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之二十九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之二十九

釋大安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看經文: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段經文標顯中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其中輩往生者的位格乃是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即業力凡夫而非聖者。

十方無量世界之諸天人民,其有發至誠心愿生極樂凈土者,雖然由於種種原由所羈絆,未能舍家棄欲,行作沙門,沒有條件廣作上求下化,六度萬行之功德佛事。然須具備七種因行,用作中輩往生之資糧。茲述如下:

一者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即深信切願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心,此為往生之正因。二者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日常生活,行住坐卧,憶佛念佛。或定課念,或散心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總以一門深入為好。(此二者乃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

其三,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作為居塵學道的凈業行人,不能如上輩出家人,廣修六度四無量心等諸行,然亦宜隨分隨力修諸善行,諸善行中,持戒為首,故標舉宜奉持八關齋戒。此戒乃佛慈悲,令在家人持出家戒,種植出世之因。此戒持心,極細極急,故唯限一日一夜。在這一日一夜當中,如諸佛不殺生、不偷盜、不行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脂粉塗身、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觀聽、不得坐高廣大床。以上八種是戒非齋,過午不食,名持齋。故云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是可對治淫慾與飲食之煩惱。經云: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過人、天、二乘境界。是故東林寺作一晝夜經行念佛,及十天百萬佛號閉關修行時,都要受持八關齋戒。

其四,起立塔像。出家比丘以修慧為主,在家居士以修福為主。諸福田中,以佛如來為最無上。是故起立佛塔置佛舍利,造立佛像瞻仰禮拜,能成大功德神通威力。昔摩訶迦葉,此雲飲光,於昔日時,但以少許金鑄佛像,故遂感世世身有金光出現。乃至於法華會上,釋尊以為授記,大莊嚴劫作佛,世界名光德,佛號光明如來。故造佛裝金,功德不可思議。《大悲經》云:「爾時世尊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人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果,盡涅槃際。若有信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果。」造立佛像的功德,大小乘經典多有嘆譽,然須以虔誠恭敬心來作,不可以佛像作商業活動。《梵網經》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云:若佛子,若見外道,一切惡人,賣佛菩薩形像及賣經律,應盡其心力,籌資贖回,若坐視不理,即犯輕垢罪。更何況自己從事賣佛菩薩形像之商業行為,罪何可逭?!

東林寺僧團主持建造的48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承諾建成後,不收門票,杜絕商業化運作,供海內外信眾朝拜修行,保持清凈平等之宗教品格。東林大佛銅像可望於2011年阿彌陀佛聖誕日開光。

其五,飯食沙門。指供養僧眾,即請清凈沙門,供養飯食。經云:「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不如請一清凈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釋尊之時,頻婆娑羅王曾供養千位比丘。我國自南北朝以來,王公貴族常舉行「千僧齋」。(據云:齋主供「千僧齋」時,會有聖僧應供,佛陀曾敕令賓頭盧尊者不得滅度,應末世供。)飯食沙門之修福中,亦包括衣服、卧具、醫藥及資生用具之供養。

其六,懸繒然燈。懸繒,用繒造彩幡懸於佛殿。《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作一長幡於婆屍佛塔上,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陰其上,受福快樂,於後出家,得羅漢果。」然燈,即燃燈供佛。《施燈功德經》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或酥油塗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階。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阿那律尊者,昔為盜首,入寺盜佛額珠,以箭挑佛燈,令光不滅。後遇釋迦佛世,於法華會上授記,當來作佛,號普明如來。可見為盜首挑佛燈,果報尚且勝妙。何況凈業行人至心燃燈供佛,其果報更為不可思議了。

其七,散華燒香,即散種種華供養佛。華即因行,佛即果覺,散華供養表真因會歸極果。行人修凈業時,更以四時香華供獻於佛,嚴飾道場,不止往生之依報愈嚴,究竟此之妙因,將來必克於妙果。故《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燒香,拂邪氣,請神靈,具遍至法界義。若人燒美香,魔倫趣他方,佛神歡喜守,修善必成就。譬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慧火所燒,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

