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欸乃--古琴

漁樂圖作者:吳偉立軸 紙本 淡設色 縱270厘米 橫174.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為吳偉傳世的巨幅山水畫傑作,描繪湖山聯結艇停泊於港灣樹叢下。水面漁舟往來,山灣盤曲蜿蜒,江邊坡石高樹,遠處峰巒層疊,江面無涯,水天一色。粗壯勁健的線條,揮灑淋漓的墨色,迅疾縱逸的筆鋒,表現了畫面的磅礴氣勢。人物描寫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全幅境界開闊,氣象雄壯。*-*-*-*-*-*-*-*-*-*-*-*-*-*-*-*-*-*曲:欸乃古琴名曲《欸乃》,最早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1549年),亦有人稱其為《漁歌》或《北漁歌》,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展而成。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此曲乃柳宗元所作。「欸乃」指的是漿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樂曲音調悠揚,清新雋永,以山水為意象抒發感情,乃是托跡漁樵,寄情山水煙霞,頤養至靜的一首名曲。唐代柳宗元《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一種寄情山水的高潔情懷。「欸乃」,琴人大都讀成「襖靄」(ǎo,ǎi),一說搖櫓聲,一說漁歌聲,此二說均可通。「欸乃」本為一感嘆詞,用來作曲名,渾樸天然,幽寄鶴心且不著痕迹,呈現出十足的純厚韻味與文化氣息,更闡述著大朴即美的道理。據《玉梧琴譜》解題,此曲有「脫塵寓江海河漢之游,物外煙霞之思。頤養至靜,樂守天真也。」「欸乃」一詞,自唐代詩人元結【樂府十二首·欸乃曲】始入詩。元詩云:「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豈敢道,空羨江月明。昔聞扣斷舟,引釣歌此聲。始歌悲風起,歌竟愁雲生。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後相繼引用於詩詞曲賦中。宋代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五曲》詩中有:「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林間有客無人識,欸乃聲中萬古心」。清人趙翼的《陽湖晚歸》有:「詩情澄水空無滓,心事閑雲淡不飛。最喜漁歌聲欸乃,扣舷一路送人歸。」現代文學家茅盾在描寫烏鎮的枕河人家時有:「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聽漁家之槳櫓欸乃之聲,成為文人生活之情趣。由此可見,琴曲《欸乃》乃是古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這樣一種隱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化情趣。此曲為十八段,首段以吟唱性旋律為基調緩緩鋪開,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清風一推,盪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閑適悠然的氣息。悠長婉轉,節奏平穩,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盪,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採用泛音彈奏,水聲淋漓,鼓盪飄逸,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作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覆後,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雲水相融,情致愈濃。樂曲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餘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瞭然,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迹,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樂曲曲調流暢自然,琴韻悠長,意境深遠,讓人聽後有種空靈的感覺。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意境,歌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心緒。欸乃無心,方顯山水之綠,真意難得,置身喧雜污濁外,天地之清幽盡現無遺。


推薦閱讀:

古琴 |《花開見佛》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匠人志 | 願你的雅緻生活,從一把好琴開始
《神品蕤賓意》與《獲麟》的高清
台灣的古琴音樂
武漢哪裡能學古琴?

TAG: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