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自我和真我--學佛網
一、認識自我
南無阿彌陀佛!
好長時間沒過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了,感覺非常抱歉。今天我們利用一天的時間來學習「認識自我」。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修,大家都有了初步的修學基礎。我們長時間以來,往往是停留在原地踏步,這和我們總是關照那些初學的新人有關係。就像大家在路上往前走,後面不斷有新人跟進來,每次講課我們都要照顧新來的,總是匍匐在人天乘的善法層面給予宣講。因為你講高了,他聽了有畏難情緒就可能退出了。而到了一定的修行高度必須是要超越的,那麼像初學佛的人,你和他探討空性問題、出離的問題,他都會心生恐懼啊。探討什麼他有感覺呢,對初學佛的人你要跟他探討:要孝敬父母啊,夫妻間要恩愛啊,兄弟間要和睦啊,工作要努力干啊,這個對初學者有感覺。但是到了二乘的時候恰恰是要超越這個,他會有陣痛產生的,會教授他放下過去所精心培養和營造的世間善法,會讓他看到死亡的恐懼,會讓他了知無常,必須要超越過去這些。夫妻再和睦,將來必然要離散;家人再親情,早晚都得死乾淨。所以,進入二乘的時候,初級學者不能聽,初級剛學佛的人,你告訴他死亡,告訴他家人早晚要離散,這個他就害怕了,他就不來了。然而,當我們總是照顧這些初學者,大家就永遠停留在初學者狀態,像原地踏步一樣。我們每次講課總有新居士來的。所以,在民間普及佛法很困難,就在於此。
作為出家人,修學時間充足,如果按照道次第,按部就班,從人天乘到二乘,到大乘,到密乘,按照次第來學習就很方便。但是在家居士就有困難了,忙於事業,往往沒時間來連續學習。所以,講著講著還要照顧那些新皈依的,全停留在人天乘,講著講著就是「你要孝敬父母,夫妻敬愛啊」等等。其實說到底老是說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夫妻和合,這都是糊弄人的,因為這些糾葛最終的結局是一定要解散的。所以,我們這一次的學習,建議初級學者不要來參加。
當我們有了一定的修學基礎和信心,我們要開始探討一些究竟的法義,探討解脫道,志求解脫。對於佛法的修學,也是有個次第的,這個次第不僅是在修行中,其實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遵循固有的次第,只是我們沒有注意。
修行的次第是這樣設置的:在藏傳佛教中按照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然後進入密乘的修學;在漢傳佛教中按照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然後進入無上乘的修學。
我們漢傳佛教可以按照凈業三福來設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的人天乘基礎。人天乘就是致力於建立完善的人格,把我們這一生構建的比較富足吉祥,做個幸福的凡人或者天人,這就是人天乘。到了二乘的時候就要超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到了大乘的時候,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麼到了密乘(無上乘)的時候,就是探討實相的真空妙有問題,探討緣起性空,畢竟空無所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些內容。
這個修學次第是不可逾越和顛倒的。每個人的修學都是從人天乘一直到大乘,一直到密乘,如此的修習。在遵循這個道次第修學的過程中,在漢傳佛教逐漸形成了大乘八宗:禪、凈、密、律、唯識、天台、華嚴、三論,八個宗派。這些宗派是根據專宗某幾部經典或者修法,最終歸根結穴進入無上乘(密乘)。無上的意思就是沒有再高了,這就是最高。密乘是什麼意思呢?對於不了解的人,不是不告訴他,是告訴他他也聽不懂,所以稱作密。佛教中沒有說是秘密,保留不讓人知道,藏著遮著蓋著,不給人說。沒有這個說法。佛陀都是希望所有的眾生能夠得以解脫,但是有些人他確實不是那種根基,你給他講了,他也不會受益,甚至還會起毀謗,因此會隱藏一些。看他火候到了再告訴他,這個稱為密。
大乘,二乘,人天乘,往往次第越高的越能理解包容下面的,下面的不能理解上面的。就像修人天乘的法,人天乘就是做一個完善的人,一個體面的人或者天人。人天乘的人理解不了二乘,二乘要具足勇猛的出離心。這個勇猛的出離心,要修四念處,觀想生死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他要捨棄大量在人天乘所積極追慕的世間成就。因此,人天乘往往不能了解二乘,甚至人天乘的人看到二乘的人會起誹謗:「你看好好的日子不過去學什麼佛,年輕輕的做什麼不好去當和尚!……」他們看不懂。同樣,二乘也看不懂大乘。小乘的行人看不懂大乘的菩薩道,像現在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都是小乘教區的國家,他也看不懂大乘。你像咱們拜觀世音菩薩,拜文殊普賢菩薩,他們就覺得是墮落:一個僧人竟然給一個居士磕頭。菩薩是穿居士裝的,他就覺得你一個僧人怎麼能給居士頂禮呢,你禮拜白衣。所以,他就不能理解,他覺得大乘不是佛陀的教法。大乘又不能理解無上乘和密乘。到了無上乘,像布袋和尚,濟公,一休,這些禪宗悟道的大德,他們在世間的微妙示現,作為大乘行人就看不懂他。也包含我們看不懂藏傳佛教金剛乘一些無上密意的修法,會起毀謗,甚至心生恐懼。往往越高的對下面的就能夠包容。到了密乘就能包容大乘、二乘和人天乘;到了大乘就能包容二乘和人天乘;到了二乘也能夠理解初級學人的人天乘思想。在道次第中,因修行的高度不一樣,修行的表現形式也會不同,站的越高看的越遠。
修道次第和我們在這個世間的事業次第,也有相同之處。一個陷在人天乘的人,他會羨慕人家買了車,開了公司,建立了美好的家庭,他會心生羨慕。例如,看到別人買車,他會借錢去買車,按揭買車。買車之前,他會感覺買車是我人生的最高目標。買房子、娶媳婦也是這樣,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目標。我們普通人買一輛車之後,熱乎一陣,就會進入二乘,就會發現買了這輛車後很辛苦,每個月都要交按揭,零花錢不夠花了,經濟緊張了。油價上漲,停車收費,哪裡停車都要收費。在家裡你要不買個車庫吧,寶貝車就在那曬著,買個吧,車庫又很貴。所以,開始進入二乘,開始產生厭離。而且人際關係也開始緊張,朋友也來借車,你是借給他還是不借給他呢?要是借給他吧,他技術不好,老是刮刮碰碰,又不給你加油,耗完油給你送回來了,闖了紅燈罰單來了,很麻煩。借給他不好,不借給他人際關係就緊張。星期天別人來問,你的車用不用啊?你趕緊說,我用啊用啊。免得別人借出去。到了星期天不開車出去逛一圈,讓朋友看到了,免得不高興啊。為此沒事都得開車兜一圈,兜一圈要花錢啊,到這個時候就開始煩,幸福指數下降。
把車放在房子前怕曬了,放在房子後怕別人偷了去,卸了輪胎,被划了,開始就睡不著,自此有個這輛車幸福就沒了。這就進入了二乘。有時候會懊惱:「早知道買這車幹什麼來,打死也不買車。」如果沒有宗教信仰,人往往停留在二乘。車是這樣,開公司也是這樣。看人家上個項目,我自己也上,剛上項目很熱乎很好,四處發名片很興奮,過了幾天就開始起厭離了。工商來找,稅務也來找,質檢也來找,協會也來找。客戶欠的錢不還,員工很難管,又要跳槽,房東也不講道理……各種焦頭爛額的事產生。一般沒有宗教的信仰都停留在二乘。
娶媳婦也是,你看她很好很漂亮,娶回家就成了個八婆 ,天天嘮叨。小夥子很好,你嫁給他,就發現他開始這不行那不是。萬事萬物都是遵循這麼一個規則。只要進入宗教信仰之後,進入相似大乘才能改善。什麼是相似大乘呢?就如一個買了車的人,被搞得焦頭爛額,這時候他信佛了,他會發現,這車不光是開著玩,還可以在放生的時候,幫忙拉一些魚,去參加法會的時候接送居士,可以去做慈善,照顧孤寡老人,發現它是可以輔助修行的。那麼做公司也是這樣,可以引導著公司的全體員工一起學佛,把企業做成一個道場。家庭也可以組建佛化家庭。這就是進入了大乘,因為宗教信仰,進入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人生只要沒有宗教信仰,永遠停留在人天乘的煩惱階段。
在人天乘的都是以貪心作為動力。以人天乘的名利心做生意,「我的加盟店要開幾個,我要做到多少,我的年產值要多少,我要達到多少」,其實都是貪心在起作用,這叫貪用。人天乘的忙碌是為了獲得快樂。想我再開十家分公司,應該快樂了吧?等到開了十家公司,發現仍然是煩煩惱惱,一頭霧水,並沒有帶來快樂。那二十家是不是快樂了呢?他就不停的膨脹,最後膨脹的結果仍然是非常的煩惱。所以,現在看大家無論是有錢的沒錢的,做官的不做官的,乃至出家的不出家的,無論做什麼,他都會產生相當的痛感。接近二乘的時候,他會產生厭離。感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這麼苦這麼累,增加了苦難,並不能根本的解脫。只要有宗教信仰,這個厭離會產生動力。因為厭離這個世間,厭離這個輪迴,厭離這個一切無常,所以就會產生向上趨近的動力,那麼就是出離心。有宗教信仰指導的話,就會產生出離心,出離六道輪迴。
等他有個信仰情結,就會產生妙用。這個用是指我們與萬事萬物的關係。在人天乘的人都是以貪心為重,到了二乘以厭離出離為重,到了大乘產生妙用就把一切轉化為道用。一切都可以輔助於修行,萬事萬物都可以助道成佛,隨即進入妙用的範疇。這個就是道次第。這個道次第其實是涵蓋世間一切的。今天我們就探討一些適當高端的內容,不能停留在人天乘了,老照顧那些新人,大家這一輩子永遠都是新人了。真正的菩提大道就是直接往前走,該舍掉的要舍掉,就像長征路上老弱病殘該丟掉的就丟掉,哪怕我們到了那裡再回來接他們,也不能老是光照顧後面的,導致大家都在這裡匍匐前進。所以,就得甩開膀子往前走,該捨棄的就捨棄。這是修行所必須的。
我反思自己,相當一段時間一直在做民間的佛法普及工作,為了初級能夠聽的懂,我到哪裡都是講人天乘的內容。因為老講初級的內容,就把我自己局限其中了。所以,這半年的時間我基本沒有講課,只辦了次大乘道次第密修班。只有十幾個人,多了不要,不能拉家帶口的。菩提路上如果老是拖家帶口,大家都困在原地了。我們要有個正確理念,高端修行不必講究人多,而是要精英化,佛教就是精英化。學佛和修行是一個金字塔的模式,越往上人越少。如果想化緣弄錢,人越多越好;如果要想修行,人越少越好。它是逐次遞減的。到了二乘的時候,它就開始減少人,到了密乘的時候,基本上是沒幾個人。就是這種狀態。
我們今天上午所要探討的是「認識自我」,這個自我是假我,下午我們探討「認識真我」,真我就是我們的本體,實有的狀態,實相。它是涉及到密法層面的內容。
我們來看《認識自我》。
自我,亦名我執。以內容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以緣起分為: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我法二執虛妄而生,無有自性。
什麼是「我」?什麼是「我執」呢?我們所說的「我」往往只是小我、假我、自我,局限在一個小點上,而不是看全面。這個「我」在佛教中就稱作是無明。當你把「小我」當成我的時候,他就是無明。
這個小我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所說的我執,就是執著身體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叫我執。佛陀用了一個比喻,就像大海,大海很大,在大海中的任何一滴水都是大海的組成部分,因此都是大海。就像我們身體上的任何一個器官都代表著我們,是不是啊?任何一部分都是我們。但是在大海中有個能量塊,自然產生一個我執,當一念我執產生的時候,形成了一個獨立,就像在水上形成了一個氣泡。哦,氣泡是我,大海是人家,人家大海多偉大啊,我就是一個小氣泡啊!這個一滴水抱著那個小氣泡不放,這個能量在這裡顯現不放的時候就叫我執,假我並非真我,是假我,當假我產生的時候,他會有個基本的恐懼,他害怕自己破滅。怕自己消失,為了保護「我」不破滅,不消失的想法,我們稱為法執。
我執和法執,就是這麼糾結產生的。比喻這個頭目手足等組成的身體,如果有個手指突然覺得:「我是個手指啊,什麼時候我也能變成個人啊。」其實他放棄我是手指的想法,他本體就是個人。但是他形成了錯誤想法:「人家人那麼高大,咱們手指那麼小,我可別沒了啊。」他就害怕。於是這個小指頭獨立成了體系。但是從本體來說,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人。他存在一個自我意識,產生一個自我意識的感覺,錯認為這小部分就是我。就像我們想:「人家佛那麼神聖,那麼偉大,我也想成佛,咱什麼時候能成佛啊?」佛陀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就像這個小指頭想:你看咱這麼卑微,人家「人」那麼高大,咱什麼時候能成個人呢?我們就說,這個小指頭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從來沒有不是人,只是他誤認為自己是個小指頭,不是「人」。我們就是這樣。這個我執就是這麼產生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它是個無明。當這個小指頭認為它是獨立的時候,它就是無明。小手指總感覺自己是那麼卑微,自己是指頭裡面還是最小的一個,會很卑微,總是不自信,感覺自己很苦,甚至感覺自己很慘,這都是錯誤的。這個小指頭認為自己是個指頭,不是人,這種感覺我們稱為我執。
我執以內容分為人我執和法我執。什麼是人我執呢?人我執就像這個小指頭想的:這個小指頭就是我。法我執就是:我得保護它,別讓它消失了。「這是我」和「我要保護」,這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
以緣起分為: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什麼是緣起呢?就是產生的因緣。什麼是俱生我執呢?我們就是因「我執」投胎進入這個世界,一出生也就自然繼續帶著。這就叫俱生我執,從前世就帶來的。那麼前世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後面會講到。
什麼是分別我執呢?隨著年齡的長大,別人開始教導他:「你看到壞人要躲開,別碰火火會燒著……」他就開始分別:別碰火火會燒著,別下河水會淹著,別跟那個人混,那個人是壞孩子。這就分別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等,分別我執是在後面慢慢累積產生的。
俱生我執就是我們一出生,不高興了就哇哇的哭,餓了塞個奶頭他就吃,這個能量就是俱生我執,與生俱來。沒說是哪個小孩還得培訓吃奶,不用培訓。一出生就有這種本能,這種本能我們稱為俱生我執。後面相續而產生的就是分別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我法二執是虛妄而生的,並非真實的。就像這個小指頭,認為它是自己,它在這裡獨立思考,它是虛妄而生的。其實不用他思考和造作,他只要接納來自大腦的信息,享受安然於本體就可以了。
1.法執代表信念、價值觀、規條。我執為體,法執為用。法執如愛犬一般,以忠誠服務於「自我」為基本信念,力圖實現「我」的安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是眾生產生煩惱糾結的根源,也是眾生轉凡成聖的修行所在。
法執是什麼呢?法執代表信念、價值觀、規條。信念就是我們的一些想法,價值觀就是我們對事物的價值認識,規條就是規約制度。
我執為體,法執為用。萬事都有體和用,就像這個杯子是體,裡面能裝水就是用。水是體,我喝了它能夠解渴就是用。這個燈火是體,它能夠放光明就是用。萬物都有它的體和用,體就是本體,用就是它的作用。那麼我執為體,法執為用。因此,法執是依附我執而存在的。如果沒有我執了,法執就沒有地方存在了。就像這個燈火滅了,光明就消失了。這是體和用。
法執是圍繞我執而存在產生的,當我執產生之後,法執就專門來保護它。就像我們本能的來保護「我」:冬天冷了,我得買件棉衣;夏天熱了,我得穿件單衣;天下雨了我得買把傘等。這些想法都是法執在產生作用。法執就像狗一樣,專門為自我服務,它不管這個我是屬於好壞對錯,它認為是「我」,就為之服務。它是非常強大的潛意識力量,堅決捍衛它認為的那個「我」。當我執不安全的時候,法執也會不安全,法執會在第一時間保護這個我。這個法執能量十足,遇到危機時它會緊急跳到前台。例如在路上走著,突然飄過一個東西來,我們會自然的用手去保護頭部,甚至眼睛還沒有看清楚,胳膊就已經擋住了;我們開著車在路上行駛,突然有個人橫穿馬路,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腳已經本能地把剎車給踩住了。這個能量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法執產生的作用,法執在我們的心性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它隱藏在潛意識層面。當危機出現,它就跳到前台,控制局面。
我們外在有兩層意識:意識,潛意識。內在還有藏識。我執和法執都是在潛意識中,它直接影響著意識。表層的思想叫意識,我執和法執在潛意識中時時刻刻在影響我們,但又讓我們感覺不露痕迹。它在裡面隱藏。法執是怎麼產生的呢?由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收回來的六塵,信息累積,就形成了潛意識。我們所有產生的煩惱,都是因為我法二執所產生的感覺。煩惱和痛苦,快樂和解脫,其實都決定於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外在的事沒有根本關係。並不是說你掙了多少錢就快樂,沒有錢就不快樂,不在於這個。快樂與不快樂,感受好不好,其實只是一個感受。因為法執不一樣,所以大家對同一事物狀態的感覺也不一樣。所以,苦樂的感覺是一個內在的心理活動狀態。我們要知道產生煩惱到底從哪裡來的,我們往往認為:外面的一件事讓我們產生煩惱,這個人說我壞話讓我產生煩惱,那個人做了我不認可的事讓我煩惱。其實這都是不對的,並不是外面的那個事讓我們生煩惱,而是我們對那個事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產生煩惱。
比如你走到那,有兩個人在那嘀嘀咕咕,你就想:說什麼呢,背著我說話,看那表情在說我壞話吧!你就心裡很生氣,開始恨他。慢慢你走近了,聽他們說:白菜降價了,你沒買啊?沒有。那你趕快去買點吧,現在挺便宜的。……哦,不是說我啊,你接著就舒坦了。
剛才的煩惱其實是你自我判斷的糾結。你走在路上,突然後邊有個人打你一下,你想誰啊?回頭一看你不認識,找茬的,你剛要生氣。那個人說,不好意思,認錯人了。哦,認錯人了,沒事,不生氣了。其實這裡面有個狀態,並不是那個人拍打你或者不拍打你產生煩惱,而是你自我的一個感覺,你自我的一個心理活動的結果。
我們買了輛新車開著,到了商場買東西,買完東西出來到那個門口一看,有輛車倒車,倒到自己車上了。剛買的新車,昨天才掛的新牌子,你憤怒:「你怎麼倒的車啊?」再仔細一看,這不是我的車,我的車在那邊停著呢。接著心就不疼了。一看是自己車的時候心絞痛,不是自己的立刻就不痛了。因此,我們的感覺認為是「我」的,我執和法執就產生糾結,開始疼,是心理的作用。當知道不是我的時候,接著就不疼了,疼和不疼的轉變就這麼快。由此我們知道痛苦和煩惱其實就是個心理活動。並不是說還要理療半天才不疼了,不需要,發現不是自己的,當場就好了。不是外面那個具體的事讓我們疼,是我們對外在的那個事的認識讓我們感覺疼。所以,疼是感覺在疼,煩惱是感覺在煩惱,快樂是感覺在快樂。它只是一個感覺。
