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失戀後,你該做的第一件事

發表於2016-02-25 07:25:41

文:高浩容 | 壹心理專欄作者

來自一個心結:分手一年了,為何我還忘不了他?

小編有話說:前方電影劇透預警,如果劇透恐懼者,要謹慎前行……

也許每一次啪啪啪,都是內心耳光的聲音

電影《單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劇情從女主角艾麗斯在畢業之際,向男友喬許提了「暫時分開,尋找自我」的要求展開。

艾麗斯並不是想分手,而是想喘口氣,在一連串他們交往四年,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尋找一點生活的縫隙,就像是結婚前的單身派對,通過一點最後對失序生活的懷念,走進一場更漫長的兩人世界。

但正如「人性經不起考驗」的宇宙定理,艾麗斯在浮華的紐約,和各種男人在床上、床下纏綿一圈,她發現自己還是需要擁抱有感情的軀體,所以她決定結束分開一陣子的要求。可天不從人願,喬許在實習期間和其他人談起戀愛,原本看似在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艾麗斯,突然成了被貿然決定的產物。

當艾麗斯懷著分手後的傷痛,繼續生活,尋找人生中那位Mr. Right,但好像每個曾經覺得對了的人,最後都不是她要的樣子。

同事羅蘋,為艾麗斯開始紐約生活的領航員。她們之間的關係從好閨蜜,隨著艾麗斯在感情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成了艾麗斯指責的對象。她把自己原本安穩的感情生活之所以失控,歸咎於羅蘋那套玩咖的價值觀對她產生的不良影響。

然而,就在當場撕破臉的時刻,羅蘋對艾麗斯說了真話,告訴她陷入了「雞雞流沙」的泥沼。隨後在與前男友差點滾上床單,成了小三之際,艾麗斯想起羅蘋的話,她頓時醒悟,她確實長期陷於某種流沙之中:「一旦交往就失去自我,成了對方的附屬品。」

這是別人的錯嗎?毋寧說是艾麗斯太習慣這種交往方式,將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給了對方,除了「真實的自我」。

所謂真實的自我,究竟是什麼?

艾麗斯一直沒有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去尋找她說的「自己」,直到真正停下「尋找下一個好男人」的念頭,她才有時間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使得她不再過份責怪自己,因為當她責怪自己,著重的是關係的失敗,而沒有發現自己在關係中活得變了形。

同時她停止無端責怪他人,正如她最後和羅蘋道歉,因為與其說自己受羅蘋的影響,不如說自己藉由羅蘋做了一些她原本不敢做的嘗試,只是結果不如人意,但羅蘋始終真誠,從未欺騙她。可艾麗斯自己卻「欺騙」了許多人,包括自己,因為她不敢做自己。

脫離了關係,才能找到自我。當我們持續處在各種關係之中,未曾真正「回歸單身」,回歸「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沒有跟過去熟悉的關係和生活模式保持距離,我們就沒有辦法展開真正的回歸之旅,回歸到人生原初,和天真無畏的自我相遇。進而帶著最純潔的自我,重新認知我們的世界。

點亮了自己,外界才能因你閃耀

張愛玲說「陰道通往女人的心」,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則認為真愛的鑰匙就在每個人的真我當中,指出愛具有以下特徵[1]:

  1. 以人的自由為前提。

  2. 實現存在價值的由衷喜悅。

  3. 設身處地的移情。

  4. 愛需要勇氣。

  5. 最完滿的愛通過相互依賴,以「成為一個『是其所是』的人」的完滿創造力為基礎。

舉例來說,羅洛.梅在書中曾提及一個個案:

凱倫原本因肥胖而困擾,說道:「食物是我所有安慰的保證」、「我經常開車繞著城裡逛,把憤怒、內疚和傷害吞下肚──直到其他一切都變得不重要。」儘管做了許多嘗試,她仍無法真正在減輕體重的事情上有所做為。

要改變一個人走出負面的傷痛,需要挖掘的內在問題,遠比規律的生活和外在所見的肉體來得深刻。羅洛梅以為這必須讓來談者「進入深刻反省自我的歷程」之中,「認清他們在本質上是誰,前進的方向在何方」,藉此反來使他們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這是從「活在憤怒中」,或者藉由負面情緒好證明自己活著的詛咒中走出來,走向最原始而富有活力的自由樣態,僅僅是「我活著」。

