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 》菁華選粹 (1)

如何標記批註?

愛雅閣書館歡迎您

《論語 》菁華選粹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解:孔子說:「學習修養自己和福國利民的學問,又能夠適時地實行,豈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豈不是很快樂嗎?當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成就時,即使旁人不知道,心裡也沒有絲毫怨恨,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風範嗎?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白話解:一個關懷世道人心的君子,必定很專註、很用心於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好了,人道自然因此產生。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應該是仁的根本吧!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解:孔子說:「刻意說出甜蜜中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那樣的人很少有仁心的。」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白話解:曾子說:「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劃事情,有沒有盡心?和朋友相交,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我所傳授的學業,有沒有不純熟的地方?」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白話解:孔子說:「做一個學生,在家應當孝順父母,出外應當恭敬師長,做事應謹慎說話要誠信,對眾人要平等友愛,特別應該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此修行還有餘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功。」6.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白話解:子夏說:「一個人,能用尊敬賢能的人,來替代愛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盡心儘力,服事君主時貢獻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誠信不欺,這樣的人,縱使他謙虛地說沒有讀過書,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學問。」『賢賢易色』另解:娶妻重德而輕色。(明夫婦之倫)7.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白話解: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不威嚴,不為人尊敬,肯向學就不至於頑固粗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己的人為友!如發現自己有了過失,不要害怕去改。」※(雖然無友不如己者;只是我心常見,人之勝己,故友之。)8.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白話解:曾子說:「對於親人過世時的喪葬事宜,如果能夠謹慎守禮,對於亡故很久的祖先,仍然不斷地追思懷念,則風俗民情必然趨向淳厚善良啊!」9.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白話解:子貢說:「老師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10.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白話解:有子說:「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傳下來的道,以禮為最美好,不論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但也有行不通之處,這個時候如果只知道要『和』,一意孤行地用『和』,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行的。」(為和而和,沒有原則失去立場,和有何益?)11.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白話解:有子說:「與人有約應該守信,但所約定的事必須合乎義理,方能實踐遵守。對人恭敬,必須合乎禮節。才能避免被人輕視侮辱。如果他所依靠的是一個值得親近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值得尊敬和效法了。」1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白話解:孔子說:「君子飲食不強求溫飽,居處不強求安逸,勤勉任事,出言謹慎,又能常向有道德學問的人請益,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能這樣子可以算是好學了。」※(志在聖賢,不在安飽。)1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白話解:子貢說:「雖然貧窮也不諂媚,雖然富有也不驕傲,這樣的人,老師以為如何呢?」孔子回答說:「可以算不錯了,只是還不如,貧窮仍能樂道,富貴仍然好禮的人啊!」1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白話解:孔子說:「不必憂慮別人不知道我,應該憂慮我不能了解別人。」※(求他人的了解是求其在他,君子求其在我。不知人則無法祖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故知人是進德修業所必須。)《論語 · 為政第二》菁華選粹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白話解:孔子說:「詩經三百首,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詩來概括;即是:心裡沒有邪念。」※ 心為根本,心無邪念即心正,心正則身正,言語行為皆正矣。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白話解:孔子說:「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子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於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 孔子以為禮治優於法治,然禮治、法治不可偏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白話解: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三十歲時能運用所學的道理,以立身行事;四十歲時能通達一切事理,沒有疑惑,不為邪說所動搖;五十歲時能知道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凡所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心裡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歲時能隨順心裡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隨緣自在,卻不會逾越規矩法度。」4.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白話解:孟懿子向老師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逆。」