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祿堂形意拳學

形意拳學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凡例

上編

形意混沌開天地五行學

總綱形意無極學

第一章 形意劈拳學

第二章 形意崩拳學

第三章 形意鑽拳學

第四章 形意炮拳學

第五章 形意橫拳學

第六章 五拳合一進退連環學

第七章 五拳生克五行炮學

下編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學

第一章 龍形學

第二章 虎形學

第三章 猴形學

第四章 馬形學

第五章 鼉形學

第六章 雞形學

第七章 鷂形學

第八章 燕形學

第九章 蛇形學

第十章 鳥台形學

第十一章 鷹形學

第十二章 熊形學

第十三章 十二形全體合一學(雜式捶)

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體大用學(安身炮學)

序一

武力諸技術率皆托始達摩,而支分派別、真以偽雜,或利用而不良於觀,或上下進退善為容而用焉,輒窒因以致敗,則傳受其要也,拳法門內人言以太極為第一門,而世俗所傳綿掌、八極十二節,充其量不過一匹夫之所能。其專事吐納導引,若五禽、八段錦、造次敵至手足無措,又無以應變,唯形意體本太極,擴而發之,不窮於用,且年過可學,一介儒生下至婦人女子力無不可為者,而緩衣博帶無擇技之至者進乎道,而通乎神,佝僂丈人承蜩累五丸不墜,猶掇呂梁丈夫蹈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皰丁十九年解牛數千,刀刃若新發於硎,莊子固多寓言抑其遂無其事,而故為此倜儻以自快其所託也!書中所稱拳法大師郭雲深,某嘗聞其力能摧壁、又令五壯佼拄巨竿於腹,一鼓氣,五人者皆倒退於五六步外,撲地跌坐,顧終身未嘗以所長加人,隱死茶肆。孫君既為其再傳弟子,淵源所自,術業之精,不問可決也。往歲某見有寫本《五公山人》,新城王餘佑所著、刀法拳術心竊好之,而未暇錄福以存,曶曶今二十年,十三刀法已梓行,不復能憶其拳術,亶憶其主要曰:意、氣、力,而力不自力、他人之力皆其力,道在用藉,極其所至,可以撼山灑海,軒柱天地,凡意氣之所至皆力之所至。與今孫君所傳是不同出一原。抑原一而異其支與流裔?孫君當能知其所以然。凡所與游,倘有錄傳其書者,尚望轉以相告,勿秘藏也。

民國四年五月湘帆趙衡序 序二

夫人生於世,享大年康健之樂,莫不得之善修者也。在古有吐納導引之術,究不免逐偏詭正,聖人病之,今我中華昌運宏開環瀛之內,衛生之說溢焉,然殷憂所抱,恆見贏軀之士,枯形寡神,焦肌之童,瘁體多病,其故何在?實不知修身之道也。因思人生重於完玉,知養其身而不知其所由養,徒侈談衛身之說庸有濟乎?向嘗聞之先身而生者先天也,後身而生身後天也。先天之氣在腎,後天之氣在脾,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神發而運動,是知內五神臓之水木火土金之五氣,循環相生,隨天地陰陽五行之氣同周流而靡間,於以達諸耳目形骸者神發其智矣,通諸筋骨脈絡者精發其華矣,身體堅強靈明貫澈,非善為修持者安能知此。素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又曰:今時之人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又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是知人之材非同金石,若不善為修持,豈非夭折自取乎?頃者友人孫祿堂先生,持形意拳學示余,且詔之曰:能將此學參悟即可得此拳之妙,能將此拳練有粗得,即可獲無窮之益。余披展玩尋,漸悟一二,復請教於先生。先生曰:五行拳者生於無極者也,無極者乃人之無意想,無形朕先天極妙之主體,沖和之本始,太極陰陽動靜之初原也。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一物一太極,太極本無極,人之真元所從而來,靈明所從而抱,五行拳生於此而與之通,通則變,完全人身之陰陽而保此靈明者也。永人之天年,暢達人之血脈筋骨,欲從後天反先天而盡衛生之術者也。苟以異端目之遠矣,且練此拳非獨壯男,即老人童婦皆可隨便練習,有百益而無一害,雖以之強我種族可也,余因是言而悟是學,且識先生欲壽世作人,培中國強盛之基,先生之用意可謂大而遠矣!然則形意拳根於無極,能與陰陽合德,四時合序,迥非古時吐納導引之術所可同日而語,尤非今日之技藝家所可望塵也。是學也、先生得諸李魁元先生之口傳心授而淵源於宋代岳武穆之發明,遠創於達摩祖師,名雖為拳,實則為再造生人之秘鑰,壽育世界之宏規,武而兼道,文而不腐,可為至寶。先生手作既成,爰囑余為序,余恐負先生之意,是以不揣譾陋,聊贅妄語於簡端,非敢謂於先生之旨趣有合也。大興厚菴艾毓寬謹識

序三

余從祿堂先生學形意拳術,將及四載,始知勢簡而意精,學易而習難無過於形意者矣。夫日月往來而明生,寒暑往來而歲成,造化一陰陽屈伸之理,形意有往體有來體,於順中而求逆,一屈一伸不運氣而氣充,不加力而力無窮,究其功之所至,合陰陽參造化而與太極同體,故先生是書,首論太極之體,昧者不察,乃言形意非太極,豈知拳術精微之理乎?蓋能得渾圓一氣力之意則合乎太極、式與法其粗焉者也,世之習太極拳術者,未得渾圓一氣力之意,雖能演長拳及十三勢之形又焉得謂之太極也。先生兼明形意、八卦、太極三家,故能合冶一爐而參論之,好拳術者虛心研察其益於身心豈淺鮮哉。已未春三月鄲水陳曾則序自序聞之,有天地然後有人民,有人民然後有庶事,有庶事而後萬民樂業。此自然之趨勢也。然所以富強之道,在乎黎庶之振作,振作之主義在精神。若無精神,則弱矣,人民弱,國何強。欲圖國強,須使人民勿論何界,以體操為不可缺之一科,如此則精神振矣,國奚不強。前此,文武分歧,文人鄙棄武術,武人不精文理。此其中似有畛域之分焉。今國家振興,庶務百度維新,學校之中加入拳術一門。俾諸生文武兼進,可謂法良意美已。余幼而失學,即喜習武事,並非圖猛力過人之勇,止求有益衛生之功,不以氣粗力猛為勇而以不粗不猛剛柔相濟而為勇也。人有言曰:「武學與文學一理」。理既同,則何分輕重?然文學之士所以不講武術者,實因有粗猛不雅之弊耳。余於形意一門稍窺門徑,內含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探原論之,彼太極、八卦二門及外家、內家兩派,雖謂同出一源可也,後世漸分門類,演成各派,實亦勢使之然耳。余習藝四十餘年,不揣固陋,因本聞之吾師所口授暨所得舊譜加以詮釋,蓋亦述而不作之意也。余嘗聞吾師云:「形意拳創自達摩祖師,名為內經,經至宋岳武穆王發明,後元明二代,因無書籍幾乎失傳。當明末清初之際,有蒲東諸馮人姬公,先生諱際可,字隆風,武藝高超。經歷有年,適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數編,融會其精微奧妙,後傳授曹際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西科武試聯捷三元,供職陝西靖遠總鎮者是也。先生致仕後,別無所好,惟以平生工夫授人而娛余年,以技傳戴龍邦先生(山西人)。戴龍邦先生傳李洛能先生(直隸人)。李洛能先生相傳郭雲深(直隸人)、劉奇蘭(直隸人)、宋世榮(直隸人)、車毅齋(山西人)、白西園(江蘇人)諸先生。諸先生各收門徒。郭雲深先生傳李魁元、許占鰲諸先生;劉奇蘭先生傳李存義、耿繼善、周明泰諸先生」。余侍李魁元先生為師從學數載,曾在北京白西園先生處,得見岳武穆王拳譜,並非原本,系後人錄抄,所論亦不甚詳,惜無解釋之詞,只篇首有跋數行。餘一是頓開茅塞,立願續述完備,明知學術譾陋,無所發明,竊仿此譜,深心研究,再照此拳各勢,一一著載成書,實無文法可觀,於吾所學,不敢稍有背謬。至其間有未至者,尚望諸同志隨時指正為感。

