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善朝:《周易》占筮思想最可寶貴的精華

《周易》占筮思想最可寶貴的精華

------質疑《周易思想研究》

「原創作者:莫善朝。 周易風水圖書館:代發」

作者:莫善朝 中國易學堪輿學院名譽院長,國際易經學會會員,國際中國哲學會會員,中國廣東省汕頭市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汕頭市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主席,當代易學沙龍主持人,汕頭市知名易學家。

張立文先生撰寫的《周易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8月第一版。)很值得一讀。作者談到他進行《周易》思想研究的一個目的,「是試圖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研究古代思想,恢復《易經》的原貌」。他強調指出:自古至今形形式式的「假《易經》以闡述、發揮自己思想的研究方法,一直影響到現在。它不僅於恢復《易經》的歷史本來面目無補,而於搞清古代思想發展規律也無益處,反而給我們的研究帶來繁重的撥雲去霧的工作。因而,實事求是地研究《易經》思想,看來還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恢復《易經》的原貌,作者在第一章中論證了《易經》的性質。確認《易經》「是一部經編纂者初步整理、概括、排比、並寓有作者思想的筮書,是供占筮用的」。作者強調「實事求是地研究《易經》思想」。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什麼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呢?毛澤東同志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

那麼,作者究竟怎麼樣分析研究《易經》卦爻辭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按歷史的本來面目研究古代占筮思想的呢?請看該書上篇《〈易經〉思想研究》的其它六章,(二至七章) 「第二章《易經》中經濟思想的反映」。說的是:「《易經》反映了殷末周初的重農業、重牧畜業、重工商的經濟思想。」 「第三章」中政治思想的反映。」說的是:「《易經》從神權政治思想出發,主張維護等級制的奴隸主階級剝削有理的思想,關於國家的觀念以及婚姻制度的觀念。」 「第四章《易經》中的無神論思想。」說的是;《易經》「為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史、思想史、哲學史、無神論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第五章《易經》中的樸素辨證法思想因素。」說的是:「《易經》反映了我國古代較早出現在宗教幻想形式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思想因素的著作。」「第六章《易經》中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說的是:《易經》「可以窺見古代社會生活的真實。」「第七章《易經》中的道德倫理思想。」說的是:「《易經》反映了我國奴隸制社會道德倫理思想。」 一句話,張立文先生是用《易經》作為研究殷周時代的社會面貌、階級鬥爭、政治經濟制度以及思想情況方面的史料,並沒有實行他恢復《易經》占筮書的原貌,實事求是地研究古代占筮思想的宗旨。 《易經》是一部占筮書,而不是歷史著作。《易經》的原貌和《易經》所反映出的殷周社會生活是不同範疇的兩個問題,兩者不容混淆。張立文先生用「《易經》卦爻辭所反映的思想」去替換了他本來提出來要進行研究的《易經》占筮書本身的思想。這種在學術研究中對基本概念的定義和對象的任意改變,就必然會引起理論的混亂。這樣,既不可能恢復《易經》的原貌,也使讀者困惑不解。 然而張立文先生仍不失為一位有見識的學者,他論證了《易經》是一部占筮書,並且提出了實事求是地研究《易經》思想的正確主張,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易經》的筮辭,曾被認為只能是供我們詛咒的思想贅瘤。但是,《易經》並不是認識史上完全多餘的駢枝,它實際上標誌著中國古代人類在探求真理過程中所達到的一個階段。它的出現「不是沒有根莖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見《列寧選集》第二卷第715頁)《易經》通過占筮表達出來的思想意識儘管瀰漫迷霧,但從馬克思主義關於意識的起源和本質的觀點來看,它是適合古代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許多知識,甚而某些看法還很能啟迪人們的智慧。列寧曾指出:「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於聰明唯物主義。」(見《列寧選集》第38卷第305頁)這是由於聰明的唯心主義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辯證法來分析事物時,較之愚蠢的唯物主義能夠更生動地反映客觀真理。 因此,恢復《易經》的原貌,實事求是地研究 《易經》的思想,就使我們能夠將前人思想中所包含的相對真理的顆粒,匯入到人類認識通向絕對真理的長河中去,使得那些屬於一定時代的、階級的精神成果,變成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哪么什麼是 《易經》的原貌呢?讓我們來考察運用《易經》占筮的實際內容。《左傳.哀公九年》:宋公伐鄭,......晉趙鞅卜救鄭,遇水適火。......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他。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綠,我安得吉焉!乃止。」 陽虎用《周易》占筮可否伐宋救鄭之事得《泰》卦六五爻辭:「帝乙歸妹,以祉,元吉。」陽虎認為宋伐鄭,宋、鄭是甥舅。爻辭說宋國先王帝乙嫁女有吉祿,說明宋國正處在有利的地位。據此判斷晉國不可出兵救鄭國。在占筮中,爻辭被用來分析社會力量的變化趨勢,從而指導人們如何運用力量。 在《左傳》《國語》中還記載著用《周易》占筮作戰、奪國、立君、出仕、娶妻、生子、嫁女等史實.古人都是根據卦爻辭推測、分析將要面臨的社會面貌和社會關係的變化,並據此制定行動方法。因此,《易經》實際上是古人研究社會力量的變化和運用力量的方法的專門著作。它反映了殷周時代人類認識的水平和能力。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21、120頁)。《易經》的思想歸納起來,有著四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強調積聚力量和發展力量的重要性

