那是習氣,那不是「直心」。那是使性子,我們一般講叫,國語說使性子,就是你耍脾氣,那不是「直心」,那是習氣、那是毛病,那障礙菩提啊!  那這位周教授,我就去了,十點,他媽媽氣切,周教授什麼也不懂。我去的時候,我就先和她念個佛,然後長跪,我講過「長跪說法」,我從十點半說到十二點半,足足跪兩個小時,跪佛、法、僧三寶。怎麼跟她開導,一定要放下這個五欲六塵,放下這個怨,放下她對她先生的恨。  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我們有隔陰之迷,我們迷惑顛倒,不曉得旁邊這個枕邊人,是過去生的冤親債主啊!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白頭偕老?有些人為什麼,像現在年輕人結婚三天就離婚了?緣太淺了嘛!而且是惡緣嘛!  所以我光開導這一點,就跟她開導了非常地久,讓她破這個情執,拋下這個怨恨心。然後她很喜歡這個兒子,我說:「兒子太了不起了,當教授,待遇又高,又可以桃李滿天下,『我是教授的媽媽』,連這個也要放下來」。  我後來跟她講:「妳現在是自身難保呢!妳要自己顧自己的呢!這些世間的東西,套用蕅益大師講的,都是『生死岸邊事』,跟妳生死有什麼關係呢?兒子好是兒子好,跟妳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跟她講完以後,大概講了兩個小時。當然,我每次跟亡者講什麼,講完我自己就忘記了。老法師說:「那不是你在講,那個都是佛菩薩借你的肉體在跟亡者說法」。  所以,我說完的時候,我起來很歡喜,我不是斷生死喔!我跟各位先講清楚,我不是喔!我說:「哦!你媽媽聽進去了,很高興,我有把握她聽進去了。」因為我常常講說,「聽進去,能聽心就會轉」,「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嘛!大經裡面這樣說嘛!她就是這個苦境轉不過去啊!那「境」在哪裡?境就在自己的妄心嘛!自己的執著嘛!自己的瞋恨嘛!自己的嫉妒轉不過去嘛!  所以《地藏經》裡面常講:「若能轉經」,轉經能夠轉一部就怎麼樣怎麼樣,講那個果報。你以為在那邊轉經啊?不是這個意思啦!是轉你的心境啦!所以你念佛要幹什麼?就轉煩惱為菩提啊!轉妄心為清淨啊!  所以我跟她講完以後,我就跟周教授講說:「等一下,你幫你媽媽誦一部《地藏經》,誦完說不定明天早上六點半看她會不會走?」因為我離開的時候是十二點半嘛!我就抓六個小時嘛!我就順口這樣說出來,那說不定明天六點半,看看媽媽可不可以走?  她拖了七、八年,走不了就走不了,所以「業隨身」啊!臺灣話有一句話,我用國語先講比較保險,不然等一下又說我說臺語。「命帶骨,千刀割不斷」,簡單講是這樣,那我們臺灣話講叫「命帶骨,千刀割不斷」。它意思就是說:這個命啊!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我們的十惡業、十善業感召來的嘛!你命好是十善業嘛!你命不好是十惡業嘛!  所以事實上,這個命雖然是一個…,我們講說,我們過去生所造的十惡業、十善業,感召來這個人間。所以,你可能一出生這個命就註定了。為什麼?這個業力在決定的。所以這位老菩薩,周教授的媽媽,她帶著這個心中的怨,帶了七、八年放不下,這個很正常啊!  我上次講說:我那位長官給我調垮,我就放了幾年?我就放了十六年了,她放七、八年這很正常的啊!連我這個學佛的都放了十六年,你想想看啊!我上次講這個,我長官給我貶官啊!我講我自己「履邪徑,欺暗室」。  那個大陸東北遼寧《太上感應篇》共修網,那位同學在分享,他們有分享報告寄過來給我。我看了以後,我自己就微微地一笑,為什麼?他們有提到我這個公案啊!連黃老師都會「履邪徑,欺暗室」啊!這個懺悔啊!公開懺悔啊!  各位,我跟你們講,人家大陸的同學很用功啊!你看那個報告你都會嚇死了。他們真的是真幹啊!那真的是很用功啊!我很佩服啊!看那個報告我就知道。他們也有些人造了很重的惡,他們下來懺悔啊!聽了《太上感應篇》以後真幹啊!  所以我跟周教授講完以後,我說:「誦《地藏經》」。弘一大師也有講,他說:「淨土行人其實也可以誦《地藏經》,來解業、消業。」大陸那個《山西小院》帶子裡面,專門講誦《地藏經》的不可思議感應。我在臺灣就編了一本《知苦樂法》,以後我們就會掛在網站,大陸同學就可以看;也是等於臺灣的《山西小院》,也是講《地藏經》的感應。  結果,那位周教授我跟他講了以後,他因為經文不熟,他從我離開十二點半,誦《地藏經》,誦到第二天早上的六點半,他才誦上卷。