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領土:南沙群島現狀 - 華夏抗日同盟會 - 51.COM - 新群組
06-05
◇中國在南沙活動的歷史及南沙作為中國領土的事實 來源:網路 編輯:血·祭奠南沙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國人民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了南沙群島,我國歷屆政府也一直對南沙群島行使著管轄權。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的《扶南傳》和《南州異物志》等典籍中就已以對南沙群島的情況進行過描述,而宋代中國人又開始把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命名為「長沙」、「石塘」,朝廷還在南沙設治,當時南沙隸屬於瓊州府。元代中國海軍開始在南沙海域巡邏,並遠至加里曼丹。明代南沙群島隸屬於海南衛,中國海軍也多次在這一帶巡邏,並將該海域列入海軍防守範圍。自此朝起,中國漁民開始在南沙海域進行捕魚作業,有的漁民還長期住在島上。到了清代,中國漁民的捕魚區已遍及整個南海海域。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遠赴南沙,在一些主要島礁上豎立了主權碑,並設立南沙群島管理處,駐兵太平島。1947年,中國政府正式將南沙群島劃歸廣東省管轄,從而從現代國際法上完全確立了中國對這一群島的主權。 中國對南沙的主權也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廣泛的國際輿論所接受。明代歐洲耶酥會在其編製的地圖中,明確地把今天南海所在海域標為「大明海」,以示歸中國明朝政府所有。20世紀30年代法國人入侵南沙群島時,不僅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日本也認為南沙應為中國所有,且認為中國漁民早已以該島嶼為遠洋捕魚之基礎。 二戰時中英美《開羅宣言》也明確宣剝奪日本自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從中國竊取的領土應全部歸還中國」。戰後英美海軍分別在南沙接受了日本駐軍的投降,隨後即將南沙群島移交給中國。在1951年舊金山和談中,蘇聯代表團團長在會上發言指「南沙群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即使是現在佔有南沙大部分島嶼、並聲稱對南沙群島擁有全部主權的越南,在其南北統一前北越政府也承認,「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西沙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 此外,在現代世界許多國家的圖籍如美國的1963年出版的威爾麥克《各國百科全書》,1968年法國國立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圖》,日本平凡社1973年出版的《中國地圖集》,美國1968年出版的《世界地圖集》俄文版和英文版等,都指出和標明了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這一客觀事實。 ◇南沙爭端的由來、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50年代初,南海周邊國家尚未對南海諸島發生興趣。直到1956年,菲律賓外長宣布,南海諸島中太平島等部分島嶼里菲律賓最近,理應屬於菲律賓,遭到我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的嚴辭駁斥。由於美國不予支持,菲律賓不得不表示對南沙並無主權要求。 50年代末,周邊各國紛紛對南沙進行石油地質調查,陸續在近岸海域發現石油和天然氣,找到了一些具有商業開採價值的油氣田,並有專家估計南沙海域是亞洲最大的三個儲油區之一。這些重要發現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重視,並最終成為南沙爭端升級的導火索。但由於其時美國開始入侵南越,並使戰爭逐步升級,一時沖淡了南沙問題。70年代初,菲律賓對南沙政策作出重大轉變,決定從本國利益出發,不惜冒最大風險,以軍事行動造成既成事實,迫使其他國家和地區讓步。1970年9月,菲出兵侵佔了馬歡島和費信島,隨後又侵佔了部分島嶼。與此同時,從1956年就開始非法入侵南沙的南越侵略活動加劇。而此時我國正處於文革中一片混亂的時期,對此未採取有效的行動。 1975年4月,完成統一的越南當局一改往日對中國關於南沙主權的承認,突然出兵搶佔了原由南越佔領的6個島嶼。由於當時中越關係尚未破裂,黎筍集團正企圖利用中蘇玩弄政治平衡,也不想引起更大的政治糾紛,所以在既得利益在手的情況下,一面敷衍我國,一面盡量縮小事態,暫時停止了在南沙的進一步擴張。但這卻給周邊其他國家造成了錯覺,以為我國有可能會為政治利益而在島嶼歸屬上作出讓步。於是,馬來西亞也忍不住在一年後加入進來,派艦入侵南沙群島。1983年,又佔領了彈丸礁。就這樣,南沙爭端終於演變成四國五方直接介入的國際性問題,並變得更為複雜。這些國家還大肆掠奪我海洋資源並多次發生抓捕和打死打傷我漁民的事件。 近年來,越、菲、馬等國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蠶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島中的所有較大島礁,並在島上修建各種軍事設施,企圖長期控制。