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朝海軍裝備的發展狀況
06-05
中國明朝海軍裝備的發展狀況
一、明初艦船大型化和艦炮的列裝 明初,海軍艦船承襲了元代船舶大型化和專門化的趨勢,其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到洪武元年四月,主要依靠戰場繳獲和歸附者的戰船來建立水軍。第二階段是明朝建立後設船場建造戰船。 明初艦船多由工部下屬的都水清吏司負責,其負責的造船業大致有兩個系統:一是直接由該司統屬的南京龍江造船廠,設龍江提舉司管理造船之事;二是一些地方布政司設立的造船場,由參政或參議兼管。至於沿海都司和衛所建造的戰船,或由沿海駐軍自行打造,或按所需物料,撥料撥款,交付地方造船場建造。生產的艦船,仿古制的有樓船、蒙沖、走舸、鬥艦等。自創的有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叄板船、浮橋船、四百料巡座船、快船等。 1.樓船:是一種大型戰艦,經常被用作指揮艦。船面上建樓3至5層,兩舷內側列女牆戰格,開弩窗矛穴。甲板上放置炮車(多為拋石機)、檑石、鐵汁,船上可行車走馬。不過,樓船船體巨大,重心較高,難以機動,只適合在風浪較小的內河水域使用。蒙沖船體較樓船稍小,船樓頂部及兩側蒙以生牛皮,以抵禦矢石;四周開弩窗矛穴,對外射、刺。船體較小,航速快,便於機動,是水戰中的主要戰船。 2.沙船:是一種主要用於長江以北海域的平底海船。這種船在中國北方水深較淺,風浪不大的沿岸海域行駛時,穩定性比較好。也適合在風浪不大、水流平緩的內河湖泊中使用。不過,由於是平底,沙船不適合在福建、廣東的深海和大風浪環境下進行遠洋航行。 3.寶船:大型寶船艦體長44丈4尺(約125.65米),闊18丈(約50.94米),船體深12米,吃水8米,舷壁高1.5米,排水量在1~1.4萬噸之間,載重為7000噸以上,共有9根桅杆,四層甲板。寶船分上下四層,各層有登梯銜接。上層為宮殿型建築,分艏樓(前艙)、中樓(中艙)、艉樓(後艙)。中層為卧室,底下兩層儲存貢品、禮物、珍寶。艉樓內設有「針房」,房內架有磁羅盤,備有牽星板,測深砣索,計更燃香和航海圖等。寶船上層兩側列放自衛中炮16尊,中層則分列大炮8尊。 4.戰座船:也稱座船,是一種艦隊指揮官乘坐的八櫓海船。鄭和艦隊中的大型座船有6桅,長24丈,寬9丈4尺,排水量在4000噸左右。戰座船一般為400料,長8丈6尺9寸,寬1丈7尺,雙桅,16櫓。 5.戰船:明代戰船主要有二百料、一百五十料、一百料三種規格。鄭和艦隊中的大型戰船一般有5桅,長18丈、寬6丈8尺,排水量1700噸左右,寬吃水比在2.93~3之間。船上配有火器、冷兵器和戰鬥人員,是整個鄭和艦隊遠洋航行的安全保證。 6.馬船:又稱馬快船或快船,主要作為鄭和艦隊的快速綜合補給船使用。又因其航速較快,故也能用於水上和海上作戰。該型船有8桅,長37丈、寬15丈,排水量在1.4萬噸左右。除了為艦隊提供補給外,艦隊的中級官員和技術人員,軍需、航海、武器和修船等設備,以及各國朝貢的珍禽異獸等都由馬船運輸。 7.海運船:一種運載糧餉和輜重的大型海船。小的海運船有雙桅,船頭有兩對大槳。大的海運船有五桅,船頭有四對大槳。海運船載重量少則一二百料,多則五六百料。海運船雖不是專門的戰船,但都用武裝士兵押運,後來的鄭和寶船就有很多是用海運船改造的。 8.聯環舟:是一種小型搖櫓戰船,舟長約四丈,船體分為兩截。船頭部分有倒須釘,裝載爆炸型的鐵火炮或地雷,後半部分為人員駕駛艙,配有數對划水大櫓。當船駛抵攻擊目標後,前部與後部分離,船上人員點燃引信後乘後部船離開。這種船體積小,行動迅速隱蔽,用於偷襲和進攻,往往會給敵方造成很大損失。 除了以上8種主要的艦船外,還有一些小型軍輔船。如叄板船、浮橋船等。 明初海軍的艦載武器主要分為冷兵器和熱兵器兩大類。