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捷】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欺負行為
原創:愛靈心理諮詢師程捷
欺負行為通常發生在青春期孩子中,雖然在更早的時候,就有各種小團體的雛形,但到了青春期,小團體會更加明確,會在孩子的心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孩子們都在各種小團體中為自己爭取更高的位置,以及更大的影響力,欺負行為可能發生在團體內,也可能發生在團體之間。
比較嚴重的欺負行為,也許不會經常發生,也許發生後能迅速引起家長、老師和學校的關注,但有些更小規模、更隱密的欺負行為,是廣泛地發生在各所中小學的。這些小型欺負行為,也許沒有明顯的暴力、沒有破壞環境和物品,可能只是:會讓人痛的推搡、強迫地讓人服從、讓人感受到羞辱的玩笑……但是卻可以讓被欺負的孩子很難受,並且日復一日地反覆承受這種精神上的煎熬,一旦這些行為經常重複出現,那就是欺負行為了。
欺負人的孩子,常見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身體強壯的,通過武力制服別人,達到解決問題和確立自己地位的方法,然後獲得更多利益;一種是頭腦很聰明的,善於發現並利用別人的弱點,通過言語攻擊或各種威脅達到離間別人的關係、打擊別人自尊的目的,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好處。不管是哪一種,這類孩子的內心實際是非常脆弱的,缺少溫暖的、被關愛的感覺,也不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所以他們不會用友好的方式與人相處,因為在他們內心的感受和經驗中,只有強與弱、控制與被控制,想要不被傷害,就必須把別人壓制住,這樣才能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強大的。
一些研究表明,有欺負行為的孩子,通常與父母有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父母較嚴厲,家庭成員之間比較有距離感,很難真正交流,家庭內存在著各種問題,學校中出現的欺負現象很大程度受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並且這些暴力行為會發生代際傳遞。
被欺負的孩子,也有不同的類型,大部分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被欺負,只要不是經常發生,好好地陪孩子談談心可能都能幫孩子順利渡過這一段困難。但有一小部分孩子,會經常或長時間地被欺負,這就不是談談心能幫到孩子的了,經常被欺負會讓孩子感覺孤立和絕望,這些孩子也經常會對父母隱瞞,因為他們自己覺得羞愧。這些孩子通常對自己感覺不夠好、不滿意,他們沒有力量保護自己,不敢拒絕別人的傷害。一旦被欺負的情況反覆發生,他會對自己形成歪曲的觀點,覺得就是自己不好,才發生了這些事。而在長大之後,就算能夠忘記這些事情,那些強烈的憤怒、羞恥、孤獨及對自己的不滿,也會深深地埋在內心,會經常以不可察覺或失控的方式出現在生活、工作,以及各種關係中。
研究表明,這些容易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比較敏感、警惕、安靜,很多母親對孩子過度保護,親子關係或家庭關係過度親密,由於過度自責,孩子們常常會把那些羞辱藏在心裡,讓父母無從得知。
當學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時,孩子們最寄予希望的就是老師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老師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位置,孩子們希望老師這個人是可以絕對公平公正的,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充滿正義的力量,能夠消除這些欺負行為。
但在現實中,老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渴望與恐懼,他可能就是做不到孩子們所期望的那樣,比如:他可能也會害怕被傷害,不敢捲入;他也可能害怕得罪那些欺負者的家長;他也可能為了保持自己班級的和諧外表,而儘力否認班上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他還可能根本無力面對這樣的衝突,就想著趕緊把這幾年帶完,把孩子們送走就好了……這些情況都很常見,如果老師本人不尋求幫助,那麼事情就不會得到改變。
於是孩子和家長都很容易被激發出對權威的失望和憤怒,你怎麼能這樣!你難道不該……嗎!這一類對權威的失望與憤怒,也廣泛存在於大人的世界裡,在職場中、在家庭中。這些情感也是正常的,但要努力去理解、接納和疏導,才不會發展成過激行為。如果這些失望與憤怒不能得到及時處理,會在內心留下不滿,隨著欺負行為的反覆發生,可能會醞釀出惡性事件。
如果老師確實不具備處理這種事情的能力,非要逼他能去處理並處理好,也是不切實際的期望吧。
於是,回到我經常探討的角度:家庭。
家長能在這樣的事情里為孩子做些什麼呢?第一要考慮的當然是身體上的安全,而在內心情感方面,想讓孩子盡量少受傷害,可以從兩個層面嘗試:情感層面,行為層面。
首先,且最重要的,是情感層面。
作為家長,我們在看到孩子經歷這樣的事情時,我們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我們會被激發出怎樣的情緒與衝動?憤怒,想衝上去揍對方一頓,敢讓我娃受委屈,我**你全家;恐懼,這種人惹不起,可別招來更大的傷害,咱們還是躲吧……憤怒與恐懼,可能是最常見的反應了,有這種情緒反應很正常,但如果我們自己的這些情緒,沒經過理解和消化就做出過激的行為,那不但幫不了孩子,還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困擾:你可能會擴大了孩子原有的憤怒,或加深了孩子原有的恐懼,這會令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沒有掌控感,並對家長的不穩定感覺到失控的恐懼,這些再次引發出的感受,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會很容易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可能有驕傲,也可能有羞愧,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的事情上被引發強烈情緒,那父母也許需要先解決自己的心結,然後才能穩定地面對孩子的事情。
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穩定和堅定,先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僅是事情的過程,還有孩子情緒感受的變化,儘可能讓孩子多說,說透徹,這樣的語言表達的過程,本身有緩解情緒的作用。
然後,父母在被激發出強烈情緒感受的同時,還能保持理智思考,在認可孩子的感受的同時,讓他體會到「天不會塌,我們總會找到解決辦法的」,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氛圍,能幫助孩子內心安定,在情緒得到釋放和理解之後,就能一起探討解決辦法了。
處理情緒的關鍵,是言語化。讓孩子盡量地表達,不去否定他,情緒本身是不會傷人的,讓孩子儘可能地說、釋放,給予一些理解,幫他把那些強烈而混亂的情感,用言語的形式表達清楚,就像給某個段落做個標註,這本身就能有效地降低情緒的強度,並且,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能掌控自己的情緒的。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肯定他那些情緒的存在是正當的。
比較成熟的心智化水平,是能夠在持有情緒的同時,不被情緒淹沒,還能保持思考。
然後,才是行為層面。
這一層面的任何引導、建議,只有在情緒平復之後,孩子才可能聽進去並採納。具體做法,因人而異。你可以儘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比如:是否需要你出面、出面是找欺負者還是老師、不用你出面孩子自己準備怎麼做、要你出面的話需要你怎麼做……當然你也會有你的權衡,你的權衡也盡量跟孩子誠實討論,你的權衡配合孩子的需要,也許就是對於你的孩子來說,最好的做法了。
最後,可以通過一些假設,引導孩子了解到,他的選擇可能會有些怎樣的後續發展和後果,協助他一起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推薦閱讀:
※TED:重新認識出軌行為
※女生有這3個行為,男人再愛也不要追!
※女人這些行為會讓男人不行
※女人哪種行為會讓男人抓狂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