這很正常,因為他沒誦過。誦到六點半,他打電話給我說:「黃警官!黃警官!我媽媽斷氣了」,這不可思議啊!  所以,求人不如求佛菩薩,求三寶;求自己的一念至誠心,求自己的這個孝心,感應道交。就這樣她折磨了七、八年,捨報了。我講這樣的過程跟各位分享是說,我那一個心,我不敢講說我是「直心」,但是相應「直心」,相應這個「端」。  「濟世」就是你想要去幫助別人,你念頭只要一起動,是只要想去幫助別人,那個心就是「端」嘛!你這樣不斷去累積,那麼你就會相應「直心」,那麼總有一天,你那個菩提心會開發出來,那就恭喜你。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你是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幾個字是重點中的重點,「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所以,你不「端」可以嗎?你說你每天的心態都是「曲」,你怎麼會開發菩提心出來呢?所以我們研討這個《太上感應篇》,其實跟淨土是連結的。那我剛才講說,你怎麼去訓練自己的心念都能跟「端」相應,就是要「遠離憎愛」啊!  喜歡的,你固然是很喜歡,但是你要放下那個執著;討厭的,你也要放下討厭。那你要怎麼去觀照?我常常這樣講:「哎呀!一定我過去生,我在他身上所結的善緣太少」。我用一句通俗話:「我給他『愛的存款』太少」,我對他不好,對不對?  像我們這位鍾居士,今天難得有來,她煮的素食我很喜歡吃,她就跟我結一個素食的緣啊!那將來萬一有一世她出家,我就會去跟她打齋、跟她護持啊!這個結善緣來的嘛!你不跟人家結緣,就算你下一世出家,那誰護持你啊?  我跟各位講過了,我今天能夠講經,我是多久以來的「法布施」啊?我印多少經送給人家啊?我光我媽媽在的時候,我爸爸在的時候,我爸爸、媽媽往生的時候,我就印三、四十種的經跟人家結緣,在佛陀教育基金會。  我早期要弘法的時候,你看我那股衝勁啊!我記得二十年前,我那時候想弘法,我自己還刻一個印章,那個印章現在還在,叫「九品蓮工作室」欸!自己刻了一個印章就要去弘法的咧!那因為我要送書給人家,要有一個單位名稱嘛!我沒有單位,我就印一個「九品蓮工作室」。我是這樣不斷,二十年來就這樣不斷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啊!今天才有這個因緣能夠研討這個聖賢教育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福慧雙修」,要福德和智慧同時修。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在修福嘛!所以我剛才講說,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是「直心」。要從平常訓練,根塵接觸、待人處事開始訓練這念心。那麼你的心念一定是清淨的,那麼清淨它是功德,它不是善事。那麼功德它是性德,性德是跟戒、定、慧相應,是可以滅罪的喔!你可以消災免難喔!  我跟各位講,我那天開車,因為其實真的是蠻辛苦的。我們現在好不容易有自己攝影團隊在攝影,攝影完了以後,有人專門在聽打,聽打完我還要自己親自校稿。為什麼?要當週播出,我還要把稿子送到大陸去,《太上感應篇》共修網。不然他們說:「口音他們聽不懂」,所以就趕在他們播出前,在網上可以看到文字稿,還好佛菩薩化了很多人來幫助我。  我們沒有錢啊!沒有錢就做沒有錢的事情,所以我就沒有辦法上字幕,那就是盡量上字卡,給他們文字稿看。因為上字幕,一集要花臺幣一萬兩千塊,我們真的沒有辦法,而且我也不想募款。我一再強調:我是居士弘法,我不想募款,我也沒有那個福德。  所以我那天,就是要拿那個帶子,他們同學跟我講說:「誒!老師你現在講得比較慢」。因為剛開始錄那二十四集到二十七集,因為萬事起頭難,沒有錄影也沒有剪接,什麼都沒有嘛!坦白講,我也忙得沒有時間去做確認動作。所以他們現在同學說,「老師,你可不可以再重講二十四集到二十七集?」我考慮很久,說:「好吧!那我就重講吧」!  那一天我就是要去,因為二十九集以後,我會自己親自重新檢查,然後再要看剪接的技巧好不好。結果我就開車下來,開車要回辦公室,我就拿帶子回來辦公室,我邊開車邊念佛啊!就到我們這邊附近這條大馬路(成功路)這裡,一位年輕人開得好快,一個大轉彎,「碰」的撞上去了。我說:「啊!完了,這撞上去了」,我那時候還在念佛,車子裡面佛號還在繼續念。  