現在,南沙群島已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軍,除我國大陸軍隊駐紮的7個島嶼及台灣軍隊所在的太平島外,共有40多個島礁被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侵佔。有的國家為擴大影響,顯示存在,還派政府要員視察所侵佔的島嶼。 越、菲、馬等國還竭力拉外國石油公司合作參加南沙海底勘探和開發,企圖通過石油開發獲取經濟實惠,並藉此把這些公司的國家政府卷進來,使南沙問題進一步國際化,以此對我國施加壓力,迫使我國讓步,從而實現其瓜分南沙掠奪資源的目的。在爭奪南沙島礁的過程中,越、菲、馬等國雖然彼此間也有矛盾和衝突,但更多的是聯合起來一致對華。1992年第25屆東盟外長會議通過了《東盟關於南中國海問題的宣言》,致使南海爭議更顯突出。尤其是大東盟的成立及其內部合作的深入,以及對「中國威脅」的共同恐懼,使這些國家的行動更加默契,導致了「東盟對中國」的格局的形成。 由於南沙是重要的國際航運的通道,是東南亞各國間及與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貿易的門戶,關係到很多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南沙爭端的惡化將極有可能引起大國的插手。美國有石油公司參與了南沙的勘探和開發,並在南沙有巨大的商業和貿易利益,並且亞太一直是美外交戰略的重點,它已有了介入南沙問題的跡象。目前,南沙雖時有小小摩擦,但總體上尚處於平靜階段,而平靜的背後也隱藏著發生局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前年以來,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在南沙地區又分別侵佔了我2個和1個島礁,越南也對我一些島礁虎視耽耽。菲律賓在1995年中菲美濟礁爭端後又多次製造撞擊中國漁船事件。越南對南沙要求的貪得無厭是我國最反感也最應警惕的問題。東南亞各國在經濟上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元氣大傷,而南沙的豐厚利益又有著無窮的誘惑,一旦國內問題走入無法擺脫的窘境,就有可能在南沙採取鋌而走險的行動。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 平心而論,中國在南沙的政策一直是非常友好的。除在關乎民族尊嚴和國家根本利益的主權歸屬問題上毫不讓步外,中國一直採取非常克制容忍的政策。 我國政府在歷次對外聲明中、在國家的有關法律中,都明確地申明南沙群島的全部主權屬於中國。自1951年開始,我國就持續聲稱對南中國海島嶼擁有全部主權。1958年,我國宣布領海寬度為12海里,這也同樣適用於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1992年2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和毗連區法》,提出中國的基線由「直接基線」方式決定,即連接不同點的直線來構成基線,這一方法也適用於中國在南中國海所聲稱主權的島嶼。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我國對南沙的主權。這也是我國處理南沙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但考慮到我國一貫堅持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南沙群島的現實狀況,我國政府提出「擱置爭端,共同開發」的原則。早在八十年代中期,鄧小平在談到釣魚島問題時,就提出了這一原則。1990年李鵬總理訪問新加坡,對記者說:「中國願意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南沙島嶼,並暫時擱置爭端。」我國對南沙的主權不容置疑,但南沙被分割佔領的現狀卻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因此把爭端先擱置起來,共同進行開發,對維持穩定,保障和平,及對各方的經濟利益都有利。 事實上,誰都知道打仗對各方都沒有好處,因此在摩擦不斷和埋頭開發的同時,仍儘力避免衝突,並不乏和平呼聲。對我國來說,南海開戰將喪失來之不易的發展經濟的大好環境。越、菲、馬等國國力有限,如果打仗可能面臨毀滅性的打擊。他們也是渴求和平的。去年五月中旬菲律賓總統訪華,與中國領導人多次會談,5月16日兩國簽訂《中菲兩國政府關於二十一世紀雙邊合作的聯合聲明》。「雙方致力於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並「同意深化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合作」。這就反映了他們的和平願望。 在力主和平解決爭端的同時,形勢錯綜複雜,但畢竟是周邊各國之間的事情,不需要其他國家來插手。因此談判必須限於相關國家內部,且應是雙邊的,反對外部勢力的介入。而中國與其中任一國家的雙邊談判必然引起其他相關國家的強烈關注,並竭力施加影響,因此要想取得建設性的成果,雙邊談判還得與多邊對話相結合。至於南沙涉及之外的國家如美國等的介入不僅無助於爭端的解決,相反只會使南沙問題更加複雜化。這對中國來說是極為不利、因而也是應極力避免的。 但中國的和平願望和忍讓克制換來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南沙的豐富資源刺激了各國的貪慾,而中國的容忍又在客觀上縱容了其冒險的舉動。 