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 Peach:亞當.斯密如何論國民的幸福性?
編者按:溫家寶曾推薦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而經濟學人都讀他的《國富論》,這兩部看似非常矛盾的著作出自一人之手,讓很多讀者深感精神分裂。因為前者說:如果一個人不會用盡所有的方法來為他的同胞促進整個社會的福利,那麼他顯然就不是一個好的公民。而後者說:追求虛榮是人類生活的目的,人們自私的慾望在不自不覺中也讓其他人幸福,促進了整個社會福利。這篇文章道出了它們之間的關聯,而且還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湧入城市的小商小販會用地溝油款待顧客。最終關於幸福,斯密也無能為力。此文是TerryPeach在天則所第533次雙周學術論壇上的演講,鳳凰大學問編髮。
TerryPeach: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導,牛津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外國經濟學說史及古典經濟學研究。
以下是演講內容整理: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亞當斯密以及國民幸福性,我想這個演講對中國的現狀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話題,我可能不會特別故意或者明顯提到到底這個意義指什麼。
《道德情操論》里的幸福觀並沒有什麼新意
在我演講的開始,我想引用亞當斯密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他的《道德情操論》,他一生中一共出版兩本書,第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論》,第二本就是《國富論》,我想引用這句話就是:如果一個人不會用盡所有的方法來為他的同胞促進整個社會的福利,那麼他顯然就不是一個好的公民。
我相信亞當斯密絕對是認為他是一個好的公民,我也相信他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體系來促進整個國家的福利,我想這點是十分明顯的。他在《國富論》中提倡這樣一種體系,這種體系叫做天賦自由體系。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倡導的是這樣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所有個體都是自由的,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自由的。在這種體系下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資源,比如土地、勞動力、資金來促進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倡導的就是這樣的體系。
問題是福利到底指的是什麼呢?他所倡導的又是怎麼樣的福利呢?他所說的福利就是一種真正的幸福,而用他本人的話來說就是指一種身體上的舒暢以及靈魂上的安寧。所以真正的幸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身體上的舒暢,我想這是一個十分直白的概念,大家應該都能理解。他所說的身體上的舒暢就是能滿足人類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說食物、衣服、住所。他也相信真正的幸福是即便一些貧窮的勞動者也能買得起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真正的幸福並不會因為物質上的消費而增多,也不會因為你買了超過自己所需的物品就會變得更加幸福。當然,這可能和我們現在在經濟上所追求的目標和現在的經濟狀況並不一致,但是他是這樣認為的,他認為真正的幸福是不會隨著物質消費的增多而增多的。
然後,我們講一下第二部分,在亞當斯密看來這顯然一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靈的平靜。這種類型的幸福是與人們美好的品德密切相連的,要求人們以符合道德的方式進行行動。這樣符合道德的行動是如何產生真正的幸福,如何產生心靈的平靜呢?接下來這一段是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介紹了一個「公正的觀眾」,這也是他對道德哲學的一個主要貢獻。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人們會經歷到思想的平靜,是在他們得到其他人的讚揚或者是肯定的時候,因為旁邊會有一個公正的觀眾來評判他們的行為。
個人看來,我覺得在這一點上亞當斯密並沒有什麼原創的觀點。因為他所提出的基本觀點我們都可以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可以在蘇格拉底、伯拉圖、亞里士多德思想中找到。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真正的幸福並不是來自物質上的財富。但是他們也承認你必須要有起碼的一些必需品生活下去,包括食物、衣服和住所。但是古希臘哲學家和亞當斯密有著相同的觀點,就是想要追尋真正的幸福,追求的是遵守美德。
虛榮而不是舒適或者快樂真正讓我們感興趣
