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佛成佛的四大竅門

念佛成佛的四大竅門(2010-05-07 10:50:55)

內容提要:

一、至誠恭敬:世出世間一切法門要想成就都離不開至誠恭敬,它是世出世間一切成功的竅門,念佛往生是世出世間最無上的大事因緣,阿彌陀佛以願力慈悲接引十方眾生脫離苦海,往生極樂,住不退轉,當生成佛,十方眾生當以最至誠恭敬之心念佛之功德,求生極樂。至誠恭敬是念佛成佛的第一大竅門。

二、五根五力:真信(信力)才能力行(精進),力行之時,需要念念不忘往生、念念不忘念佛(念力),需要時刻對往生極樂世界堅定不移(定力),選擇往生極樂世界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同時往生極樂世界當生成佛,必定會達到智慧圓滿(慧力)。

三、八正道分:佛說:末法時期,以凈成就。選擇凈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圓滿正道。為實現往生這一世出世間最偉大的目標,日常修行中,念佛行人需時刻做到:正見(娑婆苦惡,如夢如幻,唯有往生極樂,才能脫離苦海,當生成佛),正思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脫離三途六道,救苦救難),正語,(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正業(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正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和職業環境中,以隨緣盡分地救度眾生為使命),正精進(以正當的努力往生極樂,不做無為的苦行和邪行),正念(持名念佛為最善之念,最善之行),正定(念佛三昧為最正確的禪定)。

四、一門深入:修學有八萬四千法門,一門深入即能做到一通百通,一即是多。以凈土法門為主,以往生極樂世界為唯一大事,讚歎諸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多即是一。

第一節、至誠恭敬

印光大師在世時,當永嘉某居士來信問他老人家念佛修行有何秘訣的時候,他回復居士說:「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已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那麼,什麼是至誠?至:最、極的意思。誠:真實的心意。至誠,最真實的心意,最誠懇的心意。什麼是恭敬?對尊長嚴肅而有禮貌。阿彌陀佛為了救度十方苦難眾生,苦行學道,在諸佛如來佛力加持下,以大悲願力為十方眾生建立了當生成佛的候補處——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眾生,令眾生永脫輪迴之苦,當生成佛。這樣的功德不可稱說,當然是世出世間最受尊敬的導師。因此,我們修學念佛法門,必須要以最誠懇的心意修學,全心全意的修學,對於佛法三寶,必須至誠恭敬。至誠恭敬是念佛成佛的第一竅門。

與至誠恭敬相反的是傲慢,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傲慢的根本就是愚痴,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印光大師在回復濮大凡居士的信中說:「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咸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不堪設想者。」

老人家在回復高邵麟居士信中還告訴我們:「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與「恭敬」這個念佛成佛的第一竅門是印光大師從古德修行的典範中總結出來的。修學佛法,當以破「我執」和「法執」二執入手,只有至誠恭敬,才能放下自我,得佛加持,與佛同體;才能念佛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至誠恭敬是破除我執慢心的良藥和訣竅。

不僅如此,佛在《佛說觀無量壽經》中,告訴我們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從佛所說聖言量看,往生極樂世界發三種心,第一種心就是至誠心,可見,往生極樂世界至誠心是關鍵的關鍵,這也再次說明至誠恭敬對我們修學佛法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從阿彌陀佛十八、十九、二十這三個攝十方眾生往生願中分別有「至心信樂」、「至心發願」、「至心迴向」可以看出,「至心」也是阿彌陀佛三個核心大願的共同之處。這裡,阿彌陀佛也十分明確的告訴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至誠恭敬之心。

因此,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第一個下手之處就是至誠恭敬。對照佛要求的,我們做到了嗎?沒有做到,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喊破喉嚨也枉然。

第二節、五根五力

佛在《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可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念佛必須具備的,其中五根、五力又是基礎和關鍵。念佛行人具備五根五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大竅門。

佛說:「能生善法,故名為根;能破惡法,故名為力。」五根為生聖道之根本,五力為增長聖道之主力。念佛成佛是世出世間唯一一大事因緣,我們末法眾生深處五濁惡世,在念佛修行的道路上需要不斷對自己的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根機的積累、培植,也需要發揮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力量,推動我們在念佛成佛的無上大道上勇猛精進。