還好只撞了一點點而已,還是被他撞上了。但是我很感謝,我這一段期間講經所培養的定功。如果以我以前的習氣,我會當場跳起來:「你眼睛長到哪裡去?怎麼這樣給我撞上去了?」沒有,從頭到尾一句話都沒有說。  我交待我們同仁來處理,我跟我們同仁交待:「你不要跟我敬禮,你秉公處理就好,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我不對就我不對,他不對就他不對」。我們同仁也很乖,來了不敢跟我敬禮,因為我是他們長官嘛!  我從這個地方就看出:我自己本身真有把這個習氣改掉,要是以前,我就跳起來了。所以你「定功」在哪裡看呢?定功在你「得失之間」,在你得意和失敗之間看哪!在你高興和痛苦之間看你的定功啊!定功不是在蒲團上看啊!那境界來磨,你才知道真厲害、真功夫在哪裡。  當然我這個不是功夫啦!我只是說:我自己有把自己的習氣伏住。所以各位,這個就是最簡單的我們所謂的功夫,功夫是在境界上顯現出來。所以「功夫成片」,功夫怎麼成片呢?那你平常要在境界上不斷的磨練、不斷的磨練哪!對不對?所以有時候,學佛也是要靠這個觀照。  所以,跟戒、定、慧相應,可以滅罪。滅什麼罪?不是說你以前的罪業全部給你滅掉,不是啦!是滅你的貪、瞋、癡啦!你的貪、瞋、癡就是罪啊!它就是一個賊頭啊!盜賊的賊啊!盜你的功德法財啊!  有些人說:「我把所有的殺業全部滅掉」,不是啦!你的罪業你還是要受,因為「因果不空」嘛!像安世高大師他不是開悟了嗎?那他為什麼還要還命債?誒!他那個業要還哪!所以,我們所謂的「可以滅罪」,各位不要誤會說:那我所有以前做的殺業都不用還了,那為什麼安世高大師還要還命債?  那還有為什麼佛陀涅槃的時候,頭痛三次呢?因為佛陀在有一世的時候,他們的村落裡面,是一個捕魚的人家。後來在佛陀這一世,把佛陀的釋迦族滅掉的那位琉璃太子,就是那一世被捕的魚王嘛!佛陀的釋迦族在那一世是漁民,捕了這些魚,大魚和小魚,在佛陀這一世,把釋迦族滅掉的琉璃太子,在那一世是魚王嘛!  佛陀的村落在他們那一世裡面,他們全村都有吃(魚),唯獨佛陀沒有吃魚,他只有在那個魚王的頭上面敲三下,所以佛陀在這一世要滅度的時候,佛陀頭痛三次啊!你看佛陀就跟你示現,講說:「因果不空」啊!那我們現在面對因果業報現前,我們要怎麼辦?我們就是不斷的懺悔、不斷的改過。  懺悔到冤親債主願意跟你和解,願意放下瞋恨心,你的業消,病就好了嘛!就這麼簡單嘛!所以,「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在哪裡?罪在貪、瞋、癡嘛!所以,「端」的意思就是教你平常訓練你的「直心」,直心就是淨土,那麼就會跟戒、定、慧相應,是可以滅罪的。  如果你每天這樣子修,你在人間就化身成菩薩了,你就是人間菩薩了。那麼你在這個世間,你就是隨著因緣和願力,住世弘法利生,跟老和尚一樣,跟劉素雲居士一樣。劉素雲居士也想要走啊!她姐姐劉素菁說:「妳還不能走,妳還要度世」,這個意思是這樣,「妳要隨因緣願力,住世弘法利生,救更多的人啊」!  所以你那一念心,念念地為眾生、為佛法、為聖教興衰,不貪圖世間的名聞利養,你當下就在修「破四相」、「破我法二執」。所以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在哪裡修?在根塵接觸嘛!我以前一再強調過,在你得和失之間,在你討厭和喜歡之間,在你高興和痛苦之間,你要去修那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這四相破了,你就是離相布施,你煩惱就斷掉了。  因為這一段專門講「端」和「曲」,我怕同學聽不懂,所以我特別再把「直心」講得比較清楚,幫助各位修行。所以什麼叫「直心」?我剛才講,「直心」是菩提心的一種,「直心、深心、大悲心」嘛!  在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大經)解》,〈泉池功德〉第十七品裡面講「正直平等」。佛跟我們講: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要「正直平等」。那在黃念祖老菩薩的註解裡面,他說:「什麼叫正直?什麼叫直心?什麼叫無諸分別?」你看,佛也告訴你要「無諸分別」,不要分別啊!  你怎麼樣可以不分別?老和尚講說:「不分別、不夾雜、不間斷」,那什麼叫不分別呢?你每天根塵接觸、待人處事、行住坐臥,我剛才講說在得失之間、在苦樂之間,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如果你能夠離的話,你就跟「平等心」相應。