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至卷第十)(嘉興藏B403)

  楞嚴經直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二十七耳根圓通。分二。初述因修。分二。初遇佛承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

  梵語阿那婆婁吉底輸此雲觀世音。法華如來釋雲。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此彰菩薩。大悲所成。故能一心稱名。菩薩即觀。觀即解脫。感應自然。不關心念。本經菩薩自釋雲。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又自其因地。在聞性中。發本妙明。圓照十方也。聽而曰觀者。循聽脫根。凝於心目。故於果門亦能觀眾生音聲。根門互用耳。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准華嚴十信。思准十住。修准十向行地。蓋以十信。本從聞解。成信滿足。方始入住。住則安住自心。髮根本慧。而後起向行地。以至金剛三昧。是為三摩地也。

  △二奉教成證。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初於聞中即指聞性。初觀聞性。便是入流。蓋由六根流逸奔塵。此不隨流。而返觀根性。故曰入流。當入流時。便遠塵境。故曰亡所。動即塵境。靜即入流時。恐涉靜相。此正顯深達根性。動靜二相。了不相涉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上是遣境。以動靜二相屬境。動靜不涉。惟真根性。此乃遣根。會歸如來藏心。則能所俱盡矣。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聞根既盡。將恐住於覺慧。故曰盡聞不住。非不住於盡聞也。夫有覺即有所覺。此覺性所為不能常妙。菩薩於此自知轉位。故曰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前空覺慧。蓋彰轉位之機。以顯本覺真空極其圓妙。此復言空所空滅者。正明此旨。非更有空所空而滅之也。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夫動靜了聞根盡。覺慧空。空相滅。是生滅既滅。則如來藏真寂滅性。瞭然常住。故曰寂滅現前。所謂涅槃妙心也。菩薩於此入三摩地。十方如來於此證大涅槃。當無岐路矣。

  此自初於聞中。以至寂滅現前。長水孤山皆分配聞思修慧。於理無礙。蓋以菩薩總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按文可證。然愚以為不必分者。謂從根性發明。初必亡所了根。以顯見性明徹。次必盡覺遣空。以極性覺妙圓。此佛知見。因即該果。始必徹終。若進修促延。大有時節。法本圓通。根非克定。或漸或頓。或前後互見。或一時遍閱。固未可一例也。且菩薩自敘。亦當時所歷。或此日對機。必約先得人空。後遣法執。務使分照前文。似非擇法。聊為拈出。以俟知音。

  上初述因修竟。

  △二陳果德。分三。初獲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已上圓滿覺性。此乃從性起用。再言本妙覺心者。非謂此時乃合。原此本妙覺心。生佛同體。今與諸佛同體。故能同一慈力。即與眾生同體。故能同一悲仰。悲仰謂眾生悲仰。亦由覺心所熏。自生悲仰。亦由慈力所召。令生悲仰。惟同悲仰。益顯慈力耳。

  △二彰妙用。分三。初三十二應分七。初總標。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達一切法如幻。故能息緣反根。由聞思修。成就金剛三昧。亦云如幻三昧。此如幻金剛三昧。十地以後所證。不出正真覺慧。喻如金剛。不可破壞。而能破壞一切煩惱。莊嚴自他。起如幻用。變化國土。不動道場。隨感而應。故三十二應。皆由眾生所感。自然而應。非真有身入也。

  △二聖身。分四。初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已入三摩地。猶假進修。尚滯勝解。此當極微細所知愚。故菩薩為現佛身。令其解脫。觀音菩薩。為過去古佛。以大悲故。退居權位。此雖述其往因。安知非當時一生補處。長水乃謂登住已久。能現上位。以致諸疏紛辯可訝也。

  △二獨覺身。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獨覺厭喧樂靜。求自然慧。故曰寂靜妙明。此現獨覺。為示同事。而實以佛乘默令解脫。菩薩內秘。多出於此。

  △三緣覺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辟支迦羅此雲獨覺。亦云緣覺。長水雲。前但自悟。此依教悟。觀十二因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緣斷勝性謂勝性因緣斷而顯也。

  △四聲聞身。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知苦斷集。修道證滅。此聲聞法。大乘皆有之。華嚴地上四諦。屬圓教收。涅槃為二乘說四諦法。兼示真實。此令解脫。亦因其所習。別寓圓解。非為成就本乘也。以上現圓。皆自其所期。蓋於將證之時。指其未證。故云有學。

  上二聖身竟。

  △三天身。分七。初梵王身。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凈。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大梵初禪第三天。金光明經雲。大梵天王。說出欲論。此現梵王。示方便土。蓋就其欲心明悟。誘進歸真。若實報梵王。則出欲但成凈法。

  △二帝釋身。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為修十善眾生。現帝釋身。為說上妙十善。成就正因。非但成就天報也。帝釋欲界第二天。釋此雲能。以其能降伏阿修羅故。帝者三十二之主。帝釋華梵兼舉也。

  △三自在天身。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欲界頂天。梵語提婆?提。此雲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或雲六天之上。別有魔宮。亦自在天攝。

  △四大自在天身。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雲。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華嚴稱色究竟。智論雲。過凈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十住經雲。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清涼雲。三乘中。立此為凈土。是報身所居。約實是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主也。

  △五天大將軍身。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天大將軍即天帝釋神將。又四天王各有八將。而韋?為上首。國土即指四洲國土。

  △六四天王身。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在須彌山。各居一面。金光明經雲。四天王白佛雲。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凈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是故我等名護世主。

  △七四天王太子身。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大吉義經雲。護世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勢力。皆名曰帝。四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護十方。

  上三天身竟。

  △四人身。分九。初人王身。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人王有五種。四轉輪。一粟散。謂如粟之多而散處也。金輪王四天下。銀輪王三天下。銅輪王二天下。鐵輪王一天下。粟散即四天下中各分邦土。教育人民。五王皆修十善深淺輕重之報。亦有菩薩示現。護持正法。誘進天下。於其政治。可以驗知。大集經雲。國王護法。增長三種精氣。一地精氣。謂五穀豐熟。二眾生精氣。謂形貌端嚴。無諸疾疫。三善氣精氣。謂修施戒信等。

  △二長者身。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者有十德。法華文句雲。一姓貴。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富則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五智深。智則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耆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行凈。行則白圭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具瞻。九上嘆。上則一人所敬。十下歸。下則四海所歸。內合如來十種功德。

  △三居士身。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凈名雲。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按須達維摩詰皆西國長者居士。如此方龐蘊。

  △四宰官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雲。宰是主義。官是功能義。三台以功能輔政於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稱宰官。宰政民下也。凈名雲。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五婆羅門身。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婆羅門此雲凈行。凈名雲。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什雲。廣學問。求邪道。自恃智慧。驕慢自在。故名婆羅門。肇曰。秦言外意。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術數不但占卜推步。一切談玄說理。不入正道。皆稱術數。故凡旁引堅據。以成其說。悉雲攝衛。亦非止調養方法也。

  △六齣家二眾身。分二。初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梵語屍羅。此雲戒。梵語毗尼。此雲律。比丘戒凡二百五十條。

  △二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比丘尼戒。凡五百條。尼此雲女。即女比丘也。

  上六齣家二眾身竟。

  △七在家二眾身。分二。初優婆塞身。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五戒謂殺盜淫妄飲酒。優婆塞此雲近事男。

  △二優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優婆夷此雲近事女。總上男子。名在家二眾。言堪近事大僧也。凈名疏雲。此雲清凈士。清凈女。

  上七在家二眾身竟。

  △八女主身。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內政如文王后妃德化。女主即指天子后妃。諸侯婦曰國夫人。卿大夫之婦。受命於國。曰命婦。大家如曹世叔妻。皇后貴人。皆師事之。稱為大家。

  △九童身。分二。初童男身。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不壞男根謂自幼至長。不犯淫戒。此乃發心梵行。迴向出世者。

  △二童女身。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處女即閨女。未嫁之稱。愛樂處身。願終不嫁。不隨侵暴。此皆有志為道。我法中所謂童真入道者。

  上四人身竟。

  △五天非天身。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厭天樂不能進修者。法苑珠林雲。夫論天報。識復豐華。服玩光新。身形輕妙。而自在天上。便是魔王。無想定。翻為外道。四空之頂。迷執不輕。六欲之間。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養涅槃。憍慢轉增。我人愈益。所以頭華萎髻。腋汗流衿。寶殿歇光。羅衣聚膩。憑斯凈心。悉皆懺悔。契經雲。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別行雲。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持令不落。二興雲致雨。利益人間。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龍。守轉輪王大福人藏。長阿含雲。閻浮提諸龍。有三患。一熱風熱沙著身。燒皮肉及骨。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寶飾衣等。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諸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搏撮始生龍子食之。怖懼熱惱。阿耨達池。無此三患。故名無熱惱也。

  若有葯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葯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葯叉此雲輕疾。舊訛雲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一在虛空。一在天。地葯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葯叉以車馬施。故能飛空。佛轉法輪時。地葯叉唱。空葯叉聞。空葯叉唱。四天王聞。如是乃至梵天。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乾闥婆此雲尋香。帝釋樂神。在須彌南金剛崛住。帝釋宮欲作樂。燒沉水香。此神即尋香氣而往。故名尋香。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此雲非天。以諂詐非天行故。阿毗曇論雲。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諦觀種種教化。以憍慢故非善健兒。又非天故。名阿修羅。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此雲非人。而頭上有角。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闥婆。菩薩處胎經雲。緊那羅住須彌山北十寶山間。由昔布施之功。居七寶宮殿。壽命甚長。以瞋怒沙門故。八十四劫。常無手足。諸天燕會。與乾闥婆分班上下。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緊那羅名頭婁磨琴。歌諸法實相。以贊世尊。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此雲大腹。什公曰地龍也。肇公雲。大蟒腹行者。凈名疏雲。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瞋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瞋蟲入其身而唼食之。高僧傳。安世高同學。以多瞋墮大蟒身。為?亭湖神得度。即其類也。

  △六人非人身。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求不失人身。以為進修者。裴相雲。可以整心慮。趨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長水雲。有形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蘊。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蘊。如下神鬼精靈等。無想無四蘊。如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溫陵雲。六凡不舉三塗者。此類幽沈。未能聞法。則以無畏力拔之。

  △七總結。

  是名妙凈。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結上三十二應。皆以三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也。此菩薩如幻金剛三昧。如摩尼珠。映於五色。珠體精瑩。此法身清凈。大悲所成。能令眾生感則必應。如五色入珠。兩不相到。而化事周圓。故曰自在成就。

  上初三十二應竟。

  △二十四無畏。分十五。初總標。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覺心本同。祇為情生智隔。遂為境風所動。菩薩得複本妙。常見眾生。處其身心。以慈力故。令生悲仰。令獲無畏。如彼怖鴿。入如來影。無所復畏。亦可一驗。

  △二觀聲解。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由此觀者本與眾生同體。一體必通多體。多體必通一體。聞我音聲。即得解脫。理固如是也。故知觀聽不圓。祇無聲色所障。脫塵旋覺。感應無方。止在當念耳。

  △三入火不燒。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火從心生。起於知見。知見既旋心外無火。我既如是。眾生亦然。但解稱名。事理無二。

  △四入水不溺。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聽為聲漂。故外以水應。反聽旋真。則心浪自息。眾生不覺。唯解稱名。他力自力。唯佛能知耳。

  △五入鬼不害。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妄想如賊。能害涅槃。知心想滅。殺機頓停。眾生妄見鬼國。暫爾稱名。如歸鄉土。心鬼已離。誰為害者。

  △六被害刀壞。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熏聞成聞者謂外脫聞根。內返聞性。一根既爾。六根皆然。故曰同於聲聽也。六根俱亡。性光自寂。直下身心。如太虛空。未有虛空受一切觸。眾生稱名。亦復如是。如失路人。遠聞母聲。心已自知決無流落。根妄一回。便同真寂。如滴投海。纖巨寧分。

  △七鬼不能見。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葯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熏發聞性。極於精明。則諸暗相。永不能昏。如日升天。陰霾自滅。眾生見聞。為聲色所惑。持觀音名。聞機即轉。與本妙明。自然冥合。如透隙光。暗室俱朗也。羅剎此雲可畏。鳩槃茶此雲木瓜。此神陰如木瓜。行著肩上。坐便踞之。毗舍遮此雲啖精氣。啖有情及五穀精氣故。富單那此雲熱病鬼。

  △八枷鎖不著。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離塵返聽。性自圓脫。理縛既銷。事豈能系。眾生體妙。暫爾路岐。稱名宛然。與本無異。

  △九賊不劫。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聲戕聽性。如賊劫良。反聽離塵。音響俱寂。稱名回心。賊亦無性。慈力遍加。自他相攝。

  △十離貪慾。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色能劫目。心與目馳。聞既離塵。觀隨聽返。稱名眾生。上承悲願。機感應爾。

  △十一離瞋恚。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純音者得音自相。無有順逆。故曰無塵。以返聞之根。對無順逆之境。則無對所對。故曰根境圓融也。隨順根塵。妄見順逆。乃有瞋恚。持名自反。對待立銷。菩薩與眾生。同一機杼耳。

  △十二離痴暗。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阿顛迦此雲極忘。名為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故。即無性闡提。故曰昏鈍性障。菩薩返根消塵。則本覺明妙流被身心。內外明徹。自無留礙。且闡提佛性。涅槃已許。祇為痴暗。有而不覺。一稱觀音。信根才具。性障頓銷。更無久近耳。

  △十三求得男。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融根形也。復聞復聞性也。任性攝入一切世界。而無能入之人。故曰不動道場。一切世界。俱在菩薩性海之中。不落有無。而各隨順。故曰不壞世界。遍供諸佛。紹法空王。世出世間。不二隨順。故一稱名。隨順各足。

  △十四求女得女。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六根返元。唯一寶覺。自然容現十方。當念不隔。名大圓鏡。以顯承受十方諸佛一切秘密法門。以一寶明。圓鑒無盡。如女德貞順。資育群品。有此徽柔。隨願相感。

  △十五持名眾多無異。並結。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長阿含經雲。一日月行四天下。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須彌。千閻羅王。千忉利。千梵天。名為小千。即數小千至滿一千。名為中千。即數中千復滿一千。名為大千。其中須彌山王。四洲日月。各有萬億。皆是一佛化境。號為娑婆世界。此舉娑婆世界中有六十二恆河沙數諸法王子。凡所修法垂範。隨順教化眾生。各有方便。智慧不同。以顯下根本圓通之為真圓通也。修法約自行。垂範約化他。以自行作范轉化也。方便謂權。智慧謂實。即權實二智。皆化他事。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本根菩薩自謂所修圓通之本根。指耳門也。從耳門發妙。謂聲聽元空。與妙覺體合。如水涵天。天水一色。於此會融身心。含育法界。無有邊際。故能會多為一。以一攝多。持名功德。准此可知。得真圓通。為對機語。即伏選根之旨。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結施無畏。猶在拔苦居多。此雲福備。以顯十方一切無不依賴菩薩妙德普及。凡有心者。靡不欽仰。寧有不信釋尊。未有敢輕菩薩。此土眾生。真受洪庇。

  三十二應。為上同慈力。十四無畏。為下同悲仰。此菩薩無緣之慈。無所揀擇。而非當機亦不能應。正如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則或逢不逢。或見不見。未可決定矣。按三十二應。唯菩薩二乘將證未證。即自現身。作不請友。此菩薩慈力。與當人善根。足當兩憶。若諸眾生。率未有不求而應者。至於悲仰。則全藉稱名。長水疏中。唯言菩薩修因。不及眾生悲仰。諸疏雖及稱名。但歸他力。而於眾生自力所感。未詳其故。揆之經旨。亦一闕然也。夫群情所蔽。惟在聲色。故使聞見外馳。妄生分別。雖至慞惶。猶不知反。一解稱名。心有所仰。則耳目不紛。此即離塵返根之一刻耳。故知諸法元虛。妄情可易。自力他力應感交彰。若單荷他力。則恆河國土。盡見救療。尚有升沉。慈力何與矣。

  上二十四無畏竟。

  △三四不思議。分五。初總標。

  世尊。從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四不思議。從極果所獲。故曰修證無上道故。此就悲智圓滿之後。大悲所現。機感同時。不由心念。自然而然。名不思議。

  △二現首臂目。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初妙即亡所。後妙即離根。離根合覺。得真根性。故曰聞心。既已合還本覺。以本覺而言。故曰心精遺聞也。此本覺心精。已脫聞性。則六根圓融。即一即六。即六即一。同一寶覺。隨眾生感。妙容各現。妙口各宣。無二隨順矣。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自。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爍迦羅此雲具足。母陀羅此雲印。各有妙印也。長水雲。首出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明。智身也。此亦表法。然總見六根圓通。或少或多。隨感而應。極之八萬四千者。由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菩薩化粗為妙。化局為圓。法爾如是。非關對治。慈威定慧。亦復如是。眾生宜慈。即見慈容。眾生宜威。即見威容。眾生宜定。即見定容。眾生宜慧。即見慧容。大悲所成。本無容心。而種種神變。隨機各現。不可思議也。

  △三現形誦咒。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旋聞入思。迥脫六塵。反同於聲。響應自在。所謂不物於物。故能同物。其形其咒。一隨眾生。無心而應。涅槃雲。如來即是施眾生無恐畏者。若放一光。若二若三。若有過者。悉令遠離一切諸惡。如來今者具有如是無量勢力。若有菩薩得住如是無所畏地。則不復畏貪恚痴生老病死。亦不復畏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亦不復畏沙門婆羅門外道邪見天魔波旬。亦不復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無所畏地。菩薩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壞二十五有。如得無垢三昧。能壞地獄有情等。

  △四捨身求愍。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由本根入流。則六根圓脫。無有住著。故所感眾生。能捨身財。求哀攝受。慈力所召。因地固然。

  △五所求皆獲。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於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證極果。與佛無二。故能徹見六道眾生性相平等。故所供亦平等也。求無不得。既顯慈力。而妻子壽命。及大涅槃。猶顯世出世間二俱平等。眾生見二。菩薩一相。無有二觀也。

  上二彰妙用竟。

  △三結本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初從聞中得真根性。此真根性。亡所盡聞。後入覺心圓照三昧。此圓照三昧。隨心所緣。皆得諸法實相。故曰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原因入流而得之。明從聞中發明。非無所發明也。菩薩至此重言所因。亦如華嚴善財童子。歷百一十城。學菩薩道。最後至彌勒所。復令還見文殊。謂汝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也。蓋童子於文殊所。得根本智。故窮諸差別。究竟無別。例此可見。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結轉彼佛。以明宿因。亦彰方便也。觀聽者觀此聽聞。蓋謂旋聽脫根。凝於心目。六門不系。入迥圓明。周遍法界。萬應隨機矣。

  上四遍徴圓通竟。

  △五正示圓修分五。初放光顯瑞。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一根返元。六根清凈。唯一寶覺。體用無二。故從五根同放光明。以一如來與十方諸如來交光相灌。並及諸菩薩阿羅漢頂。林木池沼。皆演法音。顯自他不隔。大小齊彰。一多互融。依正法爾。此根性為諸佛菩薩初心究竟之所共證。而耳門一返。六用流輝。內外虛明。當念圓徹。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金剛三昧即首楞嚴。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自性清凈。一時普獲。還得本心也。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萬行莊嚴。如寶華。差別智用。如青黃赤白。虛空成色。色空不二。非有非無。理以事彰。事理無礙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此表寶明空覺。渾合圓融。依正全銷。虛空殞滅。唯寂光土。各得相見。唄乃西方之贊詠。贊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經雲。以微妙音聲。歌詠於佛德。

  △二敕文殊選根。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

  唯言所證。齊一真實。故無優劣。若論入門。各隨方便。故有前後。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此因阿難而普及此界將來。故下文雲。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三揀非圓根。分三。初贊覺元妙。示妄本空。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文殊為法身妙慧。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根本智滿。然後依智起行。今正選根修證。當斷根本微惑故。又根本智。差別智。無別體用。須從根本發明故。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先明覺性。後審差別。覺海者覺體本際。浩瀚靜深。如海也。覺海無染無雜曰澄。真妄難名。悟迷莫及。曰圓。又曰圓澄覺元妙。者謂覺體本妙。常照而寂。正見不可以明為覺也。然明必生所。妙亦恆然。當如是知耳。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照性即指覺體。謂照之性也。性覺本明。照必生所。是明不守妙。隨照用而妄生。妄不離真。對色空而罔覺。罔覺故性亡。非絕無之亡也。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照背覺而起妄。則必妄見頑空。所謂晦昧為空也。依空立世界者。前文雲。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此世界所由成也。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者。此原其本一覺性。依妄覺而成迷。迷妄凝結。同於無情。故成國土。然全妄皆真。故眾生流轉。知覺尚存。此可於日用證知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此原覺性望迷。祇由一念明覺。遂成空昧。而覺海澄湛。寂照恆然。現前虛空國土。真若太清一點。一念回光。迥然超越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世界眾生。是有為相。眾生生死。轉盼成無。劫火洞然。大千亦壞。惟虛空無邊。似無遷變。而不知祇在當人向背之間。一念歸元。十方銷殞。畢竟都無。唯當自證。

  △二表方便遲速。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歸元之性是一。初歸之門乃多。一則門門皆可證入。多則順逆自分疾徐。故初心當求直捷圓通也。順逆皆方便。故知順亦方便。圓覺雲。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菩薩每於方便門中常露此旨。

