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身為明朝舊臣,他卻為清朝培養出兩個狀元一個探花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學者尊為亭林先生。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監生。清兵入關後,顧炎武暫居語濂經,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後來,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炎武卻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嗣母王氏絕食而亡,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康熙十九年(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云「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2月15日)丑刻卒。

這樣一位數次拒絕康熙招撫的明朝舊臣,卻為清朝培養出兩個狀元一個探花,這還得從顧炎武的家族說起。

顧炎武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於崑山千燈鎮,原為顧同應之子,曾祖顧章志,顧氏為江東望族,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

徐元文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第一,順治帝稱徐元文為"佳狀元",賜冠帶、蟒服、乘御馬等,授翰林院修撰。

徐乾學於康熙九年,參加殿試,御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徐秉義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選右中允。官至吏部侍郎。時人評為"文行兼優"。人們稱徐氏三兄弟為"崑山三徐"

作為外甥,三兄弟都曾得到顧炎武的捐助。作為舅舅,又是學術大家,對外甥多多提點,給以物質上的幫助也無可非議的,而這徐家三兄弟又自幼聰穎好學。在顧炎武的影響之下,都很有出息,並陸續考取了功名。


推薦閱讀:

顧炎武節錄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立軸(寒山遠火,明滅林外)
與顧炎武齊名,時稱「歸奇顧怪」歸 庄 書法作品欣賞
顧炎武「以名為治」思想簡析
顧炎武:清代儒林之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紀念顧炎武誕辰400周年

TAG:清朝 | 明朝 | 顧炎武 | 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