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易學文化

太極拳非純功於《易經》之理不能得也。

——吳圖南《太極拳歷代名家之造詣》

太極拳是我國著名的內家功夫拳,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拳名「太極」,就來自於《周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易》是以陰陽對立統一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而太極拳吸取《周易》陰陽辯證的觀念,運用了自先秦以來三千年哲學發展的成果 ——太極哲理。

相傳,宋初著名道士陳摶發現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太極圖》。其內涵為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這一哲學理念,滲入武術文化產生了太極拳。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與創始人,眾說紛紜,有唐朝的徐宣平、宋朝的張三丰、明末清初的陳王廷和清朝的王宗岳。而比較普遍的說法,太極拳創始者為明末清初的陳王廷。相傳明朝洪武五年,山西澤州(晉城)人陳卜,帶領族人移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後改名為陳家溝。太極拳第九世祖陳王廷依據祖傳之術,博採各家拳法,根據大量史料分析研究,參考中醫經略學說及吐納之術,創編了陳氏太極拳。其老套路五個,又增新套路兩個,共有七個套路。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套路根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動,形成了太極拳的雛形,並世代相傳。

太極拳所體現的太極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思想成果。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汲取了周敦頤《太極圖說》的思想,以太極理論闡述拳理之精要。數百年來,《太極拳論》對太極拳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根據太極「無極生太極」的基本理論,體現在太極拳上便是靜。太極拳起端然恭立,心靜神寧,兩手下垂,身體端正,兩足並齊,渾然無物之中體現著陰陽變化。太極拳動作的基本特徵是圓。綿綿不斷地劃圈,大圈小圈變化,無始無終。太極拳理論中貫穿始終的是陰陽的變化。其中的動靜、剛柔、內外、進退、開合都是陰陽變化的表現,體現了陰陽互為其根的太極理論。 正如有些人所說,拳架謂之太極拳之毛,推手謂之太極拳之皮,技擊謂之太極拳之肉,神意氣謂之太極拳之骨,先天真意謂之太極拳之髓。

太極拳又叫「水拳」,水雖柔弱,然水滴石穿,水雖無形,卻可沖毀堅固的堤壩。這就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之理。 太極拳講究中正,無猶不及,隨曲就伸,捨己從人等中庸之道,主張凡事折中而行,不可偏激。這是我國古典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太極拳中的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意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等練法,要求意氣形神統一。太極拳主張後發制人,不提倡主動出擊。應用捨己從人等方法來克敵制勝。「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後發先至。」說到底,太極拳的上乘功夫是練太極心法,這是一個從無到有、自有而無、無中生有、有復還無的修鍊過程。

易理在太極拳中得到全面體現,太極拳修心、養身、悟道、演拳,內練「精神意氣功」,外練「手眼身法步」,無不含有五行八卦之理。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人體的肺肝腎心脾。在外表現為五行五步,即金步為右盼,木步為左顧,水步為進步,火步為退步,土步為中定,稱外五行。而內外五行,都符合五行的生克之理。

推薦: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頂級課程導師薛文宇詳細講解太極站樁的竅門,練拳怎麼開跨,練拳怎麼做到以身代手等問題。初學太極拳的拳友一定不要錯過哦。

推薦閱讀:

太極思維的內核是它,可挖到寶了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
第204期:太極拳習練中的調身
簡化24式楊版太極拳1

TAG:文化 | 太極拳 | 易學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