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基礎:人際關係

心理治療的手段很多,但是它的內涵和核心並不複雜,這篇文章就詮釋了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耐心讀完文章,也許你就能在生活中慢慢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了。記住三個目標:不評判,不包辦代替,不偏依。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新的、親密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下面,就這種關係的三個方面作簡短的說明和討論。一、新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說,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表現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或者,反過來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之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表現。與此類似,所有精神障礙都表現有人際關係障礙。甚至可以說,人際關係的困難和麻煩愈多愈嚴重,精神障礙也就愈嚴重。如前述,精神障礙是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發生髮展的,也只有通過人際相互作用才能促使精神障礙患者走向康復。長期不愈的神經症病人和人格障礙患者與他們的重要關係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早已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心理治療者不能重複病人已有的人際作用模式。其所以要新,就是這個道理。假如精神障礙患者能夠藉助於已有的人際關係解決他們的心理困難,心理治療作為社會分工的一種專業便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順便一提,藉助於已有的人際關係而使精神障礙走向恢復的實例確實有,並且絕非罕見。不過,這多見於所謂反應性的或為時短暫的精神障礙。例如,在學校生活中或者在工作的環境中受刺激而發生精神障礙,病人回到家中「休息」,不久病情便走向恢復。這裡,與其說是「休息"的作用,毋寧說家庭成員與病人之間的良好關係起了主要的作用。新的人際關係有三個基本要求:(一)不批評長輩普遍地喜歡批評、訓斥他們的晚輩,尤其是父母,有時批評、叨嘮簡直沒完沒了,還喜歡算舊賬,嚴重者非打即罵。這在我國比西方發達國家更為普遍而嚴重。長輩,尤其是手裡握有大權的長輩,對於已成年的晚輩往往也擺脫不了這種關係模式。這是形成神經症和人格障礙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根源。心理治療必須從根本上扭轉病人的這種人際關係和反應模式。神經症病人和人格障礙患者往往是不恰當批評的受害者,他們親身的經驗使他們很難接受批評,更難於經批評而改變他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模式。可以斷言,聞過則喜和從善如流的人根本不需要心理治療。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難道還缺少批評么?口頭的、文字的、圖畫符號的、影像的等等形式的批評,比比皆是,何需再專門訓練出一批所謂心理治療者來從事批評呢?舉個例子。病人抱怨說:「我的母親不理解我,也不關心我。」維護母親利益的「義勇軍大隊」一聽這話就火了:你媽把你拉扯到這麼大,一把屎,一把尿,容易嗎?你已經是快20歲的人了,你理解關心你的母親嗎?你替你母親做過些什麼?你母親的困難,她為你操碎了心,你恐怕想也沒有想過!一開口就是抱怨,怪母親不理解不關心,捫心自問,你良心何在?如此等等。這些話脫口而出,大家都會說,並且也理直氣壯,可起什麼作用呢?假如心理治療者對病人也說這麼一套,有可能引起病人的反駁;當然病人也可能默不作聲,甚至點點頭。但不論怎樣,這絲毫也無助於解決病人的心理障礙,而最可能的結果是,病人下一次再也不找這樣的「心理治療者"了。我們所說的不批評,不僅限於口頭上不批評,而且要求心理治療者在內心持不批評的態度,即所謂非批評性態度(non|.Criticalattitude)。不僅不批評,還要求心理治療者去理解病人,理解病人的抱怨所由產生的全部事實經過和每一次事實發生當時病人的內心體驗。這就是所謂澄清(clarification)這一心理治療技術和概念的內容。批評和教訓很容易引起病人的反感,甚至敵意,至少也會使病人感到不被理解和委屈。抱怨母親,表明病人和母親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困難和障礙,病人因此而苦惱甚至構成癥狀。上面那一段教訓病人的話只能使病人感到,他(她)又碰到了一位跟母親相同或類似的人,病人很容易把對母親的情感轉移到心理治療者身上,這就是所謂負性移情。可以肯定,負性移情是非治療性的。心理治療者對上述病人的抱怨之一種恰當的反應是:你的苦惱,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和你一樣,也需要母親的理解和關心。這話看似簡單,其實含有深意。