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纏法也——太極基本功,還說正反圈
太極是人生的一場修行
晚風輕拂
一趟拳的時間
撫平塵緒種種
享受獨處的安然與放鬆
|︽太極如水︾
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
太極基本功
還說正反圈
總論
陳鑫雲,太極拳,纏法也, 不明此,既不明拳. 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洪公均生更為具體地提出手法上的公轉和自轉;同時指出,順逆是自轉的基本變化;自轉的順逆有進退、左右、上下里外的變化;大小則為公轉的範疇;陳中華在美國《太極》雜誌中詳細介紹了正反太極圈的練習方法,並指出,代表陰陽的正反太極圈是太極拳的基石。《太極拳論》雲,「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故學者不可不仔細加以揣摩理解。本文就太極圈的力學結構和理論再作進一步的闡述。
劉成德講解示範正反手圈練習
太極圈
描述
洪均生老師傳的陳式太極拳的圈並不是太極圖中的圓圈。如果以手的運動軌跡來描述正太極圈公轉,則正太極圈呈雞蛋形狀,雞蛋的小頭在心口前,雞蛋的大頭在身外眼齊平處;如果以手的運動軌跡來描述反太極圈公轉,則反太極圈呈雞蛋形狀,雞蛋的大頭在心口乳前,雞蛋的小頭在身外眼齊平處。以心口窩為起點,正反太極圈中順逆纏各半。所謂順纏是指大拇指向外翻將掌心轉到向上,逆纏則為小拇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手、臂、軀幹和腿的配合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構成公轉太極圈。從任何一個角度來描述所構成的太極圈都是三維立體的。
理法
在以腰為軸、立如平準的原則下,周身配合,以膝的上下提垂帶動肘、肩、手的上下浮動。肘、肩、手三者所形成的立體橢圓中的這一部分弧線的角度和長短都不能改變。也就是說,肘、肩、手三者不能獨立地上下移動。這種練法,才能使手上有松沉勁,也就是普通人講的氣沉丹田。同時以膝的上下提垂帶動丹田部位的左右旋轉,這種左右的旋轉,看上去是腰部的左右旋轉,其實是發自膝的上下提垂運動。這樣全身整體就構成了一個左右,前後,上下旋轉的雞蛋形太極圈。在劃這個立體圈的過程中手和臂的自轉是藏而不露的。它只是隨著公轉的太極圈而作被動的調整。這種調整,就能達到交手時的隨遇平安,它在交手時能(轉)化對方的來力。這個圈周而復始,中間沒有曲折和停頓;而且具有陰陽相濟的特點,如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退中為進,進中寓退,完全符合「 走即是粘,粘即是走」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的要求。
練法
在練習正反太極圈時,要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由腳而腿、而腰,要完整一氣,虛實分清,周身節節貫串,不要有絲毫間斷。為了能夠使由腳腿產生的上下動能完整地經腰胯軀幹傳遞轉換到形於手的雞蛋形太極圈的園形運動中,要蹬之於足,行之於腿,縱之於膝;活潑於腰,靈通於背,運之於掌,通之於指。十八關節如同機械齒輪一樣精密配合,不得有絲毫鬆懈(搖擺或移位)才能將動能完整地貫串於太極圈中,從而能達到車輪飛轉,中不離軸,螺旋萬轉,無往不利的境地。要想順利地完成以上的步驟,還要將腳、頭、手三者定位,其他身體部位只能在不偏離此三者45°的條件下進行合理的調整。這也是能將己身之力發到對方身上的關鍵所在。
作用
通過以上的辦法練習太極拳的圈,就會使習練者步步提高。步驟如下:
配合
因為這個太極圈要求身體的每個部位都要按照它的具體分工去做所以堅持按照它的要求去練就能逐漸的使身體的每個部位知道它的規律和要求。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的外三合從看似簡單的正反太極圈練起,這樣練下去身體各部位就會逐漸開始配合。身體部位配合了拳就能開始做到完整一致、一氣哈成。
在正反太極圈中,手在雞蛋形線上走平圈,肘在直線上豎直上下運動,肩身腰構成的板塊中心只能膝部的上下提垂的帶動下上下螺旋圍繞中軸轉動。所謂中軸,是指人體頭定百會穴與長強穴的連線;即由鼻子、心口窩和肚臍為連線的人體中心線。在以腰為軸、立如平準的原則下,丹田(腰部) 則是周身運動的樞紐。它是身體旋轉,並帶動手臂進退、左右、上下、里外立體螺旋的一個轉軸。從頭頂百會穴,通過脊骨,以至尾骨下頭的長強穴一線,如同一根立柱直立而不搖擺移動;而肘手、肩肘的距離不變。松肩墜肘,手一直在動,但和肩、肘的關係並沒有變,所以能動如流水、行如飄雲、一羽難加、敏感至疾,變中帶穩。腰襠膝與劃太極圈時的配合需要在老師的正確傳授下不斷摸索,才能掌握得恰到好處。其細微之處難以用文字說明,只能由師父言傳身教。肩、肘、手三節在正太極圈中的相互關係簡單地如圖5表示。肘只能在肩和手之間做豎直的調整性動作,不能跑到肩肘之外。
勁整
