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10講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現在繼續為各位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昨天講到【無智亦無得】,那麼從這裡才開始講到菩薩之道,菩薩之行。我們前面講到人天小乘,人天小乘雖然也叫智慧,但那是方便說;小乘人從戒定慧起修,他那種慧最多達到人我空這種空智——嚴格地來講,他還沒見空性;通教禪宗破一切相而歸於空性,他見到性空之智。它不僅破除了人我執,而且破除了一分法我執。所以大乘人在小乘人戒、定、慧基礎上起修,叫聞、思、修。

聞,首先要見人我空、法我空,要見空如來藏之性。那麼這個聞、思、修呢,一般是局限於不了義大乘——通教菩薩和別教菩薩他所見之真如本性,相對於小乘人的見人我空,前者是無漏智慧;而相對於圓頓人所見的那個空性,他仍然不圓滿——所以佛法里把它判為「微密」。怎麼微密呢?他雖然看到了那個真空如來藏性,但不懂得那個「空」當下即是「有」,所以他還有微密;只有圓頓人知道這個真空「不空」,這個真空當下即是「妙有」;即使別教菩薩,他見真空性,知道真空能夠顯現出妙有,他還不懂得真空當下即是妙有,區別即就在此。

那麼在這裡,「無智亦無得」,怎麼「無智」啊?連我們圓教菩薩自以為見到的這個『一心三藏』的智慧,我跟大家講啊,都要把它空掉。為什麼?哪是你見到的?等你見到了就有了二,明白嗎?你見也有,不見也有;不從見得,不從修得——所以說佛成佛以後,他還要破除中道之義:不住有,不住空,連中也不住。所以我們懂得了智慧,就是懂得了功德,以此智慧規範身,口,意三業,而成就我們的涅槃之德。那麼成就了涅槃之德,有沒有啊?也沒有!你成就也好,不成就也好,它本來就是。所以這個「無智亦無得」,解釋為成佛、證涅槃、證菩提,不從修得。這是從凡夫的五蘊、六入、十八界到二乘的十二因緣、四聖諦,再到菩薩的六度萬行,繼而破相歸性,最後由次第三藏到一心三藏——在《心經》里把它說了個底朝天。用分別法和無分別法來次第圓融,這叫開權顯實,權實並重,是不是呀?所以下面呢,這個《心經》就顯得更加奇妙,我們一起來看。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無智亦無得」,在這裡是表最圓融、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這個「以無所得」,一定不要理解為禪宗、別教的那個破相見空性,而是理解為圓頓大法的三空真如、真真如性。以無所得,是不是已經全部得了?「以無所得」,就是明白真心本有,我們不要有一絲一毫的執著。好好理解,萬法都是當下一念,一念當下即是萬法。好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用心觀照。你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你現在就是這個佛;但由於我們這個肉團身是劣質產品,現在這六種意識心仍然帶有頑固的習氣,他不可能現在這裡念念保持下去,可是我們裡面真人己經成就。

比如師父前面講的,有些同修以強烈的意識心做了半天的佛,是不是啊?若能保持下去,你就一直是大自在,就沒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是用好這個心——它可以使肉身飛天,可以把肉團變成一團火、一灘水、一股風或者變成虛空。你小小的煩惱習氣算什麼啊?就看你有沒有達到「以無所得故」。這是講因啊,後面還要講果。

那麼斷除煩惱習氣對於在座的多數同修而言,只存在願不願,不存在能不能。我們的心就能改變一切;問題在於,你不要總是「心裡有所得」,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是不是?你是得失心來生活。好好想一想,從凡夫到聖人,從我們的妄想心到外六塵種種的境界,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中本來沒有這些東西,它都屬於我們的妄想心所變現;當明白此理,妄想心當下即是真心——這一切的煩惱習氣也好,都是真的,都是我們的。修行不在於我們要怎麼樣斷煩惱,去習氣;而在於我們如何調整這種煩惱和習氣。我不要的時候就不要,我要的時候它還是個寶,是不是啊?我可以用它來教化眾生,多自在!

《法華經》《楞嚴經》是發心的經。佛就是通過這兩部經調整我們的心態,把它調到最佳狀態;就像調電視一樣把它調到最好的音響、最好的色彩等等。所以佛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給我們這個心開光,在給我們搞微調。那麼這個《心經》呢,是高度地概括,來開我們這個心。所以諸佛出世,就是為講一個「心」字啊!哪有其它什麼事?就是教我們要善待、善用這個心。

有一個菩薩向我請法,說:「既然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他;那麼也就是講,龍女就是我,我就是龍女,那龍女成佛了我為什麼不成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就龍女本人跟我們這個本人,都是由一念總妄想心,而變出了無量的分妄想心,由一個總念變出了無量的第七識。那當這個第七識還執著於肉團身的時候,我們形成了千差萬別。

以做夢為例,夢中是不是夢到你自己,也夢到別人吶?那夢中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張三也會講話,李四王五也會講話;有的人來跟你攀緣討好,有的人來誹謗你,跟你吵嘴,那些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啊?好好把做夢的這個情況想明白,一旦夢醒了以後,做夢的那些人還有沒有了?相有沒有了?沒有了那到哪裡去了?是不是還回入到你的一個念吶?

