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中藥配伍之謎——君臣佐使(一)

中藥配伍之謎——君臣佐使(一)中藥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藥性味之偏;後者之偏,是人體陰陽之偏。如以寒涼清熱,所清之熱,並非細菌病毒,而是改善了體內陽熱亢盛的環境。這些細菌病毒,必須在陽熱的環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藥後體內環境改變了,細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體正氣即可將其排出體外,從而治癒疾病。徐大椿有云:「用藥如用兵」。中藥有勇猛如張飛,有忠義如關羽,有寬厚如劉備。萬馬軍中,面對成百上千、性情各異的將士,該如何調遣,排兵布陣,才能統帥好這支部隊,與正氣一道,同仇敵愾,共抗諸邪呢?下面我們就從方劑學中來體驗中醫遣兵用將的智慧吧。從上一講中藥性味中我們已經了解到,針對不同性質的邪氣,有不同的藥物來祛除;針對不同性質的正氣虛損,也會有不同的藥物來補益;疾病發生在不同的部位,用藥也會有所區別。有朋友問,我把每一味中藥學精學透,用到恰到好處,是不是就可以治病了呢?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對單味中藥性味的把握,是遣方用藥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中藥配伍,更體現了中醫思想的光芒。下面我們還是從一則醫案出發,一起體會一下中藥配伍的意義。女,32歲。以口角糜爛就診。近2個月來,口角糜爛反覆發作,時左時右。鼻干痛。經服三黃片一類清火藥後即可緩解,但不久仍會複發。診其舌淡苔薄黃,脈數。至此似乎一派熱象,用黃芩、黃連等清熱葯本當痊癒,但為何火總是清而不去呢?繼續詢問,原來患者自產後腰痛已逾五年,得溫痛減。夜尿2~4次,小便清長。再看舌脈象,舌苔雖黃但舌色不紅反淡,脈雖數但兩尺沉而無力。看到這裡我們知道,患者出現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上火」,而是所謂的「上熱下寒」。上熱為標,下寒為本。面對這樣一位患者,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單味中藥,可以與病情相符。於是我們想到了方劑。如果將清火的黃連與溫下的肉桂放在一起,令標熱清,本寒化,標本兼治,寒熱並舉,就形成了一個經典的方劑:交泰丸。所謂交泰者,火本在上,水本在下。但在周易中,這種火上水下的卦被稱為「未濟」卦,是很差的卦象。原因在於,這種狀態下,火獨自上炎,水獨自潤下,水火相背,越距越遠。而反過來,讓火在下,水在上,則火上行而暖水,水下行而制火,水火既濟,稱為「既濟」卦,是很好的卦象。所以,交泰之義,即交恰水火,否極泰來。在對中藥進行配伍的過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思路,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第一種,兩種功效主治相近的藥物配合在一起,使其效力益彰。如麻黃與桂枝相配,則發汗解表之力大增;石膏與知母相配,則清熱除煩之力愈強。第二種思路,是以一種藥物的偏性,來減輕另外一種藥物的毒性作用。如半夏有毒,一般不會直接入葯來用,但經過生薑炮製後,半夏的毒性就會大減。熟地黃滋膩礙胃,配合以辛香醒脾之砂仁後,其對脾胃的副作用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基於此,後世在中藥配伍過程中,發展出了大量的「對葯」。由於簡單實用,靈活便捷,深受臨床醫師的喜愛。最典型的如近代名醫施今墨,後人有專著來介紹施老的對葯經驗。認識了中藥配伍的意義,了解了中藥配伍最基本的兩種形式,下面我們開始介紹本章的主要內容:君臣佐使。所謂君臣佐使,是中醫將多味中藥配合應用時,對中藥間相互關係的一種形象化的認識。其中,君,即君主,即主帥,譬若劉備,是一方之主,對所治疾病起到最為關鍵的治療作用。臣,即臣屬,即戰將,譬如關羽、張飛,輔佐君主,助其一臂之力。佐,即微臣,即副將偏將,譬如王平、廖化,以彌補君臣力之不足。使,即信使、士卒,以通風報信,為全軍引路。由於上述身份地位的差異,在用藥時,藥物的選擇,藥量的輕重,也就相應的有所區別。一般來說,君葯通常會選擇氣厚力猛之品,所用分量也常常是全方中最重的;臣葯次之;佐使葯通常放在一起來說,分量最輕。下面我們還是通過一則無疾自治的實例,來幫助大家體會一下君臣佐使的意義。2008年4月,無疾到廣西北海旅遊。無疾此前從未近過海水,當日興奮之餘,在海水中泡了半天。至晚上8點左右,有些惡寒感覺,沒有在意。至9點,熱起,試體溫,已達396℃。心煩,無汗,不惡寒,而惡熱。脈數有力。此熱在氣,邪已入里,急需清里透表。處麻杏石甘湯原方:生石膏20g,麻黃10g,杏仁6g,甘草6g。1劑。幸好當地藥店關門較晚,十點左右將葯取回。無處煎煮,僅以開水沖泡15分鐘後,服半劑。約半小時後,汗出,熱退,病癒。第二天即乘機返京。以上方中,藥物結構比較鮮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病邪已入里化熱,亟當清熱,故重用石膏為君,以其辛甘大涼,清而能透。邪從外來,入體不深,最宜從表而解;但汗孔閉合,邪無出路,故當發汗解表,給邪以出路。故以麻黃為臣,助君透達。邪從表入,皮毛約束,則肺氣失於宣降;理肺氣而選杏仁為佐。甘草性平和緩,調和表裡為使。鑒於本書讀者以中醫愛好者和零起步的初學者為主,又考慮到整體篇幅,本篇所講的方劑,以最為常用的中成藥為主。一則方便實用,可以直接服用,免去煎熬之煩瑣;二則既然作為成藥,該方得以流傳久遠,說明此方在臨床必有或廣、或專的效驗之功。能夠充分、合理的用好現有的中成藥資源,生活中很多問題,實際上已經可以得到解決了。不過為了讓大家對中醫方劑、中醫用藥配伍思想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無疾特意挑選了幾首臨床比較常用的典型方劑,加以講解,以明方理。