中華民國乙卯正月望日保定完縣孫福全謹序

凡 例

1、是編分為上下兩編,提綱挈領,條目井然。

上編次序,首揭混沌天辟天地五行之學,並附正面之勢說。至虛無含一氣之大旨,則有起原而側身向右之勢說附焉,斯二者,乃形意拳之基礎也。由總綱形意無極之說起至第五節演習之要義,更由第一章劈拳至第七章十二節五行生剋學,是為上編條目。按次練習,始無差謬。

下編標舉形意天地化生萬物之道,為下編綱領,自第一章龍形說起,至十四章二十二節安身炮學終,為下編條目;其中有單行、有對舞,單行者,單獨練習,對舞者二人比試,分甲乙上下之手,各開門起點,進退伸縮變化諸法,一一詳載,體操時,凡一動一靜,按此定法,不使紊亂,則此拳之全體大用功能,庶幾有得,可為無用中之大用矣。

2、是編,為體操而作,只敘形意拳之實益,議論但取粗俗易明,原非等於詞藻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之。

3、是編,除各式之指點外,其他一切引證,均與道理相合,迥非怪力亂神之談所可比擬,學者不得以異端目之。

4、是編,發明此拳之性質,純以養正氣為宗旨。固非拳腳譜,八段錦諸書所可比倫。今將十二形拳始末諸法,貫為全編,使學者一目了然。

5、體操一門,種類繁多,惟形意拳法,系順天地自然之理,運用一派純正之氣。無論男女女孺,及年近半百之人,皆可練習。一無折腰曲腿之苦,二無躍高縱險之勞,且不必短服扼腕,隨便常服,均可從事,此誠武業中文雅事也。

6、此體操,較別項體操不同,別項體操有或尚勁力,或進柔軟,或講運氣,以至刀矛技藝等等不一,皆非同此拳之妙用,故不能脫俗。

7、此十二形之體操,關係全體精神,久疾者能愈,不起者能痊,又不僅於習拳已也。

8、是編每一形各附一圖,使十二形拳之原理及其性質,切實發明,用以達十二形之精神、能力、功妙,因知各拳各式,總合而為一體,終非散式也。

9、附圖悉用電照,以免毫釐之失,學者按像模仿,實力作去,久則奇效必彰,而非紙上談兵矣。

上編 形意混沌開天地五行學總綱 形意無極學

無極者,當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運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順行之道,氣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體質虛弱,陽極必陰,陰極必死。於此攝生之術,概乎未有諳也。惟聖人獨能參透逆運之術,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復初歸元。保合太和,總不外乎後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一氣者是也。

無極圖勢

起點面正,兩手下垂,兩足為九十度之勢。此勢是順行天地自然之道,謂之無極形勢也。

第一節 形意虛無含一氣學

虛無者,〇是也。合一氣者Ф是也。虛無生一氣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氣也。但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礎也。將動而未動之時,心內空空洞洞,一氣渾然,形跡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極一氣也。第一勢

起點半邊向右,兩手下垂,左足在前,靠右足里踝骨,為四十五度之勢。內舌頂上齶,此勢是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逆運先天真陽,不為後天假陽所傷也。

第二節 形意太極學

太極者,屬土也,在人五臟屬脾,在形意拳中屬橫拳,內包四德。四德者即劈、崩、鑽、炮之拳名也。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為萬物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意者,心之所發也。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也。

第一勢

起點身法,由靜而動,不可前俯,不可後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足後根靠右足踝骨,為四十五度之勢,如圖是也。兩肩鬆開往下垂勁,兩肘緊靠脅。兩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食指向前伸,平直在下;右手中指亦向前伸,平直在上,二指相合。頭要往上頂,項要直豎。腰要往下塌勁,兩胯里根,均平抽勁。兩足後根均向外扭勁。兩腿徐徐曲下,如圖是也。兩腿彎要圓滿,不可有死彎子。身子仍不可有一毫之努氣。起點之時,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將立定之時,心氣自然平穩沉靜,亦無偏倚,謂之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此之謂內三合。不如是,則始有一毫之差,而終有千里之謬也。故求學者,宜深索焉。

第三節 形意兩儀學

兩儀者,拳中動靜起落伸縮往來之理也。吾人具有四體百骸,伸之而為陽,縮之而為陰也。兩手相抱,頭往上頂,開步先進左腿。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如撕綿之意。左手直出,高不過口,伸到極處為度。大指要與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總要四平為度。右手拉到心口為止,大指根里陷坑,緊靠心口。左足與左手齊起齊落,後足仍不動。左、右手五指具張開,不可並擾,左手大指要橫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圓形。兩眼看左手大指食指梢。兩肩鬆開均齊抽勁,兩胯里根亦均齊抽勁,是肩與胯合也。兩肘下垂勁,不可顯露,後肘里曲,不可有死彎,要圓滿如半月形。兩膝往裡扣勁,不可顯露,是肘與膝合也。兩足後根均向外扭勁,不可顯露,是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也。要肩摧肘,肘要摧手,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氣穩定,看陽而有陰,看陰而有陽,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之謂六合也。雖雲六合,實則內外相合。雖雲內外相合,實則陰陽相合也。陰陽相合,三體因此而生也。

第四節 形意三體學

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為頭手足是也。三體又各分三節:腰為根節(在外為腰,在內為丹田),脊背為中節(在外為脊背,在內為心),頭為梢節(在外為頭,在內為泥丸)。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三節之中各有三節也。此理乃合洛書之九數,丹書云:道自虛無生一生,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此之謂也。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內勁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內勁為何物,皆於一身有形有象處猜想,或以為心中努力,或以為腹內運氣,如此等類,不勝枚類,皆是拋磚弄瓦,以假混真。故練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學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後演習操練,萬法皆出三體勢,此勢乃入道之門。形意拳中之總機關也(見三體圖)。

第五節 形意演習之要義

形意拳演習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縮肩;三要扣胸;四要頂;五要提;六橫順要知清;七起鑽落翻要分明。塌腰者,尾閭上提,陰氣上升,督脈之理也。縮肩者,兩肩向回抽勁也。扣胸者,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也。頂者,頭頂舌頂手頂是也。提者,穀道內提也。橫者,起也。順者,落也。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來橫之始,鑽為橫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而鑽,足落而翻。腰起而鑽,腰落而翻;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起落也。勿論如何起落鑽翻往來,總是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此謂形意拳之要義是也。知此,則形意拳之要道得矣。

第一章形意劈拳學劈拳者,屬金,是一氣之起落也。前四節三體重生萬箋張,三體總是陰陽相合。陰陽相合,總是上下內外合為一氣。故其形象太極,是三體合一,是氣之靜也。氣以動而生物。其名為橫,橫屬土,土生萬物,故內包四德。按其五行循環之數,是土生金也。故先練習劈拳。劈拳者,是氣之起落上下運用之,有劈物之意,故於五行之理屬金,其形象斧,在腹內則屬肺,在拳中即為劈。其勁順,則肺氣和;其勁謬,則肺氣乖。夫人以氣為生,氣和則體壯,氣乖則體弱,體弱必病生,而拳亦必不通矣。故學者不可不先務也。