如果你想調整世界,不容易調整。如果你希望調整你內心的感覺,則是很方便調整的。只要適當的加以訓練,內心的感覺是隨時可調整的。調整到你總是舒坦,充滿喜悅的狀態,當我們把我們的心調整到隨時都保持喜悅狀態,我們就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當然並不是說人人都能即刻做到,但只要稍加的心理訓練,初步效果即刻就能顯現。自此,你賺錢你會欣喜,賠錢你也很自在,當官你很高興,不當官你也很幸福。怎麼都是充滿了喜悅,因為喜悅是在內心完成,和外面的具體事情沒有太多的關係。外面只是輔助的條件,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所以,我們說我法二執的糾結是眾生煩惱的根源,同時也是眾生轉凡成聖的修行所在,我們修行就是修這個位置點。
2.我執和法執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所有的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
我執就是分別:我、我的。我執有時候會擴展,有時候會縮小。首先,他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再拓展為那個是我兄弟,那是我的朋友;然後再向外拓展就是我的青島、我的山東、我的中國。乃至宗教中都有「我的信仰,我修的法門」,都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我執。因為產生巨大的我執,法執就隨著它而產生,隨著它而延伸。因此,它就是我們的人生觀以及意念行為的思想基礎。
兩個學佛的居士有時在這裡聊:「學佛的裡面也有是非啊。」「誰說不是呢?」但是碰到一個基督教徒的時候,倆人就不說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是要保護「我的」。並不是說保護佛教,而是保護「我信仰的佛教」。我說不好可以,但是一個基督教說:「你們學佛的不好。」他就會反擊:「你們基督教才不好呢!」他保護佛教,並非是為了信仰和理解,而是為了保護「我的」。「我的」也會延伸到國家領域,我們自己也經常說:「中國人不講信用,見死不救,道德淪喪。」但是如果有個日本人說:「我們中國人見死不救,道德敗壞。」我們就會回罵:「你們日本人更壞,你們外國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是他本能的保護「我」和「我的」。並不是因為愛國思想在那對抗外國人,而是說它是「我的」,你就不能傷害。這個小孩調皮搗蛋,天天流著鼻涕,不講衛生,不愛學習,但是你為什麼疼他呢?因為他是「我兒子」。那個孩子很優秀,考的很好,乾乾淨淨,你不會疼他,因為他不是「我的兒子」。
因此我們要注意,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能找到那個根源,包括面對出家師父也是這樣的。並不是說這個師父很好很修行,我就護持他,跟著他學習。不!他認為這個師父是「我的師父」,我就跟著他。不是「我的師父」,再好,那是人家的。在修行中要警惕,你是基於「我的」而參加某種法會活動呢,還是你真實的基於法的修行而用功呢。這是我們要加以警惕的,其實我們假以修行的名義只是把這個「我」擴大而已。很多人把這個「我」不斷的強化,認為是修行,只是把外面的某種事物加盟進了「我的」概念裡面,所以才對他好。因此我們要警惕啊,我們要認識到它,認識到這種思想。(時間40:11)
3.信念是事情應該如何,是事情的原因;價值是事情的意義,其中什麼重要、可得怎樣好處等;規條是事情怎樣安排才能取得價值,實現信念。
我們的法執包涵這三種:信念、價值、規條。
假如我們有個基本的信念:狗是咬人的;價值就是:我們不能讓狗咬著。產生的相應規條就是:見到狗要作好防護措施。法執就慢慢產生了,大量的法執累積在我們的心意識中,力量就很強大。再比如說,我們有個信念:要有錢;價值認為有錢能買東西;然後就有個規條:要具體行動去掙錢。任何一個法執都包涵這三個層面:信念,價值,規條。這三種就形成法執在我們的心意識中。由於存在大量的錯誤的信念,錯誤的價值,錯誤的規條,也就導致產生了錯誤的人生,錯誤的努力,錯誤的感覺。越來越多,就會很苦。有時候我們仔細來看,你當公務員,你就想當大官,我要當官,這是基本信念。為什麼要當官呢,他的價值就認為當了官說了算。然後就產生規條,我怎麼才能當官呢?見了領導我要說好話,我要看領導的眼色,我要給領導送禮,於是他的一生啊,就圍繞這個在前進。商人就想辦法賺錢,學者就想辦法出書,演員就想辦法出名。我們來仔細思維:其實他要的是這個東西嗎?你從一個公務員當副組長,組長,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副局長,局長,一直往上升,你當了多大的官,才可以真正認為當了官就說了算呢?說了算的狀態到底是什麼狀態呢?你仔細來發現其實他要的是:自由。從小就有種意識,被人管著,不自由,管著別人就感覺自己的世界很寬鬆。就像小學生,當個班長就能管著全班,全班在那寫作業,他就可以轉來轉去。慢慢的他就想著要當官,一點一點的法執就這麼累積累積,然後他就開始圍繞著信念、價值、規條在那運作。他忘了為什麼要這樣?他的核心其實是為了要自由。自由在佛教中就叫解脫。為什麼我們瘋狂的去賺錢啊?例如我們從小的時候,看見人家買冰棍吃,咱們買不起只能看著別人吃,在那一刻就覺得我要買東西。或者有時候帶著弟弟出去了,看人家買東西,弟弟很饞,自己沒錢給他,自己就下決心我一定掙錢,給我弟弟買冰棍。
這種意識逐漸的貫穿進去以後,就成為我們的人生動力。其實都不是把有錢或者當官作為終極目標,而是為了有錢當官後獲得「自由」。我們渴望自由和解脫。然而,有錢了就一定能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嗎?你仔細想想,你可以買來健康嗎?你能買來愛情嗎?你能買來友情嗎?你能買來親情嗎?你能買來壽命嗎?你就發現錢有時候不好使了。沒錢的時候還寬鬆些,有錢的時候就不寬鬆了。咱們在座的生意都不是太大,太大的話根本沒空來聽課,如果你公司太大的話,你養活幾千人,一張嘴大家就要吃飯,到年底了工商稅務你要走訪,客戶你得維護,質檢的,環保的,安檢的,你全得走訪,根本就沒空來聽一堂課。
當官也是,你要是官職小點去菜市場逛逛還可以,如果你官當大了,逛菜市場的自由都沒有了。你真到了總理副總理那個級別,你要去逛菜市場,那探測器還不知道得探測多少遍。賣菜的都得趕走,由當地的幹部換上賣菜的衣服。你走到哪裡,後面都得跟著一大隊保鏢,這是安全條例。你上個廁所都得在監視視線之內,怕你有危險,不看不行。你上廁所都得有人看多難受啊。你就發現你徹底沒有自由了。我們想升官發財的核心就是想要自由和解脫,而自由和解脫並不是錢和官能給我們的。你官再大,錢再多,面對死亡的時候根本不自由。仍然會心生恐懼,官越大越恐懼,同樣錢越多死亡的時候越恐懼。孩子們得分家產吧,分不平得打架啊。而且你心裡還很難受,窮人死就死吧,我這麼有錢也得死。死的更不甘心,還增加了痛苦。因此我們就要調整心態。不是說當官和有錢不好,我們是說你心態調整不好,做什麼都是苦的。都得不到自由和解脫。如果你沒有修行,調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狀態,你有錢也苦,沒錢也苦,有官也苦,沒官也苦,他是一樣的苦。所以我們要調整好心理狀態。不管我們此時此刻外在的事業有多大,我們把內心的感覺調整好了,心理強大到可調控信念的時候,我們隨處都可以解脫。
4.法執是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處世模式,是推動無明輪迴的力量。
法執是生活經驗,我們平時的積累,有時候是道聽途說來的,有時候是自己生活中慢慢積累起來的經驗,積累多了,他就會成為我們固有的模式。比如說,我們每天吃完飯,人家說「飯後一支煙快樂似神仙」。一開始我們沒覺得抽煙好,每次吃完飯人家說:「抽一支抽一支,很快樂的。」我們抽一支,嗆得難受,第二天再抽一支,第三天再抽一支,抽到一個星期,他就成為了一個模式。成為這個模式之後,你要是不抽就開始難受了,你抽了快樂不快樂沒感覺,但是不抽就很難受了。習慣就這麼養成了,潛意識就這麼形成了。我們可以用一星期來養成一個習慣,也可以用一星期來破除一個習慣。都是可以的。
之所以在無明中輪迴,就是被我法二執緊緊的纏繞。首先是我執抱著不放,就如水中的氣泡,它有種意識,我們稱作神識。就是第七意識我執,這個我執就是神識,民間稱作靈魂。它緊抱成團,凝結不散,它害怕自己破滅離散。如果寄宿體朽壞了,它就會重新找地方寄宿投胎,有時是人體,有時也許是動物。這就是輪迴。
當你的我執越重,你在輪迴中就越不能出離,永遠是大海中的小水泡,破了,趕緊鼓起一股能量來重生水泡,好歹又投胎了,然後又破了,再鼓起來一個小水泡……這樣永遠在恐懼中輪迴,永遠在大海中當小水泡。這就是我們的神識,這就是推動我們的無明、輪迴。
法執越強烈,灌注在上面越保護我執。我執越不能離散,越不能回歸大海。成佛就是回歸於我們的如來本性。我們越抱緊這個「我執」,越強化這個「我」,名譽,財富,職位,眷屬,就越堅固輪迴。包括有些人假以度眾生的名義,認為「我」這一輩子度了多少眾生等等,你度的越多可能越輪迴。因為你成佛和不成佛,和你度了多少眾生根本就沒有直接關係。往往我們有時候假以出世間的修行,卻其實是在圓一個貪戀世間的夢。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動機。
當年我有個老師兄啊,年齡大了出家辛辛苦苦,籌建起來一個廟,建起來身體就垮了,八十多了。大家給他助念,他就堅決不讓人給他助念:「你們給我念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再給我十年的壽命,我把那兩個殿堂也給建起來!」他把建殿堂當成個能換壽命的籌碼。這和修行無關。也有的人說:「你看我這輩子建了個廟,值了。」什麼叫值了?面對死亡,這世間的一切有為法沒有一樣是有價值的。
我遇到一個居士,說到他的一段因緣,他老家是農村的。他母親在路上被車撞了,撞了之後送醫院,醫院一看不行了,得截肢,就把腿截下來了。出院時,人家問他:你母親的腿怎麼辦?他就問應該怎麼辦啊?你要拿回去就拿回去,你要不拿回去,我們就扔了,扔到垃圾桶里。這個人就想:這是我媽的腿啊,老太太的腿啊,扔到垃圾堆里讓老鼠野狗的吃了不捨得啊。他讓醫生幫忙用繃帶纏纏,於是,把老太太接回去了,腿也扛回去了。回去後他說:媽,這是你的腿啊。老太太說:拿走拿走。讓腿弄得很傷心,看都不想看。放哪裡呢?沒地方放了,這可犯愁了。打電話給殯儀館火化,人家說可以火化,但你得公安局、衛生局、醫院裡開證明,別是銷毀罪證什麼的,很複雜。不去火化了,放家裡這個東西就會變壞變臭,他就專門買了一個冰櫃,放在家裡一個房間里凍上。大家一想那個屋裡凍著老太太的一根腿都害怕,都不敢進那個屋裡了,感覺陰森森的,陰森森是因為有個冰櫃製冷,再有心理作用,凍了一個人腿。全家犯愁了,為了這根腿開了好幾次家庭會,沒辦法。要不埋了吧。最後挖個墳把腿埋到裡面去,等他媽媽死了再埋到裡面去。先給老太太埋了個腿墳。
由此我就想到,我們執著這個腿是這樣,這個身體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曾經有個故事講到:過去山裡的禪僧和尚坐禪,大和尚領著一群小和尚打生死禪七,其中有個小女孩來報名打禪期,老和尚說:「女孩子太年輕的不行,老太太來還行。」小和尚們說:「小女孩挺漂亮挺懂事的,讓他來吧。」大家都要求,老和尚只好同意了。小女孩來了之後,身體很香,走路也好看,小和尚們一邊坐禪一邊就偷著瞅兩眼。第二天女孩就生病病倒了,到了第三天女孩就死了,大家說:「挺可惜的,抬出去吧。」老和尚說:「不行,生死期,七天不到,誰也不能出去。死也得放在這裡,那就放在這裡。」大家心裡感慨:「這麼清秀的女孩子躺在那裡了,人真是無常啊,我們得精進修行啊。」第四天開始臭了,第五天身體開始腐爛流水了,到第六天臭不可聞。大家就苦苦哀求:「師父快抬出去,實在受不了了。」到第七天沒了,消失了。
這是佛菩薩的示現,在短期內給大家示現生死無常。小女孩一進來很好,一會就死了。對我們來說,我們執著這個身體,不管你對它多好,它的結局是定了的!既然這樣,就不用對它好了?你對它好,或者對它不好,並不是我們探討事情的根源。你不要期望它長生不老,你不要把它當成根本的你。
佛經中有個故事講到,有個人在路上走,天黑了。結果走迷了路,走到深山裡面了。正好遇到兩個修羅鬼,傳說中很暴烈,以人為食。他們從新埋的墳里挖出一具屍體來商量著要吃,為了誰要多吃誰要少吃,兩個鬼就吵起來了。正好這兩個鬼看到他了,讓他過來過來,評評理。一個說:「我發現的,是不是我該多吃啊?」另一個說:「我挖出來的我背過來的,是不是我該多吃啊?」這個人害怕了,一個鬼問:「是不是我該多吃?」他只好說:「是你該多吃。」另一個鬼聽了惱了:「你說他應該多吃。」咔嚓把這個人的胳膊給拽下來吃了。那個鬼一看,就把屍體上的一根胳膊拽下來,給這個人接上。另一個鬼又把這人另一條胳膊給拽了下來,那個鬼就用屍體上的胳膊給這人接上,然後是一個鬼吃這個人的腿和五臟六腑,另一個鬼就把屍體上的腿和五臟六腑拽下來補上。這個人原來身體上的東西都沒了,原來那個死人身上的東西都上他身上了。就成為了他。
佛陀通過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神識投胎,上一輩子我們的身體沒了,這一輩子投胎投到這個身體上,但是我們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你仔細想想這個身體是我嗎?你就會發現他不是一個真我,他是一個假我。他不停的在生滅變化。小的時候,那個小寶寶的身體,和今天這個大身體,你認為是一個身體嗎?人體都是在新陳代謝,基本上三年整個身體細胞都會換一遍,那個小孩長到那個大人,只有我執沒換,其他的都換了。大家說是不是啊?你想那個小寶寶六七斤,現在這個人一兩百斤,所以這個人小孩的一切都換掉了,有個沒換的東西就是我執。不停的換,不停的換,那個我執就跟著跟著,還有伴隨著我執的法執。這就是我們輪迴的根本。佛教講破除我執,破掉除就不再輪迴。
5.法執也被稱作「前塵影事」。
法執就是之前我們積累的一些經驗,成為我們內心中製造感受的能量和思想,因此我們稱為「前塵影事」。就像塵埃和影子一樣。
6.法執機械的認為:我最能,我最好,我最正確;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並挖空心思為此找出理由和證據。
法執有個基本的理念,認為「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法執認為我執最能,始終有個基本的我慢心。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聰明的,從小就聰明。我絕不會錯,只有你錯,即使我錯,也是你的錯造成的。每個人都有這種基本信念。
有時候我們遲到了,他會辯解是天氣原因,塞車的原因。為什麼考的不好啊?這次老師出的題偏了,我又生了病,我去的時候正好那個什麼……他會找客觀理由,不是我的錯,是別人的錯。什麼事都這樣。夫妻間也是,你怎麼碗打了?誰讓你放這裡了。在工作中也會產生這樣的情況,一出了差錯,老闆就問:這是怎麼回事啊?他會辯解,我不知情,不是我分管。他會找外面原因。他不會說:這是我不好,我德行不夠,我改正。一般都是先找客觀,颳風下雨什麼的,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說他的錯,他會起嗔恨。比如說:你怎麼做錯了,這個地方是不是不對啊?他就說:人家都這樣,你怎麼總盯著我啊。這就證明:不是我錯,是你在找我的茬。如果一個人的臉上髒了,你告訴他,很坦然的人就會洗乾淨,不正常的人就會先反駁你,你衣服還髒了呢。所以,你讓別人提出意見的時候,是真想聽意見還是假想聽意見,如果不是真想聽意見就會生嗔恨。
這是我執自然的一個反應,包括孩子給父母提意見,下屬給領導提意見,提完了他就開始收拾你。他為什麼要收拾呢?並不是說他故意收拾或者不故意收拾,那個法執本能的要找個茬把你報復一下。乃至這次抬扛辯論沒抬過你,過三個月他還想著,找個辦法把你抬回來,今天抬不完的,下回接著抬。只要有辦法找回那個事來。大家都有這種基本的法執。
7.法執為保護我執,因為不同的基本需求和恐懼點,形成種種不一的性格。
所謂的需求啊,就是每個人都有個基本的恐懼點,這個恐懼點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害怕破滅,為了保護我執,不要破滅,不要有損失,所以會產生法執。法執就會對過去所產生的經驗進行歸類,在這種狀況下哪種方法最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達到我要求的效果。於是,慢慢用的多了就形成了習慣。這個習慣,以前我們講過九型人格,就是九種性格,都是基於某種恐懼點而產生的性格。其實就是法執用習慣了,他認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他用的多了,越來越多連貫起來了,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就是思想分類,有的性格內向,有的性格外向,不管是哪一類,都是為了保護「我」。
有的人一遇到危險就哭,為什麼哭呢,因為小時候一哭媽媽本來是批評他就不批評了。還有一種是笑,他一笑,大家就很喜歡他了,所以,就形成了性格。還有一種是攻擊性,先下手為強,先把他滅了再說。也形成了性格,所以見誰就滅誰,滅不動的繞開他。還有一種是喜歡幫助別人,別人就喜歡自己,所以,就形成了助人型的性格。逮著誰幫誰,別人不讓他幫的時候,心理還挺失落的。像郭冬臨演的那個相聲《有事你說話》。不管自己再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就感覺產生價值,達到目的了。因為害怕我的消失,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存在的。這就是性格慢慢延續形成。他認為這種做法,對保護我最有效果。於是他就用這種方法。我們暫且不談論它的對錯是非,但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法執是怎麼來的。知道怎麼來的,我們將來就好調伏自己的煩惱。
8.一個人在出生時有「俱生我執」,沒有「分別我執」。所有的「分別我執」,都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由生活體驗而產生的,隨經驗而不停變化。
隨著經驗經常變化,性格也好,做法也好。隨著我們事業的拓展,經驗的積累,處理應對的方法也會不停的變化。
9.法執的形成,有四個途徑:(一)本人的親身經驗。(二)觀察他人的經驗。 (三)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輸。(四)自我思考做出的總結。
這四種法執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無效的,有的是能夠減輕危險的,有的卻是增添混亂的。不一而足,混亂不堪。如果我們不把他整理的很清楚啊,就會把我們搞的很糾結,一輩子處在糾結中。
10.法執堅信下一個目標最好,幸福在未來,於是就永遠不會感受到當下的幸福、成功和完美。
