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中最後的儒學大師
作者:畢寶魁
《韓愈》在《原道》一文中說:「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儒家道統傳承的脈絡,故有極高的價值。仔細思考,韓愈的這一提法是其深思熟慮的結果。孟子死後,便是荀子和揚雄。而荀子更重要,因為他離孟子更近。在《讀荀》一文中,又說:「及得荀氏書,於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辭,時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庛。」都指出荀子在儒家道統傳承中的地位。的確,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入齊國稷下學宮,三為祭酒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他約生於公元前313年,比孟子小接近六十歲,死於前238年,比孟子晚近半個世紀,故在時間的結點上是非常關鍵的時期。
荀子早年的經歷不太清楚,但他經歷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刻苦發奮階段並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學者,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他反覆強調和尊崇孔子和子弓來看,有人認為他是孔子四傳弟子馯臂子弓的弟子,這一提法有啟發性,但難以定論。孔子傳承《易經》的前幾位傳人是孔子-商瞿-橋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孫虞-田何-王同-楊何-京房。馯臂子弓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如果從年代上推論,他是有可能成為荀子老師的。但這缺乏證據,故暫時無法確定。也有人說子弓就是子貢,但子貢有時稱子贛,還無人稱子弓,荀子也不應該這樣稱呼。《荀子》一書中曾經五次把孔子和子弓並提,我曾經仔細體會思索過,還看不出是其老師,或許是其師爺。
在孟子死後的幾十年里,儒家思想仍然沒有受到重視,而天下更加混亂,已進入七雄爭霸的時代。作為當時最有希望兼并天下的三個大國之一的齊國,因田姓篡奪姜姓,更需要輿論和文化的支持,因此田姓的齊桓公田午創辦了當時最高的學府,而且沒有國籍限制,天下所有學者都可以來齊國發展。因其在齊國城門稷門以里,故稱稷下學宮,天下的學術中心便轉移到了這裡。據《風俗通義·窮通》說,在齊威王、齊宣王之時,稷下聚集天下賢士而尊寵之,如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非常多,有的封大夫之職,政治地位和待遇都很高。《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這裡沒有明確提到荀子,但荀子曾三次成為稷下學宮的祭酒,即最高領導人,這是有明確記載的。
齊襄王在位時,荀子曾到齊國。這時的荀子大約四十多歲,老一輩學者多數已去世,荀子則是學問最淵博,資歷最老的人物,故三次被推為祭酒。既然三次,就應該是很長時間的事,可以想見荀子當年在稷下學宮中是很風光而有很大影響的,這為他後來收到韓非、李斯那樣的學生奠定了基礎。但後來他遭受讒言,被迫離開齊國而到秦國進行考察。這對於荀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遇。
走訪強秦,與秦昭王和范雎有交往
就當世的形勢看,秦國正在蒸蒸日上,這次去秦國對於荀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機遇和經歷。他見到了秦昭王,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二人還有對話。荀子在《儒效》篇中記載了他和秦昭王對話的主要內容,是非常可信的。
當時秦昭王很不客氣,開篇就說:「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應該是很尷尬的,但他從容不迫,用孔子的事實說明「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昭王接著問:「然則其為人上何如?」荀子回答道:「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若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讙。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最後荀子概括到「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秦昭王連連稱善。可知荀子是說服了秦昭王的。但不知什麼原因,秦昭王並沒有重用荀子。
荀子還見到了當時炙手可熱的秦國丞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應侯范雎,是被司馬遷寫進《列傳》的人物。范雎問荀子「入秦何見?」荀子很客觀地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於秦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井井有條的行政管理和純樸的民風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最後詞鋒一轉說:「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認為秦國對於王者的功名事業還很遙遠,原因大概就是沒有儒者,這便是秦國的短處。范雎是位有實際能力的人,但沒有記載他有學問,當然也認識不到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價值。這樣,荀子在秦國沒有得到重視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儒學式微時的力挺與堅持
在《進學解》中,韓愈深情地說:「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把荀子和孟子完全並列,等量齊觀。草草數語,也把二人各自的歷史作用概括出來,真的很令人敬佩。「孟軻好辯,孔道以明」,孟子的作用是在思想界極其混亂,非楊即墨的情況下,極力維護孔子學說以及思想的地位,使儒家之道開始在混亂的意識形態中突出出來,彰明天下。而荀子的作用是「荀卿守正,大論是弘」,堅守儒學的正道,使儒學的理論得以發揚光大。
荀子離開秦國後,還曾經到過趙國,和當時楚國的一位將軍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討論過軍事問題,當時的發言都記錄在《議兵》篇中,應該是荀子自己記錄後整理的,完全口語化,也表現出荀子有很高的軍事理論。應該是在秦國不被重視而投奔當時縱約國的集團中來,楚國派將軍代表春申君到趙國談判時被荀子趕上,才會有那樣的對話。也可能正是這次對話才是楚國的重要人物春申君黃歇發現了荀子的才能。從此二人便結下不解之緣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其後,春申君起用荀子作了蘭陵縣令。這是荀子一生最高的官職,也是唯一的行政官職。此後,荀子一邊從政一邊著書。得以完成著書立說的夙願。後來春申君被小人李園害死,荀子被廢棄在家,數年後病終。
荀子是孟子之後半個多世紀中最重要的儒家學者,是他的學術和教學活動使儒家道統得以延續和發展,繼續產生著強大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在儒家傳承的統序中,荀子有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畢寶魁)
[責任編輯:秦超]
推薦閱讀:
※他至今還影響著你追求詩與遠方,儒學史上最後一個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
※儒學思想復活之基礎
※為什麼中國是儒家社會?
※《大學》求義:第七章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