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通講(十)
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句:「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我們有了上面對乾坤二卦的感覺,下面的文字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們剛才也說了,馮老師曾說「我為乾,眾為坤」。哪個人沒有我呢?我們找得出一個沒有「我」的人嗎?找不出來嘛!我,是人人本具,個個現成的。「我為乾,眾為坤」,大家隨時要注意這個本位。「我」是很容易知道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呢?我們在座的也有學佛多年的朋友,這裡說乾就是般若,就是真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十幾年的朋友,有沒有真正找到這個我?有沒有真正體會到這個「我」的功能?西方哲學中有三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是一直解決不了的啊!西方有些哲學家為了想通這三個問題,最後變成了瘋子。所以,我們大家可以想想這些問題,但是不要想得太凶,不要也想瘋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實際上是給出了答案的。唐代的無盡藏比丘尼有一個偈子說得很到位: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試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個無盡藏,很有可能就是《六祖壇經》裡面向六祖大師問《涅磐經》的那個比丘尼。當時無盡藏對六祖說:「你又不識字,怎麼給我講經啊?」六祖大師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來歷,是很重要的一句話。我們通過這首詩偈看古時候的出家人,修行修了幾十年,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求道上,為了求得明心見性而不辭辛勞。你看她到處去參訪,鞋子都磨破了不知多少雙,山頂上的白雲也踏遍了,雖然還沒有得道,但這種詩的境界也是非常舒服的。終於有一天行腳累了,回來在路上發現梅花開了,便自然地拿一枝來嗅。哎呀!原來自己要找的東西就在這裡啊!找什麼找啊?真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所以《易經》告訴我們「乾以易知」,認識這個真正是很容易的。馮老師在《信心銘》裡面也講「至道無難小道難。」真正的大道是不難的。比如我們學《易經》,通過這一段把握《易經》的精神是不難的,但是你要想學數術一類的小道,要想學打卦算命、要想在天象災異、卦氣變化上搞精搞透,要想把邵雍那一套數術之學搞通,那就很不容易,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了。因為「至道無難小道難」嘛!這就是乾以易知的感覺。
「坤以簡能」又怎麼講呢?我們剛才說了,坤就是乾所體現出來的功能。為什麼坤是簡能呢?它就是以簡捷明快作為其功能的。我們看坤卦的爻辭,六二爻說「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我們上次講了得位的道理,坤卦的正位就在六二,是在第二爻上,是既得中又得位,所以對於坤卦來說,這一爻的爻辭是最重要的。「直方大,不習無不利」,這句話該怎麼解釋呢?納入到我們自己的內心中來體會,只要我們心中乾卦之良知一動,坤卦的良能馬上就能發揮作用。具體來說,直,就是我們心中坦率、正直,直心是道場嘛;方,就是方正,不扭曲;大就是有容量,包容一切,有容乃大。只要我們念頭一動,保持一種直捷、方正的正念,同時心胸又具有廣大的特性,馬上去把這個念頭的功能發揮出來就完了。「不習無不利」,只要內心的念頭能保持直、方、大,就不需要我們每天去練習、複習,把事情的先因後果、來龍去脈想清楚。所以真正做事情的人,就是簡捷明快,沒有半點拖泥帶水,「坤以簡能」就是這種感覺。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這些句子是進一步在深化上面的內容。我們一句句來分析它。
「易則易知」,還是講的乾卦,就是說,乾卦的良知,也就佛教里說的般若智慧,是人人具有的,是現成明白,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沒有離開過這個東西,所以《易經》的精神,是很容易知道的,一點都不難。