它把「抱怨」變成了「需要",這在心理治療中叫做reframing(把病人的言語、觀點和態度加以「『再構造」或「重新制訂")。這種技術不但把消極的東西(如「抱怨")變成了積極的東西(如「需要」),並且可以爭取到共同的語言(治療者和病人之共同的「需要」),還可以進一步商討並促使病人思考:我的需要(母親的理解和關心)沒有得到滿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何才能使我的需要得到滿足呢?一般地說,抱怨者照例並不明確自己的需要,正如荀子所言:「自知者不怨人。」或者,雖有所知卻並不用堅持一貫的有效行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病人往往禁忌多,顧慮多,怕挫折與失敗,怕犯錯誤,怕丟臉等等,所以只好怨天尤人,推卸對自己的幸福和苦惱的責任,迴避內心的現實。非批評性態度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在心理治療中要堅持這種態度極不容易,這是由於我們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親人和朋友之間,批評是經常發生的,是極普遍的經驗,也是極普遍的一種行為模式和反應模式。病人所訴述的都是過去的事(不是此時此刻發生的事)。如果我們希望病人做到不後悔,既往不咎,那就只有治療者本人已經牢固地確立了對自己不後悔、既往不咎的態度,才有可能。要改一變別人,首先必須改變自己。治療者在與病人交談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所體現出來的待人接物的作風和人格特徵,較之說服教育要無比地強有力得多:心理治療發展史已經反覆證實,單純擺事實講道理對神經症和人格障礙是幾乎不起作用的,,有時還可能起不良作用。頗值一提的是,醫生這種職業很容易使治療者持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並且醫生常常不覺察到自己這種態度。(二)不包辦代替我國傳統文化要求子女孝順父母,也賦予父母在子女面前具有絕對權威。現在雖然不特彆強調這些了,但父母要求子女「聽話」,還是經常可以耳聞目見的事實。在行政系統中,上級與下級的關係,往往也深刻地打上了這種親子關係特徵的烙印。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父母對子女(尤其是未成年的子女)採取包辦代替的教養模式是十分普遍的。這是我國許多人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社會文化根源。因此,在心理治療中,新的關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不包辦代替。這主要是指不代替病人作抉擇、作決定。道理也很簡單:包辦代替不能促進病人成長(獨立自主,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動員個人精神資源的潛力),而只會助長病人的依賴性。順便一提,依賴性是神經症病人最重要最普遍的弱點之一,是使病人陷於不能自拔的痛苦和困難處境之重要主觀因素,是阻礙病人走向健康的一塊巨大的絆腳石。神經症病人最常向醫生提出的問題之一是:「我該怎麼辦?」應該做的和喜歡做的二者嚴重分歧對立,是神經症性心理衝突最常見的表現形式(詳見第二章)。有一次,我和病人首次晤談,交談一段時間後,我對病人說:「你是不是感覺到,你說話喜歡用應該這兩個字?"病人沉思了一會兒,大有所悟地對我說:『『你說得很對,很深刻,你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毛病的關鍵。,』接著又談了一些時候,這次治療性談話不得不結束了。大夫希望病人回去後就此次談話內容再仔細回顧一下,深入思考思考。可是,病人在臨別前仍說了這麼一句:「大夫,那麼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說完.我和病人不約而同地都笑了起來。可見,這「應該』,的意識如此根深蒂固,絕不是一次有所領悟就能解決問題的。對於這種類型的病人,治療者不僅切忌包辦代替,甚至在一定的治療階段中,連提示性的忠告也以少提為好。父母的教訓、斥責甚至懲罰使病人從小發展了牢固的「應該感」,而個人需要和興趣愛好受著壓抑,對父母包辦代替形成了依賴心理。因此,治療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幫助病人弄清楚個人究竟有些什麼需要。個人精神上的需要,本人卻不清楚或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幫助病人的方法是啟發病人思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即使是行為治療,如果新的行為設計與病人個人真正的需要沒有多少聯繫,行為治療者如果不尊重病人的主動性(如代替病人制訂行為矯正的細節),就是暫時有效,恐怕也很難持久;或者,一種適應不良的行為消失了,另一種適應不良的行為又接踵而至。(三)不偏依(unbiasedattitude);A.弗洛伊德(1936)說得十分清楚明確,治療者對病人心理之諸要素(諸方面)要保持等距離立場(equidistantstand)。也就是說,對病人內心世界衝突著的各方保持等距離,絕不偏向任何一方。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跟我們日常待人接物(尤其是處理比較熟悉和親近的人際關係)時的態度大不相同。