第一節 劈拳起點勢

起點時(起點三體勢),先將左手往下直落,到丹田氣海處(俗名小腹),再由臍往上鑽到口,手如同托下頦狀,再與左足一齊往前起鑽。手心朝上握拳往前鑽,手足相齊,高不過眼,低不過口。左足往前墊步時,遠近隨乎人之高矮,只要身體前走不費力為至善處。落時左足尖外扭,扭至九十度為至善處,如圖是也(見劈拳起點勢圖)。此時襠內要開,右手從右邊接到右肋,手心朝上握拳靠住。第二節劈拳換手勢

再出時與右足齊去,右手出時,隨出隨翻。到前手時,右手心朝下,右手中指於左手食指根上出手,徐徐拉開,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後拉,手足齊落,仍與三體合一之勢相同,是展開四平前後梢也。再往前進,與左右相同,左右進退落起形勢皆有行如槐蟲,起如挑擔之意。回身看地之遠近勿拘。但無論遠近,須出去左手左足時再回身,取天左旋之義,(身體右轉,因劈拳屬金,故取天左旋之義)如圖是也。第三節劈拳回身勢

回身時,將左手左足一齊扭回,左足在後如圖形是也。左手挽回在左肋心口邊靠住,右手與右足並身迴向後來,右手右足出勢,仍如同三體合一之勢。左手左足起勢鑽翻相同,左手左足出去,仍與往來練時左右出手起落相同。往來趟子多寡,須自己隨便勿拘。若是人數多者,或十數人,或數百人,以至千萬人,往來趟子多寡,總按操練時預備的口令,教習所教,以定行止可也。第四節劈拳收勢

收勢時,走到原起點處,回身仍還於起點三體勢為止。惟右足要往前跟步,不可離前足太近。心沉沉穩住,提頂合口,鼻孔納息仍如前,片時隨便休息。休息時,提頂出納亦如前。

先賢云:休息時,眼不可低頭下看,要微微仰頭上看,只因眼上翻屬陽,眼下視屬陰故也。眼上翻能泄陰火,頭目自清。眼下視屬陰,陰火上撞目紅頭暈,此之謂也。

又云:舌頂上齶,口內若生津液,務將咽下腹內,以免喉內乾燥。後仿此,學者謹記。

第二章形意崩拳學崩拳者,屬木,是一氣之伸縮,兩手往來之理也。勢如連珠箭,在腹內則屬肝,在拳中即為崩,所謂崩拳如箭,屬木者是也。其拳順則肝氣舒,其拳謬則肝氣傷。肝氣傷則脾胃不和矣。其氣不舒,則橫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氣舒肝,長精神,強筋骨,壯腦力,故學者,當細研究也。

第一節 崩拳起點勢

起點時,左右手同時將拳緊緊握好,如螺絲形,將胳膊伸直,前左肘暗含著往下垂勁,後右肘往後拉勁,亦要往下垂勁,兩肩鬆開,兩眼往前看左手食指中節,出右手時,左足極力往前進步,右手同時往前靠著肋與前拳上邊相離寸許出手如箭直去,左手同時拉回,緊緊靠住左肋心口邊,右足亦同時隨後緊跟,到前足後邊相離四五寸許為度。起落時,左右手俱齊勿論,左右手在前高低,總要與心口相齊。

第二節 崩拳換手勢

再起時,左足仍極力進步,左足仍在前,右足仍在後緊跟,相離四、五寸許,與左勢相同。左手起往前如右手直去。右手仍往後拉如左手,亦拉至右肋心口邊。此形有對待錯綜交互之義,手數多寡,看地形之遠近,自便勿拘。然無論地之遠近,總要出去右手停住,再回身。第三節崩拳回身勢

回身時,將左足勾回,亦同九十度之勢,如圖形是也。起時再將右手落手心朝里,順著身由臍往上鑽到口,亦如托下頦狀。回身右腿與右手同時往上起,高矮膝與肘相離二寸許。右足尖朝外,斜著極力往上仰。勿伸腳面。此時右手仍如劈拳勢鑽出停住,右足極力往前進,落下亦如九十度之形勢,左手同時與右足齊起齊落。右插曲時往回拉至心口為度。此時兩手五指張開,仍如劈拳相撕之意,左足同時跟隨在後邊,足尖相對右足外踝果,足後根欠起寸許,兩腿如剪子股勢。兩眼仍看前手大指根食指梢,此形是狸貓倒上樹之勢也。第四節崩拳

再往回走時,右足先往前墊步,與劈拳勢步相同,兩手仍攥拳如前。右手與左足同時前進仍如前。回身亦如箭(見第一節圖)。

第五節 崩拳收勢

收勢時,回到原起點處,仍回身狸貓倒上樹之勢。(見第三節圖)再如前出去右手與左足停住。收時先將右足往後撤回。相離遠近,再撤左足之時不費力,為至善處。足落仍如九十度之形勢,左足亦往後撤,仍如剪子股勢,左手與左足往後撤時往前直出,右手亦同時往後拉至心口靠住,兩手皆拳。每逢剪子股勢,前左膝緊靠右腿里曲,襠內不可有縫,緊緊靠住用力,亦不可過與不及。此時兩眼仍看前手食指中節,食指中節仍與心口相平直。兩肩兩胯里根,抽勁仍如前,頂提亦如前,沉沉穩住,片時隨便休息。

第三章形意鑽拳學鑽拳者,屬水,是一氣之曲曲流行,無微不至也。鑽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泉水之上翻似閃。在腹內則屬腎,在拳中即為鑽。所謂鑽拳似閃屬水是也。其氣和則腎足,其氣乖則腎虛,腎虛則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矣。其拳不順,真勁即不能長,而拙勁亦不能化矣。學者當知之。第一節鑽拳起點勢

起點時,兩手握拳,先將前足如劈拳勢,往前墊步,遠近亦相同。出手時,前手心朝下,後手心朝上,左手往回拉至心口下臍上,大指里根靠腹。右手出時,從左手背上出去,鑽出之手高不過眉,手心仍朝里對自己眼睛,手離眼尺余停住。右足進步,與右手同時齊去極力前進,兩足相離遠近,亦與劈拳步相同。手足起落仍要齊,兩肩兩胯抽勁,仍與前三體勢同。腰塌勁亦然,惟眼上翻看食指中節。

第二節 鑽拳換手勢

再起,右拳手腕往外扭勁,手心朝下。左拳手腕往裡扭勁,手心朝上。右足墊步,兩手兩足,起落進步,仍與左勢相同,勿差分毫。手數多寡,仍看地形遠近自便。然勿論遠近,亦總須出去左手時再回身。第三節鑽拳回身勢

回勢時,左足勾回(逢足往裡勾,足後根極力往外扭勁為要),左手同時將拳扣回至口處,手心朝下,手腕往外扭勁停住。右拳手腕往裡扭勁,扭至手心朝上,如劈拳鑽出。兩手仍如前法起落,右足同時與右手齊起齊落,仍如左右陰陽相摩之形勢。

第四節 鑽拳收勢

收勢時,走到原起點處,左手左足在前停住。回身手足起落與右勢相同,頭頂塌腰之勁亦然。收時左足極力進步,與前無異。惟右足緊跟在後,亦如劈拳收勢跟步相同,穩住片時休息如前(見第二節圖)。

第四章形意炮拳學炮拳者,屬火,是一氣之開合,如炮忽然炸裂,其彈突出,其性最烈,其形最猛。在腹內則屬心,在拳中即為炮。所謂炮拳似炮屬火者是也。其氣和則心中虛靈,其氣乖則心中朦味,其人必愚矣。其拳和則身體舒暢,其拳謬則四體失和矣。學者務深究此拳也。

第一節 炮拳起點勢

起點時,身子勿移動,右手靠著身子先推出,與左手合成一氣,再與左足一併極力往前出。惟左右手,徐徐往下斜著伸去。右足隨後起,與左踝骨高相齊,進至左足里踝骨時勿落。兩手一氣,一齊握拳,拉回提至小腹左右靠住,兩手心皆朝上。左足與兩手同時提起,右足亦同時落地。左足提起時,緊緊靠住右足里脛骨。身子仍如陰陽相合之勢,腰要極力塌勁穩住。