「簡則簡從」,講的就是坤卦簡捷明快的功能,只要你尊崇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這一點良知產生的念頭,直接去做就對了。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有體會,那就是第一念產生的時候,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街上遇到誰摔了一跤,第一念首先產生的肯定是「把他拉起來」。有這個念頭,照著念頭去做,把他拉起來也就完了。如果腦殼裡面產生了第二念和第三念,心中一猶豫:這個娃娃摔倒了,我去扶他,他父母看見了,會不會認為是我把他推倒的呢?如果遇到的是個老太婆,我去拉她,會不會賴在我身上,讓我脫不了干係呢?你只要這樣一想,就是沒有「簡從」,這個事情就辦不下去了。產生了很多疑問之後,就會不了了之。
「易知則有親」,什麼東西易知呢?肯定是離我們最親最近的東西易知嘛。對我們來說,人類社會肯定比動物世界易知一些;從社會和家庭來說,家庭肯定比社會易知一些;但是現在有種說法是「同床異夢」,即使是一個家庭,兩口子都未必是真正親的啊!人真正最親的是什麼?就是自己啊!易知則有親,我們自己就是最親的。禪宗說「不知最親切」,這裡又說易知則有親,這個「不知」和「易知」到底是啥關係呢?劉大姐也曾經參過這個公案。其實,不知就是易知,易知就是不知!翻過這道坎就對了,就是這個東西最親切。
「易從則有功」,易從是什麼呢?就是容易下手嘛。容易下手的事情就容易成功。就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一樣,看見有人摔倒了,我們念頭一動去拉他起來,這很容易做成,就有功勞。但有人這時就會想,如果真的把娃娃拉起來了,人家父母又真的找到你了,說你把娃娃推倒了,要你賠醫藥費,你該怎麼辦呢?如果是個老太婆摔傷了,硬是賴著你,要到你家去吃去住,怎麼辦呢?怎麼辦,活該你倒霉!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就是你的業障,你就該倒霉,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我們要知道,把人拉起來這個事情,你是做成功了的,易從則有功嘛。至於這件事以後的事情,那就是你的孽債了,沒有辦法啊!
《金剛經》上有句話說:「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誦讀《金剛經》,反而被別人嘲笑、輕視,該怎麼辦?老佛爺說這個事情不麻煩啊,這說明你過去本身有很多罪業,本來是應該墮入惡道的,但就因為你誦讀了這個經典,雖然受人輕賤,不但可以把惡道的問題解決了,你還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可以成佛。這裡「易從則有功」,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個真修行人,是個真正願意在道上行的人,你就只管去做,只管「易則易知,簡則簡從」。你要相信天地之間有桿秤,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上一次講過,就是要在不平等之處,去體會天地的大公無私,去體會萬法平等的道理。
再看下面一句「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我們認識到這個無與倫比的乾的良知以後,對它有了切身的體會,說白了,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了。你認識到了乾卦,認識得越親切,你的道心自然就會越長久,這就是持之以恆。禪宗說是要長久保任,明白了心性以後要好好保護它,要善自護持,才能夠長久。禪宗在護持自己的心性上有一個比喻叫做「牧牛」,就像一個牧童去放牛一樣,心裡一定要清楚這隻牛跑到西家吃人家的莊稼不對,跑到東家踩壞人家的田地也不對,都要及時把它拉回來,回到它的正路上來。
在這個比喻中,牧童,就是我們心性的本體,牛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要隨時護持自己的念頭。如果對心性本體認識得越清楚,你對念頭的護持就會越有力、越長久。「有功則可大」是什麼意思呢?做到了長久護持之後,牛也就不會亂踩亂跑了,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善善惡惡的念頭很多,好的念頭就落實到行動上,不好的念頭就讓它過去。要注意,我們對自己腦袋裡要冒什麼念頭,是沒有把握的。我們心裡隨時都要冒起念頭來,要冒就由它冒吧,只管看住它就行了。久而久之,這頭牛就聽話了,該耕田就耕田,該吃草就吃草,該幹啥就幹啥。這時牧童也可以「信牛由韁」,任牛自由行走,穩穩歸家了。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長久保任純熟之後,你就具備了聖賢的內在德性,發乎其外,就能夠成就賢人之業,把聖賢事業做大。如果是有儒家情結的人,就可以通過內德的修養,通過修身、齊家、治國,一直到平天下,就可以做這些事情了。如果有道家的情結,就可以任性逍遙,逍遙幻游於天地之間,這也是很舒服、很巴適的事情。如果有佛家的情結,那就要傳佛祖之心燈,要繼承佛祖的事業,發四弘誓願,去普度眾生。這些,就是對「可大則賢人之業」的體會。