在明了全身肢體的具體配合後,應由潛入深,循序漸進地將一身的勁按照太極圈中的規矩重新分清虛實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太極拳的纏絲勁。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內勁。勁是內在的。它是從形的正確摹仿,細緻的鍛煉而逐漸產生的。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跟,主宰于丹田(腰部) ,發於脊背,形於手指,通於敵身。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在太極圈中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使之自合準繩,動必如式,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才能避免在應用中有勁力渙散、過頂過丟等錯誤。
勁出
順纏是開勁,逆纏是合勁。開勁為剛,合勁為柔。開合、剛柔同時在同一太極圈中表達出來,此謂剛柔相濟、收即是放的對立統一。明白了太極圈中公轉與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下塌外碾,屈膝開胯,奪位轉關,入地三尺,陰陽互根,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此謂「節節貫穿」,因此太極圈中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穿」的外在表現形式。
化勁
化即是化解對方進攻。即為洪均生老師所謂的隨遇平衡的境界。在周身配合中,如果沒有自轉就不可能在對方勁發出之際,我勁已接入對方的勁,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沒有公轉則不能使敵我兩股勁力調整到隨心所欲。
常見弊病
由於太極圈是三維立體的,其構成的面又由無數的點、線構成。根據力學原理,在點、線、面的構成轉換中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周身需一動無所不動, 內外相合,上下相照。在練習太極圈時,通常的弊病有如下幾種:
手圈
練習者儘力在劃圈,可是形成的太極圈僅僅是有手臂的運動所構成的,雖然劃得很圓,但是違背了上述太極拳的基本要求。用手臂划出來的太極圈只是一維的。練習者首先要明了太極拳是周身運動,一動無有不動,但這裡的動不是隨意的動,而是全身關節節節貫串如齒輪咬合一樣,由腳及腿至腰到全身的內外的動。不是局部的身體運動。練習者應由淺入深,逐步練習理會節節貫串的太極運動。
圓圈
練習者僅形成了一維或兩維的太極圈。許多初學者在練習太極拳的太極圈時認為太極拳是園形的運動,而忽略了太極拳是圓形的立體螺旋運動。所以其太極圈便成了在一個或多個維度扁平了的太極圈。如果以正視圖,俯視圖和右視圖來描述,則在一個或兩個視圖中出現直線。如圖6為一維太極圈,圖7_1,7_2,7_3 為二維太極圈。練習者應明了太極拳是圓形的螺旋運動,而不是純粹的圓形運動。正基於此,太極圈才是雞蛋形。在此基礎上,再揣摩太極圈在形成過程中由一維向二維至三維的轉換。
凸凹圈
通過正確的練習方法,習者做到的三維圈。可是初期的三維太極圈是凸凹斷續的。這是因為真正的立體三維圓圈只有圓球體才能做到。人的身體是不能的。所以,練習者只有細心體會,通過身體軸心的立體螺旋,虛實轉換,一線串成,遵規矩,守步驟,反覆練習,熟能生巧,才能功由潛入深,功到自然。纏絲勁的運動路線在任何點線和面上要曲線平和。若有凸凹,則產生稜角,發生頂抗的弊病,從而失去立體螺旋轉動的作用。在練習正反太極圈時還應注意纏絲勁的起承轉合,連綿不斷。如果纏絲勁在太極圈中有了斷續,就會給對方造成得機得勢的機會而使太極圈失去沾粘連隨,緩應急隨之妙。
結論
「劃圈」是洪均生老師所傳授的陳式太極拳的獨特練功法之一,也是它的核心功法。它遵循太極、陰陽之理法,合於自然界的公轉和自轉的運行法則。洪公均生先生將其運用到太極拳的基本功法中,並賦予其技擊含義與整體配合方法。使陳式太極拳變得更為科學具體實用。
洪老師自己一生嚴格地按照這一太極拳的基石,到九十歲還在正反兩圈上下功夫,使他的太極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級功夫。九十歲的高齡還能在輪椅上和年輕人推手,發人仍能隨心所欲,贏得了中外太極拳愛好者給與的「魔手」稱號。我的老師陳中華入徒洪老門下時,每早劃二個小時的圈,四個月後才開拳。像洪老師的其他徒弟一樣,他也能發放自如,不管對手有三百磅還是七段空手道黑帶,都被他輕鬆自如地擲出幾米遠。這都是正反兩圈的鍛煉和運用的結果。
正反太極圈作為構成太極拳的基石,對太極拳理論和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太極練習者,應反覆練習,仔細體會才能提高太極拳的水平和應用
推薦閱讀:
※揭秘人體髖關節(一)——髖關節的解剖結構和基本功能
※正雷太極︱鄭冬霞老師:精講陳氏太極拳基本功之纏絲勁
※八極基本功法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之太極尺功活腰/太極尺(棒)功法
※祁家通背拳基本功手法和步法和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