一日樊遲為老師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回答:『不要違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作兒女的應當依禮來奉侍,父母過世了,要依照禮節來埋葬,依禮來祭祀。」※(禮,貴在心誠,不在形式。)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白話解:孟武伯問孝道。孔子說:「讓父母親只擔心你的疾病。」※(孝子謹慎以持身,不妄為,唯疾病不能自主使必無。)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白話解: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人講的孝順,只是能養父母就算盡孝道了。但是狗和馬,一樣有人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的心,養父母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分別?」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白話解:子夏問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時,由年輕的負責服務操勞,有了酒食,先為長者陳設,請長者先吃,這樣就算是孝了嗎?」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白話解: 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知當中,領悟出新的道理來,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按錢穆先生註:教學合一,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後能教。)9.子曰:「君子不器。」◎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像一件器具,只限於一種用途。」10.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白話解:子貢問老師: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先把事情做好,然後照他所做的來說。」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徇私,小人徇私相結合,但不講忠信。」1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白話解:孔子說:「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按錢穆先生註:學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無所得。思而不學,則事無驗證,疑不能解,將危殆不安。故『學與思』當齊修並進,不可偏廢,僅學不思,容易迷失自己。僅思不學,亦是把自己封閉孤立了。)13.子曰:「孔子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白話解:孔子說:「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誨女知之乎!女,汝也。14.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白話解: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擱置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地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擱置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地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少有後悔的事情了。」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白話解:孔子說:「不是他的祖先卻去祭拜,這是諂媚。遇見道義上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做,是懦弱沒有勇氣。」《論語 · 八佾第三》菁華選粹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白話解: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禮有什麼意義?有何用處?人如果沒有仁心,製作音樂有什麼意義?要怎麼運用?」※ 禮、樂不分家。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白話解:林放問禮的本意。孔子說:「你所問的意義十分重大,依禮而言,與其過於奢侈浪費,寧可節儉樸素。辦理喪葬大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內心哀戚些好。」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不與人爭,如果一定要說有,除非是在舉行射箭比賽(古有射禮),比賽前,雙方互相作揖敬禮,才升堂開始比賽,比賽完之後,又互相作揖才退下,勝負已定,勝者又向敗者作揖敬禮,請他上堂飲酒受罰,像這樣有風度的競爭,才可以稱得上:君子之爭。」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白話解:孔子說:「官雎那一章詩,有歡樂但不放蕩,有悲哀但不過份傷痛。」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白話解:孔子說舜那個時候的韶樂:「十分的美,又十分的善。」講到周武王那個時代的音樂說:「十分的美,但是沒有達到十分的善。」※(舜王以大孝受堯帝之禪讓,武王以兵力革命,故非盡善。)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白話解:孔子說:「在上位不能寬以待下。行禮時沒有敬意,遭遇喪事時毫無哀戚的表情,這種人還有什麼可看的?」《論語 · 里仁第四》菁華選粹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白話解:孔子說:「一個鄉村、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住所,不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哪裡算得上有智能呢?」2.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白話解:孔子說:「富有和尊貴是人人所希求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手段取得,也不願意接受。貧窮與卑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手段來改善,也一定不會逃避的。」3.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白話解:孔子說:「凡人的過失,總會偏向跟他的性情一樣的類型,只要觀察他所犯的過失,便可知其人心中有沒有仁了。」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白話解甲:孔子說:「如果能在早上聽聞『人生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無遺憾!」※(大道難聞,今生能聞、能行,可謂死而無憾矣!)◎白話解乙:孔子說:「如果有一天能聽到『天下太平』的消息,就是馬上死去也無遺憾!」☆毛子水先生註譯5.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白話解:孔子說:「有志之士,既然存心在道,還以粗糙的衣服和簡陋的飲食為恥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議論『道』了。」6.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白話解:孔子說:「如果放任自己依據個人『利益』來行事,必將招致很多怨恨。」