  △三正揀非圓。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結暗為色。故曰想結成塵。觀色成空。久乃通徹。如優波尼沙陀。觀白骨微塵。析色明空。至塵色既盡。妙色密圓。亦自圓通無礙。然以初心洗髮精了。宜於虛豁。故非所選。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雜猶雲兼也。以音聲不止語言。又語言亦自超脫名句。一即含多。此憍陳那所證。以易依語。故在所揀。瑜伽雲。佛菩薩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句文身是所說相。名身猶雲瓶。瓶字畫為文身。瓶是土作為句身。名句詮義曰味。故名句依文。味依名句。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香嚴童子。聞香入鼻。悟香氣無所去來。塵氣既滅。聞性宛然。此以不恆其覺。謂無依之覺。未易恆一。亦揀初心所難。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藥王葯上。了知味性。非有非無。非即身心。非離身心。於分別味。發明本覺。此以味性非本恆然。故離分別無知味性。亦揀初心。離分別味。性覺難住也。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陀婆羅。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從此發明。妙觸宣明。此言觸以所觸明。以見離所之妙觸。離合俱捐。性難恆常。亦揀初心也。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摩訶迦葉。觀塵變壞。悟知空寂。以空寂心修於滅盡。頓空法執。見妙法性。是固能所俱捐也。此揀能所不遍涉者。亦以初心。離於所緣。法性難遍耳。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阿那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發明見精。不用眼觀。洞見十方。此揀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亦就眼根所見不能具全。以見初心。離根獨耀之難洞徹也。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出不能交入。入不能交出。出入各行。故曰無交氣。即缺中交。支身支。離即離支。謂入則入身。離則離身。兩不相涉。亦即無交氣也。周利槃特迦。觀息微細。窮盡生滅。悟知此心無生滅地。得大無礙。此以鼻息出入不相涉入。揀初心窮息生滅。於無生滅性。極難依持耳。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味知非因入則不能無端自有。故曰因味生覺了。既因味生。故味亡即滅也。憍梵缽提。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法眼清明。此恐離味之覺心難住。故揀初心未易貫徹也。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覺觸之身。與所觸之境。望於覺心。知與無知。涯量各異。不能融合也。畢陵伽婆蹉。因覺覺痛。覺清凈心。無痛無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純覺遺身。發明無漏。而此乃以身觸與覺。涯量不及。蓋恐離此身觸。則覺性無依。自難冥合。亦揀初機也。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知根即意根。謂意知雜想。想湛知亡。才有所觀。想念難脫也。須菩提自曠劫來。已證空寂。後蒙如來獲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印成無學。此以初心發明性覺真空離想難現。故特揀之。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見識與根色相雜。故曰識見雜三和。根色不偶。則識無所附。既無自相。亦無自體。舍利弗初悟因緣。從佛發明見覺圓明心見發光。光極知見。今揀見識離二無體。謂此初心見覺。離彼三和。心光圓明。難為獨露也。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普賢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隨有眾生髮明普賢行者。即與摩頂。此因大行之所感發。非初心所辦。故曰不能入也。

  鼻想本權機。祇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諦觀凝寂。內發圓明。外成虛凈。光洞十方。此揀權機為攝心住。心住成所。非真常住。正虞初心於身心內明世界外虛時。而此覺心難為圓脫。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以辨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此為根熟善離言說。所得秘密。一涉名句。祇成有漏。故在所揀。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身謂身識。非但身根。故該身心也。蓋以優波離持戒清凈。身心寂滅。於此發明。一切通利。今揀非身。乃謂離此身識。無所檢束。而此親印之心。將何遍洽。恐其淪於寂滅耳。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此指目連之神通。非法分別識所能發也。以分別緣塵。不能發通。顯其因於旋湛。心光發宣。非意識事。法分別者法屬意家。故謂法分別。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持地菩薩。因平心地。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皆無自性。不相觸摩。聞妙蓮華。悟佛知見。此揀地性堅礙。屬有為法。固自其未證圓通而言。即就初心。雖已發明本智。然離塵空覺。亦非所選。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觀。見身中水。與外香水。等無差別。忽然亡身。合真空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以月光所證圓通。望於初發覺心。脫根旋習。恐涉覺觀。猶非真實。故曰如如非覺觀。謂如如之性。非覺觀所證。覺觀類初禪有覺有觀。不離想念也。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烏芻瑟摩。觀身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無礙流通。生大寶??。此揀其以厭離心。非得性離。於初入覺地。反成窒礙。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琉璃光菩薩。因觀身心世界。皆是妄緣風力所動。即於所動發明不動。悟諸實相。今以風觀。動寂相待。謂非初心旋習方便。有障圓融。故在所揀。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虛空藏菩薩。因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是同。於同發明。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此揀頑空昏鈍。與菩提性。迥然差異。單就空觀而言也。若以初心發明性覺真空。所旋習氣。不應復作此觀。空因背覺而成晦昧。故曰昏鈍先非覺。非覺則異菩提矣。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彌勒菩薩。因修唯心識定。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盡空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以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遠離二執得無生忍。今揀識非常住。即使離境存心。亦同生滅。此雖在未曾發明唯心所現所現唯心。然與初入覺心。合覺旋妄之理。亦未圓妙也。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念有生滅。念性元無生滅。若凈念相繼。則是以生滅念合無生滅性。猶子憶母。如母憶時。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理事無礙也。大勢至菩薩。從念佛三昧。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所謂都攝六根者。並六根以成一念。攝一念以歸念性。此真得三摩地者也。今揀念性無常。防凈念未易相繼。為初入覺心者所障耳。

  揀根揀非現前初心可以旋習成證。而非揀聖也。二十四聖。順逆方便。各及圓通。當其未至圓通。唯隨所重。以為對治。故有在此應揀。在彼應選。殊非一定。知當機宜揀之根。即知對機用揀之意。知用揀之意。然後知用選之心。總以成就初心旋習成證。故凡不可洗髮本智究竟差別以極於流光宣耀。則心在所揀矣。今按文殊揀中。首舉色塵。以為妄想所結。於初心精了之性。未易洗豁。則所謂不能徹者。須照當機。阿難已經皎然。快得無礙。故選根修證。只為蠲除習障。若分別人法。豈不先悟。此猶為色塵所滯。則即聞根亦難成證也。諸疏於此。但據偈文。愚故謂應有會通耳。華嚴十住初心。發明自性。已與佛齊。而後起行歷向。以至極地。究於差別。無異本智。而亦須一回。故知大乘修證。固不可實法也。

  上三揀非圓根竟。

  △四正選圓根。分六。初依方便教。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我今白世尊六句。結承佛敕。依方選根。揀二十四聖。非此方根機所宜。如他佛國土。有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以佛菩提樹。或以園林台榭。或以眾香。不同此方教體必以言宣。眾生領解。要因聞入。以所聞之理。對能聞之根。得真聞性。入流亡所。聞盡覺空。成於真寂。此三摩地。實以聞中入也。以言詮教。權實分明。不雜世論。是音清凈。以聞聽受。得魚忘筌。會歸自己。是聞清凈。故有音無聞。有聞無音。皆不成教。音聞互彰。清凈各得。此真教體也。教體必順方宜。選聞乃依根立。故曰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二贊根主。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初二句嘆菩薩得真聞性。至寂滅現前。忽然超越。是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所謂離苦得解脫也。又二句嘆三十二應。又二句嘆十四無畏。又二句嘆德號互見。智理雙融曰妙。清凈無垢曰梵。觀世音則純悲應物。無遠弗屆。有感斯應。不失其時。如潮之有節也。從聞入妙。不曰妙聞。而曰妙音。聞有彼我。音無自他。塵塵皆真。法法如是也。末二句究極利生。拔苦與樂。等世出世。所謂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也。

  △三贊聞根。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此就眾生現前。有聲皆聞。有聞皆遍。無有遠近前後。以顯聞性周圓也。以聲映聞。以聞涉聲。俱無形段。亦無涯畛。性相自他。一時融洽。不因修證。無有等待。耳門之妙。於斯可盡。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此以五根出聞根之無隔礙。所謂通真實。也遐邇就眾生耳根所及。或遠或近。俱無障蔽。不如五根乃以聖限也。口鼻與身。皆合方知。亦復然倒下句文耳。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有聲為動相。無聲為靜相。動靜在聲。而於聞中原無二相也。既無二相。則無聲時。俱謂無聞。非無聞性。故知聞性常在。不隨音聲生滅。故曰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所謂圓離者。聞性湛然。從本如是。迥然於動靜有無之外。是為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夫以夢想既絕思惟。而猶聞杵宛然。益見聞性出於思惟之外。是豈身心所能及耶。覺乃聞性之體。觀乃聞性之用。身攝眼鼻舌三。心指意根。亦五根不齊之意。

  △四責多聞勸修。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聲論本以宣明聞性。而眾生迷聞日久。但隨聲教。徒生分別。即使空極玄微。無所銷歸。反為理障。此即流轉。蓋責阿難強記。祇益多聞。而對境邪思。幾隨淪墜。旋流即亡所。所亡聞盡。覺性朗然。祇在反覆之間耳。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世尊重宣偈雲。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乃知金剛如幻佛母三昧。即此聞性也。阿難歷劫多聞。一切如來諸秘密門。無不強記。獨不能盡除欲漏。此見畜聞之誤。古今皆然。豈知聲教所宣。發明何事。若能返觀聞性。始知秘密祇在目前。盡聞不住。空覺極圓。自性三昧。猶如金剛。一切法森羅。如幻不思議。諸佛如來。俱從此出。所謂佛母也。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此直指聞性。即真覺心。為在迷位。循聲奔逸。名之為聞。若於聞中。入流亡所。則聲聞俱盡。聲盡則動靜不生。聞盡則空覺自朗。誰更複名聞性也。一根既然。六根皆爾。能脫即盡聞不住。此豈非空覺極圓耶。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凈。

  空華因眼翳而有。喻三界亦因見聞而現。空本無華。眼元無翳。言眼翳者。自覺明一妄。妄有六根。知覺奔逸。不能自復。遂使圓凈之體流轉根門。無人覺知。瞥爾錯過。若解聞中入流亡所。則塵銷覺凈。豈待銷停也。

  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此承塵銷覺凈。凈極謂所亡聞盡。故覺體光融。內澄寂照。外含虛空。楞伽所謂性虛空故。迥無所有也。以此虛明寂照之心。觀諸世間。豈非夢事。故知三界夢幻。在圓湛體中。如陽焰空華。不落有無。身心超越。如雁過長空。影蹤不涉。圓覺雲。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形隨心轉。心既超越。形影何留。故以在夢之登伽。豈能留汝已寤之阿難矣。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

  長水以幻師喻真性。又以幻師喻無明。愚謂偏一俱非。當合喻也。蓋無明即真。不覺成幻。故有六根男女。其實皆由妄見一機抽動。若見亡機寂。則六用旋復。本無自性耳。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成圓明凈妙。

  上為能喻。此出所喻之法。並明一根返元。六根清凈之義也。塵垢應念銷。以見悟迷機括轉圓之疾。謂迷則全真即妄。悟則全妄即真。本自明妙。常在六門。覺即宛然矣。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上言塵垢應念銷。成圓明凈妙。謂塵垢本無自性。明妙本自圓成。昔本無迷。今亦無悟。初心頓徹。更無剩義。十住初心。所為即與佛齊也。此言余塵尚諸學者。正指二執習氣。十地後盡。所謂圓融不礙行布也。明極即如來。不言行極者。須知差別智極。但圓本智。總非別事也。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此勸旋聞歸性。因確指聞性即如來真如妙覺。更無別有。此真圓通也。倒聞謂聞性本妙。迷妄循塵。故謂之倒。以顯反聞則聞性自妙。與佛無殊耳。

  △五會三世普門。重揀方便。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此贊成反聞為涅槃一路。舉過去諸佛。現前菩薩。以為將來龜鑒。引歸自己。總見一路涅槃。必無岐路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初四句原奉佛敕之意。又二句結選圓通。耳根第一。又三句明二十四聖。各隨塵勞所重。因事舍離。事謂七大十八界。皆佛威神者起信雲。諸修行人。若無諸佛菩薩顯庇冥加。決不成就。又二句反明耳門乃三根齊攝。淺深俱證。此可長修。同一說法也。

  △六禮藏求加。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及三界二十五有。皆如來藏心之所流現。含真妄以常圓。隨迷悟而不立。此不思議境界。文殊菩薩深切著明。念拯未來。願求加被。毋越此根易為成就。真實心者文殊自謂確從本心。實知實見。非同狥機也。

  迷本無因。悟非今有。圓覺曰。一切眾生。已成佛道。此三世如來。自十信滿心。以至等妙二覺。而後證知其為已成佛道。非以理言也。然則何名眾生。曰以不自信故。何不自信。曰已成佛故。夫佛不自佛。乃為真佛。眾生亦不自眾生。乃真眾生。此佛所為窮至妙覺。而後知不自佛也。眾生所為流盡三塗。而後知不自眾生也。知其不自佛。乃能深信眾生。知其不自眾生。乃能深信於佛。故眾生以信佛為初機。佛以信眾生為究竟。夫以信眾生為究竟。則必不肯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而重言乎修證之塗。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其奈人不自信。故自導知歸。次言塗路。終言到家。而不知夫不行而速。不疾而至者。自知歸時。久已知之。而必待到家乃始深信。然則佛菩薩於此且當胡為耶。文殊選根曰。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此言初心所悟聞性。而即於眾生現前具足圓聽。非別有所謂塗路也。又曰。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夫誰不聽音。誰限遠邇。亦可以日用而證知矣。又曰。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此豈有待修為而後得其常住如是耶。至於夢聞杵音。迥出思惟之外。自聞聞性。儼然三昧之中。垢銷應念。明妙圓成。此皆大智所示修證之門。而於耳根反彰直捷。然後知眾生已成佛道。始於初心。明知其故。而必至空竟始為親證。若未究竟。頓捐程塗。苟非其人。祇成過誤。又或實指行布。終障圓融。夫以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究而言之。唯佛知見。更有過於涅槃。我道必為魔說。詳閱諸疏。盡解直捷之談。一及修持。輒拘位置。即出吾宗。亦未能免。豈亦復有格格耶。

  上四正選圓根竟。

  △五聞法獲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瞭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凈。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將敕文殊選根。從五體放光。灌十方諸佛菩薩。十方諸佛亦從五體放光。灌今如來並在會諸菩薩及阿羅漢等。一時蒙光。普獲金剛三昧。至此選根已竟。普會大眾。天龍八部。及諸有學二乘。新學菩薩。聞說偈已。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凈。彼獲金剛三昧。即此皆得本心也。法眼凈准華嚴十住初心。從十信滿足。始雲悟本自心。許與佛齊。金剛三昧乃十地所證。初位許與佛齊。則亦應許獲是三昧耳。新發心菩薩但當信門。至此入住。自可明證。阿難前已身心皎然。快得無礙。正當初住。今雲未得還歸。明了其家所歸道路。豈非深明地上法行。以幾極果耶。發菩提心。是入信位。有訝性比丘尼。先證無學。是又不可以大乘初心較優劣耳。

  上二依悟圓修竟。

  △三廣垂修范。分八。初因阿難乞度未來。總標三決定義。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己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心即已悟之心。跡即將證之跡。悲悲往昔之迷。欣欣今日之悟。因自念他。即今垂後。正菩薩真典型也。有佛則必有魔。有真則必有偽。互相建立。自古如然。但依正悟正修。以作人依人范。攝心之路有門。道場之立從法。事師既往。理啟如今。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安立道場。念後淪溺。正如來本懷。故興讚詞。末世邪說。即出法中。故宜秉戒莊嚴。作心城塹。事理兼攝。成內外護。是當仰荷慈力耳。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此雲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安法師雲。戒律禪定智慧。三者至道之門戶。泥洹之關要。什公雲。持戒能折伏煩惱。令其勢微。禪定能遮煩惱。如四山斷流。智慧能滅煩惱。畢竟無餘。故涅槃雲。有煩惱則無智慧。有智慧則無煩惱。無漏謂不漏落三有。決定謂佛佛如是也。

  △二示四決定明誨。分四。初示決定斷淫。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攝心為戒。蓋密示一切唯心。非但束身。故下皆雲。其心不淫。其心不殺。其心不偷。此以發明自心為本。一切法行。皆莊嚴自心也。先舉淫者。本經緣起當機也。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清涼雲。淫愛惑業。招潤生死。圓覺雲。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此性命謂生死根株也。相續輪轉之義。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多智禪定。非異色因。今淫心不除。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則為異色因矣。是安得不作異色因果耶。長水雲。雖不斷欲。而修定得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故得五通。以有漏業。生天魔界。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具正法眼。令一切人離欲超塵。入佛知見。名善知識。此以貪慾自縛縛他。如來懸記。末世眾生。慎宜擇法。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

  此諭阿難轉教世人。以先斷淫心為第一決定。此戒與小乘不同。雖使執身不行。執心不起。若非明見自心。清凈無垢。淫機猶伏。此所為先斷淫心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戒定慧從自性生。自性自慧。自性自定。自性自戒。若以淫心修禪定者。非禪定因。豈獲成就。故曰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

  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若以淫身。求佛妙果。先非妙悟也。夫真悟佛性。則般若解脫。三德同符。斯為涅槃。如彼妙悟。悉為生死根本。所謂淫因。成輪轉果耳。

  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機身心俱斷。二乘亦能。至於斷性亦無。則非真悟佛性極於究竟未易幾及。謂俱生習氣。非二乘分。此正深勉阿難究竟菩提也。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蓋防末世天魔。入我法中。邪說亂正。為此確示。波旬此雲惡者。翻譯雲。魔王名也。

  △二示決定斷殺。

  阿難。及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帶殺修禪。報為神道。然此禪即四禪八定之禪。誤以為自性真禪。又如心開亦誤認生死根本以為修因。依生死因以為禪定。即不犯殺。亦難解脫。犯即淪墜。因果歷然。此相續謂負命索償也。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五凈謂不見。不聞。不疑為我。加自死鳥殘。為五也。楞伽曰。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又雲。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食肉且禁。而況殺乎。

  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凈明誨。

  鬼神邪定。亦能知過去未來事。起信論雲。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報終猶壽盡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長水雲。塞耳修禪。高聲行殺。求不聞之道。彰彌露之苦。

  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

  涅槃雲。佛告迦葉。若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以是業緣。墮地獄不。迦葉言。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諸草木。莫生噁心。何以故。一切眾生。為噁心故。墮於地獄。

  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

  補遺雲。酬還宿債。只此一生。舍此則長揖三界矣。央掘羅經雲。文殊白佛言。珂貝蠟蜜。皮草繒綿。非自界內耶。佛告文殊。若習近世間物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文殊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履。若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付皮師使作革履。施持戒人。此展轉可習近不。佛言。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如淫義釋。

  △三示決定斷偷。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偷心推窮極細。過於不與而取。此生滅事。須人自檢。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從名利心生於委曲。皆名偷心。一切智定。悉惡因緣。涅槃所謂善因而得惡果。即指此輩。精靈妖魅。總謂自己侵淫於人。多諸面目。其心無別也。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長水雲。奸欺盈抱。潛護如淳。詐偽充懷。隱藏若拙。此四句亦可盡悉其態矣。恐令失心等者謂顯異惑眾。偷甚不與也。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以此處心。即使王候修供。萬指圍繞。如同行乞。吾人於此。所當內省。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裨益也。販買賤賣貴。謂買賤賣貴以自裨益也。涅槃雲。我滅度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等形。以有漏身。稱是無漏。壞我正法。乃至說言無四重僧殘不定捨墮懺悔眾學滅諍等法。亦無偷蘭遮五逆一闡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無有報。如是說者。並是魔說。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誨。

  然指然香。捨身微因。即得盡酬宿債。此亦論心。非但論事。蓋以正信之心能忍身分也。縱成無為者長水以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方此必酬宿債。謂成無為後。現有為身。尚還宿債。愚謂如來馬麥之報。為示當機。應別具眼。興起行經雲。隨羅然國。有婆羅門王名阿耆達。請佛及五百比丘。三月夏坐。時有天魔迷惑王心。使還宮內。耽荒五欲。供養六日便止。諸比丘乞食。三日空還。有波羅國馬士。告諸比丘。正有馬麥。君能啖不。五百匹馬日食二升。分半以給比丘。一良馬日食四升。分半供佛。佛言。過去毗婆葉佛時。我為婆羅門。名因提耆利。博達四韋。教五百童子。王設會請佛。有一比丘。病不能行。佛及大眾食已。為病比丘請食。過梵志山。梵志聞飯香美。詢曰。此髡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諸童子復曰。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時婆羅門。則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羅漢是。病比丘。即彌勒是。以是因緣。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得道。爾時殘緣於毗園邑食馬麥九十日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修禪定者。其心內外一無所重。稍有微系。縱處山林闃無人處。終不成就。豈更偷耶。非真定因。難為定果。如貯漏卮。必無平復。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分衣缽余。施與凍餒。於大集會。合掌禮眾。尚有其人。若受捶詈。同於讚歎。已少概見。至於捐捨身分。與眾生共。實未曾睹。回不了義將為己解。所聞皆然。願與吾人深切猛省。懲其相似。勉所未能也。

  △四示決定斷妄。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求己尊勝。是貪名聞。求彼懺悔。是希利養。智論雲。經雲已除利養名聞。說法無所怖望。是利養法如賊。壞功德本。譬如天雹。傷害五穀。利養名聞。亦復如是。壞功德苗。不令增長。如佛說毛繩縛人。斷膚截骨。貪利養人。斷功德本。亦復如是。大慈憐愍。為眾說法。不為衣食聲名勢利故說。若我以此虛妄而得供養。與惡賊劫盜得食無異。人著利養。則破持戒皮。斷禪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一顛迦即一闡提。多羅木舊名貝多。此樹以刀斷則不能復活。三苦海即三塗也。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