所以,專業心理治療者需要特殊的訓練。得不到專門訓練的治療者必須在實踐中按標準教科書和指南書對自己進行磨練,嚴格地自我訓練,盡量避免把對親友的態度帶進治療關係中去。舉例說,病人既想離婚又不想離婚,十分苦惱。治療者對這樣的人生大事不可能沒有他確定的道德觀和主張.但對病人心理衝突的雙方卻必須保持中立。中立態度之所以必要,是為了避免糾纏於具體的利害衝突;而且只有中立的態度.才能使交談和討論逐漸深入到病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深層中去。離婚和不離婚的衝突,作為一種長期不能解決的神經症性心理衝突,總是更根本的生活態度甚至性格衝突的表層表現。患得患失之心太重,是完美主義人格特徵的一種表現,是深在的不安全感的顯現;或者,病人與配偶的衝突情感只不過是未成年前對父母的兩價性依賴(ambivalentdependence)一既在情感上強烈依賴父母,同時又對父母有同樣強烈卻往往是深埋的不滿,甚至怨恨---的轉移。有一位從事「心理諮詢」的婦聯幹部,當來訪的婦女訴苦說,丈夫有外遇,不理她,她實在受不了(說時往往痛哭),同時,她又實在不願意離婚,這位「心理諮詢者」照例對來訪者曉之以大義,說不想離婚是未能擺脫舊道德的精神枷鎖。這位「心理諮詢者」極力教訓來訪者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等等,甚至說「這樣背信棄義的丈夫,還有什麼可留戀?"這位「心理諮詢者"是位很不錯的婦女工作幹部,但是,這位婦聯幹部並不是在做「心理諮詢」;她是從婦女解放運動的角度對來訪者進行宣傳鼓動,要求婦女掙脫舊道德的精神枷鎖,她是在做社會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這位「心理諮詢者」既違反了不包辦代替的基本要求,也違反了不偏倚的基本要求。對於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工作者來說,我們在體會來訪者因丈夫不忠於愛情而痛苦的同時.還必須同樣努力地去深入體會來訪者對丈夫忘不掉也難以捨棄的舊情。只有對衝突的雙方有同樣深刻的投情的(empathic)理解,才能說是對來訪者痛苦的心理衝突有較全面的理解,也才有可能深入下去理解表層夫妻關係背後的深層次的衝突,甚至性格衝突。只有來訪者對自己的心理有了深入的理解,她才有可能作出恰當的抉擇。必須明確,求助於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人,目的在於擺脫痛苦的心理困境,而這種相對持久的內心痛苦是心理衝突的體現。如果一個人已經決定離婚,或者離婚能夠使她從困境中擺脫出來,那麼,最能給她幫助的人不是心理治療或諮詢者,而是律師。律師將幫助她如何離婚(協議離婚,還是向法院起訴),幫助她爭取到最大的利益(如子女撫養權,家庭財產應得的份額等),把損失降低到可能的最低程度。對處理這類問題,律師可以提供最佳幫助,而心理治療或諮詢者卻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的知識能力來滿足求助者的要求。這個例子也可以使我們理解,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有它特殊的服務內容和方法,不同於一般教育工作,不同於職業諮詢,也不同於有關婚姻、知識產權、遺產、名譽權等等法律糾紛的諮詢。不偏倚的原則,雖然源於心理分析治療,但是,它對其他心理治療也是同樣適用的。以上三條只是基本的要求,並不能包括一切。但即使是這三條,要真正做到,在根本態度和理論上都有深刻體會,確實很不簡單,也不容易。這就要求心理治療者在理論學習和治療實踐中不斷提高。在治療中犯錯誤,是難免的,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重要的是每一次治療後,我們都必須作記錄,進行回憶思考.總結經驗教訓。這樣,我們便會減少錯誤而逐漸成為成熱的有豐富經驗的心理治療者。二、親密的人際關係親子關係是人類為數不多的若干種親密關係之一。如果恰當地加以利用,父母親便能夠成功地教育子女健康成長。如果親子之間缺乏親密感,子女的成長便難免出現各式各樣的麻煩、困難或障礙。再者,如果父母親在角色扮演上步入了誤區,子女的教育也容易遇到困難。能夠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經常為小兒子不聽話而苦惱,優秀教師卻教不好自己的子女,問題往往發生在所謂角色混亂(roleconfusion)上面。多年戎馬生涯的將軍養成了對下級發布命令的習慣,如果他把這種行為模式搬用到兒子身上,並非戰士的小淘氣當然不聽指揮。做母親的優秀教師如果望子成龍之心太切,對兒子要求太嚴,仁慈的母親便有被擠到第二位的危險;而一旦親密關係受損.母子雙方的情感都會遭到傷害;而情感出了故障可以使教學法被歪曲、被濫用,兒子也容易由於母愛受損而感到委屈,從而妨礙學習之正常進行。不少兒童少年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而老師的倡議或教導卻像「聖旨」一樣,絲毫不走樣地得到堅決認真執行。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人際相互作用之有效性和有益性在多麼大的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之間的關係。