「易簡則天下之理得矣」。這是對上面一段的總結。《易經》的精神,就是剛才說的這些東西,就是這麼簡單,卻是天下之理。禪宗三祖大師的《信心銘》上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你真正把握了易簡的原則,直心去做事,就沒有做不好的。大家要牢牢記住這句話啊!你體會到了易簡,真正就是萬事大吉,天下的道理就都在你一個人身上了。平時我們愛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總之,你有了易簡的體會,天下之理你就都明白了,都得到了。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真要做到,要下真功夫才行。不好的念頭生起來之後,你有沒有功夫一下子打掉它?或讓它過去,不理它、不受它的影響?好的念頭生起來後,是不是可以馬上去行動?你有沒有直面自己的精神、直面自己念頭的氣魄呢?真正的英雄氣,不是有膽子在外面到處耍橫,而是要敢於直面自己內心的形色念頭!所以「易簡之道」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也未必簡單。
對乾坤二卦的感覺,我們可以用道與德來概括和總結:乾就是道,無形無相,大化無跡;坤就是德,真正的功夫要在坤卦上去體會。我們如何進德修業?就是要像坤卦一樣有一種厚德載物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行地無疆。對《易經》也好,對我們的德業修養也好,就是要從這裡去體會。
最後一句「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易經》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凡是《易經》裡面提到了「位」,不管是「成位」也好、「正位」也好,凡是提到「位」字,就一定要小心。看到這個字,你馬上就要回光一照,看自己是不是在「位」上。要反省自己,在社會上的人事當中,不管是自己的圈子裡,還是外界的大環境當中,我們是不是把自己的位擺正了?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觀其兩端,行其中道?總之,時時刻刻要把這個「位」字貼在腦門上。
波師兄在這裡之所以跟給大家嘰嘰呱呱、廢話連篇,是因為坐在書院講堂這個位子上。大家有時候恭維我,稱一聲大師兄,或者叫一聲史老師,我也不客氣,心裡明白既然自己「位」在這裡,那就硬著頭皮受著嘛。但是如果離開了這個屋子,跑到社會上其它地方去,還四處綳起個臉,覺得自己是大師兄,是史老師,那就完蛋了。在父母面前永遠都是聽話的乖兒子才對,如果老想著自己是大師兄,是史老師,就要被掃地出門——其實在家裡,我還真的是大師兄,父母親戚們從皈依佛法這個角度,還都是我引進門的。當然在老婆孩子面前,位也要變,不能把我們課堂裡面講的這一套也帶回家去喋喋不休地講,不然老婆一心煩:好嘛!你要厚德載物,那煮飯也是你的,拖地也是你的,洗碗洗衣服也是你的,帶孩子也是你的……那就是吃不著兜著走,就完全失位了嘛!
我們要注意,《易經》中的這個「位」和我們生活中的「位」是一樣的,是隨著時間、空間、環境的變化在不斷變化。所以,我們要不斷地、隨時地提醒自己,要找到自己的正位。《易經》教導我們「君子以正位凝命」,就是要讓我們把自己的精神,凝聚到「正位」上來,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有價值,才不會糊裡糊塗地空過一生。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句話就算是把我們剛才說的所有這些道理,全都包含在裡面了。前面說了那麼大一套「易簡之理」,還是要在「成位」上去體現才行。我們要在自己的現實位置上找到感覺,最終才是「成位乎其中」。天下之理如果不能「成位」,也就不可能表現出這個理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成就自己的所在之位,這個是最重要的。
中午吃飯的時候,劉阿舅問了一個問題,就是邵雍在一首詩中說:「天根月窟相往來,三十六宮總是春。」他問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說就是取坎填離的意思。劉阿舅在學中醫,中醫裡面講究養生,要把我們的身體調養到最好的狀態,那就要用「取坎填離」這個方法來達到最佳效果。一下子要把「天根月窟」說清楚,還是要費點時間,我們乾脆把邵雍這首《觀物吟》全詩通看一遍,看看他到底在說些什麼。
這首詩不簡單啊!邵雍先天易學的總綱,可以說就是這首詩。大家都知道,邵雍有一部易學巨著叫《皇極經世》,講的是大宇宙的演化規律,並對人類社會大的歷史演變格局,用易學思想作了相當精彩的描述。《皇極經世》全書六十四卷,分為「觀物篇」、「 觀物內篇」、「觀物外篇」三大部分,而其核心精神,就體現在《觀物吟》這首詩上。我們這裡先把這首詩寫下來: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耳目聰明男子身」,這個男子不是單指男人,是泛指一切人,女中丈夫也可以稱為男子的。這句就是說,只要你的耳朵能聽見,眼睛是明亮的,這就是男子身,就是大丈夫的身體。當然,人之耳目對應的是《易經》中的坎、離二卦,所以也可以由此聯想到道家內丹修鍊中「取坎填離」的功夫。「洪鈞賦予不為貧」,洪鈞指的就是大道,按《易經》的說法就是太極,是產生萬物最根本的東西。這句就是說大道賦予了你這個身體,賦予了你這個生命,所以,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很寶貴、很豐富的,並不是說大富大貴的人才寶貴,窮人乞丐就很貧賤。世上的每一個人只要是耳聰目明,上天賦予你的就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本錢都是一樣的,都很富有。
