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功夫,三層九段論

太極拳功夫,三層九段論(一)

太極拳《拳論》說:"理不明,延明師;路不通,訪良友。"在我見到的太極拳武館、武校中,有一大批曾拿過國家級、省級比賽冠軍、亞軍的太極拳修鍊者,他們基本上現在都是教練員,有的還任館長、校長等職。但是由於理不明、路不清,不知太極較高境界,所以當在比賽中拿到名次後惰於練拳,給人有"苗青壯而未結穗"的感覺。睹此情景,實為惋惜。於是我夜讀前輩太極拳大師的經典。並身體力行,堅持研練,多次向我的老師——陳正雷大師請教,現將我學習領悟到的點滴體會公之於眾,以便共同研練、共同提高。

習練太極拳如同學生上學,可分成小學、中學、大學三階段;又如同上樓梯,不經過一樓就上不了二樓。必得一步一個腳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每層功夫都有一定的驗證、標誌,表示功夫的現有水平。從體用技擊意義方面而言,可分為用技(懂勁)、用氣(化勁、太極境)、用神(靈勁、無極境)三個層次;從練新拳步驟和方法而言,可分為九段。

第一層功夫,從體用技擊意義上來看,由開始沒有內氣到引得內氣,進而由內氣漸足,再到通周天這個階段。擊技較微,但可用四正四隅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技功去取勝於人,所以要概括成用技階段。練拳時,從身體直接感覺而言,這個階段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從練拳步驟與方法而言,可經歷以下六個階段。

一、熟套路、明姿勢。

套路是太極拳的整套架式,姿勢是整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側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讓"明"師去正架,側重於姿勢的正確,只有這樣才能牽動內氣。因為太極拳是動中求靜,以外有的動作去牽引體內的先天真氣。所以練拳時必須排除雜念,保持頭腦清靜,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收斂內氣,引得真氣先天之氣在體內鼓盪。《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即腎臟先天混元之真氣,也就是下丹氣、命根元氣,是人體的"發電機",一切拳法,氣功都從此處進行開發。怎樣才能引動內氣(真氣、元氣)?要求必須"靜"。怎樣才能"靜"?要求必須"松"。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松而後可靜"。這一階段如同學生寫字,只要求寫成橫平、豎直、點鉤等筆畫,組成方塊就行,讓人一看,你打的是太極拳,有這個味就行。身法上只要求頭部自然端正,立身保持中正,做到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做好弓步、虛步、開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於不可避免的弊病,像挑肩架肘,橫氣填胸,呼吸發喘,手足顫抖等現象,不宜深究,但運動方位、角度、順序必須絕對正確,力爭做到姿勢柔軟,大方順遂,如每天能練10遍拳左右,兩個月就可熟練套路。

二、在熟練套路以後,這一階段的關鍵,就是要早、晚堅持練樁功。

陳氏太極拳老前輩講:欲求高功夫,必須多站樁,站樁為換勁之根,習而久之,能使弱者變強,拙者化靈。所以拳諺有練拳不練樁步,房屋無樑柱。通過練《陳氏太極養生功》中的無極渾圓樁,一可增加腿部力量的支撐力,二可體會到放鬆的感覺,三可迅速增加內氣。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體,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端正"可理解為身軀四肢與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也可理解成在歪斜情況下的曲中求直,保持相對平衡之意,如老架一路中的"斜行"動作,就是講曲中求直。只有下盤穩固,才能放鬆。為做到這一要求,要多練拳,多站樁,注意松胯、屈膝、圓襠保持立身中正。隨腿部力量增長,方法的放鬆,可使胸、腎、肘部位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鼻吸體內先天氣,真氣提升,外氣從鼻孔入而下降,舊稱闔。此時百脈皆開,下命與上性相合,舊稱橐。鼻呼,體內先天氣,真氣下降,外氣從鼻孔出而上升,舊稱辟。此時百脈也都張開,上位與下命又相會,舊稱龠),呼吸自然,肺活量增,第一階段諸毛病就消除。這一階段大約需3至4個月,身法已得到調整,姿勢已基本正確,已有內氣活動感覺,一開一合雙手掌心勞宮穴及雙腳足心湧泉穴會出現發熱、發麻、發涼、發脹感,腹部發熱並有"雷鳴"(即腸鳴音)。此外,身體還可出現大、小、輕、重、光亮、癢、跳等感覺,以上這些感觸現象在練拳中出現其中之一,我們便稱之為"得氣感",已引動了內氣。如有的人在練"金剛搗碓"握拳舉右手時,胳膊、肘會自動往上跑,屬得氣感現象。