《易經》中《萃》卦是專講如何積聚和發展力量的。「《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萃」,《說文》謂草貌。「萃」字是形容叢草垂聚的樣子。萃義即聚。《易傳.彖》曰:「萃,聚也。」《序卦》:「萃,聚。」《雜卦》:「萃者,聚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鄭玄曰:「萃,聚也。」程頤《易程傳》曰:「萃者,聚也。」陳夢雷《周易淺述》:「萃,聚也」。「萃者,聚也。」萃的含義就是積聚。《萃》卦提出了三種積聚發展力量的方法。(一)是「王假有廟。」「廟,」《爾雅.釋官》:「室有東西廂日廟,」郝懿行疏:「廟者,《說文》云:『尊先祖貌也。』釋名云: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禮.中庸》:「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經》:「為之宗廟,以鬼享之。」廟是古人祭拜祖先的地方。「王假有廟,」《易傳.彖》「致孝享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註:「假,至也。」引鄭玄曰:「是升廟堂而祭祖禰之禮也,故曰王假有廟」。又引陸績曰:「王者聚百物以祭其先,諸侯助祭於廟中。」程頤《易程傳》曰:「王者萃人心之道至於建立宗廟,所以致其孝享之誠也。祭祀人心之所自盡也,故萃天下之心者無如孝享。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其極也。」朱熹《周易本義》註:「言王者可以至於宗廟之中。王者卜祭之吉占也。祭義曰:公假於太廟是也。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又人必能聚己之精神,則可以至於廟而承祖考也。」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此言王致其孝祖之享祭也。」卦辭指出王者到宗廟之中舉行祭祖活動,利用人們對祖宗的孝順和崇敬,以此召集人群,積聚力量。(二)是「利見大人。」「大人,」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乾鑿度》曰:「大人者,聖明德備也。」「先儒云:『若夫子教於誅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是也。」又引荀爽曰:「大人謂天子見據尊位。」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曰:「大人者有位者之稱也,」其《周易大傳今注》又曰:「《易經》中之大人是貴族(王侯、大夫)之通稱。」「大人」在古代也是尊長之稱。《史記.高祖紀》:「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大人」謂父也統言之,「大人」是指有地位有權勢有德行的人士和長輩,也即在社會生活中處於某種支配地位的人物。「利見大人。」程頤《易程傳》曰:「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上下相見,共成其享,所利者見大人也。」「見大人」,就是和在社會生活中處於某種支配地位的人物建立聯繫,與起支配作用的力量結合,以便利用和運用這種帶有權威性的有號召力的力量去組織和指揮群眾,積聚力量,共成事業。(三)是「用大牲。」牲,《周禮》天官庖人註:「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孫詒讓正義:「雲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釋畜牲異名之義養,謂?飼蕃息之;用,謂共祭及膳。」《說文》曰:「牛,大牲也。」「用大牲,」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鄭玄曰:「大牲牛也,言大人有嘉會時可幹事,必殺牛而盟。」「《曲禮》曰:涖牲曰盟,故必殺牛而盟。」鄭玄釋「用大牲是為了集會盟誓而殺牛。程頤《易程傳》註:「萃者豐厚之時也,其用宣稱。吉事莫重於祭,以祭享而言,上交鬼神,下接民物。」陳夢雷《周易淺述》曰:「言用大牲以祭天,順天命以行事,得天之保佑也。」此處釋「用大牲」是為祭鬼神,祭天而殺牛,較鄭注為妥。古人迷信,經常用牲畜祭拜鬼神、天帝,求其保佑。「用大牲」即是要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用祭鬼神、祭天的活動集合群眾,借用神權積聚力量。《萃》卦卦辭指出要根據當時的生活實際,利用宗族的凝聚力,有地位者的權力,神權的感召力三者去聚集群眾的力量。從而憑藉強大的力量按所佔問的方向去進取,去成就事業。《易經》的卦爻辭,凡同《萃》卦一樣的有「王假有廟,」或「利見大人」等語,也都有指導人們積聚力量的用意 如:《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說文》:「渙,流散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案:「渙,散也。」「《詩.鄭風》『溱與洧,放、方渙渙兮。』鄭箋:『仲春之時,冰已釋。水則渙渙然。』」《老子》:「渙若冰將釋,是也,」朱熹《周易本義》:「渙,散也。」渙有流散之義。在占筮書中指的是人心的離散。挽救人心離散的最好方法,《易經》認為是「王假有廟。」《易經.象辭》領會了這個思想。其辭曰:「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荀爽曰:「謂受命之王,收集散民,上享天帝,下立宗廟也。」陳夢雷《周易淺述》曰:「假廟者,聚一已之精神以聚祖考之精神。使天下知報本返始,則渙者可聚矣。此因散而聚之義也。」在人心離散之時,舉行祭祖祭神活動,利用人們對祖宗的孝順和對天神的敬畏來攏絡人心。這樣才利於憑藉重新聚集的力量採取行動(利涉大川)。 第二 強調要善於選擇行動的時機