7.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白話解:孔子說:「不要憂慮得不到職位,應該憂慮沒有擔任那個職位的才能。不要憂慮沒有人知道我,應該注重自己有沒有值得別人認識、了解的才德。」8.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話解:孔子說:「參啊!我平日所講許許多多的道,實在可以用一種道理來融會貫通啊!」曾子回答說:「是的。」孔子出去以後,同學們問:「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所說的道理,不過是『忠恕』罷了。」※ 按錢穆先生註:忠恕之道即仁道,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謂之恕。孔子亦自言:「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9.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只曉得義,小人只曉得利。」※ 存心不同故。1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白話解:孔子說:「遇見賢人,就想跟他學習向他看齊;遇見不賢的人,要能夠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11.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白話解:孔子說:「服侍父母,如父母有過錯時,應當委婉勸諫,父母不接受時,應當照常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違逆不孝,等待機會再行勸諫,雖然如此憂心操勞,內心一點怨恨也沒有。」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白話解:孔子說:「古人不隨便說話,因為恐怕說了不能做到,是一件可恥的事。」13.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對自己想要說的話,相當慎重,顯露出有點遲鈍的樣子,做起事來卻十分勤快敏捷。」※ 鄭玄註:「言欲難,行欲疾。」14.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白話解: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不會孤立,必定有人來親近他。」《論語 · 公冶長第五》菁華選粹1.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白話解: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哪一個比較強?」子貢回答說:「弟子哪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聽一個道理,能悟出十個道理來,弟子聽一個道理,只能悟出兩個道理。」孔子說:「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按錢穆先生註:聞一知十:指聞一部分能知全體。聞一知二:指聞此知彼。2.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白話解: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材不可能再雕刻,骯髒的土牆不可能再粉刷,我對於宰予還有什麼好責備啊!」,孔子又說:「以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人,聽了他所說的話,還要看看他所做的事對不對,這都是由於宰予,我才有這樣的改變!」※ 言行要一致才可貴。3.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白話解:子貢說:「我不要別人把不合義理的行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要把不合義理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說:「賜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按錢穆先生註:『不義』不加諸於人,操之於我;不欲人加之於我,操之在人,故說:非爾能力所及。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白話解:子貢問老師:「孔文子這個人何以能追『謚』為文呀!」孔子說:「他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請教,為羞恥的事,這就值得稱為『文』了。」(或向才學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死後追封稱為謚。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白話解:孔子稱讚鄭國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之道:立身謙恭、事君敬謹、教養人民有恩惠、派遣人民合乎時宜。※(使民以義:不影響人民工作,尤其是耕作的農時)6.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白話解:孔子說:「晏嬰(晏子)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相處雖久,仍然對人保持敬意。」7.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白話解:季文子這個人,遇事總是要經過三次思考然後再做。孔子說:「思考兩次也就夠了。」※ 按錢穆先生就左傳所載,季文子為人行事,於禍福利害,計較過細,多思轉為多私,不足稱道。8.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白話解:孔子說:「伯夷、叔齊兩人不惦記著以往的惡事,所以心裡很少有怨恨不滿。」※ 論語又雲兩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9.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白話解:顏淵、子路侍立在老師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裘(皮衣)與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壞了,也不會怨恨、遺憾。」顏淵說:「我希望自己有善事也不張揚,有功勞也不誇張。」子路說:「我們也想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養,朋友之間能誠信相待,少年人都能得到照顧。」10.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白話解:孔子說:「算了吧!我從來沒有見過,當發現自己有過失的時候,能夠在內心裡責備、檢討自己的人。」※ 修行不過是『知錯改過』而已。《論語 · 雍也第六》菁華選粹1.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白話解: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們,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的,他偶然生氣發怒,但絕不牽連別人,並且不會重犯同樣的過錯。」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白話解:孔子說:「真有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簞飯(盛飯的圓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兩半用來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別人是憂愁得難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樂,真有賢德啊!顏回。」