所以我們在凡夫位,張三、李四、王五有一個人成佛,那一個人即已回入大光明藏;然後就知道釋迦牟尼也是他,阿彌陀佛也是他,地藏王菩薩也是他,白骨精也是他,張居士、李和尚統統都是他,是不是?這個時候他既可以示現張三相,也可以示現阿彌陀相,也可以現李和尚相,也可以示現牛相、馬相——他現無量色身三昧,是得這種解脫。所以對於這個法,我們一定要認真用智慧來觀照。那我們現在這裡有沒有哪一個不是龍女啊?統統都是龍女,統統都是地藏王,這叫「理即佛」。

但你還有我執的煩惱習氣束縛的時候,你這個張三、張居士、李和尚這個相就仍然存在,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你還在執著,這是你的一種習氣。那麼一旦把我執破除,把煩惱習氣破除,這個肉團身無明殼解體,你當下就知道:「啊呀,原來我就是龍女啊!原來我就是地藏王啊!」這個時候你可以現無量的色身三昧,包括投胎到人道里來教化眾生。所以往往過去有些人看到,「噯,張三也是地藏王菩薩化身,李四也是地藏王菩薩化身,王五也是地藏王菩薩化身,」地藏王菩薩能以無量的化身示現不同的形相,但是雙方之間保持一個隔陰之迷。那麼到成究竟圓滿之佛,破除了那麼多隔陰之謎的時候,那無量的化身就知道:「啊,原來我們都是一個東西啊!」你看我哈哈大笑,我看你哈哈大笑,是不是?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願身再來的菩薩,你講他是觀世菩薩也好,講他是地藏王菩薩也好,對不對啊?都沒有錯。因為他發的就是這個願:要成地藏王菩薩的願,或者要成觀世音菩薩的願等等。那麼那些有神通、有天眼的人,他看到誰誰就是地藏王菩薩,誰誰就是觀世音菩薩;其實這些人都是一個阿彌陀佛,都是釋迦牟尼的化身而已。那在迷惑顛倒中的凡夫是不是釋迦牟尼啊?他是不是觀世音呢?仍然是。但是開智慧與否不一樣。已經開了智慧的佛菩薩,他情願帶著隔陰之迷,可以與眾生結法緣;而隔陰之迷要隔多深多淺,要隨緣而定。

「以無所得故」,這是講在我們因地修行時,證到的這種智慧、菩提境界。下面就說明我們的斷德、涅槃德這種果位。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有沒有啊?【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其實就是「以無所得故」了,是不是啊?起強調作用。它都是講因啊,以此菩提之因,證涅槃之果。

【心無掛礙】。它這個涅槃之果呢,也是一步一步往後引導。成就了菩提之果,明白了萬法即是一念,他還需要再瞻前顧後嗎?「心無掛礙」,「掛」就是顧後;「礙」呢,就是瞻前。「礙」是從橫向上來看,我們周邊環境、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沒有哪一樣不是我——沒有必要再在這裡打妄想,搞分別執著;沒有當下、當前這種障礙。這個「掛」呢,是從縱向上來看,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往事或喜或悲,在心裡都是一種障礙;來日或喜或悲,往往牽掛在心裡。所以無非是從三世十方、時間和空間,來看我們的心態清凈不清凈。

世間法尚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不管凡夫還是聖人,你有求,就必有煩惱。那個求的心,當下就是一種煩惱。當明白不生不滅之法,我們對生老病死的恐懼就能放下;除非你是為了教化眾生,你有必要保留你的生命,否則生命可以置之度外。跟大家講,十幾年之前我就求往生,但是現在,我還求多住世。求往生也好,求多住世也好,關鍵在於破除我執,你得自在。

這個「菩提薩埵」在講觀自在菩薩的時候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複。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這裡注意呀,前面講「以無所得故」是表因,後面講「心無掛礙」是表果。雖然是講果,注意啊,前前為因,後後為果,果也有次第性,是不是啊?無分別不妨分別,因為心裡沒有掛礙了,所以也沒有恐怖。恐怖就是因為有掛礙才造成的,是不是啊?最大的恐怖是不是對生死的畏懼啊?第二就是害怕一些壞人、妖魔鬼怪。那妖魔鬼怪變成誰了?它就是我們自己,是不是?你以為它在幹什麼?夢中也好,定中也好,最最清醒的時候也好,你看見佛從天而降,可不要去頂禮:「哎呀,我的媽呀,老佛爺呀,你終於來了!」是不是呀?而看到那個呲牙咧嘴、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你也不要害怕,都是你自己。嚇唬你,你只要不理踩它,什麼事也沒有,你還可以居高臨下度化他:「你不要作鬼啊,知道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啊,好好聽我講經。」是不是?就怕你自己把自己嚇死了。魔都是由心而起,你如果自己不清凈,你甚至會把佛菩薩都當成魔。