《易經》把選擇行動時機視為得失成敗的關鍵。它以占筮預測事物的變化,每一句卦爻辭都說明在這種具體變化的時機下較為適宜的行動方法,有的還特彆強調要注意行動的時間。如:「《革》:已日乃孚。元享,利貞,悔亡。」「已曰乃孚。」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曰:「已曰者,天命已至之日也。乃孚者,大信著於天下。」又引干寶注曰:「天命已至之日也。乃孚,大信著也。武王陳兵孟津之上,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皆日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也。還歸二年,紂殺比干,囚箕子,周乃伐之。所謂已日乃孚,革而信也。」干寶以周等待有利的時機才伐紂注釋「已日乃孚。」程頤《易程傳》則認為:「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日然後人心信從。」也是從變革行動必須等待「已日」這個有利時機注釋這句卦辭。《易傳.彖》注釋《革》卦曰:「天地草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陳孟雷《周易淺述》曰:「天地帝王之革,皆視其時。先時後時,皆不可也。」《易傳.彖.象.文言》在注釋《易經》時,用「大矣哉」讃嘆「時義」有六處,讚嘆「時間」及「時」各三處,其餘言「與時偕行」三處,言「與時行」二處,言「與時消息」一處,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一處,言「承天而時行」「應乎天而時行」各一處,事實說明,古代注《易》者對《易經》所強調的要善於選擇行動的時機是非常的理解的。抓住有利的時機這在《易經》中被認為是行動的最高原則。《易經》對指導人們選擇適宜的行動時機,一方面在具體時間上給予規定。如《蠱》卦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臨》卦的「至於八月。有凶。」《復》卦的「七日來複。」《豐》卦的「宜曰中」等。另一方面對事物發展變化的狀態予以推測、判斷。如爻辭中明確寫著「吉」、「元吉」、「無不利」等。使人們明白此時是最有利的時機,應當在這些時候去爭取社會活動的成功。如:「《鼎》: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鼎玉鉉,」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干寶曰:「玉又貴於金者,凡烹飪之事,自鑊升於鼎,載於俎,自俎入於口,馨香上達,動而彌貴。」程頤《易程傳》註:「鼎以上出為用,處終鼎功之成也。」陳夢雷《周易淺述》曰:「舉鼎在鉉,」「可舉鼎實以威養人之功矣。」爻辭說明事物發展象貴重的鼎烹飪已畢,正是處於「大吉,無不利」的時候。指導人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去力爭事業有所建樹。