我們說歡喜或者厭煩,幸福或者煩惱,快樂或者痛苦,其實只是一種感覺,是我執和法執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我們要知道,這個感覺和外在是沒有具體的關係。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等你有工作就好了,等你長大了娶個媳婦就好了。父母會說等我趕集回來給你買好東西吃,就是說我未來怎麼好。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思想,我的未來才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是在未來。我們都把我們對幸福的期望放在未來。所以,包括我們做生意,明年我在哪個地方再開個店好了,再開個分公司好了,再上個什麼項目就好了。都是放在未來就好了。
因此,我們的法執就形成了固定的感受模式:我的好在未來。潛台詞是什麼呢?我現在不好。當他潛台詞「我現在不好「的時候,怎麼都是不好。就是煩,累,怎麼都不安心。
老想著,我的幸福在未來。就好比我們走路,我「兩米前方」是幸福。我們往前走的時候,「兩米前方」也往前走了。我們的感覺是固定模式的感覺:兩米前才是幸福。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認可了我的幸福在未來,當下是沒有幸福的。因此,我們就發現什麼都陷入到一種不幸福的感覺中。
我們追那個女孩子的時候,沒追到怎麼看怎麼好,追到了就不好了,總是喜新厭舊。開公司也這樣,覺得開起來一定很好,開起來就感覺不好了。再開下一個,下一個,下一個。就像黑瞎子掰棒子,黑瞎子就有種感覺認為「下一個」棒子最大,當他掰過來的時候就不是「下一個」了,是「這個」了。而他的法執感覺模式是「下一個」最大,手裡的扔了。沒掰的時候他就是「下一個」,掰過來了就不是「下一個」了。我要的是「下一個」,於是就扔了。所以,他掰一天也找不到最大的。我們也是這樣,不斷的擴展,開分公司,買上了車就幸福了,買不上就不幸福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永遠感覺沒有的才是最好的,有了的就不好。而沒有的永遠是沒有,當你沒有的東西擁有了,有了它就不是「沒有的」了。所以,不停的追逐,不停的折騰,折騰了一年又一年,折騰了一輩子又一輩子。我們折騰了無始劫到今天。所以,從現在我們要調整這個法執。怎麼調整呢?「我現在就是最好的」。我過去是最好的,現在是最好的,未來也是最好的。此刻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我要體驗當下。
告訴自己,幸福在我的腳下。既然幸福在我的腳下,我往前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我往後兩米也是在我的腳下,無論在哪裡幸福都在我的腳下,都在我的當下。你不要以為我這個工作不要了,換個工作就好了。不,我這個工作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人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事就是最好的,我這個家就是最好的,我這個世界就是最好的,我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這時候你不需要改變外面的任何事情,只需要改變想法,而這種想法會成為你的感受模式:現在就是最好的,當下就是最完美的,一切都具足了幸福的資源。一般認為幸福得具足幾種條件才叫幸福。不。幸福和外在條件沒有因果關係。同樣,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你此時此刻具足了幸福所要的一切資源。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已經超過我們所需要的。大家說我交上好朋友我就幸福了嗎?你現在的朋友就是好朋友。我學佛了就幸福了?你現在就在學佛。有飯吃就幸福了?你現在就有飯吃。我買個車很好,你現在那個車就很好。我買套房子就好,你現在的房子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的太太是最好的太太,你的行業是最好的行業。你此時此刻是最好的狀態,不需要等到未來。你強化自己的這種感覺,於是你的幸福指數豁然就提升。這就叫解脫境界。千萬不要想未來才會幸福。不,你現在就具足了幸福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就這樣,把感受模式調整過來,就會發現我們當下具足幸福。
11.信念必須有價值的支持,信念的改變,來自價值的改變。
有時候我們的信念和別人的信念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總想把我們的信念凌駕到別人的信念之上。為了改變他的信念,使之接受我們的信念,我們就會在別人身上下功夫,包括在自己家人朋友身上下功夫,老想改變別人。其實,期望改變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一頭牛拉著一輛車,我們要讓它往前走,你拍打車是不起作用的,但當你與牛達成共識就好辦了。同樣,你要想改變一個人,你要讓他接受你的價值觀,他就被改變了。你不改變他的價值觀,以強行的手段改變他的行為沒有作用,可能在某種強權下改變了行為,但是稍微離開你的視野立刻就變回原來,是沒有用的。想改變就調整價值觀,調整別人和調整自己都一樣,價值調整了態度就調整了。比如剛學佛的人勸導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婆:你要好好學佛,你不能喝酒吃肉了!你強行壓制他,他就偷著喝,還弄的很煩惱:憑什麼不讓我喝酒啊,憑什麼?弄得大家焦頭爛額。如果你給他調整價值觀。什麼價值觀呢?過去他認為喝了酒有朋友,是好漢,有面子。當他認識到,喝了酒會傷害身體,損失錢財,失去理性,胡言亂語。所以,他就自然不喝酒了。價值觀改變了,你強行改變會很辛苦,會起衝突。但是他認可了你的價值觀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他也會與你保持一致。
當我們與人產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求相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相同你不需要去征服和約束。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亂糟糟啊?就是大家的價值觀混亂。價值觀混亂,你用強權的手段只能維持表相,不能治本。
比如在我們過去,凡夫認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咱們吃點喝點,這是大家的價值觀。當我們學佛後就發現,光這樣折騰沒意義。幫助別人做點善事這才有價值,大家就忙著做世間的善事。面對生死,光做善事還不夠,人天善行再多只是個福報問題,並不能解脫生死,然後我們又調整到要成佛。當大家認識到解脫成佛的時候,自會精進修行。我們過去的價值觀就是掙錢,有面子。價值觀的調整,所以行為和態度也都調整了。我們和別人產生衝突,沒有對和錯,只是價值觀不一樣。如果我們希望他和我們一樣,就把我們的價值觀介紹給他。他認可了我們的價值觀,自然的行為和態度就和我們一樣了。
12.所有人的內心的情緒、困擾和糾結,都來自法執的衝突。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亦是起源於兩者內心的法執的衝突。當下具足圓滿,煩惱來自回憶過去,焦慮來自恐懼未來。「煙、酒、毒」之癮的本質是來自「當下解脫的快感」。
法執的衝突,就是價值觀的衝突。法執的衝突,有時候是些習慣養成不一樣,有時候是過去經歷不一樣。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老陷在衝突中,一定是不對的。要有包容意識。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亦是起源於兩者內心的法執的衝突。他覺得往東,他覺得往西;他覺得應該那樣,他覺得應該這樣。乃至對於修行,他覺得應該念佛,他覺得應該持咒,他覺得這樣拜,他覺得那樣拜,都會起衝突。
當下具足圓滿。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具足圓滿。這個「圓滿」就是佛陀所說的「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佛的境界。我們此時此刻和佛的境界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我們因為妄想執著,才誤認為是個苦難的世界而已。這個圓滿是指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具足了佛陀的實報莊嚴。
煩惱來自回憶過去,焦慮來自恐懼未來。如果你安於此時此刻的當下,別想過去,就不煩惱;別想未來,就不恐懼。當你一想到過去就生煩惱,一想到未來你立刻就會心生恐懼。比如想到過去,昨天他誹謗我,昨天我讓他來他不來,昨天我讓他去他不去……於是煩惱,看到他就不順眼;再想小時候誰欺負我,上學的時候不及格,於是煩惱就起來了。
一想前邊就煩惱,一想後邊就恐懼。欠銀行的貸款到期了,什麼時候湊齊啊?明年怎麼辦啊,天冷了怎麼辦,我年老了怎麼辦啊?人家找我怎麼辦啊?我身體不行了怎麼辦啊?……你此時此刻過去的先別想,放下它。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再去糾結它沒有意思。未來的還沒有來,你焦慮它更沒有意思。未來的沒來你就煩惱,就像先透支煩惱似的,提前把煩惱提來先用著。你就把它先放一邊,安於當下。此時此刻的當下我就好好講課,你就好好聽課,萬般事緣放在一邊,此時此刻大家是具足圓滿的。極樂世界就是這樣。
我們看《阿彌陀佛經》中講到,極樂世界什麼狀況啊?就如此刻,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此時此刻的當下都是善人,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此刻當下我正在替阿彌陀佛說法。念佛堂里很溫暖,很幸福,很祥和。你安住於此時此刻的當下,你就發現其實全都是享受。但是一把前邊揪出來你就煩惱了,把心放在後面又產生恐懼。老了怎麼辦?病了怎麼辦?萬一癱瘓了怎麼辦?萬一中風怎麼辦?萬一糊塗了怎麼辦?你看煩惱就來了。你不要去管他,你永遠安住於每個當下的時候,就是佛的境界,聖人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永遠安住於當下。
我們看世間的人為什麼愛抽煙喝酒啊?「煙、酒、毒」之癮的本質是來自「當下解脫的快感」。為什麼我們世間人抽煙會產生快感,喝酒會產生快感,吸毒會產生快感?乃至小孩玩網路遊戲都會產生快感,他的快感來源於哪裡呢?其實他的快感來源於截斷過去和未來,安住於當下所產生的解脫覺受。
男人在外面做生意很辛苦的,錢很難掙,人也很辛苦,壓力很大,資金問題,生產問題,事多日子煩,這時候聚到一塊喝悶酒,喝到六成醉的時候就不煩了。為什麼不煩了?過去的愛咋咋地,未來的愛咋咋地,「兄弟,干!」他喝到這個狀態的時候舒坦,這個舒坦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了。舒坦的來源不是酒,酒喝多了吐,吐得死去活來舒坦什麼。可為什麼還喝呢?因為喝了之後就不煩了。他為什麼不煩了呢?因為喝到一定程度的人不想過去了,也不想未來了。愛咋咋地,兄弟,幹了!再干一個!……其實那種感覺是完全的當下,所以他幸福。抽煙也是這樣,煙一點著,看那煙的當下就舒坦了。因為扛著過去背著未來很沉重,安住於當下的時候渾身輕鬆。喝酒是這樣,吸毒也是這樣。
為什麼小孩愛玩遊戲啊?上學壓力很大,那麼多作業,要評比啊,要排名啊,家裡父母要盯著報這班報那班,他也很煩。小孩的糾結也是很重的。他不玩遊戲的時候就想著,這次又布置這麼多作業,又得學鋼琴,又得練書法……感覺就很煩。他玩遊戲的時候就沒空想這個,因為遊戲的節奏太快了,人一出來你就得打破它的頭,不能分心,一分心就輸了……這時候媽媽的事,老師的事,同學的事,鋼琴的事……他在網遊時看著很忙,其實他舒坦,舒坦來源於放下過去和未來。
此時此刻往前的事一概不想,愛咋咋地,就那樣。你欠他錢也不能把你給殺了,你沒錢給他也不能怎麼樣,就那樣,你不去想他。未來你不用擔心,哪裡死哪裡埋,無所謂,你不去想他。就在此時此刻把心安住在此時此刻,其實很輕鬆的,……鬆口氣,而我們往往忘了這種感覺。所以,我們要學會安住當下。只要你時時安住當下,永遠都是美好的。永遠安住於當下,就是有人用手槍指著你的頭,你也是沒有恐懼的。你想上次那個人一槍被打死了,如果一槍打死我怎麼辦?他還沒開槍的時候,你不需要擔心的,你安住於當下沒有恐懼。他扣動扳機的當下,你有恐懼嗎?你也沒有什麼恐懼。嘭的當下槍響,你更沒有什麼恐懼了!當你把心真正安住於當下的時候,是永遠都沒有恐懼的,永遠沒有煩惱的。就是你把前邊後邊摻到一起,煩惱就產生了。其實你仔細來想,未來根本沒有恐懼,未來只會越來越好。我們從小到今天什麼事沒經歷過啊,不都過去了。同樣,未來會越來越好,尤其是今天我們學佛了,會越來越好。有佛菩薩的加持,有我們自己的觀照,會越來越好。所以,你不必去恐懼。過去的事你不用去想它,已經過去了想他幹嘛!就那樣,也別去翻老賬,這時候當下就具足了解脫。
13.修六度,轉「法執」,博愛奉獻,無緣大慈;行四攝,化「我執」,回歸自性,同體大悲。則契入勝義諦。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能轉化我們的法執,行四攝就是把我們的那個小我轉化為大我。就如這個小指頭老認為自己是小指頭的時候,他就會煩惱。我這麼小,這麼卑微,人家會不會欺負我啊,將來會不會沒飯吃啊!得祈求身體多給我點營養,如果不給我營養我就枯萎了,我就毀了。其實他擔心這個有沒有用,完全是多餘的。他打開心量,別想自己是個小指頭,你想著和這個身體是一體不二的,這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道家來講,是人天一體。好比這個小指頭和這個身體是一體的,我根本就不用擔心。這個身體會照顧我的,我受傷了他也會心疼我,我有事沒事他都會給我營養的。
同樣,我們在這個天地間,真正的大我是與天地同在,天地萬物和我其實是一體的。我是天地萬物的一份子,我與天地萬物同在。這個才叫真我,這叫大我。這時候你根本不用擔心,我怎麼才有飯吃啊?不用,你是上天所賜的怎麼都有你的飯吃。就如這個山河大地,哪裡都有你的活路,你願意選擇哪一條活路,是你的自由。老天絕不會餓著你。我得變的好老天才給我飯吃吧?不,你好或者壞,老天都一樣給你飯吃。在這個身體來說,並沒有區別說哪個指頭我要多給他營養,哪個指頭我要少給他營養。身體不會這樣的。所以,天地萬物都是利和同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佛性才是真我。下午我們會談到真我的狀態。
那麼我們知道,這個小我是我們誤認為的,局限的。佛陀告訴我們說,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我們光看到那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也告訴我們,在大海中我們只認為那個泡沫是我們,卻不認為那個大海是我們。這就叫我執。我們要知道大海就是我們。我執當下與大海合二為一,就叫成佛,就叫成道。真正進入成道的修法呢,就進入聖義諦。聖義諦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語言文字所不能觸及的境界了。
對於我們的修行,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修法。
14. 攝心為戒,接納為定,解脫為慧;勾招起貪,排斥動嗔,煩惱為痴;甘心平凡,廣行祝福,自我喜悅。斷掉煩惱之修法:大攤屍修法,觀想已死,了無掛礙;你對我錯,承擔責任;本尊瑜伽,對被煩惱控制之惡人心生憐憫和祝福。
攝心為戒,接納為定,致力於解脫就叫智慧。
攝心為戒,戒律不是說擺個什麼架子,擺個什麼造型,是看你的心是否能夠收攝得住、調控得住,這就叫戒。很多人認為戒就是擺個架子,總是雙手合掌或者雙手結定印,戒和擺架子沒有任何的關係。能夠調控你的心,收攝你的心,就叫戒。
什麼叫定呢?就是你對發生的一切全盤接納,就叫定。「就這樣」。別去攻擊、別去排斥、別去防範、別去難受、別去糾結。就這樣。很多人認為,定是否就是盤腿打坐,和盤腿打坐沒關係。你盤腿打坐在那裡,心裡七上八下也不是定。這個定是指全盤接納,如是如是,就這樣,就這樣。無論什麼「就這樣」,就叫定。
智慧就是致力於解脫。安在解脫上,安在想成佛上,就是智慧。一個人真正想成佛的時候,他是無比高尚的。一個人想到我是要成佛的人,時刻這樣想著,他的一切行為都變得無上高尚。
我們看貪嗔痴是怎麼產生的呢?勾招起貪。什麼是勾招?勾招就是招惹這個世界。想把這個世界勾招到自己身邊來,想把所有的人都拉到自己身邊來,想把所有的錢拉到自己名下來,想把所有的事都搞到自己這裡來,叫勾招起貪。貪名,貪利,貪眷屬,都叫貪。勾招起貪,越勾招越貪,越貪越勾招,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很苦,你貪的越多越輪迴。基督教中有句話說:「你的錢財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如果你積累太多的錢,或者太多的眷屬,太多的房子在這個地球上,你就繼續輪迴,因為你的心放在上面了。你哪裡有房子,你的心就在哪裡。同樣,你如果在這個世界勾招的東西太多了,你就被拴住了,所以就輪迴,勾招起貪。
排斥動嗔。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拒不接納,排斥他就產生嗔恨心。他憑什麼這樣,他為什麼這樣?他怎麼這麼壞呢?他咋這樣?他已經這樣了,就這樣吧。就這樣,這個就叫定。他憑什麼這樣,這就叫嗔。對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不論什麼,只要你去排斥他,嗔恨心就同時生起。你接納他,就這樣,這就是定。不管什麼事,不管你以多麼合理的借口,以什麼崇高的名義,排斥就會動嗔,接納就能入定。就是如此。
什麼叫愚痴呢?煩惱就是愚痴。尤其是自我煩惱更是愚痴,沒事坐那自我煩惱糾結。我們有的人形成了煩惱的習慣,天天沒事就皺著眉頭,跟皺眉神君似的。什麼事都往苦處去想,很苦很累。就是自我煩惱,有事沒事都煩惱。
《笑林廣記》中有個故事講到:有個人在家裡很煩惱,家人就送他去聽書,講三國,三國中講到關公被困住了,然後戛然而止,明天再講。這個人就晚上睡不著覺了,擔心關公被困住了,該怎麼辦啊?很苦惱。家人說,你出去走走吧!他就出去走走,一到城邊上,看見有個人扛著一根竹竿。他就說你竹竿那麼長,你不小心捅到人怎麼辦啊?開始煩惱糾結。那個人用現在術語說就是得了抑鬱症。抑鬱症的人看什麼都是苦的,想什麼都是悲哀的。這就叫自尋煩惱。天下的事交給天下,你別沒事找事,你也不是上帝。基督教講,上帝的事交給上帝,國王的事交給國王。
有時候有些人來問我問題:師父,我和我男朋友戀愛出了問題怎麼辦?我是個和尚,又不談戀愛,我哪能知道。師父啊,你說我那孩子不聽話,你說我怎麼辦?我又沒孩子,你說我怎麼辦啊?師父,我的身體不好怎麼辦?我又不是醫生,你問我這幹嘛?