心理治療的實踐已經反覆證實,治療者與病人之間的個人性的親密關係可以對病人起巨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然而,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一般地說,不是短時間可以發展起來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心理治療療程也就是發展關係的過程。任何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俗話說,別久情疏。套用關於學習的古訓,我們也可以說,親密關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即使心理治療者已經和病人發展了相當親密的關係,也不可掉以輕心,從此疏忽大意。如果這樣,已經建立起來的關係也會衰退,療效便會出現反覆。舉一個實例。一位高中三年級學生訴苦說,一年來感到學習十分緊張,幾乎體驗不到輕鬆愉快是什麼滋味了。同時,上課注意力很難集中,即使勉強集中也不能持久,經常感到思緒紛紜,不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因此,學習效率急劇下降。此外,他還感到頭上像戴著個沉重的鐵帽子似的,十分難受。尤其糟糕的是,晚上躺下後久久不能入睡,白天則感到精神不振。醫生聽了這些主訴後,首先想到的是,病人正在經受著壓抑造成的苦惱和困難。顯然,治療的首要任務是去壓抑。因此,醫生以隨便聊家常的方式和病人交談,了解學習和家庭的各種情況。病人很快談出了他的心裡話。他家住在中關村,他家所住的公寓里全是高級知識分子,他的父母親一為教授一為高級工程師。據他說.這一帶家庭的子女大多數高中畢業後都考入北大或清華等名牌大學。他從高二起,開始為高考而擔心。他說,如果考不上大學,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還給他父母親丟臉。說至此,病人忍不住掉淚了。為了高考,病人兩年來放棄了一切娛樂活動,連電視也只看「新聞聯播」(這也是為了高考考政治作準備)。病人讀初中時對文學頗感興趣,但升入高中以後,由於父母的勸告,不再閱讀任何課餘文藝讀物,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數理化和英語上面了。不難想像,拋棄原有的興趣愛好,迫使自己集中精力於並不太感興趣的科目,這對一位少年人來說,要求多大的意志努力去加強壓抑。擔心對不起父母,給父母丟臉,更是火上加油,使病人不得不傾注全力以加強壓抑。他承認,在初中本來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這兩年幾乎變了一個人。』一次輕鬆的交談和一般的支持性治療,使病人頗有一些如釋重負之感。醫生寫了一張條子,建議一周之內在病人父母認為合適的時候陪伴病人同來門診。第二次門診時,醫生先分別與病人及他的父母交談,然後四個人一起交談。這次談話很成功。病人的父母親理解能力強,也很通情達理。他們二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相同的態度:兒子即使現在休學,高中不畢業,不再念書,也絲毫無損於父母的面子;事業上的成就高低,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並不單純決定於是否大學畢業.瓦特、愛迪生、法拉第,等等,都沒有上過大學。父母還向病人表示歉意,說他們錯誤地「好心辦了壞事」,其實,學文和學理工同樣可以對社會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如此等等。這次會談使病人心上的愁云為之一掃。他說:「好久了,沒有像今天這麼輕鬆過。」兩個月以後,病人寫信告訴醫生,他經過短時間休息後一切都恢復了正常,學習勝任愉快,也有了適當的文娛體育活動;至於高考,他認為考得上當然好,考不上明年再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這位病人總共接受了四次治療。正如E.FrOMM(1980)所說,如果心理治療者不能為病人提供或創造一種隨便而寬鬆的交談氣氛,那麼,多麼高明的技術也是不起作用的。上面的例子,病情比較簡單,病人人格相對健康,再加上父母親的密切配合,這些都是產生良好療效的重要因素。但病人感到醫生對他很親切,理解他的難處,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於病情複雜、病程長的病人,尤其是病人人格很不健康甚至有人格障礙,發展親密的治療關係往往很不容易,但也更加重要。下面,就有關親密關係的幾個關鍵性概念作簡短的說明。"接受"病人是發展關係的前提。所謂接受,指寬容病人的短處和缺點,同時又重視和欣賞病人的長處和優點。對於優秀售貨員來說,凡是走進商店的人都是顧客,一律熱情接待,即使他逛了個遍什麼也不買。這是無條件的接受之一個很好的比喻。心理治療者更是如此,即使病人性情古怪,難於接近和交談,也必須真誠地接受。治療者無條件地接受病人,有可能促使病人也逐漸接受治療者。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互相接受。"理解"的操作定義是,治療者把病人說的話用自己的語言再表達出來,並得到了病人的認可。用一套讓無法反駁的道理迫使病人點頭,不僅不能算理解,而且是與道理背道而馳的。「尊重」意味著把人外在的屬性(如美貌、學問、才能、財富、地位、權勢等等)擱置一旁,而把人作為有內心體驗、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存在(dasein)去對待,也意味著把病人作為有個人獨特性、獨立自主性的人去對待。