第二節 炮拳進步勢

進步時,左手順著身子往上鑽,肘往下垂勁,拳鑽至頭正額處,右手同時起至心口邊處。此時左手拳外腕,極力往外扭勁,至手心朝外,手背緊靠正額,右手同左手翻時,由心口直出,與崩拳相同。左足極力一齊與右手往前進步,右足隨後跟步,相離遠近,亦與崩拳步相同。(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右手在前,左手在上正額處)亦是錯綜之義,兩眼看前手食指中節,前拳高低仍與心口平。手足起落,鑽翻進步,總要齊整為佳,兩肩均鬆開抽勁,取中虛中之意也。第三節炮拳換手勢

換勢,先將兩手腕均朝里扭勁,往小腹處落下。手心朝上,緊緊靠住,兩肘亦靠住兩肋。左足亦同時往前墊步,足要直出停住。再起右足靠著左足踝骨往右邊斜著進步,與左勢相同。右手順著身子鑽上去到頭正額處。手腕向外扭勁,手心朝外,手背靠著正額。肘要垂勁翻手,左手同時到心口邊出去,與右足齊出。左足跟步,亦與左勢相同。肩抽勁仍如前勢,手數多寡自便。勿論手數多少,出去左手右足再回勢。

第四節 炮拳回身勢

回勢時,兩手仍如前落在小腹處。右足極力回勾,與手同時起。身子向左轉,左足提起,靠住右足里脛骨,仍然如前。左足極力斜著進步,右足隨後跟步如前。右手出去仍如前,左手上鑽翻扭勁亦如前(見第一節圖)。

第五節 炮拳收勢

收勢時,到原起點處,仍然左手與右足在前,身子仍向左轉,手足仍如前法回身相同。右手左足出去穩住,不可慌,少停片時休息(見第二節圖)。

第五章形意橫拳學橫拳者,屬土,是一氣之團聚。在腹內則屬脾,在拳中即為橫。其形圓,是以性實,其氣順,則脾胃和緩。其氣乖,則脾虛胃弱,而五臟必失和矣。其拳順,則內五行和而百物生。其拳謬,則內氣必努力矣。內氣努則失中,失中則四體百骸無所措施,諸勢亦無形矣。其氣要圓,其勁要和,萬物土中生,所謂橫拳似彈屬土者是也。先哲云:「在理則為信,在人則為脾,在拳則為橫。」

人而無信,百事不成,人傷在其脾,則五臟失調,橫拳不和,百勢無形。此言形名雖殊,其理則一也。橫拳乃形意之要著也,學者不可不慎詳之。

第一節 橫拳起點勢

起點時,兩手一齊握拳,左拳手心朝上,右拳手心朝下。出手時,將右手背往左肘下出去向左手背。此時左手停住,不可移動。俟出左足時,右手與左足相錯綜著斜出,右足隨後跟步在後,兩足相離遠近,如炮拳跟步相同。進步時兩手擰住勁,右手腕向里翻,翻至手心朝上,連翻帶擰,直往前鑽到極處為度,不可有曲勁。左手腕向外擰勁,至手心朝下,手背向上,同時向後拉至右肘停住。兩手分開時,如同兩手撕綿不開之意。兩肩均合住抽勁,如同扣胸之狀,暗含著抽,可莫顯露著抽。心不可使努力,要自然為妙。此時兩眼看右手心,兩胳膊如太極圖陰陽魚半面之形。前手高低與前胸平。

第二節 橫拳換手勢

換勢時,先將左足往前墊步,再往右邊斜著進步,仍與炮拳步相同。惟兩手如左勢將右手停住勁,左手再從右肘下邊,手背朝上,往前奔右手背。左手腕朝里擰勁,直往前鑽。連鑽帶擰勁,直鑽到極處,手心朝上停住。右手腕朝外擰勁,連擰勁往後拉,拉至左手背朝上停住。兩手分開時,亦如同左勢撕綿之意,兩胳膊仍如太極圖陰陽魚半面之青工。手足仍錯綜著,抽勁仍如前,眼看亦如前勢,手數多寡仍自便。勿論遠近,出去左手右足,再加勢。第三節橫拳回身勢

回勢時,先將左足,極力往裡勾回,足後根極力往外扭勁。左手停住勁,回身向左轉。右手背朝上,仍從左肘下往前,左手背處出手。左足與右手同時進步斜著出去。兩手分開之勁,仍如前勢,勿更易。第四節橫拳收勢

收勢時,走到原起點處,左手右足在前,回身仍與前回身勢相同,回過身時,右手左足在前,進步,跟步仍回前勢,停住。(見第一節圖)

第六章五拳合一進退連環學連環者,是五行合一之勢也。五行分演,而為五行拳(五綱之謂也)。合演而為七曜連珠(連環之謂也),分合總是起鑽落翻陰陽動靜之作為。勿論如何起鑽落翻,總是一氣之流行也。起落鑽翻亦是一氣流行之節也。《中庸》曰:「喜怒哀樂這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拳技亦云:「起鑽落翻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若知五行歸一和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天為大天,人為一小天,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腳陰陽相合能成其一體,皆為陰陽之氣也。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正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之機也。先哲云:知機者其神乎。故學者當深研究此三體相連,二五合一之機也。

第一節 連環拳起點崩拳勢

起點時,兩手攥上拳,進步與崩拳同勢。如行軍直陣形之理。(見崩拳學第一節圖)

第二節 連環拳青龍出水

退步與崩拳收勢時剪子股勢相同。如行軍之出左翼,謂之青龍出水。第三節連環拳黑虎出洞

再換勢為黑虎出洞。出右手右足,右足出去要真,左足斜著隨後跟步。後左足里踝骨須相對前右足腳後根。右手從右肋與心口平著直出,拳仍與崩拳相同。兩眼看右手食指中節,左手腕朝里扭勁,手心朝上,與右手同時往後拉,拉至左肋停住。兩手出拉之時,總是兩肩里根均往回抽勁。進步之時,兩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勁。此勢名黑虎出洞,與行軍出右翼同理。

第四節 連環拳白鶴亮翅

白鶴亮翅,先將右手屈回在心口下邊,與左拳相對,兩手心緊靠腹。再將兩拳手腕向外扭勁至兩手背向里,一起徐徐往上起,至頭正額上邊,再往前後如同一條線分開到極處。兩拳如同畫成上半圓形,伸至兩拳前後相對,均於肩平停住。然後左足極力往後退步,兩拳一齊往下落,如同下半圓形落至小腹處。兩肘靠肋,左手張開,右手仍是拳,手背落至左手掌中。手起時兩眼看兩拳,手落時兩眼看右手隨著下落。右足與兩手同時往回撤至左足處,右足仍直著,足後跟緊靠左足里踝骨。身體要三曲折形,惟腰極力下塌勁,兩肩兩胯均如前抽勁,頭仍頂住勁,身要穩住,兩眼再往前看。此謂如行軍陣圖兩翼翕(音希即合也)張之勢,故名白鶴亮翅。

第五節 連環拳炮拳勢

再變為炮拳,將右手往上鑽,鑽至頭正額,手腕向外扭勁,手背仍靠正額處。左手亦同時鑽至心口直往前出,右足亦同時往前進步。左足亦隨後緊跟步,停住,與單習炮拳相同。惟此勢直往前進步,不斜著進步。此謂兩翼合一直進,名為銳形,故名曰炮拳。

