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戰略研究
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資金項目 項目編號:98
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Z0003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研究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2000-J-P-61
中國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戰略研究
中國藥用瀕危物種保護戰略研究課題組 賈 謙
一、 導言
藥用野生動植物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中醫藥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與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意義十分重大。
(一)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中藥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從神農嘗百草到東漢《神農本草經》問世,從明代《本草綱目》到現代《中華本草》的編篡,浩瀚的本草文獻深刻反映了我國醫藥發展和勞動人民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豐富經驗。
我國中藥資源開發利用的歷程大體可分為4個時期,即:
起源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早在遠古時期,我國就有神農嘗百草之說。我們的祖先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中,經過無數次的口嘗身受,逐步認識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療疾病,初步積累了一些關於植物藥用的知識,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
古代時期(公元前221-1840年)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採集、漁獵向農業進化,特別是火的發現、文字的出現及陶器的應用,為中藥資源的發掘與利用創造了條件。《易經》有「無忘之疾,勿葯有喜」;《禮記》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葯」;《周禮》有「醫師掌醫之政,聚毒藥以供醫事」以及「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和磁石5種礦物葯燒煉的升華物)等的記載。藥物的來源已由植物、動物發展到礦物及人工製品。春秋時期,藥物擴大到100多種,如甘草、貝母、枸杞子、蒼耳子、芹菜和益母草等已為當時的常用藥物。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人們通常所說的「封建社會」,據《山海經》記載,藥物已多達124種,其中植物葯51種、動物葯66種、礦物葯3種和其他4種。先秦時期的醫藥專著《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及其他典籍,如《書經》、《管子》等,常把醫和葯融為一體,在闡述醫理的同時,對藥物性質也有初步的歸納,如有毒、無毒及五味,依稀可見君臣佐使配伍原則,為中醫藥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尤其不能不提的是:為保證藥材可持續而充足的供應,我們祖先早已開始將野生動植物變為家養家種。唐朝已建有國家「葯園」。人蔘、山柰、廣藿香、薄荷等數十種藥用植物的人工栽培至少已有400年歷史,麋鹿、梅花鹿的飼養歷史至少有千年以上。
近代時期(1840-1949年)
這一時期中醫藥雖然有所發展,但鴉片戰爭之後,國人看到了西方的堅船利炮,產生了民族虛無主義。自西學隨帝國主義的槍炮進入中國之後,特別是民國之後,一些人為了富國強兵,崇尚「賽」先生和「德」先生,錯誤認為中醫不科學,要予以廢除,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
現代時期(1949年以來)
古代中藥資源的利用主要是採集、獵取自然界可供藥用的植物、動物和礦物,雖然也進行有目的的人工栽培或飼養,種類和數量畢竟有限。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毛主席一再強調中醫藥的重要性,號召對珍稀藥用動植物變野生為家養家種。從50年代末開始,中國藥材公司等單位組織對幾十種藥用動物馴化飼養,對百十種藥用植物進行栽培研究。如國家科委撥款300萬元研究人蔘的種植技術,使我們今天有大量園參可用。到80年代中期,我國藥材栽培面積達580萬畝,今天至少又增加了1000萬畝,雖然沒有準確數字,這只是我們調研後的估計。在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的基礎上,中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藥資源深層次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增進人們健康和豐富人民生活發揮了廣泛的作用。
眾所周知,2003年的SARS,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使中國死亡率僅為世界平均數的2/3;減少了治療費用,中醫藥最高治療費用僅為西醫藥平均費用的1/10;幾乎沒有後遺症,而西醫治療者幾乎都有骨壞死。其實,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出現一死上千萬人的瘟疫,就是中醫藥起的作用。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課題組最近研究的結論是: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中醫藥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代表了醫學的未來方向;中醫藥與西醫藥各有比較優勢,是相互補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人類兩大醫療保健體系;中醫藥在許多多因素疾病、疑難病,尤其是西醫迄今尚無針對性療法的病毒性傳染病防治方面具有優勢;我國衛生事業不可能採用西方模式,而必須建立以中醫為主、中西醫並重的醫療保健體系,才能保證13億人特別是9億農民的健康。因此,保護瀕危藥用動植物,保障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常用中藥只有五六百種,中藥不等於植物葯
中藥不等於西方的植物葯,也不是天然藥物。所謂中藥,系納入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按中醫藥理論使用的藥品。我國所謂的植物葯或說草藥,系指未納入任何醫藥學體系、僅根據民間經驗使用的藥品。今天常說的西方植物葯更特指按西醫病名使用的草藥。因此,千萬不能把中藥降低為植物葯或說草藥。同時,中藥也不是天然藥物,因為中藥必須經過炮製,此多屬化學過程,且有的中藥本身就是化學合成的,如冰片,密陀僧等。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後說,我國有中藥資源12807種,其中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礦物80種。這是不嚴格的說法。實際上,常用中藥僅五六百種。加上不常用的和偶爾用到的不過1800種,其中動物葯更少了。其他尚有民族葯,民族葯中有一部分與中藥有交叉,余者皆為民間草藥,根本不用作飲片,也不用於中成藥的生產,即使在民間,也很少使用。
在此強調這一點是要說明:中藥應用的確使個別物種瀕危程度加劇,例如麝,但不要誤以為一些物種的瀕危乃至滅絕就是中藥應用所致;不要把我國中藥不用、民間偶爾用到的草藥算作中藥,從中尋找瀕危物種來埋怨中藥應用。
中藥資源,是我國具有獨特開發利用優勢和發展前途的中醫藥這一戰略產業的物質基礎。中藥材既是中醫治病的藥物資源,也是西藥、國際植物葯、食品工業及其他工業的重要原料。中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可對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科技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可以帶動藥材加工業、運輸業、儲藏業、飲食業等相關產業群的發展。
中醫藥的發展,對野生動植物資源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十分重要,是關係到中醫藥的發展、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大事。為了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我國從50年代就開始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藥材資源。1958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了國務院《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對野生藥材進行家種家養,以及人工合成的研究工作。
(三)課題組研究的目的、方法與意義
如上所述,藥用野生動植物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民健康的保證,也是中藥產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僅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有利於促進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國際上純保護主義的一些人誤以為中國某些物種之瀕危是中藥應用所致,頻頻向中國施加壓力,以不實的宣傳對中醫藥痛加韃伐。如果我們不澄清事實,消除誤解,不僅會影響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還有可能使我國中醫藥這一戰略性產業毀於一旦。
「中國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戰略研究」課題就是從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戰略角度出發,研究我國藥用瀕危資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提出藥用瀕危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戰略措施及建議。我們希望課題的研究成果不僅能達到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目的,也能滿足中藥產業持續發展的需求,同時,還可以應對國際壓力,用客觀事實來批駁中醫藥導致藥用物種瀕危與滅絕的不實之詞,以贏得各國政府及國際保護組織的理解和支持。
為此,課題組召開了10多次小型座談會和兩次全國性藥用資源保護利用戰略研討會;抓住一些典型物種,組織人員查閱文獻,併到有關省市調研;訪問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中藥企業應用瀕危物種情況的問卷調查;遂形成本總報告及四集分報告集。
二、瀕危物種保護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人類文明史表明,戰爭往往是為了爭奪資源。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具有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功能。許多野生動植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曾為人類的生活做出過重大貢獻。今天,人們更看重其生態價值、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野生動植物更是人類的朋友。由於工業污染、環境改變及其他原因,地球上每天都有幾十種物種在滅絕。保護野生動植物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生態環境,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存,這絕非一個國家的事,而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事業。
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更先一步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義,因而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大聲疾呼。然而,我們也不能不遺憾地看到,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不惜花高價購買發展中國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眼前經濟利益,不得不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些外匯。這種做法嚴重影響了一些地區的生態平衡,致使一些野生動植物資源瀕臨滅絕。
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善待野生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每個國家不僅要愛護本國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而且要愛護地球上其他國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瀕危物種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人類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自從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物種就始終處於不斷產生、不斷滅絕的動態平衡過程之中,眾多情況下,這是物種進化之必然,不必大驚小怪。但是,今天則不然。今天一些物種之滅絕或瀕危,與人口膨脹、科技進步、工業活動關係密切。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按市場規律辦事,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必須看到:人口過度膨脹是人類自掘墳墓;科技發展是雙刃劍,它在推進文明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猶如《寂靜的春天》一書所揭示的那樣;市場經濟的破壞性很大,這種文化有其進步性的一面,但也有其破壞環境掠奪資源的一面。很可能,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得不到孔老夫子那裡即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尋求答案。其實,20世紀80年代就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類似的話。
(一)西方一些國家野生物種的保護與利用情況
1.西方一些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管理辦法
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它們不僅提供了維持人類生存的支持體系,還是許多工業和新醫藥產業的基礎,也是世界自然資本的構成部分。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減少,對於作為社會與經濟發展基礎的自然資本資源,意味著經濟機會的丟失。因此,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更廣泛的持續發展能力的問題。現在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
(1)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目標是:從根本上預測、防止及解決使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或丟失的原因,以逆轉目前生物多樣性降低或丟失的趨勢,並使歐盟領土內外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包括農業-生態系統)處於滿意的保護狀態。
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規划出了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並規定了總目標和部門目標。主要是以下4項內容:一是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二是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鑒定、監測和信息交換;四是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行動計劃制定之後,英國政府成立了英國生物多樣性領導組,對英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戰略性指導;隨即成立了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4個領導小組,負責監測各行動計劃的實行,並進行提高公眾覺醒和教育培訓等工作。
(2)美國保護瀕危物種的有關法規
美國進行了許多立法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如,瀕危物種法、遷移鳥類條約法、魚與野生動物合作法、國家野生生物庇護所管理法、北美濕地保護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屬瀕危物種法。
瀕危物種法禁止未有許可證對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進行捕獲。但是伴隨性捕獲許可證的發放,允許資產所有者在其資產內有瀕危物種存在的情況下,進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經濟開發活動。同時提供了一種管理部門與公眾和私營部門發展創造性的合作夥伴關係,來達到瀕危物種的平衡和綜合有序發展的辦法。例如,美國的國際造紙公司為砍伐作為其造紙原料的木材,制定了一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保護在公司東南部土地上的瀕危紅帽啄木鳥。計劃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對紅帽啄木鳥的影響及減輕該影響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畝、居住了25-30個該啄木鳥家族的棲息地,以增加啄木鳥的數量。
美國一項調查表明,至少有80%列入聯邦目錄的物種,其棲息地在私人土地上。管理部門認識到讓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與土地所有者的合作。這些政策包括:候選物種保護協議,對許可證申請者在棲息地保護計劃中保護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鼓勵。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為許多物種提供早期保護,從而可避免將其列入目錄;第二,由於候選物種得到保護,可減少在發放許可證後,一個原來未列入目錄的物種被列入目錄,從而需對棲息地保護計划進行修改的情況。
近年來,美國棲息地保護計劃的數量增加很快。1992年前只批准了14個棲息地保護計劃,但至2001年2月23日,管理部門已發放了343個以上的伴隨性捕獲許可證,其棲息地保護計劃覆蓋了20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對200個列入目錄的物種和許多未列入目錄的物種進行了保護。
(3)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商業利用的一些管理辦法
在澳大利亞,對野生物種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被清除。個體農民、牧場主或開發者為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常常進行原生植被的清除,從而除去了野生物種的棲息地。因此,許多人認為,未來對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要找到一種機制,特別是經濟刺激,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棲息地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及恢復。澳大利亞認為從其國內外的經驗看來,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野生物種的商業應用可以成為這種機制之一。
澳大利亞一些經驗表明,給予瀕危野生物種一種價值,比沒有商業價值會導致對該物種的更大保護。例如,為獲取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袋貂的肉供本國食用及出口用,持續地對其進行高水平的商業捕獲已有幾十年。但其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亞BASS STRAIT 島上的土著居民商業捕獲灰鸌,以獲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應用或出口用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灰鸌的數量仍在增加。這都是由於商業捕獲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保護起了很大作用的緣故。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從棲息地上的野生生物獲得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才可能對這些棲息地進行保護。因此,應把天然棲息地看成為一種經濟資源,因為它有應用價值,並能與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進行競爭。把它看成是有經濟價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護。
澳大利亞管理野生物種的經驗表明,在技術上可持續性的採收或獵取是可以做到的。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能否駕馭可能起破壞作用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其中保證資源的擁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貿易具有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政府有關機構而言,野生生物商業利用企業家和動物保護團體的挑戰是如何對商業應用進行管理,以減輕風險,並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可持續的應用。
澳大利亞現有的管理職責分工是:聯邦政府主要管理進出口,並正進行對所有聯邦的有關環境的立法進行綜合改革,將已有立法歸於三個部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及遺產保護。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對野生生物進行管理,在政策和實踐中,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態學上可持續性的商業應用。
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實踐經驗:在南非,由於土地使用政策的改變,使野生物種的所有權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使許多棲息地得到恢復與保護,許多野生物種的分布和數量大大增加,並且還帶來了許多社會和文化效益。
2.西方一些國家以犧牲他國資源為代價來保護本國資源
國際上已將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佔有情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由於發達國家經濟基礎十分雄厚,非常重視本國生物資源的保護,憑藉自身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採取各種手段,大肆掠奪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生物資源,利用先進技術,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葯或其它產品,再申請專利保護,並將成果以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的形式高價向發展中國家兜售,獲取高額利潤。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對世界野生生物資源的控制,進而加速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佔有和經濟壟斷。發展中國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和資源損失,許多生物資源的原產國、提供國反而成了受害國。因此,西方一些國家富裕之後,確實注意了物種的保護,但是發達國家保護自己的資源更多是以犧牲發展中國家資源為代價的這種做法,應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下面僅舉三例予以說明。
(1)甘草資源
甘草除了藥用外,在國防、化工、石油鑽探、食品加工、煙草加工、飲料生產等諸多行業都有廣泛使用,是許多行業的重要原料。甘草在我國是入葯的,且是常用藥。但在美國,則主要用於煙草等行業。
美國甘草並不算少,如同對待其石油、煤炭等礦物資源一樣,不允許使用本國的,只許到他國購買。
每挖一畝甘草,相當於使三畝草場沙化。199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甘草8766噸,進口甘草液汁及浸膏2555噸,約相當於4萬畝草場的產量。而每挖一畝甘草相當於破壞3畝草場。僅美國1994年一年的進口就等於破壞了我國12萬畝草場。而美國進口的甘草主要用作煙草添加劑等而非藥用。
從我國來看,每年採挖的甘草中90%以上都出口了,而出口的甘草中,絕大多數都不是用於醫藥。我國有必要為了這點外匯,這樣拚命採挖自己的甘草嗎?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資源破壞,草場沙化。那點外匯恐怕很難恢復已沙化的草場。
(2)紅豆杉資源
1992年底,美國FDA批准紫杉醇作為治療癌症的新葯,美國每年需求量達300公斤以上。每生產一公斤紫杉醇,需要6.81噸紅豆杉樹皮,換句話說,耗費資源太大。美國不許利用自己的紅豆杉資源,全是到他國就地生產,然後銷到美國。比如,在我國雲南設了個合資企業生產紫杉醇,短短几年就毀掉了高黎貢山至少1/5(也有估計達1/3),的紅豆杉樹。而所毀滅的紅豆杉要數百年才能長成。