所以,大家要明白的一個事情是,上帝的事交給上帝,國王的事交給國王。身體的病你得找醫生,和人打官司的事你得問律師,子女教育的事你得問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廠子里的事你得去問職業經理人企業顧問。要找對路。
同樣,如果一個和尚管人家孩子的事,管人家家長里短的事,管青年人戀愛的事,就屬於沒事找事,多管閑事。所以,我們有時候也得學會這樣,誰的事找誰!你別當成上帝,天下的事你統管,你管得了嗎!不該你管的事你瞎摻和,就是自尋煩惱。不該你管的不需要你管,要搞清楚這個。「那是不是不熱心啊?」這和熱心不熱心根本不是一碼事。熱心是你疼他愛他,不是具體操作他的事。比如朋友圈裡,人家兩口子吵架,他陷入人家夫妻間的矛盾,搞的更亂。要保持距離,這樣自己不煩惱,人家也不煩惱。所以,不要自尋煩惱。
如何改變我們的貪嗔痴呢?改變貪的方法就是「甘心平凡」,做一個平凡的人。我們這輩子投胎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放光,我們出生的時候也沒現什麼瑞相,咱就是平凡人,平平凡凡的過這一輩子,該吃的吃好,該喝的喝好,該睡的時候別做噩夢。這一輩子就這麼平凡的度過就行。不要去招搖,也別想去搞造反暴動,不參與。要甘心平凡,這個話說著容易,往往有人不甘心平凡。總想折騰點什麼,不停折騰點什麼,所以要甘心平凡。我們要甘心在平凡中死去,這句話我聽到的時候為之震撼。這是蓮花生大士給他的一個老侍者說的,「你要甘心在平凡中死去」。所以,我經常提醒我自己,我要甘心在平凡中死去。所以,勸大家甘心在平凡中死去,安心甘於平凡。
「廣行祝福」,就解決了嗔的問題,嗔就是恨別人,嫉妒別人。我們要廣行祝福,見到誰祝福誰。不必掛在嘴上,心裡去觀想。見到誰就默默祝福他健康快樂成長。看到小孩我們就祝福他健康快樂成績好,見到商人我們就祝福他健康快樂生意好,見到官員我們就祝福他健康快樂事業好,見到修行人我們就祝福他健康快樂修行好。人人我們都充滿了祝福,不管是誰,不管他現在怎麼樣,過去怎麼樣,未來怎麼樣,我們都祝福他。乃至我們也祝福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用的這個杯子,我也祝福它。每天我們都祝福見聞覺知的一切,充滿了祝福心,當一個人充滿了祝福心的時候,是非常幸福的。如果恨一個人,是很痛苦,很要命的。我們祝福他就會很享受,要學會祝福。祝福別人的時候自己心裡先暖洋洋的,先享受了。當你心裡充滿了祝福的時候,你的眼神里就能瀰漫出祥和的光。要廣行祝福,祝福一切。
對治愚痴我們要自我喜悅。我們說自尋煩惱是愚痴,自我喜悅就對治了煩惱。什麼是自我喜悅呢?那個小孩你隨便給他一個東西,他就能玩一天,玩個小石頭也很快樂,坐那看螞蟻也能看一天,自我喜悅。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我們已經失去了自我喜悅的能力。總希望別人能給我喜悅,國家給我喜悅,領導給我喜悅,家人給我喜悅,朋友給我喜悅,師父給我喜悅,大家給我喜悅。希望別人賞賜給你喜悅的時候,是不可靠不安全的,是不可控制的。因為他可能給你,也可能不給你。想給你就給你,不想給你就不給你,這時候是不可靠的。所以,我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要自我喜悅,自己創造喜悅。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自我喜悅。做生意你做的歡歡喜喜,吃飯吃的歡歡喜喜,和兒子在一塊歡歡喜喜,和妻子在一塊歡歡喜喜,和家人在一塊歡歡喜喜,自己獨處也歡歡喜喜,要自我喜悅。喝杯水也要喝的真好喝,真好玩。不好玩的事情不幹,不喜悅的事不做,你覺得很煩惱就別干,別難為自己。你有飯吃,犯不著難為自己。喜悅的去做,實在找不出喜悅來先不做。自我喜悅。
當你完全能夠達到自我喜悅的狀態時,就是禪者的境界,是聖人的境界。你不需要依靠外在,像莊子窮的叮噹響,卻充滿了喜悅。像古聖先賢一瓢飲一簞食,僧人三衣一缽,他們充滿了喜悅。禪者解脫境界都是充滿了喜悅。像基督教的聖法蘭西斯,就是和耶穌一樣披著個破大褂,手裡拄著一個杖,充滿了喜悅。他在水裡的時候,魚都跳出來給他致敬,他走在樹林里,小鳥都盤旋在他的頭頂,他講道的時候,小鳥紛紛都落在他的肩膀和頭上,甚至鑽到他的口袋裡嘰嘰喳喳。他說:「好,現在你們不要講話了,讓我來讚美主!」那些小鳥就安靜下來聽他講道。他什麼都沒有,卻充滿了喜悅。與天地萬物同在的喜悅,自我喜悅。當我們真正擁有自我喜悅的能力,就是法喜充滿,就是禪悅為食,就是大圓滿、大手印、大瑜伽境界。
我們再來介紹幾種斷掉煩惱的修法,我執和法執的糾結令我們很痛苦很煩,想起來煩的喘不過氣來,很糾結。如何來快速的斷掉這些煩惱呢!
斷掉煩惱之修法:第一,大攤屍修法,觀想已死,了無掛礙。
人如同一個光球,一個無相無色的光團。他妄想有個身體,身體假相就產生了。如果一個人很煩惱,在禪定中能看到,煩惱顯現為無數的寄生蟲在吞噬他本體的能量。寄生蟲就是法執,本體就是我執,在上面吞噬他的能量,焦頭爛額。一個人被煩惱困擾的時候就像被寄生蟲吞噬的一個能量塊。如一群狗圍著你咬,一群債主圍著你要賬。很痛苦,焦頭爛額。這時候怎麼辦呢?你觀想自己死了,躺在這裡從頭頂開始死,慢慢慢慢,完全死掉了,別浪費啊,膘肥體壯的。喂狗吧!觀想來了一個護法神,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用寶杵把你的肚子挑開,五臟六腑都掏出來了,胳膊腦子腿的剁開,都給狗吃,剩下點骨頭架子了就用寶杵剁地粉碎,加上點面、白糖,攪成團餵魚啊,喂螞蟻啊。就想我沒了,於是我死了。那些寄生蟲當下就沒了。
當觀想我執不存在的時候,法執就沒有依靠了。就好像一群債主圍著你要債,你一下子消失了,他們就沒處去找你了,就散開了。一個禪定中的人能看到一個人的煩惱狀態了,就像一群寄生蟲圍著吞噬他一樣。所以,這個叫大攤屍修法,是斷掉煩惱最當下最快捷的。
「我死了,欠人家錢……」你死了,欠人家錢又能怎麼樣?「人家還欠我的錢」,你都死了,人家欠你錢就欠你錢唄!你死了,孩子就那樣了。你死了,老人也和你沒有什麼關係了。你死了,改革開放那是人家的事啊!「我得造航母」,你死了,人家造去。你安心死去。當你想到死的時候,什麼煩惱都不會讓你有任何的痛感。我們老是不甘心,這個世界離了我不行,這個事離了我不行……我告訴大家,咱們在座都死了,青島也沒有什麼動靜,國家也不會降半旗,我們的孩子該長大就長大。老人最多傷心兩天,該怎麼過日子就怎麼過日子。誰家沒死過人,死了就死了。是不是?汶川死了十幾萬人,現在都沒感覺了,何況我們這幾十個人呢?所以,我們就放心的死吧。這個地球該轉的轉,經濟指數該漲的就漲,房價該跌就跌,離了我們地球照轉。所以,我們甘心死去。這種修法是斷掉煩惱最快捷的。
如果一個人被煩惱糾結就會得抑鬱症,一次兩次觀想,活過來之後再死,幾次之後你的身心就會處於一種祥和安靜的狀態。煩惱不會來侵擾你,而且你的疾病會消除。這是大供養,觀想自己的身體供養給眾生,比你捐個十萬八萬,百八十萬的功德力更強大。別以為只是想想,想想就不得了,這是至高修法,大攤屍修法。
第二、你對我錯,承擔責任。
要樹立一個信念:你是對的,我是錯的,承擔責任。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承擔責任,你是對的,我是錯的。當你敢於擔當責任的時候,其實你會發現很幸福的。夫妻倆在家裡吃完飯,老婆收拾收拾碗放在廚房裡,丈夫進去叮叮噹噹碰掉一個碗。老婆就喊:你咋回事啊,瞎眼了!老公說:誰讓你放這裡的?我摔個碗怎麼了,我再摔一個……如此就鬧起來了,大家都在攻擊對方。如果這時候換個方式,老婆說:「哎呀,傷著沒有?都怪我,我往裡放放就好了。」老公說:「不關你的事,我毛手毛腳……」大家就發現,搶錯的時候就和諧,爭理的時候就起矛盾。同樣在單位裡面,兩個員工出了事故了。一個說:是我的事,我沒交代好。另一個說:昨天他正好休班,我沒經驗也沒問清楚……這個說我不對,那個說我不對,老闆會很感動的。感覺員工的素質多高啊,再大的事也沒事了。不要有壓力,沒事了。就這樣了。如果兩個員工互相推諉責任的話,老闆就生氣了,不管誰的責任都會受懲罰。這個世間不管什麼事,你勇於擔責任,你對我錯,你老大我老二,你行我不行,就不起矛盾了。你不行我行,都會起矛盾。別去折騰,行與不行又能怎麼樣呢?夫妻、同事、同修、一家人都要敢於好處給別人。
一個修行人,要把所有的一切榮譽歸於佛陀,功德歸於大眾,業障有我來扛。一個修行人必須要有這樣的覺照。說到我們的修行,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業中,一切榮譽歸於佛陀歸於三寶,一切功德歸於大眾,離了大眾根本做不了功德。不要想我怎麼能幹,要歸功於大眾。這裡面如果有什麼差錯,一切業障有我來扛,是我做的不夠好。承擔責任,承擔天地間的責任,承擔一切責任。這個承擔責任也包含著,古往今來的一切責任都應該承擔。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殺了那麼多猶太人,責任在我,如果我要勸希特勒學佛的話,希特勒就不殺生了,就不殺那麼多猶太人了。我不能只批判希特勒,是我做的不夠。有的人說:「那和你沒有什麼關係,你那時候又沒出生。」我為什麼不在那時候出生呢?「你出生了未必有那麼大的能力。」我為什麼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呢?還是我的責任,要擔當!
當一個人敢擔當的時候,你擔當有多大,你的願力就有多大。你的願力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高。而不是去推卸,要擔當,責任在我。大事小事都要擔責任,要擔而不要去推。即使是他們不小心做錯了事,傷害了眾生,你也要代他們懺悔,而不是去指責攻擊,說他要倒霉,遲早背因果。不,我們永遠都要說,他早晚要成佛。就像我們在那放生,買來幾萬的魚放進去,接著就有人在那撈,我們永遠不要說吃了長癌症,早晚得報應。我們要說,你看眾生多可憐,願他早成佛。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詛咒人家下地獄,我們要說他早晚要成佛。我們要用憐憫心慈悲心對待這世界上的一切。這樣就能保持一種祥和的心態,不會起攻擊。
第三、本尊瑜伽,對被煩惱控制之惡人心生憐憫和祝福。
什麼是本尊瑜伽呢?如果我們對觀世音菩薩有感覺的人,就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所言所行要符合觀世音菩薩的身份和特徵。看到別人不好,我要心生憐憫,而不是心生嗔恨。這就叫本尊瑜伽。菩薩做的我就做,菩薩不做的我就不做,菩薩怎麼做我就跟著怎麼做,時刻觀想菩薩和我在一起,觀想菩薩和我合二為一,我此時此刻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只是觀世音菩薩用了我的身體而已。面對眾生的時候,要想到我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應該如何對待眾生呢,我就怎麼對待大家。觀世音菩薩不會罵大街,你說我壞話,我不會起嗔恨,我們就用這種觀想法。
同樣在生活過程中難免會有人誤解我們,毀謗我們,傷害我們。如果有人拿了一個棍子打了我們的頭,我們不會埋怨這個棍子,可能會埋怨這個人。和這個棍子沒關係,雖然是棍子打的我,但是那個人控制的。我們在埋怨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想,這個人是被什麼控制的呢?人是被煩惱控制的,他肯定是生煩惱了。他被煩惱控制了,所以才打人。因此,我們依次論推,我們也不要恨這個人,我們要解決那個煩惱。你看,眾生被煩惱控制多可憐啊。所以,我們要讓任何人沒有煩惱,煩惱不是一個好東西。
你不恨棍子,因為棍子是被人控制的,同樣你也不要去恨人,因為人也是被煩惱和無明控制的。所以,我們知道煩惱和無明是這個世間產生傷害、毀謗、攻擊、矛盾等這些苦難的根源所在。所以,要破我們的無明,破眾生的無明,把佛陀的教法推廣開來,讓所有的眾生都解脫。
這次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自我,這個自我就是假我,就是我執,就是那個輪迴的根本。下午我們會探討認識真我,透過這個假相的小我認識那個真我,那個實實在在和我們同在的本體。好,今天上午就到這裡。
(感謝寶兒的辛苦,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
二、認識真我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上午,一起探討了「認識自我」,那個自我是個假我,小我,是我們過去我執和法執糾結成的一種幻相,並非是實在的我。佛教中以破掉這個自我為修行,在小乘法中破掉自我就是最高境界。在大乘法中不僅是破掉自我,還協助其他的我法二執來破掉自我。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無數對真我的表述語言,有時候在不同的語境下,為了更加清楚表述「真我」狀態,佛陀用了佛性、自性、真我、真如、一真法界、如來藏、妙明真心、心等等各種語言來表述,所說的就是那個「真我」的狀態。
眾生的一切顯現都是我們稱之為如來藏的自性所顯現的。就像一棵大樹,它長得枝繁葉茂,它的樹枝樹葉豐富多彩,它的樹榦高大巍峨,它的樹根密布深邃,這是一個整體。這棵樹是一個整體。作為眾生來說,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樹枝。它認為自己是一個孤單的樹枝,生滅的樹葉就是它的財富、健康,它的一切。它一直嚮往著成為一棵大樹。我們對一個孤苦的樹枝去解釋它就是大樹的過程,稱作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告訴大家用種種的經論、種種的比喻給大家解釋,那個生滅的東西是一個幻相,是一個假相,是一個局部,並非是實相,並非是真我。當你認識到本我、真我,我們所說的如來藏和佛性的修法過程,我們稱作圓滿次第。佛教中也經常用法身、報身、化身來表述他們之間的關係。
例如我們說的一棵大樹,枝繁葉茂,長了無數的樹枝,每一個樹枝都是大樹的一部分。生長出來來的每一個局部樹枝,我們稱為化身,這個樹榦部分,我們稱為報身,樹枝樹榦加樹根合起來統稱為法身。就像整個的大海我們稱為法身;大海的波瀾壯闊,浩瀚無邊,我們稱為報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們稱為化身。法身、報身、化身是圓融一體的,從不分割。當眾生執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時候,在他世界裡就有了生滅、苦難、殘缺。如果孤獨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來我融入大海,就擁有了大海的浩瀚無盡和波瀾壯闊啊。這一刻他就證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眾生悟了就叫見性成佛。法身、報身、化身,當下具足圓滿。千萬不要以為需要折騰一番才會成佛,不明自性,怎麼折騰也不會成佛。
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到底修哪個心呢?是我們的心臟嗎?不是,心的核心是妙明真心。我們的妙明真心就是法身,本來就是佛的狀態,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修。要修的是染污識的妄心,即我法二執,轉識成智。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在禪定中二十一天,為界外的法身大士講《華嚴經》。講完《華嚴經》之後,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人能聽得懂,所以他降低規格, , ,在婆羅門的教法基礎上,提升為「苦集滅道」,之後又講方等時教法、般若識時教法,最後又講法華涅槃時教法。法華涅槃時的經典和最初《華嚴經》的高度是一樣的,這是佛陀觀察眾生根基,遵循道次第的教化。
阿含時講小乘教法,是以超越人天乘為目的。人天乘就是希望修現世福報和長生不老。人天乘有四個願望:常、樂、我、凈。稱作四顛倒見。二乘就是破掉人天乘這個「常樂我凈」的虛妄期待。
「常」,夢想長生不老。不可能,我們註定要死定的。五十年後,咱們在座的都死乾淨了。「樂」,娑婆世界註定了苦難,沒有快樂可言,冬冷夏熱,全是苦。「我」,我們一直依戀的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前段時間去一個居士那裡,那裡有座小廟,叫東鎮老爺廟,就在他公司邊上。裡面破爛不堪,神龕上污垢髒亂,我說:「這些神明也是當地的護法啊,你打掃打掃,上上供。」我們用餅乾水果上供,也念佛念咒供養他。從殿堂出來的時候,低頭看見鋪在腳下台階上的石板寫滿了人名,一看是塊殘碑,功德芳名的殘碑。古人修建寺廟都會刻個功德芳名,密密麻麻的名字。這些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希望能夠流芳千古,永恆青史,讓後人緬懷銘記。然而今天卻鋪在地上,讓大家腳踩走過。我對當地的村民說:「不能這樣對待先民啊,這是咱們的歷代祖先啊。古人修復古廟是為了保護這一方,留下名字是為了讓我們緬懷,讓我們去紀念他們的豐功偉業,現在我們用來墊路,用腳踩著祖先的名字不敬啊。趕緊起出來!」……我們就用鐵鍬挖出來,抬到一邊,將來有機會改天封起來砌到牆上,讓大家能夠看到祖先的豐功偉績去緬懷。出來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過去我建寺院的時候,為了勸導大家多發心捐錢,也說:捐錢多了給你刻個碑,即使一千年後你不在了,你孫子一看,這是我爺爺,他也很自豪啊。很多人被忽悠了,拿一百萬刻個單獨的碑,感覺很高興。其實這就是忽悠人啊,刻上碑有什麼用呢?大家想有用嗎?很多人刻個碑是希望得到永生,我不希望死,如果我死了,我名字在也行啊!你想想,到時你名字還在嗎?就像我們前世,可能建了廟做了功德,但是哪個碑上是我們的名字,大家還能對的上號嗎?面對生死流轉,虛名假位根本就沒有用。我們一死沒有什麼東西可代表我們的,就是代表我們的也沒有用。你買上很多房子,建好多豪宅,只要你一死,他們就會把你抬出來,不可能讓你在裡面待著。所以,沒有永恆的東西。
只要你不是為成佛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實際作用。在人天乘的時候我們教導別人,既然你做人,你要做出一番事業來,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這都是些託辭。人天乘的善惡業區別是,你利益別人就是善業,傷害別人就是惡業。到了二乘,修行到了解脫乘的時候,為成佛為解脫而做的就是善業,為輪迴而做的就是惡業。即使你去幫助天下人,即使你去做慈善,即使你去捐款,即使你去放生,只要不成佛,你就是惡業。在輪迴中,只有惡業,沒有善業。所以,在解脫道中明確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真實所謂「我」的存在,就是指這個小我。打破這個小我的概念,老想這個小我永生,給他照個像,給他立個碑,給他建個牌坊,讓他永生長存,沒用。就像我們前生做的那些事,哪個是我們?根本對不上號,所以在人天乘中,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
「凈」,只要你在輪迴中沒有清凈可言。只要不成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我多做點善事,未來福報大!」你未來福報越大,可能造業越多,造業多,再次輪迴的時候就墮落下去了。高低高前進,輪迴式來生。上去了下來,下來了上去,只要在輪迴中,沒有善業,不可能得到清凈。
所以,二乘破掉人天乘的「常樂我凈」,成為四顛倒見。當我們進一步去起修的時候,我們要找到真實修證的核心所在,到底是修什麼?只要還抱著「常樂我凈」四顛倒見的時候,世間人往往就是在修身體。例如:我眼神不好,聽力差,學佛後眼神好了。其實再好也終歸是個死人。修行不是這個,不是把你眼神修好了,把你耳朵修的更敏銳了,也不是增壽個十歲八歲,長壽個一百歲也沒有用。不是修這個,要超越在身體上用功夫。我們初級修行往往是在身體上用功夫,要麼保養身體,要麼折騰身體。人天乘的人是保養身體,天天琢磨化哪個妝好,吃什麼能保健,怎麼能補血補氣。二乘往往又陷在一個誤區里,沒事就折騰身體,每天多吃些苦,少吃頓飯,拜多少拜,坐幾柱香,好像感覺讓身體很難過,很痛苦,才對得起誰似的。這都是深度誤解,因為身體永遠不會成佛。成佛的不是身體,身體註定了是個生滅的四大假合。就像樹葉不會成為大樹,樹葉是註定生生滅滅的,很快會脫落。我們的業報之身也是生生滅滅的。所以,修行不是修身體,是修心。
修心第一步就是修知見,第二步是修正覺。修心也可以理解為修感覺,把過去的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成佛。錯覺認為這個小我是我,我要讓小我變得強大,讓他有榮譽,讓他受人恭敬,讓他受人讚美。這是人天乘。二乘就開始折騰他,也是顛倒。要透過生生滅滅的假相進入到實相的形態去,讓實相的智能顯現,而這個實相的智能顯現就是正覺。過去的一直是一種錯覺,自認為在輪迴中生生滅滅。而正覺是不生不滅的,錯覺是生生滅滅。把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修心。有人可能問,這修行就是修感覺,這是不是太單了!?