  同事四攝之一。菩薩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同事有二。謂同其事業。或現同種族。其意總在讚歎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耳。終不自言者恐類邪人要求利養。示現菩薩。必不如是。輕言未學謂於未學人前輕自泄漏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大妄語。較淫殺盜。其罪尤甚。破淫殺盜。祇能自害。若大妄語。兼能害人。故真有道人。決無諂曲。以諂曲心現有道相。誣罔聖賢。欺詐善類。豈非刻彼人糞作栴檀形。如來所為深卻痛絕也。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者謂因以成果。果如其因。未有因既虛偽果能真實也。所以菩提心行。內外無遮。自見己過。遇人謙下。常處三摩地中。上沐慈光。下遠魔事。愚與同道。法合如是。噬臍杜順雲。若嚙臍腹。喻不可及。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已悟成佛法門。唯念末劫邪師過誤。重請建立。以標法幢。如來懸示四決定義。亦為波旬潛入我法。真偽難分。故於眾前正告之曰。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可謂深切著明矣。何慮至今竟符昔記。世尊曰。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又曰。縱得妙悟。縱得心開。亦就波旬各各自謂。眾生眩惑。舉國失心。設言縱得。以示決非。智者於斯。所宜諦審。未有發明自性而乃岐路若此也。彼所謂妙悟者。亦曰佛之知見而已。夫佛之知見。即眾生心是。眾生迷心。外逐境緣。起淫怒痴。流轉五道。所謂背覺合塵也。若有真悟。自當背塵合覺。而乃隨諸境緣。人貪亦貪。人瞋亦瞋。人痴亦痴。揣波旬自謂。亦曰心外無法。總不可得。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而已。然則貪瞋痴法。有耶無耶。有不是無。作業可見。無不應取。作者儼然。現在有中。現同流轉。而曰無者。此但借口聖言。以為縱情之助。不知如來所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蓋以法從心生。心若不生。法無能住。今生心取法。即是縛因。何逃縛果。楞伽雲。受淫怒痴性已。然後妄想計著淫怒痴性非性。彼取有而妄計無。非不取而法自無也。故又曰。寧取有如須彌山。不取無如芥子許。撥無之見。滅佛種性。淪溺後昆。莫此為甚。世有智者。須具擇法。當此邪正混淆。稍具正見。豈肯更以口舌起諍。偶疏及此。聊為拈出。以俟天下後世高明自愛。或無河漢吾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六

  音釋

  大家

  (家音姑女之尊稱)。

  詃

  (懸上聲誘也)。

  髡

  (音坤剃髮)。

  捶

  (音垂擊也)。

  詈

  (音利罵也)。

  嚙

  (音孽噬也)。

  楞嚴經直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七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二示四決定明誨竟。

  △三示密教冥資。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戒乃順性莊嚴。故為入三摩地之助。妙門即耳門也。淫殺盜妄。是根本戒。二篇以下。皆屬枝葉。身業易持。心業習氣難盡。前雲其心不淫等。又曰直心道場。心如直弦。則心三口四生必無因矣。一切魔事。起於散心。心無所緣。魔事消滅。即天魔亦無能窺耳。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定慧能伏現行。持戒但止業道。無始習氣。十地始盡。亦可依憑咒力速證解脫。又夙殃如悟達事。亦由自心散緩而入。順假神力。遠離更捷耳。溫陵曰。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不教而能。不願而為。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自主者。宿習之使也。頂佛說咒。乃法身大悲所現。不由心念。故曰無為。薩怛多般怛啰此雲大白傘蓋。義見後釋。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歷劫恩愛。聞咒頓除則煩惱障斷。現淫女身。速證無學。則報障亦消。彼無心修。此有心求。加之神力。猶如順風揚塵。難易可見。塵喻宿習。順風喻咒力。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凈禁戒。要當選擇戒清凈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凈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凈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戒清凈心。可以發慧。然末世眾生。業深垢重。應假靜居誦咒求加。又須知持咒攝心。乃為三摩缽提之所冥合。蓋借他力以資自力。若全藉他力。未易成就。所謂機感相召也。

  阿難。如是末世清凈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凈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四眾備舉。不揀真俗也。單言滅淫者略耳。菩薩願不越四弘誓。三七日但約其期。然行人至誠。不應克定。止辦決定明心。不限遲速見佛。若希感應。則魔境橫侵。不可不知。

  △四示安立道場修持法則。分三。初請道場軌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凈軌則。

  居佛座下。獲悟妙門。已知心地法行。自解圓修三昧。不入道場。可期極證。末世行人。去佛漸遠。宿障彌深。欲建場儀。要遵軌則。

  △二示道場儀式。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此指示建立道場之法也。涅槃雲。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之。純出醍醐。又曰。若是牸牛。不食酒糟滑草麥?。其犢調善。放牧之處。不在高原。亦不下濕。飲以清流。不令馳走。不與特牛同共一群。飲飫調適。行住得所。如是乳者。能除諸病。是則名為甘露妙藥。合此二段。皆以醍醐甘露喻眾生佛性。須假凈妙理智水草。不為高下境風之所馳走。不受特群惡友之所惑亂。則當下成就無上等覺醍醐妙藥。無有岐路矣。此經安置道場。首取雪山白牛。食以肥膩。飲以清流。即其遺余。和合眾香。塗飾場地。准以上喻。而知理智水草。能養法身白牛。以遺余差別之智。穿五蘊地。出本覺真土。和十度妙香。共成一大寂滅無上方廣壇場。於理本有。於事無礙也。溫陵謂華嚴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五位行法。即世諦以彰明。表法更備。各有詳略。文繁不載。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罏。間華鋪設莊嚴。香罏純燒沉水。無令見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並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蓮華華果同時。表佛性涅槃因果同時也。鏡表涅槃妙心。光徹內外。成一大圓鏡智。八方涵映。體用雙融。法化無二也。華外有鏡。鏡外有華。互相攝入。重重無盡也。香華乳餅。自他受用。主伴交參。身土含容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罏。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罏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每以食時。若在中宵。謂晝一夜一。如十世當念。無二時節。香光莊嚴。受用無盡。蓋取根本方便。圓滿歸極。匪智所知。匪識所識。以此供養。諸供養最。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並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懸幡列像。一一周圓。復取八鏡懸於虛空。使十方三世報化主伴。智悲相成。內外持護。一時相見。同一心光。剎海無盡。事理無盡。只在此中。不動本際。音遍圓融矣。盧舍那此雲照。報佛。法界主。餘十方及菩薩為伴。釋迦化佛。當今主。彌勒未來主。阿閦東方佛。表智。彌陀西方佛。表悲。觀音上同下合。亦表悲伴。亦取圓通內持之力。其餘皆外護也。烏芻瑟摩火頭金剛。藍地迦青面金剛。軍茶利陀羅尼集經謂之軍茶利菩薩。毗俱胝一字佛頂輪王經謂之毗俱胝菩薩。皆金剛神。頻那是豬頭。夜迦是象鼻。二使者名。

  △三正示修持獲證。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一七日禮拜懺悔。二七日發願迴向。三七日一心誦咒旋聞。以自心聞聞自心誦。聞誦互入。聲聽俱銷。十方如來。於鏡交光處。一時相見。摩頂授記。自佛他佛。兩無隔礙矣。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凈。猶如琉璃。

  此於誦聞互入處。暫得一時身心明凈。於此純一。經一百日。自然心眼豁開。故有下不起於座之文。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凈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同一清凈。同一心行。同一迴向。所入道場。無不成就。有一不爾。九眾徒然。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須陀洹以小乘初果。准別初地。圓初住。決定自知成佛不謬當是圓十信滿心。以通別皆不能決定自信也。末二句結酬前問。

  上四示安立道場修持法則竟。

  △五正宣心咒。廣示利益。分九。初放光遍示。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唯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秘密章句。

  小乘以四果為無為。前獲冥加。而未親聞。此為在會將來。復請重宣也。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頂相無見。表佛法身。不可眼睹。亦非心觀。從頂放光。出生化佛。又從化佛頂放寶光。宣說神咒。謂由體起用。用即是體。體佛不說。而以用說。一一化事。皆屬妙用。體無動搖也。

  △二正宣。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二)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三)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無盧雞阿羅漢跢喃(六)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無提婆離瑟??(十一)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啰離瑟??(十二)舍波奴揭啰訶娑訶娑啰摩他喃(十三)南無?啰訶摩泥(十四)南無因陀啰耶(十五)南無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烏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無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訶三慕陀啰(二十二)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訶迦羅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屍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無般頭摩俱啰耶(三十四)南無?闍羅俱啰耶(三十五)南無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無伽闍俱啰耶(三十七)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輸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訶啰拏啰闍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訶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阿芻鞞耶(四十八)哆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訶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闍耶俱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補師毖多(五十七)薩憐捺啰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訶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訶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雞都啰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訶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薩怛多般怛?(七十五)南無阿婆啰視耽(七十六)般啰帝楊岐啰(七十七)薩啰婆部多揭啰訶(七十八)尼羯啰訶揭迦啰訶尼(七十九)?啰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啰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耶儜羯唎(八十二)薩啰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薩啰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訶娑訶薩啰若闍(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剎怛啰若闍(九十)波啰薩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訶羯啰訶若闍(九十三)毗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薩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闍(九十五)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烏陀迦啰若闍(九十八)阿般啰視多具啰(九十九)摩訶般啰戰持(一百)摩訶迭多(一百一)摩訶帝闍(二)摩訶稅多闍婆啰(三)摩訶?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闍耶(七)?闍啰摩禮底(八)毗舍嚧多(九)勃騰罔迦(十)?闍啰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質多(十二)?闍啰擅持(十三)毗舍啰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十五)蘇摩嚧波(十六)摩訶稅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訶婆啰阿般啰(十九)?闍啰商羯啰制婆(二十)?闍啰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藍陀唎(二十二)?闍啰喝薩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蘇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釤(二十七)毗折?婆摩尼遮(二十八)?闍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闍那?闍啰頓稚遮(三十)稅多遮迦摩啰(一百三十一)剎奢屍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鞞啰懺(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麼么寫(三十七)烏??(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一百四十一)虎??(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曕婆那(四十四)虎??(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羅瑟地耶三般義拏羯啰(五十)虎??(一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薩婆葯叉喝啰剎娑(五十三)揭啰訶若闍(五十四)毗騰崩薩那羯啰(五十五)虎??(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屍底南(五十八)揭啰訶娑訶薩啰南(五十九)毗騰崩薩那啰(六十)虎??(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義(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波啰點闍吉唎(六十六)摩訶娑訶薩啰(六十七)勃樹娑訶薩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訶薩尼帝?(六十九)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吒吒罌迦(一百七十一)摩訶?闍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啰(七十四)烏??(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兔那麼么寫(七十八)啰闍婆夜(七十九)主啰?夜(八十)阿祇尼婆夜(一百八十一)烏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薩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烏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壇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條怛婆夜(九十三)蘇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葯叉揭啰訶(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訶(九十六)畢唎多揭啰訶(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訶(九十八)部多揭啰訶(九十九)鳩槃茶揭啰訶(二百)補丹那揭啰訶(二百一)迦吒補丹那揭啰訶(二)悉干度揭啰訶(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訶(四)烏檀摩陀揭啰訶(五)車夜揭啰訶(六)醯唎婆帝揭啰訶(七)社多訶唎南(八)揭婆訶唎南(九)嚧地啰訶唎南(十)忙娑訶唎南(二百十一)謎陀訶唎南(十二)摩闍訶唎南(十三)闍多訶唎女(十四)視比多訶唎南(十五)毗多訶唎南(十六)婆多訶唎南(十七)阿輸遮訶唎女(十八)質多訶唎女(十九)帝釤薩鞞釤(二十)薩婆揭啰訶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二)雞啰夜彌(二十三)波唎?啰者迦訖唎擔(二十四)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五)雞啰夜彌(二十六)茶演尼訖唎擔(二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八)雞啰夜彌(二十九)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訖唎擔(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二)雞啰夜彌(三十三)那啰夜拏訖唎擔(三十四)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五)雞啰夜彌(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三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八)雞啰夜彌(三十九)摩訶迦啰摩怛唎伽拏訖唎擔(四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四十一)雞啰夜彌(四十二)迦波唎迦訖唎擔(四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四)雞陀夜彌(四十五)闍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薩婆啰他娑達那訖唎擔(四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八)雞陀夜彌(四十九)赭咄啰婆耆你訖唎擔(五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五十一)雞啰夜彌(五十二)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難陀雞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訖唎擔(五十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六)雞啰夜彌(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訖唎擔(五十八)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九)雞啰夜彌(六十)阿羅漢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六十一)雞啰夜彌(六十二)毗多啰伽訖唎擔(六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四)雞啰夜彌?闍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訖唎擔(六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八)雞啰夜彌(六十九)啰叉罔(七十)婆伽梵(二百七十一)印兔那麼么寫(七十二)婆伽梵(七十三)薩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無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薩怛多缽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頻陀啰頻陀啰瞋陀瞋陀(二百八十一)虎??(八十二)虎吽(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訶(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訶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薩婆提鞞獘泮(九十二)薩婆那伽獘泮(九十三)薩婆葯叉獘泮(九十四)薩婆乾闥婆獘泮(九十五)薩婆補丹那獘泮(九十六)迦吒補丹那獘泮(九十七)薩婆突狼枳帝獘泮(九十八)薩婆突澀比??訖瑟帝獘泮(九十九)薩婆什婆唎獘泮(三百)薩婆阿播悉摩??獘泮(三百一)薩婆舍啰婆拏獘泮(二)薩婆地帝雞獘泮(三)薩婆怛摩陀繼獘泮(四)薩婆毗陀耶啰誓遮??獘泮(五)闍夜羯啰摩度揭啰(六)薩婆啰他娑陀雞獘泮(七)毗地夜遮??獘泮(八)者都啰縛耆你獘泮(九)?闍啰俱摩唎(十)毗陀夜啰誓獘泮(三百十一)摩訶波啰丁羊乂耆唎獘泮(十二)?闍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闍耶泮(十四)摩訶迦啰夜(十五)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訶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訶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遲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嘮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邏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質多迦屍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質(三十)薩埵婆寫(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兔那麼么寫(三十二)突瑟吒質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烏闍訶啰(三十五)伽婆訶啰(三十六)嚧地啰訶啰(三十七)婆娑訶啰(三十八)摩闍訶啰(三十九)闍多訶啰(四十)視毖多訶啰(三百四十一)?略夜訶啰(四十二)乾陀訶啰(四十三)布史波訶啰(四十四)頗啰訶啰(四十五)婆寫訶啰(四十六)般波質多(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嘮陀啰質多(四十九)葯叉揭啰訶(五十)啰剎娑揭啰訶(三百五十一)閉[口*(隸-木+上)]多揭啰訶(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訶(五十三)部多揭啰訶(五十四)鳩槃茶揭啰訶(五十五)悉乾陀揭啰訶(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啰訶(五十七)車夜揭啰訶(五十八)阿播薩摩啰揭啰訶(五十九)宅祛革茶耆尼揭啰訶(六十)唎佛帝揭啰訶(三百六十一)闍彌迦揭啰訶(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訶(六十三)姥陀啰難地迦揭啰訶(六十四)阿藍波揭啰訶(六十五)干度波尼揭啰訶(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葯迦(六十八)怛隸帝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啰毖釤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隸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薩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達嚧制劍(七十八)阿綺嚧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三百八十一)揭啰訶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么輸藍(八十六)?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烏陀啰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九十)?悉帝輸藍(三百九十一)鄔嚧輸藍(九十二)常迦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輸藍(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嚧訶凌伽(四百)輸沙怛啰娑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烏陀迦(三)末啰鞞啰建多啰(四)阿迦啰蜜唎咄怛斂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質迦(七)薩婆那俱啰(八)肆引伽獘揭啰唎葯叉怛啰芻(九)末啰視吠帝釤娑鞞釤(十)悉怛多缽怛啰(四百十一)摩訶?闍嚧瑟尼釤(十二)摩訶般賴丈耆?(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辮怛隸拏(十五)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般啰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跢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隸(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啰?闍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闍啰謗尼泮(二十五)虎??都嚧瓮泮(二十六)莎婆訶(四百二十七)

  長水雲。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諸句數。但是皈命諸佛菩薩眾賢聖等。及敘咒願加被。離諸惡鬼病等諸難。至四百十九雲。跢侄他。此雲即說咒曰。從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咒。如前雲六時行道誦咒。每一時誦一百八遍。即正誦此心咒耳。如或通誦。更為盡善。然此即是秘密首楞嚴也。自古不翻。略有五意。一是諸佛密語。秘密之地。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余聖所能通達。二是總持門。一一字句。含多義故。如婆伽婆。具六義故。三或是鬼神王名。呼之敕以守護修行人故。四是諸佛密印。如王印信。無往不通。幽顯遵奉。佛佛相傳。不得移易故。五不思議力所加持故。但密誦即能滅大過。速登聖位。如王放洪恩。大辟咸赦。有功超升。此亦如是。是故自來不令解釋。其本或有異同。皆是前後三藏中邊語異。音聲小差。但依一本誦持。無得揀擇。

  △三示諸佛出生。降魔廣被。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凈戒律。悉得清凈。

  悉怛多般怛啰此雲白傘蓋。白謂無染無雜。傘蓋覆蔭之義。以義而言。謂此純白不染之體。能庇覆一切也。咒心者咒即是心。心即是咒。然則凡持咒者。皆應具此心乎。曰具之而不知也。不知故推為如來咒心。而亦能乘如來威神之力。滅一切宿習。成一切心愿。故知咒心即如來藏心。即大般涅槃心。即一切咒心。所謂大總持陀羅尼門。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從此出生。以此成正遍知。降魔制外。以此坐寶蓮華。應微塵國。轉大法輪。以此為諸菩薩聲聞受記。即自果未成。即以此蒙佛授記。故此咒因地果地。無不承其恩力。而得圓滿。拔一切苦。解一切難。無不依憑。乃至十方如來補處以後。示菩薩為法王子。承事諸佛。四事具足。攝受親因。權實並用。示現涅槃。傳授將來。無有能離咒心而得成辦。如此廣大。如此遍給。與持咒人。實無兩心。只在當人心口之間。能自覺悟。即與如來無二體用。若不覺知。但藉神用。無不滿足耳。五陰熾盛謂五陰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即盛大之義。八苦與諸經不同。此以三塗根缺。配下四苦。為八。諸橫余苦所攝。八難亦異諸經。此以賊兵王獄風火水飢為八。貧窮亦攝難余也。

  △四示咒心廣宣無盡。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啰咒。後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迭。經恆沙劫。終不能盡。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夫咒有說。則有不說時。而此乃雲我說佛頂光聚般怛啰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迭。經恆沙劫。終不能盡者。於此若悟。始知常在目前。無不說時。故說此咒名如來頂也。此微密開示。不即咒心。不離咒心。學者所當默契矣。

  △五示咒力成就世出世間增慧銷障。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此言漏未盡者。求得漏盡。必依此咒。方免魔事。此道場即前安置道場教專持誦也。

,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氎。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此為心昏不能憶持者。廣明攝受。白氎紙類。出天竺。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此為發心持咒求出世智有決定志者。說離諸障。自此至悟無生忍。於其中間。如法不如法事。皆同清凈。然非有決定心者未必能應。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持誦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心得正受。此求出世智者之所感發也。厭蠱正法華經所云蠱狐。維摩亦有妖蠱。金銀毒即梵網生金銀毒也。頻那夜迦此豬頭象鼻二使者。乃護法菩薩。領恩即蒙咒力也。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以散心憶持。顯發心求出世智者。別有感通也。故知菩薩護咒。無有揀擇。至於心能記憶。周遍了知。此在三摩地中。如來咒力。行者自力。菩薩加力。所得冥被。若合符節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第一劫謂從現劫發決定心起。至最後一生補處。於其中間。不生不可樂處也。富單那此雲辛奇臭餓。如雲迦吒者。眷屬也。帶佩身上。藏藏宅中。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佛與功德。得生佛剎。此雖持心咒者與佛冥通。亦須求出世智。方成感召也。阿僧祇此雲無數。不可說者又數阿僧祇以至於不能知不能說也。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凈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凈。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庄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此乃結轉發心持咒決定求出世智之所成就也。悟無生忍大乘圓教當初住位。前了知宿劫。蓋就持誦純一定力之所感發。此乃實證初心。所謂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所有破戒眾罪。皆指未受戒時。或未懺悔時。自持咒後。皆得銷滅。至著破弊衣。及飲酒食辛。不入場。不行道。此皆限於時地。或兼在家出家。或已發明。或未發明。故特開此。此可以意得也。四棄即淫殺盜妄。比丘尼加四。謂觸期覆隨也。

  △六示持咒滿願。得勝生處。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果報福利果報。蓋推求男女長壽餘一切果報也。此皆如來方便令持。以植菩提遠因。然世諦所願。身後往生。亦無不遂。大悲隨順。善巧引導。何所不至矣。

  △七示咒力能消國難民災。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斗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咒地。悉皆消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自若諸國起。至諸惡災祥永不能入。極言咒力在處銷弭。能使國土安寧。人民康樂也。諸支提此雲可供養處。又有舍利曰塔。無舍利曰支提。脫闍此雲幢。亦云城台高顯處。八萬四千惡星准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夫星辰吉凶。皆應人事。如二十八宿。為四方之紀。以昴推之。昴為先首。常行虛空。歷四天下。常行善事。故知皆眾生業種深厚。感應乖錯。惡煞劫運。相挺而起。善惡固無定耳。天官書凡諸星宿。皆以五星為主。即五行之經。及羅計孛而為八也。有此咒地。首及眾生。眾生障銷。則災異隨滅。古之君相。彗孛見象。可以修德銷弭。矧佛法耶。由旬正言逾繕那。此無正翻。是輪王巡守一停之舍。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用小數。

  △八示保護初心。離障心開。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凈僧。於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佛說此咒。本為加被末劫初學。故今轉結再三丁寧。使無疑悔。心通指前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即是生身證初住位。此佛真語實語。所當諦信。

  如來藏在眾生八識中。竅為見聞。迷於分別。隨分別之虛妄。以至升沈六道。出入四生。而聲動聞隨。色對見現。宛然如昨。十方如來慈力所加。加此而已。一切眾生悲仰所召。召此而已。然聖言之諄切。只在見聞。而當機之承訓。輒以分別。此因緣自然之疑。經陰入處界。以極七大。洗豁殆盡。而終於夢聞杵音。乃始瞥然。究而言之。亦惟是見聞而已。更無別指也。推窮分別。祇在目前。極乎證修。終非他事。如來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若空華。又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因地覺心。亦不能舍清凈見聞而別有所謂如來藏也。至於自述圓通亦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則豈非所謂聞性乎。又曰。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又曰。觀聽旋復。又曰。斷滅妄想。則豈非外絕聲塵。內伏分別。而孤露聞性乎。文殊曰。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又曰。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又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則又豈非因地覺心。必不能舍此清凈聞性而別有所謂如來藏性乎。始於發明。終於修證。無非絕諸分別。獨露見聞。入流之聞性。外既脫於聲塵。盡聞之覺心。內不住乎空慧。即初心之所詣。極究竟以同圓。至於四誨高懸。防波旬於末世。又復咒心啟悟。指秘密於當人。若作如來洪加。已是現前錯過。如來曰。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以此而觀。則所謂發明聞性者。即發明此耳。所謂外絕聲塵。內伏分別。而獨露聞性者。即獨露此耳。初心之所詣。詣此耳。究竟之所圓。圓此耳。微妙伽陀。不覺全身里許。分明旦暮。罔知光遍恆沙。此豈初學之閑邪。實乃菩提之默證。周遍了知。匪因他發。決定成佛。不假道場。始知顯以指蹤。密須自領。愚故歷敘初心究竟之常塗。而歸本於咒心之默雲。蓋有見乎如來之再三丁寧矣。