冷兵器包括用於投射的弓、弩、標槍、拋石機;用於迷盲和阻滯敵人的石灰、淤泥、鐵蒺藜;用於刺殺的長矛、鉤鐮槍;以及用於近身格鬥的刀、劍、盾等兵器。熱兵器按工作原理大致分為拋射型、燃燒型和爆炸型三類。武器名稱有:黑漆二意角弓、黑漆鈚子箭、手銃筒、擺錫鐵甲、碗口筒、銃馬(火炮附件,位於發射葯和彈丸間,起閉氣作用)、火槍、火攻箭、火叉、蒺藜炮、神機箭等。 當時海戰中威力最大的艦載武器莫過於以碗口銃為代表的身管火炮。 碗口銃由前膛、葯室和尾銎三部分構成,炮身粗短,因口部形似大碗口而得名。火炮口徑大約在75毫米至120毫米之間,可裝填較大的石制、鐵制或鉛制球形大彈丸。碗口部後面的膛莖較粗短;葯室呈燈籠罩形,壁上開有火門,作用與手銃的火門相同。尾部較寬大,便於安置在戰船和城關設置的固定架上。銃身由前至後有幾道箍,以強固銃身。碗口銃一般長在320毫米至520毫米之間,重約15至25公斤。由於碗口銃還處於管形火炮發展的雛形階段,因此缺陷也很明顯。元末明初的碗口銃「腹小,口大,項短,葯少,子重,發出無力,不堪用。」只能在近距離打穿不太堅固的船板,或是利用炮口噴出的火焰焚燒敵船。 手銃大約產生於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的元代。14世紀60年代,中國的元末明初之際,手銃已經成為軍隊廣泛使用的一種單兵身管火器,在艦船上得到廣泛使用。從發火裝置上來看,手銃屬於火門槍類型。它由前膛、葯室和尾銎三部分構成:前膛較長,一般超過銃身的一半,火藥與彈丸從銃口裝入膛口;葯室呈燈籠罩式隆起,壁較厚,內裝火藥,壁上開有火門,插一根引線;葯室後接尾銎,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於發射者操持。整個銃身由前至後,一般都有幾道箍,以加強銃身。洪武時期的手銃一般長420~445毫米,口徑20~23毫米,重2.5~4.4公斤。手銃構造簡單,技術含量低,利於製造,在明代使用的時間超過200年之久,即便是到了鳥銃大量裝備部隊的16世紀60年代,手銃也還出現在軍隊的裝備序列中,不過此時的手銃已經發展成了「快槍」。 二、明中期艦船系列化、小型化和艦載武器的仿製 隨著宣德年間海軍遠洋活動的結束,海船建造業迅速萎縮,中國海上力量全面內縮,適和在近海使用的輕便艦船受到重視,大型船舶逐漸被淘汰,船場和衛所建造的船隻逐漸向小型化方向發展。15世紀30~60年代明英宗時期,為防禦倭寇,逐漸淘汰了400料以上的海船,改用從民間徵募來的漁船擔負巡邏預警任務,艦載武器也回歸到了冷兵器時代,以淤泥、菱角、石灰、標槍為裝備。 16世紀50~60年代,隨著嘉靖朝倭患的愈演愈烈,明政府做了兩件事來加以應對。一是對艦船型制進行了統一,艦船按大小成系列地建造,這樣既節約了成本,又在短時間內增加了艦船的數量;二是大規模仿製以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方先進武器,裝備海軍。 首先是艦船系列化,著名的代表便是福船。 1.福船:是對福建沿海一種船型的統稱。戚繼光將其型制固定,並按船隻大小定為六種規格,稱為六號。一號、二號都稱為福船;三號叫哨船,又名草船;四號冬船,又名海滄船;五號鳥船,又名開浪船或快船。海戰用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吃水一丈二尺,約3.5米。船體「高大如樓,……其底尖,其上闊,……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惟實土石;第二層乃士兵寢息之所……;第三層左右各設水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事之處……;最上一層為露台,……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 所載火器有大發貢1門、大佛狼機6座、碗口銃3個、噴筒60個、鳥嘴銃10門,以及一定數量的火箭、火磚、火藥桶和刀槍弓箭等冷兵器。