感就是第七意識末那識,我法二執稱為感性。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的聖者,叫佛。讓我們的感性生起覺性來,就是成佛。讓我們的感性和佛性合二為一,完全的融合,就是成佛。什麼是覺?覺就是感覺,能感的就是我們佛性的能量。讓他產生正知正見,產生正覺。對於我們實相的真我,佛性,我們有時候也稱為如來藏。經典中是如何來表述這個真我(如來藏)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六祖壇經》: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實相:空分(中觀,般若);顯分(如來藏、自性);明分(瑜伽,轉識成智)。
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祖師,由達摩祖師把佛陀的心法帶到中土,依次相傳,傳給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師在黃梅傳播教法,開東山法門。惠能大師是嶺南人,就是現在的廣東一帶,偶爾聽別人誦念《金剛經》,觸動了他內心中的靈感。於是專程去投奔五祖請教,不辭辛苦,步行一個多月到達五祖的寺院黃梅。一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來干這什麼啊?」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他說:「弟子是嶺南新洲百姓,來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說話很直接。五祖問他來做什麼,他就說我是來成佛的,別的我不要。後來六祖快速證悟了佛陀的心法,悟道成佛,這和他目標精確有關係,我們仔細來想,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學佛?很多人的學佛往往都帶著人天乘的思想。當然,初級學佛無論帶著什麼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必須要提升。為什麼來學佛呢?身體不好,聽說學佛後身體好,身體再好也註定死亡;生意不好,聽說佛陀有智慧,讓佛陀保佑生意好點,再好你將來一分也帶不走;夫妻不和,來學佛把關係搞好些,再合也得離散。如果不是為成佛而學佛的話,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樹立一個單一的目標,不要太複雜。單一的目標:我為成佛而學佛。六祖就是下的這麼一個訂單,我為成佛而學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雖即身成佛,仍示現為祖師弘法,免得教法混亂,但他的證量與佛完全等齊。這是佛陀授記的。
六祖學佛很簡單,就是為成佛而學佛的。五祖單獨給他講《金剛經》,完全徹悟,徹悟之後,寫的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彙報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什麼是一切萬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不離自性。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也稱為本來面目。一切現象沒離開本來面目,就像一切大海中的浪花,從來沒有離開過大海。任何一個樹枝都沒有離開這棵大樹。我們生生滅滅的假相中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一切萬法,這個法是指現象事物,一切現象事物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在不同的宗教對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雖然未悟達佛陀的高度,但是它的方向卻很接近。比如道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萬物是由無極的狀態而生的,佛教中講空生萬有,基督教中講到聖靈聖父聖子也是這個涵義。如《道德經》中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這種表述類似我們禪宗《心經》中講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經》中講無和有,兩者同出而異名,都是同一個源頭而顯現。那麼在天體物理學中講到,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呢?是在一個空無的狀態下產生裂變,裂變之後向外擴張形成了空間,先後順序形成了時間,於是宇宙產生了。和我們所說的佛性顯化萬有,同一道理,是空產生萬有。
萬物是同一源頭而顯現,眾生也是同一源頭而顯現。我們的一切天地萬物也都是同一源頭而顯現。在同一源頭這裡眾生是一體的。無數浪花看著很多,但在大海這裡是同一本體的;無數的樹枝枝繁葉茂,但是在樹根這裡是同一體的。菩薩悟達了這種同體,而真實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很多人認為菩薩對眾生那麼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沒有關係。他是真實證悟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一切眾生共一悲仰。這個境界是真實悟出來的,證出來的,不是靠道德約束出來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來約束,好像這樣做道德,那樣做不道德,用道德來約束。這個道德其實是個名,是個虛名。為道德而做是個虛名,它仍然是個幻相,生滅的,輪迴的。而菩薩不是靠道德來約束,而是一種本能,他就是應該這麼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門擠住了,右手毫不猶豫的會救它,不是說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沒有道德。菩薩能夠了知眾生之疾苦,就是因為他真實證得了與眾生的同體。所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上我們與天地萬物都是同一體性的。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六祖繼續向五祖彙報說,原來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污。生生滅滅的染污現象只是一個假相,並非實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沒有什麼染污不染污,百川入海,同一海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原來我的自性從來就不生生滅滅的,就像大海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們所學的教法,普通人學習佛法以為是從外面向里學,我看多少經,持多少咒,念多少佛。從外面積聚多少功德來,這是誤解。從外面所積聚的這叫造作,沒有功德。就像達摩祖師來到中土,首先梁武帝把他迎請到宮廷。梁武帝就問他:「大師啊,我建了那麼多寺院,度了那麼多僧眾,你說我的功德有多大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呢?只要不是從你心性中顯發出來的覺醒意識,就沒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輩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關。成佛的智慧是從內向外顯發的覺醒意識。
就像農村有個手動壓井,向里倒點引水進去,再壓,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裡面的水就出來了,源源不絕。我們現在在這裡聽課,誦經,念佛,拜佛都是向裡面加引水。從外面往裡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個引子,是為了引發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現。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發的時候才和成佛真正相關。這個叫功德,顯發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裡面倒,只是結善緣。如果不能從你內心中顯發出智慧來,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是從裡面向外顯現來的。既然是顯現,那他得有才能顯現啊,而我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世間天地萬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資源,都在我們的心性中全體存在的。因為存在,所以具足。
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還有很多地方是未開發的。其實並不是他未開發,是他把古往今來所有的歷史融攝其中。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著天地萬物的所有信息。同樣,古往今來,從遠古歷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們同一腦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調出來,所有人的信息在你這裡能自然顯現。因此我們把這個能量稱作「如來悉知悉見」。在如來那裡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在我們這裡也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只是誤認為自己不知道,把這個能量給掩埋了,使它隱而不現。所以,信息就隱藏了。其實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了法界的一切信息,所以這叫「一粒微塵含攝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們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積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顯發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的自性從來就沒有動搖過。如同一棵大樹,秋風掃落葉,春來新芽生,樹葉生滅搖擺,樹根卻沒有動搖。同樣看大海波瀾起伏,潮起潮落,總體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的。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就好比這大海,好比大樹。他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也沒有輪迴,也沒有生滅。生滅的是幻相,是幻覺,是小我自我的糾結,在如來藏來說,在佛性來說,它如如不動,從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然它如如不動,卻生機盎然。就像大樹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長出無數的樹葉來,色彩繽紛,綠意盎然。它這種能量我們稱為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它能顯現一切現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顯現萬物。能顯現萬物的能量我們稱為如來藏。所以,我們總結「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涵蓋起來就是我們要表達的實相的狀態。實相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第一,它是空性的,般若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三,它能生萬法,是顯現的,能夠顯現萬物。
專門研究實相的某一種特性,就出現了幾種學派體系。研究空性多的是中觀般若系,像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都是研究實相的空性為主。研究實相的光明性稱為瑜伽系,以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為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眾生的境界卻充斥著煩惱陰暗。在同一法界體性中,兩個人不一樣的心態,就呈現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樣的這個佛堂里,一種心態是聽聞佛法欣喜萬分,另一種心態是簡直是折磨,快結束吧。在同一個體性中,佛陀所感受的這個世界是完全的佛國凈土,而我眾生所感受的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
悟道不是讓你改變世界,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變。本來就是從佛性中顯現的,沒有任何的問題,是我們的感覺出了問題,我們把感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的一切就是圓滿的狀態。這就是大圓滿的修法,大方廣、禪宗心地法門,也是如此。因此,對佛來說是光明的,對眾生來說是煩惱的。佛用智來感悟,就是實報莊嚴,殊勝光明。眾生用識來感受,就是煩惱苦難,輪迴業報。因此,眾生需要轉識成智。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都有轉識成智的修法,轉煩惱成菩提,轉眾生的分別執著為佛的慈悲覺受。
實相還具有顯現的能量,研究實相的顯性為如來藏系。雖然實相空性卻顯現萬有。尤其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華嚴宗的大方廣修法。這些修法都是體悟顯現的。如來藏的顯性,你想顯現什麼他就營造什麼。這個世界就是根據眾生的需求在顯現,如來藏顯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誰都有自己顯現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據心的變化而顯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就如此刻太陽在天空普照萬物,房間窗戶的玻璃好比我們的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為玻璃(我執),玻璃(我執)上有個什麼,在你的化現投射境界里就有個什麼。陽光好比我們的佛性如來藏,玻璃好比代表我們的「我執」,投射顯現的影像好比我們的萬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佛性一體不二的顯現。我們現在顯現的一切,不論是五濁惡世的境界,還是個光明莊嚴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來自於佛性。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如同如來藏按照我們所下的訂單,我們想要什麼,如來藏就給我們顯現什麼。這種感受是根據眾生的認識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的心決定了你要顯現什麼現象,你的認識決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樂。佛性的力量在佛那裡並未增加什麼,在眾生這裡也從未減少過什麼。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五祖知道六祖完全悟達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顯現,如何變現。它的本有狀態也完全證悟。這個本心就是自性,我們的分別心是妄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本心,學習佛法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埋頭研究世間的生滅法只會造作繼續輪迴的種子。你如果認識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這時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師、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偉人,聖人。「天人師」,就是堪為人天師範,可受人天供養。「佛」,證得佛之知見就是化身佛,證得佛之覺受就是報身佛,證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對於眾生來說,如何來證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來自佛性,天地萬物都是同一佛性的顯現。你相信有佛性,你是從佛性顯現,只要你認識到這個就是證化身。你現在感覺世界不圓滿,你不需要改變外在的任何現象和事物,只需改變自己的感受,感受當下具足的光明,當下具足的解脫,當下是圓滿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就證得了實報莊嚴身,就是報身。而法身本來就是那樣,不需要證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報身化身。
證悟後有什麼特徵呢?如果具足三種感覺,就是正確的。第一,喜悅。你生命中的所有萬法,一切現象都讓你充滿了喜悅。在佛教中稱為法喜,禪悅。我們用喜悅來表述便於大家理解,他是充滿了喜悅的。如果你做的這件事一點不包涵喜悅,那和成佛沒有任何關係的。和成佛有關的一切,一定是充滿了喜悅。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真實的對眾生愛心充滿,乃至對你身邊的一切萬物,座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滿了柔情蜜意。你不會為了對一個人好,而傷害別的人,你不會開門的時候一腳踹開。一個真正悟道的心,他會愛天地的一切,愛所有的人,愛所有的生命,愛所有的一切萬物,把一切情與無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來對待,帶著感恩和慈悲去體悟。他是慈悲的,他不會恨任何人,不會傷害任何人,不會輕慢任何人。如果在生命中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應,和成佛相應必然慈悲。像凈土的根本經典《觀無量壽經》中明確講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為體,所謂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愛。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遞進的修行,一定是充滿著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這時候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滿了高尚,不管他行為是什麼,只要他心中想著「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現在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只要他說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級趣味的,他是絕對高尚的。
喜悅、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這三種覺受在我們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行住坐卧統統是無上密意,統統是修行,統統是戒定慧,六度四攝,菩薩萬行,八萬四千種功德都在此刻的心行中湧現。缺乏這三種心行中的任何一種都是殘缺的,不圓融的。這個是我們要培養和保持的一種心態。喜悅、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覺受輕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現在我們了知了實相中,具足「空顯明」三種基本特質。其實實相的特質還有很多,廣說無盡,究竟為空。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沿用這三種特質來表述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來面目。他是空分、顯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觀見和般若來表述。中觀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經。像《心經》《金剛經》就是般若系的。顯分,如來藏和自性就是禪宗和密宗經常體悟的,以及凈土宗都是修如來藏法。明分是它本自光明,我們忘了他的光明,要體悟它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轉識成智的修法。密宗禪宗中也都有這種修法,轉換感受。
修行就是為了證得實相。而實相此時此刻和我們一直同在,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只是忽略了實相的存在。我們說實相空性,空性狀態是什麼呢?無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們了知萬事的無常生滅,了知了這一個我們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進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狀態。
顯發萬物,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的世界裡就會顯現什麼。這個顯現我們在上幾次的課中講過,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陞官的人他就生了,想發財的人他就發了,想著想著那事就來了。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想著想著它就產生了。這個顯分,我們也稱作給如來藏下個訂單,你到底想要什麼,明確你的想法,它就顯現什麼,這個就是顯分。
我們現在的顯現都是光明的,為什麼是光明的呢?因為我們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顯現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樹長出來的樹枝一定是松枝,同樣佛性是光明的,它所顯現的一切萬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必懷疑佛性顯現的光明,同樣天地萬物是佛性顯現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們沒有感覺到他的光明,是因為我們掉到了一個妄想執著的錯覺中。你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變感覺。實報莊嚴的境界當下顯現,它是可以現證光明的。
為什麼說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圓滿光明呢?祖師用五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的光明。第一,它本來就光明。所以,不需要證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第二,佛說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圓滿的世界,從未殘缺過,是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而殘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原來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眾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卻因為妄想執著而沒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佛陀高坐說法。佛陀的一個弟子就想:「佛陀經常其他佛國清凈莊嚴,而我們的國土卻是五濁惡世。難道我們的佛不如他們的佛修的好?」這時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趕緊說:「尊者千萬不要這樣想啊!你覺得是五濁惡世,我覺得這個世界和我的天國宮殿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佛陀就微笑,用腳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凈光明。佛雖然和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里,在佛的境界里這個處所完全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凈土,佛的世界。而我們坐在這裡就感覺這就是個磚混結構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樣的地方因眾生的覺悟不一樣,所以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因此,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此刻的這個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第三,祖師現證它是光明的。無數的祖師開悟之後明確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光明的。祖師開悟之後,人們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啊?祖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飢來吃飯困來眠。方信禪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臂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師開悟後說: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們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啊?開悟後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雲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總感覺「不該這樣」,開悟後的境界體悟到了之後「就是這樣」。因此,並不是改變這個世界怎麼去成佛,而是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顯現到了我們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像我們一樣,只要不去攻擊、謾罵、不去煩惱、安住於當下,不要悔恨過去的那些事,別去擔憂未來的事,安住於當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脫相。解脫相和完全解脫高度不一樣。但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了圓滿的解脫相,穩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祖師開悟之後告訴我們世界是光明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光明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我們一直誤認為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於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通人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來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為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就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死又死不了,能不能讓我快點去極樂世界啊!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它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佛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三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於彌陀性海,安住於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所以說是可以現證的。
第五,因為光明,所以光明。因為如來藏是光明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個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顯現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沒感覺光明,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光明。當你覺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證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們無論用什麼辭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三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這是個出家人,這是在家人,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準。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裡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但對於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見一個和尚,和尚一定得有個廟,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有車送過來的。沒看到車,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於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於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個泡沫,他只有聽受善知識對他的教導才能開啟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這一個。
對於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眾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他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為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基於對佛陀的相信,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如實之見,如實感覺。於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如來藏經》:佛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雖然看著我們外在好像充滿了貪嗔痴的煩惱,但在我們煩惱的狀態中卻有個如來在那如如不動。這個如來是指我們的自性,在我們生滅的假相中,佛性是從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裡並沒有增加;在凡不減,在凡夫這裡佛性也從未消失過。而且「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樣都有佛性。這個桌子也有佛性,而且這個桌子的佛性和我們的佛性以及諸佛的佛性,其實都是同一佛性。《華嚴經》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同一法身,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我們是同一法性顯現的一切。就像大樹上有無數的樹枝,突然有個樹枝開悟了:「哦,我之前羨慕人家大樹,其實我本來就是棵大樹啊。」於是就告訴其他的樹枝,其他樹枝還在煩惱,都想著「我們精進努力,艱苦修行一定要成為一棵大樹」。一個覺悟了的樹枝說:「行了行了,無需折騰,我們本來就是大樹。」身邊的樹枝相信了它,就叫開悟,就叫悟道。有的樹枝很難相信,告訴他還生恐懼毀謗,就用道次第先哄著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們都要成為大樹,我相信你將來一定能成為大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再告訴它: 「其實你本來就是大樹啊。」如果直接告訴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來告訴它,就是「喻授」;還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告訴它,就叫教授。所以,佛陀教化眾生中用三種方法來說實相。