  △九在會金剛善神。發願弘護。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所願至誠保護修菩提者。以此並例諸天八部善神。故知菩提之心。最尊無上。一切天人。咸奉佛敕。我修行人。所宜自勉。

  爾時梵王。並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欲天則帝釋為統。梵天則梵王為統。此護法垂範也。

  復有無量葯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此八部頭首。多是菩薩示現。諸經有以菩薩稱者。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並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此屬天眾攝。師伯舉頭領也。畏指前一切諸魔鬼神。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並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山海水陸空行至於萬物樹木苗稼一切精靈。括盡三界所有神祇。風神王非前風師。乃主空神。其形如風。與無色天。皆依如來威神使得暫現也。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久成菩提。果位已極。不取涅槃。大悲增勝也。或在道場。或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皆修三摩缽提時節。此金剛藏王菩薩。所謂深知正定。乃真護持。非餘外護比也。魔王居大自在天頂。不樂行人求出世智。常作障礙。以其有大勢力。菩薩徒眾常隨。不使得其方便。不同餘魔也。

  上五正宣心咒。廣示利益竟。

  △六示修證始終位置。分六。初阿難請示漸次行目。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二執種習。皆名為漏。當不指二乘無漏也。正熏修謂旋聞空覺。此乃初入三摩。未到涅槃。故從干慧。起問修行次第。以幾等覺窮盡因位。蓋即一己以為末世懸鏡也。干慧為初因。涅槃為極果。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共四十四心。是為修行漸次。然後入地。至於等覺。以究因位之盡。阿難已知其名。而欲詳詣其實。故復求示。

  △二讚許懸示。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阿難自選根以後。正熏修路。皆已明了。大乘初住。便知極位中事。不同藏通一位不知一位也。觀如來所牒問語。謂從凡夫以至涅槃。普為大眾及諸末世。於斯可見。刳空也。謂空其心也。

  △三示二顛倒因。分三。初總標倒因。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問修行漸次。則有初。有中。有後。此名相所由立也。現前有世界。當下有眾生。此生佛所由別也。乃首言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雖為末世初根。不離直指之旨。惟一事實。餘二非真。隨處露現。人自迷悶。可悲也夫。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華嚴雲。不了第一義諦。故名無明。前雲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此第一義諦也。於此不了。謂之不覺。不覺妄動。而有於念。念即生相。當生即滅。滅已復生。以其當下不能了知。念念相續。故名為妄。了妄即真。更無二體。故曹溪雲。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謂了則不隨前念相續。當念宛然。更不復迷。此所謂轉也。轉妄覺而為菩提。轉生滅而為涅槃。本同一體。迷覺異名。故曹溪又雲。但轉其名無實性也。依者如來藏依不覺而有妄動。依妄動而有生滅。今覺了無妄。則無所依。藏性自爾。故名轉依。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前文三種相續。先世界而後眾生者。蓋由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所妄既立。聲色樅然。由是明理不逾。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此眾生所為後於世界也。今言二種顛倒。蓋原妙性圓明本無世界及與眾生。由顛倒因。而有生死涅槃之異。故先眾生而後世界。此之世界。亦即現前眾生目見所感。妄取成業。展轉發生一切諸類。非言世界生起也。知二倒所因。不隨分別。便入圓明真三摩地。

  △二眾生顛倒。分三。初眾倒因。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性覺本明本寂。明不自守。不覺妄動。是性本無妄。因明而發。故有性妄見生也。性即畢竟無。妄即究竟有。無性之性。一定隨緣。有元非有。隨緣不變。下皆曉此。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此有承上究竟有。指妄見也。既有能見之妄見。即有所見之妄相。故曰此有所有。所見以妄見為因。是為非因而因。能住之妄見元虛。所住之妄相豈實。故曰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本此無住即本前了無根本之住相。妄立器界及與根身。以器界根身皆相分攝。故帶言世界也。

  △二眾生倒相。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此原眾生目前妄見。無體無依。由迷本明。是生虛妄也。悟即元真。目前之世界。非有非空。直下之見聞。豈迷豈覺。於此不了。隨諸妄力。惑業何窮矣。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將欲復真者謂了妄無體。更非別有。若欲復真。即此一念。便於真如性上。宛成非相。謂非真相而相。故曰非相。由是本非生而曰生。本非住而曰住。本非心而曰心。本非法而曰法。就眾生目前妄見。皆是本無妄有。所謂不了第一義諦。故名無明也。從此無明妄力。展轉發生。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故下文復雲。

  △三眾生業果。

  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眾生業同。則愛憎相感。既有感業。則有感果。憎故相滅。愛故相生。此為顛倒。

  上二眾生顛倒竟。

  △三世界顛倒。分三。初世界倒因。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是有所有承上此有所有。既有所相。即成隔別。故分段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亦承上非因所因。住所住相。既有妄因。即有妄果。既成妄住。即成妄滅。因果生滅。遷流成世。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眾生妄見。為界所限。為念所遷。故所感類亦成十二。

  △二世界倒相。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音聲性動靜。故動為聲相。然聲非色因。色非香因。香非觸因。觸非味因。味非法因。而乃一因一有。此皆眾生憶識誦習。妄想融通。一時頓現。故由六亂妄想。根塵相涉。成業性因。故有十二類生區分之果。自相輪轉也。窮十二變。即十二區分。先言六想。後言六塵。總見根塵相涉而成變化。旋復即輪轉也。

  △三類生差別。分二。初總標十二類。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乘此輪轉即乘上根塵相涉。互為旋復。由是顛倒故有諸類。下文自詳。

  △二分釋十二類。分十二。初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卵惟想生。虛妄屬想。想輕故動。感氣和合。成於飛沈。流轉國土。羯邏藍此雲凝滑。入胎初位。俱舍論雲。胎中分位有五。入胎初位。胎卵未分。皆同此也。飛沈之類。其數無量。魚鳥龜蛇。舉少以括。

  △二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胎因情有。雜染屬情。情生於欲。感滋和合。成於橫豎。流轉國土。遏蒲曇此雲皰。即第二位。胎卵已分也。豎為人仙。屬正。橫為龍畜。屬偏。

  △三濕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濕以合感。執著異趣。因暖和合。成於翻覆。流轉國土。蔽屍此雲軟肉。受濕初相。以不入胎。無前二位。含蠢蠕動飛走不定。聞香趣附。

  △四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化以離應。因於厭故。狥愛取新。觸想相應。成假和合。變易流轉。轉蛻飛行但舉其類。如天獄皆化生。但純想純情。各以業應也。羯南此雲硬肉。凡蛻化變托。形質疾成。類皆如此。

  △五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堅執精明妄想。成於顯著。故上自九曜。下至蚌珠。雖極神曜。但有色相。吉為休徴。凶為咎徴。皆一類也。涅槃雲。八十一神。皆因留礙想元。成其精曜。

  △六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厭有歸無。析色淪空。成於晦昧不覺。上至無色。中如主空神祇。下極幽隱鬼魅。皆是類也。

  △七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罔昧無主。空有想憶。似明似暗。忽有而無。貪慕靈通。隨憶想現。諸幽陰鬼。是其所成。

  △八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此有二種。一者夙習頑鈍。一者修習枯槁。灰心滅智。同於土木。上極無想天。八萬劫定。終墮泥犁。下至精神化為金石。如華表成精。黃頭化石。皆其類應。

  △九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因依者依地自利。巧借虛偽。如水母無色。以蝦為眼。攬物成體。假食託命。迷失天真。一至於此。

  △十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如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本自無色。因咒詛呼召而成精魅。此由自無所主。逐影附聲。甚至淫聲悲詞。互相引動。習成於性。聽響而赴。此似有色。而實無色。故非無色。

  △十一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蒲盧即蜾蠃。負他子以為己子。謂之合妄。誣罔相成。隨想顛倒。論因則舍重作輕。攬疏為密。世間忘莫大之恩。赴偶同之義。取報如是。

  △十二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怨害生於恩愛。恩愛是有想。怨害則為無想。推因當從親義中起瞋殺想。親義自不能離。瞋殺亦所必泄。如土梟食母。破鏡食父。皆夙業所成。隨業任運。憎愛互用。其迷如此。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總結類名。

  阿難問修三摩。未到涅槃。始從干慧。以訖等覺。云何漸次得修行目。而世尊乃曰。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然則所謂漸次者。豈非名相。以此欲證妙性圓明。真可謂東行西馬首矣。又曰。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夫始言本來無有世界眾生。此言眾生世界二顛倒因。則知目前見有世界。當下見有眾生。此即顛倒因也。曰由性明心。因明發性。性妄見生。豈不曉然於妄見之非真。因明之為偽耶。悟世間眾生之為妄見。妙性圓明之非覺明。則無真可復。無妄可捐。即今日用。外無聲色。內匪見聞。豈凡所知。非聖所識。所謂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也。現在虛妄。非虛妄之可名。現非真如。豈真如之更復。世尊曰。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可謂現前直指。轉盼即非。於此而悟。始知一切生相。即非生相。一切住相。即非住相。知覺非心。森羅非法。於此不悟。則日在非生。而妄見生相。日在非住。而妄見住相。非心為心。非法為法。展轉發生。妄何底極。此十二類生。所謂顛倒流轉而不自知者。至於發明自性。曉了現前。不從他覓。故知等妙二覺。無逾初心。然本智止伏現行。差別猶紆種習。究至涅槃。所知方盡。而後知離諸名相。本來無有未可易言已耳。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七

  音釋

  ?

  (音亦麥殼破碎者)。

  閦

  (音初)。

  樺

  (音話皮可作紙)。

  磣

  (參上聲毒也)。

  刳

  (音拈剖也)。

  蠕

  (軟平聲蟲微動者)。

  蛻

  (音退蛇蟬所解)。

  梟

  (音囂惡鳥)。

  楞嚴經直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三示二顛倒因竟。

  △四結顛倒本因。以起漸次修義。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顛倒妙圓真凈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上言十二類生。各各自成一類。此一一眾生。各具十二。原一妙性圓明。本來無有一切。隨妄顛倒。無所不具。隨其重輕。先後變化。若不當下知歸。流轉終無底定矣。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凈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本自凈器。本貯甘露。以有毒蜜。權用香湯。毒蜜若除香湯徒設。故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

  △五示三種漸次。分四。初總標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五辛能資發煩惱業道。故曰助因。修習者謂習中易忘。所當揀擇也。淫殺盜妄。為生死根本。故曰正性。真修者謂根本不除。余皆成偽也。離塵脫根。以至盡聞。則現行無餘。故曰違其現業。增進者謂以理以事。圓通增勝也。持戒則由粗入細。證理則自淺之深。此自懸示當來未嘗發明者依此漸次。非謂已明初心也。

  △二除助因。分二。初明食為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唯識雲。一者段食。變壞為相。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裁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三者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四欲界全具。色無色界無香味二塵。當亦無觸。故唯二遍。地獄唯以業識。不能斷命。故亦但思識也。

  △二出五辛過患令斷。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無毒曰甘。非但局甜也。五辛蔥蒜韭薤興渠也。興渠慈愍三藏雲。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此方所無。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但一五辛。而能發淫發恚。遠離菩薩。天仙。親近魔王餓鬼。既修菩提。豈艱斷絕。

  上二除助因竟。

  △三刳正性。分三。初勸斷。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凈戒律。永斷淫心。不?酒肉。以火凈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先重言淫者。眾生色身。從淫慾來。更為難斷。欲出三界。此為首戒。又本經緣起。再三丁寧也。帶言不啖酒肉。遮昏遠殺。可以概括耳。

  △二示斷次第。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凈律儀。執心不起。

  聲聞執身。菩薩執心。就乘之大小而言。非謂聲聞竟不執心也。四棄八棄前釋。

  △三示除累獲通。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凈。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斷淫則無相生。斷殺則無相殺。斷貪則無相負。妄貪利養。亦宿債攝也。是清凈人。修三摩地。故能觀見十方。睹佛聞法。非單以持戒言也。法華論雲。眼能見大千。應是天眼。那名肉眼。智者大師雲。此是圓教位。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既未發真。不稱天眼。猶名肉眼。是分段之身。故稱父母所生。雖雲肉眼。具五眼用。見大千內外。

  上三刳正性竟。

  △四遺現業。分二。初六根返源。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凈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上雲是清凈人。修三摩地。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睹佛聞法。而此復雲。心不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蓋原其持戒之始。故曰因不流逸。旋元自歸也。外離動靜。內脫根聞。是為旋元自歸。所謂一根返元。六根解脫。由是十方皎然。猶如琉璃。內懸明月。此乃親證空覺。不同前文由戒定所發得相似位也。

  △二頓悟無生。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前文十方皎然。如凈琉璃。是由發明空覺。故能銷鎔根器。身心快然。於自當念。妙得平等。見如來圓覺果海。頓現因中。不二隨順也。此無生忍。便已成就干慧之體。後乃標示其名。

  上五示三種漸次竟。

  △六安立聖位。分八。初干慧地。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習初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欲愛乾枯。即上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也。根境既不偶。則子縛不生。雖有果縛。盡此報身。更不相續耳。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圓明。鎣十方界。亦猶十方皎然。如凈琉璃。內懸明月。此正當圓教初住。初心發明。便與如來同一體性。所謂如來密圓凈妙皆現其中也。圓教十信滿心。方成此位。此經即於十信所圓真智中用作因位。以與極果相成。究竟初心。二俱不別。然則此位之下。復立十信何也。十信各有行布。此特先標本智。因上增進從離塵脫根。已得旋元。與此相符。故特珍重言之。若圓教即以此位為初住。亦指信極所發耳。

  △二十信。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此即干慧根本智眼。觀本覺心。如箭鋒拄。故曰中中。此的一破則順流而入。始本交融。圓妙開敷。言之莫及。故曰重發真妙。妙信常住謂常住真心。從信入妙。分別無明。一時頓滅。唯一中道。智眼純真。此大乘初心。即能預知極果。盡此十心。同一本智也。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由一真信。便能圓通一切陰入處界。俱得無礙。此非根本智明。人法二執。分別頓盡。豈能自在也。捨身受身。一切習氣。此人法俱生。在分別既盡時。生滅念歇。自爾現前。如人初覺。一切夢境。了了如見也。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妙圓純真。亦指本智。積久益明。雖有習氣。了知無礙。故曰通一精明。即以精明。泯智歸理。故曰進趣真凈。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智入理而逾純。此躡前位所得。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智得理而智益精。理得智而理逾湛。所謂寂妙常凝。非無照而得此。此亦躡前位而互見也。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此乃定慧雙融。覺心常住。如百川入海。靜深不搖矣。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亦承上寂照湛澄。心安如海。亦如放舟中流。東西不觸。不持之持。用意良深。此乃發真斷惑之際。所謂十方如來氣分交接也。智者大師雲。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即指此位。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此保持即躡上保持安住之妙力。以回佛慈光也諸佛慈光。無不普照。惟行者理智未融。則不能相接。今以本智寂照之力。回佛慈光。以歸自心。即以自心光明。向佛安住。如兩鏡相照。重重涉入。華嚴論雲。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於斯可證。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凈。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心謂自心。光即佛光。密回即互相涉入。自佛他佛。感應道交。成一妙凈。無為即無功用道。無遺失謂不暫落有為。蓋隨念敬慎之意。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住戒謂住於無為戒心之中。漸至自然。便能隨願所向。不墮有為。總此十信。皆干慧之所顯發。融成一心。以入初住。下文自明。

  △三十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方便即指前十心。以此十心離妄顯真。發智契理。順彼佛流。圓歸自體。安住覺海。以無為心精任運色身。而發暉自在。唯一干慧。妙用無虧。分證十心。發明當念。標於信前。成於住始。究於等覺。無逾此心矣。

  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發明即前所發之心。如凈琉璃內現精金。精金喻真如堅利。琉璃喻智體空凈。以空凈真智。妙運十心。凈治無明。以自依止。故曰治地。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即前治成之心地。涉知者隨所涉歷。妙智圓融。所謂文殊普賢。圓成一佛。所向十方。不落空有。在因地中。已無不備。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躡前行符理智。冥與佛同。雖未究竟。氣分相接。密齊果德。入如來種。如人在中陰。於有緣父母。機感冥交。漸成胎育。生貴者將生佛家。為法王子也。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上入如來種。此則覺胤已成。雖在胎中。人相不缺。言權實二智。具足方便。故曰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者謂慈悲攝物。權實互隆。此皆本自覺心。實相如是。內外同符。肇公雲。實相之相。即如來相。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承上心相一如。故曰身心合成。日抵妙圓。任運增進。故曰不退。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盧舍那。此雲凈滿。十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國土身。業報身。眾生身。虛空身。如來身亦自具十種。謂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一時具足者此十妙應在極果位。如摩尼珠。五方各映。今雖未得一切種智。而智體已具。障盡所顯。隨位而彰也。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華嚴此位菩薩習學法王十種親密之事。堪任紹續。稱法王子。溫陵雲。自登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至童真。名長養聖胎。長養功成。名出聖胎。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華嚴十住滿足。與十地冥符。故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相。所有聞法。不由他悟。具修十種智力。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此經亦云十身靈相。親為佛子。陳列灌頂者華嚴雲。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奏諸音樂。取四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薩。彼明十地。此指十住。彼約究竟。此約分得。無生忍中。一位遍具。非同餘乘。

  △四十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此結上理智權實。修習如來德相。已獲滿備。此乃起行。故云十方隨順。隨順有二。一能隨。菩薩至此。妙智方便。德性慈柔。能舍己意。二所隨。眾生根欲。種性備悉。遲速大小。隨機隨時。無有所失。自生法樂。生彼利樂。故曰歡喜。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既能隨順。即獲善利。拔煩惱苦。與菩提樂。俱為實益。故名饒益。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曹溪雲。若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又曰。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若曹溪者。真可謂忍力隨順矣。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上言自覺覺他。得無違拒。此乃隨諸種類。對現色身。十方三世。當念圓滿。此由菩薩深達法空。發十無盡願行廣大。故曰無盡。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如來種種法門。皆從真實智慧。出生言說三昧。能隨自意。種種譬喻。得法實相。無少違誤。菩薩至此。一切合同。蓋由修習自性三昧。於一切法。無二隨順。所獲妙智。與佛冥契也。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於同現異。於異現同。即同即異。即異即同。此不思議妙智。事理融通。無非一法界性。自在無礙。故曰善現。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上言身說善現。此言塵剎相融。乃一切法空。一切法如幻。自心無著。故諸法亦無礙。此由實證。非直圓解也。七行經雲。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又於毛端遍現世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剎。教化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毫端。皆亦如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生我所想。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波羅蜜此雲到彼岸。同異之身如是。同異之說如是。能現之塵如是。所現之剎如是。一一各得自相。非可智知。不容言說。是為第一波羅蜜。固可即現前日用證知也。此最尊無上法要。故云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是總承上一切無礙法行。但云能成十方諸佛軌則。此乃回到大悲利生。是為大行。經雲。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池。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從性起行。全行是性。故知一切妙用。皆歸真實。此無漏清凈。不是神通。亦非法爾。瓔珞經雲。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名為真實。證真菩薩。自性緣起。不思議境界。不離自性而有所現也。李長者雲。一切自在神通之慧。出入妙定之門。皆不離無盡真心。致茲無礙。

  △五十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滿足神通指八行已前。成佛事已指九行成佛軌則。純潔精真指第十行一真無為。上雖異同各現。塵剎圓融。猶是以行成理。自利心勝。故於第一迴向獨回此心。令生廣大也。度無度相則能度之智俱亡。是真無為。所度之理亦泯。是真涅槃。菩薩平等悲智。方能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也。李長者雲。以十住初生諸佛智慧家。雖有第七方便波羅蜜。成大悲行。然為創始應真。出世心多。十行位中。以智眼慧眼法眼。觀根利生。化令出俗。此十迴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將十住初心所得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門。處俗利生。回真入俗。故名迴向。大意以無作法身。無依住智。以十迴向大願調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眾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量分別。便為智用。令使一切知見。總為禪門。令使理性本寂定門。起差別智身慧身變易身。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利眾生剎悉皆無礙。令使有為無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迴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於自性上起一著想。皆為可壞。於法性上起一離想。皆為可離。此於心法皆得實相。以為利生第一廣大無礙。涅槃生死。俱為幻化。如是迴向。是為不壞。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本覺妙湛。為三世如來平等覺心。上於利生處得度無度相。離遠離幻。益顯覺心湛寂。本無起滅。所謂悲智互成也。此以迴向佛道。而實以自覺心。等於諸佛。即知一切眾生亦無別覺。無有眾生得滅度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耳。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精真即指本覺。承上覺湛已能等一切智覺。同諸佛覺。以此發明。亦即等一切理地。同諸佛地。理智一如。等於法界。一切身說。應現無盡。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即理地。如來即智覺。承上二位理智交融。身土相即。以此發生一切功德。廣大無盡。故曰藏。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此亦躡上如來世界理智一同。即於同中圓滿清凈因地。以此發揮取涅槃果。故知此果具足因中。順流而至。深得生佛平等善根。用此迴向。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真根即上位平等善根。此根既成。即於圓證自性時。見一切眾生已成佛道。故能等觀眾生。無二解脫。此真度無度相者也。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一切眾生平等。則一切法亦自平等。平等之法。無有高下。即離俱非。唯一覺心。內外無著。凈名雲。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此真如自相。隨在相應耳。