(3)藏羚羊資源
造成我國藏羚羊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人用藏羚羊披肩的奢侈性消費,而非治病救人。一條藏羚羊披肩三兩萬美元,結果導致藏羚羊幾近滅絕。
(二)CITES公約組織及其有關規定
CITES公約 即《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的英文縮寫,亦稱華盛頓公約。締約於1973年美國的華盛頓,並於1975年正式生效。《公約》的保存國政府是瑞士聯邦政府。《公約》的宗旨是對其附錄所列的瀕危物種的商業性國際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和監督,防止因過度的國際貿易和開發利用而危及物種在自然界的生存,避免其滅絕。到目前為止,《公約》已有160多個締約國。《公約》每兩年舉行一次締約國大會。
公約貿易是指物種的進口、出口、再出口和從海上引進(指從不屬於任何國家管轄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種標本輸入某個國家)。
《公約》附錄I所列物種是指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公約》禁止以商業為目的的國際貿易,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進行國際貿易。附錄I所列的某一動物物種的標本,係為了商業目的而由人工飼養的,或附錄I所列的某一植物物種的標本,係為了商業目的而由人工培植的,經《公約》秘書處註冊後,方可視為附錄II所列的物種標本。
附錄II 所列物種是指那些目前雖未瀕臨滅絕,但如對其貿易不嚴加控制,就可能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其貿易將受到嚴格的限制。
附錄III 所列物種包括任何一個締約國提出進行特別管制,並需要其他成員國給予相應管理的物種。其貿易將不會受到嚴格限制,但必須符合公約的有關規定。
說得通俗一點、不嚴格一點,列入附錄 I的物種,禁止國際貿易,但不禁止國內使用;列入附錄II的物種嚴格限制國際貿易;人工種、養的附錄I的物種,有了仔二代以後,就可以在《公約》秘書處註冊,即可視同附錄II的物種,進行有限制的國際貿易。例如,我國養熊已有了仔四代,到《公約》秘書處註冊後,即可進行國際貿易,我國過剩的熊膽粉便可為他國人民健康服務。
我國於1981年加入CITES公約組織,因而理所當然地要遵守《公約》的有關規定。
三、我國始終重視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
我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並非資源大國,按人均資源情況,我國是資源貧乏國家。從資源承載能力來看,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按目前水平,我國人均土地佔有量和水資源佔有量分別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隨著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各種資源供給和社會需求的矛盾還將會進一步加劇。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必須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這是中華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良傳統。為了保護瀕危藥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藥用瀕危動植物的種養問題,既保護了野生動植物,同時又保障了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保證了人民的健康。
(一)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人類的生存、繁衍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因此,人類不僅要合理利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而且要愛惜大自然的產物。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早的農業國,就是為了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由於我們的食物需要動植物,先人們就開始馴化、飼養所需的動物,栽培所需的植物,所以今天我們才有五穀雜糧,才有家畜家禽,才有農業、畜牧業和漁業。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要保護好野生動植物才能使之可持續利用,才能保證人類自身的生存。
中華民族歷來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與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國語?魯語上》記載,「里革斷罟匡君」,奉勸君王不要在孕期捕獵鳥、獸、魚,以期萬物休養生息,供持續利用。孟子說密網不下魚池,以便留小捕大,待幼魚生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採藥要「逢三采一」,不能采盡挖絕。為了救人,保證藥材供應,我國很早就開始將野生藥材變為家養家種。
(二)新中國頒布許多保護藥用資源的法規,採取許多措施
中醫藥的發展,對野生動植物資源有較大的依賴性。為了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視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1954年10月,中共中央在批轉中央文委黨組「關於改進中醫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中藥產銷的管理……對幾種特殊中藥品種如牛黃、麝香、羚羊角、犀牛角和鹿茸都應有計劃地開闢牧場,逐步解決。」
1955年和1956年,商業部、衛生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兩次召開全國中藥專業會議,要求對資源稀少而藥用又必不可少的野生動植物藥材要積極變野生為家養家種。
1958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了國務院《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規定:積極地有步驟地變野生為家養、家種。實際上,這是保護野生物種最好的方法,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對野生藥材進行家種家養,以及人工合成的研究工作。比如說四川的養麝研究所,至今已經有45年了。這是1958年國家在三個地方建立的三個麝馴養基地之一,在麝的疾病預防、繁殖、飼料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人工牛黃的研究工作也是從50年代開始的,特別是中國牛黃公司近20餘年來,一直研究開發人工種植牛黃(培植牛黃),其質量等同於天然牛黃,而遠優於人工牛黃。國家用的牛黃,過去主要依賴進口,近20年,基本上都是用人工牛黃和種植牛黃。再比如,1984年中國藥材公司從國外引進人工養熊膽汁引流技術。現在我們國家養熊的仔熊已有第三代、第四代。我們養殖熊的熊膽粉不但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而且目前產大於銷,我們生產的用不了。人工養熊以後,客觀上保護了野生熊,不再有人非法捕獵野熊了。這就是由野生狀態變成家養之後的效應。
此外,當時的中國藥材公司從土鱉蟲、蛤蚧、蛇、蠍到穿山甲等,但凡有藥用價值又較難獲得的,都進行馴化飼養,以便解決藥材供應問題,保證人民健康。客觀上也保護了這些物種,所取得的成績不容低估。
為保護瀕危藥用資源,也進行了人工麝香研究。以彌補天然麝香供應的嚴重短缺。近兩年,人工麝香用量已超過天然麝香用量。為解決犀角短缺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其代用品,最後以水牛角濃縮粉代替犀角。為保護老虎,70年代同仁堂等單位開始研究用賽龍骨代替虎骨,並取得成功。
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往往過多地注重了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生態保護。隨著藥材出口量的增長,對資源的過度採獵有加劇之勢,如甘草大戰、麻黃大戰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為了保護業已瀕危的野生動植物,政府頒布了若干法律法規保護瀕危資源。例如,1987年國務院發布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這是我國將中藥資源保護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第一部專業性法規。198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務院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1992年,國務院批准林業部發布實施《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該條例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獵捕管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管理等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規定。199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加強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法活動的通知》,要求對「未取得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而經營利用野生動物及其產品,違法狩獵、收購、加工、進出口野生動物,非法生產、加工、購買、使用、攜帶獵槍彈具、拒絕監督管理部門現場檢查或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必須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對玩忽職守、循私舞弊、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和亂捕濫獵、違法經營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司法機關要追究刑事責任,禁止使用與《野生動物保護法》相違背的商標,嚴禁銷售國家明令保護的野生動物」。1994年5月,林業部、公安部發布《關於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的管轄及其立案標準的規定》。該規定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
雖然國家頒布了許多保護法規並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但有些藥用資源的瀕危程度仍然沒有緩解,例如,虎骨、犀角已經停止使用,麝香的瀕危程度仍在進一步加大,等等。
(三)中醫的治療觀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前提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5000年歷史,至今仍對人們的醫療保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兩大醫療保健體系之一,而且列入了中國憲法第二十一條。根據「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課題組研究的成果,中醫藥代表了未來醫藥學發展的方向。然而,中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野生的動植物,而當今的生物資源日益貧乏,有的野生生物已瀕臨滅絕。數千年來,為了不使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維持人類正常的繁衍生息,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早已意識到保護野生生物的重要性。或者說,中醫的治療觀一直是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前提的。
第一,在疾病問題上,中醫主張預防重於治療。為了預防疾病,中醫創造了多種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如行氣、導引、吐納、胎息、守一、存思、內丹等。人們若能按照中醫的養生方法,堅持鍛煉,自然就會少生病,從而也就不需多吃藥,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中醫用藥與野生生物保護之間矛盾的辦法。
第二,在用藥問題上,中醫學主張盡量用草本葯,少用動物入葯。雖說人比動物要珍貴,但是動物跟人一樣也是愛惜自己的生命的。大醫家孫思邈指出,即使不得已要用動物入葯,也最好是利用自然死亡的各種動物。總之,不殺彼之生命以濟此之生命,是中醫學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這對於保護野生生物來說,是非常可貴的。
第三,中醫學積極開發藥物來源,注重各種資源在臨床治療上的綜合利用。如中醫學十分重視日常飲食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對各種蔬菜的四氣五味和歸經曾進行過詳細精微的研究,例如,韭菜提氣,芹菜降氣,生薑熱,綠豆涼等。通過飲食的進補及禁忌,即可達到預防治療許多疾病的目的,這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大寶庫。中醫對藥物資源範圍的拓寬,不僅有利於野生生物、珍稀物種的保護,而且對於解決廣大民眾缺醫少葯的困難也是有幫助的。
第四,中醫學主張多樣化的治療方法。除了藥物療法外,還可以應用針灸療法、氣功按摩療法、精神療法等。運用多種療法,就可以減少用藥,從而保護了野生生物。
綜上所述,中醫是以天人合一的觀點,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優良傳統,在大力發展中醫藥的同時,又非常注重野生生物保護,以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藥用物種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國為了進一步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工作。已經建立7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動物馴養繁殖中心等,這些保護區的建立保護了大量野生藥用動植物,如峨眉山國家公園保護的藥用植物有1655種,估計全國植物園保護的藥用植物在5000種左右。黑龍江省、內蒙古和新疆自治區還制定了地方性中藥資源保護法規,對甘草、龍膽、防風等進行重點保護。全國各地對藥用動植物種馴化和野生資源撫育管理已經開展了幾十年,並取得了許多經驗。上世紀末,全國已建立14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20餘種瀕危物種人工繁育種群、400多處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和種質資源庫、100多處植物園和樹木園,1000多種珍稀植物得到保護繁育。這些工作原本雖然並不是為了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但在客觀上也保護了藥用瀕危物種。
四、中國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現狀
本章主要闡述我國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以使我們對自己的資源有一個概括了解。這裡所述的動植物有藥用的、瀕危的、野生的幾個限制。而藥用的則包括中醫藥用的,西醫藥用的,以及當今國際上常說的植物葯所用的。
(一)課題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謂的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是指1987年隨國務院《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名錄》中列出的物種,共計76種,其中藥用動物18種,藥用植物58種(見附件1)。
犀牛、麋鹿、藏羚羊和象均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名錄》之中,但我們認為:犀角雖已禁止入葯,但其中入葯有重要意義;麋鹿雖有藥用價值,久已不以之入葯,但其種群之恢復有代表性;藏羚羊雖藥用價值不很高,其瀕危則是他國以之作奢侈品所致;象之瀕危及種群恢復又有其特殊性,故均納入本研究範圍之中。水蛭遠不致瀕危程度,但短短几年已看出迅速減少之趨勢,可知生物製藥耗用資源之巨,故提倡家養以免將來將之列入瀕危物種名錄。
牛黃是牛的膽結石,屬珍稀藥材,但牛絕無瀕危問題,所以列入研究,主要是要表明,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保證珍稀中藥材的供應。
此外,甘草、麻黃草今天尚不是瀕危植物,我們也列入研究範圍,因為甘草、麻黃草也是逐漸走向瀕危的物種,而且對其亂采亂挖,將會引起草場沙漠化等環境問題。
(二)我國藥用瀕危動植物種類
眾所周知,1987年國務院公布的《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中共收載國家保護動、植物資源中有藥用價值的植物168種(其中包括I級保護植物5種、II級保護植物51種、III級保護植物112種)、動物162種(其中包括I級保護動物48種,II級保護動物113種,一種為世界保護動物)。
應該注意的是《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中所列,均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名錄》之中,且基本上都已在CITES公約附錄之內。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所列的上述瀕危物種雖然是有藥用價值的,但實際上,大多數並不用於中成藥生產,即使是飲片使用也很少,例如所列無脊椎動物及鷹科動物是如此。這與我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後說我國有12807種中藥有關。其實,其中絕大多數只是有藥用價值或有藥用先例而已,而不知其中藥藥性,只能算是民間草藥,真正可以說是中藥的不過1800種。所以,真正中醫藥應用到的瀕危的動植物並不多;尤其是,許多列入瀕危物種的中藥材,真正用的主要是家種家養的,而非野生的,例如,銀杏、杜仲、天麻等,結果反倒背了個中醫藥應用導致物種瀕危的罪名。此外,中醫用銀杏是用果實,而非樹葉,以銀杏葉入葯是西方的植物葯。
(三)主要藥用瀕危物種現狀
下面我們分析我國主要藥用的已滅絕、瀕危的、珍稀的以及目前雖不瀕危但有瀕危趨勢的若干個物種的現狀。
1.犀牛(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南非白犀種群被列入附錄II)
犀角是犀牛的角。犀角性味苦、酸、咸、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定驚,涼血解毒之功效。乃急救用藥,尤其對高燒性疾病及瘟疫有效,在搶救危重病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藥中極為重要的一味葯。急救名葯安宮牛黃丸中本來含有犀角,今天全由水牛角濃縮粉代替。其他國家有人認為犀角有增強性功能作用,這純粹是一種誤解和誤用,中醫藥中從不這麼使用。
我國犀牛最早分布在黃河流域,後來分布於西南地區。歷史上犀牛角入葯,犀牛皮製盔甲,足見當時我國犀牛數量可觀。但是,到明朝嘉靖年,人口開始迅速增加,清康熙時,已經由過去1000多年中人口持續為6000萬上下增加到9180萬人,清末民初更增加到3億多人。人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大,犀牛生境越來越小,犀牛失去了其最後的棲息地,1957年,最後一頭野生犀牛從我國大地上絕跡了。近百年來,我國藥用犀牛角都依靠進口。90年代初,國際上施加壓力,說是犀角的藥用造成我國犀牛滅絕,導致世界犀牛瀕危,聲稱如不停止使用犀角,將對中國制裁。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從大局出發,我國於1993年宣布禁用犀牛角入葯,並從藥典中刪去了犀角這味葯。
根據動物學家考證,5000萬年之前,世界上犀牛有10個種,且歐洲、北美洲均有分布,現在只剩下5個種,另5個種已經滅絕。目前,全世界野生犀牛總數為14000頭,其中,非洲犀牛約11000頭,亞洲犀牛包括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共計約3000頭,此外,全世界動物園和研究機構飼養的犀牛約1100頭。犀牛是CITES公約附錄Ⅰ物種,不允許進行國際貿易。
犀牛一般壽命40—45歲,性成熟年齡為4—7歲,生殖能力不強,每胎一子,數年一孕,懷孕期為18個月。這也許是其種群不易擴大的原因之一。
1990—
新中國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視犀角等珍稀貴重中藥的供應問題。1954年10月,中共中央在批文中要求對犀牛、羚羊等都應有計劃地開闢牧場予以解決。後來,國家又組織力量研究犀角代用品,研究出用水牛角濃縮粉代替犀角,當然其療效不如犀角。
迄今,我國嚴格遵從國務院規定,未再用犀角入葯。
2.賽加羚羊(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賽加羚羊角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醫藥中的傳統名葯,無論是單方入葯還是復方入葯都有良好療效。羚羊角性寒,清熱力強,入肝經,有良好的清肝熱、息肝風作用,適宜用於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頭暈目眩,目赤頭痛和熱毒發斑等症。羚羊角還用於治肺熱咳喘,能清肺熱止咳。
迄今為止,經國家醫藥管理部門批准的含賽加羚羊角成分的成藥共計56種,生產企業約200家,主要產品有羚羊粉、羚羊角粉膠囊、羚珠散、牛黃清心丸、牛黃降壓膠囊、羚羊清肺丸、羚羊感冒口服液、羚羊感冒膠囊、羚羊感冒片、小兒羚羊散、羚翹解毒丸、羚羊角注射液、貝羚散膠囊、紫雪散、耳聾丸等。1998年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進行過一次較全面的調查,結果表明,到1998年12月,中國批量生產的企業實際不到80家,仍在批量生產的成藥不足40種。其產品及生產廠家減少的原因,除了其他的之外,羚羊角沒有正常渠道供應也是原因之一。
賽加羚羊,或稱高鼻羚羊,現在是CITES公約附錄Ⅱ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當初,羚羊每年冬夏在我國及北方几個周邊國家之間遷徙。雖然我們沒有弄清最後一隻賽加羚羊是何時從我國大地上消失的,但通常認為,60年代後期,我國境內就沒有了賽加羚羊。至於賽加羚羊在我國絕跡的原因,說法不一。一種是困難時期打羚羊過度,另一種則是中蘇關係破裂後的邊境封鎖。但無論如何,並非中醫藥應用所致。賽加羚羊在我國滅絕後,中藥使用的羚羊角都是依賴從中亞進口或是使用原有的庫存。一旦國際上完全禁止賽加羚羊角的貿易或中國的庫存使用完了,都會對中藥產業和我國13億人的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據1990-1998年41家生產企業較完整的數據初步估計,1990年以來,賽加羚羊角在中國年平均消耗量約為6噸左右,按3對羚羊角約為1公斤折算,總計約2萬對左右。按照CITES公約要求,中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會同中國有關部門,對全國庫存的賽加羚羊角進行了一次調查和註冊,結果表明,截止1994年底,中國賽加羚羊角庫存總量為155.5噸,並逐年按實際消耗量核減。由於對賽加羚羊角進口進行嚴格的審批,現在國內含羚羊角的中成藥主要是依賴庫存,因此,目前我國應用羚羊角,對國際野生賽加羚羊生存沒有威脅。
我國每年藥用賽加羚羊角約為2萬對,僅哈薩克賽加羚羊角的正常渠道的貿易完全可以滿足我國中藥用量,不會對世界範圍內賽加羚羊造成種群下降之損害。對今天賽加羚羊的主產國來講,允許適量的商業捕獵,防止無節制的大規模偷獵,可以為當地人們提供一定的生活來源,並可以為賽加羚羊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提供資金來源。對中國來講,可以使生產廠家有正當的原料來源,避免因缺乏原料而不得不使用走私原料的情況,還可以平抑賽加羚羊角極高的黑市價值,降低走私的暴利,起到平抑走私的作用。
英國學者Gulland研究發現,在哈薩克,家畜不吃的許多植物都是賽加羚羊的食物。在180平方公里的巴薩克米沙漠中,在半圈養半放養條件下賽加羚羊生存和繁殖都正常,可以根據放養區域的牧草及水源量控制羚羊的適宜數量。這樣既可以保護動物基因,又可以為該國提供食用肉、皮革和製藥業的原料以及外匯。
甘肅和新疆的賽加羚羊養殖中心經驗表明,在我國選擇合適的地區進行人工養殖可以取得成功,費用不高。同時,這些研究性的養殖中心的經驗也表明,沒有產業化的措施,缺乏資金,賽加羚羊的種群很容易萎縮,浪費了前期的科研成果和資源,並沒有真正地起到在中國恢複賽加羚羊種群的目的。
3.虎(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
虎骨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應用歷史已有上千年之久。1993年以前,許多中藥廠都生產含虎骨的藥品,尤其著名的是虎骨酒,各地中藥店都有銷售。虎骨的作用主要是祛風濕。其功能為追風、定痛、鎮靜、強筋骨、止痢。歷代本草和現代應用表明:虎骨功效確切、顯著。
90年代初,國際上也對我國虎骨入葯頗有微詞,雖然還未到犀角程度。我國不懂中醫藥的動物學家給領導的建議是:虎骨與其他動物骨頭化學成分沒什麼大的區別,沒有科學數據說明虎骨有特殊療效。於是國務院下令禁止中藥再用犀角和虎骨。我們近期的調查表明,10年來,我國已經沒有生產和銷售含虎骨的藥品了。
我國虎有三個種,即東北虎、華南虎和孟加拉虎。東北虎與西伯利亞虎是同一種,孟加拉虎與印度虎同種,惟華南虎是我國特有種。1956年全國收購虎皮1750張。50年代末至60年代,為了消除獸害,獎勵「打虎英雄」除害。據記錄,1955-1956年江西省共捕殺171隻虎,江西省土地總面積為 16萬平方公里,平均每 940 平方公裡面積上就捕殺一隻虎。此後,虎在許多地區逐漸減少乃至絕跡。秦嶺的虎於60年代滅絕。據估計,1977年實行捕虎禁令以前的30年時間中,大約有3000隻虎被殺。例如,在每年的虎皮收購量中,華南虎皮數量從50年代初的每年78.6張降到 60年代初的30.4張,到 70年代初的3.8張,到1979年的1 張。
目前,黑龍江還見到野生東北虎,野生虎傷人的報道也不止一兩次了。西藏也見到野生孟加拉虎的蹤跡。華南虎只有報道說見到腳印虎毛而始終未見到虎影子。據說,我國野生虎還有二三十隻,恐怕難以讓其自然恢複種群,非得採取特殊手段不可。所有虎均是我國一級保護,是CITES公約附錄I的保護物種。
老虎的瀕臨滅絕並非中醫藥應用所致,而是人口增加,人類活動範圍擴大,使老虎喪失了棲息地,並使棲息地島嶼化,導致它們瀕臨滅絕。試想,1949年我國就有近5億人,後來又迅速增加,中華大地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人跡罕到之處?大型野生動物還有生存餘地嗎?