第六節 連環拳劈拳勢

再變為劈拳,左手往下落似半圓形,如劈拳劈物形勢,落至小腹處。左足極力往後退步要直著。左手心朝里,順著身子往上直鑽至心口。右手再直往前往下劈去,伸到極處。左手從嘴往前劈去。此時右手從左手下邊拉回,兩手仍似劈拳撕法撕開,右手拉至右肋停住。右足亦同時退至左足後邊,相離遠近與劈拳勢相同。兩眼看左手大指根食指梢,兩肩兩胯均鬆開抽住勁。此時身子陰陽相合之勢,腹內如同空洞相似為妙。此勢取金方之義,故名劈拳勢。

第七節 連環拳包裹勢

變為包裹勢,亦名為橫拳。兩手皆先將中指、無名指、小指極力一齊卷回,兩手大指、食指均皆伸直。兩手心均暗含與兩肩相合著抽勁,不可顯露。再將左手往下落至小腹處,手腕向里裹,左肘緊靠左肋。手往上鑽至口處,手腕再向外扭勁,斜往前擰著勁出手,到極處手心朝下。雖然胳膊斜出,總是於心口出去之意相同。左手朝里裹時,左足同時回至右足踝骨前邊,足尖著地,足後根欠起,再一齊同左手出去仍回原處。左足似落未落之時,左手從右肋手腕朝里裹勁,從心口至嘴往前鑽出,到極處手心朝上,食指伸著,與嘴相對又平著。左手俟右手出時,即往回拉,拉至左肋仍手心朝下停住。右足同時隨後跟步。此勢亦錯綜著,身子三折形勢,小腹放在左腿根上為度。此名為包裹之勢,亦名圓形屬土。

第八節 連環拳狸貓上樹勢

換為狸貓上樹之勢。先將左足往前墊步,再起左手右足,一齊極力前進。右手同時拉回至心口右邊,左足亦同時隨後緊跟步。兩腿仍剪子股勢,兩手皆張開。兩肩兩胯均齊抽勁,不可有一舛錯不齊,使內氣不得中和,醜態百出,拙氣盡生,人雖有勇敢之心,亦不能有所得也,學者慎之。此謂狸貓上樹之勢,如陣圖爪牙之形,又剪子股勢,如擒拿是也。第九節連環拳崩拳勢

變崩拳勢。先墊右足再極力進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至心口左邊,右足隨後緊跟步。手足用勁與兩足相離遠近,仍與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身。此謂直形,亦追風趕月不放鬆之謂也。(見崩拳學第一節圖)

第十節 連環拳回身勢

回身為狸貓倒上樹之勢,仍與崩拳回身剪子股勢相同停住。此勢如同行軍敗中取勝之勢,故名為狸貓倒上樹。

第十一節 連環拳回演

回演仍墊右足,進左足,出右手,左手拉回,右足隨後跟步。形勢用勁,仍與第一節至十節各勢相同。

第十二節 連環拳收勢

收勢,仍與崩拳收勢相同。(見崩拳學第五節收勢圖)

第七章五拳生克五行炮學前七曜連珠者,是五綱合一學習而成連環,是陰陽五行演合一之體也。此謂五行生剋變化分布之用也。又謂之五行炮拳。

前五行單習,是謂格物修身。而後者五行拳合一演習,是謂連環,為齊家。有克明德之理,此謂家齊,是五行拳各得其當然理之所用,而又謂明德之至善也。先哲云:為金形,止於劈。為木形,止於崩。為水形,止於鑽。為火形,止於炮。為土形,止於橫。五行各用其所當,於是乃有明德之至善之謂也。故名五行拳生克變化之道也。第一節五行生剋拳

予備甲乙二人,合演對舞。起點時,二人分上下手,均站三體勢。甲上手,乙下手。乙前進步用右手打崩拳,甲用左手扣乙的右拳,兩拳亦同時向手撤步。左足仍在前,右手仍在右肋。第二節五行生剋拳

乙再進步用左手,仍打崩拳。甲再將左足尖,向外斜橫著墊步,左手起鑽仍與劈拳相同,鑽至乙的左手外邊,手向向里停住。右手急速從右肋向著自己的左手出去,再向乙的頭肩劈下去。右足亦與右手同時進至乙的左足外後邊落下。是劈拳能破崩拳,謂之金克木也。第三節五行生剋拳

乙再將左拳往上鑽翻(是手腕向外翻也),右手速向甲的心口打去,兩足不動,是謂炮拳。所以崩拳屬木,炮拳似炮屬火,木能生火。崩拳能變炮拳,炮拳屬火,火克金,所以炮拳能破劈拳也。第四節五行生剋拳

甲再將右足提起抽回,至左足前面,跳尖向外斜橫著墊步。左拳往下落向里裹勁,肘靠肋壓住乙的右手,即速將自己的右手抽回右肋。再將左足向前進步,至乙的右足裡邊。右拳手心向上,順著自己的身子,肘告著肋,與左足同時向著乙的左手裡邊下頦鑽去。兩眼看乙的眼俟其變動,此謂鑽拳能破炮拳。劈拳屬金,鑽拳屬水,是金生水,劈拳能變鑽拳。水克火,所以鑽拳能破炮拳也。第五節五行生剋拳

乙再將右拳抽回右肋,左手同時斜著勁,向著甲的右肘上胳膊推去。謂之取甲的斜勁,兩足不動,是謂橫拳能破鑽拳。炮屬火,橫屬土,火生土,是炮拳能變橫拳。土克水,所以橫拳能破鑽拳也。第六節五行生剋拳

甲再將右手抽回,左手同時對乙的心口打去,兩足不動,是謂崩拳。鑽拳屬水,崩拳屬木,水生木,是鑽拳能變崩拳。木克土,所以崩拳能破橫拳也。第七節五行生剋拳

乙即將右手,扣甲的左拳。乙再將左手左足,撤回至右足後邊,如劈拳形勢也。第八節五行生剋拳

甲再進步打右手崩拳。第九節 五行生剋拳

乙再將左手,扣甲之右拳,乙的右拳右足如前勢撤回。(見第八節圖)

第十節 五行生剋拳

甲再進步打左手崩拳。第十一節 五行生剋拳

乙即將左手,如單打劈拳勢,從小腹處鑽出在甲的左手外邊,手心朝上。再出右手進右足,劈法進法,各項的勁,與甲第一勢相同。此勢亦劈拳破崩拳,謂之金克木也。(見第十節圖)第十二節五行生剋拳

再演甲為乙的前勢,乙為甲的前勢,來往循環,直如一氣之伸縮往來之理。若得此拳之意味,真有妙不可言處。先哲云:太極之真,二五之精,亦是此拳之意義也。

(上卷終)

下編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學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幹道面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為大天,人為小天。拳腳陰陽相合,五行和化,而行意拳出焉。氣無二氣,理無二理。然物得氣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氣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這所賦之性,而能一生隨時起止,止於完成之地。至於人,則全受天地之氣,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萬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豈非人之罪哉!況物能跳舞,效法於人。人為萬物之靈,反不能格致辭萬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則人而不如物矣,豈不愧哉!今人若能於十二形拳中,潛心玩索,以思其理,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惟能進於德,且身體之生髮,亦可以日強矣。學者胡不於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者,是天地所生之物也,為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台)、鷹、熊是也。諸物皆受天地之氣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萬形之理。故十二形為形意拳之目,又為萬形之綱也。所以習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萬物之理也。第一章 龍形學龍形者,有降龍之勢,有伏龍登天之形,而又有搜骨之法。龍者真陰物也(龍本屬陽,在拳則屬陰),在腹內而謂心火下降。丹書云:龍向火中出是也,又為雲,雲從龍,在拳中而謂龍形。此形勢之勁,起於承漿之穴(即唇下陷坑之處,又名任脈起處),與虎形之氣輪迴相接。二形一前一後,一升一降是也。其拳順則心火下降,其拳謬則身必被陰火焚燒矣。身體必無活潑之理,而心竅亦必不開矣。故學者,深心格致,久則身體活潑之理,自然明矣。

