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鋒傳奇 中華始祖劍小傳
中華文治燦然,武道悠長。前幾日忽聞水師挎新劍,不意蹭個熱點。寫篇小文念念先祖之劍。上古時,戈是先祖獨家所創之兵刃。自二里頭時代就橫行大地。金戈鐵馬、化干戈為玉帛,各類成語證其源遠流長。劍為後起之秀,其冒起之過程特別短促暴烈,故寫文回溯這一過程及其歷史轉進。
鋒芒西北邊疆考古 鸞刀考
草原世界與中原農耕世界的關係一直是在激烈的交往當中。從河西、從河湟谷地、從北方草原,風起於高原而進中原,不論是罡風還是和風細雨,都不斷的將一些新奇的玩意送進這個東方的終點站。?草原是一個互相交往頻密的小世界。隨著草原的風,不但是草原上自己的物產,甚至遠道地中海的珍寶都可以順著這片陸海延伸到中原。
西北地區多出土反曲銅匕首。是中國文化域內第一種單手短直刃兵器。上圖之匕首首部鏤空,有類似車鈴的裝飾。此類武器漫佈於今遼寧、蒙古草原,最遠至西伯利亞以及內亞。
自公元前3千紀以來 阿凡納謝沃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卡拉蘇克文化、塔阿爾文化、巴澤雷克文化分立崛起於西起頓河草原、葉尼塞河至東到巴爾喀什湖的草原世界。據吉林大學出版中國北方先秦時代銅刀研究,此類器物最遠在中國的延伸在天山北路。應屬於後起的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余脈。很多考古學家也認為其中器物可能屬於夏家店文化。隨著來自高原暴雨凜寒的侵襲、跟著聳動的馬背、血與火。這類器物逐漸滲入中央王朝。在商代的高等級墓葬當中可以見到零星出現的銅匕首。如婦好墓當中的玉人與匕首。
林梅村甘肅大學演講
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Seima- Turbino Culture)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800年活躍於西伯利亞草原。林梅村教授在甘肅地區的演講資料提及這一文化與婦好墓的關係。他敏銳的觀察到了西北草原青銅與中原地區青銅的文化交往。當下婦好墓當中帶有草原文化元素的器物越來越被重視並被逐漸辨識出來。如帶鉤銅矛,以及齊家文化的銅鏡。草原與中原的交往一直持續、並相互滲透。但這些非主流的器物始終被當做具有異族審美的玩意。從未得到重視,影響也不甚廣泛。
商代考古的另一個例子。北京昌平浮白墓葬中發現草原風格的青銅短劍。
首都博物館展品
雖然在帝國北疆,但墓葬建築結構,喪葬習俗無不說明這是屬於一個商代高等貴族的安息之地。其內涵大量武器,但考古報告中稱墓主人為女性。就此墓葬完全未出土任何女性用品這一現象來觀察,有根據質疑報告的準確性。與婦好墓兼有女性用品與武器的情況完全不同。不同商代北疆墓葬出土的匕首,證明了交往的頻密。
浮白所出之青銅短劍,劍首部有禿鷲頭或馬頭型草原風格的雕飾。1號以及2號器物柄部有穿孔可供拴繫繩結,以便抓握。
中國青銅器全集河北出土青銅匕首 首部為立體造型北山羊頭裝飾為卡拉蘇克文化典型器
這種滲入沒有因改朝換代而中斷,西周時代這一現象持續存在。高等級貴族墓葬依然保藏著來自異域的器物。
例如
1. 西周周原張家坡井伯大型墓地有三座墓地出土N152 N183 N210三件器物。