通俗地說,我為什麼尊重你?沒有什麼特殊理由,只是由於你和我一樣,都是人!即使我一無所有,自尊卻是命運所無法奪走的。正因為我尊重自己「這個人」,所以我也就很自然地尊重你「這個人。我們可以同情、憐憫一條狗或什麼別的動物,我們也可以喜歡某種所謂寵物,但我們不可能尊重一隻動物。同情心是必要的,但它絕不能取代尊重。一般地說,神經症病人有自卑心理(詳見第二章),這是由於幼年未能滿足被人尊重之需要的結果。因此,尊重神經症病人,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心理治療作用。「投情」(empathy)的定義是,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identification)。通俗地說,投情指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力圖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裡去,不作任何判斷和評價,去體驗病人的體驗。應該承認,人們的投情能力差異是很大的。投情能力太低的人從事心理治療是困難的。人們常說的「善解人意」,跟投情的意『思很接近。必須將援瓣(projection)(詳見第三章)嚴格區別於投情。一般地說,投情與投射之間存在反比關係。投射最常見的例子便是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小人之心,幾乎人皆有之,只是有人敢於面對勇於承認,有些人卻死不認賬罷了。既然不肯承認自己有小人之心,這小人之心便只好硬扣在別人頭上了,這便是投射。心理治療者有投射,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要緊的是得有自知之明,很快就能覺察到自己在投射,這樣,便能自覺地防止投射對心理治療的干擾。投情也可解釋為二人具有「共同的體驗域」(commonfield0fexperience),即俗話所說的「想到一塊兒去了」。舉例說,如果病人身體不適的訴述還沒有說完,醫生便急於打斷病人的話,改而詢問病人別的問題,那就與病人缺乏「共同的體驗域",也談不上什麼投情。因身體癥狀而苦惱且顧慮重重的神經症病人,往往深恐醫生不重視他的訴述,擔心醫生嫌他羅嗦。對於這種病人,醫生應該採用兩種措施:(1)向病人保證有充足的時間供病人詳述他的癥狀和病史,如果一次談不完(因時間有限,還有病人在外面等得著急),下次再談,暫時忘了說的,以後補充,只要病人願意,有的是機會。(2)專心、耐心而且關心地傾聽病人的訴述,並且做記錄。為了使病人放心,醫生在聽完後可以把病人的病情複述一遍,使病人相信醫生確實已經聽進去並且記住了。這對於以身體不適為主訴的神經症病人,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如果醫生對病人的癥狀漠不關心.怎麼能使病人對醫生產生信任呢?親密關係究竟發展得怎樣了?醫生切不可持主觀主義的觀點,即自認為友好、熱情、關懷等等,就算仁至義盡,以為在親密關係方面沒問題了。這是不行的。親密關係是否已經確立,要視病人的情況而定。就病人而言,如果他能毫無顧慮地暢所欲言,不論說什麼和不論如何說,他也不擔心會被看不起或被拒絕,他從治療者那裡得到幫助並不感到難為情或欠了人情債,那麼可以說,病人感到他與治療者的關係是親密的。顯然,親密的關係不僅有助於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病人,它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強有力的治療。也就是說,親密的關係本身可以緩解癥狀,減輕病人的痛苦。三、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也許,恩愛夫妻是世間最親密的二人關係,但是,親密關係並不一定是建設性的。有些恩愛夫妻幾乎完全生活在「二人世界」里,不關心任何第三者的禍福,甚至對第三者取拒斥或厭惡的態度,其極端的例子便是精神病學中所謂的二聯性精神病(folieadeux)。建設性這一關係特點,可以說是心理治療之目的所在,因此是不可缺少的。有時,病人依賴治療者,達到了迷信和盲目崇拜的程度。治療者歡迎病人依賴他,並因此而感到滿足。這種關係可以相當親密卻不是建設性的。建設性意味著,二人關係促進病人的自我理解,增進病人的自尊、自信和獨立自主精神,以及有利於潛力的發揮,病人能夠把他與治療者的關係以及發展關係的經驗成功地應用於其他人際交往之中。精神障礙病人的真正進步總是包含著病人態度之某種轉變。神經症性態度主要有:依賴;自卑(與優越感好似一對孿生子);完美主義傾向;渴求被愛而不主動地去愛別人;對自己不接受(表現為否認、迴避、借口、自我苛求等);對別人有攻擊性(表現為敵意、好挑錯好指責、怨天尤人、嫉妒等)。從效應上說,如果人際關係促進了上述態度的轉變,那麼,關係便是建設性的。為了發展治療關係和產生療效,治療者的態度是根本性的。對病人的體驗漠不關心,便不大可能對病人有什麼幫助。然而,強烈的助人動機可能使治療者急於求成或持急功近利的態度,這種態度容易助長病人的焦慮心情,當交談進行不順利時,治療者容易產生急躁情緒。人們公認,良好的治療氣氛是以病人感到輕鬆、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它對我們每個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母親或她的代理人的餵養和照料,新生兒便無法生存下去。這就促使嬰兒對母親產生依戀;。