教授,就是慢慢教導他;喻授,用比喻來告訴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訴他,你就是大樹。佛陀祖師經常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你從未離開過佛,你的法性就是佛,這就叫直指。像我們從前面一點點來說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確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心性中有如來現跏趺坐,儼然不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這個佛我們稱為佛性,我們的心性就是佛,這是《如來藏經》中所說。
「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雖然看著眾生是充滿煩惱的,但是在佛陀眼裡看眾生都是佛的德相,沒有區別。為了圓滿眾生的道果,有時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訴大家。比如說,有時佛陀示現為憤怒相來代表我們的嗔恨,嗔恨中是有著解脫相的,無論貪嗔痴任何一種看似凡夫的煩惱心態,佛性仍然是存在的。
我們現貪心的時候,在藏傳佛教里佛陀就用雙修法來代表,一尊佛抱著一個明妃,有人說這不是耍流氓嗎!這是表法。就像太極,一陰一陽,一天一地,其實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辯證法。藏傳佛教比較直白,用一尊佛抱著一個女人,其實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雙運,用它來表述喜樂本尊,而這種喜樂本尊並不是實體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現象。我們漢地的人比較儒雅些,就用太極表示。藏地的人比較質樸,就用直白的方式來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空有的圓融。和合相是喜樂本尊,代表「貪」之喜樂。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著「嗔」之忿怒。寂靜相的本尊的代表了「痴」。在眾生的貪嗔痴中,其實佛性完全具足,從未消失。
眾生的貪嗔痴也從未離開過諸佛的妙用。在《西遊記》小說中有四個主角,他們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孫悟空代表了嗔恨,豬八戒代表了貪慾,沙僧代表了愚痴。貪嗔痴本來是不好的,是輪迴和苦難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芒中,貪嗔痴全體轉化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麼障礙困苦,他都是堅決的西行,寧可向前一步死,不願回頭半步生。所以,眾生的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轉化為成佛道用,轉煩惱為菩提。《西遊記》中的故事表述的很有深意。孫悟空嗔恨顯現的時候,能降伏魔障。豬八戒貪財貪色,但是他能創造和諧。孫悟空被師父趕走了,他就能把他給叫回來,協調關係。沙僧雖然愚痴,卻是很吃苦耐勞,挑著擔,牽著馬。這個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轉化貪嗔痴為道用。因此,《如來藏經》中所說,眾生雖在貪嗔痴諸趣煩惱身中,但是佛性全體顯現。
什麼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你希望覺,你發起覺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時候,你現在不需要改變你的工作,不需要改變你的環境,不需要改變你的任何東西,你都能成佛。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從如來藏顯現的。沒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樣是輪迴,有菩提心的貪嗔痴也能轉化為妙用。如果沒有唐僧的話,他哥三個再能,也不會去取經,雖然唐僧沒什麼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經事業。這個取經就是成佛的意思。雖然我們還有貪嗔痴,但只要我們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們必將成佛。
《楞伽經》: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
《楞伽經》是當時禪宗的要典,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播禪宗的無上乘妙法的時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經》來傳播的。在《楞伽經》中,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
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於一切眾生身中。這個身中也是指心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什麼是貪嗔痴?就是我們本有的煩惱障。不實垢染,不是實實在在的把我們染污了,而是虛幻的染,是貪嗔痴的假相把我們的覺性給遮擋了。如烏雲遮擋了太陽,並不是把太陽給滅了。
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好像把無價的寶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們看不見了。它從來沒有消失過。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佛陀說,雖然它藏著,雖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實並未被實時染污,是虛假的染污。看著太陽被雲彩遮擋了,其實太陽從沒有受到任何的衝擊。只要我們具足了菩提心,這些障礙就會雲開霧散。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我們的心性中綻放。於是我們就和佛沒有區別。
《華嚴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都是因為愚痴迷惑,不知不見?」其實所有的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顯現,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沒有看到。我現在應該把我的教法傳播給他們,慢慢讓他們的妄想執著斷掉,讓自己心中的如來藏完全顯現,和佛沒有區別。
你看佛陀並不是說從外面加封給我們一個佛,我們成佛不是從外面成佛,是從內在顯現成佛。我們要讓我們內在本具的佛性顯現出來,我們就成佛。我們不知道,其實佛性從來一直在那裡顯現。放光動地,從未消失過。我們現在可能沒感覺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裡放光,一直在那裡顯現。我們知道我們與佛性不二的時候,就叫證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顯現的時候,就叫證報身。再往上完全回歸自性,生生滅滅中有不生滅的東西。說生滅是基於假相而說,不生滅是基於實相而說。我們的生滅,如夢幻泡影。過去我們所擔心的輪迴其實是個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無論是破與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沒有離開過大海。對於眾生來說,想要輪迴其實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卻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這個泡沫千萬別破了,我要保護好它!」這個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恆存在,是不可能的。一個泡沫在大海中老想要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滅的。我們老是想著我要長生不老,累死你也不會長生不老。泡沫說:「我不在我這個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歸大海!」其實很簡單的,「啪」,斷掉我執就回歸大海。這個泡沫是大海的時間要比是泡沫的時間更久遠,同樣,我們本是佛的境界比我們現在顯現五濁惡世的煩惱境界要更久遠。這個泡沫想永遠當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歸大海完全是很簡單的。我們想要當一個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當個世間的好人,不可能,你當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簡單。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關,破沖關,破生死牢關。破初關是解決了見地問題,破沖關是解決了覺受問題,見地問題和覺受問題兩者全都解決了,就是破生死牢關,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這就是佛經告訴我們的。我們過去認為當眾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顛倒見。
「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什麼是妄想啊?你只要離了妄想,當下就證得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你去看講佛陀化身的《阿含經》,就知道佛是一個慈悲長者。經中講到,佛陀對阿難說:「阿難,給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難就給他捶捶背。佛陀臨終前,有人給佛陀供養了一盆蘑菇湯,沒挑揀乾淨,有個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報身證量知道鍋裡面有毒蘑菇,佛陀想,不喝了,這個人這輩子就沒機會供養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眾生一念供佛的心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後就肚子疼,佛陀臨終前肚子疼的汗流浹背。
我們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樣。在修行中吃錯了東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闍世王的一個弟弟,舍衛國的神醫。耆婆尊者就熬好了一種葯,用蓮花蘸蘸讓佛陀去聞,聞一次吐一次,聞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時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時候,佛還有點不舒服。耆婆尊者就問佛:「吐到幾次了?」佛說:「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說:「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聞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經典中記載的,佛的化身和我們是一樣,並沒有飛來飛去的神異,說飛來飛去的境界是報身境界。化身境界是我們能看到的,報身境界是佛所講的,菩薩們聖者們所看到的,都得到了實報莊嚴的境界才看到的。否則普通民眾看到的和我們一樣,就是佛坐在那裡講法,就是一個慈悲的沙門長老,個子高一點,沒有什麼神秘,沒有任何神秘。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
什麼是報身呢?阿彌陀佛就是報身境界。我們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種依正莊嚴是諸佛的報身境界。阿彌陀佛其實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報身境界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國土莊嚴,慈悲清凈,能利益無量眾生。這是報身境界。
我們和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什麼是覺受呢?覺受就是感受,感受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也有報身,我們的報身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的飲食、衣服、用具,那是報,現在坐在這裡凳子硬不硬,房間暖不暖,這都是報身顯現。我們的報是業報身,識報身,佛是法報身,智報身。識報和智報,其實外在的體相沒有區別,但感受不同。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境界,我們看《阿彌陀佛經》,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實我們此時此刻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們這裡面也是這樣,光碟,念佛機,就是迦陵頻伽,聽外面的鳥叫,就跟念佛一樣。當我們進入修行狀態的時候,一切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風聲樹聲鳥叫聲,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樣的。
經典中講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非是罪報所生。這個世界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夢境,在我們的夢境中,夢見很多的人,都是化現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時此刻我們也是一個夢,一個大夢,大夢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顯現的,自性顯現的一切都是佛性顯現,為令法音宣流所作。眾生沒有下地獄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現地獄境界,而眾生並未呈現地獄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師,一切不好的都是我的戒師,一切都是為我成道成佛顯現的。他們都沒有自性。在昨晚夢裡的那麼多人,我們自己是有自性的,那些人沒有自性,都是變化所作。誰變化所作?我的心性變化所作。同樣,此時此刻也是我變化所作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夢,我們每個人的夢交感在一起,但是又各有不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夢境承擔責任,每個人都在享受自己的夢境。看似相同的夢,又各有不同。
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此時此刻每個人自己面前的都是夢中人夢中事。因此,他們都是變化所作。所以,還是和《阿彌陀佛經》一樣。
修行念佛三昧是什麼狀態呢?印祖證得念佛三昧的時候,曾經一筆帶過念佛三昧的境界,沒有深入的說。但是你得明白了,念佛三昧就是對照《阿彌陀佛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就是此時的當下,你去對號一一入座,相應起來了,你就知道此時此刻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我死了才去極樂世界,活著沒有極樂世界。你死了有極樂世界,你活著也有極樂世界。
你去對照《阿彌陀佛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一一對應。我們此時的感覺是種錯覺,經典《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就是正覺。把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經典告訴我們的正覺上,於是,實報莊嚴境界就在當下顯現。要對照經典一一去印證,不是死了才是極樂世界,當下是可以證得極樂世界的。
很多人認為死了才去極樂世界,修行沒盼頭,活著很煩惱,一時半會又死不著,可實在煩透了,自殺了吧好像傳出去不好聽。其實不需要自殺的。你對照經典,一定要對照經典,要知道經典是對誰說的。不要認為《阿彌陀佛經》是佛對舍利弗說的,《無量壽經》是為阿難和彌勒說的,不要這樣想。《阿彌陀佛經》就是對我說的,「如是我聞」,就是我聽釋迦牟尼佛親自對我說的。所以,要知道經典是對我說的。要調整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境界就顯現了。極樂世界的境界顯現,極樂世界的世界也就顯現。無論你活著,還是死了,只要把你的錯覺調整過來,極樂都與你同在。祖師也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指報身;去則實不去,是指法身。就是你不需要改變任何,你就可以安享阿彌陀佛所賜予我們的一切莊嚴,一切解脫境界。
《涅槃經》: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對於化身境界我們是現量能見的,對於報身境界我們需要通過觀修而能證得,對於法身只有聽聞佛陀的教法才能知道。佛陀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說,就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甚深禪定,二乘(聲聞緣覺乘)的人不能了知,依靠佛經才能知道。對於眾生的本具佛性,聲聞緣覺也同樣不知道,唯佛與佛才能知道。
我們現在之所以知道我們有佛性,是佛告訴我們的。在佛未出世前,沒有人知道自己有佛性。都認為自己是這個生命群里的一個,知道佛性就知道我們是一個大生命共同體。這是經典明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信守佛陀的言教。也許我們現在沒有找到感覺,但是我們要聽信佛陀的言教,知道我們具足佛性,佛性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中如實顯現,從未消失。我們深信不疑,即將解脫。你接納佛陀的言教,就離成佛很近了。
《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智海,從心想生。
在此佛告訴我們是什麼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這個身體成佛,不是我們練得銅頭鐵腦一身鋼,火眼金睛就成佛,和那個沒有什麼關係,是心與佛相應。大家看我手中這個手機是聯通的還是移動的?裝上聯通的卡就是聯通的,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
這個身體是佛呢,還是眾生呢?我的心顯現佛的時候我就是佛,心顯現眾生的時候我就是眾生。所以,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基督教講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人,佛教也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沒有差別。佛是兩眼我們也是兩眼,佛站著我們也站著,唯一不同的是心。佛的心是全然顯現的佛性,而我們的心顯現的是貪嗔痴煩惱。所以,我們和佛的差異是在心上。因此,我們從現在調整我們的心。怎麼調整我們的心呢?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快的調整。南無是什麼意思呢?皈依,歸命,回歸的意思。回歸就是讓我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阿彌陀佛代表了我們的法身,也代表了我們的報身,我們此時此刻的化身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現在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於是我們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我們就成佛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將來成佛也叫阿彌陀佛。
南無就是回歸如來藏性。藏傳佛教的破瓦法修行,就是觀想自己盤腿結定印坐在這裡,頭頂出現一尊阿彌陀佛也盤腿結定印,觀想阿彌陀佛有個心輪,我也有個心輪,阿彌陀佛那個心輪上寫著一個「阿」字,可以用梵語寫,不會梵語的就用中文寫。你觀想阿彌陀佛在上面,我在下面。阿彌陀佛的心輪那個「阿」字的豎勾,像吊車一樣垂下來了,從我的頂門進入,進入我的體內,勾住我的心輪,緩緩勾上去了,於是我沒有心了。我的心完全到阿彌陀佛的心中了。又緩緩放下來了,再勾上去了。心中觀想:我與阿彌陀佛不二,分開,不二,分開。上去時我就證得了阿彌陀佛的報身,下來時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上去了報身,下來了化身,報身化身,報身化身。修久了破瓦法就修成了。只要你觀想兩三次,頭頂就開始有感覺。很簡單,就是觀想。觀想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的心合二為一。就叫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不敢擔當,認為阿彌陀佛神聖偉大,我卑微陋劣,只有跪在那裡給他磕頭的份,哪敢合二為一啊。要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報身,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是不二顯現。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報身和化身的不二和合,我心與本尊心不二,就叫南無阿彌陀佛。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讓自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這叫接引,這叫往生凈土,這才是佛的密意。
這個修法很簡單,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供養阿彌陀佛,都是培養我們和阿彌陀佛近距離的感覺,千萬不要把佛當成領導,很多人怕領導怕慣了,也開始怕佛。認為佛是領導,大官,磕頭磕錯了,會懲罰你。佛菩薩從來沒有懲罰任何人的概念,只有愛眾生,慈悲眾生。所以,千萬不要怕佛。你這一輩子就是怕你爹娘,也不要怕佛。你應該愛佛,感恩佛,和佛建立最親密的感覺。佛是我們慈悲的父親,我們是他的寶寶。他疼我們,我們愛他,就是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我們與佛最相應的時候。這種相應法就是本尊瑜伽,本尊入我心。
有時凡夫的煩惱會顯現,你就觀想阿彌陀佛進入了你的內心,進入了你的身體,阿彌陀佛的佛性完全顯現,就想你的身體是件衣服,阿彌陀佛穿上了你的衣服,你想著此時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這時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佛事。這個叫本尊相應法,也叫本尊瑜伽。
我們自性中是本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從外面去學,學多少也學不出智慧來,就像你看別人練武,招式看得再明白,你去試試打架你用不上,人家打過來,你就閃不開。你從外面學來的佛法也是用不上的,一招也用不上。你覺得很好,學了《弟子規》,《善生經》,《吉祥經》,《金剛經》,很好。但是一遇到突發事件,即刻火起,拔劍而起,挺身而斗。小事也發牢騷,抱怨,發脾氣,鬧矛盾,聖賢的智慧沒有成為你的智慧。你要把所學的東西來誘導引發,讓你自性的智慧顯現,那才是你的東西,那時候你面對生命里的一切才會遊刃有餘去應對,對生滅世界裡的現象才能夠玩得轉。所以,要從心性中顯現智慧。
從心性中顯現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上師瑜伽,讓上師的智慧在你心性中顯現。找到你至誠恭敬,無比信心的上師。無論活佛還是法師,都可以,只要他在你的心中可以代表三寶。你經常觀想他,看他的照片,看他的光碟,臨摹他的身語意,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心作心是,臨摹他你就成為他。
你要臨摹佛,可能因為不熟悉,找不到感覺。但上師在你的生活中,臨摹他很方便。你要身語意的臨摹,找到感覺。「身」怎麼臨摹?你看上師的走路,上師的手勢。「語」是上師的語言語氣,平日的說話。表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用哪些辭彙,你去臨摹。「意」是最難臨摹的,意是臨摹上師的眼神。身語意與上師相應的時候,上師和三寶的功德智慧全體從你的心性中顯現出來。因為,上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上師本人,是十方諸佛和一切賢聖的完整傳承,甚深密意,全體功德。
還有一種是上師入夢法,睡夢瑜伽。如果你看一本經,實在看不懂,沒有關係。你就把它放起來,恭請你的上師入夢給你講這本經。跪在上師的像前祈禱:「請上師加持我,教導我!」然後你就把這部經恭恭敬敬的放在你的枕頭下,沐浴更衣吉祥卧,想著這部經進入夢境,在夢境中會出現你所信奉的法師。講了些什麼,醒了你忘了,但是你再看就懂了。這個叫植入意識。
大家看好萊塢電影《盜夢空間》沒有?這部電影就是表現「植入意識」。我們也可以把佛的智慧直接植入阿賴耶識和末那識。誦經念佛也是在植入意識,需要不斷的持續植入,效果卻很慢。因為我們的「自我」疑根很重,會懷疑排斥。就好比我們的身體對植入的器官會排斥,但對自生的器官就不會排斥一樣。在夢境中植入的時候屬於深度植入,「自我」即可接納。這時候你醒了之後就看的懂經本了。
也有很多和我熟悉的居士,會夢到我到他夢裡給他講經,問師父:「是不是師父來我夢裡了啊?」我可沒那個本事,我還得請我的上師入夢呢!夢見我,與我沒有任何關係,但和你對我的信心卻有直接關係。對我有信心的弟子,夢到我為他講經說法,或者灌頂加持。也許他體悟佛法智慧的證量遠高於我,但是他仍然可以從我的僧相和我所代表的三寶功德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加持。這個就叫自性三寶。這個修法就進入了無上密乘。歷代祖師的成就,不是靠折騰這個身體,你怎麼糟蹋身體也成不了佛。你糟蹋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其實是對不起佛,對不起佛的顯現。
在密乘中把自己的身體是當成無上壇城來對待的。你修凈土法門就要想,這個身體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的化身顯現,要好好疼它,要好好待它。雖然他是生滅的,但也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太勞累它,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該洗澡的時候就洗澡,該安樂的時候就安樂。不是你折騰身體就能成佛的,如果你折騰身體,你就是糟蹋壇城,是對諸佛的不敬,是對如來藏的不敬。因為這是如來藏顯現的。對我們的身體是這樣,對我們所用的器具都是這樣。以及對你的房子,汽車,桌子,如佛一般的敬畏和愛戴。因為他們都是佛的化身,所以要愛你身邊的人、事、物,這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要經常讀經念佛,祈禱體驗,感悟佛性。慢慢的你的心性中就開始顯現出諸佛的密意,之後你看經就懂了,就如同六祖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現在就讓我們的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與佛同在,我們的心性就是諸佛。
喜悅、慈悲、高尚,就是佛性的顯現。你只要擁有著喜悅、慈悲、高尚,你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與佛不二。
我們的心要經常裝著佛,想著佛,佛性顯現,我們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如果裝著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就是是心作魔,是心是魔。就像這個手機你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信號,裝上聯通公司的卡就是聯通的信號。這個身體你裝上佛心你就成了佛,你裝上魔心你就成了魔,裝上大我慢你就成了個狂人,你裝上貪嗔痴就成了苦惱的眾生。裝什麼就顯現什麼,顯現什麼就成為什麼。
由於時間的關係,咱們只是概念性的給大家略作講解,但是你要去體驗它。佛教中所謂的修行就是體驗真理,體驗佛陀的教言,在體驗真理的過程中你會對佛陀的教法產生真實無偽的信心。當真實無偽的信心顯現的時候,你全體境界當體轉換,全是喜悅,全是慈悲,全是高尚。就是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復如是。
今天下午咱們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
(感謝寶兒的辛苦,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
, ,在婆羅門的教法基礎上,提升為「苦集滅道」,之後又講方等時教法、般若識時教法,最後又講法華涅槃時教法。法華涅槃時的經典和最初《華嚴經》的高度是一樣的,這是佛陀觀察眾生根基,遵循道次第的教化。阿含時講小乘教法,是以超越人天乘為目的。人天乘就是希望修現世福報和長生不老。人天乘有四個願望:常、樂、我、凈。稱作四顛倒見。二乘就是破掉人天乘這個「常樂我凈」的虛妄期待。
「常」,夢想長生不老。不可能,我們註定要死定的。五十年後,咱們在座的都死乾淨了。「樂」,娑婆世界註定了苦難,沒有快樂可言,冬冷夏熱,全是苦。「我」,我們一直依戀的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前段時間去一個居士那裡,那裡有座小廟,叫東鎮老爺廟,就在他公司邊上。裡面破爛不堪,神龕上污垢髒亂,我說:「這些神明也是當地的護法啊,你打掃打掃,上上供。」我們用餅乾水果上供,也念佛念咒供養他。從殿堂出來的時候,低頭看見鋪在腳下台階上的石板寫滿了人名,一看是塊殘碑,功德芳名的殘碑。古人修建寺廟都會刻個功德芳名,密密麻麻的名字。這些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希望能夠流芳千古,永恆青史,讓後人緬懷銘記。然而今天卻鋪在地上,讓大家腳踩走過。我對當地的村民說:「不能這樣對待先民啊,這是咱們的歷代祖先啊。古人修復古廟是為了保護這一方,留下名字是為了讓我們緬懷,讓我們去紀念他們的豐功偉業,現在我們用來墊路,用腳踩著祖先的名字不敬啊。趕緊起出來!」……我們就用鐵鍬挖出來,抬到一邊,將來有機會改天封起來砌到牆上,讓大家能夠看到祖先的豐功偉績去緬懷。出來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過去我建寺院的時候,為了勸導大家多發心捐錢,也說:捐錢多了給你刻個碑,即使一千年後你不在了,你孫子一看,這是我爺爺,他也很自豪啊。很多人被忽悠了,拿一百萬刻個單獨的碑,感覺很高興。其實這就是忽悠人啊,刻上碑有什麼用呢?大家想有用嗎?很多人刻個碑是希望得到永生,我不希望死,如果我死了,我名字在也行啊!你想想,到時你名字還在嗎?就像我們前世,可能建了廟做了功德,但是哪個碑上是我們的名字,大家還能對的上號嗎?面對生死流轉,虛名假位根本就沒有用。我們一死沒有什麼東西可代表我們的,就是代表我們的也沒有用。你買上很多房子,建好多豪宅,只要你一死,他們就會把你抬出來,不可能讓你在裡面待著。所以,沒有永恆的東西。
只要你不是為成佛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實際作用。在人天乘的時候我們教導別人,既然你做人,你要做出一番事業來,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這都是些託辭。人天乘的善惡業區別是,你利益別人就是善業,傷害別人就是惡業。到了二乘,修行到了解脫乘的時候,為成佛為解脫而做的就是善業,為輪迴而做的就是惡業。即使你去幫助天下人,即使你去做慈善,即使你去捐款,即使你去放生,只要不成佛,你就是惡業。在輪迴中,只有惡業,沒有善業。所以,在解脫道中明確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真實所謂「我」的存在,就是指這個小我。打破這個小我的概念,老想這個小我永生,給他照個像,給他立個碑,給他建個牌坊,讓他永生長存,沒用。就像我們前生做的那些事,哪個是我們?根本對不上號,所以在人天乘中,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
「凈」,只要你在輪迴中沒有清凈可言。只要不成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我多做點善事,未來福報大!」你未來福報越大,可能造業越多,造業多,再次輪迴的時候就墮落下去了。高低高前進,輪迴式來生。上去了下來,下來了上去,只要在輪迴中,沒有善業,不可能得到清凈。
所以,二乘破掉人天乘的「常樂我凈」,成為四顛倒見。當我們進一步去起修的時候,我們要找到真實修證的核心所在,到底是修什麼?只要還抱著「常樂我凈」四顛倒見的時候,世間人往往就是在修身體。例如:我眼神不好,聽力差,學佛後眼神好了。其實再好也終歸是個死人。修行不是這個,不是把你眼神修好了,把你耳朵修的更敏銳了,也不是增壽個十歲八歲,長壽個一百歲也沒有用。不是修這個,要超越在身體上用功夫。我們初級修行往往是在身體上用功夫,要麼保養身體,要麼折騰身體。人天乘的人是保養身體,天天琢磨化哪個妝好,吃什麼能保健,怎麼能補血補氣。二乘往往又陷在一個誤區里,沒事就折騰身體,每天多吃些苦,少吃頓飯,拜多少拜,坐幾柱香,好像感覺讓身體很難過,很痛苦,才對得起誰似的。這都是深度誤解,因為身體永遠不會成佛。成佛的不是身體,身體註定了是個生滅的四大假合。就像樹葉不會成為大樹,樹葉是註定生生滅滅的,很快會脫落。我們的業報之身也是生生滅滅的。所以,修行不是修身體,是修心。
修心第一步就是修知見,第二步是修正覺。修心也可以理解為修感覺,把過去的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成佛。錯覺認為這個小我是我,我要讓小我變得強大,讓他有榮譽,讓他受人恭敬,讓他受人讚美。這是人天乘。二乘就開始折騰他,也是顛倒。要透過生生滅滅的假相進入到實相的形態去,讓實相的智能顯現,而這個實相的智能顯現就是正覺。過去的一直是一種錯覺,自認為在輪迴中生生滅滅。而正覺是不生不滅的,錯覺是生生滅滅。把錯覺修到正覺上就是修心。有人可能問,這修行就是修感覺,這是不是太單了!?