我們現在就要問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真正在追求亞當斯密所說的真正的幸福嗎?亞當斯密在這一點上是非常聰明的,他說:不,人們不是在追求知道的幸福。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生追求偉大的目標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條件會得到什麼好處呢?他說真正的答案不在於獲得生活的必需品。他說真正的答案是被觀察、被注意、被人帶著同情、自滿以及稱讚來注意,這些才是我們所獲得的好處,我們可以從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得到這些,是虛榮而不是舒適或者快樂真正讓我們感興趣。這些富人他們以自己財富為一種炫耀,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自然會獲得整個世界的關注。就像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所說的,他說的非常詳細,並不僅僅是富人追求接受所謂的毫無理由的讚美。他的立場是,現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追求著奢華,以及追求著富有,他們想提升自己的社會階級,追求卓越,也想讓別人讚美他們。他說這就是人類生活更偉大的目的,可以改善我們的條件。
但是這樣的結果又是什麼呢?結果就是人類犧牲了他們可能得到的真正的幸福。他說人類在追求自己社會階級的過程中會變得十分焦慮,為了追求這樣的社會階級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多的不安,而這就是追求社會階級所帶來的後果。剛才所說到的也是現在社會比較流行的現狀,所有的窮人他們生活的十分悲慘,並且以自己的貧窮為恥,因為他們覺得整個社會都看不其他們,並且對他們沒有任何同情。
我們大多數人窮其一生追求一種錯誤的幸福,我們追求財富和權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關於窮人兒子的故事,這個小男孩十分想脫離貧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看到當時的社會狀況,他發現只有那些富人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得到崇拜,所以他也想變得富有,他覺得只要自己變得富有了,他就會更快樂,因為他也會得到富人所擁有的崇拜和尊敬。他花了自己的一輩子不斷努力工作,然後努力想變得富有,但是結果是什麼呢?他發現在他生命的末尾,他自己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發現財富和偉大並沒有帶來他所想要的那種幸福,這些只不過是一些十分瑣碎的效用罷了。他在生命的最後發現財富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顯然他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這就是亞當斯密如何評價財富和偉大的,這是一篇非常難的文章,但是他基本總結了斯密所有的觀點。最後引用他的一句話,就是:他們是一張巨大的網,要求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織補,這會威脅到每一個時刻,同時也會壓制著那個織網的人,他們遠離夏日的陣雨,而沒有遠離冬日的寒風,但是這樣的辛苦會讓他們甚至比以往還會更加的接近焦慮、恐懼和痛苦,還有疾病、危險和死亡。
我想直接跳到最後的總結部分,這是在《道德情操論》中的一段話,這也是把亞當斯密的觀點總結的非常清晰,我們大多數人窮其一生追求一種錯誤的幸福,我們追求讚美財富和權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但是這是亞當斯密提倡應該追求的。結果我們通常會發現在實現目標的時候,自己會變得十分悲慘,而且十分有可能在實現了目標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反思自己的一生,會發現我們是更加悲慘的,因為我們浪費了十分得多時間去追尋根本不是真正幸福的幸福。所以對亞當斯密來說,追求物質和社會階層的社會根本不是一個幸福的社會。
以上是對傳統社會而言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儘管富人虛榮的自私慾望是最下流的,但因為市場,窮人也能得到幸福
所以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他還要寫《國富論》呢?為什麼他會寫出這麼長的一本書來探討這個經濟體系,在這個經濟體系中人們都在追求著財富呢?我們可以在《道德情操論》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講述了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故事,那個社會裡面有一個十分驕傲並且十分冷酷無情的地主,他不斷的沉浸在自己浮誇並且永不滿足的慾望之中,同時他用自己的土地所得來為自己追求財富和地位付出代價。這個富裕的地主根本不在乎其他人,不在乎窮人,不在乎他們的死活,只在乎他自己,但是他要實現他的目標,必須僱傭一些窮人來幫他種地,來幫他做其他的事情。
這就帶領我們來看到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一個非常有名的話,就是富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領著對社會的資源進行分配,就好象土地在事先已經給沒有人平均分好了一部分資源一樣,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同時也提供了方式使人類得以繁衍。所以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富裕但是自私的地主為了滿足他的慾望,他必須要僱傭窮人來提供給他們資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他維持了門類的存在,儘管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他追求的是一種虛假概念的真正的幸福,他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但是又實際為這些窮人提供了身體的舒暢。