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白話解: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道,實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說:「能力不足的人,頂多在中途休息一些時候再前進,至於你現在則是劃地自限。」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白話解:孔子說:「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參與他,樂在其中。」※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飽之。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白話解: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高深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難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只能談淺近的道理。」※ 中人以下,需循序漸進,不可揠苗助長。6.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白話解:孔子說:「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動,仁者常靜。智者常樂,仁者長壽。」※ 按錢穆先生註:水性活潑流通無滯礙,智者相似故樂之。山性安穩厚重,萬物生於其中,仁者性與之合,故樂之。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白話解:孔子說:「一個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廣闊,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會想到幫助別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達,就會想到要幫助別人也通達。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將心比心,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所謂兼善天下是也。《論語 · 述而第七》菁華選粹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白話解:孔子說:「只傳述前人的文章典籍,不創作新說,相信古人,喜好古書,私底下,可以把我比做商朝的老彭吧!」※ 老彭乃商朝賢大夫,好述古事。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白話解:孔子說:「不多說,只默記在心,勤學不厭煩,教人不疲倦,這三件事對我有何困難呢?」※ 孔子樂在其中,何難之有?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白話解:孔子說:「品德不用心修養,學問不勤敏學習,義所當為時,不能努力以赴,知錯不能勇於改過,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 子曰:「過則勿憚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白話解:孔子說:「不是發憤圖強要研究學問,我是不會去開導的,不是有話想說,卻難以表達的人,我是不會去啟發的,不能舉一反三的人,我是不會重複教的。」※ 本章重在啟發,勉勵學者自動自發。5.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白話解:孔子告訴顏淵說:「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推行於世(兼善天下),不能任用我時,就將這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藏之於身。(獨善其身)只有我與你能做到這樣啊!」子路說:「如果老師率領三軍用兵時,是誰與老師您一起呢?」孔子說:「空手與虎搏鬥,不顧危險;不借用工具,徒身渡河,到死都不知道悔悟的人,只是憑著血氣之勇,我是不會同他在一起的。要在一起的必須是,遇到事情能小心謹慎,善於計謀的人。」6.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白話解: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來,就是執鞭的低賤工作,我也願意做,如果不可求,還是順從我自己的喜好。」※鄭玄註:富貴不可求而得之也,當修德以得之。此言有命亦有道。按:了凡四訓談改造命運,皆指出:富貴功名都是修來的。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白話解:孔子說:「吃著粗米飯,喝白開水,彎曲手臂當枕頭睡,樂趣就在這當中啊!不合義理而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一般。」※原來快樂俯拾即是,可以這麼簡單就做到,這麼容易就得到!8.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易)可以無大過矣。」◎白話解:孔子說:「再給我幾年,讓我學到五十歲,也就不會有大的過失了。」※ 按錢穆先生註:古文論語作易指周易,魯論作亦。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白話解:楚國大夫葉公問子路:「你們的老師孔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啊?」子路一時答不上來,回來後向老師報告。孔子說:「你何不回答:『這個人啊!一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學習有心得的時候,心裡感到快樂,把一切憂慮全忘了,連自己已經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你何不這樣說呢?』」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白話解: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只是喜歡研讀古書,又很勤敏用功,努力求來的。」11.子不語:怪、力、亂、神。◎白話解:孔子平日不說:怪異、好勇鬥狠、違法亂紀、鬼神迷信等四件事。※ 因為這些事會使人產生迷惑,誤入歧途。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解:孔子說:「三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學習效法的地方!選擇其中好的,來跟他學習,對於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正之。」13.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白話解: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奢侈浮華,就會讓人覺得缺乏謙虛忍讓,如果過份節省,就會顯得簡陋草率,兩相比較,與其不能謙虛忍讓而凌人,寧可簡陋一些。」※ 按錢穆先生註:固陋病在自己,不遜則凌人。孔子重仁道,故謂不遜之過失更大。14.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白話解: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懷憂懼。」15.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白話解:孔子待人,態度溫和不失嚴肅,容貌有威儀但性情平易並不兇猛,對人恭敬合禮,心裡從容安詳。
推薦閱讀: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編卷二十六 論語八
細講《論語》菁華錄
從孝道到德治:讀《論語·為政》札記
學習《論語》 【為政】篇
《論語》譚(九)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