三、疏經絡、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連臟腑,外系肌表,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俗語說人活一口氣,氣分為稟賦於父母的先天元氣(真氣),與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稱為內氣。還有口鼻吸入的大自然之氣,稱外氣。《拳論》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又說:"以吾身自有之元氣,運氣吾身","以氣運氣,一氣貫通"。以有形的動作,具體的一招一勢,通過放鬆、入靜等手段,配合意念與呼氣,由外氣(鼻呼鼻入)引動下丹田腎臟之真氣,日積月久內氣充足後沖貫百脈,使經絡暢通無阻。一開一合,內氣上下鼓盪,達一氣貫通。何謂"一氣貫通"?即氣通大小周天之謂。

在第二階段的後期,體內已有內氣流動之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通流不暢,機氣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為解決這個問題,在第三階段一定要注意意念導引,即一舉一動先要意到,意到才能氣到,氣到才能勁到。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練拳有時會出現不順,自覺彆扭等現象,可自行調整最佳身法,以得勁為準。練拳速度應慢不應快,做到一招一式,精力專註,活潑無滯,達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即開內氣散佈於四肢;合內氣下沉,氣沉丹田。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僵勁、拙力也會慢慢克服,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自己按拳勢要求練拳時,明顯會覺得隨動作開合,內氣上下鼓盪有節奏,有規律地運行。

到此階段,達到以外形引內氣的階段,由招熟而逐漸懂勁,這時的功夫在技擊方面是很有限的。內氣僅有感覺,動作中會出現斷勁、丟勁、頂勁的凹凸缺陷,不能一氣貫通,即未通任、督二脈,沒有通大小周天。發出來的勁,不是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而是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零斷勁。有的動作中內氣明顯,有的動作中內氣似無,所以適應不了技擊,如與不會練武者較量,尚有一定靈活性,雖可有,但不巧。有時偶然也會把對方發出,自己確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拳論》稱此為"一陰九陽跟頭棍",剛多柔少,陰陽不平衡。心急難吃熱豆腐。飯要一口一口吃,隨天長日久該有的會自然而來,一切順其自然。

四、形合氣,環無端

形是拳架動作的外表,氣是內氣與外氣統稱。《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這就要求招勢都要注意以心意引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催外形。此階段要求形、氣結合。用氣的方式是通過鼻呼鼻入外氣,加強意念,通過動作引動氣,但呼吸要絕對保持自然,通過拳架動作的開合,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地在體內運行。此階段開始注重六合的要求,外形在內氣催動下,做到一動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周身無有不靜。動靜開合,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諺語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擊敵如摧草。"說明形氣結合,身肢順遂的重要性。這一階段有肌膚髮脹、發亮、光滑,手指特別發麻,足跟發重,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現象出現。

【未完待續】在明天的《太極拳功夫,三層九段論(二)》中將繼續為您分享:練拳的九階段之後五個階段:

五、達六合,通周天;

六、充內氣,實其腹;

七、覺靈敏,知己彼;

八、圈欲小,得機勢;

九、圈變無,成太極。

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
太極雙魚圖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三)
太極拳最高境界是見「自性」
三拳合一(七)讀《黃庭經解》,明孫祿堂「當中一點子」

TAG:功夫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