一、五根:念佛人必須具備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五種基礎和根本。簡單的說:信根,於諸諦理,信忍樂欲。進根,信諸善法理,倍策精進。念根,追求正道,不忘正法。定根,攝心正道,響應不散。慧根,以觀照慧,抉擇分明,思維真理。既是歸依本心之根,又是修學之力。具足,又稱無漏根,無漏根就包括這五個方面,指解除煩惱增進善法的根本修行條件。

1、信根:信心之根。真信念佛往生是修行的無上正道,信佛、信己,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堅信而不懷疑,即達到「至心信樂」是念佛往生修行的第一個根本。信根是基礎,無有信心,其他無從談起,往生更為空話。

2、進根:精進之根。發菩提心、勇猛精進是念佛往生之人必須需要具備的第二個根本。

3、念根正念之根。「一向專念」一門深入、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是修持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第三個根本。

4、定根:收攝之根。持戒念佛,行住坐卧不離念佛。把心念攝受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上,不散亂、不昏沉,這是修行念佛法門的第四個根本。

5、慧根:智慧之根。念佛法門當生成佛、智慧圓滿,難值、難信、難思、難見,能修行念佛法門之人需要無量劫修行根基和智慧。這是第五個根本。

二、五力:五力是五根在現實修行中得到發揮,而產生出來的五種力量和效能。是念佛修行必須具備的五種根本力量。簡單的說,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進力:進根增上,故能破懈怠。念力:念根增長,故能破昏妄。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亂。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

1、信力:信心之力。發揮信根的作用,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產生一種破除眾生不能成佛的疑惑,破除一切邪見,不會為邪法所動搖的力量。信力能夠破除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煩惱。

2、進力:精進之力。發揮進根的作用,產生出了一種勇猛頑強、百折不撓、耐勞忍苦,心不昏昧,產生不達目標不罷休的力量,努力完成出離生死大事。進力能破除身心種種懈怠。

3、念力。念佛之力。念佛是無上的正念,發揮念根的作用,通過一向專念、一門深入的修持,產生出一種往生成佛的正念之力,完成當生成佛成就無上功德。念力能破除妄想執著等諸邪念。

4、定力:禪定之力。發揮定根的作用,通過精進念佛產生出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定力能破除散亂心。

5、慧力。智慧之力。發揮慧根作用,通過念佛顯發彌陀(自性)慧光,在保證往生的同時,隨緣盡分的幫助眾生除滅煩惱、解脫痛苦,讓更多的眾生能念佛成佛。慧力能破除煩惱的黑暗和無明的愚昧。

五根五力以信為始,慧為終。顯示信心是以智慧為主。五根能生聖道,五力能入聖道。故五根、五力又稱五慧根、五慧力。

第三節、八正道分

八正道,即通常所說的能了脫生死出離法界的念佛成佛成功八要素,又作八正道分、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證道方法。這八聖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是念一句佛號,最重要的還在於生活中的修行,而這八正道,正是我們念佛行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基礎和標準,也是我們念佛修行成功與否的竅門。

正見,即正確的知見;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正語,即正當的言語;正業,即正當的行為;正命,即正當的職業或生活;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正念,即正確的觀念;正定,即正確的禪定。這八個方面修行道法包含了現實修行中的方方面面,從這八個方面入手,便是成佛之道,故稱八聖道。

那麼,在現實修行中念佛行人怎樣做才證得八聖道呢?

1、了知說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和令十方眾生平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唯一一大事因緣,明白末法眾生只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堅信一句佛號就能了脫生死,此即無上正見。

2、一心繫念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大事因緣,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至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以一句佛號攝住身心,斷惑證真,入大涅槃,此即正思維。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收攝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以無漏智慧舍除四種邪命即是正語。

持戒念佛、三輩往生,修行凈業三福,住於清凈梵行之中,不做殺、妄、盜、淫等不正的行為,做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的事業,是正業。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無上智慧,消除身口意三業之中的五種邪命,念佛行人,應該住在清凈無染之中,以道自活,增長法身慧命,即是正命。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勤行精進,不疲不倦,念念相應,知行合一,行智一如,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求感應、不求好境、不求神通、不求去除妄想、不求一心不亂即是正精進。

要斷妄證真,得無上智慧,用一句佛號轉八識為四智,妄念起時,佛號即起,「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把心念落實在阿彌陀佛聖號上,把心意落實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上,念念不忘生死大事,任何境界下,不忘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大事因緣,任何狀況下,念念不離彌陀聖號即是正念。