  直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即離俱泯。則真如體性。圓遍十方。任運大悲。自在成就。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智理無礙。攝盡真如。此德性圓成也。一真法界。無法界量。等如虛空。是為法界無量。華嚴雲。此菩薩所修願行。等法界。如虛空量。盡回與一切眾生。同向一究竟菩提。不唯此位。前後諸位。無非此義。

  △六四加行。

  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凈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此四加行。正與先標干慧之意。互相含攝。蓋以干慧從三漸次之後。已得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皎然。如凈琉璃。內懸明月。此即十信心所獲根本真智。以此真智。發真妙用。調和理智。等均定慧。融通體用。至四十一心。然後加行。但曰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蓋非此時乃知佛覺之為己心也。良由干慧發明。歷諸方便。雖皆妙圓。然證心偏勝。不覺佛果高懸。至此益信初心。更無二佛。一回親切。比前增徹。今此加行。目為妙圓。乃轉功就位之極。不同別經仍作功用也。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本有覺心。久為功勛所掩。至法界量消。性德圓成。初忘下劣。若現不現。然本智內熏。如有煙氣。故立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已回佛覺。用作己心。即以己心。履佛覺地。任心所向。無非佛用。然志氣初增。稍涉矜重。似依非依者如童稚初行。頓忘依倚。此心相未盡。所謂微礙者非實有法礙也。喻如山頂。足有所履。故以喻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心佛二同。則佛心雙泯。只此當念。非忘非憶。如忍事人。非懷非出。正喻中道之不可名言也。

  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非迷非覺。謂之中道。中道亦非。關棙一轉。大道享衢。全彰日用矣。所謂世第一者如轉輪聖王。已齊天福。未離人間。此亦可想其理行之極。數量即指迷覺中道也。

  △七十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自四加行後。會佛歸己。迷覺中道。二無所目。方於菩提深達源底。故曰覺通如來。不曰通如來覺。此以本自覺心。自然與佛契同。圓徹干慧。實履其地。心眼通明。初得法樂。故云歡喜。此地二空所顯。名為遍行真如。謂遍一切諸有為法。無一法而非二空也。華嚴以此地修檀波羅蜜。以前四十四心一切方便。至此舍盡。任運利生。以悲滿智。正與悉檀相符。非此乃修也。下地例此。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即異生之性。異性本同。以有我法二障。故稱為異。前地已得斷障所顯。是深達同性。今言同性亦滅。益信生佛同體之智。即名為垢。所為法界一真。猶存見隔也。由此二地始斷所知俱生一分。及彼謹犯微細三業。成就性戒。故稱離垢。合戒波羅蜜。

  凈極明生。名發光地。

  凈極即躡前地離垢。見盡性徹。由內心凈。能發光明。此光明從性凈所得。非從定發也。華嚴配忍波羅蜜。一切忍力。亦由凈極所勝耳。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明極亦躡前地。既發性明。則一切微細現行二障。能障覺心者。一時凈盡。斯覺體圓滿耳。此地證無攝受真如。謂不為現障之所攝取。覺心明凈犀利。為精進度。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異謂異性。同謂同性。生佛二途。各有所至。此不能至。極難擔荷。故曰難勝。是知不涉二途。得大自在。乃為第一禪波羅蜜。諸疏論皆雲。真俗二諦。極難相應。難合能合。此為難勝。似與經文微戾。蓋謂同異所不能至。非謂同異之所難合。此有差別。不可不味。

  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

  此於同異所不能至。得無為真如。隨處露現。絕一切轉合回互之想。所謂大智現前也。此地證無染凈真如。若存染凈。則現前不得自在。在五地隨俗利生。巧達五明之後。故所證更自明決耳。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瑜伽雲。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第八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二位皆無相住。然七以加行功用之盡所現無相。盡真如邊際。從功極所顯。所有建立。無異如故。現行微細頓盡。遠去下位。故云遠行。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加行功用至此已歇。唯一真如常住不變。唯識雲。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故云不動。菩薩成就此地。念務皆息。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何況起於世間之心。由本願力。諸佛勸發。然後十身相作。得大自在。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位舍阿黎耶。住真凈如。同於羅漢。斷分段身。出三界道。此乃發真如用。從如起智。具四無礙。作大法師。經雲。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以此智故。名為善慧。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從此已往指干慧以後。此地以前。一切斷證之功。至此方畢。蓋以功畢而得修習之名也。慈陰悲。妙雲智也。悲智圓備。可能陰庇眾生。以此因位之極。將合涅槃果海。如雲遍虛空。覆含無外。更待霖霔。普潤法界矣。法即法身。雲該慈陰。楷定上語。以稱斯位。

  △八結等妙二覺。以顯干慧成就。從漸次終於菩提。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從因入果曰順行。從果入因曰逆流。如來果位已極。念眾生輪轉。示現報化。從真寂界。入生死海。是為逆流。菩薩依如來教。從生死海。髮根本智。歷五位修行。至於等覺。是為順行。順逆皆至覺際。故曰入交。妙覺即佛。佛從此逆。菩薩從此順。故曰等覺。

  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

  是覺即指等覺。謂至此覺乃獲也。八識頌雲。金剛道後異熟空。無明有生住異滅四十品。從斷滅起。至金剛道後。方斷無明生相。故此金剛亦指等覺。謂初干慧至等覺心中。始獲圓滿。前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蓋自初心發明。猶是眾生佛性。歷五位以至等覺。而後知更無別有耳。

  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等覺者。究竟窮盡微細無明。是有所斷。名有上士。妙覺者。究竟解脫無上佛智。是無所斷。名無上士。如是重重單復十二乃總結上文。從獲干慧。轉溯所歷信住行向加地等妙。如人到家。回憶途路。始知歷盡劬勞。卻似未出門時更為直捷也。單復雲棲雲。位各一位為單。一位具十二位為復。以單重複。以復重單。各盡十二。大乘圓位。一位具一切位。不同藏通。一位不知一位也。是故初心便同究竟。至於妙覺。無逾初心。無上道果。即在眾生現前日用。直未易諦信耳。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凈修證。漸次深入。

  種種地即指前十二位也。金剛喻定。不但等覺。地地皆具。方能隨位斷證。亦即初干慧心也。此金剛如幻三昧。觀察一切諸法。與所斷證行智。能所皆空。然後於圓定中。用如來圓智。漸次深入。奢摩他翻寂。毗婆舍那翻照。此奢摩他。毗婆舍那。以清凈屍羅清凈聞思所成正見為因。以善清凈心善清凈慧為果。從初心以至空竟。對治微細二障。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知見。建立最極清凈法身。十種深喻。謂幻人陽焰水月空華谷響干城夢影像化也。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自干慧歷信住行向四加行十地。共五十五位。等妙是果。即菩提路也。皆以三增進者由三增進所發初干慧心。故此轉結也。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表圓觀。為如來真修。若實有則成階級。實無則成斷滅。二皆邪觀。畢竟圓融行布。行布圓融。斯真法眼矣。

  諦觀法界。自凡訖聖。唯一干慧而已。迷此干慧。則流轉四生。窮十二類。種種亂想。更非他物。在亂想中。望干慧地。亦猶干慧望於極果。都如分外。而不知舍亂想必無干慧。亦猶舍干慧必無極果也。遂以亂想為干慧。似有悟迷。及至干慧。回觀亂想。悔不安住。尚若遜其所不及者。然後知迷之未易得也。迷中之悟。如值木盲龜。悟中之迷。似勞形避影。極果亦然。未至極果。則干慧為因。以果示因。只在目前。以因望果。徒紆心外。淬如幻之劍鋒。斬干城之六賊。投水中之月影。合鏡里之空明。豈知月本在天。空非觀鏡。唯瞪目而弗休。始回頭而恨晚。明知其故。未免有時。此干慧所為至等覺而始信其無他謬巧也。以亂想為干慧。祇貴自知。以干慧為覺心。亦須親到。歷三增進。豈假問人。及四加行。誰為佛覺。終是性慧內熏。力窮自見。雖地上之順流可至。極金剛而干慧始圓。逆究竟於初心。證佛心於群妄。眾生成佛。唯佛乃知。佛即眾生。眾生不覺。識此而後可無邪觀矣。

  上六示修證始終位置竟。

  △七結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文殊於本經。此為四齣。初持咒往護。次問二種發明。次敕選根。今結經目。此經重根本大智。一切眾生。循根攬塵。由迷本智。是生顛倒。轉識成智。最為直捷。涅槃雲。有煩惱則無智慧。有智慧則無煩惱。非以智破煩惱。煩惱即智。為示深義。故須始終歸本文殊也。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

  如來藏性。本不可見。性相無二。故稱佛頂。悉怛多般怛啰。出生十方一切諸佛。此即如來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於此具大法眼。清凈無為。體用兼備。首標此義。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約悲度立名也。救護親因前文雲。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是也。菩提心謂真智。遍知海即涅槃真理。以智入理。斯為究竟。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因即本修因地。本修因地。不生不滅。本覺秘密。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順性起修。不落階級。是為了義。非不了義。此約人法立名也。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性體含容法界曰大。楷定凡聖。一路涅槃。即法華所謂唯有一乘。更無二三。曰方。由體表用。權實圓融。大小均齊。曰廣。蓮華華果同具。喻佛性涅槃。因果相徹。純一鮮白。如華開敷。曰妙。隨處稱尊。曰王。出生十方一切如來。曰母。首楞嚴是大總持。曰陀羅尼咒。此約法體用得名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此約密言。名灌頂章句。有受持者。如來以智水灌其心頂。亦如輪王受職。菩薩萬行。於此出生。歸於究竟堅固。一切如來。一切菩薩。同入毗盧自性覺海。會因於果。此以果得名也。此經獨重根本大智。於修證門。皆寓圓攝。故如來特敕奉持。當為弘廣菩薩傳教弘通。同於雜華。亦可一證。

  △八聞法增進。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密印即指此般怛啰。為十方如來密印。了義即指上文顯示開悟修證。皆為直指了義。禪那中道妙智。謂獲此智。圓入真理。一切心慮。皆得凝寂。此妙智所得斷證之驗。故曰斷除修心六品微細煩惱。長慶雲。約四果地地別斷。故初果身中斷欲界一地九品中前六品惑。證第二果。二果身中斷下三品。證第三果。三果身中斷上二界七十二品。即得阿羅漢。今阿難證二果。故斷六品也。理雖頓悟。位由漸證。故圓修亦准小乘相配。

  上三廣垂修范竟。

  △四細別業果精剔魔外。分九。初問六道生起本有妄習。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凈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開微細惑即指前所斷六品煩惱也。若此以下蓋先原妙心遍圓。後會萬法皆真。以起不應復有三途六道。總出為複本來自有為復妄習生起之疑。不知妄見即有。妄滅即無。不可以即無疑於即有。亦不可以即有礙於即無。此為圓義。始於悟修兩無所誤也。

  △二問撥無永陷同分各私。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問意總在為有定處為復自然也。彼彼發業各各私受蓋疑自然。應無定處。故下文雲。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即答此意。寶蓮香未詳所出。交光雲。寶蓮香尼所犯有三。一犯淫。二謗戒。三誤人。漸至極重。故墮阿鼻。琉璃王經雲。初迦羅衛國。有舍夷貴姓五百長者。為世尊造講堂。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群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舍衛太子琉璃。與梵志子好苦。定省外氏。見堂高廣。頓止其上。貴姓罵曰。此婢生物。敢於中坐。催逐令出。太子語好苦。釋種辱我至此。我紹位。汝當告我。後即位。好苦來告。集兵伐迦羅國。殺舍夷人三億。佛言。卻後七日。當入地獄。涅槃經雲。佛言。善星比丘。雖復讀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縛。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退禪定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如來雖復為我說法。而我真實謂無因果。今者近在尼連禪河。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遙見佛來。即生惡邪之心。以噁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三示眾生內分外分。分四。初總標。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邪見指寶蓮善星撥無因果。琉璃見佛講堂。敢於先登。聞言不悔。反更生瞋。即一闡提。亦為邪見。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真性本凈。由妄見起惑。因惑造業。遂有妄習。惑業為因。故為內分。反此則為外分。下文自詳。

  △二內分。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眾生從無明妄見。結為我體。便有違順。順我生愛。損愛生瞋。是瞋亦由於愛。故愛為情本。以此名為內分。謂眾生分內所有也。情根凝重。理必從墜。水亦流下。即事可明。情愛不斷似流。牽滯自縛如結。

  △三外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眾生執我。動念隨情。此不隨情。外生渴仰。故曰外分。想必從理。對情實而謂之虛。氣以理勝。故生勝氣。輕清雄毅飛舉冥現輕身。皆想虛氣勝之驗。

  △四別情想轉重。分八。初純想。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眾生執我。謂是我心我體。此平日所習。故生為順。死為變。謂反其所習。故曰變流也。未舍暖觸即現陰之末。中後陰之初。二習者前識為故習。後識為新習。正當此時。現生所作之善惡。與後生所感之升沈。瞥爾現前。如所夢覺。見夢中事。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

  純想生天。此為常途。今開純想兼有福慧願生佛國者。須知雖兼福慧。未有願力。亦未遂生佛國。眾生以業生。菩薩以願生。則願亦不可少耳。

  △二情少想多。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少想多。飛舉不遠。此但通舉。其間一二三四。應有差等。別開善願善心。則不在此中多寡較耳。

  △三情想均等。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明聰幽鈍。各就情想中分。如同是一想。此以事勝。彼以理勝。則入理之明。必資聰慧。同是一情。此耽恩愛。彼專陰險。則險詐之幽。必感昏鈍。

  △四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毛群羽族。同是六情。所謂輕重者。亦即六中較量。如上情想均等之中。亦各有聰明昏鈍之別也。

  △五七情三想。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沉下水輪生於火際謂水輪之下。有火輪際。近在地獄。此類屬閻羅所領。受火氣而生。身依火中。為火燒然。縱得水飲。亦化為火。故為水害。

  △六九情一想。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風火二交。乃第七熱獄。此無間。對有間說。受苦稍重。非下阿鼻也。

  △七純情兼謗等。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此在阿鼻常途中。別開謗法犯禁妄說濫施四種。別寄十方。不局一方者。劫數成壞各別。極長久難出耳。

  △八結同分各私。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造各自私。受當同分。此答報有定處。元地即定處也。

  情想皆心。何名內外。若以情為眾生分內。想必勉然。世間一切善行。不由本心。因既不真。果何能致。曰。此由眾生妄見有我。從妄見我。見有我心。見有我身。循妄身心。一念一行。無非為己。故眾生造惡。是為真惡。眾生造善。未為真善。蓋謂惡必狥私。隨順妄我。是故為真。善乃從公。無與於己。易鄰於偽。世間聖賢若不由發明本性。得本真心。從本真心。出生善業。觀其所由。未易窮詰。故有勉力進修。稍涉身名。猶為巧順妄我之所變現。何以故。真性無我。若發明者。依性起用。所有及人之事。徹見一體。更無近名之意。故知眾生情為真情。由妄我生。皆順我故。想因慕善。皆損我故。若能以損我之想。反順我之情。增一分損。即減一分順。損我之想愈明。則順我之情益劣。始由勉強。循至自然。以此而望於順性之業。本源雖別。功用恰齊。此純想諸天所為光耀無極也。福極慧生。或得心開。見十方佛。或遇善友。方便悟明。則又循想發真。誰復雲偽矣。

  上三示眾生內分外分竟。

  △四示十習因六交報。分六。初總標。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此等承上情想多少之別。皆眾生自業所感。非於心外實有報地也。十習六交乃就惡業。以示總別。

  △二正示十習因。分十。初淫習。

  云何十因。

  苦系生於惑業。目之為因。因極於十。以盡惡果。十因唯淫是身業。余皆意口也。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

  此以根境相摩。為發業之因。交接即指根境也。研磨成火。動於心。應於體。喻以自手。但取暖相易見耳。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即以二習相然。得作受必然之理。銅鐵所觸之身為根。身所受觸之銅鐵為境。根境無二。因果宛然。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色目者因色名目。因目名色。故曰色目行淫。同名慾火。當知如來根境。無根境相。下皆例此。菩薩深知欲因。又為行人持示遠離之鑒。

  △二貪習。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淫於貪中別開。以示最重。故此貪專指財物也。計謂計較。計較馳求。有吸取前境之義。堅執此心。如水成冰。揆因知果。乃有八寒地獄。二習相陵。總非他事。

  △三慢習。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陵欺侮也。發於恃心。如恃勢恃名。皆有馳騁騰躍之狀。此即血河等之所感召也。本文喻如口舌綿味。乃高舉自得。遂成流漫。不可不警矣。

  △四瞋習。

  四者瞋習交沖。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槍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因在忤結。結心成金。內外二習。交相感發。本所自作。還教自受矣。

  △五詐習。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交誘有調弄牽制之力。故其所受。皆其所施也。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亦形容其行詐諂挾。用心滋蔓。眾生之情。備極於此。

  △六誑習。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凈。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誑屬於罔。誣罔之心。多諸雜糅。變幻漂沈。如水風盪。此沒溺飛墜之所感致也。飛心隨風。備悉其態。各無所見。則罔人自罔。正在不覺耳。

  △七怨習。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瓮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冤成銜恨。則一切陰險。無所不備。其禍必極于飛石檻車等事。投擲擒捉。皆其所欲致於人者。反在目前。眾生於此。當無自悔耶。違害鬼。常伺取人。鴆鳥名。其毛羽劃酒。皆能殺人。

  △八見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有。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見惡見。惡見有五。一身見。執我我所。二邊見。執常執斷。三邪見。邪悟錯解。撥無因果。四見取。謂一切諸見。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執為最勝。能斷智慧。五戒取。執自戒定。或邪戒定。謂為最勝。凡此諸見。是己非彼。故曰違拒相反。乃有一切勘問考訊諸感。

  △九枉習。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誣謗為枉。謂本無之事。比之讒賊逼枉良善也。合山合石諸境。皆枉逼之所感現。一切押捺。則見諸事矣。蹙漉謂榨淋出血也。衡度如迫窄孔中衡度其身也。讒虎讒能傷人。慘於虎也。

  △十訟習。

  十者訟習交誼。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訟習本於覆藏。然己心不昧。必生疑悔。本具鑒見照燭之用。故有惡友業鏡之果。不敢自發。名為陰賊。戴山履海。適足自壓耳。

  上二正示十習因竟。

  △三總舉六報。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業本識造。初從六根出。還從六根受。故曰報。一根所造。六根同受。此造彼受。彼造此受。故曰交也。業並由心。報多約色。然色之所受。心豈不知。又現生之色。與後生異。要為識變。故知全色皆心也。

  △四正示六報。分六。初見報。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罏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業皆由識。從眼所引。便為見業。故感臨終見火。以眼取色為因。即眼見猛火為報。由眼招報。遍於五根。亦猶一根返源。六根清凈。悟迷真妄。當無二轍耳。明暗皆屬見境。見業已滿。盡見境界。無非苦系。由是燒聽。燒息。燒味。燒觸。燒心。始由一根所造。五根同受妄樂。今由一根招報。五根同受妄苦。苦樂皆妄。要無所逃也。

  △二聞報。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波濤聲之最浩淼者。故聞報所招。先見沒溺。溫陵曰。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依之造業。能感波濤。亦一巧合也。雷吼毒氣。皆非見境。亦懼眼周慞之態。不可過泥也。雨霧毒蟲。乃聞波蒸變。皆有惡氣。與鼻相應。畜鬼陰類。與電雹雷雨。悉晦冥波盪之象。聞業所感。不出斯類。

  △三嗅報。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湧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沖息。則能為質為履。沖見。則能為火為炬。沖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沖味。則能為餒為爽。沖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食。沖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從地湧出。氣自下升上故。質礙也。履通也。即上通聞塞聞二相。見屬火。則沖為火炬。聞屬水。則沖為沒溺。味隨氣變。則為餒為爽。體受氣熏。則為綻為爛。思因氣蔽。則為灰瘴。為飛沙。總之一根感報。則五根擾亂。隨類各現。

  △四味報。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貪味。則羅網燒捕一切羽毛鱗甲。皆如其因施。以為果受。毫髮不爽。承領也。忍受也。物之所忍受於我者。今皆領之。遍歷諸根。無非貪味取物之事。報何巧歟。

  △五觸報。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槊。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觸有離合二相。合則觸合逼體。離則觸離分身。道所趨獄路。觀獄王門闕。與廳與案。皆為治罪處也。余約文可解。智論雲。此觸是生結之大因。系縛心之根本。何以故。餘四情各當其分。此則遍滿身識。生處廣故。多生染著。以其難捨。故多作重罪。若墮地獄。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部中。皆以身觸受罪。苦毒萬端。此觸名為大黑暗處。危難之險道也。

  △六思報。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意思生滅。因身壞而見國土傾圮。又意思悠忽如風。舍暖觸時。業風吹盪。意思先覺。不覺則荒莽無據。覺則眾苦交攻。眾生不識自心。隨意思流轉。業識茫茫。未有果報。且無自主。況當報至耶。方所受罪處也。溫陵雲。結聽則為大合等。水土交感也。車船檻乃息氣乘亂思所變也。嘗即舌根。聲所自發也。大小以下皆言其身。乃亂思見於觸業。極其幻出耳。

  上四正示六報竟。

  △五結因報全缺。再答別造同分。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觀迷妄所造一句。盡諸因報。俱非實有。迷自本心。妄見前境。起惑造業。猶如夢中。當下自知。如夢而覺。所有現前。真如殘質耳。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十因六報。兼根兼境。謂之同造。此阿鼻苦與劫數。皆稱無量。故與無間別也。各造者時固不同。因亦有間。雖兼根境。在八無間。苦劫俱減。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身口意。則三業悉全。殺盜淫。則身業俱犯。以此而入十八地獄。則知三業不兼。身業唯二。應入三十六獄。若現見一根。是為身口意之一。單犯一業。是為殺盜淫之一。當入一百八獄。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別作別造者各各有私也。入同分地者眾私同分也。此正結答為復自然為有定處。即前文雲眾同分中兼有元地也。又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故知眾私若有。同分儼然。如在夢中。覺何所有。決定決定。眨眼從頭矣。

