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法華經》是三權歸於一實 、三乘歸於一乘?
編首語:
首先說一下是權與實。權是權巧、方便之義,實是真實、不二之義。諸佛出世無非為了講一部《妙法蓮華經》,所謂的佛乘,但因為眾生機緣成不成熟,難信難入。所以佛無奈之下,講了三藏十二部經,就是我們常講的三乘法,小乘、中乘與不了義大乘。這裡的不了義大乘,包括藏教、通教、別教。
藏教菩薩從有形有相的法門下手,代表作是《阿彌陀經》、《地藏經》、《無量壽經》......修這種法門,永遠不能明心見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但證的果位叫不了義的大乘果位。一萬個人裡面,可能有個把人成就,有的人把它說為六萬個人修行可能有一個人成就。
修通教法門的人,從空門入手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統統判為無明相,這是所謂「見空性」(破破一分生相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的代表作《金剛經》、《六祖壇經》、《六百部般若》等等。這種法門修行的難度按照禪宗祖師第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這個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能修禪宗證果的人,恆河沙數的人難有一個這樣的根機!
修別教的人,是在禪宗通教明心見性的基礎之上往上修。但也只能破除十二分無明,不能究竟成佛,所以他比通教更難修。別教的代表作是《圓覺經》、《唯識》,以及《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是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所以《金剛經》所講的那種佛相當於《法華經》、《楞嚴經》的初住位菩薩,與法華佛、楞嚴佛相差四十一個等級。《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佛,相當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比法華佛、楞嚴佛的境界要低三十個等級。
以上法門都是有其名而無其實,都是佛的方便引導。在佛法里,稱為圓人前七種方便。而以《法華經》、《楞嚴經》為代表的圓頓法門呢,一念就成就!而且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萬分之萬乃至百分之二百、千分之三千、萬分之十萬。你會問,怎麼萬分之十萬多起來了?因為我們有些同修還帶有各個法界里的眾生,通常說為附體,這些人來了他也當下成就!
再從時間來看,前者百千萬億的無量劫,後者當下一念。佛在《楞嚴經》講,【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何籍劬勞,肯綮修證】?這兩句話,一個字都不多,一個字都不少,一個字都沒有改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要成像我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大佛、圓滿佛,易如反掌啊!有什麼困難?誰叫你去刻苦修、認真修」?佛就是這樣講的。
風起雲湧演楞嚴,石破天驚說法華,就是這樣的法門,稱為一乘了義法、實法。更有趣的是,當你通過聽經聞法,真正明白如來藏之真理,三乘法當下就是一乘法,《地藏經》也是《法華經》、《金剛經》也是《法華經》,如來藏中誰非誰?當下萬法平等!文殊菩薩說為:「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成佛之路只有這一個門,從此門而入,萬法都是佛法。
就是這樣的圓頓大法,圓融、圓滿、圓通萬法。為什麼稱「大」呢?這個「大」就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這個「大」,「一」字加一個「人」字,一個人從事相上來講是小,在整個虛空法界連一粒微塵的微塵都算不上。可是從字義來看,它偏偏是大,這就是小大不二!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所以這個一人是表「一真之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人。這一個人,既是無量佛,又是無量菩薩,又是無量天人鬼畜、泥巴瓦塊,包羅萬象,不漏一法,不舍一人,不少一時,就是這個「大」。
可是,我們總是處於種種執著、對待之中,不修行的時候執著名聞利養、地位、福報,開始修行,又執著自己的法門,念了多少佛,讀了多少經,朝了多少山......而不知道真正的佛法真義。佛就怕我們生懷疑、輕慢的心,所以一步一步抱著石頭過河,把我們引導到真正的佛法,從最初的不信,到開始認為有法可修、有佛可成,到最後,直接告訴你,人人都是是佛,泥巴瓦塊就是佛,只看你的用心如何?!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法華經》哪裡體現這樣三權歸一實、三乘歸一乘的道理,不知道佛的苦心在哪裡,今天我們分享的經文就是《法華經》方便品當中的兩段。從這兩段佛的偈語,我們共同來體會佛會三歸一的法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世雄不可量":「世雄」是佛的別號之一。「世」包括世出世間,「雄」是表一種殊勝的氣氛,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通達,叫「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在某些情況之下,上位也不一定知道下位,因為你還沒有圓滿,除非你究竟成佛。
"本從無數佛":再次強調,並不是僅僅指已經成就的無數諸佛。「本」,圓滿之佛對十法界一切萬法皆能刻骨銘心證得為自己的一個本體,無所不通。
"具足行諸道":無量萬法各有各的門道。
"甚深微妙法":仍然從時間上、空間上來解釋。「微妙」就微妙在「如是我聞」,這是「本」。無形無相的那個真實存在就是我,進而體會到有形有相的萬法也是我,進而再體會到無形無相當下即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當下即是無形無相。
"難見難可了":難見,是指以肉眼凡夫心難見;難可,見都不能見,很難認可;「了」解決問題。比如說拳頭變現為手掌,你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啊?不能,叫「難見」。他不認可手掌就是拳頭,就不能了生脫死。當我們明白了——眼見手掌,心見拳頭;眼見拳頭,心見手掌,這就是「明心見性」。哦,手掌拳頭都是一啊!你是不是心態轉變就自在了?這個手掌是不是就可以變成鎚子,變成剪子,變成木排,變成個九?這千變萬化都是拳頭啊!那麼既然都是拳頭,這個鎚子是不是剪子?剪子當下是不是這一塊布?