人員編製65人。 海滄船比大福船稍小,吃水七八尺。配備大佛狼機4座、碗口銃3個、鳥嘴銃6把、噴筒50個、煙罐80個、火炮10個、火磚50塊、火箭200枝。編製51人,分為4甲,總和為1大哨。第1甲佛狼機、鳥銃;第2、3甲標槍雜藝;第4甲火箭,職責與福船相同。 蒼山船「一名艟舟喬,又蒼之大者」。此船「首尾皆闊,帆櫓兼用。設船旁近後,每傍五枝,每枝二跳,每跳二人,以板閘跳上,露首於外。其制,上下三層,下實土石,上為戰場,中層寢處。張帆下舵,皆在上層。」蒼船水面上高不過五尺,用於撈取首級和淺水區作戰最便利。配備大佛狼機2座、碗口銃3個、鳥嘴銃4把、噴筒40個、煙罐60個、火磚20塊、火箭100枝。編製37人,分為3甲,總和為1大哨。第1甲管佛狼機、鳥銃;第2甲標槍雜藝;第3甲火箭。其職責與福船相同。 2.烏艚:因其船身和船尾塗成黑色,故在明代文獻中也被叫做「烏尾船」或是「烏船」。烏船原本是廣東東莞特有的一種船,用鐵梨木打造,「其板厚七寸,其長十丈,其橫闊三丈有奇,其硬如鐵,觸之無不碎,沖之無不破,遠可支六七十年,近亦可耐五十年。」烏船極其堅固,可以抵擋佛郎機炮射出的炮彈。這種船造價相當昂貴,一艘船需要七八百兩白銀,而800兩白銀在閩浙地區可以造5艘類似噸位的戰船。 其次是西方火器的仿製和列裝。 1.佛郎機:是明朝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嘉靖二年(1523年),明政府在南京正式仿製佛郎機,稱「大將軍」。嘉靖年間戚繼光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1號長八九尺,2號長六七尺,3號長四五尺,4號長二三尺,5號長約1尺。1、2、3號多用於舟師水戰和城池營堡的防衛;4號屬於輕型火炮,用於行營;5號太小,沒有實戰價值。其口徑大約在25毫米到40毫米之間。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射程都可達5、6里。每門佛狼機配子銃九門,母銃是發射管,子銃是火炮的葯室部分,用來安放火藥和彈丸。佛郎機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上下左右轉動。銃身中部鑄有耳軸,可將火銃架於炮架上。 2.發熕:是嘉靖晚期(16世紀50~60年代)在佛郎機基礎上改進的大型火炮,用銅鑄造,每門約重五百斤。明中期艦船小型化,不能承受大威力火炮的後坐力,16世紀60年代,游擊將軍彭信古發明了火炮反後坐力裝置,利用軟架、擋木和大攬繩來抑制火炮後坐,解決了小船架大炮的技術難題,使得明朝海軍在艦載火力方面得到提高。 3.虎蹲炮:虎蹲炮創製於嘉靖年間,由碗口銃發展而來,因發射時形似虎蹲而得名。早期的虎蹲炮全長40厘米,口徑40毫米,外徑140毫米,使用時步驟繁瑣。到16世紀60年代,戚繼光對虎蹲炮加以改進。新型虎蹲炮口徑66毫米,全長1米以上,炮管上有5道鐵箍,以加強炮管強度,後來甚至還出現了用熟鐵鑄造,身長2丈的大型虎蹲炮。新型虎蹲炮身管更長、口徑更大,炮彈與炮口的直徑誤差更小,這樣不必使用木馬子,而是直接將鉛彈送入炮管底部,從而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射程和精度。 4.鳥銃:屬火繩槍。鳥銃槍管長而筆直,鉛彈要與槍管口徑相符合。槍管下方有護木,後部有槍托,槍管上有「照星」等機械瞄具。射擊時,士兵一手握護木,一手握槍托,再通過照星進行瞄準,射擊精度比舊式手銃要高。軍隊使用的鳥銃一般重五、六斤。 三、明晚期戰艦形式及艦載武器的西化 17世紀上半葉,明朝政府和民間的船隻,無論是大小還是樣式,都與明中期沒有太大差別。