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凈法師解《念佛三昧摸象記》(略講)

念佛三昧境相,唯有親證方曉,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我未實證,沒資格談說,只能根據自己多年來修持此種念佛方法,並將弘揚此法的體會,結合祖師之作,方便依文解意,粗淺概略地談談體會。故不便依文逐句解釋。

修習念佛三昧,必須以菩提心為根本。首先應明了什麼是菩提心?我們的自性本體的妙用,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佛在《楞嚴經》中所說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別無所得,只是恢復了圓滿的菩提心,即自性妙明真心。我們首先應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自性本體上起用。

如印光大師所說:「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就是讓我們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真正明了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此法是《華嚴經》的精華。自遠大師廬山結蓮社以來,歷代蓮宗祖師,均修此法並弘揚。古德所說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稱性而念」、「一句佛號,法界全提」、「迴光返照」等等,均是此法。

具體修習方法,必須當念佛時,要一邊念,一邊返觀心源。邊念邊觀,邊觀邊念,同時進行。對初習者來說,觀就是想,即作意。佛在《華嚴經》中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所說的法界性就是空性,就是讓我們觀想空性。就是邊念佛號,邊想空性,因為佛號是佛名。空性是佛體,這樣念佛,才是有名有實,名副其實的念佛。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中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著重強調的是心。這樣念佛,就是憶佛念佛。憶佛之佛體(法身),念佛之名號(洪名)。這樣念佛,念念不落空,念念感應道交,念念心於佛合,念念心於道合。如此念佛,有理有事,理事圓融。心源是什麼呢?心源就是空性。盡虛空遍-法界一大空性,為心的本源。佛體是什麼呢?空性即是佛體。念念於空性相應,就是心心契合佛體。佛體就是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一大光明藏。如《阿彌陀經》中佛言:「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我們的自性本體,就是佛所證之圓滿法身,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統稱業障)遮障,未顯發而已。照顧心源亦即禪宗所說照顧話頭。即前念已過,後念未生之話頭。故此種念佛方法就是古德所弘揚的,禪凈雙修之念佛法要。我們念念照顧心源,就是由文字般若轉入觀照般若,通過觀照般若,最終契入實相般若。念念觀照,也就是念念悟佛知見,通過悟佛知見,最終入佛正見。真正明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究竟一體。

進一步說,此法就是當念佛的同時,能念的心,返回來照性。用心照自性(空性),這就是古德所說的迴光返照。比如燈於燈光,光是由燈發出來的,返過來用光照燈。我們的心是自性的作用,自性是心的本體。就是念念用心返照心體(自性)。就是當念佛時,念念回歸本體。使心安住於空性,不使外跑,就是「專註一境,毋使外弛」。我們的性好比水,心好比波。波平靜後還歸於水,故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水波不二。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妙用。即水波是一,故心於性亦復如是,是一而不是二。故心性不一不異,本是一體。理體是一,事相上是二。如《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根據本人修習此法體會,將此法分為三個層次。以供行人參考。初習者將佛號念上三句兩句,當下迴光返照。再念三句兩句,再當下迴光返照。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性,即空性,亦稱觀照無我。由於初習者念力不夠,要求念念觀照,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再詳細說;就是在念佛時,將雙眼閉上,全身放鬆,將心融入前面空空蕩蕩,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的虛空中,從虛空中將阿彌陀佛,佛號念出來,再聽入心田。心不要著在身體上,走時亦不著在走上,坐時亦不著在坐上,卧時亦不著在卧上。亦不要著在念上。就是將心放在空性上。念佛時心裡只有佛號和空性明明了了,其它全無。即無我相,也無人相。即無房屋廊舍,也無山河大地。一切世俗塵緣,通通全無。此境界初習者達不到,久久精進修習,人人可以做到。請注意!觀和念必須是一不是二。不是佛號外另外有觀,也不是將佛號停下再觀,那就錯了。必須念和觀同時具足。必須觀念合一,有念即有觀,觀念如同水乳。功夫逐漸純熟,即念念迴光返照。念念破能所(能念與所念),久久純熟,成為一片。這為初級功夫。