在《楞嚴經》「六交報」講得很清楚啊,你想什麼你就是什麼;你把別人、別事想成什麼,你就是什麼,一定要明白。所以這裡的沒有恐怖還包括沒有攀緣,懂不懂啊?你一有攀緣跟著就有恐怖:你對佛菩薩那種莊嚴相有非常強烈的攀緣感,你必然對鬼魔就有恐怖感。所以走火入魔者,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對光亮的、莊嚴的東西,自以為是真實;而那些黑暗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呢,認為這是妖魔。所以歪魔邪道就是利用眾生的這種分別心、執著心,來搞得你團團亂轉。一般走火入魔的人很難自拔——他不認為自己是走火入魔,只以為是明心見性了,證果了。你去度他,他還認為你是嫉妒他,你是誤解他。

講到真實法啊,所謂黃金白銀、臭狗屎都是假的,明白嗎?白天黑夜都是假的。輕與重、白與黑、光明與黑暗、香與臭,都是假的!都是我們的一種情執。你講臭大便那麼糟糕,對於狗來說卻是美味佳肴;我們喝的這個水,鬼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石頭;我們看到的泥巴、水泥、混凝土,那鬼神看到是虛空;我們看到的虛空,天上的人看到的也是堅固的國土啊!

這個法,注意啊!師父已經講過多少次了,我都有點講得不好意思了;可是這些法要反覆講啊!你每聽一次,感受就不一樣,你把《法華經》《楞嚴經》讀懂了以後,你才覺得;「哎呀,原來佛比我師父還啰嗦啊,翻來覆去講一個法。」明白嗎?越是真理越簡單啊!就是一句「如是我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說萬法都是由我心變出來的。你打一萬個比方、一億個比方,還是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的妄想心變化出許多東西;可是許多變化出的東西用真理來講,一句話就講明了,你再講來講去,仍然是陳詞濫調,問題是我們不懂啊!好好想這個道理,怎麼叫「無有恐怖」?你有攀緣就有恐怖。這一切東西都是一個人、一個念。妖魔鬼怪呲牙咧嘴,他無非是要一條命;那就給你,是不是?然後我再換個好的肉團,我這個心它能吃得掉嗎?相反,你生一念歡喜心,生一念感恩心,你這個生命層次又是更加殊勝。

如皋引善寺常弘法師的媽媽,至今健在。當時大病送到醫院裡去,輸水都輸不進了,人家準備收屍啊,現在她滿地跑。因為她放下了生死,所以呢,生死就放下了她,是不是呀?她活過來了。世間法就是這樣:膽大贏膽小,膽小贏不到。為什麼?什麼東西我不在乎了。人到這個境界,他有什麼恐懼呀?他得大自在。

所以「心無掛礙」,你不要僅僅是理解為煩惱,連菩提都沒有了,明白嗎?菩提煩惱是不是一個東西啊?你可不要說:「哎呀,我證到了菩提我怎麼樣。」你這就是一種執著;「我明白了一心三藏,我怎麼樣怎麼樣」,你這是一種執著。但是執著與解脫知見要分開。解脫知見——我明明知道我解脫了,但是我不執著這種解脫,是不是啊?這有什麼奇怪的?所以「無有恐怖」,是沒有恐怖,也沒有歡喜,這種歡喜是凡夫的情執。所以解釋正法修行與走火入魔的區別就在這裡——走火入魔的人大部分都是自以為是,到了殊勝的境界就開始執著:「哎呀,這個念佛真好,老爸的病好了,兒子找到好工作,媳婦生了個胖小子,我也升級了。」這叫走火入魔,明白嗎?他自以為是——你看看,你們不會修行嘛,我會修行嘛——這僅僅是一點點人天福報,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得好死的人,那個修外道的,有坐著往生的,肉身飛天的,肉身不爛的,多的很,那是得道了嗎?唐玄奘啊、智者大師啊,都是年過五旬就走了。有些人走得很痛苦,他是佛菩薩。我們要會用心吶!外道的特點就是講究這個色身調理,他能走得很自在,很快樂,但是那不證明他得道;但是從倓虛大師以後,高僧大德一般都在注意保健。

作為一個得道的聖人,五十多歲就走了,未免太可惜。如果他們能多住世二三十年,佛門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局面。那些祖師大德不注重色身調理,但是這個肉團身也遵守因緣和合的規律啊,是不是?你過分透支,它會早早地報廢。所以這兩千年以來,這也是我們佛法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許多得道聖賢英年早逝,沒有來的及把正法弘揚光大。這點我們後人不必效仿。希望大家起碼,要求不高,活個一百五六十歲,差不多吧?師父還在爭取看能不能搞個一百多歲啊,哈哈……大家共同努力,是不是?但我們長久住世是為了弘揚大法,廣度眾生。如果為自己,現在走我都嫌遲了。我們不需要像那些人什麼「預知時至」,什麼「坐著往生」,不需要;我們就是痛得嗷嗷亂叫,耍無賴,都能成佛,明白嗎?我這個痛,那個不痛,明白吧?能否往生不在於預知時至,凡夫也能預知時至。