第一節 龍形起點勢

起點三體勢。先將左足尖向外扭,斜橫著朝前墊步,足心欠起。右足扭直,足尖著地,足後跟欠起。兩手如劈拳,右手出去,左手抽回。兩胯里根鬆開勁,身子伏下。小腹全放在左腿上,如龍下潛之意。兩眼仍看著前手食指,手仍與心口平,腰仍然塌勁,兩肩鬆開抽勁,仍如前法勢,穩住再換。

第二節 龍形換勢

換勢,將右手如劈拳摟回鑽出,左手出去仍如劈拳。惟兩腿調換,左腿抽至後邊,如右足勢。右腿進至前邊,如左足勢。兩腿抽換之時,與兩手同時起,如飛龍升天之意,落下四梢具要齊。抽換之時,身子不可往上起,乃隨著意而起也,穩住再換勢。

第三節 龍形換勢

再換勢,兩手起落,兩腿抽換,兩肩兩胯鬆開抽勁,仍然如前。惟換勢鑽手之時,眼跟著手往上看,下頦往前伸,又往上兜勁,取任脈起於承漿之意也。數之多寡自便(見第一節圖)。

第四節 龍形收勢

收勢,仍還於左勢。右手左足在前,穩住再將右手抽回,左手出去,仍還三體勢休息(見第一節圖)。第二章虎形學虎形者,有伏虎離穴之勢,而又有撲食之勇也。在腹內為腎水清氣上升。丹書云:「虎向水中升」是也。又為風,風從虎,在拳中而為虎形。臀尾(名督脈,又名長強)起落不見形,猛虎坐卧出洞中是也。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而腦筋足矣。其拳逆,則濁氣不降而諸脈亦不貫通矣。醫書云:督脈為百脈之原,督脈一通,諸脈皆通,即此意也。學者務格其虎形之至理,而得之於身心,以通諸竅。

第一節 虎形起點勢

起點仍是三體勢(見圖5三體勢),先將左手右手具往前稍往下斜著伸直,身子仍是陰陽相合著抽住勁,不可有移動。左足先墊步再將右足極力前進,過去左足一二尺,不等落地,左足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與左足亦同時摟回,提至小腹處,手心向上握拳,兩肘緊緊靠肋,腰往下塌勁。摟提起落總以腰塌勁為主,不然則身體不能輕矣。頂提身體相合仍如前法穩住。此勢無論遠近束身一躍而去並非縱跳也。第二節 虎形進步勢

再出左足,斜著往前進步,右足隨後跟步與練炮拳相同。兩手順著身子鑽上至下頦處,往前連鑽帶翻兩手腕均向外扭勁,向前撲出,兩手虎口與心口平。兩肩向外開勁,又向後抽勁。左足直著,與手同時前進。右足跟步與練炮拳相同,兩眼看兩手當中,穩住。

第三節 虎形換勢

再進換右勢,先將左足直著往前墊步,與炮拳墊步相同。兩手一齊與左足墊步之時,同時落至小腹處,與劈拳單手落法相同,此不過兩手齊落,與足如一。兩眼再看右邊,遠近將眼正住,不仰不俯,譬如算學,身為股,地上為勾,眼看處為弦,是為目的,此看法眼不能生浮火也。

第四節 虎形換勢

再進,步法與炮拳相同,兩手如左勢,撲出均皆相同。數之多寡隨便,無論多少總以出去右勢(右足在前)停住再回身。

第五節 虎形回身勢

回身向左轉,勾右足進步與炮拳相同。兩手與扣右足時一齊落在小腹處。兩手仍與左足同時撲出,再進仍與前勢相同(見第二節圖)。

第六節 虎形收勢

收勢仍出去右勢(右足在前),停住。迴轉進步,兩手撲出,亦仍與回身之勢相同。回過身時穩住片時,休息。

第三章猴形學猴形者,物之最精最巧者也。有縮力之法,又有縱山之能。在腹內則為心源,在拳中謂之猴形。其拳順,則心神定靜,而形色亦能純正。其拳謬,則心神搖亂,而形色亦即不和,手足亦必失宜矣。孟子云:根心生色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亦此氣之謂也。此形之技能,人固有所不能及,然格致此技之理,而身體力行之,不惟能收其放心,且能輕便身軀也。學者於此形切不可忽焉。

第一節 猴形掛印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見圖5三體圖),穩住,再將左足抬起,走往右邊,墊步極力向外扭勁。左手落至小腹處,與劈拳相同,鑽出,身子隨著左足向左轉,右足極力進步至左足前邊,足尖向里扣勁落下。此時身子面向或西南,或東北,總看是從何方起點。若是從北方起點,此勢面向東北矣。再將左足與左手同時撤至右足後邊,右手再與左手上邊出去此勢與劈拳相同。第二節 猴形捯繩勢

再將左足極力往後墊步,右足踏著地,拉至左足處,足尖著地,足根欠起,足後根對著左足踝骨,身子三折形,如圖是也。右手拉至小腹處,肘緊靠住肋。左手出至口前二三寸許,手背朝上,兩手如同鷹捉形勢,五指具張開。肘靠肋,兩胯里根與臀尾極力往後縮。頭可往前又往上頂住勁穩住。

第三節 猴形爬竿勢

再將右足極力往前墊步,左手伸直再進右手,左足同時並出,拉回左手至心口左邊停住。再出左手同時並將右腿極力上抬,大腿根與小腹相挨,足尖極力上仰,微停再出右手落右足,左手又拉回。起手落足回拉手要齊正。此勢與劈拳相同,穩住再換勢。

第四節 猴形掛印勢

換勢,再將右足極力往外扭勁。右手亦如左勢落在小腹處,往上鑽出,身體隨著右足右轉。左足極力往右足前進步,又極力往裡扣足。此時身子面向西北矣。再出左手,劈拳勢仍如左勢。往後縮力,又往前進步。出手抬足回拉手,無不與左勢相同。數之多寡自便,回勢,無論左勢右勢隨便回勢,勿拘。第五節 猴形回勢

回勢時,譬如面向西北,左手左足身向左轉,面向西南。出手起落仍與左右勢練法相同。第六節 猴形收勢

收勢,仍還於原起點處,亦仍與左右勢練法相同,穩住,片時休息。

第四章馬形學馬形者,獸之最義者也。有疾蹄之功,又有垂韁之義,在腹內則為意,出於心源,在拳中而為馬形。其拳順,則意定理虛,其拳謬,則意妄氣努,而手足亦不靈矣。先哲云:意誠而後心正,心正則理直,理直則拳中之勁亦必無妄發矣。學者於此馬形,尤須加意。

第一節 馬形起點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將右足往前墊步,足落地如九十度之形勢。將左右手卷上拳,兩手腕朝里裹勁,手心向上,兩肩鬆開抽勁。左胳膊不可回來,仍挺住勁。再將右手向左手背下出去。此時兩手心仍向上著,兩手分開之時,右手向前推勁,左手向後拉勁,至心口前停住。兩手腕皆向外扭勁,扭至手背皆向上,兩拳相對。右足與右手同時極力向前進步。左足隨後徽跟步,不可離前足太近。兩眼看前手食指根節 ,兩胳膊如太極魚形勢。兩肘平抬起,如圖是也。兩肩均向外鬆開抽勁,穩住。