隨著念佛功夫的不斷增長,一念念佛一念佛,念念念佛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得入念佛三昧之正定,遠離不定、邪定、有漏禪定等即是正定。

此八正道具足戒定慧無漏三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定;正見、正思維是慧學。此八正道統攝身口意三密,以念佛往生唯一一大事因緣,統攝身口意,做到三密相應。正語攝口業;正見、正思維、正念、正定是攝意業。正業、正命、正精進是攝身業。此八正道歸結起來即是善導大師教我們念佛三要訣: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念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這個念佛三要訣就是八正道的總結。

本章涉及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組成佛法三十七道品。道品,為梵語bodhi-pāk?ika 之意譯,又作菩提分、覺支,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盤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於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1、四念處,又作四念住。(1)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凈。(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2、四正勤,又作四正斷。(1)已生惡令永斷。(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註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3)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第四節、一門深入

所謂的一門深入,即專攻一門技術或學問,以期深造,稱為「一門深入」。我們知道,無論是做世間的事業,還是出世間的道業,一定要用志不分、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全力以赴、一門深入。成佛作祖是我們唯一的目標,念佛成佛是唯一一大事因緣,更需要我們一門深入、一心一意。故佛在《楞嚴經》說:「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凈。」這是佛在楞嚴會上問菩薩大眾,你們各用什麼方法(門,法門)證得「圓通」境界?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分別介紹了各自證道的經驗。例如,《楞嚴經》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是由「念佛」「一門深入」,而證到「圓通」。因此,《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被錄入《凈土宗五經一論》里,成為我們凈土宗必讀經典。「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我們持名念佛最重要的方法。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縱觀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唯以念佛成佛、往生極樂為一大事因緣,阿彌陀佛乃「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念一阿彌陀佛名號即念十方諸佛聖號,讚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即是讚歎諸佛如來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成就往生極樂凈土即是成就一切諸佛剎土。成佛的《法華》、《華嚴》,降魔的《楞嚴》都有凈土念佛成佛篇,所有的經典即是對《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是對阿彌陀佛聖號的註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故蓮池大師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同樣,蕅益大師也講:「念得阿彌陀佛純熟,三藏十二部極致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古大德教我們念佛的秘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不」即是念佛法門所要求的「一門深入」。懷疑,心不清凈,夾雜,念不清凈。凈念相繼,真正凈念,念佛心中決定不能夾雜,不但世間一切善惡法不能夾雜,一切佛法也不能夾雜,夾雜佛法也不能成就,念多夾雜,即把自己的心力分散了。 執持名號,一定要念茲在茲,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心裡起了念頭了,不管什麼念頭,不管想什麼,念頭一生,馬上就想阿彌陀佛,就觀想阿彌陀佛的形象,心想佛,口念佛,不想別的,想別的就是夾雜,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修學的方向,決定不能偏離。初學念佛有雜念、妄念是正常現象,不要理會它,把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妄念為什麼去不掉?總是在世緣沒放下,世緣統統放下,妄念就沒有了。 念念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佛心。一念為自己是夾雜。夾雜,不是說你念佛時夾雜,不念佛時牽腸掛肚一大堆,這還是夾雜,你心不清凈。 一面念佛,一面還想參禪、還想念咒、還想看經、研究戒律、做法會,統統是夾雜。 相繼是不間斷,日夜不間斷,不是叫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現在這個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叫念念不間斷,口念間不間斷沒關係,口裡縱然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心裡還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想別的,已經斷掉了,那不管用。心裡沒斷,口裡不念,真管用。沒一念想到自己,是真正不間斷。 六根不再攀緣外面境界,眼可以看,耳可以聽,你看的、聽的不要放在心上。只有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叫凈念相繼。妄念、雜念太多,繼續念下去,一直念,念上三年,妄念少了,少到一個半小時有兩、三個雜念,功夫就不錯了。 「繫念是念佛的秘訣」。「系」是心裡有心事、有念頭。念是「今」、「心」,心上真有,牽腸掛肚叫繫念。「繫念」專指二六時中心裡有佛號。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口裡有沒有無所謂,口裡念佛是自度度他,念給別人聽的,真正的工夫是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如果口裡有佛號,心裡沒有,就是一天念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 世上講牽腸掛肚,你牽掛的就是心裡念的,一生中最牽掛的有兩個字:愛、恨。愛牽引你到餓鬼道,最恨的牽引你到地獄道。把愛與恨換成阿彌陀佛,即轉煩惱為菩提,你就成功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不但永脫輪迴,而且永脫十法界。時刻觀察自心,心動,心裡有念頭,有妄想,不管是喜歡,是厭惡,是善念,是惡念,只要念頭一動,第二念就轉成阿彌陀佛。如果能堅持半年、一年,智慧開了,眼睛就放光,六根聰利,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能通達、明了。 正念是第一念,絕對正念、無上正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去念佛。改過最妙的方法、滅罪消業障極妙的方法就是「無念」,無念是無妄念,妄念就是分別、執著。「阿彌陀佛」是最真實、無上的正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間斷,三個月見效。妄念少,心自在、安寧、法喜現前。