凈業行人將如上七種因行功德迴向,至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幽溪大師釋云:「真佛者,彌陀應身也。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圓中鈔》)。《觀經》中,上輩三人臨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引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輩所見的佛。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定能往生。即阿彌陀佛化身,亦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其神通妙用,攝受護念眾生願力威德與真佛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大眾,顯現在此念佛人面前,放光注照,慈音安慰,授手接引。其中輩往生者,即時隨著阿彌陀佛化身徑生極樂世界,面覲阿彌陀佛,成阿鞞跋致菩薩,住不退轉地。其功德智慧稍遜於上輩往生者。

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元曉法師《無量壽經宗要》論云:下輩往生之內,說有二類人。第一類人,因行有三:一者發無上菩提心,是明正因;二者專念彼佛,是助滿業;三者至誠願生(第二類人見下段)。下輩往生者的位格是「十方無量世界的諸天人民」,亦是凡夫的身份。凡夫眾生聞信凈土法門,生起至誠求生極樂世界的心。下輩往生者或者忙於生計,或者福報淺陃,連如中輩往生者修福德的條件都不具足,那怎麼辦呢?雖然宿世和今生的福德不夠,往者不可追。然當下發念佛往生成佛度眾生之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卻是操之在我,自己可以主宰的。深信切願,一往情深地執持佛號,「乃至」十念稱名(十念通平時,通臨終),願生彼國,亦得成辦往生凈業。此乃阿彌陀佛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之保證。阿彌陀佛自有誓願威神度脫眾生,眾生但信願稱名十聲,以表歸依之心。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至誠如此,無不往生。誠如龍舒居士所勸:「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牽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龍舒凈土文》)

下輩往生的第二類人,說有三句,一者,聞甚深法,歡喜信樂,含發心正因;二者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類往生者,功行雖不足觀,然善根悟性甚深,具菩薩種性,聽聞凈土法門所述阿彌陀佛大悲光明威神願力,不生疑惑,仰慕往生。即如後面經文所云,明信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以如是信心智慧,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至一念,以此一念稱名功德,至誠迴向發願,亦可成辦往生之凈業。證知,往生凈土,全憑信願感通彌陀願力,圓頓直捷,妙德難思。茲引徹悟大師一段法語,用以幫助吾人理解一念感通往生之奧義。

徹祖開示:「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隨凈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惟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生。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凈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略類一斑。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如或未能,但當任便觀察,隨分受用焉耳。」

此段法語,闡釋感應道交之圓頓法義,甚為精要。意謂:我等業力凡夫,最初迷失真如本覺妙心,生起虛妄情想,稱之為一念妄動(無明)。通過修行,伏斷煩惱,末後攝迷妄回歸真如法性,則稱之為一念相應(法性)。是則無明妄動之後,回歸真源之前,一切諸法,均不出於現前介爾一念之外。是故,一念了悟,隨清凈緣,即變現佛法界,一念迷昧;隨濁染緣,即變現九法界。……惟依此念,變現十法界依正諸法。離此念外,無一法可得。推原此現前介爾一念體性,本是一真法界,從緣而起諸法,緣起法無自性,當體即空,全體法界。故現前一念,橫遍十方微塵國土,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離四過絕百非,不可思議;自然而然具此超時空之威神,自然而然具此功德妙用。今以此神妙之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凈土。正當稱念佛名時,西方依正莊嚴,正顯現在我心中;而我此能念之心,已在西方依正妙嚴之內。吾能念之心,與所念之西方阿彌陀佛,如兩面鏡子相映交光,相含互照。此是一念橫遍十方之相狀。若約豎窮三際之時間來論,則正當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往生時即度眾生時。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態,於一念中,無有前後之差別。如是玄妙德用,以因陀羅網千珠交光重重無盡之奇境,亦難以詮釋一念之神妙。顯現南柯太守一生際遇之幻夢,略可比類推知此心性超時空之德能。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感通勝妙,對於我等狹劣知見之凡夫來說,從理上了悟最難。而從仰信入手,卻最容易。故對凈土圓頓法義,了知它神妙度生之大威力,能直下信受承當,終必獲得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疾速成佛之受用。如能信心堅定,可謂參學事畢(無須芒鞋踏破,參友訪道),所作往生之凈業已然成辦。如或未能如是信心決定,但當隨緣方便,依經教用心觀察,隨分漸生信心,亦能獲得相應之受用。此下輩往生者,乃至一念,稱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感應相交難思議。念佛法門大矣哉!