此外,老虎身上最珍貴的是虎皮,與虎皮相比,虎骨的價值就不大了。日本佔領我國東北之後,關東軍拚命打虎,要的就是虎皮。
再者,過去,人們不了解虎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總以為虎是害人蟲,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新中國成立後,鼓勵打老虎。打虎多的獵人,稱為打虎英雄,在報紙上予以表揚。這也是我國老虎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
最後,科技的發展,使人這一萬物之靈更容易地捕殺其他動物。當年武松打虎之時,千難萬難,今天有了槍炮和其他工具,捕殺動物真是易如反掌。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尤其要控制自己的行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滅絕了其他動物,就是人類滅絕自己的開始。
我國現有大型養虎企業三家。哈爾濱的東北虎林園起步最早,當時從全國各地調來了8隻東北虎,於1986年在橫道河子飼養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東北虎飼養和繁育基地——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現有虎300多隻。桂林熊虎山莊是企業家自己建的,2000年就有虎266隻。海南省從泰國引進孟加拉虎飼養共有虎100隻。據報道,目前我國馴養的老虎已經突破了1000隻,而且,虎的繁殖能力很強,這個數量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虎產品統統不許用,更不許貿易。養虎企業難以為繼,中藥企業卻無米下鍋。隨著我國養虎業的不斷進展,正常死亡的老虎對養虎企業而言就如燙手的山芋,扔也扔不得,賣也賣不得,動也動不得,只得用冰櫃把死虎冷凍存放。
僅東北虎林園就有數十隻自然死亡的老虎冷凍在冰櫃中,光電費都付不起。真是「養虎為患」了。萬般無奈,只好讓老虎「計劃生育」。大連主要的東北虎馴養基地——大連旅順獅虎園由於經濟有限,希望把老虎出租出去。如此下去,養虎企業只有關門大吉了!誰又去養虎呢?沒有利用就沒有保護,這早已為歷史所證明。
養虎可以保護這一物種,而且可以保證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仍不能保證虎作為食物鏈的最上一環,即不能保證生物多樣性的自動平衡。將飼養虎放歸山林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其他工作。首先要遷移部分人口,為虎創造大面積活動空間;其次需對虎進行野化馴練。
中藥企業認為,當初就不應該取消虎骨的應用。虎骨「替代品」的賽龍骨替代不了虎骨的療效。封存的虎骨不許用,不僅是浪費,而且積壓了大量資金,尤其是,封存的虎骨還要由人家每兩年來檢查一次,心理上也受不了。
為此,我們與國際有關人士交換過意見。他們也認為這是個問題,但擔心虎骨應用解凍後就會有人盜獵野生老虎,因為家養虎與野生虎的骨頭無法區分。鱷魚也是CITES公約附錄Ⅰ的物種,泰國大量養殖後,已允許其商業利用。飛機、汽車都是現代化交通工具,不能因其運行中出過交通事故且今後還會出類似交通事故而禁用吧!
所以,如果虎骨應用問題不解凍,有百弊而無一利。不利於中醫藥的發展,更不利於虎的保護。
4.鹿(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其中梅花鹿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馬鹿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坡鹿是國家一級保護)
我國的鹿有梅花鹿、馬鹿、坡鹿、白唇鹿等。但主要是梅花鹿,其次是馬鹿,前者是國家一級保護,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和全國各地;後者是二級保護,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迄今為止,野生梅花鹿約只有2000—3000隻,由於養殖鹿數量很大,幾乎無人去獵捕野生梅花鹿。梅花鹿渾身是寶,鹿茸、鹿鞭、鹿筋、鹿血、鹿肉,無一非葯者,尤以鹿茸為最。
鹿的養殖歷史悠久。《詩經》(豳風·東山篇)載:「町疃鹿場,熠熠宵行」;(大雅·靈台篇)載:「王在靈囿,麂鹿攸伏,狍鹿濯濯」。可見,3000多年前西周帝王獵苑即已飼養鹿群。17世紀初,努爾哈赤在遼吉兩省交界處設聖京圍場來養鹿及狩獵。
自50年代以來,我國大規模養鹿,尤以吉林東豐縣規模大,溥傑先生曾為之題詞:梅花鹿之鄉。迄今,全國養鹿30萬—35萬隻,鹿產品供大於求。而且,因紐西蘭養鹿業對我國養鹿業的衝擊,我國養鹿業目前很不景氣,有不少鹿場不得不分鹿到戶,由個人飼養。
在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紐西蘭養鹿主要是肉用,因而不到成年即屠宰了,故其鹿鞭基本沒有藥性。由於市場經濟,我國一些企業大量進口,嚴重衝擊了我國養鹿業。而我國有關部門並沒有支持自己的養鹿業,反倒出台了不許將野生和養殖梅花鹿產品用於保健品的政策,理由是,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5.麋鹿(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麋鹿是世界級珍稀動物,其經濟價值極高,肉可食,皮可衣,茸、骨、血可入葯。且其茸優於鹿茸。
麋鹿是中國的特產物種。與梅花鹿一樣,它也是群居性動物,「千百為群」,喜歡在濕地生活。野生麋鹿種群於1000年前絕跡,僅剩數百頭麋鹿生活在皇家園林。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僅存於皇家園林的最後十幾頭麋鹿被帶到了海外,從此,在中華大地上生活了300萬年的麋鹿在中國絕跡了。今天亞、歐、美十多個國家的2000多隻麋鹿都是這十幾隻麋鹿的後代。
20世紀80年代,國家林業部組織專家考查後,選定大豐、武漢與北京三個地方,又從國外將麋鹿重新引回到它們的家園。而且,1998年秋天,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選擇的8隻麋鹿放歸大自然,情況相當良好。我國現有麋鹿400多頭。
6.熊(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其中亞洲黑熊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棕熊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熊膽的藥用在我國已有2000年歷史。《唐本草》就有熊膽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熊膽氣味苦寒,無毒,入肝膽心經。熊膽具有清熱、鎮痙、明目、殺蟲之功效。現代醫學也證實,熊膽用於心腦血管病、神經精神系統病等的治療,具有十分顯著的臨床療效。可以說,熊膽是中藥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葯。
過去,靠殺熊取膽來獲取熊膽。1984年,中國藥材公司從國外引進活熊膽汁引流技術。於是,我國開始捕熊進行馴化圈養。
剛開始馴養之時,採用的是有管引流,即在熊膽囊處動手術,裝上塑料管或不鏽鋼管進行引流。因裝有管子,手術做得再好,總有異物感。熊總去撓它,易引起發炎。為使活熊膽汁引流便捷而熊又無痛苦,我國的研究人員從1986年開始進行無管引流研究,並取得成功,成功率高達100%。這是利用熊自身組織製造膽汁通道,采膽時只需用軟管插入,膽汁即可在10秒內流出,熊無任何不適感。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一技術已推廣到全國各養熊場。個別小養熊場或個體養熊戶,由於技術力量薄弱,成為養熊業的黑暗角落,但已相當罕見。
今天,我國養熊已經解決了飼料問題、疾病問題及繁殖問題。近幾年,大中型養熊場都已經達到與養牛、養豬同樣的水平,已達到規範化、規模化,熊場管理已趨成熟。現在,圈養熊早已有了仔三代、仔四代。按照CITES公約,即可在CITES公約組織秘書處申請註冊,然後其產品就可進行有限制的國際貿易。然而,也不能不指出,部分小型養熊場尚不規範,甚至未建立譜系。
我國養熊共9000多隻,年產熊膽粉7000公斤,遠超過國內需求。但也因此保護了野生熊,使野生種群不斷發展擴大。據估計,我國今天有野生熊61700隻。
養熊保護了野生熊,又保證了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因此,養熊是保護野生資源又保證合理利用的最佳途徑。應該表揚、鼓勵,使人們願意去馴化、飼養其他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今後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方法之一,決不能因為洋人的一句話而廢除。
7.麝(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麝香藥用歷史悠久,早在我國東漢時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以後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述。《名醫別錄》述其有「療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病痛」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麝香辛溫,無毒,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治中風、中惡、痰厥、小兒驚癇,鎮心安神。」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中,麝香的用途十分廣泛。臨床上多用於鎮心安神、清熱解毒,芳香開竅,消腫止痛,癰疽腫毒,活血化瘀,跌打損傷,小兒驚癇和高燒驚厥等方面。近年來的深入研究表明,麝香在治療肝病、癌症、心肌梗塞方面顯示了很好的作用。麝香的療效迅速,是臨床上可用作急救藥的中藥之一。
隨著野麝資源的瀕臨滅絕,以天然麝香為原料的中成藥、香料工業和化妝品,將因為沒有原料而停產,會直接造成國家50-60億人民幣經濟損失。同時使用了3500多年、以麝香為基礎的傳統中醫藥,也會因此在我們這代人中斷使用,我們將愧對祖先和後代。我們承認,中醫藥之應用加速了麝的瀕危速度和程度,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生產出口藥品所致。含麝香的一些中藥享譽海內外,隨著經濟發展,出口量增加,麝香用量大增,為了獲取麝香,不少藥廠採用了非法途徑。然而,1958年周總理就曾指示,中藥要「先治療後滋補,先飲片後成藥,先國內後國外」,應首先保障國內同胞的健康,而不要盯著那幾個外匯。迄今為止,我國中成藥出口總額僅1億美元,為了1億美元,而破壞了自己的資源,是划不來的。
現在國家已將麝從二類野生保護動物提升為一類野生保護動物,全面禁止從野外殺麝取香。製藥企業已難以獲得天然麝香。
由於大量使用天然麝香,造成野生麝資源的瀕危,致使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要對我國進行制裁,CITES公約組織擬將我國的麝從附錄II提升到附錄I,禁止國際貿易。那有可能導致像犀牛角和虎骨一樣被全面禁止國內外的生產和貿易,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會造成很壞的國際影響。我國應該儘快採取有效措施來保護麝資源。
自1958年以來,我國人工馴養麝的研究進行了45年,在馴化、飼養、繁育、活體取香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從研究角度來說,非常成功,特別是四川都江堰養麝所。但從產業化方面來看,還不十分理想。四川養麝所存欄1000餘只,而各小型養麝場及個體飼養者共養麝2000隻。即使按最理想的估計,年產麝香不會超過30公斤。在沒有野外天然麝香的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可能只允許用香企業使用庫存麝香,且只許用於急救藥品,並按國家核准用量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人工麝香用量將大大增加,甚至遠遠超過天然香用量。
8.藏羚羊(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
藏羚羊角很長,很好看,有人用之作為家中擺設,藏醫偶爾用之入葯,中醫藥中沒有使用。藏羚羊被人們稱為「高原精靈」,這是因為它是生長在「世界第三極」——可可西里無人區的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50年前,在可可西里生活的藏羚羊還有近百萬隻,當人們發現和開發了它驚人的經濟價值後,幾十年的時間,藏羚羊竟瀕臨滅絕。
據稱,藏羚羊絨是世界上質量最好的羚羊絨,用藏羚羊絨製作的披肩和圍巾商品名為「沙圖什」,意思是「絨中之王」。由於它能很容易通過一枚戒指,也被稱作「指環披肩」。用這種絨織成的一條長2米、寬l米的披肩「沙圖什」,重量僅有100克,其價格高達5000-30000美元,已成為一些國家貴婦人高貴、富有的標誌。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是全球加工「沙圖什」最早和最大的地區。這裡的「沙圖什」原料大部分來自我國西藏,藏羚羊絨全由走私進入克什米爾。在我國西藏、印控克什米爾一帶,已形成一條專業化的藏羊絨走私網路。「沙圖什」加工業工人約10萬人,年產值約1.6億美元。1992年藏羚羊絨加工量高達2噸左右,相當1.3萬隻藏羚羊的羊絨量。據估計每年被盜獵分子獵殺的藏羚羊有2萬隻。加工出來的「沙圖什」主要被販賣到歐美等國,有的直接運送原料到歐美一些國家加工。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查資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調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0.3頭,1991年羌塘自然保護區東部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頭,並且還能看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崙山進行的一次調查,估算該區域藏羚羊數量約43700頭。而據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資深專家估計,在1995年中國藏羚羊總數已急劇下降至約50,000-75,000頭左右,並且現仍在繼續下降。近幾年來,也無人再見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在許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這個古老的物種已經走向面臨滅絕危險的邊緣。造成藏羚羊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人用藏羚羊披肩的奢侈性消費,而非治病救人。為了保護這一物種,我國已採取了許多保護措施,而且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這需要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才能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
9.象(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
象主要是象皮入葯。象牙主要用於製造工藝品。《本草綱目》載「象皮性味甘、寒、無毒,具有下疳,去腐生肌之功效。」
1990—1995年間,有一家中藥企業年均使用象皮約45公斤。在我們進行的中藥企業應用瀕危野生動植物情況問卷調查中,返回的調查表中填寫的象皮使用情況是:有一個中藥品種使用非洲象皮,2001年使用200公斤;6個品種使用亞洲象皮,1998—2001年用量分別為945、1050、1105、1397.21公斤.
