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家鄉
蔣氏溪口
打上蔣氏烙印的溪口,乃一千年古鎮,位於浙江寧波市區西南,奉化市西北。
溪口因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發源於剡界嶺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至溪口,風光旖旎。
沿剡溪邊的武嶺路西行200米,即到蔣介石老家——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豐鎬房,蔣介石自幼生活於此。
1929年冬,身居高位的蔣介石,著手拆舊房,擴建成現今「前廳後堂、兩廂四廊」共49間房屋的格局。
出豐鎬房,沿武嶺路繼續西行300米,便到了玉泰鹽鋪——1887年蔣介石出生於此地。
過玉泰鹽鋪繼續西行至滸溪公路,沿路而上約3公里,便到了蔣母王采玉的墓,入口處一石牌坊上書「蔣母墓道」,整個墓道長達668米,墓地位於西翠屏山魚鱗嶴松樹林中,風水極佳。
儘管天氣極其炎熱,到溪口蔣氏故里各景點遊玩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四五位「蔣介石」(蔣介石的模仿者,藉合影向遊客收費)也頗惹人遐思。
溪口蔣氏
溪口給蔣介石這位民國第一要人帶來了無可複製的童年歡樂。
蔣介石小時候,「近百戶人家聚居在一條街上,就在剡溪邊,只有幾家小店鋪,是米行、醬油店、飯館、茶館」。
蔣家自蔣斯千(蔣介石爺爺,字玉表)始開辦玉泰鹽鋪,後轉給兒子蔣肇聰(蔣介石父親,字肅庵)經營。蔣肇聰精明能幹,凡事極少吃虧,落得「埠頭黃鱔」的綽號。
同時,蔣肇聰又是個熱心人,善於調解鄰里糾紛,是鄉間廟灶的首事,所以族裡有何事發生,大家都叫他來管。
1895年,蔣肇聰死於霍亂,蔣介石年僅8歲。
蔣肇聰生前娶過三房妻室,分別為徐氏、孫氏和蔣母王采玉王氏,徐氏生有蔣介卿、蔣瑞春,孫氏無子,王采玉生有四個孩子,存活的為蔣介石、蔣瑞蓮。
王采玉在蔣家的生活,初時還算順利,上有公公做主,下有夫君恩愛,生子育女,不愁吃穿。但好景不長,公公、丈夫先後過世,夫婿前妻長子蔣介卿對後母不但不尊敬,還在族人挑唆下,多佔房產。
王采玉只得帶著蔣介石、蔣瑞蓮,在分得的三間破樓房(即原豐鎬房)里,依靠24畝水田過活,孤兒寡母,「狀至慘惻」。
讓王采玉傷心的是,惟一的希望——蔣介石,幼時卻偏偏「頑劣益甚」:
4歲時,正吃年夜飯,蔣介石為弄清楚嘴裡的食物為何能源源不斷地送進去,將筷子直插自己的喉嚨,結果疼昏了過去;
7歲時,陪祖父到法華寺進香,回家路過山坡時亂跑,摔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
讀書後,一次,革命黨人竺紹康騎馬來訪,正在學校的蔣介石出於好奇,一個人去遛馬,沒想到被馬掀翻在地,對其後背一陣亂啃;
15歲結婚大喜之日,蔣介石扔掉瓜皮帽,不做新郎倌,竟和一幫小孩子搶起了鞭炮……
1921年,母親王采玉病逝,蔣介石愧疚難當,在其墓前題詞:「禍及賢慈,當日梗頑悔已晚;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坦然承認自己過去的調皮搗蛋。
不但頑皮,幼時的蔣介石還好為首領,和孩子玩時,面對年齡、力氣比他大的孩子,他總能輕易當上「大將軍」、「督軍」之類的領袖。
1903年,17歲的蔣介石到奉化鳳麓學堂學習,1905年轉至寧波箭金學堂,1906年又轉回奉化龍津中學。也是這一年,因為受到地痞無賴追要錢糧,蔣介石奮力抗爭,結果鋃鐺入獄,後被岳父毛鼎和保釋。
在此前後,蔣介石思想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轉變,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萌發要到日本學習軍事的念頭,並在龍津中學學習了3個月的日語。
此後,蔣氏踏上軍旅生涯:保定陸軍學堂、日本振武學校……最終成為民國政府的最高軍事統帥。
鄉情舊誼
蔣介石發達後,十分念重鄉里之情,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總要回鄉一兩次。清明回鄉是掃墓祭祖,生日回鄉是為了避壽。
他生前擔任兩個社會慈善機構的領導,全在家鄉:一是家鄉的武嶺中學的名譽校長;一是奉化縣孤兒院名譽董事長(宋美齡任名譽院長)。
蔣母王采玉去世前曾遺言:「所遺家產之半自辦義務學校,教授鄉里子弟之因貧失學者。」1925年,蔣介石將溪口原有的三所小學合併為完全小學,以自家豐鎬房前的老當店屋作為校舍。1929年他又籌資建武領學校,給該校選調名師,自任校長。
受惠於蔣介石,溪口逐漸從千年小鎮魚躍而成為民國重鎮,各路要人不絕於途。至解放前,溪口已從最初的幾十戶人家發展到900多戶人家,其中過半數為蔣姓。
1949年,人民解放軍開進溪口,根據毛澤東「不要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築物」的指示,妥善保護了溪口的文物古迹。
「但下面的人會替毛主席他老人家出氣的啊!」一位導遊笑言。
「文革」中,紅衛兵揚言要去炸蔣母墓地,結果,當地民眾三天三夜不睡覺守衛在蔣母墓地旁邊,墓地得以完好無損。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此後,中央撥專款修繕和恢復蔣氏遺迹。
1984年,蔣氏遺迹作為旅遊景點正式開放。
來源:中國哲士網
作者:佚名
推薦閱讀:
※移民的鄉愁:家鄉越來越模糊了
※為改變「人情社會」,中部小城開始下狠手!你會願意因此回來嗎?
※我的家鄉——徐聞
※雜文俗事——家鄉、故鄉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排名,有你的家鄉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