我的高祖父就是預知時至,他根本沒有念佛拜佛。一大早他跟曾祖父講啊:「兒子,我今天要剃頭……」要怎麼樣怎麼樣,講了一大套。曾祖父就開玩笑說:「您哪就要走了?」「是的,下午來接我。」就怎麼簡單,下午就走了。這是我母親講給我聽的,母親還專門買了四個餅子給高祖父吃了,他是預知時至。

而我們只管把心操在弘揚正法,教化眾生上面。我們並不是斷氣以後往生,是不是啊?而是在世時即已往生。哪有什麼預知時至的往生?到底能不能往生,都不一定。誰給你送這個信兒?你知道他是誰呀?哪個給你送信,你問他一下,你把『如來藏』的道理講給我聽一聽。包括往生的時候示現種種的瑞相,都不能證明你往生,或者是不往生。天上的人、鬼呀、魔呀,他都可以示現瑞相來攪惑人心。現在這個送往生的活動啊,在有些地方非常執著——以為送往生能出現瑞相就能成就,從而來拒絕修行正法。但是我們對送往生的工作也要認真做,它畢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生者去世四十九天之內,勸導他求生極樂世界,可能性、把握性都很大,就是我們已經證到往生的人在臨終前,我們都要送往生,可以提升品位。但是不能把唯一的希望依靠在這一張牌上,大家明白嗎?

【遠離顛倒夢想】。

遠遠地離開了顛倒夢想。顛倒夢想就是煩惱習氣,他有沒有講斷除顛倒夢想啊?你能斷除得了嗎?斷除了顛倒夢想,就斷除了菩提涅槃。顛倒夢想當下即是菩提涅槃,都是我們自己。所以成佛成菩薩不在於你斷除不斷除,只在於你是否懂得煩惱習氣,能否自在把握、轉換煩惱習氣。顛倒夢想是不是也是指我們心呢?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看到有一個人解《心經》,講得可好玩了——「遠離顛倒夢想是指菩薩,但是佛呢,叫斷除顛倒妄想。」這是曲解如來義。我佩服這些人也真聰明,他總會像變戲法一樣來愚弄眾生;也不能叫愚弄眾生,是不是啊?他自己也不懂。他還是真心誠意想來成就眾生,只可惜他不懂。所以這個「遠離」,是不是我們相隔一百里、一千公里叫遠離呀?不是。你明白了它是顛倒妄想你就是遠離,近在咫尺也是遠在天邊;反之,遠在天邊也是近在咫尺,是不是?關鍵是明心見性,當下得解脫知見。

【究竟涅槃】。這個「究竟涅槃」呢,各個教門有各自不同的標準和解釋:我們就不講二十八層天的天人了,那都是凡夫外道啊;小乘人認為證得一個人我空,再也不在六道輪迴,再也不現肉團身這種分段生死,證得那個自在的第七識,他認為就是究竟涅槃;那麼通教乃至別教認為破相歸性,破除了一切所有之相,證入那個空如來藏,認為就是究竟涅槃。

那麼圓頓大法,對「涅槃」的含義是從四種角度來分別解釋。

第一種叫作「自性清凈涅槃」,簡單說為「性凈涅槃」。從這個理上來講,十法界森羅萬相、千變萬化,沒有哪一法不是涅槃,包括諸佛菩薩、天人鬼畜、牛馬豬羊,乃至泥巴瓦塊、風雲雨霧。就拿當下這一個人來說,我們經常講,宋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都是我們啊?三皇五帝時代是不是也都是我們啊?大通智勝佛時代、威音王佛時代是不是還是我們啊?從無始以來,我們有沒有哪一個死過一次啊?沒有啊!比如這個茶杯蓋,它從無始以來有沒有死過啊?有沒有生過啊?(沒有)。在沒有現相之前,它是不是就是我們一個念哪?我們一個念頑固地打妄想而有了地大,是不是啊?茶杯蓋它當下是不是就是我們一個念吶?要明白這個道理啊。所以我們耳聞、目睹、身受,沒有哪一法當下不是大涅槃,不管它承認不承認,它都是大涅槃。

不管是狗、貓、雞、鴨,從究竟意義來講,都是法爾如是,都是大涅槃;且這個大涅槃,萬法都是一個念,萬法都沒有生滅,要這樣來理解。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一個念,當下是一個念,過去是一個念,未來還是一個念。在沒有現相的時候是一個念,在現了相以後當下仍然是一個念。再比如說,我們執著這個手掌的時候,是不是就忘記了兩條腿啊?那麼忘記了兩條腿,兩條腿當下是不是還是你呀?所以要破我們的分別心,回到無分別心。當你說:「哦,我不能老想手掌是我,那手掌、皮膚、後背都是我」,當下這一念是不是全身觀照了?當下是不是回到本來面目上呀?這個比喻很容易搞明白啊。