象主要有兩種:非洲象生活於非洲,目前數量約50萬頭;亞洲象,生活於東南亞,目前數量約4萬頭,我國數量約260頭。除非洲象的納米比亞、波札那、南非和辛巴威種群為附錄II外,其餘所有國家的象都是CITES附錄I物種。象在我國屬於一級保護物種。
目前,我國的象主要分布於雲南。象在我國數量之減少,主要是人類活動範圍日益擴大,象失去了其生存環境。
研究我國僅存的這260頭象的保護與繁殖,使其種群數量日益增大,是一項重大而迫切的工作。然而,由於當地人口密度太高,野象數量不斷增長,已開始糟踏莊稼,危害百姓。這也算是一對待解決的矛盾。
10. 穿山甲(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穿山甲是名貴的中藥材,是我國重要的藥用瀕危野生動物之一。穿山甲的藥用部分主要是其甲片,《本草綱目》載「除痰疾寒熱,瘋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本草再新》記有「搜風去濕,解熱敗毒」。
我國現有穿山甲資源量估計僅為50,000-100,000頭,年需求量卻高達200,000頭,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資源數量已大為下降;造成資源瀕危的主要原因是利用過度、棲息地破壞、外來種入侵、穿山甲遺傳性能衰竭;建議採取以就地保護為主的對策,建立穿山甲自然保護區,同時積極開展穿山甲人工馴養,加強藥用穿山甲代用品的研究,以在近幾年中減輕對野生資源的捕捉壓力,解決保護和利用的矛盾,為遷地保護作前期準備,還建議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穿山甲遷地保護技術的研究。
早在1958年我國就開展穿山甲的人工馴養研究,變野生為家養。這樣,不僅保護了野生資源,減輕了對野生資源的捕捉壓力,而且還可以解決保護與需求的矛盾。廣東、廣西、貴州、江西、福建都有單位或個人進行過穿山甲馴養,但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由於個別科研環節需要突破,但由於缺乏經費,難有進展。其實經費有三二十萬就足夠了。目前穿山甲野生資源十分有限,開展人工馴養已到了相當十分迫切和十分必要的程度。
11.牛黃(國家珍稀藥材)
牛黃是牛的膽結石,牛並非藥用瀕危物種,我們也列入研究,原因在於牛黃是珍稀藥材,相當一部分依靠進口。天然牛黃性涼,味苦甘,入心、肝,具有清心、開竅、豁痰、定驚和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高熱神昏、中風痰迷、發狂胡語、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咽喉腫痛、癰腫疔毒等症,尤其對各種熱症療效奇佳。從50年代起,我國政府即重視牛黃供應問題。先研究出了人工牛黃,後來,中國牛黃公司又研究出了種植牛黃,其藥效遠高於人工牛黃,等同於天然牛黃。
困擾著培植牛黃髮展的所有問題其核心是市場問題,不少藥廠為降低成本,不考慮藥效,至今仍在採用人工牛黃,他們的理由是很充分的:這是藥典列出的藥材。這一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培植牛黃產業就難以發展。作為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培植牛黃的市場與中成藥的市場相互聯繫,密不可分。中成藥的無序生產和惡性市場競爭對培植牛黃極為不利。這樣的情況如果蔓延開來,不僅會使中藥市場更加混亂,也會嚴重損毀中醫藥聲譽。
12.水蛭(屬國家珍貴藥材)
水蛭俗稱螞蝗,為蛭綱環節動物,目前尚不屬於瀕危野生動物,但可看到其數量正在迅速減少。蛭類約有5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淡水中,極少數分布在鹹水中,個別種類生活在陸地上。水蛭喜歡棲息於水流緩慢的中性水質小溪、溝渠、池塘、水田、沼澤和湖畔,而溫暖濕潤的草叢是其攝食和繁衍的場所。全國大部分地區,如東北、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均有分布,特別是南方分布更為廣泛。蛭類大多數屬半寄生生活,有些品種蛭幼時捕食、成年後吸血。蛭吸食的是一類寄主,而不是一種動物。藥用水蛭,吸食所有脊椎動物的血液。
水蛭體乾燥後,作為藥材使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其藥性平、味苦咸、有小毒。功能破血、逐淤、通經。水蛭體內含有抗凝血的水蛭素,現代醫學即西醫臨床實驗證明,水蛭素有緩解痙攣、降低血液粘稠度、擴張血管、增加血液循環、促進對滲出物的吸收等功能。水蛭用途很廣,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長期以來,水蛭作為中藥飲片配方使用,用量不大。以水蛭為原料,生產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始於1989年,如吉林公主嶺紅光製藥廠生產的《腦血康口服液》主要原料就是水蛭。該葯曾治癒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腦血栓而聲名鵲起,各地訂單紛至沓來。而後,國內大大小小藥廠也紛紛上馬來生產以水蛭為主要原料的藥品,水蛭一下躍為緊俏藥材之一。目前,天然藥用水蛭資源十分匱乏,瀕臨枯竭。水蛭作為生物鏈中的一環,如何保護藥用天然水蛭資源,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我們不能不注意到,目前的藥用主要是提取水蛭素。這屬於生物葯的範疇而非中藥應用。所以西藥、植物葯和生物葯是更為消耗資源的行業。
水蛭資源分布的走勢是從北向南逐漸消失。我國水蛭雖然分布廣泛,北起黑龍江,南至雲南,但是,最適於水蛭生長的地域是有限的,適於水蛭生活的溫度是30度以下,10度以上。作為野生藥材資源的水蛭,雖然是一種再生資源,但它的生長強度和繁殖率不是無限止的。由於國內外對水蛭的需求量較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也有多家生物製藥廠利用水蛭,致使野生資源急劇下降。而且水蛭在我國北方消失的速度遠遠大於南方。
水蛭的人工養殖,已經取得了成功,對保護生物物種資源、維護生態平衡、調整農業結構、繁榮地方經濟和廣大農村農民致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野生條件下的水蛭,只要滿足其基本生活環境,就可以生存並繁殖後代。根據專家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對水蛭的品種、習性、食性和繁殖有了比較詳細的資料,探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飼養、管理方案,能確保水蛭人工養殖的成功。水蛭食性雜、生長快,把廢棄的魚池稍加改造,就可飼養水蛭;符合要求的低洼農田、湖濱灘地也可以進行水蛭的人工養殖。人工開挖水蛭養殖池,技術要求不高,土方開挖量小,投資少,養殖技術並不十分複雜,而且見效快,效益高,並能保證水蛭資源的永續利用。
13.石斛(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三級保護野生植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石斛是名貴中藥材,藥用價值很高,市場需求量很大。
石斛味甘,微寒。歸胃、腎經。具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能。用於治療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乾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等症。
石斛屬植物大多生長在亞熱帶、海拔較高濕度較大、有充足散射光的深山老林中。常在深山老林中附生於樹皮疏鬆而厚的樹榦或樹枝上,或生於石縫、石槽間。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雲南的熱帶雨林邊緣尚有大量的石斛,雲南的盈江縣城的一家石斛加工廠,每年的銷售額即達200-300萬元。據南京金陵製藥集團人士提供的情況,該單位每年即從雲南獲取上千噸品種多樣的鮮石斛,往往通過鐵路的專列運輸到南京。但是,由於有大量的需求,一些人採取了砍伐大樹收取石斛的手段,不僅毀滅了大量的石斛資源,也對原始森林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雲南每年仍有大量的石斛外運,思茅地區林業部門還曾扣押收繳過非法採集的數千噸石斛。到20世紀90年代末,除原始森林人跡難至的地方外,雲南已很難找到石斛了。資源已枯竭,成為瀕危植物。
20世紀 80年代以來,我國有數十家科研院所和產地進行過石斛的栽培研究,逐步對石斛的栽培生產技術取得了一些技術成果,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因石斛價格尚低、種源缺乏,特別是沒有產業化的生產者,科研單位進行技術推廣的利益得不到保證,技術未能得到推廣應用。
14.紅豆杉(我國瀕危珍稀樹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1992年底,紫杉醇獲得了美國FDA的新葯批准。隨後紫杉醇對晚期癌症等實體瘤的一系列治療作用被不斷開發出來,紫杉醇年需求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目前全球紫杉醇總貿易額為15億美元。進入20世紀以來,由於人口的過快增長和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癌症患者越來越多。美、歐、日等國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達400萬人左右,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數每年達630萬人。據統計,紫杉醇年需求量達5000公斤,僅美國每年需求量就達300公斤以上,美國目前年產量僅為25-50公斤,而全世界每年產量約350公斤,目前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
為了提取紫杉醇,我國各地野生紅豆杉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有的地方甚至瀕臨滅絕。例如,雲南一家中美合資企業建了一條年產50公斤紫杉醇的生產線,因生產1公斤紫杉醇需要消耗6.81噸紅豆杉樹皮,僅短短几年間,該企業生產的紫杉醇就毀滅了雲南高黎貢山至少1/5的紅豆杉,也有人估計被毀紅豆杉達1/3。我國生產的紫杉醇主要出口銷往歐洲、美國和日本等。若非國家林業局及時制止,再有10-20年,高黎貢山的紅豆杉將全部滅絕。
從紅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並不是中藥,而是西藥。每生產1公斤紫杉醇,就要毀掉百年樹齡的紅豆杉300棵。從某種意義上講,生產西藥和生產植物提取物對資源的破壞要比中藥生產對資源的破壞大得多。西方國家對此十分清楚,只是諱言而已。
西方國家由於不了解中醫藥,以為植物葯就是中藥,把植物資源的破壞歸咎於中藥,這顯然是錯誤的看法。目前,植物提取物走的是西藥路,它們對資源的破壞比中藥大得多。我們早在2002年就向有關部門建議,植物提取物即植物葯可以搞,可以大搞,可以出口創匯,但必須以種植為主,不能輕易允許使用野生資源,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中有關項目尤其如此。否則,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破壞生態環境,將來難以恢復。
15.人蔘(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人蔘是中藥四維之一,既是一味補藥也是一味急救藥,《神農本草經》把人蔘列為上品,載有「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因而應用相當廣泛。
我國是藥用人蔘的發祥地,應用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發現並用人蔘防治疾病。我國野生人蔘分布於東北地區東部的山林地帶,即長白山脈和小興安嶺南部。我國栽培人蔘分布於東北地區的東南部延伸至東北部。人工種植人蔘相當成功。
根據我國古代本草記載,人蔘的最佳品應是產于山西上黨的上黨人蔘,品質遠超過產於東北的人蔘,但是由於長期破壞性的採挖和森林的破壞,引起自然生態條件的改變,最後導致上黨人蔘的滅絕,直到今天也沒能恢復。上黨人蔘是人為無節制採挖藥用植物和破壞森林導致物種滅絕的典型例子。
由於森林的破壞和人類的過度採挖,人蔘資源破壞嚴重。據統計我國山參主產地吉林省1927年山參產量為750公斤,1951年降到362公斤,1981年降到128公斤,據專家估計1997年產量僅為10餘公斤,目前山參資源已近枯竭。栽培參資源在市場衝擊下也面臨嚴重威脅。近年來人蔘(栽培參)的滯銷使參地萎縮,許多地方人蔘已絕收,這一形勢嚴重破壞栽培參的種質資源。另外,由於老參地(人蔘和西洋參栽種過的地塊)不能連續使用,土地資源漸趨枯竭,也將導致人蔘種質資源的喪失。馬小軍等在集安產區的調查發現,集安一參場及附近可種的土地已接近枯竭,有的地塊已開始種第3茬,結果病害嚴重、產量很低。為實現可持續利用,應限制栽培面積,提高單產。目前政府已禁止伐山種參。
引種馴化和栽培、飼養雖然可以保存種質資源,擴大種群,但仍不能代替那些野生環境中處於自然進化歷程中某一階段的自然種群。生物處在長期栽培或飼養狀態,還會喪失野生狀態所具有的許多遺傳特性。因此有必要將人工繁殖的種群再移植到其原有的生存環境中,讓其野化到自然中,恢復為野生狀態,或者在地廣人稀的地區撒播人工繁殖的人蔘種子,恢復其野生種群。我國東北地區地域遼闊,有足夠的山林和草原,為人蔘野化栽培提供了野外物質基礎。
16.肉蓯蓉(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目錄,屬國家三級保護野生植物,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
肉蓯蓉主產於我國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和寧夏一帶,素有「沙漠人蔘」之美譽,藥用價值極高,味甘、微溫、無毒。主治勞傷、精敗面黑,腎虛白濁,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消中易飢,破傷風(口禁,身強直)。久服可以強身壯體,近年來常被作為抗衰老和抗癌藥物使用。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由於肉蓯蓉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已被我國列為三級保護植物,被CITES組織列入附錄II。
由於肉蓯蓉所含的苯乙醇苷、甙類、多糖等化合物在治療老年性痴呆症、調節免疫力和抗衰老等方面有顯著療效,加上保健、美容產品的開發,造成對原藥量的需求猛增,導致藥材價格在近10年來上升了400%~500%。受利益的驅使,不少採葯者到葯源地濫采,直至肉蓯蓉藥材資源急速枯竭,生態環境惡化。內蒙古西部的肉蓯蓉資源目前已嚴重衰竭,只有極少量藥材供應。新疆分布區亦已極度萎縮,其中準噶爾盆地西部的甘家湖一帶,在20世紀60年代,肉蓯蓉在當地居民點周圍還隨處可見,但經連年強度濫采,目前,肉蓯蓉已遠離居民區而收縮至人跡稀少的艾比湖東側的湖濱地帶,產量也急劇下降,藥材部門每年所收購的藥材已不足100噸。
肉蓯蓉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中藥材,近十幾年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每年都從我國進口大量的干品肉蓯蓉。美國1994年通過了《飲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將中草藥列入飲食補充劑管理,近年來,美國的有關科研機構將肉蓯蓉中肉蓯蓉總甙萃取出來,並開發為食品添加劑。
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歷來就有依據古漢方進行葯補或食補的傳統,因此也就當然成為了肉蓯蓉的主要進口國。而歐美國家近些年來也不斷加大了對中草藥的研究與應用。除了將肉蓯蓉應用於各種滋補食品的添加劑以外,還不斷通過高技術手段分析和提煉肉蓯蓉的核心有效成分,或作組合成分提純,或作單一成分提取,力求使肉蓯蓉的滋補藥療性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和更廣泛的應用。
17.天麻(國家珍稀瀕危中藥材,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被列入CITES附錄II)
天麻是名貴的中藥材。除用於巨大的中藥市場外,近年又大量用於製藥、保健、食品、飲料、發酵、航空等產業,市場前景廣闊。天麻的藥用歷史悠久,但葯源卻長期依賴於野生,野生資源枯竭,並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
天麻為名貴的蘭科藥用植物,入葯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歷代本草都列為上品。天麻主要以地下塊莖入葯,味辛溫、無毒。主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癱患不遂、眩暈頭痛等症,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以及治療頭暈、多睡、肢節痛、偏頭風、鼻癰、面腫等症。由於天麻可增強視神經的分辨力,所以近年來將天麻作為飛行員的腦保健葯。日本將天麻用於治療老年性痴呆總有效率達81.8%。這使天麻的用量劇增,加上天麻大量出口,天麻市場價格已經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我國對天麻無性繁殖、有性繁殖的研究,分別始於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無性繁殖多代後,其種性退化,產量、質量、抗逆性隨之下降;而有性繁殖的研究,在70年代雖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發明獎,但由於有性繁殖因遺傳基因所限,又制約了新品種的創新。
1993年湖北省研究出與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紫萁小菇的分離後,烏紅雜交天麻栽培獲得成功,是我國目前雜交天麻研究課題的首起最優成果,其科學領先的育種及其高產栽培技術,是我國千百年來栽培天麻的一個質的飛躍。目前天麻人工栽培技術已經成熟,年產鮮天麻數百萬公斤。陝西、甘肅、河南、湖南、山東、山西、四川、貴州等省已成為人工天麻的主要產區,特別是陝西漢中地區,年產天麻佔全國的40%以上。
現今,天麻市場是供遠遠大於求,市場上輕鬆獲得物美價廉的天麻,較少有人採挖野外天麻。自天麻大規模栽培以後,我國藥用天麻不再依靠野生的了,而主要依賴栽培天麻。
18.甘草(名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目錄,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甘草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用途廣泛,有「十方九草」之說。它的名稱很多。《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稱美草,五世紀名醫陶弘景稱之為「國老」和「眾葯之王」。甘草為常用中藥,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之功能,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和烈性。炙甘草補脾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
世界野生甘草資源主要分布在蒙古國和我國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草原地帶。其它產地,除中亞西亞、東歐及地中海沿岸分布中心外,甘草在中東地區的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也有分布,北美及南半球南美(智利)和澳洲也有野生種分布,但這些國家作為資源環境保護,近年來已很少開發利用。
甘草除了藥用價值外,還在國防、化工、石油鑽探、食品加工、煙草加工、飲料生產等諸多行業廣泛使用。由於甘草是許多行業的重要原料。因此,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由於國際市場對甘草需求不斷擴大,甘草價格一再攀升,據部分資料報道,韓國自1990年以來,每年從我國市場轉口購進甘草原料2000噸,美國製藥、煙草、食品工業每年從我國進口甘草上萬噸,日本及東南亞各國所需甘草原料主要靠我國供給。在這裡不能不指出的是,發達國家進口甘草並非用於治病救人,而是提取甘草甜素,用於煙草及其他行業。我國一些地方為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濫挖亂采甘草,嚴重威脅著有限的野生甘草資源。據有關專家介紹,50年代,我國常見的野生甘草蘊藏量達200多萬噸,而今還不到35萬噸。造成我國濫挖甘草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國的資源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兩伊戰爭後,各國均終止甘草出口,美國、俄羅斯等政府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制定了嚴格禁止甘草採挖和出口的保護政策,而美、日、歐等國家的化工、製藥、食品等工業均需大量甘草,年需求量2億公斤左右。很多國家為保護生態資源,寧可高價進口,也不採挖本國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求生存,嚴重破壞了本國資源。我國甘草90%以上出口,換來的是大片草場沙漠化。一旦沙化,很難再恢復,所以國務院一再下令禁止隨便採挖甘草、麻黃草。
19.麻黃草(國家珍貴藥材)
麻黃草屬麻黃科。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利尿、升壓、抗病毒之功能。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風濕關節痛。蜜炙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症已解,氣喘咳嗽。
我國是世界上野生麻黃最大產地,有15種2變種1變型。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新疆、甘肅、寧夏等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藥用野生麻黃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等地。據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的普查統計數據,20世紀80年代全國麻黃資源蘊藏量70萬噸,年需求量12萬噸,其中95%以上用於提取麻黃素。