感就是第七意識末那識,我法二執稱為感性。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的聖者,叫佛。讓我們的感性生起覺性來,就是成佛。讓我們的感性和佛性合二為一,完全的融合,就是成佛。什麼是覺?覺就是感覺,能感的就是我們佛性的能量。讓他產生正知正見,產生正覺。對於我們實相的真我,佛性,我們有時候也稱為如來藏。經典中是如何來表述這個真我(如來藏)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六祖壇經》: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實相:空分(中觀,般若);顯分(如來藏、自性);明分(瑜伽,轉識成智)。
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祖師,由達摩祖師把佛陀的心法帶到中土,依次相傳,傳給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師在黃梅傳播教法,開東山法門。惠能大師是嶺南人,就是現在的廣東一帶,偶爾聽別人誦念《金剛經》,觸動了他內心中的靈感。於是專程去投奔五祖請教,不辭辛苦,步行一個多月到達五祖的寺院黃梅。一見五祖,五祖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來干這什麼啊?」當時惠能還沒有出家,他說:「弟子是嶺南新洲百姓,來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說話很直接。五祖問他來做什麼,他就說我是來成佛的,別的我不要。後來六祖快速證悟了佛陀的心法,悟道成佛,這和他目標精確有關係,我們仔細來想,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學佛?很多人的學佛往往都帶著人天乘的思想。當然,初級學佛無論帶著什麼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們必須要提升。為什麼來學佛呢?身體不好,聽說學佛後身體好,身體再好也註定死亡;生意不好,聽說佛陀有智慧,讓佛陀保佑生意好點,再好你將來一分也帶不走;夫妻不和,來學佛把關係搞好些,再合也得離散。如果不是為成佛而學佛的話,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樹立一個單一的目標,不要太複雜。單一的目標:我為成佛而學佛。六祖就是下的這麼一個訂單,我為成佛而學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雖即身成佛,仍示現為祖師弘法,免得教法混亂,但他的證量與佛完全等齊。這是佛陀授記的。
六祖學佛很簡單,就是為成佛而學佛的。五祖單獨給他講《金剛經》,完全徹悟,徹悟之後,寫的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彙報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什麼是一切萬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不離自性。自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也稱為本來面目。一切現象沒離開本來面目,就像一切大海中的浪花,從來沒有離開過大海。任何一個樹枝都沒有離開這棵大樹。我們生生滅滅的假相中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一切萬法,這個法是指現象事物,一切現象事物從來沒有離開過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在不同的宗教對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雖然未悟達佛陀的高度,但是它的方向卻很接近。比如道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萬物是由無極的狀態而生的,佛教中講空生萬有,基督教中講到聖靈聖父聖子也是這個涵義。如《道德經》中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這種表述類似我們禪宗《心經》中講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經》中講無和有,兩者同出而異名,都是同一個源頭而顯現。那麼在天體物理學中講到,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呢?是在一個空無的狀態下產生裂變,裂變之後向外擴張形成了空間,先後順序形成了時間,於是宇宙產生了。和我們所說的佛性顯化萬有,同一道理,是空產生萬有。
萬物是同一源頭而顯現,眾生也是同一源頭而顯現。我們的一切天地萬物也都是同一源頭而顯現。在同一源頭這裡眾生是一體的。無數浪花看著很多,但在大海這裡是同一本體的;無數的樹枝枝繁葉茂,但是在樹根這裡是同一體的。菩薩悟達了這種同體,而真實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很多人認為菩薩對眾生那麼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沒有關係。他是真實證悟的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一切眾生共一悲仰。這個境界是真實悟出來的,證出來的,不是靠道德約束出來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來約束,好像這樣做道德,那樣做不道德,用道德來約束。這個道德其實是個名,是個虛名。為道德而做是個虛名,它仍然是個幻相,生滅的,輪迴的。而菩薩不是靠道德來約束,而是一種本能,他就是應該這麼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門擠住了,右手毫不猶豫的會救它,不是說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沒有道德。菩薩能夠了知眾生之疾苦,就是因為他真實證得了與眾生的同體。所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上我們與天地萬物都是同一體性的。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六祖繼續向五祖彙報說,原來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從來沒有染污。生生滅滅的染污現象只是一個假相,並非實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沒有什麼染污不染污,百川入海,同一海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原來我的自性從來就不生生滅滅的,就像大海從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們所學的教法,普通人學習佛法以為是從外面向里學,我看多少經,持多少咒,念多少佛。從外面積聚多少功德來,這是誤解。從外面所積聚的這叫造作,沒有功德。就像達摩祖師來到中土,首先梁武帝把他迎請到宮廷。梁武帝就問他:「大師啊,我建了那麼多寺院,度了那麼多僧眾,你說我的功德有多大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呢?只要不是從你心性中顯發出來的覺醒意識,就沒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輩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關。成佛的智慧是從內向外顯發的覺醒意識。
就像農村有個手動壓井,向里倒點引水進去,再壓,不夠的時候再倒點水進去,再壓,慢慢那裡面的水就出來了,源源不絕。我們現在在這裡聽課,誦經,念佛,拜佛都是向裡面加引水。從外面往裡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個引子,是為了引發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現。內在的智慧向外顯發的時候才和成佛真正相關。這個叫功德,顯發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裡面倒,只是結善緣。如果不能從你內心中顯發出智慧來,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從外面加進來的,是從裡面向外顯現來的。既然是顯現,那他得有才能顯現啊,而我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世間天地萬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資源,都在我們的心性中全體存在的。因為存在,所以具足。
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大腦還有很多地方是未開發的。其實並不是他未開發,是他把古往今來所有的歷史融攝其中。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著天地萬物的所有信息。同樣,古往今來,從遠古歷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們同一腦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調出來,所有人的信息在你這裡能自然顯現。因此我們把這個能量稱作「如來悉知悉見」。在如來那裡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在我們這裡也是悉知悉見一切眾生。只是誤認為自己不知道,把這個能量給掩埋了,使它隱而不現。所以,信息就隱藏了。其實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塵中都包涵了法界的一切信息,所以這叫「一粒微塵含攝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們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積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顯發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的自性從來就沒有動搖過。如同一棵大樹,秋風掃落葉,春來新芽生,樹葉生滅搖擺,樹根卻沒有動搖。同樣看大海波瀾起伏,潮起潮落,總體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的。就是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就好比這大海,好比大樹。他沒有什麼動搖不動搖,也沒有輪迴,也沒有生滅。生滅的是幻相,是幻覺,是小我自我的糾結,在如來藏來說,在佛性來說,它如如不動,從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雖然它如如不動,卻生機盎然。就像大樹到了春天的時候,就會長出無數的樹葉來,色彩繽紛,綠意盎然。它這種能量我們稱為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它能顯現一切現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顯現萬物。能顯現萬物的能量我們稱為如來藏。所以,我們總結「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涵蓋起來就是我們要表達的實相的狀態。實相的狀態是什麼狀態呢?第一,它是空性的,般若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三,它能生萬法,是顯現的,能夠顯現萬物。
專門研究實相的某一種特性,就出現了幾種學派體系。研究空性多的是中觀般若系,像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都是研究實相的空性為主。研究實相的光明性稱為瑜伽系,以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為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眾生的境界卻充斥著煩惱陰暗。在同一法界體性中,兩個人不一樣的心態,就呈現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樣的這個佛堂里,一種心態是聽聞佛法欣喜萬分,另一種心態是簡直是折磨,快結束吧。在同一個體性中,佛陀所感受的這個世界是完全的佛國凈土,而我眾生所感受的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
悟道不是讓你改變世界,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變。本來就是從佛性中顯現的,沒有任何的問題,是我們的感覺出了問題,我們把感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的一切就是圓滿的狀態。這就是大圓滿的修法,大方廣、禪宗心地法門,也是如此。因此,對佛來說是光明的,對眾生來說是煩惱的。佛用智來感悟,就是實報莊嚴,殊勝光明。眾生用識來感受,就是煩惱苦難,輪迴業報。因此,眾生需要轉識成智。禪宗,唯識宗,密宗,律宗,都有轉識成智的修法,轉煩惱成菩提,轉眾生的分別執著為佛的慈悲覺受。
實相還具有顯現的能量,研究實相的顯性為如來藏系。雖然實相空性卻顯現萬有。尤其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華嚴宗的大方廣修法。這些修法都是體悟顯現的。如來藏的顯性,你想顯現什麼他就營造什麼。這個世界就是根據眾生的需求在顯現,如來藏顯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誰都有自己顯現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據心的變化而顯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就如此刻太陽在天空普照萬物,房間窗戶的玻璃好比我們的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為玻璃(我執),玻璃(我執)上有個什麼,在你的化現投射境界里就有個什麼。陽光好比我們的佛性如來藏,玻璃好比代表我們的「我執」,投射顯現的影像好比我們的萬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佛性一體不二的顯現。我們現在顯現的一切,不論是五濁惡世的境界,還是個光明莊嚴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來自於佛性。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如同如來藏按照我們所下的訂單,我們想要什麼,如來藏就給我們顯現什麼。這種感受是根據眾生的認識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的心決定了你要顯現什麼現象,你的認識決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樂。佛性的力量在佛那裡並未增加什麼,在眾生這裡也從未減少過什麼。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五祖知道六祖完全悟達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顯現,如何變現。它的本有狀態也完全證悟。這個本心就是自性,我們的分別心是妄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本心,學習佛法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埋頭研究世間的生滅法只會造作繼續輪迴的種子。你如果認識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這時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師、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偉人,聖人。「天人師」,就是堪為人天師範,可受人天供養。「佛」,證得佛之知見就是化身佛,證得佛之覺受就是報身佛,證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對於眾生來說,如何來證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來自佛性,天地萬物都是同一佛性的顯現。你相信有佛性,你是從佛性顯現,只要你認識到這個就是證化身。你現在感覺世界不圓滿,你不需要改變外在的任何現象和事物,只需改變自己的感受,感受當下具足的光明,當下具足的解脫,當下是圓滿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就證得了實報莊嚴身,就是報身。而法身本來就是那樣,不需要證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身報身化身。
證悟後有什麼特徵呢?如果具足三種感覺,就是正確的。第一,喜悅。你生命中的所有萬法,一切現象都讓你充滿了喜悅。在佛教中稱為法喜,禪悅。我們用喜悅來表述便於大家理解,他是充滿了喜悅的。如果你做的這件事一點不包涵喜悅,那和成佛沒有任何關係的。和成佛有關的一切,一定是充滿了喜悅。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真實的對眾生愛心充滿,乃至對你身邊的一切萬物,座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滿了柔情蜜意。你不會為了對一個人好,而傷害別的人,你不會開門的時候一腳踹開。一個真正悟道的心,他會愛天地的一切,愛所有的人,愛所有的生命,愛所有的一切萬物,把一切情與無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來對待,帶著感恩和慈悲去體悟。他是慈悲的,他不會恨任何人,不會傷害任何人,不會輕慢任何人。如果在生命中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應,和成佛相應必然慈悲。像凈土的根本經典《觀無量壽經》中明確講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為體,所謂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愛。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遞進的修行,一定是充滿著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這時候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滿了高尚,不管他行為是什麼,只要他心中想著「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現在從事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只要他說我是一個要成佛的人,他的行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級趣味的,他是絕對高尚的。
喜悅、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這三種覺受在我們內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行住坐卧統統是無上密意,統統是修行,統統是戒定慧,六度四攝,菩薩萬行,八萬四千種功德都在此刻的心行中湧現。缺乏這三種心行中的任何一種都是殘缺的,不圓融的。這個是我們要培養和保持的一種心態。喜悅、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覺受輕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現在我們了知了實相中,具足「空顯明」三種基本特質。其實實相的特質還有很多,廣說無盡,究竟為空。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沿用這三種特質來表述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來面目。他是空分、顯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觀見和般若來表述。中觀就是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經。像《心經》《金剛經》就是般若系的。顯分,如來藏和自性就是禪宗和密宗經常體悟的,以及凈土宗都是修如來藏法。明分是它本自光明,我們忘了他的光明,要體悟它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轉識成智的修法。密宗禪宗中也都有這種修法,轉換感受。
修行就是為了證得實相。而實相此時此刻和我們一直同在,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只是忽略了實相的存在。我們說實相空性,空性狀態是什麼呢?無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們了知萬事的無常生滅,了知了這一個我們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進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狀態。
顯發萬物,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的世界裡就會顯現什麼。這個顯現我們在上幾次的課中講過,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陞官的人他就生了,想發財的人他就發了,想著想著那事就來了。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想著想著它就產生了。這個顯分,我們也稱作給如來藏下個訂單,你到底想要什麼,明確你的想法,它就顯現什麼,這個就是顯分。
我們現在的顯現都是光明的,為什麼是光明的呢?因為我們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顯現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樹長出來的樹枝一定是松枝,同樣佛性是光明的,它所顯現的一切萬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們不必懷疑佛性顯現的光明,同樣天地萬物是佛性顯現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們沒有感覺到他的光明,是因為我們掉到了一個妄想執著的錯覺中。你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變感覺。實報莊嚴的境界當下顯現,它是可以現證光明的。
為什麼說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圓滿光明呢?祖師用五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的光明。第一,它本來就光明。所以,不需要證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第二,佛說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圓滿的世界,從未殘缺過,是眾生因為妄想執著而殘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原來眾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眾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卻因為妄想執著而沒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佛陀高坐說法。佛陀的一個弟子就想:「佛陀經常其他佛國清凈莊嚴,而我們的國土卻是五濁惡世。難道我們的佛不如他們的佛修的好?」這時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趕緊說:「尊者千萬不要這樣想啊!你覺得是五濁惡世,我覺得這個世界和我的天國宮殿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佛陀就微笑,用腳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凈光明。佛雖然和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里,在佛的境界里這個處所完全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凈土,佛的世界。而我們坐在這裡就感覺這就是個磚混結構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樣的地方因眾生的覺悟不一樣,所以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因此,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此刻的這個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第三,祖師現證它是光明的。無數的祖師開悟之後明確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光明的。祖師開悟之後,人們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啊?祖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飢來吃飯困來眠。方信禪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臂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師開悟後說: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們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啊?開悟後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雲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總感覺「不該這樣」,開悟後的境界體悟到了之後「就是這樣」。因此,並不是改變這個世界怎麼去成佛,而是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顯現到了我們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像我們一樣,只要不去攻擊、謾罵、不去煩惱、安住於當下,不要悔恨過去的那些事,別去擔憂未來的事,安住於當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脫相。解脫相和完全解脫高度不一樣。但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了圓滿的解脫相,穩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祖師開悟之後告訴我們世界是光明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光明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我們一直誤認為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於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通人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來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為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就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死又死不了,能不能讓我快點去極樂世界啊!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它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佛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三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於彌陀性海,安住於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所以說是可以現證的。
第五,因為光明,所以光明。因為如來藏是光明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個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光明的,顯現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沒感覺光明,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光明。當你覺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證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們無論用什麼辭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三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這是個出家人,這是在家人,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準。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裡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於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但對於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見一個和尚,和尚一定得有個廟,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有車送過來的。沒看到車,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於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於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個泡沫,他只有聽受善知識對他的教導才能開啟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這一個。