一、實 證 用 方(一)治風劑1、疏散風寒劑【代表方】人蔘敗毒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人蔘、柴胡、 前胡、枳殼、桔梗、羌活、獨活、茯苓、川芎、甘草。常用劑量:原方諸葯各等份。現成人常用上藥各10g,3歲以上小兒上藥各6g。【主治】風寒感冒。(原方主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痛,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嘔噦寒熱,並皆治之。)【方解】本方針對外感風寒之邪所設。方中羌活、獨活並用,祛風散寒、除濕解表,輔助正氣祛邪外出,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肅氣機;柴胡助羌活、獨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殼而理肺。風寒邪氣侵犯皮膚肌表,皮毛內合於肺,皮毛受邪則肺氣不利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殼肅降,令肺氣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葯合力助君,為臣葯。肺主氣,現在肺受風寒邪氣所困,氣機不利,氣不行則血不行,氣不行則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濕,川芎行血,以防氣滯之後出現進一步的津血問題。方中另用人蔘(今常代之以党參),其意在輔助正氣,托邪外出,兼可固護人體,防邪深入。正氣不足時,參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葯或防患於未然,或祛邪於輕微,為佐葯。生甘草調和表裡上下,為使葯。本方製法完備,考慮周詳,備受歷代醫家推崇。並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加減,形成了一批敗毒散類方。如正氣充實可去人蔘為敗毒散;表邪較重可增加荊芥、防風解表為荊防敗毒散。本方除可治療風寒外感外,對於咳嗽、脾胃虛弱也有很好的療效。被後世稱作「咳門第一神方」。同類常用中成藥(1)感冒清熱顆粒【組成】荊芥穗200g,防風100g,白芷60g,紫蘇葉60g,柴胡100g,薄荷60g,蘆根1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方解】此葯是北京地區治療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藥之一。方中用藥較繁,既有辛溫解表之荊芥、防風、蘇葉、白芷,又有辛涼解表之柴胡、薄荷、蘆根、葛根。兩類葯分量相當,寒熱之性不顯,解表之力獨彰。所以對於普通感冒,寒熱表現不明顯,或偏於風寒者,皆可服用。(2)午時茶【組成】紫蘇葉75g,防風50g,白芷50g,羌活50g,廣藿香50g,連翹50g,柴胡50g,桔梗75g,前胡50g,枳實50g,蒼朮50g,厚朴75g,陳皮50g,甘草50g,山楂50g,六神曲(炒)50g,麥芽(炒)75g,川芎50g,紅茶1 600g。【方解】本方是我國南方地區常用的一種感冒中成藥。針對南方多濕熱的環境特點,本方解表葯多選性味溫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藥物(蘇葉、藿香)。同時增加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即平胃散,為燥濕和胃的經典方劑),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麥芽等消食葯以消食滯,從而更加適合當地的感冒病症。2、疏散風熱劑【代表方】銀翹散(《溫病條辨》)。【組成】銀花一兩(30g),連翹一兩(30g),桔梗六錢(18g),薄荷六錢(18g),竹葉四錢 (12g),生甘草五錢(15g),荊芥四錢(12g),豆豉五錢(15g),牛蒡子六錢(18g)。【主治】風熱感冒。(原方主治:但熱不惡寒而渴)【方解】銀翹散是治療風熱感冒的代表方劑。與針對外感風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療風熱感冒時,要旨不在於散,而在於清。尋思其理,風寒之邪往往從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縛是其發病癥結。而風熱之邪常從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災區。所以外感風寒最常見惡寒,外感風熱最常見咽痛。風寒在表則宜溫散,風熱在肺系則宜清透。不過衛表肺系原本一體,發散解表須配以理氣,清肺之品亦常宜透達解表。方中銀花、連翹原本用以清熱解毒,是治療外科癰腫的常用藥。吳鞠通據其輕清上浮之性,用於清透肺衛風熱之邪,重用為君。蘆根、薄荷、牛蒡子、豆豉、荊芥,五葯助君透邪,牛蒡並可利咽喉,共為臣葯。竹葉利水,令體內既成之熱邪從小便得排,給邪以出路,為佐。桔梗載諸葯上行於肺,甘草調和,為使。同類常用中成藥:(1)銀翹解毒丸(片、膠囊、顆粒成分同)組成及方解同銀翹散。(2)雙黃連口服液【組成】金銀花375g,黃芩375g,連翹750g。【方解】本方宗銀翹散,重用銀花、連翹清熱解表的同時,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熱的黃芩,使全方清熱解毒之力大增。對於外感風熱後,實熱表現明顯的病症,如咽喉紅腫熱痛、咳嗽痰黃、發熱等,療效較好。
推薦閱讀:

腎虛怎麼辦 六中中藥食物來調理
中醫治療抑鬱症的幾方中藥
試管嬰兒是在試管中長成的嗎?
「e葯熱點」風暴降臨!中藥行業大整頓
中藥鑒定人能借用的「慧眼」知多少?

TAG:中藥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