第二步功夫,是將能念的心,安住於空性中(佛的法身),念念不遷流。即念即觀,即觀即念,當不念佛時,佛號仍然有,明明了了。象流水一樣,不雜不亂。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寂而照之,照而寂之,一心不亂。此為事上一心,乃二步功夫。至此,功夫還未究到根底。

接下去要向著一句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當念佛時,參究能念的念是誰?所念的念又是誰?這一句佛號從哪裡念出來的,又哪裡去了?反覆思量,反覆體究。回頭一看,鞫底的一念又是誰?能念本來空寂,所念亦復如是。本來無有一物,無得無失,無我無念,能所本空,了不可得。如此久久參究,心意識就不起作用了,亦即舍識歸根。功夫用到極處,能念的念和所念的念,同時脫落。這就是禪宗的桶底脫落,即能所雙亡。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沒觀沒照了,恆為一心。圓托托一大光明藏顯露出來。禪宗稱之為見性;密宗稱之為成佛;凈土宗稱為理一心不亂;至此功夫到家了,十方成為一體,法界一心。即古人所講「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心裡雖然無念,可佛號卻明明了了。雖然明明了了,心裡卻一念不生。寂而照之,照而寂之,恆是一心。至此為三步功夫,理一心不亂是也。

念佛時,心不著念相,不著走相,不著坐相,只有明明了了的佛號在虛空。而心卻不單獨著於佛號上。同時明了佛體,即空性。有佛號即明了佛體,觀佛體就是一心不亂(三昧現前)。這種修法,屬圓教修法,直截了當,一生成辦,直登上品。

自性是真如,即恆常無有變易,一法不染。妄心是生滅的,剎那生,剎那滅。是緣起法,本無自性。如空中花。空中本無花,是眼有病所看出的幻相,是假相而己。一切法本來虛幻,緣合則生,緣散則滅,無有自性,故諸法性空。我們的心體,是永恆無有變易的真如,它無始無終,無生無滅,離言說相,離文字相。見性之人,見地雖於菩薩相似,可無明煩惱,習氣業障,還很多很多。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還須精進修習,改習氣去毛病消業障。念佛時,心不著念相,不著走相,不著坐相,只有明明了了的佛號在虛空,如古德所講,「理上頓悟,事須漸除」。逐漸開發智慧辨才。初見性的人,象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能自理,須人照顧。見性的人,亦復如是,須保養聖胎。要照顧它,不讓它墮六塵,被塵境所轉,時常保持清凈心。禪宗講見性之人,需三年牧牛,然後在亂境中去煉心。

見性的人,是賢位小菩薩,破一分根本無明,見一分法身。三十品無明破過後,再破—品為登地菩薩,是聖位。聖人才有資格度眾生。賢位小菩薩,免強度眾生。不見性的人,不叫度眾生,沒有資格度眾生,自誤誤人自已生死未了,怎能叫別人了生死呢?我是凡夫,只是講修行的一點體會,於大眾共同參學,作一下方便。

佛在《楞嚴經》中講的四大清凈明誨段中告訴我們,殺盜淫妄四心不除,塵不可出。有情即有生死輪迴。故我們必須下大力氣,猛挖情根。事斷理也要斷,才能真正把情根挖出。我們修道,必須斷除殺盜淫妄四種罪,事斷理斷,從心地根本上將根挖出。修習最高之法,就是啟用般若(智慧)。即時時觀照無我,即觀照空性。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要念念轉識成智。六根接觸六塵、根塵相對,就形成影相,存入八識田中,成為生死的根源。我們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沒有分別,唯有第六識是分別識。六根接觸六塵時,就分別善惡好壞。六根是心法,六塵是色法,心法和色法相對就分別。把分別的意識傳入第七識。第七識為我執,好的喜歡取著,不好的舍掉。以六識分別為因,以六塵為緣,恆是思量,執著我相我執。把取捨的種子,送入八識中儲存,成為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後世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無有窮盡,輪迴不息。我們要想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必須轉識成智。佛在經講,「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要在轉時不留情。」我們的第六識好比採購員,第七識比傳送員,第八識好比倉庫,無休止地將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觸的塵境,通過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取捨傳送到第八識儲藏。我們修習轉成智,就在第六、第七識上下功夫,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塵境時,在第六識分別,執著傳送之前,當下觀照無我即觀空;不讓塵影進入第八識,這就是轉識成智。就這樣轉識為智,轉煩惱為菩提。正如六祖慧能大師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修行必須如此用功,持之以恆的轉識成智,久而久之,心意識就不起作用了。即佛所說的舍識歸根,舍識用根。只有如此修行,才能快速成佛。