所以黃老居士解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平等無差,一味無別,故曰『無諸分別』」。  那麼這個地方,「直心」我再跟各位解釋一條。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各位如果在讀《金剛經》,裡面有這一條。佛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各位,你們如果有讀到《金剛經》這一段,一定要把它記起來,這一段就是跟「直心」相應。那麼這一段出自哪裡呢?這一段是在《金剛經》裡面。  就是佛陀當時在那一世的時候,他是菩薩行者,他在山中修禪定、入定。當時那位國王叫歌利王,歌利王的意思叫暴虐的意思,就是脾氣非常不好的一位國王。歌利王就帶著他的嬪妃到山上去玩,這些嬪妃看到有一位出家人在樹下修定,這麼莊嚴,非常地歡喜,就過去了,求這位菩薩開示。  佛陀就為她們說法:「妳們應該離開名聞利養,離開五欲六塵這種享樂,妳們應該要求智慧」,佛陀跟她們開示,她們都聽得很高興啊!結果歌利王醒來以後,「誒!我的太太怎麼不見了?我的嬪妃怎麼不見了?」一看,是一位出家人、一位修行人跟他的嬪妃在講話。  歌利王非常生氣啊!過去就跟他講,他說:「你是修行人,你怎麼可以跟我嬪妃在一起呢?」那麼佛陀當時就跟歌利王講,他說:「我沒有淫慾之心哪!我沒有動念啊!」歌利王說:「五通仙人都還會動念、都還有習氣,你怎麼可能沒有呢」?  他說:「我真的沒有動一個愛慾之心,沒有淫慾之心,我沒有啊!」因為佛陀修得很好。他說:「你真的沒有嗎?」他劍就拔出來了。你沒有,我割你耳朵、割你的手、割你的腳,全部給你割,這皮也給你割!割!佛陀說:「我真的沒有起淫慾之心,你現在給我割,我也沒有起瞋恨心」。  佛陀就講,剛才不是講嗎?「我於爾時」,我在那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現在人家在罵我們,比如說你現在跟人家做志工,人家說:「哎呀!你這個做得不好」,那你聰明的就念佛啊!那你聰明的就念《大悲咒》迴向給他啊!  像我以前不就講一位蓮友嗎?她一到香積的時候,她因為是持《大悲咒》的,人家講什麼她都不聽,她就開始「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她就唸《大悲咒》啊!所以別人講什麼,她根本聽不進去,因為她心中就在唸《大悲咒》啊!  那你就心中念佛啊!你把所有這些事相轉成阿彌陀佛,也行,最好。所以你今天說:「哎呀!張三講我怎麼樣啦!李四講我怎麼樣啦!」你有「我相」嘛!你有「人相」嘛!張三在講你怎麼樣嘛!你有「眾生相」嘛!「講那麼多,講我這麼多事非」,眾生相嘛!「他講我不好,講很多」,「壽者相」嘛!  佛陀說:當時歌利王在給他割皮啊!肉啊!耳朵啊!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於往昔節節支解」,「節節支解」就是被割,「節節」就是一段一段的砍,叫「節節支解」。你看看,佛陀在因地當菩薩,這樣修忍辱波羅蜜,成就他的無上正等正覺。佛陀說:「我如果當時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我應該生瞋恨,我應該很氣他啊」!  所以當時佛陀跟歌利王說:「我真的沒有淫慾心,就如同我現在沒有瞋恨心一樣啊!我將來還要度你,我成就以後、我成佛以後,我第一個就度你」,就是佛陀在這一世度的憍陳如尊者。所以你們都要學佛陀的這個精神,哪一個人最討厭的,你就去度他。你說:「我成佛,第一個度你」,那麼他就是現代的憍陳如尊者,你就是現代的佛陀,你要學這個精神才會成就啊!  我們都是怎麼樣?我們都是選好度的,我講他會聽的。現在剛開始只好這樣啦!但是以後你還要進一步提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金剛經》裡面講這句話,佛陀當時那個心就是「直心」,他那個就是「端」,所以他跟菩提心相應。  那麼佛陀又在《金剛經》裡面講:「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記得這句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佛心,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們這裡講的「端」,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跟菩提心相應啊!