依戀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情感,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展的基礎。它通常在五六個月至九十個月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在一歲半至兩歲半達到高峰。如果不是孩子大腦或身體發育有缺陷或障礙,不出現依戀的原因便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母親或她的代理人並不愛孩子,很少接觸孩子,不愛撫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代理人更換頻繁也使孩子無法產生依戀。從來沒有過依戀感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為只顧自己而對別人毫無感情的人,也可能成為缺乏安全感或對人過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還可能成為具有破壞性和攻擊性的人,如此等等。孩子的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親子相互作用之中進行的。親子關係的質量決定著社會化過程是否順利、是否發生障礙或缺陷,也決定著社會化所可能達到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結構,是在學齡前即人生的最初幾年裡大體上定型眠當然,這在強大程度上也是親子相互作用的產物。馬斯洛(A.H.Maslow)所說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開始的幾年裡就已經存在。如果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滿足,精神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人格的發展也會出現障礙。對嬰幼兒來說,父母親的態度和行為應具有前後一貫性,這樣,他們才能有把握地預測未來,也才會有安全感。兒童基於昨天什麼行為被允許或得到讚許,他們便能推斷今天的什麼行為也會得到允許或讚許,他們對自己和未來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們必須明確,對兒童安全造成威脅的,並不是毒蛇猛獸,也不是自然災變,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負有養育責任的人的行為疏忽或失誤。如果父母對幼小的孩子缺乏愛護和關懷,孩子的安全感從哪裡來呢?如果孩子今天的什麼行為得到讚許,什麼行為受到制止,並不取決於父母的一貫態度,而取決於父母此刻是否頭痛或消化不良,取決於父母今天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決於父母打麻將牌的輸贏,那麼,兒童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童年深埋著的不安全感,是將來患神經症的一個重要根源。父母的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木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能發展無衝突的價值觀。很多青年人的心理衝突可以從父母教養原則的不一致那裡找到根源。一位大學畢業已一年的23歲的女孩子問醫生:「我現在該不該談男朋友呢?"交談得知,她的父母親一直向她灌輸這樣的思想:學生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學習好,自然會有人來找你,用不著發愁找不到對象。這位姑娘在大學四年之中,幾乎從來不跟男同學交往。參加工作近一年來,一遇男同事跟她交談,她就覺得不知說什麼好,感到無話可說,十分尷尬。這位姑娘雖然年齡早已成年,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還不如一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前面提到了幼兒依戀情感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就必須逐漸「放權",鼓勵孩子在家庭外與同齡人交往,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依戀的發展有兩種可能,一是獨立自主精神的發展,一是轉變為對父母的依賴。依賴是一種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點,神經症病人的很多苦惱、困難和心理衝突的根源就是依賴。我們必須明確,一個人從小到大,只有在於同齡人經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長輩羽翼的保護下長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學不會平等待人的精神。這一點在某些獨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過人際交往的實際經驗才能學會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單純靠父母的說教學會這些。