這包括兩層意涵:為己而活,簡單而沒有包袱的活。

在個案中,凱倫最後能夠在貌似平凡的世界中,不再看見憤怒、內疚與傷害,而是看見美、愉悅和滿足。好比在經過三年半的冥想治療,凱倫描述那「平凡」的一天:「上周在工作中,我看見一些光禿禿的橡樹,上面有雨滴覆蓋。我知道它們只是禿樹上的幾滴雨滴,但在我看來它們宛如鑽石。」

對照電影,《好好先生》(Yes Man)的卡爾、《男人四十》的林耀國,以及《單身指南》的羅蘋,和重生後的艾麗斯,無關外在條件,他們在自我認同的道上,對自己選擇的生活樂在其中。

戴維.鮑伊不用成為教宗;教宗也不用成為戴維.鮑伊

有些人失戀,早在分手之前便已發生,我們早已移情別戀,只是不想承認。我們勉強維持關係,在無愛的空間裡頭一次又一次的假高潮,然後一個人啃蝕內心的空虛。

有些人即使分手,卻還是沈溺在一個人的愛戀里。他捨不得走,捨不得丟棄腦中的回憶和實質的物品。當另一個人已經不在了,他只好不斷的往回憶里鑽,因為只有回憶中有那個人存在的證據。更甚者,在回憶里得不到充分的滿足,他就往想像力里索求,在別人的身上找前任的影子。

無論是與他人分離、遊戲人間或奉行婚後性行為,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認知自我,並甘願負起臻至「自我完滿」(self-fulfillment)的代價。如同CNN[2]和BBC[3]對「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高離婚率,以及與日俱增的老年離婚率的報導,研究顯示其中一項原因,就在於這個世代的人們更願意去追求情感和性的快樂,以及完成自己的夢想。

我想起一句俗諺:「寧願獨自前行,勝過盲目跟隨。」(It』s better to walk alone, than with a crowd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跟隨沒有錯,我們都需要人生導師,但我們必須慎選那位人生導師。正如在感情中「樂於付出」沒錯,但要挑對人,否則就成濫情。

艾麗斯那位在前男友偷吃分手後,把人生的焦點全投注於事業的姊姊梅格,卻打破了自己的諾言,開始談起戀愛,和肚子里的孩子走向三人世界。

或者像羅蘋,她就是喜歡激情、浪漫和不用負責任的關係。

又像露西,她本來篤信擇偶條件的重要,可最後她選擇打破過去的窠臼,迎接意外驚喜。

分手或其他分離的課題,只是人生的休止符,是完成整首人生樂章必要,但並非主要的元素。但首先你得真的願意承受分離之苦,而不是為了止痛而忘了放下,老趕著談下一場戀愛。

人生的許多片刻,我們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故戀愛更像是生活的伴奏,若缺乏獨立自主的人格做為主旋律,就會讓整個人生被他人(外來物)綁架,進而失去我們自己,以及用自己本來面目活下去的自在與勇氣。

一句話解語:失戀,從真正恢復單身開始;獨立,從學會享受單身出發。

p.s. 《單身指南》沒有露點、沒有道具、沒有霸道總裁,但床戲拍得比《五十度灰》更具情慾的感染力。聽說格雷要拍續集,換個導演吧。


參考文獻:

[1] Kirk J. Schneider & Rollo May著,楊韶剛等譯:《存在心理學:一種整合的臨床觀》(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頁21。

[2] 「Why are baby boomers so divorce-prone?」 http://edition.cnn.com/2013/12/09/opinion/schwartz-baby-boomer-divorce/

[3] 「Getting divorced after 60」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4767821

責任編輯:serotonin


推薦閱讀:

老牌移民國都在干一件事:提門檻·每日商報
羊年做一件事就能旺財運
我媽做了一件事打擊了婆婆的囂張氣焰
夫妻之間,磨磨嘴皮後,如果不想失去,就不要忘記做這麼一件事
做什麼與不做什麼的方法論

TAG:失戀 | 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