在《國富論》中實際上也有著差不多的觀點,但是只是背景轉換了一下,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的觀點主要是設置在封建社會,而到《國富論》中變成了商業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地主變成了一些富人,變成了一些商人以及一些製造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他們是整個社會的領導者和運營者。這些富裕的商人和製造商的目的其實和在《道德情操論》中地主的目的沒有什麼不一樣,而且他們只關心自己永不滿足的慾望,想通過財富來實現這些慾望。顯然他們也是追求錯了真正的幸福,而且亞當斯密並不喜歡這種人。
但是真正的重點在於,通過這些自私的行為,實際上也會產生一些好的結果,比如說整個社會物質財富會大大增加,可能會達到最優的配置。亞當斯密會覺得世界會怎麼樣呢?他簡單的在《國富論》中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就是財富的增加是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更好的完成他們的願望,並且改善他們的狀況,這種方式是最下流也是最明顯的,而且很有可能會增加他們的財富,可以儲蓄並且積累他們所獲得的財富。
我們可以看到亞當斯密的觀點是提升個人的狀況,實際上就是等於追求永遠不滿足對於財富的慾望,他們變得富有是因為他想讓別人看到他們變得富有了,這就是為什麼他說這是最下流也是最明顯的,他們通過某些行為達成這些目的,包括儲蓄、投資,而更少的進行花費和消費。但是亞當斯密也說並不是產出的增加會使人們達到這種天賦自由的狀況,而是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才會達到這種狀況。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勞動力需求的增加,能夠幫助一些窮人的勞動力來提升他們的物質財富,從而遠離赤貧的狀況。亞當斯密也說所有僱主都不願意付高薪僱人勞動,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別無選擇,因為在勞動力市場上是需求大於供給的,所以他們必須付出更高的薪水來找人替他們勞動。
整個社會福利是靠富人永不滿足的慾望推動的
亞當斯密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是十分明顯的,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低層次人環境的改善應該看作是一個好處還是對整個社會造成的不便?他也表示答案是十分明顯的,然後就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這是《國富論》中最好的一段話,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社會中大部分成員都是貧窮的,是悲慘的,這個社會不可能繁榮和幸福,我們需要的是公平,而且那些能夠供養自己,為自己提供衣食住行的人,也同時能夠有自己的勞動,讓自己能夠更好的生活,有充足的食物、衣服和住所。
所以可以總結一下,天賦自由的體系,在《國富論》中所提到的這個體系是靠著那些富的商人還有製造商他們追求自己永不滿足的慾望來實現的。通過他們的努力,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以及對勞動力的需求都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努力沒有想到的一個結果就是使整個社會的實際工資增加了,並且使窮人的數量下降了。所以這個天賦自由的體系實際上是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福利,因為他會把富人的一些資源向窮人流動,從而提升社會上大多數人身體上的舒適。所以說天賦自由的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成功,但是我們別忘了這個只是真正幸福的一個小的部分。
這種社會分工提升經濟,但對道德並非好事,它讓湧入城市的移民人格墮落,甚至生活悲慘
然後我們講一講心靈的平靜,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也曾經提到過,他認為其實為了追求財富,人類的社會可能會變得更悲慘。他認為真正的問題是人們會發現一些勞動力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會變得越來越差,而這些勞動力才是社會的大部分。工作條件的問題主要來自於分工,分工實際上是好的,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因為這能提高生產力,降低產品的價格。但是他也說了,有些人類窮其一生都在做著一些簡單的工作,他們有些人會變得十分愚蠢,而且十分無知,這是人類可以達到的最高的限度。而思想上的境界可以讓他們不僅不能夠重新來讓自己得以新生,或者來進行與之對話,也不能考慮到任何寬容、高尚,並且考慮周到的思想,同時也不可以形成任何公正的推斷。
所以剛才提到的分工這個事情在經濟上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在其他方面並非如此,因為會把人變得愚蠢和無知,有的時候人們也會失去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而亞當斯密也說這樣的分工會使人們和原始社會相比過的更糟。他同時也表示還會有一種更糟糕的後果,就是人們會從鄉村遷移到城市,這是在18世紀英國工業化中所發生的事情,當時整個國家正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人從鄉村來到城市的工廠里。他也說了這樣一段話,一個低層次的人很難稱得上是任何社會中比較傑出的成員,在他還在鄉村的時候,他的行為可能會受到注意,所以他可能會加倍小心他的行為,這也就是說在鄉村的時候大家都認識你是誰,所以會留意你的行為,你自己也會留意自己的行為。也只有在這種狀況下,他可能還不會失去人格,但是當他進入了大城市之後,他就開始墮落進了黑暗和陰暗裡,他的行為也不再受人關注,所以他很可能會忽視自己的行為,從而墮落,變成一個會做壞事的人。