我們念佛時,妄念多不要害怕,越多越好。這是念佛功夫得力,將妄念逼出來了。千萬別隨它,也別壓它。只管念佛,用佛號把八識的種子推出來。好比打開庫門往裡裝佛號,往外推塵影。妄念出一半就成片,全沒了就是事上一心。八識的所,就是心所。把心所打破才能達理上一心。

心性無有染著,清凈本然,無有造作,無有一物,十方一體,圓明朗照。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見性的賢位小菩薩,入境可達無我的境界,可出境即打失。至此並非無有妄想,見境還生心,還起煩惱。故要時時啟發般若智慧,掃蕩境盡,時時離妄覺真。從此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見性之人,雖仍有無明煩惱,卻於凡夫修行不同。古人講:「悟後真修。念佛至此,功夫得力,感應道交,正好著力。至此念佛法得,凈業已成。臨終直登上品。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何為生而無生?從理上講,生而無生,法身常住,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諸佛清凈法身,西方極樂世界,亦在其中,故言生而無生。從事上講,還要生的。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生還要生。

親見本來的法身佛,如萬里無雲,像太陽光明朗照天空一樣,一片光明。見無所見,無有一物,法身無相,故說無見。無見而見,雖然無見,卻還有見。見什麼呢?盡虛空遍法界一大光明相。一種無相之相,見無相的相。有見即是法塵,見不著見相,乃為真見。

親見本來以後,繼續精勤用功。至觸目菩提時,見山河大地,都是諸佛法身,清凈本然。雖應一切諸法,卻不動,不染一法。一切音聲、色相,皆演說般若妙法、第一義諦。至此,為人處事,普應諸緣,應保持本空無念的清凈心。即明心地本空,萬法唯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只要對境不生心,心凈則佛土凈,一切法相皆是諸佛法身。,只是我們凡夫俗子,不知一切法本來空寂,虛幻不實,見境執相生心,執著不放,所以煩惱無窮。當知一切法皆是緣生,緣起法本無自性,當體即空。故此善惡不二,六塵不惡,事事無礙。都是自己自性所變現。心地不動,本來是佛。心境一如,自如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卑謙,說自己未親證三昧。如盲人摸象,恐非全象。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代祖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怎能未親證呢!

我們末法眾生,業障深重,根性劣陋。很多人認為此法只有上根利智人才能修持,其實非也!根據本人修習弘揚此法的體驗,此法現時主要是無人宣講。只要如法修持,更有利於消除業障,更能得到現實大利益。首先要真正相信,佛言:「信為道源功德母」。只要相信,然後如法修持,很多人可以契入境界。比單持佛號,功夫進展快得多。很容易成片。只要勇猛精進,長時間修習,達事一心,理一心,往生人人有份。因此法屬理事圓融,直接從如來果地上起修。將我們的因心,時時融入佛之圓滿果海中,涵養洗刷,洗滌業障,消除煩惱。故於佛感應道交,直接了當,殊勝無比。乃至圓至頓,徑中之徑。真正想了生脫死,一生成辦的修行者,務請著眼,切莫錯過,以免遺憾萬年。祝有緣之士,切記!切記!

                   摘自正凈法師著《凈土念佛指南》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用分別、執著心來學佛是世間法,是假的,不是真的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行者本色》
凈空法師:好強好勝,永遠的障礙
凈空法師:唯有真實智慧,才真正能夠幫助眾生 
達照法師-外具五種緣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