十法界一切萬法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都是一個人吶!當下釋迦牟尼也是我,阿彌陀佛也是我,豬八戒、白骨精也是我,牛馬豬羊也是我,人民幣是不是我?牛屎狗糞是不是我?都是我,都是一個念變出來的。可是我們在迷惑顛倒中,硬是作分別:這是我,那是他……而且互相傷害,不免六道輪迴。所以這個「難見難可了」,我們「見」了沒有?「可」了沒有?「了」了沒有?那麼我能見、能認可,是不是就能了了?所以按照《法華經》、《楞嚴經》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只愁見、只愁可,不愁了。明白這個道理,你當下了生脫死。
「道場得成果」:一切時間、一切空間、一切萬法,無非「道場」,這是成究竟圓滿之佛。
「我已悉知見」:這個「我」既可以理解為釋迦牟尼,又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我」遍於十方三世一切萬法,小我與大我圓融為一個本體。「悉」全部知道,「見」就是證果成就。
「如是大果報」:講到底就是一個「如」,一個「是」。「如」是「一」,「是」是「無量」;「如」是「性」,「是」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一多無礙。「大果報」就是「成就」。「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這個「果」一般地是理解為「菩提果」和「涅槃果」這兩種功德圓滿。「菩提果」是從「心法」上、從智慧上來看;「涅槃果」是從「色法」上、從身相上來看,統統具足圓滿。
「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種種」是無量,「性相」仍然是講「如是」之義。「相」是「是」,「性」是「如」,「種種性相義」也就是「種種阿彌陀義」。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阿彌陀」,沒有哪一法不是「阿彌陀」,所有的「阿彌陀」又是一個「阿彌陀」;牛阿彌陀、豬阿彌陀、狗阿彌陀、泥巴阿彌陀都是「阿彌陀」;泥巴阿彌陀也是豬阿彌陀,豬阿彌陀也是狗阿彌陀,狗阿彌陀也是人阿彌陀,阿彌陀也是阿彌陀。大小多少、香甜苦辣、是非好壞,都是一個東西。一加一等於二,對不對?七加八等於九千,對不對?七加八等於九千也是對的。那錯誤的東西是不是也是你的心吶?所以,這是不講道理的道理!