對於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眾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他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為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基於對佛陀的相信,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如實之見,如實感覺。於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於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如來藏經》:佛說: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雖然看著我們外在好像充滿了貪嗔痴的煩惱,但在我們煩惱的狀態中卻有個如來在那如如不動。這個如來是指我們的自性,在我們生滅的假相中,佛性是從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裡並沒有增加;在凡不減,在凡夫這裡佛性也從未消失過。而且「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同樣都有佛性。這個桌子也有佛性,而且這個桌子的佛性和我們的佛性以及諸佛的佛性,其實都是同一佛性。《華嚴經》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同一法身,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我們是同一法性顯現的一切。就像大樹上有無數的樹枝,突然有個樹枝開悟了:「哦,我之前羨慕人家大樹,其實我本來就是棵大樹啊。」於是就告訴其他的樹枝,其他樹枝還在煩惱,都想著「我們精進努力,艱苦修行一定要成為一棵大樹」。一個覺悟了的樹枝說:「行了行了,無需折騰,我們本來就是大樹。」身邊的樹枝相信了它,就叫開悟,就叫悟道。有的樹枝很難相信,告訴他還生恐懼毀謗,就用道次第先哄著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們都要成為大樹,我相信你將來一定能成為大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再告訴它: 「其實你本來就是大樹啊。」如果直接告訴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來告訴它,就是「喻授」;還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關係再告訴它,就叫教授。所以,佛陀教化眾生中用三種方法來說實相。
教授,就是慢慢教導他;喻授,用比喻來告訴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訴他,你就是大樹。佛陀祖師經常告訴我們:你本來就是佛,你從未離開過佛,你的法性就是佛,這就叫直指。像我們從前面一點點來說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確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心性中有如來現跏趺坐,儼然不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這個佛我們稱為佛性,我們的心性就是佛,這是《如來藏經》中所說。
「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雖然看著眾生是充滿煩惱的,但是在佛陀眼裡看眾生都是佛的德相,沒有區別。為了圓滿眾生的道果,有時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訴大家。比如說,有時佛陀示現為憤怒相來代表我們的嗔恨,嗔恨中是有著解脫相的,無論貪嗔痴任何一種看似凡夫的煩惱心態,佛性仍然是存在的。
我們現貪心的時候,在藏傳佛教里佛陀就用雙修法來代表,一尊佛抱著一個明妃,有人說這不是耍流氓嗎!這是表法。就像太極,一陰一陽,一天一地,其實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辯證法。藏傳佛教比較直白,用一尊佛抱著一個女人,其實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雙運,用它來表述喜樂本尊,而這種喜樂本尊並不是實體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現象。我們漢地的人比較儒雅些,就用太極表示。藏地的人比較質樸,就用直白的方式來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統一,萬物的不二,空有的圓融。和合相是喜樂本尊,代表「貪」之喜樂。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著「嗔」之忿怒。寂靜相的本尊的代表了「痴」。在眾生的貪嗔痴中,其實佛性完全具足,從未消失。
眾生的貪嗔痴也從未離開過諸佛的妙用。在《西遊記》小說中有四個主角,他們分別代表了什麼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孫悟空代表了嗔恨,豬八戒代表了貪慾,沙僧代表了愚痴。貪嗔痴本來是不好的,是輪迴和苦難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芒中,貪嗔痴全體轉化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麼障礙困苦,他都是堅決的西行,寧可向前一步死,不願回頭半步生。所以,眾生的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轉化為成佛道用,轉煩惱為菩提。《西遊記》中的故事表述的很有深意。孫悟空嗔恨顯現的時候,能降伏魔障。豬八戒貪財貪色,但是他能創造和諧。孫悟空被師父趕走了,他就能把他給叫回來,協調關係。沙僧雖然愚痴,卻是很吃苦耐勞,挑著擔,牽著馬。這個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轉化貪嗔痴為道用。因此,《如來藏經》中所說,眾生雖在貪嗔痴諸趣煩惱身中,但是佛性全體顯現。
什麼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的意思,你希望覺,你發起覺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時候,你現在不需要改變你的工作,不需要改變你的環境,不需要改變你的任何東西,你都能成佛。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從如來藏顯現的。沒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樣是輪迴,有菩提心的貪嗔痴也能轉化為妙用。如果沒有唐僧的話,他哥三個再能,也不會去取經,雖然唐僧沒什麼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經事業。這個取經就是成佛的意思。雖然我們還有貪嗔痴,但只要我們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們必將成佛。
《楞伽經》: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
《楞伽經》是當時禪宗的要典,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播禪宗的無上乘妙法的時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經》來傳播的。在《楞伽經》中,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
修多羅就是經典的意思。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於一切眾生身中。這個身中也是指心中。為貪瞋痴不實垢染,什麼是貪嗔痴?就是我們本有的煩惱障。不實垢染,不是實實在在的把我們染污了,而是虛幻的染,是貪嗔痴的假相把我們的覺性給遮擋了。如烏雲遮擋了太陽,並不是把太陽給滅了。
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好像把無價的寶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們看不見了。它從來沒有消失過。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佛陀說,雖然它藏著,雖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實並未被實時染污,是虛假的染污。看著太陽被雲彩遮擋了,其實太陽從沒有受到任何的衝擊。只要我們具足了菩提心,這些障礙就會雲開霧散。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我們的心性中綻放。於是我們就和佛沒有區別。
《華嚴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都是因為愚痴迷惑,不知不見?」其實所有的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顯現,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沒有看到。我現在應該把我的教法傳播給他們,慢慢讓他們的妄想執著斷掉,讓自己心中的如來藏完全顯現,和佛沒有區別。
你看佛陀並不是說從外面加封給我們一個佛,我們成佛不是從外面成佛,是從內在顯現成佛。我們要讓我們內在本具的佛性顯現出來,我們就成佛。我們不知道,其實佛性從來一直在那裡顯現。放光動地,從未消失過。我們現在可能沒感覺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裡放光,一直在那裡顯現。我們知道我們與佛性不二的時候,就叫證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顯現的時候,就叫證報身。再往上完全回歸自性,生生滅滅中有不生滅的東西。說生滅是基於假相而說,不生滅是基於實相而說。我們的生滅,如夢幻泡影。過去我們所擔心的輪迴其實是個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無論是破與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沒有離開過大海。對於眾生來說,想要輪迴其實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卻是非常簡單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這個泡沫千萬別破了,我要保護好它!」這個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恆存在,是不可能的。一個泡沫在大海中老想要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滅的。我們老是想著我要長生不老,累死你也不會長生不老。泡沫說:「我不在我這個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歸大海!」其實很簡單的,「啪」,斷掉我執就回歸大海。這個泡沫是大海的時間要比是泡沫的時間更久遠,同樣,我們本是佛的境界比我們現在顯現五濁惡世的煩惱境界要更久遠。這個泡沫想永遠當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歸大海完全是很簡單的。我們想要當一個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當個世間的好人,不可能,你當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簡單。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關,破沖關,破生死牢關。破初關是解決了見地問題,破沖關是解決了覺受問題,見地問題和覺受問題兩者全都解決了,就是破生死牢關,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這就是佛經告訴我們的。我們過去認為當眾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顛倒見。
「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什麼是妄想啊?你只要離了妄想,當下就證得了如來的無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們的化身與佛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你去看講佛陀化身的《阿含經》,就知道佛是一個慈悲長者。經中講到,佛陀對阿難說:「阿難,給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難就給他捶捶背。佛陀臨終前,有人給佛陀供養了一盆蘑菇湯,沒挑揀乾淨,有個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報身證量知道鍋裡面有毒蘑菇,佛陀想,不喝了,這個人這輩子就沒機會供養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眾生一念供佛的心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後就肚子疼,佛陀臨終前肚子疼的汗流浹背。
我們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樣。在修行中吃錯了東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闍世王的一個弟弟,舍衛國的神醫。耆婆尊者就熬好了一種葯,用蓮花蘸蘸讓佛陀去聞,聞一次吐一次,聞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時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時候,佛還有點不舒服。耆婆尊者就問佛:「吐到幾次了?」佛說:「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說:「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聞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經典中記載的,佛的化身和我們是一樣,並沒有飛來飛去的神異,說飛來飛去的境界是報身境界。化身境界是我們能看到的,報身境界是佛所講的,菩薩們聖者們所看到的,都得到了實報莊嚴的境界才看到的。否則普通民眾看到的和我們一樣,就是佛坐在那裡講法,就是一個慈悲的沙門長老,個子高一點,沒有什麼神秘,沒有任何神秘。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們的化身只有知見不同,沒有其他的不同。
什麼是報身呢?阿彌陀佛就是報身境界。我們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種依正莊嚴是諸佛的報身境界。阿彌陀佛其實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報身境界都像阿彌陀佛一樣,國土莊嚴,慈悲清凈,能利益無量眾生。這是報身境界。
我們和佛的報身只有覺受不同。什麼是覺受呢?覺受就是感受,感受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也有報身,我們的報身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的飲食、衣服、用具,那是報,現在坐在這裡凳子硬不硬,房間暖不暖,這都是報身顯現。我們的報是業報身,識報身,佛是法報身,智報身。識報和智報,其實外在的體相沒有區別,但感受不同。所以,我們要轉識成智。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境界,我們看《阿彌陀佛經》,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實我們此時此刻也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們這裡面也是這樣,光碟,念佛機,就是迦陵頻伽,聽外面的鳥叫,就跟念佛一樣。當我們進入修行狀態的時候,一切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風聲樹聲鳥叫聲,都是令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樣的。
經典中講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非是罪報所生。這個世界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夢境,在我們的夢境中,夢見很多的人,都是化現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時此刻我們也是一個夢,一個大夢,大夢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顯現的,自性顯現的一切都是佛性顯現,為令法音宣流所作。眾生沒有下地獄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現地獄境界,而眾生並未呈現地獄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師,一切不好的都是我的戒師,一切都是為我成道成佛顯現的。他們都沒有自性。在昨晚夢裡的那麼多人,我們自己是有自性的,那些人沒有自性,都是變化所作。誰變化所作?我的心性變化所作。同樣,此時此刻也是我變化所作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夢,我們每個人的夢交感在一起,但是又各有不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夢境承擔責任,每個人都在享受自己的夢境。看似相同的夢,又各有不同。
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此時此刻每個人自己面前的都是夢中人夢中事。因此,他們都是變化所作。所以,還是和《阿彌陀佛經》一樣。
修行念佛三昧是什麼狀態呢?印祖證得念佛三昧的時候,曾經一筆帶過念佛三昧的境界,沒有深入的說。但是你得明白了,念佛三昧就是對照《阿彌陀佛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就是此時的當下,你去對號一一入座,相應起來了,你就知道此時此刻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我死了才去極樂世界,活著沒有極樂世界。你死了有極樂世界,你活著也有極樂世界。
你去對照《阿彌陀佛經》,對照《無量壽經》,對照《觀無量壽經》,一一對應。我們此時的感覺是種錯覺,經典《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的就是正覺。把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經典告訴我們的正覺上,於是,實報莊嚴境界就在當下顯現。要對照經典一一去印證,不是死了才是極樂世界,當下是可以證得極樂世界的。
很多人認為死了才去極樂世界,修行沒盼頭,活著很煩惱,一時半會又死不著,可實在煩透了,自殺了吧好像傳出去不好聽。其實不需要自殺的。你對照經典,一定要對照經典,要知道經典是對誰說的。不要認為《阿彌陀佛經》是佛對舍利弗說的,《無量壽經》是為阿難和彌勒說的,不要這樣想。《阿彌陀佛經》就是對我說的,「如是我聞」,就是我聽釋迦牟尼佛親自對我說的。所以,要知道經典是對我說的。要調整我們此時的錯覺調整到正覺上,當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境界就顯現了。極樂世界的境界顯現,極樂世界的世界也就顯現。無論你活著,還是死了,只要把你的錯覺調整過來,極樂都與你同在。祖師也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是指報身;去則實不去,是指法身。就是你不需要改變任何,你就可以安享阿彌陀佛所賜予我們的一切莊嚴,一切解脫境界。
《涅槃經》:佛告迦葉: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信順如是大涅槃經,自知己身有如來性亦復如是。善男子,是故應當精勤修習大涅槃經。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對於化身境界我們是現量能見的,對於報身境界我們需要通過觀修而能證得,對於法身只有聽聞佛陀的教法才能知道。佛陀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說,就像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甚深禪定,二乘(聲聞緣覺乘)的人不能了知,依靠佛經才能知道。對於眾生的本具佛性,聲聞緣覺也同樣不知道,唯佛與佛才能知道。
我們現在之所以知道我們有佛性,是佛告訴我們的。在佛未出世前,沒有人知道自己有佛性。都認為自己是這個生命群里的一個,知道佛性就知道我們是一個大生命共同體。這是經典明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要信守佛陀的言教。也許我們現在沒有找到感覺,但是我們要聽信佛陀的言教,知道我們具足佛性,佛性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中如實顯現,從未消失。我們深信不疑,即將解脫。你接納佛陀的言教,就離成佛很近了。
《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智海,從心想生。
在此佛告訴我們是什麼成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這個身體成佛,不是我們練得銅頭鐵腦一身鋼,火眼金睛就成佛,和那個沒有什麼關係,是心與佛相應。大家看我手中這個手機是聯通的還是移動的?裝上聯通的卡就是聯通的,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
這個身體是佛呢,還是眾生呢?我的心顯現佛的時候我就是佛,心顯現眾生的時候我就是眾生。所以,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基督教講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人,佛教也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和佛沒有差別。佛是兩眼我們也是兩眼,佛站著我們也站著,唯一不同的是心。佛的心是全然顯現的佛性,而我們的心顯現的是貪嗔痴煩惱。所以,我們和佛的差異是在心上。因此,我們從現在調整我們的心。怎麼調整我們的心呢?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快的調整。南無是什麼意思呢?皈依,歸命,回歸的意思。回歸就是讓我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阿彌陀佛代表了我們的法身,也代表了我們的報身,我們此時此刻的化身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現在回歸到阿彌陀佛的心性中,於是我們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我們就成佛了。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將來成佛也叫阿彌陀佛。
南無就是回歸如來藏性。藏傳佛教的破瓦法修行,就是觀想自己盤腿結定印坐在這裡,頭頂出現一尊阿彌陀佛也盤腿結定印,觀想阿彌陀佛有個心輪,我也有個心輪,阿彌陀佛那個心輪上寫著一個「阿」字,可以用梵語寫,不會梵語的就用中文寫。你觀想阿彌陀佛在上面,我在下面。阿彌陀佛的心輪那個「阿」字的豎勾,像吊車一樣垂下來了,從我的頂門進入,進入我的體內,勾住我的心輪,緩緩勾上去了,於是我沒有心了。我的心完全到阿彌陀佛的心中了。又緩緩放下來了,再勾上去了。心中觀想:我與阿彌陀佛不二,分開,不二,分開。上去時我就證得了阿彌陀佛的報身,下來時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上去了報身,下來了化身,報身化身,報身化身。修久了破瓦法就修成了。只要你觀想兩三次,頭頂就開始有感覺。很簡單,就是觀想。觀想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的心合二為一。就叫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不敢擔當,認為阿彌陀佛神聖偉大,我卑微陋劣,只有跪在那裡給他磕頭的份,哪敢合二為一啊。要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報身,我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是不二顯現。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報身和化身的不二和合,我心與本尊心不二,就叫南無阿彌陀佛。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讓自己和阿彌陀佛合二為一。這叫接引,這叫往生凈土,這才是佛的密意。
這個修法很簡單,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供養阿彌陀佛,都是培養我們和阿彌陀佛近距離的感覺,千萬不要把佛當成領導,很多人怕領導怕慣了,也開始怕佛。認為佛是領導,大官,磕頭磕錯了,會懲罰你。佛菩薩從來沒有懲罰任何人的概念,只有愛眾生,慈悲眾生。所以,千萬不要怕佛。你這一輩子就是怕你爹娘,也不要怕佛。你應該愛佛,感恩佛,和佛建立最親密的感覺。佛是我們慈悲的父親,我們是他的寶寶。他疼我們,我們愛他,就是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我們與佛最相應的時候。這種相應法就是本尊瑜伽,本尊入我心。
有時凡夫的煩惱會顯現,你就觀想阿彌陀佛進入了你的內心,進入了你的身體,阿彌陀佛的佛性完全顯現,就想你的身體是件衣服,阿彌陀佛穿上了你的衣服,你想著此時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這時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佛事。這個叫本尊相應法,也叫本尊瑜伽。
我們自性中是本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從外面去學,學多少也學不出智慧來,就像你看別人練武,招式看得再明白,你去試試打架你用不上,人家打過來,你就閃不開。你從外面學來的佛法也是用不上的,一招也用不上。你覺得很好,學了《弟子規》,《善生經》,《吉祥經》,《金剛經》,很好。但是一遇到突發事件,即刻火起,拔劍而起,挺身而斗。小事也發牢騷,抱怨,發脾氣,鬧矛盾,聖賢的智慧沒有成為你的智慧。你要把所學的東西來誘導引發,讓你自性的智慧顯現,那才是你的東西,那時候你面對生命里的一切才會遊刃有餘去應對,對生滅世界裡的現象才能夠玩得轉。所以,要從心性中顯現智慧。
從心性中顯現智慧,最快的方法就是上師瑜伽,讓上師的智慧在你心性中顯現。找到你至誠恭敬,無比信心的上師。無論活佛還是法師,都可以,只要他在你的心中可以代表三寶。你經常觀想他,看他的照片,看他的光碟,臨摹他的身語意,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心作心是,臨摹他你就成為他。
你要臨摹佛,可能因為不熟悉,找不到感覺。但上師在你的生活中,臨摹他很方便。你要身語意的臨摹,找到感覺。「身」怎麼臨摹?你看上師的走路,上師的手勢。「語」是上師的語言語氣,平日的說話。表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用哪些辭彙,你去臨摹。「意」是最難臨摹的,意是臨摹上師的眼神。身語意與上師相應的時候,上師和三寶的功德智慧全體從你的心性中顯現出來。因為,上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上師本人,是十方諸佛和一切賢聖的完整傳承,甚深密意,全體功德。
還有一種是上師入夢法,睡夢瑜伽。如果你看一本經,實在看不懂,沒有關係。你就把它放起來,恭請你的上師入夢給你講這本經。跪在上師的像前祈禱:「請上師加持我,教導我!」然後你就把這部經恭恭敬敬的放在你的枕頭下,沐浴更衣吉祥卧,想著這部經進入夢境,在夢境中會出現你所信奉的法師。講了些什麼,醒了你忘了,但是你再看就懂了。這個叫植入意識。
大家看好萊塢電影《盜夢空間》沒有?這部電影就是表現「植入意識」。我們也可以把佛的智慧直接植入阿賴耶識和末那識。誦經念佛也是在植入意識,需要不斷的持續植入,效果卻很慢。因為我們的「自我」疑根很重,會懷疑排斥。就好比我們的身體對植入的器官會排斥,但對自生的器官就不會排斥一樣。在夢境中植入的時候屬於深度植入,「自我」即可接納。這時候你醒了之後就看的懂經本了。
也有很多和我熟悉的居士,會夢到我到他夢裡給他講經,問師父:「是不是師父來我夢裡了啊?」我可沒那個本事,我還得請我的上師入夢呢!夢見我,與我沒有任何關係,但和你對我的信心卻有直接關係。對我有信心的弟子,夢到我為他講經說法,或者灌頂加持。也許他體悟佛法智慧的證量遠高於我,但是他仍然可以從我的僧相和我所代表的三寶功德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加持。這個就叫自性三寶。這個修法就進入了無上密乘。歷代祖師的成就,不是靠折騰這個身體,你怎麼糟蹋身體也成不了佛。你糟蹋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其實是對不起佛,對不起佛的顯現。
在密乘中把自己的身體是當成無上壇城來對待的。你修凈土法門就要想,這個身體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的化身顯現,要好好疼它,要好好待它。雖然他是生滅的,但也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太勞累它,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該洗澡的時候就洗澡,該安樂的時候就安樂。不是你折騰身體就能成佛的,如果你折騰身體,你就是糟蹋壇城,是對諸佛的不敬,是對如來藏的不敬。因為這是如來藏顯現的。對我們的身體是這樣,對我們所用的器具都是這樣。以及對你的房子,汽車,桌子,如佛一般的敬畏和愛戴。因為他們都是佛的化身,所以要愛你身邊的人、事、物,這都是佛性的顯現。你要經常讀經念佛,祈禱體驗,感悟佛性。慢慢的你的心性中就開始顯現出諸佛的密意,之後你看經就懂了,就如同六祖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現在就讓我們的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與佛同在,我們的心性就是諸佛。
喜悅、慈悲、高尚,就是佛性的顯現。你只要擁有著喜悅、慈悲、高尚,你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與佛不二。
我們的心要經常裝著佛,想著佛,佛性顯現,我們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如果裝著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就是是心作魔,是心是魔。就像這個手機你裝上移動的卡就是移動的信號,裝上聯通公司的卡就是聯通的信號。這個身體你裝上佛心你就成了佛,你裝上魔心你就成了魔,裝上大我慢你就成了個狂人,你裝上貪嗔痴就成了苦惱的眾生。裝什麼就顯現什麼,顯現什麼就成為什麼。
由於時間的關係,咱們只是概念性的給大家略作講解,但是你要去體驗它。佛教中所謂的修行就是體驗真理,體驗佛陀的教言,在體驗真理的過程中你會對佛陀的教法產生真實無偽的信心。當真實無偽的信心顯現的時候,你全體境界當體轉換,全是喜悅,全是慈悲,全是高尚。就是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復如是。
今天下午咱們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
(感謝寶兒的辛苦,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
推薦閱讀:
※提升自我價值
※大家被逼婚都是怎麼解決的?
※029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自我」形成的基礎條件——安全感
※你跟成功只有一個詞的距離
※單身男女如何自我減"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