  △六示余報。分十一。初總標鬼報。

  複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此言餘業。舉三極重。以例其餘。皆於地獄受罪既畢。復受鬼身。以盡余報。非破律儀者破而又非。言無律儀也。菩薩般若。如來涅槃。皆眾生慧命。一犯一毀。故為極重。

  △二十種鬼類。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厲鬼。貪慠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於物生貪。故余報鬼趣。仍托於物。凡一切依草附水以為妖怪。是其種類。牝牡相誘謂之風。淫習之餘。故遇風成形。魃女鬼。亦曰女妖。此感淫佚而受也。惑即詐因。憑虛惑正。如狐狸能現美男女。此媚惑之鬼。故名曰魅。恨為怨因。怨恨之餘。仍為蠱毒。故凡毒蠱。皆鬼所託。懷瞋不已。積抱成憶。乘人衰運。入身為疾。謂之癘鬼。高舉陵人。托氣為質。中無所有。常自飢餓。此慢余報也。誑罔虛矯。以欺無識。為心幽隱。故遇幽成魘。魘惑寐者也。執見明悟。外道異解。與正相拒。其餘報能假日月光華。山川靈氣。以自成形。名為魍魎。成枉因。押枉成證。其餘報必憑明顯。以供役使。名役使鬼。如靈廟使者之屬。引黨自覆。如鬼附人。今巫祝為鬼所憑。傳送吉凶。此訟余報也。

  △三結鬼報。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此結十因余報。而曰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須知妙性圓明。現在地獄三塗。常無間歇。所謂佛性流轉五道也。菩薩隨類現身。皆為此故。是安知無善根眾生。在極苦中。當下發明者。況人而可自棄耶。情報既盡。故云業火燒乾。

  △四總標畜報。

  複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此想皆情所攝。非上情墜想升之想也。既雲情想俱空。則畜生單為償負。然余習增上。亦各隨類。下文自詳。

  △五十種畜類。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徴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厲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徴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附物為怪鬼。抱塊作梟倫。此貪物余習。咎徴如群鼠眾雀。兆為荒儉。商羊水災。鶴舞旱應。詐為魅惑。餘生狐身。前鬼附畜。此竟作畜也。毒類蚖蝮蛇蠍。蛔類即蛔蟯。前厲鬼乘衰。此蛔蟯附腹。食類即一切生命。可作飲食。昔為鬼餓。今供人飽。服類今蠶絲獸毛。皆堪服用。應類如社燕賓鴻。皆應時至。此見習精耀之所感。在鬼托明。在畜休徴。即麟鳳之屬。為人兆祥。非彼能致也。依人為鬼。畜仍依人。如世貓犬。凡此畜類。雖償夙負。悉是余習。故各以類感也。

  △六結畜報。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旁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上結鬼趣雲。則妙圓明。本無所有。此結畜報。又雲則此妄緣。本無所有。是知妙性不染。虛妄元無。再三提命。所應自返耳。

  △七帶牒前問重示。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菩提心中。本無一切業果。故自菩提心觀此業系。虛無實事。然以眾生妄想凝結。現在迷中。不可言無。所謂無我無作無受者。所作之業亦不亡。心悟業空。境界自別。不可同日語矣。

  △八酬剩還徴。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徴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余直。

  分越所酬謂所酬之債。余於所負。此或受負之人。誅求過甚。則此畜生還復為人。以徴所余。如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也。有力謂有能不失人身之力。如宿世護法。受不殺戒。皆為長壽之因。福德亦夙世所作一切三寶福德。此生未盡。故現世酬還。無俟後生。例知富貴之人。偶為人負。當作此想。便無酬上起負耳。

  △九償報相尋。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此言財物力使。酬足即憩。若殺身命。抱恨無窮。今世所酬之畜。即後生徴負之人。徴復成負。負復為徴。無有了日。除是當人悟本自性。得真三昧。則業惑兩空。不則值佛出世。各得解脫。乃可休息。殺戒當嚴。同於淫慾。不可不銘。

  △十人道余感。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徴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徴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人道為五戒正因。今以畜生復形。故云參合。因貪物墮者。在鬼附物為怪。在畜抱塊為梟。復人為頑。故知心附物則不靈也。貪慾所迷。為魃為咎。得復人身。成於異類。不可與語。淫之能銷鑠人性靈如此。狐為媚惑。喪失廉恥。近於昏庸。雖復為人。愚昧彌甚。毒倫元鬼為蠱。在人為狠。習性難易。隔世猶在。蛔伏人腹。心志微劣。人之寒賤。良有宿因。食倫歷刀砧之餘。柔性不振。在人猶爾。服用多出皮毛。牛馬余習。勞累見於人身。應類有知時之識。明類有世辯之聰。循類通禍福之故。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人之負才喆者。非出性慧。反足障道。其宿感固自有由也。

  △十一結餘感。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再結十因六報。皆由眾生顛倒。雖宿債暫酬。而相生相殺。終無窮盡。唯有遇佛聞法。見性為道。天上天下。更無可了輪轉者。眾生懵然。為可憐愍。

  上四示十習因六交報竟。

  △五別修妄成。分三。初總標。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正覺即本元自性真覺。三摩地即自性三昧。舍此皆為邪見別修也。妄念謂五蘊身中我體。以此為性。存想攝身。依于山林人不到處。功畢成仙。略有十種。下文各詳。

  △二別成十種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搗合眾葯。而成膏餌。餌屬凝滯。但可固形長年。不能輕舉。故為地行。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葯道圓成。名飛行仙。

  草木多能永年。但須久服。方得成功。比餌較輕。故得飛行。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金石如養煉丹砂。九轉大還。自此以上。皆外憑藥力。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動止謂引導精氣。如熊經鳥伸之法。自此以下。皆取足於身也。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津液即服津之法。津化而汗液自斂。膚[勝-力+天]凝密。此以陰潤銷融邪火。而真火自足。故曰潤德。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精色即吸采日精月華。及雲霞霧露之屬。此雖藉外。亦有內符之法。不則成風邪之疾。通謂與陰陽之氣相通也。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此以符咒愈疾解厄。道家亦重弘濟累功之事。兼攝靜持。亦斂神聚精之理。故名奉成法。而實資內力。故謂之術。以其及物。亦名為道。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此以澄寂心念。不雜異想。乃抱一守靜之常。道家亦謂見性。如朗日晴空。而不知其同是思憶也。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交遘謂水火交遘。所造四大。唯水火相濟。則地風從之。此從坎位起火。直透上關。化而為水。以會於離。循此感應環運。自能化血成精。化精成氣。至謂男女媾精。又道家之魔說矣。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人之一身。有主則變。無主則化。有變無化。則滯於形骸。有化無變。則日就銷殞。於此覺悟。則絕地而行。時節若到。自能隱顯隨意。遠近無跡。唯此一類。與前第八。為道家正傳。余皆岐路耳。

  △三結仙道。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總結仙道。責非正修也。凡此十種。不出妄念。背正知見。以此用心。窮極一生。十不一成。成亦僅延年歲。縱得神變。亦為妄力所持。力盡淪墜。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即未成就。已植正因。終不虛棄。又五戒十善。徑得天身。以天視仙。如王與民。天且易盡。而況仙乎。心本無生。始背覺心。趨於生門。其間自有必然之理。得其肯綮。不勞功用。然生則必滅。無生則無滅。別者揀非正修也。

  上五別修妄成竟。

  △六諸天差別。分四。初欲界。分七。初四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鎣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六欲皆以十善全缺粗細而為差等。此經不說十善。但舉淫斷。以准余善。非單一善也。妻妾之外。皆名邪淫。心有所限。即不流逸。由不流逸。故言澄鎣。此亦明理寡慾之儔。以此明鄰日月。故生四天。性覺常住。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覺也。

  △二忉利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淫愛微薄。即無全味。此於世心。更較超越。故生忉利。忉利翻三十三。此天在須彌山頂。四角有三十二天圍繞。帝釋為主。以上二天。皆依須彌。名地居天。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三須??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摩天。

  逢暫去無。可知不逢欲境念必不生。即此類余。情想俱薄。故動少靜多。便有空居之應。眾生欲心濃厚。遂多滯礙。反此則虛豁朗住。固可比量而知耳。??摩此雲時分。以蓮華開合為晝夜。

  △四兜率陀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兜率陀此雲喜足。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余為足也。應觸未違。此但隨順。故知一切時靜也。精微約天而言。此天一生補處菩薩所居。發弘誓願。得生彼處。以菩薩無漏力故。三災不及。此指內院。今經約勝。

  △五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無, 欲應彼。同於兜率。在境無味。更過於是。橫陳應欲時境也。瑜伽雲。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故。唯自變化。變謂轉變。變粗為妙。化謂化現。無而忽有。

  △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諸樂欲境。不勞自化。現在受用。故云他化也。前但無味。此已超越。自住心與不住心之別。化指樂化。無化指前四天。

  △七結欲界。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人界於欲。未接已接。身心搖動。天隨境到。心止於境。故云出動。心跡尚交。且非絕無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八

  音釋

  薤

  (音械)。

  鎣

  (滎去聲磨飾也)。

  棙

  (音利機棙也)。

  淬

  (音翠堅刀刃也)。

  撾

  (同擿馬棰)。

  虺

  (音毀蛇屬)。

  礰

  (音力石聲)。

  鴆

  (沈去聲毒鳥)。

  鞠

  (音菊詰也)。

  碾磑

  (碾同輾磑開上聲碎物之器)。

  蹙

  (音促縮也)。

  榨

  (音詐壓物器)。

  愗

  (音茂愚貌)。

  ??

  (咎入聲嚙也)。

  槊

  (音朔矛屬)。

  剚

  (音恣插刃也)。

  眨

  (音札動也)。

  魃

  (音拔)。

  魘

  (音謁)。

  憩

  (音器息也)。

  楞嚴經直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九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初欲界竟。

  △二色界。分六。一初禪天。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

  清涼三地疏雲。禪那西音。此雲靜慮。靜謂寂靜。慮謂審慮。靜能斷結。慮能正觀。諸無色有靜無慮。雖能斷結。不能正觀。欲界正持。有慮無靜。雖能正觀。不能斷結。故唯色界獨受此稱。四禪初一有尋有伺靜慮。二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離樂靜慮。今言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乃謂世間修心。須假禪那。方發智慧。此色界正假禪那時也。故初果以至三果。皆托位於此。以幾無學。下文雲。雖非真修三摩地。正以此雖在禪那。未發真智。不可比於定慧均等之三摩地耳。

  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想念俱無。愛染不生。此揀非欲界。亦顯身心遠離。初入靜慮。故名梵眾。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離欲心現。愛樂隨順。此正離生喜樂也。能行梵德。且又助揚德化。故名梵輔。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身心妙圓。蓋指戒心圓脫。形於動止。發於勝解。故曰威儀不缺。加以明悟。此正主張梵教。以解過前天也。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苦惱生於諸欲。初禪離欲寂靜。覺觀力勝。不為粗漏所動。此從未到地定發得。此定自離欲後。身心泯然。坐卧虛豁。猶若虛空。能生初禪。故云清凈心中。

  △二二禪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天從初禪增勝。內寂生光。由初發故。故名少光。初二靜慮。光明有別。初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二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若內若外。俱有光明。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此較前天光明轉熾。如凈琉璃。光映彌遠。十方就本界言。非遍十方世界也。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此以自光任持教體。以光宣化。應用指機用。詮發無盡也。長水謂二禪地無前五識。當是在定。以凡外二乘。若在定時。俱不能起前五了境故。世界志雲。光音既以光為語。則上地諸天。威儀進止。無非言教也。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二禪定生喜樂。名極喜地。故無憂懸。初禪粗漏不動。此天已伏。三地疏雲。定生喜樂者。初禪慶背欲惡。故名離生。今慶覺觀心息。故名定生。如凈鑒止水。故身心適悅。欲惡如泥。初禪之定。如靜動水。今無欲惡。復滅覺觀。如凈止水。是則初禪慶其所離。此慶其所得。得亡照故。

  △三三禪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

  承上光音。以光詮理。理與行符。故發寂樂。滅前喜心。純示寂凈。初發言通。亦名少凈。

  凈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

  凈無凈相。故定。定即無際。成寂滅樂。身心寂滅。故云輕安。樂豈有量。

  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

  前樂無量。止於身心。今遍世界。皆無虛寂。內外寂滅。成所依住。故云勝托現前。歸即歸此也。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三禪離喜妙樂。喜與憂對。此地離喜。遍體滿足。樂無有過。故曰具大隨順也。樂極離喜。而曰歡喜畢具者。在安隱心中。異於喜動。亦樂極畢具耳。智論雲。樂有上中下。下者初禪。中者二禪。上者三禪。初禪樂根喜根。五識相應樂根。意識相應喜根。二禪中意識相應喜根。三禪中意識相應樂根。是五識不能分別。不知名字相。眼識生如彈指頃。意識已生。是故五識相應樂根。不能滿足樂。意識相應樂根。能滿足樂。

  △四四禪天。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不逼身心。若因已盡。結初二禪。樂非常住。久必壞生。結三禪。若樂二心。俱時頓舍。乃出本禪。前三厭苦忻樂。皆為粗重。樂俱不受。舍念清凈。是為凈福也。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舍心圓融謂不住舍心。還能熏發無漏。以諸修道聖人。皆依此修願智無諍三昧。故云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即窮此地未來。又若能熏發無漏。則通於三世。無有限量矣。此舍樂之福。轉增轉勝。於世無二。唯可愛樂也。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凈先。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於福愛中。分二岐路者。以四禪舍心偏勝。若從無量光中。資發四無量心。直到廣果。則與五凈同分安居。發明智慧。或成羅漢。或入菩薩。若一向住舍。即入無想。名為外道矣。無量凈先為三禪。以未入舍位。此心圓現。故特原此。廣果者清涼雲。於異生善果。此最廣故。所有功德。勝下二三故。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本覺自性。無有生滅。亦無取捨。良由眾生不能直下發明。必由靜慮。離欲取凈。舍喜忻樂。極於苦樂俱捐。此舍雖細。能障智眼。遂成不返。初半劫滅者滅心所持。非真寂滅。滅已復生。是以生滅為因也。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瑜伽雲。從初靜慮。一切下地災患已斷。謂尋伺喜樂。出息入息。是故此中舍念。清凈鮮白。由是此禪心住無動。所謂有所得心。功用純熟。此禪具四支。一不苦不樂支。舍三禪時種種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無苦樂也。二舍支。既獲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也。三念清凈支。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復思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其不退。進入勝品也。四一心支。既得四禪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將護。一心在定。猶如明鏡止水。湛然常照也。

  △五五凈居天。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各九品也。二乘斷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成阿羅漢。那含三果。已斷欲界三禪四地各九品惑。斷欲一地九品。苦亡而欲界無卜居。斷上三地各九品。樂亡而色界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舍念清凈。故云舍心同分。涅槃迦葉品雲。是四禪中。復有二種。一樂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凈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如是二人。一修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云何為五。下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中者。處善見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小廣天。復有二種。一者修重禪入五凈居。二者不修重禪生無色界。盡其壽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於無色界者。則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五差。則能訶責無色界定。

  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苦樂兩滅。則忻厭二心。不相對待。故云斗心不交。四禪已離苦樂。不名無煩。謂凡夫暫伏。非畢竟滅。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弩牙。括矢末。受弦處。獨行者言舍放在手。唯有當念。更無交地。蓋以能舍所舍。謂之交地。無交地。則慧用圓脫矣。微煩曰熱。無熱較細。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五凈居皆樂智慧。此妙見當由舍極發慧。于慧心中。妙見十方。外無塵象。內無心垢也。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即前妙見。而言精者。慧用研磨。自在澄露。極於變化。如以水火陶鑄。成一切器用也。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色至於微曰幾。色盡性現。是為窮色性性。此色性性。無有邊際。正當三果聖人發真歸元之處也。故知此五不還。乃寄修同分。即於此處訶責無色界定。斷上四地思惑。不可以入無邊際。謂一概皆入四空。下文自詳。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仁王經雲。十地菩薩。作四禪天大凈天王。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源。教化眾生。此即菩薩為諸聖人示現寄跡。發其智慧。故與欽聞。兼誘四禪令出世間也。

  △六結色界。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統言十八天。謂迥出欲境。故曰獨行無交。同一色礙。故曰未盡形累。

  上二色界竟。

  △三無色界。分六。初空處。先揀回心。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先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有即是色。頂即究竟。色邊際謂色界所限也。四禪二種岐路。一樂修三昧。直生四空。一樂修智慧。便入五凈。此乃常塗。既入五凈。自當發明。發諸塵累。成阿羅漢。入菩薩乘者謂以羅漢入菩薩乘。故曰回心。是以三果成羅漢已而後入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宜概指四禪。若五凈為阿那含。當證須陀洹時。身見已滅。豈更覺身為礙也。然涅槃亦有凡外不由須陀洹。而證二三果者。或即此類。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即前身礙。身礙不銷。則一切礙不銷。言諸礙銷。則身礙銷也。此礙銷。而滅礙之心亦銷。於此不覺。則唯依賴耶。全於末那矣。賴耶之迷。迷於末那。故曰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即末那所緣六識之半分微細也。末那不能緣外境。止能緣六識之分別以為分別。此半分微細。羅漢始斷。然則既斷半分微細。則六識全斷。楞伽雲。我說分別識滅。名為涅槃。亦許二乘涅槃同於如來耶。夫分別識滅。名為涅槃。此自藏識明白者言之。二乘不知八識。但滅六識所緣五識塵境。則外半分不行。內半分為末那所緣者亦滅。此半分滅。證人無我。而末那所緣八識根本未滅。是為法我之障也。

  △三無所有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色既亡。承前天識心都滅。即滅半分微細也。此半分滅。云何不得二乘涅槃。蓋以定力所持。伏而未斷。謂未嘗證於無我真性也。涅槃謂聲聞緣覺。尚不得無我真性。何況有我真性。所謂不得者。謂從無我對有我言。非真不得。得亦無我所證耳。迥無攸往。自滅識所見境界。同於冥諦矣。

  △四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即前所滅之識性。見其實未曾滅。以定力研窮。但於無盡中發宣盡性耳。故曰若存不存。若盡非盡。此識不經發明真性。終不能了。徒極空研。全是妄想。不能自覺。故曰非非想。

  △五結四空。並詳岐路。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迥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除從凈天聖道窮者。名鈍羅漢。不入輪迴。蓋謂曾經見諦。無輪墜分。但由耽味三昧。障所見道。鄰於凡外。況無所見而祇甘寂滅。鮮不謬誤。所謂窮空不歸。歸即無咎耳。

  △六總結諸天。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地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諸天通結欲色無色也。以華嚴寄報。不及四空。又先結諸天。後結四空。亦一證也。標指雲。十地菩薩。寄報為十王。初地為閻浮王。二地四天王。三地忉利王。四地夜摩王。五地知足王。六地化樂王。七地他化王。八地二禪王。九地三禪王。十地四禪王。即摩醯首羅。菩薩進修不為初禪者。帶異計故。此皆以權引實。在於天中。化諸實報之天。使脫天業。故得稱王。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定性現前謂有定果色。顯無業果色也。此天身色俱盡。而心不滅。以定力所研。若有非有。故亦云滅。涅槃雲。無色界天。折旋俯仰。非聲聞緣覺所見。則身亦不滅。但非所見耳。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通結六欲以至非非想天。皆為不了妙覺明心。從明生所。妄有三界。中間即指諸天。浪施功用。終亦妄隨七趣起惑造業。各趨其類也。瑜伽論八種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取諸趣。或生於彼。或生於此。正能生者。即是人執。六道四生。為依此故。輪轉不已。

  上三無色界竟。

  △四別附非天四種阿修羅。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法華文句雲。鬼趣攝者。居大海邊。歸佛護法。以護法威力。乘其自有神通。入於虛空。往護佛法。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起世經雲。須彌山王東面。過千由旬。有設摩娑啻宮城。七重城壁。七寶合成。南西北三面。各有修羅王宮殿。精好相似。降地居天一等。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觀佛三昧經雲。質多阿修羅妻。香山樂神女。懷孕八千歲。生一女。名舍支。憍屍迦求女為妻。號曰悅意。帝釋至歡喜園。共諸彩女入池遊戲。女生嫉妒。遣五夜叉往白父王。即興四兵往攻帝釋。立大海水。踞須彌山頂。九百九十九首。同時俱作。撼善見城。搖須彌山。四大海水。一時波動。帝釋驚怖。坐善法堂。燒眾名香。發大誓願。誦般若波羅蜜大明咒。於虛空中。有刀輪自然而下。當修羅上。修羅耳鼻手足。一時俱落。令大海水赤如蚌珠。修羅遁走無處。入藕絲孔中。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正法念經雲。毗摩質多羅此雲響高。亦云穴居。謂大海底出大音聲。徹于海外。故曰穴居。又雲。有阿修羅。住大海底須彌山側。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居光明城。總上四種。果報雖有優劣。其力勢受用。各得自在。揆因多在三寶懷猜忌心。常欲勝他。增長瞋恚。故雖有天福。而不及天。雖有人福。障於進道。雖在鬼畜。而輕舉遠到。故知行人當敬慎修因。毋使岐路耳。

  上六諸天差別竟。

  △七示七趣虛妄。以勖正修。分五。初示虛妄。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總結七趣虛妄。精研諦審也。言諦審七趣諸有為相。皆由迷惑。所招受生之果。無非隨業之因。惑業苦三。於妙明心。元不相到。猶若空華。更無根緒。揆因度果。不爽絲毫。反妄於真。都成夢幻。

  △二示業因。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上言一切諸趣。於妙明心。本無所有。此言不識本心。隨順業道。則因果歷然。有即有殺盜淫。無即無殺盜淫。故曰有無相傾。起輪迴性。本妙明心。本自湛圓。有無俱捐。當人自委。