此下輩往生者信願稱名十念乃至一念,於臨命終時,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亦得往生彼土。或云:下輩往生者因念佛功行尚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因念佛功行尚淺,見佛朦朧如夢中所見,故云夢中見佛。隨佛往生到西方極樂凈土,蓮華化生的時間或遲或速,蓮華開敷後,亦得見佛聞法,功德智慧的深淺程度又比中輩往生者略遜一籌。

總結三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宜把握如下幾個特點。

1)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悉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名號,是故信願持名往生正因,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全由持名功夫之淺深。本經獨標一向專念彌陀佛名,稱合彌陀建立名號度眾生之本願。是故,我等凈業行人,當執持名號,無時暫忘,誠如蕅益大師所開示:「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故宜以執持名號為正行。

2)三輩往生者之位格身份,悉為凡夫,故我等眾生應發上輩往生之願。此娑婆世界與十方世界無量菩薩與天人往生極樂凈土,皆是阿彌陀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昔智者大師臨終,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題目。合掌贊曰:「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證知,信願稱名,萬修萬人去,真實不虛。

3)臨終情景:三輩往生者,悉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此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行力淺薄者,即悟門深遠,真修實幹之大修行人,倘煩惱習氣未除盡,難免隨業力強者輪轉,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永明大師語)。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阿彌陀佛兌現臨終接引願,放光注照,現前安慰引導,慈悲加佑,令行人正念,自在往生。萬修萬人去,來自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莊重承諾。又凈業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伏斷煩惱的程度,決定臨終見佛身有勝有劣。上輩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中輩生者,見阿彌陀佛化身與諸大眾現前接引;下輩生者,如在夢中見佛。能感之機與所應之佛身,呈正相關。然無論所見佛身勝劣明暗,悉可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不經中陰身,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或遲或速,蓮華化生,自然長大。

4)生彼國後狀況:三輩往生者因生前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凈土後之功德受用迥異。上輩生者,華開見佛,聞法得無生法忍。神通智慧辯才,與諸菩薩無二無別。分身無量,至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廣作度生之佛事。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中輩與下輩往生者,華開見佛有遲速,聞經悟入有淺深。下輩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面,不能隨意升到虛空。可見凈土行人生前之精進修持,亦功不唐捐。雖然,無論何種輩品往生,悉為阿鞞跋致,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往生凡聖同居土,即為圓生上三土,只一生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

三輩往生經文,釋尊慈悲昭示,一切眾生亟宜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我等眾生幸得人身,幸聞佛法,尤其得聞信凈土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當念人命無常,輪迴路險,寶此念佛一行,懇求往生。

誠如徹悟大師所開示:「念佛當生四種心,云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凈業即能成就。」可見建立念佛的心態至為重要,此慚愧心、欣慶心、悲痛心、感激心正是信願心的表達,亦是般若的流露。此四心與阿彌陀佛悲願感通,成辦往生凈業。即如磁石吸針,法爾自然。

茲摘錄宋宗賾禪師《勸修凈土頌》:「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處。蓮池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好歸去。目想心存望聖儀,直須念念勿生疑。他年凈土華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願諸仁者勉旃。

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智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十五)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22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法語:世出世間是講你的心念()
慧律法師《藥師本願經講記》01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