第三 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努力進取 為了從事某一件事而占筮,其中都有一個探索進取的方向是否適當的問題。《易經》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努力地進取,不要迷失方向,才不致失去社會活動的基本目的。《恆》卦強調了這個問題。《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說文》:「恆,常也」。常即久義。《易傳.彖.序卦.雜卦》皆曰:「恆,久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虞翻曰:「恆,久久也。」又引鄭玄曰:「恆,久也。」程頤《易程傳》註:「恆,久也。」「恆,常久也。」恆有常久,持久的含義。「利貞。」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予夏傳曰:「利,和也,貞,正也」。 「和諧貞固,不失其宜。」又引許慎《說文》曰:『利從刃,和然後利。從和者,是利與和同文。」朱熹《周易本義》曰:「利,宜也, 貞,正而固也」。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另釋:「利貞猶言利占也」。利貞既然是有利的占筮,也是對所佔問的有利的東西應當堅持下去。「利有攸往,」攸,《爾雅.釋言》:「攸,所也」。卦辭指出利有所住,就是利於向所佔問的方向努力前進。《恆》卦強調了在社會活動中要堅持有利的正確方向,並努力向正確的方向積極進取。(同時,《易經》也反對向錯誤的方向行動,見下文「勿用有攸往。」)《易經》中卦爻辭中凡寫著「利有攸往,」「有攸往」的文辭,都有肯定人們的行動方向,強調向正確方向努力進取的指導意義,如《大有》:「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大車以載,」程頤《易程傳》注曰:「如大車之材,強壯能勝載重物也,可以任重行遠。」陳夢雷《周易淺述》曰:「車大足以任重。」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曰:「荀子勸學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大車可以任重致遠,故曰大車以載。」爻辭指出占?者所處的情況象強壯的大車能夠載負重物而遠行一樣有力量,根據占問的方向去進取,沒有差錯。指導人們抓住有利時機,向有利的正確方向努力前進。

第四 強調當形勢不利時實行退卻的必要性

《易經》認識到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在卦爻辭中強調了事物發展迂迥前進的客觀事實,.它知道人們當形勢顯然對自己不利時,不要輕舉妄動,而要避免可能的打擊,實行退卻。它以一個專卦說明了實行退卻的必要性。「《遯》:亨。小利貞。」《說文》:「遯,逃也。」遯有逃避,退避的含義。《易傳.序卦》稱:「遯者,退也。」《雜>也曰:「遯則退也。」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引鄭玄曰:「遯,逃去之名也。」又鄭註:「遯古文作?,《前漢書.匈奴傳。贊》:『?逃竄伏。』故云遯逃之名也」程頤《易程傳》曰:「遯,退也,避也,去之之謂也。」朱熹《周易本義》註:「遯,退避也。」遯的含義就是退卻迥避。「遯:亨。小利貞。」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疏曰:「蓋進則遇難,退則保身,故遯則通也。」《遯》卦說明事物發展處於不利階段,必須退卻以避免損失,保存了力量,就是享通,就是有利。《易經》十分重視研究事物發展處於曲折困難的情形,強調必須正視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的各種不利情況。如《否》、《蹇》、《睽》、《困》、《剝》、《未濟》等卦,並在卦爻辭中直接寫明「勿用有攸往、」「勿遂、」「勿用」,「不出戶庭」等指導人們不可輕舉妄動的語句。另外在分析人們可能面臨危險時,特別在卦爻辭中標以「凶」字對人們提出警戒。如「《師》六三師或輿屍,凶」。「《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等。《易經》卦爻辭中標有「凶」字達五十幾處之多。告誡人們在這些時候不要貿然涉險,而應實行迴避退卻。但是《易經》的退卻不是消極的,它強調退卻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實力,贏得時間,養精蓄銳,以便後來轉入進攻。它以退為進,退中有進。《遯》卦爻辭九五:「嘉遯貞吉」。上九:「肥遯,無不利」。正是從實行正確的退卻,保存了力量以利於奪取新的勝利出發,肯定了不輕舉妄進的必要性。《無妄》卦的卦辭住處「不利有攸往,」但其初九爻辭又言明:「無妄,往吉。」就是說明《易經》認識到及時是處在當形勢不利必須實行退卻的階段,但不是消極保守,而應該根據事物曲折發展的事實,抓住契機,盡量去爭取社會活動的成功。