  △三顯正修。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重言發明本心。則本心自妙。尚無不殺不盜不淫。云何復有。當下圓成三摩缽提。且非二乘。豈同凡外也。

  △四結酬同分。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此答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而更言生妄無因。無可尋究。益知一切根器。妄見所成。一念發明。現前何狀。尋究根源。實無指注耳。

  △五勸斷除。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世間一切。皆由心造。從心所生。無所不現。故曰縱得神通。皆是有為。故知心本無生。生必歸滅。所作惑業。終不可亡。心不知業。業不知心。因果始終。自成輪轉。非心所受耳。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更為末世倍加丁寧。以防邪說濫此真修。聖慈深切。行人自審。

  上七示七趣虛妄以勖正修竟。

  △八揀陰魔。分二。初原魔事因起。分七。初無問自說。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將罷法席。懸示陰魔。令諸真修。隨證覺察。此一切種智之所遍知。無緣深慈之所護念。勉力洗心。恩大難報耳。

  △二指魔事難識。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本覺妙觀。不起分別。稍有所見。非正洗心。認賊為子即下文將作聖證也。陰魔謂諸陰所熏。無量分別習氣。於寂照中。瞥爾現前。若不覺察。必生異見。天魔即他化自在天子。一切鬼神。皆其眷屬。然皆行人洗心不正。魔得其便。下文詳示。

  △三誡得少。勸聽承誨。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此誡得少為足。舉無聞比丘。以為後車之鑒也。大妄語雖除增上慢。然過執己見。始於好勝。成於自欺。不自知其已遭淪墜。故為子細分別。聖慈垂愍。所當仰體耳。

  △四示覺體無二妄起世界。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此原眾生與佛本覺明心。同一圓妙。皆由妄明。背此真智。不見真理。故發空性。所謂迷妄有虛空也。既有虛空國土。非無漏者。揀諸佛方便實報。余皆妄想建立也。

  △五示世界元虛。真發空殞。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承上妄想建立。此妄於心。如鏡上埃。故一發真。大地摧裂。理固如是。因迷有空。因空有界。悟則虛空具滅。世界何存。此在當人自知。魔宮崩拆。理必有事也。

  △六示心精通?。天魔驚擾。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行人在三昧中。與諸菩薩羅漢覿體無二。此顯歸元之地。當處湛然也。悟成吻合。迷現乖離。一切魔欲諸天。見其宮殿崩裂。亦迷妄自異之境。昏極隨遷。漏盡不戀。惟此魔欲。因有五通。自生振懾。故於三昧。咸相惱亂。魍魎妖怪。是其所遣耳。

  △七妙覺難動。因毀誡防。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彼塵勞內。汝妙覺中。此魔佛究竟之別也。妙覺如光。如沸。如主。塵勞如風。如冰。如客。覺迷迥異。神力徒勞。若非行人陰分別心自啟疑殆。終無所入耳。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此示禪那常當覺察。惑則不覺。覺則無咎也。陰謂陰分別習。此習一銷。當處朗然。以明破暗。正如順風揚塵。有何艱險。若稍疑慮。即為所昏耳。梵咒比魔為劣。彼為咒汝等者蓋原彼咒力。祇能毀汝一戒。但初果見諦。以見障思。故曰心清凈故。尚未淪溺也。此即承上毀戒。乃至隳汝寶覺全身。非心清凈。則如宰臣籍沒。零落無救矣。宰臣犯國重法。則削沒其籍。同於庶人。是為零落。

  上初原魔事因起竟。

  △二正示陰魔。分七。初色陰。分四。初色陰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銷落諸念。非一切念不生。當念離念。無離念者。故曰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圓覺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即於此處。說動靜不移。憶忘如一。方為相應。然作此解。便非真三摩地矣。如明目人。喻入三摩地人。已獲精性妙凈。而曰處大幽暗者。喻色陰未破。所謂心未發光。非真如在幽暗之中也。然行人至此。精性妙凈。當不自知其未發光耳。

  △二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喻明目。今定極發光。喻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者此色陰破時境界也。劫濁為四大最初之體。正當空見不分。若色陰破。便能頓超。觀其所由是觀色陰所由。由覺明堅執。妄想留礙。則知入正定者。用心固有方便耳。

  △三色境差別。分十。初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研妙明亦即隨順妙明。不失其候。心無四大。自然不織。不可別有精研也。內外四大。為心所礙。非四大礙。精明流溢。瞥爾融通。出與無出。俱非二境。以此自知。乃無聖解耳。

  △二體拾蛔蟲。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妙明自徹。無身內外。見蛔拾出。如取目前。身相宛然。豈自今日。若能如是。聖解何從。

  △三空聞密義。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無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魂魄志意精神。各有所司。亦如六根。各各有識。今除執受身形。皆相涉入互為賓主者。此由妙明融徹。亦猶六根互相為用。互相賓主也。聞法敷義。此即其驗。所謂精魄離合。更非別事也。

  △四佛現蓮出。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廬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真性發明。徹知內外十方。皆是毗盧遮那大身充滿。色心無二。體用同時。揆今所見。總非神異。所謂心魂靈悟也。華嚴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行者妙明凝結。隨所露現。洵非他物。古德雲。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深知其故。勿作余觀也。

  △五寶色滿空。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亦一色之所露現。良由行人知見未脫。泯絕力勝。心境異生。若能覺悟。便自平復耳。

  △六夜同白晝。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妙明凝靜。靜極發光。一切幽翳所不能昏。而暗室物亦不除滅者。目前無法。境界儼然。心光所徹。晝宵何與。三摩地中。本自如是也。

  △七斫體不覺。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妙湛遺身。體非知覺。昔則四大為體。旋令覺知。今則五塵並消。四大不織。功用入純。法爾何異。

  △八遍成佛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凈凈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欣厭凝想。想久化成。此在三摩地中所不應有。然自發明。徹知如是。即此知心。便成境界。即如眾生作業。亦復自知。即此知心。現三塗相。始由自私。終入同分。法亦如是也。

  △九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證聖。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遐邇境界。古今人物。於自心中。原不相隔。舉念即是。為色陰所礙。便有十方三世。行人發明。以理證知。今從功用所逼。現如是事。不足為異也。

  △十體變通義。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心發明。循三摩地。以期漸證。始見形體遷改。次乃通達妙義。皆由觀深功極。稍一動念。即為魔嬈。前九猶是禪境。此乃克證所招。但自知非。亦無所失耳。

  上三色境差別竟。

  △四結令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禪心凝定。陰妄堅礙。消息互異。故多所現也。行人明見覺心。覺心隨順。一切境界。無所希求。如乳中有酪。功熟自證。此乃聖凡情盡。方得如是。如來再三丁寧。覆護良切。若大妄語。又禪心粗動。頑迷益甚矣。

  上初色陰竟。

  △二受陰。分四。初受陰區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前雲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此言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於未證時。但言境界。此已親證。唯論其心。初心發明。即佛即心。漸證明露。即心即佛。體本是同。互觀成異也。若有所得而未能用者。性體具足。妙用弗齊。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正如親見佛心。如鏡中像也。觸邪不動。乃喻有不能用。為受陰區宇。

  △二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妄見我體。執以為實。此受陰所成也。若受已破。自然離身。去住無礙耳。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此覺知心。目為虛明。由明堅執。以為根本。

  △三受境差別。分十。初見物生悲。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色陰既銷。則受陰現前。抑即抑此也。內抑過分。即於是中。見諸眾生。元同一體。祇為不覺。枉受淪溺。故起憂悲。凈名什注云。未能深入定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二猛志齊佛。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受陰明白者深悉受之過咎。乘定力勝相。感激發勇。不自忖量。輒謂頓超僧祇。生大我慢。障於正受。故知行人精進。但隨三昧。自為消息。唯有一心。更無餘念有所希冀。是謂真三摩提。自始至終。當無岐路也。

  △三心生沈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長水雲。受陰未空。前無新證。色陰已盡。歸失故居。前後失准。墮在兩楹。無所依倚。名中隳地。既於此處。心無所措。遂生沈憶。以此名修。認為精進。夫受陰未空。前無新證是矣。色陰已盡。是先所證。而謂失故居可乎。愚謂修三摩地者。唯當隨順本覺。深入三昧。無取證心。不覺不知。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取證心勝。則內力必衰。是為歸失故居。亦名入中隳地。生心精進。祇成於憶。謂非本覺隨順也。

  △四得少為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忘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慧力過定。便受勇猛之失。故曰失於猛利。自其守此勝性。以為究竟。故雖有慧。祇成知覺。涅槃謂二乘定多慧少。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慧多定少。故少見佛性。此乃於少見中得少為足者矣。

  △五心生艱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於二際中。自生艱險。此即失於方便也。行者修三摩地。當於發明自心時。以大總持力。成於堅忍。證與證者。俱無所受。自然憂喜兩亡。憶忘如一。見有二際。便失正受。自其初悟未圓。或途中退失。自生異念。唯當省察也。

  △六心悅不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凈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甚深禪定。幾於解脫。安隱輕安。身心利悅。法爾如然。無慧自持。不覺流逸。魔得其便。

  △七大我慢起。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也。謂於禪定忽得勝解。此解亦即佛法中過量之談。若無真慧。弗達其旨。必生狂妄。近世狂禪。多中此病。自誤誤人。宜慎決擇耳。資中雲。此有七慢。恃己陵他。高舉為性。名我慢。稱量自他。比校同德。但稱為慢。於他等謂己勝。名為過慢。於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雖知下劣。返顧自矜。名卑劣慢。若毀經像。即是邪慢。愚謂亦即大我慢也。

  △八心生輕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圓悟精理。得大隨順。而發輕安。亦三摩地中應有之境。而曰此名因慧獲諸輕清。當亦依於勝解。自覺如是。非真輕安也。又其己言成聖。自謂滿足。此及自誤誤人。與彼無聞。更無有二。

  △九歸向永滅。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於明悟中。得虛明性。是在禪定。見心內外虛明無礙。以為一切法空。故生邪見。不知法亦本空。人自執有。心在有中。隨有味著。既有縛因。豈逃縛果。至於謗戒誣聖。疑誤後人。淪墜何已。近世禪病。所見皆然。為可憐愍。

  △十愛起狂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慾。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名空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詳味斯語。深切告誡。夫定以約慧。慧乃匪狂。慧以持定。定方不醉。此乃無慧之定。味諸安順。能發愛心。誤成欲境。此由思惑潛伏藏識。巧於流染。一至於此。禪者大須省察。豈唯自誤。誤人壞法。淪墜何辭。悟則無咎。法本無定。當不甘棄置耳。

  上三受境差別竟。

  △四結令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結同色陰。但色陰交互。多現禪境。受陰交互。多入邪見。蓋色屬根境。而受為執持。思惑難拔。雖在禪寂。而變現益劇耳。

  上二受陰竟。

  △三想陰。分五。初想陰區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色為身礙。受為心礙。二陰已盡。自能任心出入。不為形累。雖未漏盡。而能即此凡身。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也。此自圓根發明。入三摩地。得受陰破。不同未發明者。則下陰未盡。魔事更伙也。熟寐寱言此喻想陰所覆。日中為想。夜裡成夢。即設喻中。亦自有所表也。此概喻想陰未破。在發明圓根。即想陰未盡。亦必不能為障。不寐人指已證極果者。咸悟其語謂不以為謬也。

  △二想陰盡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想從心上憶念過現未來一切境界。而有於念。此念不息。為覺明障。如鏡上垢。垢去則圓明照了。生死始末。如在目前。雖生死未盡。不為所惑。倫類也。一倫生死謂指行陰。行陰雖在。不能為礙也。煩惱從想生。所謂憶識習誦。性發知見。故想盡則能頓超也。想能融變。使心隨根境。使根境隨心。如想酢梅。口中水出。根境識三。同時俱遍。故曰融通妄想。

  △三想境差別。分十。初貪求善巧。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受陰已銷。心既虛妙。又由三摩地中。圓明益徹。愛此圓明。更求善巧。善巧謂一切妙用。成利他事。此心一起。魔得其便矣。故知禪者急於功用。生心取著。即無魔事。已失正受。古德雲。但得本。莫愁末。非無用末。其末自至也。飛精附人謂別附一人。著令不覺。口出妄言。身現變化。為迷禪者。惑為菩薩。信其教化。以行貪慾。皆由禪者愛善巧心。以致惱亂。覺則自復。無俟方便耳。

  △二貪求經歷。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盪。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游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心愛遊盪。亦欲乘此虛妙經歷剎土也。變諸聽眾。皆各成佛。又說某佛菩薩。從某處來。皆就遊盪之念。巧為引動。此念自覺。魔事頓消。終非天魔無媒自入也。魃鬼遇風成形。亦與遊盪之心相感。

  △三貪求契合。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見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愛綿?者欲密契真理也。禪者心生默契。故魔附人。令彼聽者。但自開悟。自識宿命。自覺他心。種種諸事。皆與默契相應。此巧於中人所欲。易生迷惑。修三摩地。一念隨重。便受陵滅耳。洗滌本心謂本所初心。從此盪盡。

  △四貪求辨析。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凈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凈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禪者欲窮晢萬化之本。而魔附人。教在現前肉身。及父子相生。即為法身常住不絕。見若相反。而實暗相投合。見為粗語。而實相似深談。蓋以直下無第二人。無第二法。凈染俱空。性相無二。此禪者所為眩惑也。近代狂流。變易其言。而意不能越此。可慨也夫。

  △五貪求冥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慾。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厲鬼能入人心。使各暫見。心生愛染。使各自知。心生法愛。至如先世妻妾兄弟。此皆懸應冥感之事。若使先無此心。無從而入。故知修三摩地。常當覺察。

  △六貪求靜謐。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樂處陰寂。貪求靜謐。此欲靜極發通。故魔得其便。附人種種。皆未然之事。分毫不失。亦鬼通所有。然誑惑邪因。終成淪陷。

  △七貪求宿命。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嘉饌。或時日?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隉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心愛知見亦欲遍知遍見。生心取通。故魔所入。皆以通應。前極未來。此盡十方也。魔化畜生。與藏寶地下。皆在未附之前。先以誘惑所附之人也。

  △八貪取神力。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粗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研究化元。蓋欲窮變化之元。以盡通事。三摩地中。好異心生。自不覺悟。便為所惑。禪者失意。乃至於此。唯於刀兵不得自在。此顯邪魅。終為王難所及。

  △九貪求深空。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慾。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以空感。彼以空應。皆心外取法。失正三昧。真可為禪那之鑒。

  △十貪求永歲。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慾。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二乘無學。始離分段。而得變易。未至無學。生心取證。故有魔惑細相。即圓覺壽者相。於理為極細。不了於事。貪久住世。皆命根不斷也。未發心謂彼魔使。已發心則能護法。未發心則能惱人。利其虛明者謂禪者定中虛明。則其精氣亦復虛明。此魔使之所利也。不因師者不因魔附之師。而禪者親見魔現。先以壽惑。後成淫事。枯竭乾死。皆利精氣之致。遮文茶無翻。自在天王所領。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此雲食精氣。

  上三想境差別竟。

  △四細令傳示。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淫慾。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如來懸記。此十種魔。於世末時。入我法中。壞正知見。故近世邪見。皆為魔屬。此一明證也。學者若不自具擇法。稍一錯足。噬臍何及矣。聖囑留願救度。愍念後人。皆為此輩。唯當悲感而已。

  △五重結迷因。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南嶽思大師雲。是四念處。有三十七種差別名字。名為道品。觀身不凈。及能了知此不凈身是無明根本。空無生處。不凈觀法。能破身見。男女憎愛。及中間人。皆歸空寂。是名破煩惱魔。觀十八界三受法。一切皆苦。舍之不著。觀此樂受。能作苦因。舍之不受。初舍苦樂。便得不苦不樂。更復觀此不苦不樂受。無所依止。乃至如是觀時。空無所得。亦無可舍。亦復不得無可舍法。真假俱寂。是時即破陰界入魔。觀心無常。生滅不住。觀察是心。本從何生。如此觀時。都不見心。亦無生滅。非斷非常。不住中道。如此觀已。即無死魔。法念處中。觀一切法。善不善無記。皆如虛空。不可選擇。於諸法中。畢竟心不動。亦無住相。得不動三昧。即無天子魔。此大師慈悲方便。欲諸禪者假此方便。降伏自惑。以免他惑。總而言之。唯是一心。若能發明。一心之內。不取自相。一心之外。不取他相。一切平等。亦無平等之見。以此簡妄。盡諸教義。可以言示。至於深悟。唯人自得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九

  音釋

  勖

  (音旭勉勵也)。

  ?

  (音密與沕通微貌)。

  坼

  (音??裂也)。

  吻

  (音吻合口也)。

  黯

  (諳上聲不明貌)。

  蟯

  (音饒腹中短蟲)。

  寱

  (音藝夢語也)。

  楞嚴經直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十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門 函是天然 疏

  嗣法門人 今釋澹歸 閱

  今辯樂說 較

  上三想陰竟。

  △四行陰。分五。初想盡勝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由寤有想。故寐有夢。今想陰既盡。則寐猶寤。以無想故無夢。無夢故恆一也。粗重謂煩惱也。煩惱皆由想生。覺性本自虛明。為想所覆。想盡則覺性顯露。猶如晴空。一切陽??隙塵。往來空中。無住無著。覺明亦然。想盡覺顯。任根塵對現。如空受物。更無系絆。唯一真性矣。陳習謂往昔妄想。了罔謂曉然其無也。

  △二行陰區宇。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生滅為行陰根元。想陰未盡。則全身行中。為想所紛。而不能見。今想盡。故能觀見十二類生生死之相。未盡各命由緒者謂生滅始相。此相須識空方可頓了。蓋行之所緣。即無明也。野馬即陽??。喻行陰微細。於空覺中。非想盡則不能見。三界生因。皆本於此。故曰根塵樞穴。樞之有穴。門由關閉。此同分生基也。熠熠即野馬光??之狀。擾而曰清者由想盡故無煩動耳。

  △三行陰盡相。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熠熠清擾而曰元性者。由迷真識而有生滅。則生滅皆為識性變現。行盡歸元。元澄習旋。故曰如波瀾滅。化為澄水也。眾生生滅不停。故行盡即為超眾生濁。此生滅微細。最為幽隱。故曰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四行境差別。分十。初二無因論。分三。初總標。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禪者想陰未空。隨想起惑。為魔所中。今想陰盡。則此覺心邪正分明。凝寂不動。即以此心研窮十二類生生滅元緒。於本類生元披露之時。觀彼幽清圓擾動元。無有根本。以不知無明所覆。迷真識性。謬以生滅之相圓盡於此。更無所有。故起無因也。夫如來藏不覺妄動。而生於見。由見有相。生滅流注。輪轉不已。若不窮破識元。返如來藏。即使行陰空寂。了三界因。證於二乘無學。而無明住地。未嘗隳損。猶不名為獲正知見耳。

  △二本無因。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祇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此見本無因也。由研生類之本。窮八萬劫。無有起處。此乃不知八識迷因。即使更千萬劫。亦無根緒。非眼功德之所不及。亦非定力所不能至也。惑為無因。即背正覺。涅槃雲。云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又復正者名世界中。遍知者畢竟知修習中得阿耨菩提。今於修習忽起妄計。故曰失菩提性。

  △三末無因並結。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此從見本無因。故見末亦無因也。蓋由未窮識性。但觀行陰現前生機一切現成。無有迷悟。八萬劫前。不見菩提。畢竟八萬劫後。亦無成菩提事也。如舍利弗觀鴿子身。前後八萬劫。不改其報。今行陰中。既見此相。便例一切。中間業果轉變。智力弗及。謬以各類經八萬劫皆無所有也。論雲。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過此以往。亦不能知。然不起計。故無斯失。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清涼疏雲。第十一無因論師。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故此自然是常。是萬物因。是涅槃因。此計一切無染凈因。如棘刺自纖。烏色非染。鵠色自白。瑜伽顯揚俱雲。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是也。

  上初二無因論竟。

  △二四遍常論。分五。初總標。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計行陰中生滅不斷。以為遍常。謂遍一切法皆如是也。此以生滅為常住。非常計常。悉屬斷見耳。清涼雲四遍常者。謂我及世間一切皆常。但有隱顯。依上中靜慮等。起宿住通。隨念生四常論。

  △二二萬劫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一切萬法。唯心所現。此心此境。皆不可得。亦無所失。此研窮至二萬劫。計以為常。

  △三四萬劫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四大種從妄想生。妄想無性。依真而住。以此修習。盡四萬劫。見無增減。計以為常。

  △四八萬劫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一切根器。皆屬相分。末那所執。若不發明轉此識藏為如來藏。則此心意意識。終無歇滅。依此修習。窮八萬劫。見本無失。計以為常。

  △五不生滅常。並結。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生滅依想。想盡故生理無依。非真永斷。因想滅而以為無也。理中自然成不生滅者謂生滅性無散無失。即以生滅不滅為不生滅。計以為常。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釋同無因。前計無因。亡正遍知。今計圓常。失正遍知。常即無因。謂此無因生滅。本自如斯也。

  上二四遍常論竟。

  △三一分無常。一分常論。分五。初總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自即己身。他即眾生國土。或我能生他。或他能生我。能生是常。所生無常。是為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二我常彼無常。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此計我心是常。眾生無常。神我為西域數論師所計。即前說有神我遍十方界也。

  △三劫壞劫不壞。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此單觀國土。即以現前壞者為無常。現前不壞為究竟常。如三禪以下。三災可壞。四禪以上。災不能壞。是為究竟涅槃之處。

  △四性常生死無常。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此計我心有常無常。其最微細。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我身有生有滅。其不滅者。多為常性。從是流出。隨緣變易。名為無常也。唯識雲。外道執我體常生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所謂體常。即無改移之性。生細即從我流出。是即我心計常無常也。

  △五行常。色受想無常。並結。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此以生為常性。滅為無常也。行陰未空。現在流動。名之為常。色受想滅。名為無常。常非真常則滅亦非真滅。未盡生元見真性覺。伏斷俱非究竟耳。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結同前釋。

  上三一分無常一分常論竟。

  △四四有邊論。分五。初總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分位有四。謂三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分位。計此分位以為無邊。成於有邊。

