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馬圈灣漢簡:章草之極則
西漢 敦煌馬圈灣木簽、封檢
二十世紀初,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等為代表的大批外籍探險家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當然,他到來的目的與白求恩有別,後者是奉獻,前者是攫取。除了掠走敦煌藏經洞大量藏品之外,他們也從事考古發掘活動,成果之一就是漢簡的發掘,揭開了之後漢簡大量發現的序幕。1979年敦煌馬圈灣漢簡的出土,無疑是令各界矚目的發現之一。
關於漢簡,除了宋代金石學家簡略提及漢簡之外,這批漢簡從產生到被發掘的1800餘年的時間內,幾乎沒被關注,沒有進入書法史,也幾乎沒有在書法史上產生過影響。因此,它們在書法史中,屬於「缺席者」。而自從被發掘之後,除了考古、歷史、文字學界,書法界也頗有關注。但是,這批漢簡在書法史上的特殊性,以及對於當代書壇創作的可能性意義,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
隸書是漢代的官方書體,也可謂是漢代的主流書體,自漢代以來的很長時間以內,人們對於漢代書法,即漢代隸書的認識,主要為「漢碑」。清代以來的訪碑活動和二十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讓人們的視野開拓到更多材質的書法作品。即使是同一種書體,因為材質的不同,其書法風格也會呈現不同的狀貌,我們就很容易區別碑石、陶器、磚瓦、與銅器上隸書的區別,其原因,就在於對於不同材質或「寫」或「刻」、或「鑿」的不同處理。
《熹平石經》可謂漢代官方書體的代表,它呈現了隸書中標準的擺動筆法,結構、空間勻稱,章法規整嚴肅。但它應該是「寫」、「刻」結合的產物,即先書丹,然後刻石,與此相似的還有《乙瑛碑》、《曹全碑》等,所以較能體現較為細膩的毛筆書寫特徵。銅器則大多數是直接鑿刻,體現的是金石鑿刻痕迹;而陶器、有些也是直接刻畫而成。
對於當代人而言,對於漢代以隸書為代表的主流筆法,如何體察而得?無論從碑刻原石還是拓片來認識漢代隸書的筆法,都有一個想像性還原的過程,即通過現有的痕迹,還原出刻畫、以及書寫的效果,啟功所謂「透過刀鋒看筆鋒」,姜夔所謂「如見其揮運之時」正是此意。
有沒有與《熹平石經》一樣,反映標準漢隸的墨跡呢?考古發現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為西漢之物,有如下特點:其書體是篆隸過渡時期之物,筆法上較為恣縱,特別是右下角的擺動筆法,經常給予誇張處理。與此類似的,即是大量西北邊陲考古發掘的漢簡。這些漢簡中,有筆法、空間和章法相對規整的隸書,即便「規整」,但都與《熹平石經》的呈現方式不同,而呈現出更大的自由度,這既與在木簡這種材質上的直接書寫有關,也與所寫內容和書寫者身份有關。因此,同一種書體,可能因為多種原因而產生多種「變體」。
《敦煌馬圈灣漢簡》可謂是漢代隸書中最為恣縱的「變體」,隸書的草寫使其出現了大段的章草。章草始於漢代,但漢代的章草作品,在書法史上的很長時間內卻很難得見,尤其是章草墨跡。宋代以來的如《淳化閣帖》等各種刻帖,多收錄從魏晉以來的書家名跡,而就所收錄的章草而論,多是三國皇象《急就章》、西晉索靖《出師頌》等字字獨立、結構規整的章草。而如《敦煌馬圈灣漢簡》這樣點畫狼藉、結體誇張、章法跳躍的章草墨跡,在書法史上幾乎沒有被引起注意。
三國皇象《急就章》的主要特點有:擺動筆法、點畫連接簡省、結構空間勻稱。這是件以單字為核心,以完成單字筆法、結構為旨歸的作品,力求規整端嚴。起每個方向的起筆、收筆乃至結構安排方式,都嚴格遵守既有的程式。《敦煌馬圈灣漢簡》與此不同,並不以單字的筆畫、結構空間的規整為旨歸,相反,它似乎要儘力破壞點畫的標準性。點畫的用力方式,也不是《急就章》那樣相對勻稱、速度較慢,而是速度變化較大,以致出現時粗時細的不規則塊面。如果從筆毫與受力材質的接觸面來看,《急就章》筆毫的接觸面用到了筆毫的中部,且較為平衡統一;而《敦煌馬圈灣漢簡》的用筆,在筆尖和筆毫中部來回跳躍。這些特徵說明:《敦煌馬圈灣漢簡》的書寫者不僅使用了擺動筆法,還有較為強烈的上下提按;書寫者的書寫速度較快。結構上,後者力圖變形伸展,盡量撐滿木簡所限定的橫向空間,而前者盡量完成單字的勻稱空間。就筆毫和手腕的運動半徑而言,後者無疑更為開闊。
同為章草的皇象《急就章》與《敦煌馬圈灣漢簡》風格如此不同,當然也與兩者書寫功能和目的不同有關。前者是作為蒙學範本,目的在於規範好認;後者作為日常文書檔案,倒更具有急就性質。
從章草史上來看,以皇象發端的《急就章》系列章草,在書法史上佔據這重要位置,出現在宋代以後的各種刻帖之中。元明復古書風大盛,名家如趙孟頫、宋克所遵循的,正是這種較為規整的章草,並身體力行之。除了個別如楊維楨的靈光乍現,直到清代,都很少有筆法如此跳躍、章法如此恣縱的章草。沈曾植將北碑的方尖之筆納入章草,並加大了結構的左右擺幅,尚沒能突破這種恣縱的界限;王蘧常將北派書法中渾厚之方筆圓筆融入章草之中,放大了筆法的遲澀凝重和渾厚,是從另一層面豐富了章草的美學意涵。而《敦煌馬圈灣漢簡》這種同時在筆法、結構空間和章法上的恣縱和跳躍,其蘊含著的跳蕩而古雅的審美品質,尚期待著更多的書壇有識之士去發掘。
西漢 敦煌馬圈灣木簽、封檢
西漢 敦煌馬圈灣簡牘
漢 敦煌馬圈灣木簡
邱才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生於江西臨川,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中國繪畫史與古代書畫鑒定專業博士學位,並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2006至2008年期間,應大英博物館之邀,對其館藏中國書畫進行整理、著錄和鑒定工作。2011至2012年,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期間考察美國多家重要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
1995年起,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多次國內國際重大展覽,並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作品為國內外博物館以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書法史論文獲「全國第八屆書學研討會論文」一等獎,獲中國書法界最高獎「蘭亭獎」理論獎。有書畫史論文論著多種發表出版。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發布。
推薦閱讀: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淺讀》之六
※從敦煌到蘭州需要多長時間?
※不如到英法俄日看敦煌
※楊曾文:敦煌本《壇經》的佛經引述及其在慧能禪法中的意義
※「歹」字辨
TAG: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