《周易》作為占筮書,以指導人們如何趨吉避凶作為宗旨。它的關於運用力量的幾個顯著特點中,第一、強調積聚力量和發展力量的重要性;第二、強調要善於選擇行動的實行時機;第三、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努力進取。這三者都屬於「趨吉」的範圍。而第四,處於不利時實行退卻的必要性,是屬於「避凶」的內容。趨吉避凶的思想就是爭取生存,爭取主動的思想,就是運用有效的行動方法爭取立於不敗之地的思想。這是古人在若干世代生存鬥爭中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周易》思想最可寶貴的精華。

《周易》的思想說明,社會活動中客觀形勢的發展,不一定決定於力量的對比,重要的是主動地位的問題。即使是處於劣勢,處於避凶的退卻,主動權仍然可以有意識地去爭取,仍然可以操在自己手中而立於不敗之地。有了主動權,就有可能發展。當集中了力量,抓住了有利的時機,認準了方向以後,就能奪取勝利,達到「大吉無不利」的目的。

《易經》傳到了封建社會,引起了地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高度重視。他們抓住了《易經》關於運用力量爭取主動地位的思想核心,製作注釋、解說《易經》的"十翼".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封建主義思想和倫理觀念改造了《易經》。他們強調代表封建階級的「天」永遠處於主動的,尊貴的地位,而代表勞動人民的「地「永遠處於被動的、被壓迫受剝削的卑賤地位。《易經》用男尊女卑、夫尊妻卑、君尊臣卑的思想賦予八經卦,把卦象、爻位構築成研究社會力量聯繫和對比的特殊形式,從中為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尋找根據和方法。因此,當古人用《易經》來觀察社會變動和指導行動時,就使其行為跳不出「天尊地卑」的方範圍,限制在封建君權支配下的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易經》曾被封建學者穿上各種服裝,既有儒衣、道袍,也有玄裝、理服,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其思想實質都在激勵和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天尊」的主動地位,因此,理解《易傳》和歷代《周易》注家對《易經》運用力量思想的繼承和改造,研究他們如何把《易經》關於力量運用的思想引導到促進封建政權力量發展的方向上去,是搞清古代思想發展規律的一個關鍵。《周易》是我們祖先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自覺的能動性」這一人類特點的傑出創造。孕育著人類進行自覺的活動和努力,邁向自由王國的積極因素。它的智慧和它所表現的我們民族自立自強的偉大氣魄,可以給於我們有益的啟迪。實事求是地研究《周易》思想,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優良傳統,在實際工作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對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國家無疑會有積極的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對付上綱上線的人?
提高自己的能力需要做什麼?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錢志熙:論李白樂府詩的創作思想、體制與方法
【法眼龐觀】把對手弄進大牢 這樣的人太可怕
愛因斯坦的「人是為了別人而活著」 與叔本華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中,你更贊同哪一個?

TAG:思想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