我們的妄想心,打個比喻來講,叫調虎離山,離開了什麼山啊?涅槃山。所以佛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理,再讓我們回到涅槃山。我們既然能夠出來,是不是就能夠回去呀?有來路必有去路。所以明白如來藏的道理,就是一步登天,中間不打閑岔。就跟我們知道了來的路,就知道了回去的路,是不是啊?是不是很簡單啊?立正,向後轉,齊步走,是不是就成佛了?就這麼簡單。這是講第一種涅槃,叫性凈涅槃。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都是大涅槃,明白這個道理呀,功德不可思議呀!你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那種恐懼感。

第二種涅槃叫「有餘依涅槃」。余了什麼?余了這個肉團,依了什麼?還是這個肉團,幹什麼?來度眾生,但他已經證到涅槃了。佛當年三十一歲證果,講經四十九年。佛這四十九年,就叫「有餘依涅槃」;在三十一歲他已經成為圓滿之佛,但是肉團身還在示現。那麼依樣畫葫蘆,我們現在是不是叫「有餘依分真即佛」呀?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即已證到分真即佛,但仍然要依靠肉團身來弘法利生,或者進一步成就自己。

分真即佛,簡說四十二分,細說六十個聖位。再細細細細說,每一個位都有無量的等級。在《楞嚴經》里提到的波斯匿王,他是四地菩薩到婆娑世界來,已經是一萬次;這一萬次都是四地菩薩——也就是說四地菩薩最起碼可以分一萬個等級,乃至一百萬、一萬萬、一億億萬個等級,是不是?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勇猛精進,至關重要!你多聽一堂課,可能就會增加一百個等級;你多念一句佛號,可能就會增加一個等級,大家明白嗎?不能懈怠,連走路都要念佛。

所以不要以凡夫的心認為:《心經》我聽了好幾遍了,不用再聽了。不管是誰,他每講一次課,境界相應提升一次;即使他每次講的都一樣,聽課的人未必就是一樣,是不是?你們看的光碟,看來看去是不是都是一樣啊?但有些人他看一次光碟,境界也提升一次,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會用心。看光碟看比不看好,一般而言,你看十次光碟,都比不上親自到現場來聽師父講一課,這是肯定的。大家在一起,這個磁場的力量不一樣。這叫有餘依涅槃,也就是他已經證得涅槃,無非是示現這個肉身,利用它來教化眾生。

第三個涅槃叫「無餘依涅槃」。佛當年八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以三昧真火焚燒自己,從此這個肉團身在世界上消失,叫作「無餘依」;而此時的涅槃,叫「無餘依涅槃」。這種涅槃呢,歸於空性大光明藏,而離開了妙有大光明藏。注意啊,這都是分別說,他離開了沒有啊?(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一般的人理解的圓寂涅槃,都是指無餘依,佛死了就是涅槃;他不懂得「性凈涅槃」,不懂得「有餘依涅槃」,更不懂得後面還有第四個涅槃。

第四個涅槃叫作「無住涅槃」。怎麼無住呢?既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還不住中流;中流既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那麼有人講,既然無住,到哪去了?注意啊,這個無住是對世間的分別法而言:世間的分別法執此非彼——有了生死,他認為就不存在涅槃;有了涅槃,好像就不存在生死;有了中流就沒有生死或者涅槃。所以是針對世間那個分別法說無住,無住就是…這個話可難講了啊!無住就是破除了一切分別,這是不是證到無分別呀?所以這個無住當下是不是就是無所不住啊?你不要以為歸到大光明藏的那個是佛、現肉團身的那個是佛,或者也不現肉團身、也不現這個大光明藏的那個時候中間那個東西是佛——你這樣認為,都是在打分別妄想。

所以到了無住涅槃,就是無所住而無所不住啊!生啊,死啊,涅槃啊,風雲雨霧啊,黑白長短啊,有相無相啊,沒有哪一法不是諸佛如來法身真常。好好想,你現在當下是不是釋迦牟尼啊?是不是阿彌陀啊?這個茶杯,這個茶杯蓋,這個話筒,這個風啊,雲啊,雨啊,霧呀,當下是不是釋迦牟尼呀?當下是不是你自己啊?都是啊。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我執和妄想分別心自我隔離,自我束縛。

當年有一位年輕人跪在那裡向佛求法,說:「佛啊,您幫我解脫吧。」佛摸摸他的頭說:「是誰束縛你了?」哎,就是聽了這句話來講說:「佛啊,我解脫了。」有根機的人就這麼簡單,誰束縛你了?是你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了。佛出世莊嚴申明: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只是把這個道理告訴眾生,要度是你自己度自己。佛連他的父母都度不了,是不是啊?他怎麼能度眾生啊?他只是作為一個過來人,把過來的路告訴你,就是這麼回事,信不信由你。所以我們明白了「無住涅槃」,你想一想,這個世界萬法哪一法不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啊?只要你自己放下我執,放下煩惱習氣,調整自己的心態,當下回歸大光明藏。