進入80年代中後期,由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麻黃素需求量的增加,麻黃素原粉出口價格直線上升。1989年麻黃素原粉出口11萬元/噸,1995年上升到55萬元/噸,因此麻黃草價格也連年上升,產地競相收購,導致破壞性採收(連根拔),野生麻黃草場嚴重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瀕臨絕跡。至90年代,全國每年因採收麻黃而遭破壞的草場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儲量急劇下降。從主要產區看,新疆可利用加工的麻黃蘊藏量為24萬噸,每年採收量1.4萬噸,到目前野生麻黃資源已嚴重不足,烏魯木齊附近戈壁灘上原有的170萬畝中麻黃現已絕跡。甘肅河西走廊蘊藏量4000-5000噸,由於過度採挖,野生資源幾乎滅絕。麻黃資源較豐富的內蒙古鄂托克前旗80年代初野生麻黃蘊藏量1萬噸,至1994年已急劇下降到不足2000噸。
90年代初期,我國部分地區開始進行麻黃的人工栽培種植,目前全國人工種植面積約4萬畝,寧夏廣夏(銀川)天然物產有限公司種植2萬畝,內蒙鄂前旗、鄂後旗、杭錦旗等地共種植約2萬畝。
麻黃草是內蒙古主要的沙地藥用植物之一,以野生為主,分布廣泛,其中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和通遼市分布較為集中。鄂爾多斯市現有麻黃草面積3.33萬公頃,產量1.2萬噸;赤峰20萬公頃,產量6萬噸;通遼13.33萬公頃,產量3萬噸。目前內蒙古以麻黃草為原料的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有鄂托克前旗麻黃素廠、赤峰製藥廠和通遼市製藥廠。2000年三家企業麻黃素產量分別為60噸、82噸和50噸。「十五」期間,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麻黃素廠計劃投資1.5億元,建設人工麻黃草基地0.33萬公頃,使全市麻黃素生產規模達到200噸;赤峰計劃投資6230萬元,圍封天然麻黃草6.67萬公頃,生產麻黃素125噸;通遼計劃投資6832萬元。圍封天然麻黃草基地6.67萬公頃,生產麻黃素120噸。
我們在這裡不得不指出,我國每年採挖的麻黃草95%以上用於生產麻黃素出口。真正用於我國中藥應用的不到5%。眾所周知,麻黃素是西藥,且相當一部分被西方國家用以********。還要指出,在需要攻擊中藥時,馬兜鈴酸和麻黃素也就成了中藥,雖然他們在應用時是作為西藥用的。好在最近美國終於承認麻黃素不等於麻黃,二者應該區分開。
總之,我們每年大量採挖麻黃草生產麻黃素出口,是否值得,是有待深思的問題。
五、中藥企業利用瀕危物種情況問卷調查
目前,我國常用中藥材約600種。其中,列入1987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的共42種藥材,76個物種。其中動物藥材:13種(一級保護4種,二級保護9種);植物藥材29種(二級保護7種,三級保護22種)(見附件1)。實際上,藥材中還有2001年10月升為一級保護的三種麝,即林麝、馬麝和原麝。此外,一級保護動物虎和犀牛已禁用。
我國目前上市的藥材中,來源於飼養和栽培的動植物藥材從種類來說約佔40%,從數量上來說則佔60%以上。現有商品藥材約1000種,占現有資源種類的10%。1995年版藥典收載中藥材522種,其中植物藥材456種,動物藥材43種。現有中成藥方劑組成和臨床處方所使用的中藥材約500-600種。目前,我國出口的中藥材約500種。
2000年我們對全國中藥企業使用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情況做了調查。通過此次調查,基本掌握了我國中藥生產企業使用瀕危中藥資源的情況。所調查的共158項瀕危物種,系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與海關總署1999年共同簽發的《進出口野生物種商品目錄》中藥用野生物種,這些藥用物種均在1987年的《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之內。
從回復的問卷可知,中藥企業共應用瀕危動物31種,植物49種,合計80種,僅為統計的158種瀕危物種的一半,中藥應用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情況已逐步發生變化。企業已改變了原來應用野生資源為主的傳統習慣,已逐步向人工種植、養殖的品種轉化。其中大部分已有人工種養的品種,例如:天麻、杜仲、銀杏、蘆薈、姜、桂樹、熊膽、鹿茸、麝香等。研究人員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企業資源的來源有以下一些特徵:種養品種佔70%。著名的大型企業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種養基地。有的企業還與種植、養殖基地合作,建立自己的藥品資源體系,這不僅保證了藥材的數量,而且也保證了藥材的質量。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野生資源早已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幾種常用瀕危藥材在中藥企業的應用情況表明,一部分藥用資源已經不用野生品種,例如,我國每年共需熊膽粉5000公斤左右。近年我國年產熊膽粉約7000公斤,可見,隨著我國養熊業的發展,不僅保護了野生熊,而且也解決了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種重要原料的保證問題。我國的鹿產品年需求量平均約為5萬公斤。我國養鹿存欄數約30萬頭,公鹿約年產茸7萬公斤。因此,從80年代後期就出現鹿產品較為嚴重的積壓現象。而我國野生梅花鹿2000餘頭,早已無人捕獵以獲取鹿茸。
雖然一些野生動物資源能滿足市場需求,但還有一些資源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例如,麝香是極為重要的一味中藥,且主要用於急救。從此次問卷調查看,我國現生產含麝香的中藥有54種,大部分屬於急救藥品。近幾年,麝香每年平均用量約為2000公斤,似乎有逐年增長之勢。現在野生麝資源逐年減少,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50年代,年麝香收購量約1500公斤。60-70年代年收購1500—2000公斤,80年代以後,年收購迅速增長到2700公斤,1985年更高達3700公斤。我們知道,50年代我國只有5億人口,目前擁有13億人口,麝香用量大大增加是很正常的,但對麝資源的破壞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麝香藥用價值極高,隨著價格高漲,麝盜獵嚴重。50年代,全國野麝約350萬隻,由於亂捕亂獵,目前僅六七萬隻。可以說,麝是中藥應用加速物種瀕危的一個典型例子。而含麝香中藥多用於出口創匯,違背了周總理提出的「先國內後國外」的用藥原則,導致自己資源瀕危,戰略性儲備減少。
一些瀕危植物的應用情況:上世紀80年代全國藥材資源第三次普查表明,由於受自然災害影響及市場制約,石斛年收購量起伏很大,50—70年代,收購量最低的1960年僅5000公斤,最多的1966年高達80萬公斤。80年代前期石斛年銷售量為80—100萬公斤。野生資源蘊藏量約1100萬公斤。當時並沒有處於瀕危境地,但已經明顯感到產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野生資源逐年減少。近年來石斛年平均用量分別為5萬公斤左右。但有兩家使用石斛較多的企業沒有返回調查表。我們估計,上述數字遠不到實際用量的一半。呼籲採取有效措施保護石斛。
麻黃是極為常用的一味中藥,只要辨證準確,配伍得當,既可用以治療寒喘,又可用以治療熱喘。自從麻黃素的生產興起以來,麻黃草的用量急劇上升。1957年,全國收購麻黃1600萬公斤,中藥銷售30萬公斤,中藥應用佔1.8%;1965年收購1800萬公斤,中藥銷售40萬公斤,中藥應用佔2.2%;1970年收購2100萬公斤,除中藥應用外,均進入了麻黃素廠;1983年收購3300萬公斤,中藥銷售200萬公斤,中藥應用佔6.1%。
進入70年代後,我國麻黃素在國際市場極為暢銷,麻黃收購量急劇增加,造成亂采亂挖,導致大片草場沙化。如果僅是中藥應用,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提取麻黃素是導致麻黃資源銳減的最重要原因。雖然今天麻黃尚不到瀕危程度,但導致的沙化卻是極大的問題。為此,國務院已發文禁止亂挖甘草、麻黃草。
六、我國藥用野生動植物瀕危原因
自地球上產生生命以來,物種在不斷產生,又有許多物種在不斷滅絕。這本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不足為怪。但是,今天情況不同了,物種滅絕速度在加快,值得我們認真考慮。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因素外,人類活動是其主要原因,特別是由於市場經濟而導致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掠奪式利用,是造成物種瀕危乃至滅絕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走私的規模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成為僅次于軍火、毒品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貿易。據《大地》2000年報道,全世界每年非法買賣靈長目動物達5萬隻,非洲象牙14萬根,爬行動物皮1000萬張,哺乳動物皮1,500萬張,熱帶魚3.5億尾,犀牛角1萬公斤以上,其利潤一年可達110億美元之巨,其中走私瀕臨滅絕動物的年交易額至少達到20-30億美元。例如:1公斤麝香價值50,000美元;1條藏羚羊絨披肩價值30,000美元。
(一)人口增長太快是物種瀕危主要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相對不足是基本國情。我國從公元2年至1513年,人口一直保持在6,000萬上下。到1662年增加到9,180萬人,1949年達4.8億人,今天為13億。隨著人口的激增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地球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這就必然導致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大量減少,甚至瀕臨滅絕。特別是,由於人口激增,人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使野生動植物失去了生存環境而瀕危或滅絕。在20世紀40年代,河南還有相當數量的狼,由於人口激增,河南的狼早已失去了生存空間而滅絕。20世紀60年代,淄博軍用機場還能見到麝,有時麝還跳到機翼上。然而,今天整個中原地區見不到幾隻麝了。
其實,不僅中國人口如此膨脹,世界各國普遍如此。世界人口已達60億,恐怕在哺乳動物中,除老鼠數量略多於人口之外,人的數量是最多的。這已經不符合物競天擇的原則了。北美洲人口在200多年中增加了10餘倍。但因其人口基數小,今天雖有3億多人,尚不足以感到人均資源嚴重短缺。又如,泰國在150年中人口增長16倍,導致森林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20%,因此,野象就失去了生存空間。
人類在現代化過程當中無疑會對環境造成損害,但是應該是可以處理好、協調好的。50年代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論,當時沒有被採納,導致我們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由於活動範圍的迅猛增加,導致動植物棲息地日漸減少且島嶼化,使其種群繁衍困難。1958年大鍊鋼鐵,亂砍濫伐樹木去煉「鋼」,破壞了很多森林,也沒有什麼效益。
今天,我國計劃生育做得相當好,較為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但是,城鎮控制得好,農村大多數家庭仍有兩個以上子女。2003年10月我們到甘肅調研,發現多數青年夫婦至少一對子女,且當地不成文的土政策是生到有男孩為止。這不僅造成人口過度增長,而且造成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而會出現婚配問題。人口過度增長,將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難以克服的資源困難,將會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資源,最終會毀滅人類自己;因此,人不能因為自己是萬物之靈而無限制地繁衍自己。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仍是當務之急。這是很難迴避的一個問題。我們曾經做過愚蠢的事,現在都後悔了。我們現在就必須重視這一問題,來防止人口進一步增長所必然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
(二)現代科技發展導致工業生產大量破壞野生資源
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盲目開發新產品,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了長遠的生態、社會效益,對用途廣泛、經濟價值較高的藥材往往是在市場高價刺激下過度採挖(盜獵),嚴重破壞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致使一些品種出現衰退甚至瀕臨滅絕。
例如,野麝資源是個典型例子。早在1958年,周總理就指示,中藥材要「先治療後滋補,先飲片後成藥,先國內後國外」。但一些企業因麝香產品出口銷路好,大量生產出口,甚至不惜非法進香,導致麝盜獵日益嚴重,不得不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即使如此,今天仍有盜獵者。
又如,黑龍江、內蒙的野生甘草已經挖得差不多了,現在正在拚命採挖新疆甘草。中醫素有「十方九草」之說,形容甘草之常用。我國甘草產量95%以上都出口了。出口甘草中絕大多數並非藥用,主要用作煙草的添加劑和其他工業的原料。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比較熱門的藥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對野生藥材資源新的更大的破壞。如麻黃草、紅豆杉等等。麻黃草用於生產麻黃素,其中,相當一部分又用於********。而紅豆杉僅用於生產紫杉醇。於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野生藥材資源亂采濫獵狀況嚴重。僅中美合資的漢德集團兩年的生產,幾乎把高黎貢山的紅豆杉資源毀掉1/5至1/3。可以說西藥、植物葯工業更為破壞藥用資源,而人們往往錯以為是中醫藥應用所致。
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除了導致工業生產大量破壞資源之外,還為人們竭澤而漁提供了新式武器,例如用炸藥、電擊進行捕魚,造成了我國許多魚類瀕危。舟山帶魚由於捕撈過度,迄今我們再也吃不上舟山帶魚了。在甘草大戰中,甚至動用了挖土機,連大帶小,寸草不留,所過之處,一片沙漠。
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環境,通過開發資源,人類可以解決糧食、能源、建築、藥物等問題,滿足人類物質文明需求,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但如果過分地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設,就會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從而威脅到藥用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造成物種的毀滅,人類將永遠失去該資源,其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資源開發與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如何處理好這一矛盾,是關係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大問題。
我們想引用《中國麋鹿》里的一段話來結束本節:「人類創造的農業文化使地球上出現了一個個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由於古代人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認識環境與其支撐的文明之間的關係,古巴比倫文明、地中海的米諾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瑪雅文明、撒哈拉文明……一個個隨著人類早期農業對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學的原因最終消亡了,那裡原來充滿綠色底蘊的土地變成了黃色的沙漠。」
(三)知識缺乏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
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生態平衡與人類生存關係的知識,人們意識不到保護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就幹了些砍伐森林、圍湖造田之類的傻事。那時,伐木工人砍伐的樹木越多越光榮,今天后悔也來不及了。當初總認為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拚命開墾草原、開墾荒地,開墾北大荒,多生產糧食,多養活人,「人多熱氣高,幹勁大」。認為豺、狼、虎、豹、黑瞎子都是害人蟲,鼓勵獵人去打,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們也是生物鏈的一部分,對生態平衡有其自己的貢獻。因此,在保護這些動植物方面觀念淡薄,拚命利用,直到瀕危了才開始保護。
由於森林資源減少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破壞,由於農藥、化肥使用等造成的環境污染,中國不少珍稀動植物都處於瀕危狀態。據初步統計顯示,中國處於瀕危狀態的動植物物種為總數的15%至20%。中國近200種特有物種消失,近兩成動植物瀕臨滅絕。因此,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日漸減少,有些甚至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
據科學家估計,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萬倍,物種的喪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個種加快到每小時1個種。今天的知識依然貧乏,人們往往認識不到有許多活動是在破壞環境與生態平衡,只知拚命利用科技來創造財富。待真正認識到科技也是雙刃劍時,人們才能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中醫藥應用並未使任何物種滅絕
物種滅絕是物種不適應生存環境的結果。這種不適應主要體現為三方面:一是生存環境急速改變,物種來不及適應。二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使物種越來越不適應生存環境,這是物種發展異化的結果,物種受到錯誤信號的干擾進行物種優化也會導致物種滅絕。三是生物鏈失去平衡,出現某個物種處於壓倒性地位,而導致其他物種失去生存空間。
眾所周知,世界每天都有二三十種物種滅絕,只是這些物種與人類生活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才不被人們注意,然而,這些物種同樣也有其生態和環境價值。其滅絕與人類活動有關,與科技發展有關。
中醫藥在我國應用幾千年來,並未造成野生動植物的瀕危與滅絕,因為中醫的治療觀以保護野生動植物為前提。相反,為了保持藥用野生動植物可持續供應,我們採取一切措施加以保護,特別是將之變為家種家養。
雖然中醫藥的應用並未使任何物種滅絕,但不可否認,中藥應用加劇了某些藥用物種的瀕危速度和瀕危程度。麝資源在50年內由350萬隻銳減為6萬隻左右即為一例。石斛是中藥應用和出口造成瀕危的另一例。人蔘也是如此。歷史上很多《本草》都記載:人蔘「生上黨及遼東」。上黨即今山西長治及黎城一帶,遼東即今長白山區。上黨人蔘的發現與應用均早於長白山人蔘。由於數代掠奪式採挖,以及大量砍伐森林,破壞了生態環境,到明代上黨人蔘即已滅絕,僅長白山人蔘倖存。可是,近幾百年的無限制採挖,長白山人蔘也所剩無幾,只好列入國家一級保護。
七、我國在保護瀕危藥用資源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績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保護瀕危藥用資源的力度,建立了許多類型的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研究中心、馴養繁育中心等,國家還實施了瀕危野生動物拯救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瀕危藥用資源保護取得了巨大成就
為了拯救和繁育瀕危野生動植物,「九五」期間,全國新建自然保護區230多個,總面積36.57萬平方公里。建立400餘處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使1000多種珍稀植物得到保護和繁育。
熊是我國重要的藥用動物。80年代中國開始捕野熊飼養,90年代初無需從野外捕熊而開始有了仔熊。現在飼養熊所產熊膽粉已經供大於求,無人再去殺野熊取膽。
80年代初,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從野外引進700多隻揚子鱷,現已發展到7000多隻。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皇家苑林的麋鹿遭致掠奪,從此麋鹿在中國滅絕,開始海外的流浪之旅。20世紀80年代,經過中外學術界的努力,開展在原生地的重新引進工作。1985年將20頭麋鹿放養於北京南海子,建立北京麋鹿苑。1986年將39頭麋鹿放養於黃海灘涂,建立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大的麋鹿保護區,進行野化工作,十多年來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功。
海南坡鹿由於棲息地的縮小和亂捕濫獵,種群數量下降很快。70年代以後,只有西部和西南部的白沙縣邦溪、東方縣大田等局部地區還殘留著50—60隻,經過20餘年的保護區圍網護養,到90年代已經增加到了200隻左右。目前世界珍稀瀕危動物海南坡鹿的種群數量已突破1000頭,海南坡鹿走出了瀕臨滅絕的處境。
列入瀕危植物保護的銀杏、杜仲、天麻、雲木香等,由於國家鼓勵人工種植,這些種植的藥材已經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有餘,成功地保護了其野生種。
(二)主管部門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屢屢採取重大行動
國家林業局是陸生野生動植物主要保護部門,他們與國家有關部門一起,為保護陸上野生動植物做了大量工作。
1.可可西里一號行動