第二節 馬形換勢

再出勢,裹手墊步,出手。兩手相對,兩肩抽勁,兩眼看處均與左勢相同,數之多寡自便。無論數之多寡,總出左手再回勢。第三節 馬形回勢

回勢,身子隨著右手向右轉,兩手兩足均與劈拳相同。再出手,與左右勢均皆相同。

第四節 馬形收勢

收勢,仍至起點處回勢,打出右勢,停住,片時休息。第五章鼉形學鼉形者,水族中之身體最靈者也。此形有浮水之能,在腹內則為腎,而能清散心火,又能化積聚,消飲食。在拳中則為鼉形。其形能活潑周身之筋絡,又能化身體之拙氣拙力。其拳順,則筋骨弱者能轉而為強;柔者能轉而為剛;筋縮者易之以長;筋弛者易之以和,則謂順天者存也。其拳謬,則手足肩胯之勁必拘束矣。拘束則身體亦必不輕靈,不活潑矣。不活潑,即欲如鼉之能與水相合一氣而浮於水面難矣。

第一節 鼉形起點左裹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將左手裹在下頦處,手心朝上,肘緊靠肋,左足與左手同時回至右足踝骨前面(見上編第六章第七節連環包裹勢圖)。第二節 鼉形左裹勢

再將左手從口斜著與左足並出,與連環包裹相同。手足似落未落之時即出右手。

第三節 鼉形右裹勢

再將右手從右肋裹著勁鑽出至口,肘靠著肋,從口前鑽出去尺許,手心仍朝上,亦與連環練包裹右手相同。右足同時與右手起至左足踝骨處,似靠未靠之意,不可落地(見上編第六章第七節連環包裹勢圖)。

第四節 鼉形換勢

再將右手右足向前斜著連翻帶橫出去,與左勢相同。

第五節 鼉形再換勢

再出左手左足,仍與右勢相同,兩眼看所翻之左、右手之食指。雖然兩手之分合,總如一氣連環不斷之意,又兩手兩足分合,總是與腰合成一氣,又如萬派出於一源之意也,數之多寡自便。

第六節 鼉形回勢

回勢,橫出右手右足之時,右足不落,即速極力同扣。身子隨著左手向左轉,裹手仍向斜著出去左手,右足隨後跟著。亦仍如左右勢練習相同。

第七節 鼉形收勢

收勢,仍如回勢,裹鑽起落相同,穩住休息。第六章雞形學雞形者,雞於世最有益者也。能以司晨報曉,又有單腿獨立之能,抖翎之威,爭鬥之勇,故雞形拳中之功夫可謂甚大。在腹內而為陰氣初動,又為巽卦,在天為風,在人為氣,在拳中謂之雞形。又能起足根之勁上升,又能收頭頂之氣下降,又能散其真氣於四體之中。其拳順,則上無腦筋不足之患,下無腿足疼痛之憂。其拳謬則腦筋不足,耳目不靈,手足亦麻木不仁矣。學者於此雞形中最當注意。

第一節 雞形金雞獨立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先將右手從左手下出去。腰胯肩亦隨著右手去,右腿曲膝。足後根欠起,右手抽回,肘靠著肋。右足再往前進,至左足前,足高矮與左足踝骨相齊,不可落地。再將右手從左手上邊抽回來,左手亦與右手下邊出去,兩手具是掌。右足落時左足同時提起,靠至右足踝骨處,兩足起落皆與兩手均要齊一,腰亦同時塌勁為譴要。此時兩胯兩肩俱陰陽相合著抽住勁。右腿要曲著,左手往前往下斜著推住勁,右手大指根在臍邊靠住。兩眼看左手大指根食指梢。身子如用繩束縛一般,穩住稍停,再往前進。

第二節 雞形後金雞獨立勢

前進,兩手仍勿動,右肘靠著肋,左手極力推住。再將左足極力前進落地,右足亦再極力前進步,未落地之時,左足提起,仍靠右足踝骨,如前勢穩住。此勢步法與虎形第一步相同,惟兩手之勢,左手仍推著勁,右手仍在臍邊不動,前後兩勢具金雞獨立之勢。

第三節 雞形金雞食米勢

將左手仍極力挺住勁,再將右手卷上拳,向前出去,如崩拳形勢。左足直著,與右手同時極力向前進步,惟左手不可回來,同時扣在右手腕上,右足亦隨後緊跟至左足處,如崩拳跟步相同。兩眼看右手食指中節,兩肩向後抽勁,兩胯里根亦然,穩住。

第四節 雞形金雞抖翎前勢

再將兩手抱在胸前,手心向里,左手在裡邊,右手在外邊離胸前二、三寸許。兩肘往下垂勁,兩肩亦往下垂勁,又往外暗含著開勁,身子如同捆住勁一般。兩胳膊如十字形勢,將右足撤回,兩腿如同騎馬勢,兩足跟向外扭,不可顯扭。兩膝向里扣勁,不可顯扭,兩胯根向里抽勁亦向外開勁,亦不可顯露。第五節 雞形金雞抖翎後勢

兩手分開勢,將右手順著面前正中,往上鑽至正額處再翻,如炮拳翻手相同。左拳同時向下向後拉勁,至左肋後邊手心向後,如同劈拳拉手相同。兩足扭成順勢如圖是也。身子隨著右胳膊扭勁,扭至心口與右膝並右足尖相對為度。此時兩眼隨著右手看食指根節,兩肩齊向外開勁。

第六節 雞形金雞上架勢

再將右手張開,手腕向里扭勁,至手心朝里,卻靠著身子向左胳膊下邊極力穿去,手腕緊靠著左肋,左手與右手同時緊靠身子,往右肩極力穿去,兩手如同用繩子將身捆住,二人兩頭相拉之力一般。兩肩往下垂勁,又須暗含往外開勁。身子陰陽相合著,三折形勢。左足同時進至右足前,未落之時,右足即速抬起,與左足落地時,緊靠住左足踝骨。兩手相穿,相抱,兩足起落均要相齊如一,不可參差。腰極力塌住勁,兩眼順著左手往前看,穩住。

第七節 雞形金雞報曉勢

再將右手極力從下邊,如同畫一圓形往上挑去,高與頭頂齊。兩眼跟著右手看食指梢節。左手與右手同時,如劈拳勢拉至左肋後邊。右足與右手同時極力往前進步。兩腿兩足形勢與劈拳相同。兩肩前後順著開勁。兩胯根亦前後順著開勁。此時身體如同一四方物,四面用繩子相拉,均一齊用力相爭一般。腹內空空洞洞,如天氣之圓,身外如地形之方,此謂內圓外方之意也。第八節 雞形劈拳勢

將右手仍在上挺住勁,右足墊步,左手左足再出去與,練劈拳相同。惟右手不收回來,不過左手出去略高些。

第九節 雞形劈拳勢

再出手仍是劈拳,此形中有兩劈拳之勢,劈出右手再換勢。

第十節 雞形金雞獨立勢

換勢,右手再落再鑽,左手出去,仍與劈拳無異。惟右足俟右手鑽時提同至左足處。右足落時,左足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兩足起落,仍然齊一。此勢仍還於起點之時,金雞獨立之勢,穩住。

第十一節 雞形金雞食米勢

再換,仍如金雞食米之勢。數之多寡,循環自便。

第十二節 雞形收勢

收勢,仍還原起點處於練劈拳左手在前之時,仍若劈拳同身收勢,穩住片時,休息。第七章鷂形學鷂形者,有束翅之法,又有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內能收心藏氣,在拳中即能束身縮體。其拳順,則能收其先天之氣入于丹田之中。又能束身而起,藏身而落。先哲云:如鳥之束翅頻頻而飛,亦此意也。其拳逆,則心努氣乖,而身亦被捆拘矣。學者若於此形勉力為之,則身能如鳥之束翅,行之如流水一律蕩平矣。

第一節 鷂形鷂子束身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兩手卷上拳,將右手心向上,往左手下邊出去,左手腕向里裹勁,手心朝上。左足先極力直著往前墊步,右足亦極力進步,進至左足前一二尺,未落之時即將左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起鑽與兩右起落均要齊一。此勢謂之進步與虎形進第一步起落相同,停住。此勢謂之鷂子束身勢。