所以黃念祖老居士這裡面講,直心,「『正直』者,方正質直,無邪無曲」。   又《法華經》說,法華經有這一段:「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你如果是直心的時候,你不需要用方便法。什麼叫方便?叫「次第」,不斷不斷的一階一階上叫次第,「正直捨方便」,不需要用方便法,直接切入就是我這念真心,「正直捨方便」。那麼當下呢?「但說無上道」,什麼叫無上道?無上道就是無上菩提啊!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在這裡面講說,一心念佛也是修直心,他這《論註》裡面講:「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你這一念心,你不斷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的口業就會清淨,你的意業就會清淨,你的身業就會清淨,那麼就會跟平等相應。  《六祖壇經》裡面也有講:「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直心」在《淨名經》裡面講:「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心就不能有諂曲。這一段大概就初步講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段的「陰陽」,我們來看142頁第二行,【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那麼這一段是講第三個,「陰德」和「陽善」,我們來看這裡面字句解釋,這個【造物】呢?我們看第四行,「造物」就是天地的意思。那麼【實不副者】,這個「副」就是稱配。那麼【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這個「橫被」的意思,就是無緣無故的來,無緣無故的遭受到怎麼樣,這就叫橫被。那麼【子孫往往驟發】,這個「驟」就是突然間。  那麼這一段比較短,我把它白話解釋一下。什麼叫【陰陽】呢?什麼叫陰德、陽善呢?一個人做善事,如果沒有人知道,那就是「陰德」。如果這個人做善事,【凡為善而人知之】,一個人做善事人人都知道,那這個叫「陽善」。如果你做善事沒有人知道,這叫陰德。那麼如果有【陰德】,【天報之】,「天報之」是什麼意思呢?上天都會知道,而且會給你福報,引來後福。  那麼【陽善】呢?大家都知道你做善事,「陽善」那麼你【享世名】,人家都給你稱讚,享受世間的美名福報。因為大家都知道嘛!名氣也是福報的一種。享受名氣雖然也是福,但這個「名」怎麼樣呢?【名者造物所忌】,是天地所忌諱的,我們所謂的「天嫉英才」。  那我個人解釋說,你名氣太大、福報太大,人家就會嫉妒你。所以你在世間享受盛名,而沒有實際的功德,【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就說你沒有實際的功德可以稱配,「實不副者」,常常會遭到意想不到的災禍,【多有奇禍】。  一個真正修善積德的人,他沒有什麼過失,【無過咎】就是沒有什麼過錯、錯誤。可是他【橫被惡名者】,他常常被人家冤枉,無緣無故被人家加這些罵名和惡名,那麼他的子孫,往往會突然之間發達起來,【往往驟發】,「驟發」就是(突然)發達起來。陰德和陽善之間的差異,是如此的微妙,實在是不可不深思明辨啊!  那麼這一段裡面,老法師有一個開示,第一段老法師說:「人沒有過咎,他沒有犯錯,他突然間遭受污衊也好、惡名也好,人家攻擊他、毀謗他」。老法師也常講啊!老法師說:他這一生裡面,遭受過很多人給他批評,也有很多人攻擊他,但是老和尚也沒有什麼影響。  老和尚說:「這個人如果沒有過失,他是個善人、是個好人,他做善事積德,被別人給他羞辱、給他侮辱、給他誤會,他惡名廣布,大家提到這個人都罵他幾句,這個是好事。好在哪裡呢?他的罪障就報掉了。」所以我們以後要記得老和尚講的這句話,如果大家嫉妒你,你不要馬上反駁。  《群書治要》裡面講:「救寒莫如重裘」,你寒冷不如穿個厚的衣服;「止謗莫如自修」,你不如自己趕快修行、反省懺悔。老和尚講的意思是這樣。