而此時,中國的海盜、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艦船卻越來越大,火炮也越裝越多,明朝海軍因戰艦小型化而逐漸失去防禦能力,在海上戰爭中屢吃敗仗。天啟年間,小型戰船在東南沿海逐漸失去了作戰價值,於是乘著熊廷弼經略遼東,防禦後金的機會,登萊巡撫陶朗先將浙江、江蘇、兩廣等地的2000多艘沙船、叭喇唬船(比哨船略小)等小型戰船調往遼東,組建遼東海軍,從而對沒有海軍的後金形成了一道海上防線。崇禎四年六月(1631年7月)後金進攻皮島之時,明軍士兵手持三眼銃,駕駛叄板、叭喇唬等戰船迎戰,並在公沙的西勞率領的葡萄牙軍事顧問團幫助下,利用船上的紅夷大炮擊敗了後金軍。 明晚期,中國主力戰艦樣式、噸位、火炮配置迅速向西方大型戰艦靠攏。這種趨勢發端於以鄭芝龍海盜集團為代表的民間海上力量,後鄭芝龍歸順政府,統領閩廣海軍千餘艘戰艦,其構成艦隊戰鬥力核心的是幾十艘仿製荷蘭的大型夾板戰艦,他憑藉這些大型戰艦稱霸東南海疆,就連荷蘭殖民者也莫敢攖其鋒。 這時期仿製西方的大型戰艦主要有以下幾種。 1.蜈蚣船:這是一種仿葡萄牙多槳船的大型戰船。蜈蚣船底尖而闊,航行迅速,逆風亦可行,不懼風浪。船首炮台裝有千斤佛郎機火炮,並有火球、火箭等火器。 2.三桅炮船:這是一種巨型戰艦,作為水軍主力,該炮船船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鄭成功水師曾以此大敗葡萄牙東印度公司艦隊及荷蘭殖民軍,此船造法樣式均失傳,僅東山島出土過殘骸。 3.仿荷蘭夾板船:荷蘭夾板船即蓋倫船型。夾板戰艦長30丈,寬6丈,艦體船板厚達2尺以上,樹有5個桅杆,船艉有3層尾樓,是艦長工作休息的地方。艦體兩側開多個舷窗,內置銅炮,用於近距離射擊。船桅下左右對稱放置多門2丈長巨型紅夷鐵炮,威力奇大無比。隨船攜帶小舢板3~5隻。鄭芝龍仿造的戰艦即以此為樣本。 這時期主要的艦載武器就是仿製的紅夷大炮,以及取代鳥銃的國產三眼銃。 紅夷大炮是一種長身管、大口徑、前膛裝填的滑膛加農炮,口徑不超過140毫米,炮管長一般為20倍口徑,射程可達7~10公里。炮身上有準星、照門,可調整角度,瞄準射擊;火炮架在炮車上,機動性能好;確定射角時使用銃規等儀器,觀察射擊距離和效果使用望遠鏡。每炮一般配2~5名炮手,連續發射不超過二、三次。每發射40發後必須暫停1小時,以使炮管冷卻。紅夷大炮的操作要求太高,普通明軍士兵根本掌握不了,極易造成炸膛事故。後來明政府聘請葡萄牙軍事顧問來負責紅夷大炮的施放和炮兵的訓練,狀況才改觀。 三眼銃身管長不過20~30厘米,槍膛鑽孔深度不超過15~20厘米,重量在5公斤左右。槍管的製造方法很簡單,有的是在一整塊鑄鐵上鑽3個孔,或者把3個短槍管焊在一起而成,比起鳥銃槍管的製造簡單得多,這樣軍工部門就能在單位時間裡生產出更多的武器來應付大規模戰爭中的消耗。同時,由於使用了3個槍管,單兵一次射擊時的火力密度提高了3倍,正好符合明軍對火力密度的要求。 紅夷大炮和三眼銃作為明晚期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兩種主要武器,在海軍和陸軍中得到了廣泛使用,並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後金軍及後來的清軍掌握了這兩種武器,特別是掌握了紅夷大炮的製造和使用方法後,中國境內各大城市的堅固城牆就再也阻擋不了清軍的進攻了。 |
推薦閱讀:
※明代歷史前中後期如何劃分的?
※脫脫到底什麼時候死的及如何評價脫脫?
※明朝到底有多黑暗?憑此人的行為,放現在大多數國家都無法容忍
※大明朝歷代帝王像
※怎樣讓大明變得透明(第六章 一從世變陵谷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