所以你抓住「種種性相義」,即是抓住一個總,無非是「阿彌陀」,無非是「如是我聞」。你「聞」了沒有?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你修一切法門皆能成就,這叫「平等法」,萬法平等;你不把這個道理搞明白的話,修一切法怎麼修都不能成就,這也叫「萬法平等」。你沒有這個前提來講萬法平等,你是行邪法、你是打口頭禪、打官腔,誤導眾生。「萬法平等」,能平等嗎?不能把「萬法平等」作為一個口頭禪。我們講《法華經》是無上大法、心地法門,你講《地藏經》也是萬法平等,你是謗佛謗法。只有把「如來藏」道理搞明白了,你可以講《地藏經》也是《法華經》,這個茶杯經也是《法華經》,你這個才對了,那是萬法平等,否則你開不得口。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是法」就是指這個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不可以用文字語言來表示,不可以用意識心來打妄想;"不可示",禪宗解為是無形無相之空性,用圓頓法來講,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非空非有——這個「非空非有」是對空說非空,對有說非有,都是「非」。你看「如是我聞」就講了三個相,「如」是「空相」,「是」是「不空相」;「如」當下是「空」,當下又是「不空」;「不空」當下又是「空」,叫「空不空」。所以「空、不空、空不空」是不是三個相啊?而三個相當下是一個相。你說怎麼表示?沒有辦法表示。佛又是硬著頭皮強詞奪理,用種種方便善巧語言之法來表示。這個法「唯智乃入」。「不可示」是講它的理解難度,絕非講它「不可示」,明白嗎?雖然不可示,但是我們就能明白,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等你明白了「是法不可示」,任何法都可以「示」。妙就妙在這裡。
「言辭相寂滅」:這是補充說明「是法不可示」。按照分別法來講,真心本來面目離開語言相,離開文字相,離開我們的心意識相。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重複強調佛所證「無上甚深」之法,無人得解,無人得知。
「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佛在後面講,「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即蒙授記。這就是「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諸佛弟子眾」這裡是指佛當生剃度的一些聲聞弟子。「曾供養諸佛」,這裡可以解釋為供養於佛,不能解釋為無量萬法,因為阿羅漢並不懂得一切萬法都是自己。這裡的「一切漏已盡」,是小乘人破除了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見思煩惱,再也不會漏到六道輪迴中來,但他還漏在「塵沙煩惱」中,還漏在「無明微細煩惱」中。究竟義講,只有極果如來才達到「一切漏已盡」。兩種生死、四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統統解脫。「住是最後身」,阿羅漢再不來六道受生。他要保持一個靈體,再不來受這種分段生死,所以叫「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四果羅漢不能理解到佛之大智。佛的智慧究竟說來,無非是「一心三藏」。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不光是修行的弟子像舍利弗,不修行的人包括在內,牛馬豬羊包括在內,樹木華草包括在內,無量的微塵包括在內——這麼多的舍利弗。舍利弗是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以此說明「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佛越說越起勁,不光地球大的空間萬法都像舍利弗,這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風雲雨霧、樹木華草、泥巴瓦塊都化成微塵數;不僅是這麼多舍利弗,還把佛其他的弟子的智慧都加起來,亦復不能知。故而一個人能夠信解「法華三昧」,能夠信解「一心三藏」,是多麼地不可思議。《法華經》和《楞嚴經》,是「菩薩發心」的經。怎麼「發心」呢?你自己印證自己的心,你看看你是誰。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比阿羅漢根機又要利,而且也到了「無漏最後身」,已經是成就的果位,同樣也是滿於十方界。此處又增加「於億無量劫」,一步一步地說明它的難度。不僅是不知道,而且是他一點點都不知道。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新發意菩薩,這裡指通教菩薩。「發」是成就的意思,「意」就是心。通教菩薩修禪宗,是在個別的局部上破除了一分滅相無明。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不退諸菩薩,一般說為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屬於「三賢」。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佛這裡用激將法。悉達多太子成佛以後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地眾生皆能平等成佛啊!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當機者是舍利弗,實際上是面對法會大眾,面對過去、現在、未來。下面這句話更使我們感慨萬分!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如來現在快要滅度了,必須和你們講真話。言外之意,在講《法華經》之前,還沒有給你們講真話。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這裡是特別對阿羅漢、辟支佛,以及三乘權教的大乘法做個交代,是怎麼回事啊?
「我令脫苦縛」:我是為了先讓你們解決當務之急,不要被這種三界之苦束縛住了。「逮得涅槃者」,是指小乘人的涅槃,叫「偏真涅槃」,證得人我空。在教化了聲聞緣覺以後,又開示了所謂的大乘,都是「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修這三乘教的菩薩也是在執著啊!藏教執「有」;通教執「空」;別教呢,執著那個中,亦有亦空;圓教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中,一切不著,最後一切皆著,對著說不著。所以二乘也好,三乘也好,「引之令得出」:佛都方便引導,讓他先出三界的這個「有」,出通教的「空」,還要出別教的那種「中」。三乘教(這裡指小乘、中乘與不了義大乘)的教理,必須解行並重才能證得,因為他那個「見」不真實;而圓教「見」的真如本性,與在證道位所證得的真如本性無二無別。(正因為如此,所以圓教行人,見道即為證道,故說圓頓法門是,一步登天,無修無證,見道成佛!)
推薦閱讀:
※法華經概說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清 普德立科、智一拾遺)
※法華經演義卷十九
※白話法華經15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