如果有人罵你、有人批評你,他說:「這是好事」,為什麼?他說:「把你的罪障報掉了」。每個人看到他都瞪他一眼、罵他幾句,他果報就消掉了,把無始劫來的罪障就消掉了。  我們往往就是不能這樣忍受毀謗攻擊,但是老和尚是明眼人,是有智慧的人。其實老和尚講這段,跟《金剛經》講的一樣,我唸給你們聽。《金剛經》講:「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很多學佛的蓮友,在學佛的過程裡面,其實也是遭受很多很多挫折、失敗、打擊、毀謗。但是《金剛經》跟你講這樣:若人受持讀誦此經,你要讀誦《金剛經》做什麼?要開智慧啊!你念佛要幹什麼?你要求生極樂世界啊!  老和尚說:「人家都騙你啦!你就全部讓他騙。有一件事情不會騙你,往生極樂不會騙你,其他就算九十九點九讓人家騙了,只有一條:佛不騙你,最後成就的是你」。  所以《金剛經》說:你受持讀誦此經,如果被人家輕賤,人家看你不起啦!人家欺負你啦!人家給你排擠啦!那你要記得:你不要對他有怨恨,「你這在消我的罪業」。那麼你前世的罪業,先世罪業應當要墮到惡道去受報,因為這一世被人家給你輕賤,被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就像我兩次在官場被打擊,兩次被貶官啊!第一次被貶官,就整個這樣被調垮,調垮以後就受菩薩戒啊!「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本來應該到惡道去,他把我調垮啦!調垮以後,我就在1994年,我就在那邊,我也沒有埋怨,調垮就調垮嘛!  那我就剛好看報紙廣告,海明寺悟明長老,就我們中國佛教會的會長,說要辦在家菩薩戒、五戒的戒會,那我就去報名參加啦!悟明長老教我說:「你五戒改成菩薩戒」,我說:「不行啦!老和尚,怎麼可能?肉和酒怎麼可以放下來?菸也不可能斷掉」。  我上次不是講那個故事給你們聽嗎?誒!我講過了沒有?還沒有講喔!我就去報名參加五戒、菩薩戒,我去受五戒的時候,我師父就跟我講,我師父說:「你真的能持嗎(不殺生能持否)?」不殺生就不能吃肉,要吃素啊!「不飲酒能持否?」他說:「你可以嗎?」我那時候不敢跟我師父講說:「可以」。  我受這個菩薩戒、五戒最好的收穫是什麼?我把酒戒掉了,把菸戒掉了,把肉也戒掉了,這最大的收穫。那麼因為我被改成菩薩戒,那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就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那這六條重戒裡面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說四眾過、)不酤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還有一個「不酤酒戒」,那個「酤」就是買賣酒的意思。  那老和尚等我兩天,因為總共是七天嘛!他等我到第二天,我在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擦那個蓮花座,他還跑去問我說:「你到底答應了沒有?」我說:「老和尚,你再讓我考慮一下」。那我就去老和尚的寮房旁邊,有尊觀音那是大陸普陀山過來的。  我其實是被觀世音菩薩度的,那阿彌陀佛是我的總導師,地藏菩薩是我的接引導師,那真正幫我牽入門的是觀世音菩薩。我求子也是求觀世音菩薩,去龍山寺跟觀世音菩薩許願,求這個兒子啊!  那我就跑到悟明長老的寮房旁邊,有一尊大陸來的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我給他占(拈)鬮啊,我說占(拈)鬮佔一正一反的話,我跟他談條件啊!我說:「觀世音菩薩,第一個、你讓我可以抽菸,那麼第二個、不能喝酒,但是可以喝藥酒。」此酒非彼酒嘛!我也要酒,那個習氣難斷就是這樣啊!觀世音菩薩很有意思,他給我三次鬮就是准我抽菸和喝藥酒。哇!有那麼好的觀世音菩薩,讓我抽菸又喝藥酒。  好啦!好戲在後面,到第五天的時候,五戒要過堂,他們要離開,我們要過堂,我們菩薩戒是七天,他們五戒是五天。好,過堂的時候,我們就搭那個縵衣,我們優婆塞都搭縵衣。搭縵衣的時候,(菜)怎麼夾都不知道,偏偏第一道菜就夾到香菇啦!香菇,我把它夾上來以後,不小心掉下去把縵衣弄髒。  我那時候也都沒有動筷子,也沒有吃飯。我自己就責備自己說:「你這個黃柏霖啊!你根本就沒有戒心,哪來的戒相、戒德、戒體?」我們受戒就是想要得一個戒體嘛!