在家中,如果有一個蘋果或一塊蛋糕,父母照例讓給孩子吃,這很容易使孩子產生特權觀念,似乎一切好東西理應由他一個人獨享。倒是在幼兒園裡,孩子可以學到許多在家裡學不到的東西。幼兒園的老師是懂得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使孩子學會人人平等的道理的。吃餅乾,每人四片,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分蘋果,每人一個,大小一個樣。正是這種生活實踐,使孩子們逐漸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樣,大家平等。其實,父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在家裡也完全可以進行同樣的教育,產生同樣的效果。母親可以有意選購一個大蘋果,回家與孩子分享,這不僅可以避免孩子產生特權觀念,還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親密感。這樣,孩子從小便會有「獨樂樂不若與人』』這種社會情感的萌芽,而不會成為自私或自我中心的人。有些父母大惑不解:我們對孩子確實是一片真心,關懷愛護備至,為什麼孩子越大越變得自私?其實,父母只要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例如,父母二人在談論機關里分獎金評級別時流露出來的自私心理,無意中卻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來客,父母用較次的糖果招待客人,把較好的留給自己家裡人吃,孩子會一點兒也不懂這個「道理"么?父母親本人庸俗不堪.買架鋼琴就想培養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這等便宜事!有些成人感到這個世界是友好的,他們的心胸開闊,與人相處一般不存什麼戒心,也樂意對別人投入情感。有些成人則相反,感到這個世界是敵視他們的,他們經常提心弔膽,或心存戒備,與人交往時從不敢敞開胸懷,怕上當受騙,好猜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往往根植於童年時代,是跟不同類型的親子關係相聯繫的。一般地說,父母是否善於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是否善於與孩子溝通,即同時也敞開胸懷讓孩子理解他們,是決定性的因素。孩子想吃巧克力,母親說:「不行,馬上就要吃飯了。吃了巧克力,你還吃飯不?光吃零食不吃飯,對身體不好。」孩子玩得正歡,父親說:「吵死了,真討厭,到外邊去玩去!」即使用耐心說理的辦法,態度也比較溫和,性質並沒有變,還是說服。任何兩個人,只要互相企圖說服對方,就會有一個勝利,一個失敗(一個成為有理者,一個成為無理者)。當然也可能誰也說服不了誰。總之,沒有溝通。親子之問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說服,而是溝通。孩子想吃巧克力,父母親首先要理解他有這種需要,也肯定他有滿足這種需要的權利,父母親甚至可以表達自己也喜歡吃巧克力(如果確實如此),這便是溝通。有了溝通,便有可能通過商量就解決問題的途徑達成共識。如果沒有溝通而採取說服的方式,不論父母說服成功或失敗,總有一方感受挫折,而挫折感的積累,必然導致親子關係不健康。要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促進子女健康成長,懲罰和過分保護是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必須妥善處理。這些將在第四章討論。對於個人來說,與父母親的關係對於將來走出家庭後能否與其他重要關係人發展健康的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也許,一切人際關係無不打上親子關係的烙印,這就是人類學家為什麼特別重視親子關係之研究的緣故。一個人如果在與父母交往中學會了溝通(善於理解別人也善於讓別人理解自己),他與同學、老師、朋友、同事、上下級等的關係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重要關係人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如果我們善於與他們發展親密的關係的話。當一位親密的重要關係人發生變故(如生離死別、關係劇變等)時,人際交往能力對維持健康的作用就容易看出來了。如果人際交往能力強,通常就會有另外的重要關係人來填補空缺,也就是說,當事人會迅速發展與其他人的關係,把親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當事人便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無法補償,很可能出現精神障礙。由此可見,人際溝通的能力直接決定一個人對精神打擊的承受能力。
推薦閱讀:

2018年4月14日基礎佛理共修資料 —【四聖諦 — 苦集滅道(2)】
六爻預測實戰寶典_總論篇-第一章、基礎篇02
拯救衣櫥大作戰|這些萬能基礎款,讓你穿出時尚新鮮感!
陳益峰:墳墓風水基礎知識
四柱八字算命基礎:十神,什麼是桃花,八字命理中找發財方法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治療 | 關係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