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就是貪嗔痴、自私自利,隨順煩惱習氣,這是無始劫來熏習成的,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止住。以一個念頭把一切念頭都打掉、壓下去、化解掉。把一切念頭都轉變成阿彌陀佛,讓你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沒一個雜念,你清凈心就現前,就得一心不亂。順境里,貪心起了,「阿彌陀佛」,把這個心馬上換掉,絕不讓貪心增長、相繼。逆境、逆緣,嗔恚心煩惱生起來了,不高興了,馬上「阿彌陀佛」把它壓平,絕不讓嗔恚、嫉妒增長、相續。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完還罵人,還生氣,還動喜怒哀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一天不念佛都沒關係,一動念就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不動念時沒有阿彌陀佛,一起心動念,馬上「阿彌陀佛」,叫覺得快。果然心地清凈,一天念十聲,二十聲也行。這功夫用久,能綿綿密密日夜不斷。你真干,三個月就有效果,你會覺得身心愉快,煩惱雜念少了,智慧多了、增長了。六個月會有明顯效果。頂多三年,就從凡夫地契入法身菩薩果位,往生西方實報土。往生的人個個身心清凈,皆得清凈平等無為法身,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沒有這個心、這個願、這個行持,佛的力量加不上。我們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一分,有十分功夫,佛加持十分。(——凈空法師語)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多如恆河沙。他們所講的也合乎經論的一些道理,但在談論中或輕視、或否定、或懷疑凈土法門。我們一聽,心就動搖了,這一生又空過了。善導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之心,一點不懷疑。甚至於諸佛菩薩說,或是釋迦牟尼化身現前說道,我還有一個更好的法門,比念佛更快捷,我們也謝謝佛,不再更改了。要有這樣的堅定信心才行。

印光大師在《復周群錚居士書三》)提到了「一門深入」。他說:「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徹底放下,徹底提起。中下之人,以無一切作為,遂成懶惰懈怠。則自利也不認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楊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須二法相輔而行,但專主於自利一邊。二林之語,亦不可誤會。誤會則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專主自利,非並隨分隨力教人修習凈土法門全廢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何於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余門也。一門深入盡廢余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況吾儕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於一處,不妄賓士者,甚難甚難。」其中提到「一門深入盡廢余門,唯打七時方可。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有人因此可能以為印光大師在反對「一門深入」,當我們仔細閱讀其實不然。念佛成佛往生極樂這一大事因緣是我們最大的目標,一門深入就是要求我們在念佛成佛的大事因緣上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懷疑、夾雜和間斷。印光大師為凈土十三祖,在這一問題上絕不會告訴我們不要一門深入,因此他老人家第一句話就說:「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不僅如此,在現實修行中,印祖也給我們做出了「一門深入」的榜樣,在印祖修行的關房裡,只供一尊阿彌陀佛聖像,聖像後面寫了一個「死」字,一個香爐,一卷彌陀經。對於成佛了生死的大事上,大師告訴我們必須「專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對於不同根器之人,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哪一法門,又能不是佛法僧、戒定慧呢?哪一法門又能超出「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念」的範圍呢?而這「六念」、包括八萬四千法門又何嘗不涵括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德聖號中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門深,即智慧如海,一門入,即入八萬四千法門;三千大千世界不外一介之爾、一孔之內,十方世界諸佛剎土不出你我一念、自性一心。佛法是無上法,智慧法,絕對真理,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三乘。理解佛經以及祖師語錄,萬不可斷章取義。


推薦閱讀:

維持夫妻和諧的小竅門,你知道多少?
趙金成0的文件夾【面試竅門】
糖尿病人吃雜糧有竅門

TAG:竅門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