金剛罩體對不對?戒體。「你沒有戒心,你不想守你還要來受戒,沒有戒心哪來的戒相?哪來的戒體?更哪來的戒德呢」?  我說:哦!那我知道了,我是怎麼把它連結呢?「香菇」兩個字,「香」是香菸,「菇」就是酤酒戒。我這兩條,酒和菸都放不下,就把它聯想:「香」和「菇」是「香菸」和「酒」放不下,所以我是香菇度的,香菇度我。我當下就說:「好,我就把菸戒掉!」我當時喝二十五年的威士忌,最好的酒,菸是抽德國最好的菸,我七天就斷掉了。  所以老師跟我們講說:「你這一世有薰習般若,有薰習金剛般若種子,來世到人間,你的惡習氣很容易斷掉」,為什麼?金剛的力量,金剛就是般若。習氣難斷,到最後成佛一定斷,你沒有斷沒有辦法成佛。  我回來以後,我師姐就煮了一鍋的鱸魚,我還沒有受戒的時候最喜歡吃鱸魚。我師姐煮一鍋鱸魚,她說:「你還要不要再吃啊?」哪有受戒後再吃魚的啊?我就聞看看,我說:「我不喜歡這味道」,好了可以了,從此以後我家冰箱就沒有葷的。從此以後,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二十,十九年吧!是這樣子,所以我是「香菇-香和酤」,我不敢說就悟道啦!就契入。  所以那時候,我到底是不是要感謝那位長官給我調垮呢?我前一次不是提過嗎?後來他太太往生,我去萬芳醫院跟她關懷,我當天晚上去跟她關懷,再請一位法師去跟她三皈依。我還跟他交待說:「明天凌晨如果你太太往生的話,我請蓮友來助念」,還給他一個電話。  他太太病苦折磨了七、八年,斷不了氣,我們給她接引佛法以後,第二天早上凌晨三點多就走了。結果這位長官兩年後也死掉了、也往生了,癌症往生的啦!幸好在他往生前兩年,我跟他解冤釋結。我不是跟各位講:當時我不去嗎?我習氣還很重啊!他給我調垮我不要,我在心中的怨放了多少年?放了十六年。  所以你想想看:你不聽佛法可以出離三界嗎?可以離苦得樂嗎?冤冤相報,哪裡離苦得樂?你這次給我整垮,好!下次換我整你,那下次換他怨我:為什麼我要被整?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出離?就出離這種名聞利養嘛!出離這個得失心嘛!出離這個苦、樂、憂、喜、捨嘛!不然出離什麼?  所以「福之所至,禍之所倚」,我們如果能夠從這樣去觀照。老和尚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一個是你自己」,沒有所謂的善和惡啦!當你把善、惡放下的時候,你就跟性德相應,六祖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我就是這樣,去受戒就把它斷掉了,這是第一次人家給我貶官,我去受戒,因禍得福。後來因為十六年後,他太太要往生我幫忙助念,我因禍得福啊!所以「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那麼名氣,是造物者所忌諱的東西,你享盛名但是沒有實德的話,老和尚講:「這個名,天地鬼神會嫉妒的」,會忌諱啦!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老和尚說:「從歷史上你去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你仔細去觀察現世報,你在世間享盛名,電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但是他的出名也是福報,如果他沒有實德,確實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  他說:「中國和外國很多大明星,有名的明星得到善終的不多」,知名度愈高,他潛伏的意想不到的災難機會愈大。因為出名等於把福報享盡了,大家都知道,報紙每天登你,電視每天報你。那麼你所做的這些好事,也是福也是果報,人家給你報出來,其實也是報掉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修「三輪體空」?我們為什麼要修「離相布施」?我們就是「不求世名」。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香港很多有名的電影明星,後來都跳樓啊!自殺啊!不是很多嗎?我最近看臺灣有一位導演也是這樣,也是很有名,得過什麼獎,有一天不小心喝酒亂了性,被報紙登得很大,涉及一件疑似的司法案件,跟男女有關的司法案件。  那麼有名是怎麼樣有名?要有「實德」。