1999年4月10-30日,我國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打擊盜獵的行動,即「可可西里一號行動」。由國家林業局組織新疆、青海、西藏三地警方共同行動,對日漸猖獗的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中盜獵藏羚羊犯罪活動集中打擊。在這次行動中,三省(區)森林公安機關的160多名民警經過20餘天的奮戰,打掉盜獵團伙17 個,抓獲盜獵分子66人(其中擊斃1人、擊傷2人),收繳藏羚皮1658張、藏羚頭545隻、野氂牛頭28隻、野氂牛皮4張、各種汽車18輛、各種槍支14支、子彈12000餘發。
2.南方二號行動
3.天保行動
4.夏季攻勢
5.獵鷹行動
6.破案攻堅戰
針對個別地方一些重特大案件久拖不決、人民群眾舉報的案件查處不及時、毀林案件時有發生等一系列問題,2002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國家林業局開展了「破案攻堅戰」活動。在為期兩個月的破案攻堅戰中,各地對尚未偵破的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案件逐一梳理排隊,分級確定督辦案件,落實責任,採取有力措施,鍥而不捨,窮追猛打,攻克了一批大要案件。在這次行動中,國家林業局共掛牌督辦案件15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共掛牌督辦案件129起,其中濫伐林木案件67起,盜伐林木案件21起,野生動物案件26起,其他案件15起;各地、市林業部門也確定了一批督辦案件。同時,通過督辦大要案件,極大地增加了查處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案件的工作力度,鞏固了林業嚴打鬥爭的成果。據統計,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在破案攻堅戰期間共查處破壞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案件29370起,處理違法犯罪人員32678人次,收繳木材55379立方米,收繳野生動物59970隻(頭)。
7.候鳥行動
針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候鳥遷徙規律,在遷徙停歇地和棲息地肆意張網捕鳥、投藥毒鳥的嚴重情況,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林業嚴打整治鬥爭,切實保護我國的鳥類資源,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於2002年12月16-25日,沿著候鳥遷徙的東線,組織開展嚴厲打擊破壞鳥類資源違法犯罪集中統一行動,代號為「候鳥行動」。行動主要在北京、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14個重點省市全面展開。此次行動,全國十四個相關省市森林公安機關共出動警力41625人次,清理賓館飯店等場所16385處,清理各種農貿、鳥類市場3374個,立刑事案件77起,其中重特大案件14起,目前已破獲5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18名;查處林政和治安案件1829起,處罰2425人,收繳各種鳥類活體107968隻,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223隻,收繳鳥類製品9403.17公斤,收繳槍支57支,收繳獵具6843套,繳獲作案車輛24台。
8.春雷行動
按照國家林業局和公安部的部署,2003年4月10至19日,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安局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組織指揮了「春雷行動」。在為期十天的行動中,共出動警力173445人次,清理賓館飯店等場所67823家,清理野生動物市場14988處;立刑事案件342起,其中重特大案件8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23人,查處行政案件8837起,打擊處理違法行為人8098人;收繳野生動物938501隻(頭),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5515隻(頭),收繳野生動物製品30719.85千克;收繳槍支241支,收繳獵具11596套,繳獲作案車輛107台。
以上一些行動說明了我國非常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些行動雖不是來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但這些工作對保護藥用瀕危物種同樣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藥用瀕危物種保護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協調問題
國家頒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以及1987年國務院頒布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在實踐中普遍存在著難以貫徹實施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保護管理部門與生產經營部門的相互矛盾和不協調。野生動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門是林業局和農業部,中藥材與中成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的主管部門有國家經貿委(國家發改委)、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等多個部門。由於保護管理部門與生產經營使用部門缺乏溝通和信息交流,因而保護管理與經營使用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造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發展中醫藥產業之間的尖銳矛盾,使保護管理部門的執法難以實施,使中藥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處於合法與非法的矛盾之中。特別是在全國普法力度不夠、有的法規相互衝突或已不適應當前形勢、有的法規可操作性不強的情況下,使中醫藥生產經營企業無章可循,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方面符合國家藥品生產經營法規,另一方面卻又違反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規。如上海華宇葯業有限公司在雲南收購野生藥材涉及到瀕危動物被當地森林公安局以走私貿易和非法收購而立案調查並逮捕了業務員;天津養鹿場的種鹿在運輸過程中被查處;北京同仁堂的烏雞白鳳丸因含鹿角膠(鹿自動脫落的鹿角熬的膠)在山東被扣兩次,等等,最為突出的是重慶陪都葯業運送壯骨麝香止痛膏被江西一木材檢查站扣押,給該企業造成數十萬元損失,尤其使中藥企業迷惑的是,不知錯在何處,不知今後何去何從。這不是個別案例,而是在保護與合理合法利用野生動植物藥材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有法難依以及法規不協調的表現。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國內外貿易活動的增多,經營活動與法規以及法規與法規之間不相一致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目前的保護與利用,都缺乏具體的可操作規則。如《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為承擔省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或者國家醫藥生產任務,必須從野外獲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申請特許獵捕證。這已經為中藥企業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材提供了法規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上還不是很清楚,沒有做出明確的實施辦法。按照傳統習慣,中藥企業的野生動植物藥材收購,已經按照工商管理規定進行過經營業務範圍的登記,也有醫藥主管部門的生產經營許可證,屬於合法經營。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藥材,必須申請「特許獵捕證」,但藥材經營部門對申請「特許獵捕證」的程序並不了解,也沒有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甚至有的中藥企業抱怨主管部門都拿不出特許獵捕證來。因此,通過聯合修訂《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使保護與利用、「特許獵捕證」與「經營許可證」銜接起來,有了協調一致的操作規程,就可以減少執法衝突和管理的層次,提高工作效率。
(二)個別人迎合國際純保護主義者口味問題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利用,世界各國基於文化的差異,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應該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有用的東西,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換句話說,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才能不迎合國際純保護主義者的口味。
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同志過於不相信自己的文化,過於盲從於西方人的說教和屈從於人家的壓力而丟棄自己民族的好傳統、好做法。
例如,國際一些保護主義者說我們中藥使用虎骨,導致老虎瀕危,我國有的動物學家不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就輕易斷言:虎骨狗骨都是骨,沒有科學證據說虎骨有療效。結果導致我國下令禁用犀角的同時也下令禁用虎骨。於是禁用虎骨導致了一系列惡果:養虎業經濟拮据只好強迫老虎計劃生育,中藥企業虎骨封存不讓用,還得讓國際人士定期來檢查封存的虎骨是否曾經動用。
另一個例子是養熊。我國兩次申奧,國際上都有人攻擊我國養熊是「虐待熊」。2001年5月,居然有人不顧中醫藥產業和養熊業的利益,無視中華民族以家養家種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優良傳統,打算要求禁止養熊,屈服於國際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課題組只好編輯出版了一個中英文兩套版本的養熊光碟,分送奧申委和有關部門。2003年,一個英國女人拿錢買了幾個個體戶養的熊送到什麼中心,於是,有人與之一唱一和,說什麼將來要取消養熊,一些媒體不問青紅皂白,大肆炒做,好像我們中國人真的做了什麼錯事似的。甚至有媒體編輯播放什麼《拯救黑熊安德魯》,完全喪失了中國人應有的自信和自尊,造成惡劣影響。
在這些方面,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例如,1986年國際《禁止捕鯨公約》生效,日本也宣布放棄捕鯨。但2001年7月,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對日本的市場進行暗訪,經過DNA檢測後發現,日本市場出售的相當一部分鯨肉來自國際明令禁止捕殺的瀕危鯨魚。日本水產省官員辯解說:「日本捕殺鯨魚是為了確認鯨魚的生長年限、繁殖情況和飲食習慣等。為了不浪費剩下的鯨魚肉,所以拿到市場上來賣。」
我國早已禁用犀角與虎骨,而且嚴格執行,日本迄今仍在合理合法使用犀角和虎骨!為保護大象,國際禁用象牙,我國堅決執行;有國人從國外帶回象牙工藝品,我們都予以懲罰;國內藥商買賣象皮要坐牢。可日本卻說沒有象牙,他們的牙雕技術就要失傳,繼續大量進口象牙,使用象牙。我們並不贊成日本的這些做法,只是想說明,我們要根據我國的文化傳統決策,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向中央提供未經調查研究的主觀臆斷的東西供中央決策使用。
國際某動物保護組織呼籲世界各地赴泰國旅遊者抵制觀看大象表演,並建議取締現行的泰國象馴養模式,使大象享受自由的空間。面對國際某些純保護組織的責難,泰國政府部門和大象飼養機構奮起反駁。
我們是泱泱大國,在動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方面面對責難時,不能唯唯諾諾,一味退讓,使那些已經成為我國中醫藥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仍在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中藥材如虎骨、犀角等在中國被禁用。更不能讓養熊這樣既保護資源又保證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優良傳統被廢除。
(三)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問題
我國藥用瀕危動植物進出口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和國家海關總署監管,主要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CITES公約附錄I、II、III中具有藥用價值的物種,相關的具體野生動物已列入《進出口野生動植物種商品目錄》的附錄3,超過200個物種。1990年又要求嚴格中成藥出口管理,列出部分含瀕危野生動物成藥453種。
我國含瀕危資源的藥品出口與資源保護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為例,從1986年以來,有關杜仲的開發性研究獲得了許多專利,國外的需求也很大,人們看到杜仲潛在的經濟效益後,開始大面積種植。但1997年,我國為保護杜仲,對其出口實施瀕危物種管理並徵收高額費用,湖南等很多地區的農民就開始挖了杜仲當柴燒。其實我國出口的杜仲都是種植的,已無人去利用野生杜仲了。我國的中藥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穩步增長的趨勢,但從1996年開始,出口不僅不增長,還出現了連年的下降,1999年的中藥出口是1995年的69%,這種資源的破壞與國內外出口環境的惡化有很大的關係。
有關部門,特別是國家林業局等單位,對我國瀕危資源保護做了大量工作,功績重大,不可抹殺,但是,在藥用瀕危物種的進出口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對人工種植養殖技術已成熟的品種仍然實施「瀕危」管理,辦證手續繁瑣、時間長等,引起企業不滿。制定區分野生和家種家養品種的不同管理,鼓勵含家種家養瀕危資源藥品的出口,將能保護和合理利用瀕危資源。
此外,海關報關管理上也許還有可以改進之處。報關時,似乎並不檢查,致使某些出口單位將瀕危藥材胡亂填寫就可出口。某企業每年出口蟲草數噸,占我國蟲草產量一半以上,均以其他名稱填報。如此出口,嚴重影響了國內使用。
(四)保護瀕危野生物種的宣傳教育問題
由於世界各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和近幾十年全球人口數量的劇增,資源、人口與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全人類關注的三大焦點。世界各國政府部門已越來越重視對全民尤其是中小學生進行資源與環境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校對學生一直宣講: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用只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然而,這種資源教育是不全面的,對孩子們是不合適的。由於人口激增,人的活動範圍迅速擴大,加之森林砍伐、濕地破壞、濫捕亂挖,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嚴重縮小甚至毀滅,不少物種瀕臨滅絕。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屬資源貧乏國家之列。可是今天仍有不少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而盜獵走私瀕危野生動植物,也有不少人為小團體利益而狂采濫挖瀕危野生植物。因此提高全民族資源保護意識已成當務之急,而這種保護意識的培養首先應從中小學開始做起。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西醫藥的發展與國家的提倡,再加上中小學教育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較少,致使我國許多年輕人只知西醫藥而不知中醫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包括中醫藥文化的教育也要從中小學開始,要使中小學生意識到在我國科技領域中最有實力、最有優勢、最有後勁的就是中醫藥,人類平均壽命如要再延長20-30歲,也只能依靠中醫藥的發展。通過加強對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可以使中醫藥文化更為廣泛深入地根植於全民族的意識中,從而推動我國中醫藥的發展,並造福子孫後代,造福全人類。只有如此,才能使下一代更好地理解保護藥用瀕危野生物種的意義,而身體力行地去進行保護。
(五)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的問題
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問題關係到各行各業。有關部門在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時應徵求一下有關行業的專家意見,以免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某部門2001年6月8日下發的160號文件中第3條「禁止使用人工馴養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作為保健食品成分」的規定就值得探討。
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野生梅花鹿已極其稀少。正是人工馴養繁殖,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藥用鹿產品依賴野生資源的歷史,也保護了這一瀕危物種,沒有人去獵殺現有的2000餘只野生梅花鹿來獲取鹿茸。當今養鹿業受紐西蘭養鹿業衝擊,鹿產品賣不出去,一些國有鹿場不得已只好分鹿到戶。再不讓用於保健品,養鹿業更加沒法活了。該部官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你們可以繼續用梅花鹿茸,但是要寫成馬鹿茸,馬鹿是二級保護。」這樣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
九、藥用瀕危動植物保護利用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在過去從事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過程中,即已經意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中藥資源,就是保護中醫藥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是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在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結果表明,中國的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必須走自己的路,根據我國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特色,發展人工種養業是保護藥用野生動植物的最佳途徑。
(一)東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文化
美國人塞繆爾·亨廷頓說,人類群體間的暴力衝突應該被解釋為地域文明的衝突,而更多的人也相信,軍事-武力的霸權已經化為經濟-文化的霸權。今天,非西方文化正在被西方文化吞噬,而非西方文化在這場「歐美化」的浪潮中正在無聲無息地退縮和消亡。人們不得不擔心:全球所導致的天下大同,會不會使人類文明最終走向毀滅。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西方的東西並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不能以強制的一致性而忽略自身的特色。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不是外國的東西一定就是好的,外國人說的就一定要聽。
由歐洲文化中心論中產生出來的西方生態中心論,雖然對於規範人類的實踐行為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脫離人類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來談論自然價值論、自然權利論,不僅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的不同物種之間的矛盾,而且也將使生態保護運動喪失其內在的基礎動力。西方文化中心論總是要把自己的觀點、看法,強加給世界各族人民,似乎不符合其觀點的就不能存在。
東方生態倫理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同時又從「天人合一」的哲學概念出發,要人「厚德載物」,將「仁愛」推及自然萬物。這既有利於野生資源的保護,也有利於野生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養殖藥用瀕危野生動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們,併合理利用;而西方人認為我們利用一些野生動物是虐待動物。例如,西方人不了解熊膽在中藥中的重要作用,採取純保護主義立場,說我們養熊引流膽汁是「虐待」熊。他們基於其文化背景,無視我國養熊業對保護野生熊資源的意義和保證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的同胞也有人跟著瞎說,不看9個指頭的成績與1個指頭的缺點,硬說我們養熊是虐待熊,要求取消養熊,甚至幫助外國人買幾隻個體戶養的熊再將之施以絕育手術、摘膽手術,就算是「保護」了野生熊,就算是有了「人性」。我們不知道施以絕育手術、摘膽手術是不是殘忍?這些同胞還要不要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還有沒有一點起碼的良知?