  △二三世。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此以行心現前流用不息為無邊。則必以過未為有邊。此以無邊成於有邊也。不知心無三際。動念即差。此非行識未盡者之所見耳。

  △三眾生。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眾生即生滅。此以現見行陰生滅為有邊。謂有分別。八萬劫前。無聞無見。淼然無涯。為無邊也。非實八萬劫前寂無聞見。蓋以禪者未究識元。見聞不及。妄計於此。作無邊相。

  △四心性。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我能遍知彼一切人。是我得無邊性也。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是彼不能現我知中。是彼為有邊也。審此則是以所知遍。非以知遍。彼謂無邊。適有邊耳。

  △五生滅。並結。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窮行陰空者謂於行陰披露時。欲窮令空。而尚在生滅。遂計一切眾生身中同是半生半滅。世界亦然。即以生為有邊。滅為無邊也。

  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釋同前結。

  上四四有邊論竟。

  △五四種不死矯亂論。分五。初總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知見謂於行陰研窮時。現知現見。以為生滅。則想陰已盡。以為無生滅。則圓擾幽清。於此計度。不能自決。遂成矯亂。四種下詳。不死矯亂者婆沙論釋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而輒答者。恐成矯亂。有問時。答言秘密言詞。不應皆說。或雲不定答。我法訶雲。此真矯亂。故名不死矯亂虛論。

  △二八亦。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變化元即生滅之元也。行陰生滅。具有八相。謂變恒生滅增減有無。以理都觀者謂以禪理則總在一觀。用心別見者謂以心分別則有八相。禪者弗達行陰元因。不定前後實義。約答來問。舉此六語。矯亂前人。遺失章句謂章句無倫。不可記論也。

  △三唯無。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心法皆然。觀此隨生隨滅。故云互互無也。於互互無。計以無證。唯以無答。無因有待。非真空義。故為矯亂。

  △四但是。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此又於念念生處以為實有。故因有證。乃著於有。而答是者。此為矯亂也。

  △五有無俱並結。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此在行陰生滅之中。不能深達源底。徒見流注。惑為有無。生此矯亂。無可窮詰。枝枝條。謂無盡也。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釋同前結。

  上五四種不死矯亂論竟。

  △六十六有相論。分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遷流無盡行陰之相。現見此相。猶如陽??。已非實事。況死後乎。發此心者。是為顛倒。

  △二釋。分二。初本計。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色是我是計蘊中我也。我有色是計外色皆我遍也。色屬我是計一切色法皆迴轉我也。我在色是計一切色中有我也。既計色我。共有四相。合受想行。共得十六。皆言死後有相也。不言識者。非其所見。亦全身識中為能計者。

  △二別計。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此計煩惱菩提。實有兩性。於我無礙。想陰屬煩惱。是本有煩惱。由我而盡。煩惱既盡。則菩提在近。由我而證。故云並驅也。不知有煩惱則無菩提。有菩提則無煩惱。一性無二。但轉其迷。無有實相耳。

  上二釋竟。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釋同前結。

  上六十六有相論竟。

  △七八無相論。分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行陰雖尚未滅。因前三陰已滅。比知行陰當滅。於滅生計。故言死後無相。

  △二釋。分二。初本計。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色為形。想為心。受緣色心。互相連綴。今皆已滅。故云陰性消散也。生理指行陰。以無想受。則行無所託。雖有如無。現因既無。後果亦滅。故成八相。

  △二別計。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此以現前生死之相既無。則將來涅槃之相豈有。良由最初未曾發明覺性。但依禪那深定。破除三陰。今行陰將盡。而真識未現。茫無所歸。遂生異計也。

  上二釋竟。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釋同前結。

  上七無相論竟。

  △八八俱非論。分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此非有非無之計也。於行現存。計以為有。前三既滅。計以為無。然今無昔有。今有後無。故云雙計有無。又以現行之有。破前三之無。以前三之無。破現行之有。故云自體相破。四陰俱非。遂成八計。下文詳出。

  △二釋。分二。初本計。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前三本有。而今已無。行陰亦然。是四俱非有也。行後必無。現見存有。前三亦然。是四俱非無也。循環窮盡謂即推此雙非。成八俱非相。隨舉一陰。以至死後。皆為非有非無也。

  △二別計。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諸行仍指行相。因行相遷訛不定。故心發通悟。謂因此而悟一切陰。一切法。莫不如是。有非定有。實何曾實。無非定無。虛何曾虛。失措者茫然無據也上二釋竟。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後際昏瞢無可道者。道遵循也。謂有無俱非。則死後無可遵循。此由不識涅槃生死本際。惑於有無。茫然無主。失菩提性。為可浩嘆。

  上八八俱非論竟。

  △九七斷滅論。分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觀行陰念念遷謝。計為畢竟斷滅。故名後後無也。七斷滅後詳。

  △二釋。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身滅謂現身盡。欲界人天也。欲盡謂初禪。苦盡謂二禪。極樂謂三禪。極舍謂四禪及四空。合此七處。皆歸滅盡。蓋以行陰現前。念念銷滅。而知其滅。畢竟滅已無有也。阿含雲。或有沙門婆羅門。於末劫。末見。起斷滅論。總有七見。或計我身從因緣生。必歸磨滅。或計我於欲天斷滅。或計我於色身斷滅。或計我於無色空處於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斷滅。

  △三結。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行陰生滅。將滅未滅之間。非先發明。多起無計。然唯此位。作究竟斷滅。第十計為涅槃。亦計無轉解爾。

  上九七斷滅論竟。

  △十五現涅槃論。分三。初標。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此於行陰念念生處。謂非終無。名後後有。起涅槃計。而雲五現者不待身滅。即於現前生處得涅槃樂也。

  △二釋。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凈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以欲界為正轉依者天台釋禪。欲界有二定。一欲界定。一未到定。此二定中。心目圓明。依此圓明定境。為安隱處。正轉依者轉生死為涅槃。此禪者妄計也。初禪離生喜樂故無憂。二禪定生喜樂故無苦。三禪樂極無喜故極悅。四禪無苦無樂。舍心清凈。不受輪迴生滅者亦禪者妄計也。禪者本修正定。妄以處有漏樂境為安隱凈勝。誤作無為。實非究竟。妄為究竟耳。

  △三結。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瑜伽雲。妄計清凈論者。如有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謂於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誤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凈。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於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為現法涅槃第一清凈。

  上四行境差別竟。

  △五結令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凈標指。

  前言天魔候得其便。此言心魔自起深孽。蓋因想破行現。生滅無依。真際未詣。隨一起念。必入邪思。如來於此深切告誡。令知到此各自消息。傳示將來。究竟覺路。無上標指。更無枝岐矣。

  上四行陰竟。

  △五識陰。分五。初行盡勝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

  諸世間性即前十二眾生種性也。行陰初露。見同生機。猶如野馬。今則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此三界生因已斷。位準二乘無學。若自大乘初心。功用至此。可當七地也。網上大繩曰綱。衣領結處曰紐。此言十二類生生滅微細之因結已亡。伽羅酬業之果報亦謝。深脈感應皆指因果連絡之處。至此因亡果喪。兩俱殊絕矣。補特伽羅此雲數數取趣。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此指大般涅槃。若准二乘。則行陰破時。已證無學。前想陰盡。如雞初鳴。今行陰盡。是雞已後鳴。故曰瞻顧東方。已有精色。總為行盡之喻。

  △二識陰區宇。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行陰既盡。則生滅內停。塵無所召。故得六根虛靜。無復馳逸。由是根境不交。則定心自朗。內外湛明者長水謂深深寂照。寂照既深。則內徹源底。故入無所入。此皆就行陰空後。純是禪境。非由覺心所得。以有識陰。故雖深達十二類生受命元由。而曰觀由執元。猶是生基樞紐。此紐不與諸類相召。故於十方界已獲其同。亦由生滅既滅。唯一湛寂。此湛不動。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是為識體。以行破識。現。故云精色不沈。猶未消復。故云發現幽秘。此所謂識陰區宇也。

  △三識陰盡相。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承上行陰已破。諸類不召。已獲其同。此同即指識體也。生滅既亡。根塵不偶。雖則外無所入。內無所出。祇此六門。純一寂靜。而不能互相為用。以有識在。法執猶存。故須銷磨六門。蓋銷磨其同見。而非銷磨其異執也。異執始亡。即能會六歸一。同見若泯。乃能即一即六。所謂合開成就。見聞通鄰。至此轉識為藏。全彰覺性。世界身心。內外明徹矣。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是為命濁。命濁即是識陰。今識破。故能頓超罔象虛無。原其迷覺成識。無明生相。無體虛妄。以為其本。

  △四識境差別。分十。初因所因執。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者。謂如來藏性。本寂本圓。此從生滅初亡。定力所現。非得本寂。故云未圓也。然亦能令根身合開。眾覺通?。入所圓元。蓋性識同體。但為生滅所覆。根境異生。今生滅已亡。圓元披露。信知根門無二。萬類是同。而無明之始相未捐。所知之細微終障。則所歸有路。托化成因。於真常中。妄有所依。即墮冥諦。娑毗外道。認阿賴耶冥然初相。為所歸因。此以有所得心。亡正知覺。不背而背。無因所因。枉自岐異。

  △二能非能執。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攬識為體。能生萬物。前以識為所歸。今以我為能生。此正大自在天所計。現無邊身者謂我能現起無邊眾生。妄執我能。而實非能。故曰能非能執。然既立能為心。則必成能事果。生大慢天。即能事果也。大慢即摩醯。不能謂能。故云大慢。智論雲。過凈居天。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凈居。號大自在天王。經律異相雲。色界二十二色究竟天。二十三摩醯首羅天。過五凈居而有八處。法華開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故知摩醯首羅過色究竟。別有一天。故云居色界頂。非色究竟。摩醯首羅。三目八臂。即大自在天。外道所宗。

  △三常非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前計識即是我。一切萬物。從我流出。此計我從識生。十方虛空。皆從彼出。彼為真常。我歸依處。以識為常。是現在生滅。計為常住。既迷無生之性。又惑生滅之心。非常為常。同於前計。成其伴侶耳。依識已非。計常猶妄。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計果。

  △四知無知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觀識有知。見一切萬物皆識變現。故謂十方草木皆為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為草木者。為擇有情無情。咸一知遍也。草木無知。執為有知。故曰知無知執。以無知為知。亦云倒知。清涼疏雲。經雲。佛性除於瓦石。論雲。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覺知。故應釋言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為性亦異。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涅槃有梵志姓婆羅吒。又有梵志名曰先尼。如來為廣說常無常法。涅槃常樂我凈。皆得正法眼。證阿羅漢。

  △五生無生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凈。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上言識陰若破。便能六門合開。互用清凈。此言根互用中。已得隨順。即於隨順中。睹此唯識圓融變化之境。以為一切四大。皆可發化。此未深達覺元。不知四大種從妄想生。本非常住。豈能發常住果。故曰生無生執。以修心之人。而反從物求效。真所謂顛倒化理矣。

  △六歸無歸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此於識陰圓明中。見生滅已盡。罔象虛無。計此虛無為依歸處。便欲隳滅群化。群化謂根身器界也。此即無想四空諸天。歸非所歸。故曰歸無歸執。舜若多空處也。以空為涅槃。祇成斷滅。

  △七貪非貪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識體圓常。非真常住。為行盡而顯。湛入合湛。誤以為常。已非明悟。更欲固身。同於精圓。貪留虛幻。久住塵劫。故曰貪非貪執也。固因已妄。趣果徒勞。成於虛妄。失正知見。阿斯陀此雲無比。古仙名也。

  △八真無真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緩。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識為命元。互通有連持之意。恐識滅盡。身受俱亡。故於此際。廣化欲塵。以自安隱。將欲復真。反留於俗。故曰真無真執。由此邪因。起塵勞事。吒枳迦羅欲頂自在天也。

  △九定性聲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凈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識為命元。體自圓明。故曰命明。此識圓明。自能分別苦集有漏。為粗為偽。道滅無漏。為精為真。以知斷因。成證修果。因感果應。此定性聲聞。更不前進。如來目為愚法。亦名上慢。纏空者為空所縛。迷違寶覺。同於無聞。為可深嘆。

,   △十定性緣覺。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凈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行盡識露。唯一清凈覺明。即於此處。安立涅槃。不知湛入合湛。非真涅槃也。圓覺而曰?心者。謂此湛明遺於妙用。故曰不化圓種也。諸緣緣覺。獨倫獨覺。定性緣覺。依教觀緣。但離緣生虛妄。名為解脫。定性獨覺。不隨佛教。獨居山野。觀四時榮枯。即立究竟涅槃。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雲。佛言。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為善知識。唯除聲聞非善知識。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薩回入小乘。一切破戒邪行之人。不能障於菩薩佛道。聲聞緣覺以世諦無我。復無煩惱。以是智故。能令初學菩薩入於聲聞教道。非菩薩善知識也。又華嚴十種魔業。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乃至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向涅槃。離欲清凈。是為魔業。菩薩當速遠離。勤求佛業。以是故聲聞緣覺亦隨魔數也。

  上四識境差別竟。

  △五結令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然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前八誤入魔外。後二安於二乘。所感禪業若終。一墮泥犁。一窮增進。詳究其由。各以所愛先習境界現前。頓生魔見。眾生福慧有限。狂發中途。如來知見無邊。心難究竟。所賴大覺冥加。禪那懸示。初心發明。無上覺心。不落境界。隨緣觀察。二三岐路。豈濫真修。但使愛見不生。可知初終無二矣。

  五十陰中。皆禪那用心交互。自宜初淺後深。經中色陰初入禪那。止有禪境差別。未遭魔擾。故自受陰以後。禪那漸深。乃有魔事。此在魔驚懾。惱亂三昧。所不能免。然細觀後陰魔境愈粗。禪者之失意亦益下劣。又疏於色陰之初。所釋經文。一一發揮見性。極於精到。見性既精到。則禪那漸深。自宜性體穩煉。即有魔境。亦宜微細。不應更見狂盪。曰。五十禪那差互。實兼發明初心與未發明初心二種。故聖意互為詳略。夫初心發明。方入禪那。則根本之智宜明。疏宗此意。特於經文所有欲發者。皆極披悉。蓋以便初心覽義覺察。此所為宜詳也。詳於初心。則漸入深禪。魔事不擾。此宜略即在宜詳中默為消停。若未發明初心。而但依定破陰。則三昧所醉。必生異見。自魔他魔。各於禪那漸深。境界彌露。故經獨於破後陰時。倍加搜剔。此為未發明初心者。使知隨處省察。若已發明。則根本智明。差別亦究。此於發明者宜略。故於未發明者之宜詳也。人但見其詳於魔境。粗獷迭見。而不知聖意乃有所屬。至於二乘未破識陰。但阻前進。余皆淪墜。此豈已發明者猶有岐路乃至於此。互觀當自無疑爾。

  上五識陰竟。

  △六總結陰盡。以成金剛乾慧。果地圓滿。以勸進修。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此以佛之知見。囑累現前大眾。專為後世保綏身心。無墮岐路。如來慈旨深切。凡有斯道之責。所宜仰體矣。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此於結五陰。而並溯五十五位。以歸重干慧。如是正指破陰法門。三世如來。無有不從破陰而得成無上菩提也。故下乃顯識盡之效。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金剛乾慧。蓋在識破之後。乃能證入。則五十陰中。皆由禪那逐陰研審。至於識破。方始圓現。故知此干慧。同於華嚴最初發明。究竟不別。所有後位。一時俱徹。而亦不礙行布。不言頓超。此頓超乃在識破。證悟同時也。或謂從三漸次。已得干慧。然後破陰。不應陰中魔見。精粗俱備。愚謂五十陰中。不論先已發明。與未發明。總悉禪境差別。以便行人洗心。若到識破。亦不論先已發明。與未發明。皆得頓超。蓋由功極而證。不同利根。直獲本心。便與佛齊。蓋理頓事漸。更須歷位。但異藏通。一位不知一位耳。圓明精心。皆言果體。發化則果上妙用。前雲十方皎然。如凈琉璃。內含寶月。猶是因中。此乃實證果德。無別體用。黃金增色。更自一翻境界也。妙莊嚴海謂福足。圓滿菩提謂慧足。歸無所得者般若雲。我於然燈佛所。無有一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此可知一切眾生。已證圓覺。是為真語實語矣。

  △七再結洗心剔邪。以遵垂範。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此更再三丁寧。當依先佛因中所用定慧均等。覺了微細魔事。使諸心魔天魔。一切鬼神。同時銷滅。諸上中下根。俱無岐路也。若諸末世以下。又為愚鈍眾生。樂修三昧者。恐同邪見。猶令誦持書寫咒心。以相保護。如來慈誨。最深切矣。

  上八揀陰魔竟。

  △九明陰銷次第因界邊際。分二。初伸問求示。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複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前五陰中。皆說妄想為本。承此復開名目。又問除陰頓漸。與五邊界。於此詳盡。則行者心目清明。於禪那中。微細覺了。慶喜可謂濟世慈航。無遮悉檀。豈可言喻。

  △二如來正答。分五。初顯真出妄。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凈。非留死生。及諸塵垢。及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性覺妙明。元無生死。及與色空。顯一切生死色空。於性覺上。無因妄起。知妄無因。因迷自有。立因緣性。已為虛妄。更惑自然。重複虛妄。故曰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想計度也。知妄所起者是知覺體無性。妄動發業。而有轉現。夫覺體無性。則妄動亦無。乃至轉現。及與現前根身器界。於覺自心。如幻如影。故曰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因緣既非。更何對待。而說自然耶。益信五陰亦本無有。皆是妄想自有自無。於菩提心。未嘗搖動也。

  △二示五陰本因。分五。初色陰。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父母交合。精血流溢。是父母先在想中。汝心若無此想。則必不來父母想中傳命。所謂同想成愛。三處和合。而成此體也。體既想生。則全體成妄。想酢口涎。想登足酸。此見虛妄通倫。堅固者憎愛想中。最為堅固。色相質礙。亦有堅固之義。

  △二受陰。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由因真受酸澀。故知受能動體。違順即苦樂二受。現驅馳者亦為受能動體也。虛故領納。明故了味。皆盡受妄之態。

  △三想陰。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此舉色身常為念慮所役。以顯想陰融通。遍於形體。通於寤寐。全體覺心。妄情搖動。眾生迷中。真不能自覺耳。

  △四行陰。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行陰密移。當人不覺。如甲長發生。氣銷容皺。皆密移不覺之中。非汝體遷。是真無覺正顯全體是妄。微細幽隱。自非想盡。極難披露也。

  △五識陰。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精明恆湛。此在已滅生滅所見如是。以有串習。念念受熏。似湛非湛。昔見復睹。驗憶持之宛然。非關故憶。亦非可忘。此明記憶持。為其識性。非汝六根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停。蓋識盡而後六根合開。非六根合開而後識盡也。夫六根本非隔絕。為識所分。即當生滅已亡。而細微記憶。猶存膠滯。故必識盡始圓耳。同此見聞覺知。未經反源。雖現前湛了。而一分罔象。如隔縠紋。所謂微細精想也。

  上二示五陰本因竟。

  △三示因界。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因妄得陰。陰受想成。此結五陰。而起下陰界也。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前問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此乃答因界也。蓋五陰無界。相因成界。如色因空。成色邊際也。故知色真盡者。空亦俱盡。乃至湛入盡者。合湛亦盡。夫識旋生滅。而入湛明覺體。則入與合。皆識邊際。非為識盡也。以此而知性覺妙明。非分別之所能詣耳。

  △四示悟除頓漸。

  此五陰元。重迭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迷藏為識。乃有一切見相發生。故曰生因識有。若知因識。則一切內外所有生相。俱無分別。分別既無生相隨滅。故曰滅從色除。禪者發明自心。見本覺性。唯一覺性。更無餘事。則一切色性。即是覺性。一切受想行識性。即是覺性。非色非空。不觸不離。無記無忘。不生不滅。無有湛入。無合湛者。唯一覺性。本來如是。同於未悟。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也。然華嚴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三賢十聖。次第證修。一念不生。知非別有。六根互用。應亦有時。目前物象。非境界之可思。界外塵沙。信因中之有待。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耳。

  △五結令傳示。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此囑阿難於陰中。深悉妄想根元。使心精詳。善為消息。然後傳示末世。令達虛妄。反於真常。五蘊之色心有盡。三界之火宅難安。本有涅槃。莫隨生死上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分二。初本經流通。分三。初集福勝。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較量福勝。無過財田心而已。今財滿虛空。財勝莫過也。微塵諸佛。田勝莫過也。供養承事。心無虛度。心勝莫過也。以此三勝。盡施之量。復引七錢施佛。報轉輪王。以劣較勝。總見其福之不可具說耳。

  △二銷罪勝。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又較量罪逆。亦無過四重十波羅夷。有一於此。豈免泥犁。一身全具。阿鼻何盡。其人能以一念將此法門開示末學。其罪立銷。轉苦為樂。轉罪為福。比前施人。千萬億倍。至不可說。總之福大有盡。罪重終窮。而此佛心。過於虛空。圓裹三世。經以示人發明根性。盡聞空覺。此豈罪福之可抑揚。故雖一念回光。已同本得。而況以眾生為己任者哉。

  △三遣魔勝。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此更丁寧誦經持咒之所獲益。而終歸重於依教行道之免魔業。如來屬望初心。無非此一大事因緣。恩大難酬。凡有心者。所當??勉。

  上初本經流通竟。

  △二諸經流通。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文殊所問經雲。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凈。不為取著利養所染故。二所說清凈。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凈。即說益故。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十

  音釋

  殫

  (丹上聲盡也)。

  熠

  (音揖盛光也)。

  霰

  (音線)。

  搜

  (音搜索也)。

  褫

  (音恥奪也)。

  魑

  (音痴)。


推薦閱讀:

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至卷二十)(嘉興藏A135)
嘉興龍之夢悅庭地址在哪裡?價格是多少?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嘉興藏B003)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第五之一至三)(嘉興藏B01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嘉興藏B030)

TAG:嘉興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