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文義——繼承傳統 發於性情
戚文義,筆名:戚文藝。山東沂南人,1959 年 3 月出生,1978 年入伍到北京,在解放軍總參謀部機關服役期間,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 師從張立辰教授學習花鳥畫。結業於中國美協首屆花鳥畫高研班,受教於郭怡孮,霍春陽等教授。曾連續 5 年參與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的教學研究。作品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中國書協、國家畫院展覽並多次獲獎。現為北京淵林畫院畫家、城陽畫院副院長、青島市市北區美協副主席、青島藝文書畫學校校長、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部分展覽作品有:
2003年《明月如霜》參加第17次新人新作展。
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獎。
2005年《翌雪》參加首屆中國畫寫意畫展。
2005年《虛心勁節雪霜中》參加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6年《高節凌霜》參加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畫展並獲獎。
2006年《翠雪》參加「黃河壺口贊」全國中國畫提名展並獲獎。
2007年《幽蘭吐秀喬林下》參加「中華情」全國美術作品展並獲獎。
2007年《雪霽復朝陽》參加200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繼承傳統 發於性情
——讀戚文藝花鳥畫有感
(文/丁雪峰)戚文藝是一位以竹子為主要創作題材,其它題材為輔,進行形式、語言、美感探索並勤於創作的畫家。畫風不同於古人,也不同於今人,對藝術的追求有著自我清醒的認識和思考。
戚文藝的作品體現出他對傳統的研究與繼承。他用極大的精力研究中國歷代寫意花鳥畫傳統技法、虛谷、吳昌碩、鄭板橋以及近人潘天壽、張立辰的作品與筆墨技法,使他不單獨領悟了大師們的技法與獨特的形式語言,更主要的是在研究中掌握了大師們面對自然的心境與「神遊物外」得意忘形的精神理念。使他明白了以自己的藝術理念把握對象的方式。他竭力把自己的創作置於主觀精神表達的層面上,在「主觀」與「客觀」之中遊刃有餘。就此而言,戚文藝以竹子為題材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情感與詩性的傳達。
戚文藝善於在尋常自然生活中發現美,他善於觀察,用其獨特的審美眼光在紛紜繁複的自然現象中,提煉出獨特的形式美、結構美與筆墨美。在簡約、歸納、誇張、變形中,竹子的「形」並未被完全打散和摒棄,他以刪繁就簡,重構組合的手法,在虛實、明暗關係的處理中,襯托出由毛筆書寫並用清水沖化的竹桿及其枝葉。不難發現,在筆與墨,墨與水的結合中,他演繹著複雜的筆墨構成了黑、白、灰色彩的豐富變化,以審美的自律性,精神屬性與物化的竹子相契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獨具精神內涵的形式與語言。
可以看出,經過對傳統與自然物象的研究與提煉,戚文藝的花鳥畫漸入佳境,並已體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他的近作更加註重文化氣息與精神底蘊,以他自己獨特的形式、筆墨表達內心的詩意感受。他大膽地在熟宣紙上畫寫意竹子,並體現出應用自如、水墨淋漓的感受。寥寥數筆勾勒出竹枝疏密橫斜的穿插,在書法用筆中顯出一種蕭疏的韻致,竹葉綴滿疏枝,隨風飄動,用水衝出的乾濕濃淡形成頗富形式意味的節奏、韻律,體現出作品的內在之美,使作品在整體上傳達的清淡、隨意的美感氣息。
在用筆的書寫性中,尋找情感的感覺,並以乾濕濃淡變化的線條書寫竹子的枝桿,在疏密穿插中,造成空間的分割、層次、而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等技法運用產生含蓄之美。這其中,尤見出畫家對水的應用以及作品的整體感的控制,使作品在有限中顯出無限,在無序中呈現有序。
顯然,在戚文藝的作品中,強調並關注「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藝術理念,在繁、滿、密、艷的嘗試之後,他的創作呈現出一種疏淡、典雅的特點,筆墨日益顯現出不經意的率性和含蓄、氤氳多變的感覺,然而,一切又都是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戚文藝的作品,不拘於客觀物象,一任主觀抒寫,去展示作者的獨特感受與物象的內在精神。並且他的作品,重氣息、重布局、重疏密、重意趣,故而其作品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
藝術之路,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戚文藝勤奮好學,幾十年來如一日,不斷耕耘,終於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格調,我們祝賀他的成功。
來源: 中國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