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在一方面看來天賦自由的體系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能夠讓社會的大多數人有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並且能夠提升他們身體的舒適度。而在另一方面這種體系可以加速分工的形成,可以加速人口遷移,結果就是這種情況實際上是會破壞真正的幸福,使人們遠離心靈上的平靜,最終的結果是大多數人物質生活過的更好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就會變得十分悲慘。
怎麼辦?亞當.斯密認為人人都要考試,否則不能參加工作。他的天賦自由只是提升社會福利的方式,為此可以被限制。
我們可以做什麼呢?亞當斯密提出一個建議就是教育。但是這是一種十分奇怪的教育,他鼓勵人們受教育,但是每個人必須要通過國家的考試,這樣才有資格來進行貿易,並且參加工作,如果說他不能通過考試的話,他就不能工作。為了證明我不是自己編造的這種觀點,我在這裡也列出了原文,就是:公眾可以讓所有人認識到來獲得基礎教育的必要性,同時要求作為人都要參加一個考試,這個考試要在他們進入真正的工作之前進行,如果他們沒有通過這個考試就不可以工作。但是他在《國富論》前面一部分也寫了這樣的話,實際上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是相互矛盾的。每一個人在勞動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特徵,而且這是一個原始的基礎,是其他所有特徵的基礎,而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窮人的優點就在於他雙手的能力和靈活性,如果說要阻礙他利用他雙手的能力和靈活性的話,如果說以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阻止他的話,實際上是侵犯了這種最神聖的特點,這是明顯的對於自由的侵犯。所以這是一個矛盾,一方面他說勞動者都有自己的自由,他們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說他們必須通過國家的考試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解釋呢?這真的是矛盾嗎?我自己並不認為這是一個矛盾,我認為這種天賦自由的體系並不是一個結果,也並不是亞當斯密最終的目的。對亞當斯密來說這種天賦自由的體系只是實現目的的一個方式。這只是提升社會福利的一個方式。對他來說,實際上侵犯或者限制人的自由是可以接受的,甚至為了提升人們的整體幸福,這也是必要的。
最終,如何實現幸福,亞當.斯密也無能為力,他只能說盡量減少悲慘
最後我來為大家總結一下我的幾個觀點:
首先,如果說按照亞當斯密的說法,如果站在這個立場的話,經濟改革對其本身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如果說這種經濟的改革或者說是任何一種形式的改革能夠促進社會福利或者尤其是大多數人的福利,可以說這種改革才是有可能被接受的。
第二,在我們討論社會福利的時候,實際上社會福利並不是由個人的目的或判斷來決定的,我們在評價福利的時候也不是依靠我們個人或者主觀的一些條件來判斷的。真正的幸福實際上應該指的是身體的舒暢以及心靈的平靜,如果站在亞當斯密的觀點看來,實際上問人們你是幸福還是不幸福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如果問他們的話,他們的答案也是沒有用的。
第三,從歷史的角度看來,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也說了這樣的話,就是人類的幸福將會最大的得到促進,如果在整個社會通行智慧和美德的話。但是他也承認,雖然他對此也感到有些沮喪,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追求的都是財富和權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問題是你又會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呢?他的立場正好和伯拉圖還有亞里士多德的立場有所重合。如果是伯拉圖的話,他可能會說我們必須建立這樣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不可以追求財富和權力,人們也不許追求財富和權力。亞當斯密卻有著不同的觀點,他承認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社會,用他的原話說,他也不能建立一些正確的標準,他不能強迫所有人都崇尚智慧和美德,所以他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減少人們錯誤的行為,從而將整個社會變得不那不那麼悲慘。他認為自己也無能為力,在追求幸福過程中他也只會盡自己最大能力減少悲慘。
(鳳凰網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十大港劇獨佔三席,國民初戀曾被罵不敢上街,如今直播引系統崩潰
※「哄搶」能體現出多少國民性?
※動物象徵各國民族性
※林語堂談國民性:今日中國人是根本敗類的民族
※]中國國民性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