目前傳統海疆線以內的南沙群島已幾乎被瓜分完畢,200多個島礁實際上我們只佔了7個礁盤,南沙絕大部分已被周邊國家佔領,這個地理概念從現在起只能被稱為一個地圖上的概念。我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的海域有八十多萬平方公里被周邊國家非法劃入其勢力範圍:據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人介紹,到九十年代末期,周邊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一千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二百餘個和油氣田一百八十個(其中油田一百零一個、氣田七十九個),一九九九年年產石油四千零四十三萬噸、天然氣三百一十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一九九九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二點五倍和七倍。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迄今為止我國在南沙還沒有樹起一座井架,沒有打出一桶油。來自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一份資料表明,一九九九年我國已有一千六百一十七萬噸石油和四十三點九億立方米天然氣采自海洋,但在南沙海域我們的油氣開採還是一片空白。有個事實我們不能忽視,某國在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個貧油國,自從在南沙打井採油後,一躍成為石油出口國。在對南沙資源的開發中,周邊國家已經走到我們前面去了。 令人擔憂的是,南海周邊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的諸小國雖然也彼此爭吵不休,但已呈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的態勢。這些糾紛又與其他大國的對外戰略攪和在一起,使整個南海局勢更加錯綜複雜。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枯竭和海洋開發的深入,「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海洋已不僅具有地緣和交通等傳統意義,其所蘊藏的極為豐富的資源對一國的經濟實力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世界整體性聯繫逐步加強、經濟集團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變得不可逆轉,各國都將本國重心轉移到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上來。於是,國與國之間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也就越來越激烈。海洋安全在中國的國家安全體系中尤為重要。經濟上,海洋中豐富的資源有利於緩解我國資源因人口眾多而相對短缺的不利局面;軍事上,我國有一萬八千公里長的海岸線,有三百萬海洋國土,戰略防禦目標分散,且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或地區不是局勢不穩,就是與我國存在矛盾和爭端,保障海洋安全將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朝鮮半島長達半個世紀的緊張??活動,美國勢力的干預和插入,東南亞國家與我國的南沙爭端都使我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可以說,海洋安全與否,關係到我國的生死存亡。而南沙又在我國的海洋安全中處於極為重要的位置。 如前所述,南沙的豐富資源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南沙扼我國南部海疆的門戶,若被外國佔領並駐軍,後果不堪設想。我國將失去重要屏障及緩衝海域。加上台灣海峽危機未退,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死灰復燃,我國海疆極有可能面臨三面受敵的態勢。 此外,對南沙爭端的處理還深刻地關係到我國的國家尊嚴和威望。南沙爭端雖熱,但直接對手畢竟是一群小而窮的國家,若一味地妥協退讓,將使他們更加放肆,同時會給其他國家留下中國不過如此的印象,在國際社會將難以立足,在國人面前也難以交代,甚至造成混亂。令人嘆息的是,南沙在我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卻也正是這片海域給中國留下了最多的遺憾。南海周邊諸國對南沙島嶼的佔領和開發程度都明確顯示,歷史留給中國處理南沙問題的時間和可供選擇的餘地都已經不多了。中國一直對諸國懷有善意的希望和採取寬鬆的政策,卻沒想到正是這種善意和寬鬆刺激了諸國的野心,並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擱置爭端,共同開發」也許可以成為我們用來爭取同情的口號,但是否應作為單方固守的政策、並成為在南沙爭端上一再退縮的原因?在龐大利益的驅使下,所謂的共同開發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而已,從中透出的是國力限制下的痛苦的無奈。事實上「中國威脅」的論調未見消減,我們卻成了實在利益的損失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