我們有時候對於一些煩心事,是不是越想越煩惱啊?一旦看破放下,你當下是不是感到自在了?就看你怎樣想,你要會用心。其實煩惱本來不是煩惱,你把它當成煩惱,叫庸人自擾,連世間法都懂得這個道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西方心理學家曾對養老院的兩個老人做了觀察。一個人呢,不管到哪裡,那是走得非常神氣,是不是啊?西裝直挺,皮鞋鋥亮,走起來「通通通」,像演員出台一樣;要坐的話呢,掏出一塊雪白的手絹把那個抹一抹,看有沒有灰塵,這個人大概活了五十二歲。另外那個人呢,可能成年累月都不洗澡,身上臭氣哄天,衣服是破破爛爛的;累了,那個泥巴里屁股一轉就坐下來,然後就吹牛:「老子天不怕地不怕,那個張局長給我揍過三次」——就吹牛,是不是?他胸無城府,知道吧?所以這個人寫報告的時候,已經活了八十三歲。

大家悟到了嗎?越是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怎麼莊嚴的人,命短,為什麼?他活得太累,處處都要顯示一種不平凡的氣氛,有那個必要嗎?這都是裝出來的。當然後面那個人我們也不可取。這種人跟無賴一樣,但無賴往往也能得到長壽,是不是?我們要把這兩種處世之道圓融起來。心裡坦蕩自在,不要刻意地裝模作樣。一個人果真心地很柔軟、很平和,他走到哪裡都是佛光普照,為什麼?你自然而然流露出那種不凡的氣質。

成就我們自己的心不是靠裝模作樣,你必須有自知之明。不是靠爭強好勝,把自己的道樹起來,不是的。道,就是你一種自然的品質,你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心跟別人的心是一樣的。你知道你有道,別人也知道你有道,明白嗎?否則你打腫臉充胖子,到最後只會徒增煩惱。直心是道場,一定要明白。不管是誰裝模做樣都裝不起來,因為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心。所以當我們明白了這四種涅槃的時候,是不是學會了怎樣用心呢?涅槃涅槃,萬法無非是一個念,這是真正的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跟前面的「菩提薩埵」,含義完全一樣,換一種口味而已。「三世諸佛」是不是「菩提薩埵」啊?都是「菩提薩埵」啊!過去佛、現在佛是已經成佛的菩提薩埵,未來佛是尚未成佛的菩提薩埵,是不是?都是「菩提薩埵」,都是一個念。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重複提醒,加重語氣,以顯示出這句話特別重要,變一個法來講同一個道理。前後經文反反覆復講這個法,我們要高度重視啊!

曾經有一位菩薩向師父請法,說:「師父呀,我們在拜佛的時候,那些狗啊,貓啊,在拜墊前竄來竄去,如法不如法呀?」我說:「這個最如法,比什麼都如法。」這位菩薩講:「我們還拜貓和狗啊?」我說:「你們拜,拜什麼佛啊?是不是拜三世諸佛呀?」他說:「對呀。」我說:「那三世諸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呀?」噯,他明白了:「貓狗都是未來佛呀。」「那你拜它們如法嗎?」「嗯,如法。」不僅貓、狗,連毒蛇猛獸、烏龜王八蛋、臭狗屎,我們都要拜,明白嗎?

所以拜佛有幾種,有些拜佛罪過無量,怎麼罪過無量吶?「趕快拜佛,馬上要上班。」他以煩惱心來拜佛,有罪過;有些拜佛,就把釋迦牟尼佛當成佛,把阿彌陀佛當成佛——這種拜佛有福報,沒有功德;還有一種拜佛,拜虛空法性佛,你功德無量——一切萬法都是佛,你拜,不知不覺中擴大了心量;還有拜冤親債主佛,把自己最恨的人、最討厭的人寫牌位供在那裡,天天在拜,強迫自己對他生歡喜心,這就是救你的命,大家明白嗎?那個你最恨的人他是誰呀?他就是你,你是恨自己。我們不能講那口頭禪,講得呱呱叫,遇到具體事情就習氣叢生,不由自主;恨不得咬牙切齒,你還修什麼行呀?所以這個三世諸佛啊,是指一切有情無情、一切眾生。沒有哪一法、沒有哪一人,不是依《心經》『如來藏心地法門』來成就自己。

正如文殊菩薩在《楞嚴經》所講:「歸元性無二」。「歸元」就是成佛,「元」是只有一個東西;「歸」是回歸;「性」就是心地法門,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一心三藏』這個法理法義——沒有第二個門,沒有第二條路,這就是般若智慧。有些人特別是對「無情也能成佛」這一點很難理解,那無情本身是不是佛啊?他本身是不是我們的本性啊?但是用分別法來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一般而言,但是不排除特殊情況啊,無情要轉為有情以後才能成佛。講轉為有情也是方便說,它本來就是有情,也就是說它的智慧等級要一步一步地提升。那這個茶杯它有沒有見聞知覺啊?有啊!