所以淨空法師說:「像近代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他積陰德,沒有人知道他。他在浙江普陀山的藏經閣,修了三十二年」,這麼有實修的一位修行者。  到後來上海的一些大居士,就是高鶴年、徐蔚如這些大居士,老和尚說:「早期民國初年,那幾位大居士都很有道德、很有學問、很有修行、很有福報。」那麼高鶴年跟徐蔚如這些大居士,到浙江普陀山去禮佛,他們就請示印光大師。  他們發現印光大師的風度言談,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所以他們常常親近他,常常向他請教,才知道這位老法師真正有德行、有智慧。所以回到上海以後,寫了很多的文章,在報紙雜誌登出來,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印光大師文鈔》的由來。  所以你們注意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面都有印光大師答覆什麼居士的信、答覆哪位法師的信,都在裡面。我對印光大師非常地尊敬,也非常地有緣。我到素食館吃素,第一本在書架上抽出來的佛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那一本我現在還保存著。人家已經看過十幾年、二十幾年了,所以印光大師要接引我,也可以這麼說啦!  所以老和尚說:「後來印光大師全國有名了,不是印光大師委託別人幫他登的,這些人真正見識到這樣一位高僧大德,所以向廣大群眾介紹,印光大師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真有實德」。  所以我們看我們的師父,淨空老和尚、老法師,他就是跟印光大師一樣實至名歸,他有「實德」。我陪師父到斯里蘭卡,到聯合國、到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在)全世界所有這些大使面前,師父上臺來宣講佛法,來宣講傳統道德文化。  後來我們又到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總統特別請老法師,到他的總統府去演講、去說法,那麼所有斯里蘭卡的三軍總司令全部到,總統夫人也到。他們斯里蘭卡的人,真的對佛法非常恭敬,所以老和尚說:唯一全世界把佛法保存得最好的是斯里蘭卡。所以老和尚在《科註》裡面,一再提斯里蘭卡。  我們後來看它散場的時候,淨宗學會非常好,送給每一位軍人一臺播經機,還有佛像跟他們結緣。他們陸海空軍總司令都跟老和尚請安,全場一千多位裡面,有他們文武官員,有他們學校老師帶學生去。你看他們的總統多慈悲,散場的時候特別走中間走道,帶著老法師跟每一位小朋友來問候。  我們當時去參加強帝瑪法師龍喜大學的動土典禮,那真的很不思議啊!我們去的時候沒有雨,毛毛雨而已。可是動土典禮完了以後,老和尚要開始講座的時候,老和尚要講法的時候,突然間風雨交加、風雨大作,那個椰子樹吹來吹去、非常地大,然後那帳棚都快掀起來了。  那大陸的蓮友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十幾分鐘以後,那位司儀說:「好了,不要再念了,老和尚要開示了」。老和尚開示完了以後,雨就停。所以我第二天就去請示老和尚說:「師父,你在國家電視臺講說:龍喜大學跟龍樹菩薩有關,那龍樹菩薩是中國八宗共同的祖師;老法師啊!昨天是不是龍樹菩薩有來啊?」老法師微笑沒有說。  我說:「那是不是龍王有來呢?」為什麼?龍王很大啊!龍就代表雨水會來啊!會風雨交加,風很大啊!就有點像我們直昇機降落在森林裡面,那個風很大,樹就東倒西歪,對不對?就是那個樣子。因為我是現場見證者,我跟陳大會居士坐在一起,「哇!怎麼這麼大?怎麼會這樣?」你沒有辦法去想像,師父講完風雨停止,不思議啊!  今天我們就講「端」和「曲」,「陰」和「陽」,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準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推薦閱讀:

肩胛骨解剖結構抽記卡(文字版)
圖字為什麼裡面有個冬?
讓生命在文字中綻放
QQ愛情個性簽名,不錯的文字
文字之美,情愫之真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