2. 周原洛陽北窯墓地有一座N215墓地號出土青銅劍。
3. 山西晉國天馬曲村晉國貴族家族大墓地有百分之三的墓葬出土短劍。
這些地區屬於西周的統治核心區。其財力、技術、及對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屬於最敏銳、最豐富的地帶。但這些物品只是少量出現,證明這些武器並未受周人重視。它們的長度在16到25厘米之間,未有劇烈的外形變化。還具備以下特性: 數量少、製作精良、類型多變。如果僅僅研究在中國境內的出土物品無法總結出明確的譜系。所以可以假定是通過戰爭等交流手段而來。這種直刃武器的地位在西周時代依然沒有改變。
西南劍刃然而變化在孕育中。有一處墓葬的隨葬品非常值得我們關注。陝西寶雞地區魚國墓葬出土了十五件青銅劍。
這是個特殊的邦國。它的族源依然很有爭議。首先從青銅器組合來看,列鼎還不成熟。鼎簋組合風格十分多變。容納了非常多的非中原因素。如竹園溝出土的青銅罍與四川竹瓦街出土的青銅罍十分類似。而以上這些帶有扭花風格的劍鞘裝飾則在中原少有。總體來看,中原紋飾大多四平八穩,少見不對稱風格的紋飾。這種張揚扭曲的創造是極其少見的。再有,它的青銅器群組中又有帶有明確三星堆的小銅人出土。它同樣泛用帶有西土風格的分檔鬲,而不是西周定鼎中原之後典型的連檔鬲。因此,有很多文章分析認為這一邦國的族屬當屬於外來規劃的蠻族。甚至有人認為他們從巴蜀遷徙來而來。此大謬也。墓內器物貴重,很多都是地方貴族墓葬罕見的器物。且此地處寶雞,是鎬京通往西部世界的關隘。如此重要的戰略位置怎麼能交給一個內遷的蠻族邦國守護?聯想到劍橋大學羅森爵士有關分檔鬲性質的假說,以鬥雞台文化為主的西土先周文化恰恰應是西周征伐中原的一支重要力量。雖然連檔鬲文化沒有在灃河以東的地區出土過。但無論從物質文化,還是從分布面積來看,使用這種鬲的部落一定與西周王室有著格外親密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僅從物質文化來判定一個邦國或者一個地區的人群血緣實在太過膚淺、單薄。不同的人種也可以接受非原生的文化。物質文化與體質人類學的聯繫並不是必然的。【見羅森爵士文集祖先與永恆 2011 三聯書店這一版是羅森爵士親自主持翻譯工作。文章並不是新作。但第一版翻譯似乎是金山詞霸代勞。質量實在堪憂,通篇不是人話。】
從魚國墓地情況來看,有專家認為這些武器很可能是受了巴蜀文化的影響。如童恩正先生有過專門文章論述。比如在他的新月文化傳播地帶,還有對西南劍類型分析兩篇文章中都可以找到相關說明。
以上引自童恩正先生早年作品 西南青銅劍研究 此劍的外形與裝鞘方式與魚國似有聯繫。
雲南地區出土青銅劍,劍身鐫刻先民的卓然奮進。彷彿走進了山地民族創世神話
西周末期已經出現周人自製的短劍。但並不普及,鳳毛麟角。如三門峽虢國2001號墓葬無紋飾的短劍。芮國的玉兵金鞘。直刃兵器從北路、西路滲入中原。西周末年的傑作可以認為是這種滲透融合當地技術的結果。雖並未崛起為主流,然而中原對這種武器並不陌生。
吳越神兵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語出《越絕書 寶劍》
浙江長興鼻子山越國墓葬出土一號劍 此劍仍為短劍樣式。
中外學者認為這把劍就是最早的吳越劍
吳城文化出土矛被認為也是吳越劍的源頭之一
寶劍起源如何能不提吳越,多少神話傳說,考古發現都與這邊青山俊水息息相關。有人把此地區劍的起源追溯到西北,與北方的雛形相關。