佛在《楞嚴經》講那個梟鳥,就像貓頭鷹之類的這種鳥啊,還有鏡獸鳥啊,它搞一個泥巴團,搞一個水果放在懷裡入定,然後就發這個心:「這個泥巴塊做我的兒子,這個水果做我的兒子,你知道我討不起老婆啊,你給我做兒子。」然後呢,這一念心感應,這個泥巴塊、這個水果就變成有情,變成跟它一樣的鳥,大家明白嗎?你們以為怎麼樣啊?

月食的時候,你看不到光,那光有沒有啊?有啊。這個時候形成的黑氣都是一些有情的眾生在干擾它,這也是天象變異呀。那麼這個時候,一些泥巴瓦塊、樹木華草在這些日月之精華從上到下經過的時空點啊,當下搖身一變為天仙鬼怪,應有盡有。佛為了恆順眾生的習氣,硬是把我們的一個心、一個情,分成無情和有情,這是方便法;要不然一開始講都是有情的話,許多人不會認可這個法。

所以佛才講了三藏十二部經,而到最後,為了萬法歸宗,又把三藏十二部經說為戲論法,說為戲論之糞;可是我們許多人對佛這樣的話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抱著牛屎狗糞不放。你來傳大法,他還不相信,還問:「師父啊,你怎麼傳這個法呀?」我問了一下:「這是師父傳的法嗎?」我僅僅這一句話,他就知道自己失口了。說明他並不是不知道這是佛講的法,是不是呀?可是他不願意這樣相信,真是奇怪。師父的特點,就是相信一切人,何況是佛?就是這一念,容易入道。

我講了好幾次了:在出家之前,我那位冤親債主——現在不能叫老婆了,老婆已經成了我的歷史了——她不止一次地指著我訓斥:「你這個東西啊,是七歲小孩子的智力啊,你是個低能兒啊。」為什麼?他就是指我對一切人講的都能相信,上了你九次當,你第十次來講話我仍然相信。我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就相信,懂不懂啊?我就不願相信,我也自然相信,講不清這個道理。我女兒還馬上提出抗議:「七歲呀,我看是三歲小孩的智力!」師父這是現身說法呀,大家明白嗎?我們的心不要複雜,要清凈,要天真單純,你容易入道。你不要用下劣心去看人和事。千萬不要認為那開了智慧的人是什麼聰明絕頂的人,恰恰相反,往往這些大傻瓜,他特別容易開智慧。

所以在佛法里講:聰明反被聰明誤,愚蠢人得大利益;當然也不要太愚蠢了,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都不知道了,那也不行。我講這個道理就是說,師父能夠做到這樣,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特別是那些文化水平低的老菩薩,也都能夠成為講大經的大法師。這是講的三世諸佛啊,特別是涉及這個「無情怎麼樣成佛」的問題,泥巴瓦塊、樹木花草,變成妖魔鬼怪,成了精以後,要不要愁他成不了佛啊?它已經轉為有情身。另外注意啊,有情也能轉為無情,那就可悲了,那連畜生都不如啊,連地獄的眾生都不如啊!

過去所謂「望夫石」,不是神話傳說啊!這是真實記載:一位婦女,站在海邊等待自己出海打漁的丈夫歸來,一批一批人家回來了,自己丈夫始終見不到人影,所以精神崩潰到了極點,當下成為一塊石頭;而且那個心呢,始終執著那塊石頭就是她。類似這種情況是極少極少極少,但不是沒有。有情化無情,無情化有情,因為都是我們一念心吶。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無情皆具靈知性,皆具般若智慧之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最敏感的一個名相概念。如果簡單地把它用漢語來對照解釋,那麼:「阿」就是「無」,「耨多羅」就是「上」。這個「三藐三菩提」是按照梵文音譯過來的,「三」就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翻譯成漢語,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就。所以一切萬法呀,依照我們心地法門,皆能成就無上菩提之果。在這裡是講菩提之果,前面是究竟涅槃;互為說明。

在佛法里,有時候把菩提和涅槃同時說明,我們說為智慧果和涅槃果,智慧果叫「智德」,涅槃果叫「斷德」;有時各自單獨出現,我們也要分別解釋為兩種功德——就跟我們解釋心和性:心和性同時出現,可以把心解釋為體,把性解釋為用;如果單獨以心,或者單獨以性出現呢?我們都要同時解釋為體和用,這個我們要注意一下。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故知,這是對以上心地法門的總結,解釋為:我們應該明白呀,這個如來藏心地法門,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啊;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也是摩訶神咒,是摩訶明咒。這裡的「大」字,如果按照傳統的佛法規定,它本不可以翻譯為大;這是在唐玄奘大師之前啊,就已經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習慣。這個「摩訶」不僅不可翻譯為大,用大來解釋都非常彆扭。我們前面從時間、空間、萬法、萬相這四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大,很麻煩。簡而言之,這個「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一心三藏』。「大神咒」的「神」,就是表我們的智慧妙用、報身功德,「大」就是我們的法身、本來面目;大和神變現為咒,咒是有音聲震動、有文字語言,這就叫化身功德。