狗肉是韓國菜中的一大美味,也是韓國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佳肴。韓國人吃狗肉,歷史悠久,以狗肉為主料而製成的一系列韓國美食也成為了韓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作為韓國飲食文化一部分的狗肉還極大地刺激了韓國的經濟發展。對於西方人來說,狗是他們的寵物,怎麼可以殺而烹之呢?西方人吃了狗肉,就覺得似乎犯下了滔天大罪,如吃了人肉一般難受。對於吃狗肉的國家,西方不少動物保護組織經常大搞抗議活動,趁著吃狗肉的亞洲國家申辦大型國際賽事、會議的時候,聯名上書,要求國際組織向這些國家施壓。1998年,在韓國舉辦漢城奧運會時,狗肉問題也曾經困擾過韓國奧委會。當時,為了堵住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嘴,韓國曾經關閉了大城市裡數以千計的狗肉館。但是在奧運會過去之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猶如海納百川,善於同化一切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的文化;然而西方文化排他性極強,總要強迫別人接受他們的思想。我們不能屈從於「全球化一體化」,更不能認為西方的就是先進的,我們應該保留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且,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註定是要滅亡的。
我們希望,中國的藥用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利用要走我們自己的路,不能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二)國際上的一些壓力實為抵制中醫藥
國際上一些人士不斷攻擊我國中醫藥,目的是想抵制中醫藥,以限制中藥產品的發展和進入他們國家。想通了這一點,對國際上有人說我們「中藥應用導致一些物種瀕臨滅絕」,「養熊是虐待熊」等等,也就見怪不怪了。
1.瀕危野生動物葯問題
抵制中藥最好的託詞就是中藥應用了瀕危野生動植物,使這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他們能夠舉出的例子就是犀牛、虎、熊、麝等。事實上,如上所述,除了中藥應用加速了麝的瀕危之外,其他物種的瀕危乃至滅絕並非主要是中藥應用所致。比如,我國犀牛的滅絕主要是因為沒有了其棲息地。
2.礦物葯問題
西方人攻擊我國動物葯之後,接著開始攻擊我國的礦物葯含重金屬,他們對含重金屬的中藥視為洪水猛獸,如安宮牛黃丸。美國人認為我國的安宮牛黃丸含有硃砂,而硃砂含汞,汞有毒,因而嚴禁進口。但是,我國的安宮牛黃丸是非常安全、有效的中藥,只要按中醫理論服用,沒有人出現過汞中毒。被英國兩次判斷「腦死亡」的香港鳳凰衛視的女主播劉海若,就是服用安宮牛黃丸等轉危為安的。另外,韓國某藥商生產牛黃清心丸去掉了硃砂,他自己卻跑到同仁堂購買含硃砂的牛黃清心丸自用,他說沒有硃砂效果不好。
其實,西藥中不少含有重金屬,一直應用到今天。治療癌症的順鉑含大量重金屬。又如,補牙的填料銀汞齊就是汞與銀的合金。如此,西方人提出中藥含重金屬問題的目的就清楚了。
3.植物葯有毒問題
(1)馬兜鈴酸
西方人誤認為中藥是天然藥物,可以任意選用,長期服用。從1992年以來有關馬兜鈴酸事件的一些臨床報道可以看出,是西方人對中醫藥的無知和濫用導致了一些減肥者的腎損害,卻將罪名加到中藥頭上。
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故對毒性的認識也不相同。中醫歷來主張「聚毒藥以供醫事」,而且講究以毒攻毒。只要按中醫理論辨證論治,配伍得當,有毒的中藥不但治病且極其安全。砒霜、附子、硃砂均可入葯,對有些病症還可稱其為特效良藥。相反,甘草久服也能引起浮腫,亂用人蔘還可致人非命,饅頭吃多了也會肚脹。如果不解決人們違背中醫理論亂用中藥的問題,而只是一味地封殺「關木通」、「龍膽瀉肝丸」等中藥,今後必將不斷地出現更多中藥對人體不同器官損害的臨床報道。
2001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沒有收到任何不利證據情況下,突然宣布終止使用含馬兜鈴酸的13種中藥產品,以及含馬兜鈴酸或懷疑含有馬兜鈴酸的70多種中藥材的進口,並把馬兜鈴酸致腎病稱為中藥腎病。其他一些國家也給中藥出口企業造成巨大損失。2002年,我國的中藥出口下降明顯,僅有4.4個億,比2001年下降了大約30%。
(2)麻黃素
繼馬兜鈴酸事件之後,美國又限制了含有麻黃類中藥進口,因為美國一名消費者死亡懷疑和服用麻黃素有關。出現「麻黃素事件」以後,美國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委託國際AOAC(國際官方分析化學家協會)重新制定麻黃類食品補充劑的新分析方法和新質量標準。繼麻黃後,美國將很快對20餘種中草藥進行重新制訂質量標準和分析方法,如果沒有達到這些嚴密的「標準」,將無法對美國和歐洲國家出口銷售。
在美國、德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麻黃素被經常作為減肥藥補充成分大量使用,在市場上銷量很大。僅麻黃原料在美國的銷售額每年就有幾億美元,而服用麻黃素減肥補充藥物的人數多達900萬,一年的利稅高達11億美元。
一個好消息是,美國FDA終於於2003年下半年承認:中藥麻黃不等於西藥麻黃素。
從以上一些事件可以看出西方的一些做法志在使中醫將無葯可用,這些炒作是在毀滅我國的中醫藥。從中可以悟出的道理是:這不僅是一場涉及中西文化的衝突,更是一場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
十、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一些藥用動植物的瀕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人口增長太快。從公元2年至1513年,人口一直保持在6000萬上下。到1662年增加到9180萬人,清末達到3億多人,1949年4.8億人,今天為13億。100年來,我國人口翻了兩番。因此不光一些藥用物種瀕危,許多非藥用物種資源同樣在迅速減少。國外並不用象皮入葯,非洲象也在瀕危。其實,不僅中國人口增長太快,其他國家也如此。公元1年時,全世界2—4億人;1900年15.5—17.6億人,今天60億人,也是翻了兩番。人屬於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在哺乳動物中,恐怕人口僅亞於鼠類。根據估計,世界鼠類共計60億隻,略高於人口數。雖然有人估計,地球能養活的合理人口約80億人,中國最大能承載17億人。人類如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生育,恐怕這將是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的開始。然而,不少發展中國家不去控制人口的增長,還有個別發達國家嫌人口過少勞動力不足而鼓勵婦女生育,如此下去,不要多久,人類恐怕就顧不上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了!我國在計劃生育方面做得較好,但只在城市,農村控制得並不好。
任何物種之過度繁衍,都會擠占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最終受害的必然是自己,所謂物極必反也。人是地球上諸多物種之一,人必須認識到這一點,絕不能因為自己是萬物之靈而無限制地繁衍,也不能憑藉現代科技的發展向大自然無限制地索取。
2.一些國際朋友不了解中國文化,不了解中醫藥文化,誤以為中醫藥應用導致一些藥用物種瀕危,特別是犀牛、虎、象、賽加羚羊、熊等等的瀕危都歸因於中醫藥應用,這些誤解需要我們宣傳和交流。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有些說法並非誤解,而是有意攻擊和污衊,這是我們不能同意和聽從的。特別是,所謂的「養熊是虐待熊」就不是誤解,國內個別人與之呼應,則是百年來中國教育的失誤:不少同胞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將洋人的文化奉為祖宗的文化。也許有人會辯解說:外國也有好東西。不錯,但不應忘記:中國好東西更多,千萬別把自己優秀的文化一樣一樣否定,而對人家的東西一樣一樣肯定,那將是數典忘祖。
3.中醫藥應用確實加速了某些物種的瀕危速度和瀕危程度,但是,絕大多數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瀕危並非中醫藥應用所致,起碼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中藥用量並不大,反倒是西藥和植物葯以及生物製藥消耗資源相當可觀。例如麻黃素和甘草甜素、甘草酸的生產耗用資源量巨大。又如,水蛭自從發現從中提取的水蛭素有擴張血管作用後,水蛭由北向南迅速減少。
4.中醫藥代表了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中藥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支柱產業,藥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中藥產業的物質基礎。因此,保護好藥用瀕危野生物種並使之可持續利用,是保證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保證13億國人的健康的大事。為此,國家有關部門,特別是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國家瀕管辦、國家瀕科委等單位在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績巨大,效果顯著,對我國瀕危物種保護和中醫藥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5.根據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對有利用價值的物種進行馴化,將之變為家養家種,是保護野生物種的好辦法,也是保證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從而保證13億國人健康的關鍵措施。
6.只有利用才有保護。不利用的保護是純保護,純保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保護。
(二)建議
我國在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鑒於保護利用方面尚有需要改進完善之處,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1.計劃生育與人口遷移工程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取得很大成績,明顯降低了人口增長速度。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且「無男不養家」思想作怪,農村年輕夫婦生兩三個乃至四個子女的大有人在。2003年10月甘肅調研時發現,幾乎沒有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的。當地的土政策不見男孩不截住。因此,人口仍在持續上升。按我國國土與他國比較,我國有7億人口是比較理想的。故計劃生育還是長期任務。為了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解決廣大農民的醫療和養老保險問題。否則,難以抑制農村人口的上升,人口增長會抵消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益處。
建議在計劃生育以及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同時,遷移零散人口,使人口相對集中,一則便於為之提供醫療等保證,二則為野生動植物騰出生存空間。國家應該高度重視人口遷移工程,果斷圈定「無人區」,設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野生動植物之生存環境。像甘肅定西地區這樣人類難以生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承載量為7~8人,但實際達到了128人。如果不實施人口遷移工程,該地區難有野生動植物生存,也不利於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只有實施人口遷移工程,才能真正進行封山育林,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靠大自然修復能夠恢復自然種群。僅僅是島嶼化的保護區較難很好地恢復野生種群。
2.法律法規的完善
國務院《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頒佈於1987年,一直是中藥企業必須遵守者。迄今17年了,時過境遷,需要儘快修訂完善。如,其第八條規定,「關於禁止採獵區、禁止採獵期和禁止使用的工具,由縣以上醫藥管理部門會同同級野生動物、植物管理部門確定。」然而,醫藥管理部門今已變化,已不明確哪個部門是醫藥管理部門。也正由於如此,《條例》第十五至十九條中國家醫藥管理部門也就同樣不明確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本條例由國家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今天國家醫藥管理局已不復存在,誰是《條例》的執法主體呢?再如,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由中國藥材公司及各級藥材公司負責各級保護動植物藥用部分的統一經營管理,而中國藥材公司及各級藥材公司的職能早已發生了變化,其統一經營管理職能又由誰取而代之呢?