考古學上,通常認為浙江長興鼻子山一號劍是最早的吳越劍。但它的斷代實在模糊。稍晚一些年代的銅劍與江西地區出土的矛有類似細節。劍柄突出雙耳被認為是這種聯繫的證據。從出現古劍的區域來看,春秋早期吳越劍集中於浙江地區。蘇南、皖北、閩北有少量分布。隨著吳國崛起,這種武器逐漸擴張到了外部地區。
春秋中後期,連北地的傳統強國晉國都開始鑄造這種兵刃。與前代的滲透,稀有使用的情況大相徑庭。這種直刃兵器在進入中原地區近1000年之後,蟄伏已久的它終於在短時段內一飛衝天。
席捲中原考古再次為寶劍崛起提供了可貴的細節。
楚國淅川下寺墓地,大概在公元前550年的時候還基本沒有劍出土。只在晚期墓葬當中找到了一把帶有北方草原風格的短劍。而到了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共發現270件兵器也沒有一把劍。而在不到100後,斷代為前340年楚國邸陽君番勝墓葬中卻成批出土32把寶劍。
楚滅吳越,進而吸取劍魂。戰國晚期劍已上升成一種文化。湖北地區,江陵雨台山及九店楚墓【共出157把】,共計三分之一墓葬發現寶劍,即810座中的270座。再考慮男女比例,即百分之60的男性墓主人是戰士,或曾是戰士。齊國故地,山東濰坊地區同時代墓葬出土300多例。長沙楚墓2048座墓葬出土307例。最可稱奇的是,內涵寶劍之墓有四分之一應屬低階士人,墓坑內除寶劍竟一無所有。可見隨著戰爭的綿延,劍由一種冷門武器變得普及。不僅繁榮於楚地,更席捲中國。並在精神上化成戰士的象徵,乃至死不可或缺之物。大貴族墓葬中禮賓劍與實用劍同時伴隨主人極樂往生。 而禮賓劍的裝飾往往登峰造極,且看集美博物館藏吳王用劍。劍格處錯金配綠松石嵌刻,劍首裝玉璧。劍身見吳王用劍的鳥蟲篆錯金銘文。
集美博物館藏吳王寶劍
戈的兵主地位已經被顛覆。長達1000年以來的主武地位從此失去。劍揚眉出鞘,然而這一兵器的風靡揭示了怎樣一個戰爭時代?
劍是適合步戰、近戰的武器。且從貴族階層普及到士階層。華夏大地此時進入春秋無義戰。一個小細節更引人玩味它的決然。尊師杜德蘭教授認為,戰國劍的劍格太小故不具格擋功能。是結合劍刃與劍把加固,過渡的部分。不類有巨大護手的西方劍。故推斷在戰國時,劍道乃一往無前的刺擊。不似後世文獻訛傳君子劍扭捏造作。但求殺氣凜然,一決生死。這也反證了為何這種兵刃首先在中原之外,遠離車戰的,盛於步戰的西南雨林文化當中紮根。卻在中原一直被束之高閣,是一種高級收藏品而非實戰用劍。
寶劍100多年崛起的歷史更為我們仔細描摹了當年列國紛爭的大陸沉浸在怎樣的一種氣氛當中。屬於貴族的馬車,帶有競技性質的戰鬥已不復存在。象徵勇猛狡悍的劍用近身廝殺代替了遠距離的長桿揮砍。成為了環首刀等後世中華古兵的先祖。以刺擊為最終目的戰技需要長久磨鍊武藝。快速、凌厲、一擊必成。非有決死氣概之勇士不能修鍊。它所表達的劇烈轉變是中國社會第一次帶有顛覆性的時期。是具有各種選擇與自由的年代。輕生死、重然諾、決絕有浩然之氣。心嚮往之,念之。
古越閣藏寶劍 ?83厘米最終型長劍 生為殺人兵,必獵魂而去。
推薦閱讀:
※中華智謀故事(2)陳平智取閼氏
※中華道藏12_1---5
※中華造詞論壇網刊2(評賞)
※中華百家姓對聯
※家中財位設置必看 >> 中華氣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