那麼你再看,這個經它明明不是咒啊,是不是?為什麼把它說為咒呢?因為我們習慣上把咒說為無量義,說為秘密義,說為尊重義。前面講了個無量義,是不是把秘密義和尊重義都包含在內了?也就是說明白了《心經》它的法理法義,你就把握了一切的萬法。明白了『一心三藏』,明白了萬法皆由一念之所變現,就等同於你把握了宇宙人生的全體。對這裡大神咒這個咒啊,我們應作如是的觀照。因此呢,以咒的無量義來比喻我們真心本來面目它的神通法力不可思議。那麼我們講諸佛菩薩那個神通法力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外道鬼神那種神通法力是不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是不是我們的智慧妙用啊?都是啊。問題是你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執著於那一點點鬼神道的妙用,你不能解脫。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呵斥你這是外道,你不能成就,害了自己,是不是啊?那麼從本質上來講他是不是智慧呀?也是智慧呀!你把它執著為智慧的時候,你就不能開大智慧;你開了大智慧以後,你執著的那個小智慧,它當下也是大智慧。所以圓頓大法,這就叫圓。你明白了它是妄,它當下即是真。所以圓人解圓法,聞圓義,得圓用,無處不圓。

「是大明咒」。前面的「大」,仍然是指我們的真心本體;後面的咒,仍然是指我們的化身功德;這個明,仍然是指我們的報身智慧妙用。但是這個明,跟神又有區別。神為因,明為果;神為能,明為所。比如我剛才喝水在沒有發生之前,我能喝水的這個能在不在呀?雖然在,它有沒有現出相來呀?(沒有),這叫神。當喝過以後,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我們的能現出來了,是不是呀?這就叫「明」,這個明當下是不是那個神啊?這叫智慧妙用。

「是無上咒」。「無上」二字是表述前面大神、大明它的特徵,它所包含的內容邊界。怎麼無上呢?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沒有上,沒有下,沒有前後、左右、中間、內外;也沒有黑、白、空、有;沒有一切的分別;沒有一法不是我,是包羅萬相。所以這個「無上」呢,你不能把它解釋為是世界冠軍,是第一,它最高。有的人講連等覺菩薩都是「有上」,只有佛才能講無上——這是百分之百的依文解字。我們世間人常常比喻小孩子沒上沒下的,是不是啊?小孩子沒上沒下叫天真,這叫歪打正著。我們就是沒上沒下,是不是啊?沒我沒你沒他,都是一個念。所以這個「無上咒」呢,也可以把無上二字解釋為「阿彌陀佛」,解釋為「如是我聞」——無就是阿;上,上是不是有了形相啊,是不是講彌陀啊?是阿彌陀咒,是如是咒。「無」是不是就是「如」啊?「上」是不是就是「是」啊?是如是咒,是如來咒,行不行啊?我們要懂得把相關的概念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是無等等咒」,那麼按照有些那種方便法講:「這個咒啊,不要說比它高的,跟它平等的都沒有啊」,是不是啊?仍然把它說成世界第一。那麼圓頓大法來講,是進一步重複不二法門。如果有一個等,是不是就是二呀?那麼對「有等等」說「無等等」,大家明白嗎?是對有說非有;對空說非空。如果,大家注意,本來就沒有兩個東西等在這裡,你說無等等,是不是說糊話呀?本來是一個東西,你怎麼講「無等等」呀?一定是有兩個東西現前,他講「無等等」,明白嗎?所以對「有等等」說「無等等」,這叫不二法門,當下即是一,當下即是二。當下是一,當下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一即是無量。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圓頓大法來解釋「無上」與「無等等」。

所以連用四個咒加強比喻,我們一念具足無量智慧德能。但是在這裡體會出咒是密,經是顯,顯密是不是一呀?那咒跟經是不是「一」呀?所以你明白了經文的法理法義,就是懂得了咒。你有沒有必要去對咒再進行其它的解釋呀?我們現在有些人啊,盡沒事找事干!對大悲咒、楞嚴咒進行翻譯,還把它解釋。諸佛菩薩從來沒有這個規矩。沒有翻譯咒文,更不要說解釋咒文,你這是大逆不道!咒是無量義,你怎麼解釋得清楚啊?咒是秘密義。秘密義,你就是懂得了,你都沒有權力來公開,明白嗎?何況你還不懂。而且咒文它並不是梵文,它是一種特殊的文體。

比如說太原有句土話叫「搓泥條」,什麼意思啊?就是說你這身上很臟,一搓搓出那個東西來叫搓泥條,是不是啊?你如果:搓泥條——現在大家開始用泥巴打來搓麵條,能不能這樣解釋呀?這是胡說八道。是不是呀?它不是。「搓泥條」這是一種不是漢語的漢語,明白了嗎?

好,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法會圓滿,諸位吉祥如意自在。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行性法師(第八十八世、禪宗五六代、曹洞宗四六代、少林寺曹洞宗三二代、禪武醫十七代傳人
圓覺經講義附親聞記-諦閑法師(下)
佛光菜根潭節選----星雲法師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達摩禪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

TAG:心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