此外,《藥品管理法》與《野生動物保護法》之間的立法協調問題,以及對不同法的理解和執行問題等,均有待進一步協調與完善。
3.設立中醫藥協調領導小組
我國與中醫藥有關的政府部門有15個之多,其間聯繫溝通不夠,往往政出多門,企業也無從適從。例如有的部門不許養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及其產品用於保健品,又有的部門稱雪蓮是固沙植物云云。
鑒於中醫藥是我國兩大醫療保健體系之一,對保證13億人民健康意義十分重大,故建議在國務院下面設立中醫藥協調領導小組,由相關部位抽調人員組成辦公室,協調與中醫藥有關的各部門之間的關係,以期法律法規方面相互配合,避免矛盾和衝突的發生。
4.變管理職能為服務職能
幾千年來,政府的職能都是管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為人民服務,但仍以管理為主,將管理視同為人民服務。隨著社會發展,許多管理職能形成新的阻礙,政府部門轉變觀念、轉化職能,勢在必行,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
政府除管理職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服務功能。不僅應抓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及其進出口管理,更應該為種養這些物種和應用這些物種的企業服務,使之種養得更好更規範、應用得更合理。
例如,可以依據CITES公約規定,協助養熊企業到CITES公約組織秘書處註冊,這樣就可以解決熊膽粉過剩的問題。
又如,我國養虎企業因虎產品不許應用而難以為繼,則應與國際組織協商註冊後應用問題,同時向國務院反映虎骨應解凍問題。如此,則挽救了養虎業,也使中藥企業有虎骨可用,而且不必讓人家每兩年檢查一次而心理不平衡了。
再如,應協助有關企業安排好含瀕危物種之中藥進出口以及藥用瀕危動物產品如羚羊角等得合法進口問題。主動協助、服務而不僅僅是管理,就是徹底為人民服務。
5.誰投資,誰保護,誰受益,誰優先利用
僅依靠國家投資保護而不能動員企業及當地農民參與保護,藥用瀕危野生物種是很難保護住的。麝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50多年來越保護越少,由解放初的350萬隻減少到今天的6萬隻。
歷史經驗證明,鯀治水靠堵失敗了;禹治水靠疏導成功了。我們黨一貫主張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澳大利亞經驗表明,任何物種,只有賦予其使用價值,才有可能更好地予以保護。
以麝為例。今天麝已由國家二級保護提升為一級保護,若只允許企業用庫存的香,而絕對保護野麝不許用,則盜獵仍將發生,2002年麝保護級別提高後仍有盜獵現象就是證明。
然而,麝香是急救用藥,為保證人民健康,儘快恢復麝香供應,我們建議國家出台新政策:誰投資,誰保護,誰受益,誰優先利用。
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對現有人工養麝場進行一次全面清查,扶優汰劣,制定規範,組建大型養麝集團,使養麝事業的發展建立在一個良好的體制基礎上,並有實力繼續人工養麝的研究,以便在最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人工養麝技術和產香量。
其次,由於麝的生活特性,不太適應圈養,可考慮建立麝半散養模式的試點工程,即將個體養麝戶的麝集中起來,進行森林圍網養麝。如此,有可能開闢新的養麝思路,不僅可以解決麝的天然食物問題,而且若新的政策出台,可吸引企業投資麝半散養試點工程。
第三,完善野麝的活捕取香技術。麝對環境有著較廣的適應性,隨著我國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環境保護措施的深入實施,麝可以棲息的環境面積還會逐步擴大。麝的種群增長率為30%左右。因此,在有效的保護措施下,麝資源的恢復和發展是較快的。如果在進行充分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將野麝活捕取香技術應用於野麝的麝香生產,對於偏僻、貧困、人口稀少的地區,應是一個即可保護麝資源,又可持續生產麝香,又可發展貧困地區經濟,又可保護環境等數贏的措施。基於這樣的認識,CITES公約組織在第十一屆締約國大會的第7號「關於麝的貿易和保護」的決議亦提出「鼓勵發展安全有效的活麝取香技術」
課題組認為,國家應改變單純保護的做法,代之以出台新政策:「誰投資、誰保護、誰受益、誰優先利用」,藉以調動當地群眾、中藥用香企業及其它社會力量來保護麝,又可使必須用香的中藥有天然麝香可用。
現有麝類分布區的管理。在現有較高密度麝的分布、但沒有建立保護區的區域建立麝的重點自然保護區,使這樣的保護區成為資源恢復的擴散源和種質交流的基因庫。同時強化對盜獵的執法行動和其它麝棲息地的保護與恢復。
如此,麝資源可望在10年內恢復到約50萬隻。
第四,充分利用鄰國的資源。我們的鄰國俄羅斯尚有30萬隻麝,每年允許捕殺6萬隻。我們完全可以鼓勵用香企業到俄羅斯進行野麝活捕取香,取香後放掉野麝,以俟明年再捕再取。此項工作一則要國家協助所獲麝香的正常進口,二則要允許投資企業使用所得麝香的大部分。這樣,可減輕對我國僅有的6萬隻野麝資源的壓力,又可保證中藥企業有相當數量天然香可用。
其實,不僅野麝方面,在其他藥用野生資源方面,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鄰國的資源,一則可免其資源之浪費,二則可為之創造一定經濟效益,是對鄰國的支援。
6.藥用瀕危野生動物養殖與恢復工程
麋鹿、賽加羚羊、犀牛是近百年內在我國滅絕的,新疆虎滅絕了,華南虎瀕臨滅絕,野生大象數量少得可憐。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我國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了確保像犀角這樣的戰略性物資的儲備和供應,一些滅絕的物種應該儘快從國外引進,恢復其種群。國內現有瀕危的動物,應鼓勵企業,國家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其馴養研究。
麋鹿重新從國外引回其家園後,種群恢復得很好,其他物種也應該是可以做到的,關鍵在於國家出台鼓勵企業投資引進、養殖併合理利用的政策,而不能光靠國家投資。
我們認為,無論對於我國已滅絕、重新引進飼養的物種,還是即將滅絕而飼養的物種,不能按野生物種保護級別限制其應用,一旦它們有了仔二代、三代,就應協助其在CITES公約組織秘書處註冊,鼓勵其應用產生經濟效益。這是動員企業投資保護的有效措施。
(1)賽加羚羊養殖工程
賽加羚羊原來就在我國北方草原和半沙漠地帶生存。完全可以重新引進,在內蒙古草原上圈出幾十幾百平方公里草原來散養,即可作為旅遊景點,也可作為國內外獵人獵殺的動物,更可保證中藥產業有羚羊角可用。
我國已有賽加羚羊養殖經驗,關鍵是調動企業的養殖積極性,並協助其從國外引進羚羊。
(2)犀牛恢復工程
印度犀即我國原有之犀牛是世界保護動物。為不使這一物種在世界範圍滅絕,我國國務院1993年下令禁用犀角入葯。然而,犀角有急救之功效,應該說是一種戰略性物資,建議國家考慮將之從尼泊爾等國家重新引進,讓之在我國犀牛原生地重新繁衍,恢復其種群。
從1954年中共中央在批文中要求對犀牛等有計劃地開闢牧場予以解決來看,從動物園和研究機構能夠飼養犀牛來看,完全應該而且可以養殖成功,以保證中藥企業應用。
今天非洲廣角(非洲犀牛角)甚多,礙於CITES公約而不能貿易,將來會允許使用廣角的,因而有人不主張在我國恢復犀牛之種群。但作為戰略性物資,還是有自己的種群好,而且廣角功效不如犀角。
犀牛養殖問題同樣是政策和協調問題。因為犀牛角是戰略性中藥資源,為了13億人民的健康,我們不能不考慮重新引進並儘快恢復其種群問題。只要國家出台相應鼓勵政策,就會有企業願意投資。
(3)野生虎恢復工程
保護老虎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老虎生存必需的自然環境。我國雖然在老虎保護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但野生老虎的野外種群並沒有得到恢復甚至仍在繼續衰退。為了更好地加強對老虎的保護,應該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完善已建立的老虎自然保護區,設立生態通道,強化連接老虎種群的走廊地帶。根據近年來的有關報告顯示,在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森林中還有東北虎的種群活動,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野生東北虎種群。1997年進行的普查顯示,該處共有400-500隻老虎,其中95%形成同一個生存虎群,其生境相對較好,它們尚可繁衍後代。如果能與俄羅斯共同建立東北虎棲息地保護區,在可能有虎活動的山林之間建立生態走廊,使老虎活動的區域連成一片;絕對禁止任何砍伐和狩獵;當地林區人口盡量遷移出去。這就有可能實現野生東北虎的種群擴大。
建議請求國務院先對虎骨入葯問題解凍,繼而協助養虎企業到CITES公約秘書處註冊,以鼓勵其養虎積極性,再逐步對虎進行野化訓練,慢慢恢復其野生種群。
(4)大象恢復工程
當今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保護某些瀕危物種僅僅依靠某一個國家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開展一系列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合作,這樣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例如:雲南與緬甸交界地帶森林保護得好,生態環境恢復後,很多野生大象從緬甸那邊遷居過來,目前我國的野生象已經從幾年前的100頭,增加到200多頭了。希望在此基礎上實施我國的大象保護工程,建立大象自然保護區。
7.藥用瀕危植物種植工程
藥用瀕危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支撐體系。一是國家法律、政策支撐,如建立珍稀瀕危藥材及道地藥材保護區、選擇性限制藥材出口和開徵資源保護稅等;二是科技支撐,加強相關的科研和技術推廣,如引種、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無污染栽培技術、野生及道地藥材與易地栽培藥材的比較研究和珍稀瀕危藥材的代用品的尋找等;三是產業支撐,建立藥材栽培及工業化初加工的集約經營產業。
建立藥用珍稀瀕危物種的群居保護區。由於珍稀瀕危物種具有特殊的生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群落結構等因素,因此,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使更多的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的保護。發展珍稀瀕危藥用物種的保存技術。收集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種質,系統研究種質特性評價體系、異地保存和離體長期保存技術,建立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種質的基因庫。
建立生態葯業發展模式。用生態平衡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全面指導中藥經濟。避免中藥生產中對生態平衡的各種破壞,建立生態葯業模式。根據各地所異,建立農業與葯業結合、林業與葯業結合、牧業與葯業結合以及其複合模式等,使中藥產業與中藥資源協同發展。
8.大力支持野生變家養家種的科研
野生變家養家種是最好的保護途徑,歷史上如此,今天仍然如此。梅花鹿與熊的養殖即是成功之範例。由於梅花鹿的大規模繁殖,鹿產品大量過剩,充分保證了中藥產業的原料供應;由於引進了活熊膽汁引流技術,我國養熊業不僅保證了中藥產業熊膽粉的持續供應,而且保護了野生熊,今天已無人獵熊取膽了。
人蔘栽培的研究成果使我們今天有大量的園參可用;天麻栽培的成功使種植天麻供應充足,緩解了對野生天麻的壓力。石斛的栽培研究也是成功的例子,但推廣尚不夠。
儘管50餘年來,我們對於近百種野生動植物變家養家種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取得了許多成果,但有些科研工作由於經費不足而停頓下來了,變成功虧一簣的憾事。如,穿山甲、蛤蚧等的繁殖研究還有一些環節需要突破,限於資金而無法進行。其實,有人估計每種所需資金也不過數十萬元。
因此,國家仍需要大力支持變野生為家養家種的科研工作。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可用人工種養緩解對野生資源的壓力,更可以不待物種瀕危即可通過人工種養方式予以保護。實際上,瀕危後再保護,已是亡羊補牢。
9.促進家養家種變野生的研究
野生變家養家種的研究可以保證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又可緩解野生資源的壓力。而家種家養變野生的研究則可恢復野生種群,保證生物的多樣性。
麋鹿養殖並放歸大自然是變家養為野生種群的成功範例。
野生虎已經極少,自身幾乎無法恢復其種群。如果遷移部分人口,為其騰出大片棲息地,並在其棲息地內為之培養大量的食物,對之進行野化訓練,是有可能將之野化為野生種群的。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計劃,統籌安排。
此外,許多藥用植物只要封山育林,嚴禁採挖均可自行恢復,有些如野山參,還可將其種子撒播,從而恢復野山參。而這一工程的前提是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創造良好的生境。只要保證了其生境,「天涯何處無芳草」。
10.新葯申報應提供資源情況說明
2000年10月於昆明召開第一屆瀕危中藥資源保護利用戰略研討會上我們就提出,為保證中藥生產不破壞資源,不造成某些物種之瀕危,但凡申報新葯,必須說明用的是野生資源還是人工種養產品,說明資源的丰度,證明新葯投產後不會破壞資源。倘若有可能破壞資源,則不能批准生產,而應鼓勵採用種養產品。
11.普查資源,重新確定瀕危藥材名錄
第三次全國藥用資源普查之後,國務院隨《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發布了《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其中共收載國家保護動植物中有藥用價值的植物168種,動物162種,至今這一直為中藥企業所遵循。但第三次全國藥用資源普查距今已有20多年,時過境遷,許多情況發生了變化,有的更加瀕危了,如麝由二級保護提升為一級保護;有的基本上不存在瀕危問題了,如梅花鹿、天麻、杜仲等。因此,應重新普查全國藥用資源,並應專門指定一個組織研究制定藥用物種瀕危的標準,定期對各種藥用資源進行評估,確定其在保護名錄中的地位,以免得保護不力或保護過度。
此外,再次公布《藥用動、植物資源保護名錄》時,最好將僅有藥用價值,但不用於中成藥生產、也不用作飲片上市、也不出現於《藥典》中的物種,如各種無脊椎動物,各鷹科、鴨科動物等,從名錄中去掉,以免給人錯覺,似乎那麼多物種瀕危都是中藥應用所致。
12.區分野生與種養,鼓勵利用種養產品
藥用動植物的種植或養殖有利於減輕對野生物種的壓力,國家應制定有關政策嚴格區分野生和種養產品,凡含種養產品中藥進出口應予以簡化手續,並減免保護稅,以鼓勵中藥企業利用種養產品,甚至自己去進行種養。如天麻、銀杏、杜仲等,人工種植的已到了爛市程度,不應嚴加管理而限制企業使用了。
13.保護藥用瀕危物種培訓工程
中藥企業多認為自己依據藥品法採購、生產與銷售均是合法的行為。從我們調研看,藥廠對國家保護部門的許多規定並不清楚,如瀕危物種的採集許可證,收購許可證,含瀕危物種成分的藥品准運證等,甚至抱怨說,連主管部門都不清楚,也拿不出這些證。
因此,為避免執法有「不教而誅」之嫌,為了更好地保護藥用瀕危野生動植物,更合理地加以利用。建議對中藥企業的主要負責人進行法律法規及政策培訓,同時對有關藥品經營部門負責人進行培訓教育,使之充分了解、自覺遵守有關保護政策法規。
任何新的保護政策及法規出台,不僅應在媒體上公布,更應與中藥管理部門聯合下發文件,並組織有關企業負責人學習討論。
14.建立藥用瀕危物種種養聯合會,保護種養企業利益
建議儘快建立藥用瀕危物種種養業聯合會,以保護種養企業的利益。該聯合會是企業自律性組織,負責規範種養行為,推廣種養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調宣傳等;與國際有關機構聯繫,協助種養企業到CITES公約組織註冊以便於產品國際貿易;向國際社會宣傳中醫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消除對中醫藥的誤解;作為政府與種養企業的聯繫紐帶,代表企業利益向政府反映有關問題與要求。
倘若早有這樣的聯合會,倘若虎骨問題決定時與之協商,則我國不會禁用虎骨。
建議這一聯合會設在中國中藥協會下面。
15.保護野生物種資源要從娃娃抓起
保護野生動物必須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才能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才能造成「保護野生資源,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才能為保護工作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首先,各主管部門應加大宣傳的力度,增加宣傳投入,要積極發揮各種自然保護組織和團體在宣傳方面的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參與野生資源的保護事業。其次,通過舉辦夏令營、科普講座等活動,在中小學生中增加青少年對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和了解。比如在學校開設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課程;在保護區的劇院、娛樂中心等公眾場所張貼有關的保護信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科普讀物等多種媒體,編成瀕危資源保護畫冊、電視片等,有效地普及野生動物知識,提高人們熱愛野生動植物的自覺性,擴大社會影響。
保護野生動植物涉及面廣,專業性、社會性、政策性強,必須依靠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只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公眾的參與才能搞好。
幾十年來,我國的失誤主要是教育的失誤。自西學隨帝國主義的槍炮進入中國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將中國傳統文化視為舊文化,統統在打倒之列,因此,中華民族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自然的優良傳統,均已不在中小學教育內容之內。
要真正在全民族中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樹立起保護瀕危以及一切野生動植物的思想,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小學教材及其課外讀物中就應該有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等等內容。
此事應由擬設的中醫藥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協辦。
課題組主要成員:仲海亮 杜艷艷 孟智斌 陳珩 趙潤懷
參考文獻:
1.姬昌(即周文王),易經
2.孔子,禮記
3.賈謙等,中醫藥戰略地位研究總報告,2003
4.賈謙等,麝資源保護與利用方法初探,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2002,4(6).55-57.
5.范志勇,中國黑熊現狀和養熊業的發展,《大自然》.2000(4).40-42.
6.國務院,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
7.范洪哲等,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8.CITES公約組織秘書處,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2003年3月
推薦閱讀:
※【揭秘】中國富豪正落入移民美國的巨大陷阱
※欣賞中國女服的變遷
※「中國攝影家眼中的坦尚尼亞」攝影展作品欣賞
※華裔數學家坦言中國人缺點:孩子為考試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