下一句很關鍵了。劉阿舅剛才問的就是這兩個專用名詞,一個是月窟,一個是天根。「須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就是說啊,雖然上天賦予了我們這麼寶貴的生命,我們也完全得到了這個無價的寶貝,但是,還必須要探索到「月窟」里去,才能知道這個世界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必須要踏到「天根」上去,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才能認識生命的根本規律。那麼,這個月窟和天根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後面兩句詩就是解釋這兩個名詞了。「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乾遇巽時是啥東西呢?乾為天,巽為風,就是天風姤卦嘛,這就是月窟;地逢雷是什麼呢?就是地雷復卦嘛,天根就是復卦。後面緊接著「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你明白了什麼是天根,什麼是月窟,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就是說你如果明白了復卦與姤卦之間卦氣循環流動的這個消息規律以後,那麼,三十六宮都是春,也就是說天下太平,一切都是好的。你的心境就不會被時空之中的各種因素所左右。如果我們遇到不好的境況,我們就知道一陽來複的道理,一切終歸是要恢復過來的;遇到事業到達頂峰的時候,明白有個姤卦在等著你,知道盛極而衰,你就會多有一手準備。不管天地之間也好,社會人事之間也好,這個陰陽二氣總是在此消彼長,往來不斷,輪轉不休。在我們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事情,會身處各種境遇,你明晰了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覺得人生有什麼過不去的坎,翻不上的坡,就能夠自然地、心平氣和地面對人生之中的各種境遇。
邵雍的這首詩,其中有很深的禪意,我們也可以當作是禪詩來看。要知道邵子也是通禪的哦!北宋「五星聚奎」的幾位大儒,全都是有禪宗功底的,而且水平還相當高。在宋末以「無門關」而聞名的大禪師無門慧開,他有一首詩大家都非常熟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總是人間好時節。
我們看無門禪師說「若無閑事掛心頭」,講的是空嘛;邵雍說「天根月窟常來往」,講的是有啊。但這個東西,它是空有不二的,所以他們實際說的是一個東西。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邵雍說「三十六宮皆是春」,無門說「總是人間好時節」,都是一回事啊!這就叫做殊途同歸。只不過,三十六宮用的是《易經》裡面的專有名詞。
整個《易經》的六十四卦,有二十八個對宮卦,有八個單宮卦。比如復卦,顛倒過來看就成了剝卦,臨卦顛倒過來看就是觀卦,這種就叫做對宮卦,一共有二十八對。而乾、坤、坎、離、大過、小過、頤、中孚這八個卦,正看反看都是一樣的,是自我對宮,所以叫單宮卦。邵雍詩中的三十六宮,實際上就是指二十八個對宮卦加上八個單宮卦,說白了,就是指《易經》的六十四個重卦。三十六宮都是春,就是說,《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個都是好卦。雖然《易經》看起來各卦的吉凶悔吝差別很大,有些看起來比較好,如恆卦、乾卦、泰卦等等,也有些看起來很不好,比如否卦、困卦、小過卦、大過卦這些,但是,如果真正明白了我們剛才說的道理,明白了「天根月窟常往來」的道理,那麼,六十四卦個個都是好卦。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在無門禪師眼裡「總是人間好時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雲門祖師那裡「日日是好日」。
推薦閱讀:
※大師高清講解易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一聽就懂了
※什麼是《易經》
※易經先天八卦圖
※《易經》基礎(九)
※易經起名陳沛甄:夫妻爭吵的秘密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