第二節 鷂形鷂子入林勢

再進步,兩手換炮拳,右手往上鑽翻。左手往前出,與炮拳皆相同。惟進左足,右足不動。此勢謂之鷂子入林,又名順步炮拳,穩住。第三節 鷂形鷂子鑽天勢

再進,將右拳向里裹肘裹腕,手心朝上。將左拳腕亦向里裹勁,手心向上。右手與肩平著向左手腕裡邊極力出去。左手如捋袖一般,捋至右手肘後邊,手心向下,左肘緊靠著心口。右足與右手同時並進,手足上下相齊。此勢與鑽拳左勢略相同。兩眼看食指中節,穩住,此勢謂之鷂子鑽天。

第四節 鷂形鷂子翻身勢

回勢,同時將右手從眼前曲回在左肩處,右足與右手同時勾回足尖。左手在右肘下邊,靠著身子極力往下畫一半圓形。右手與左手同時分開,往後拉,拉至右肋後邊。左手畫至前邊,與右拳前後相對,如同托中平槍形勢。左足俟右足勾同時,即提起與右足踝骨相靠,隨後即與左手同時並出。身勢足法與劈拳相同,惟身勢低矮些,兩眼看前手食指中節,穩住。此勢謂之鷂子翻身勢。

第五節 鷂形鷂子束身勢

再進步,仍如前鷂子束身勢,以後仍如前循環不巳,數之多寡自便。

第六節 鷂形收勢

收勢時還於原起點處,仍用鷂子翻身,回身收勢,穩住片時休息。第八章燕形學燕形者,鳥之最靈巧者也,有取水之精。在腹內即能採取腎水上升,與心火相交。易云:「水火既濟」。儒云:「復其真元」。在拳中即能活動腰氣,又有躍身之靈。其拳順,則心竅開,精神足,而腦筋亦因之而強。其拳謬,則腰發滯,身體重,而氣亦隨之不通矣。學者於此尤當加謹焉。第一節 燕形

預備起點三體勢。先將右手從左手下出去,再由額前拉回,兩手兩足身法為金雞抖翎之勢。仍將身扭至面朝後,將小腹放在右大腿上,停住(見第六章雞形第五節金雞抖翎後勢圖)。

第二節 燕形燕子抄水勢一

再將身扭向前來,扭時身子不可向旁邊回來。身子扭回時仍要極力塌勁扭回來,如同書字藏鋒折筆、折回意思相同。身形雖有旁邊扭回之形勢,而內中之氣、意與勁,不可有偏回之心思。左手與身子合成一氣,向前直伸,手腕向里扭,扭至手心朝上,與足相齊。右手亦與左手同時向後拉,拉至右脅後邊,停住。身子往回折形勢,身要矮,兩眼看著左手食指,身子如同伏在地下一般。身子扭過來之時將小腹放在左腿上,似停未停之時,再往前進步。此勢謂之燕子抄水之始。

第三節 燕形燕子抄水勢二

再將右手往前進,向左手下邊出,手心向上。次將左手向里翻在右手下邊,手心向下。兩手腕如同十字形勢,亦似停未停再換勢。此勢謂之燕子抄水起之中。

第四節 燕形燕子抄水勢三

再將右手心扭向外,兩手一氣舉起,與肩相齊,兩眼看十字當中。右足極力向前進步,未落地時,即將左足提起,緊靠右足踝骨。兩手與右足落時,兩手如同畫上半圓形,向前後分開相對,均與肩齊,亦如白鶴亮翅展開相同。兩眼看前手,此勢謂之燕子抄水起之末。始中末三勢,即二三四勢,總是要一氣習練,學者要知之。

第五節 燕形金雞食米勢

再將右手往下落,向前直著打出去,與金雞食米之勢手法相同,足法亦相同。

第六節 燕形劈拳勢

再將左手左足向前出去,右手向後拉,為劈拳勢,停住。

第七節 燕形回身勢

回勢與劈拳回身相同,穩住。再進仍是金雞抖翎之勢,以下仍如前循環不已。數之多寡自便,停住。

第八節 燕形收勢

收勢時還原起點處,仍是劈拳回身收勢。穩住,片時休息。

第九章 蛇形學蛇形者,乃天地所賦之性,身體最玲瓏,最活潑者也。身形有撥草之能。二蛇相鬥,能泄露天之靈機,能曲能伸,能繞能蟠。在腹內卻為腎中之陽,在易即為坎中之一也,在拳中謂之蛇形。能活動腰中之力,乃大易陰陽相摩之意也,又如易經方圖之中,震巽相接,十字當中求生活之謂也。其拳順則內中真陽透於外,如同九重天,玲瓏相透,無有遮蔽,人之精神如日月之光明矣。其拳謬則陰氣所拘,拙勁所捆,身體不能活潑,心竅亦不能通靈矣。學者於蛇形中勉力而行,久之自能有得。如蛇之精神,靈巧奧妙,言之不盡。

第一節 蛇形起點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將左足先往前墊步,次將右手心向上,往左肋下靠身子極力穿去,右肩如同穿在左胳膊下窩一般。又次將左手曲回在右肩上,手心向肩尖如同扣住一般。身子陰陽相合著伏下去,小腹放在左大腿根上。

第二節 蛇形前進勢

右足再向左足踝骨處進步,不可落地,與右手同時極力斜著向右前方並出去。手心向里側著,隨後跟步如同虎形跟步法。左手亦同時拉回至左脅後邊停住,手心向下,兩手前後相對。兩肩向外開勁,兩胯根亦然。兩眼順著前手食指梢望前看。

第三節 蛇形換勢

再進左勢,與右勢身法步法均皆相同。數之多寡自便。第四節 蛇形回身勢

回勢,出去右勢再回。右手先由上曲回在左肩處,手法、足法、身法、起落均與鷂子翻身相同,惟是鷂子翻身是正勢,或南北或東西,此勢是斜角。再進仍與左勢相同。第五節 蛇形收勢

收勢仍與回勢相同,停住片時休息。第十章 (鳥台)形學(鳥台)形者,其性最直無他謬巧。此形有豎尾之能,上起可以超升,下落兩掌搗物如射包頭之力,在腹內能輔佐肝肺之功,又能舒肝固氣,在拳中謂之(鳥台)形,能以活肩,又能活足。其拳順,則肝舒氣固,人心虛靈,人心虛靈而人心化矣。又能實其腹,實其腹而道心生。其拳謬,則兩肩發拘不活,胸中不開,而氣亦必不通矣。學者於此形勉力而行,可以虛心實腹,而真道乃得矣。

第一節 (鳥台)形起點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先將左足尖扭向外,身子面向正。將左手曲回。兩手卷上拳,手心向里對在臍中處,靠著腹。第二節 (鳥台)形進步勢

再將兩手如白鶴亮翅左右分開落下,兩肘靠脅,兩拳左拳在左脅下,右拳在右肋下靠住。兩肩往下垂勁,右足與兩拳分開之時,同時斜著往前進步。左足進至右足處提起,緊靠右足脛骨。腰塌勁,勢微停(見第二章虎形第一節圖)。第三節 (鳥台)形進步勢

再將兩手兩腕仍緊靠著脅,直往前出去,手心皆朝上,兩拳相離不過二三寸許,左足與兩拳亦同時極力並出去。兩肩往下垂勁,又往後抽勁,不可顯露抽。兩眼看兩拳當中,右足隨後跟步。如同虎撲子跟步相同。穩住再換勢。第四節 (鳥台)形換勢

換勢,先將左足往前墊步,足尖微向里勾。兩拳仍如前勢,相對在臍處,次分開白鶴亮翅。兩拳落下緊靠兩肋下邊,兩肩仍往下垂勁,右足進至左足踝骨處緊靠住。腰要往下塌勁,微停再進。

第五節 (鳥台)形進步勢

再進,將兩拳直出,與左足並進。兩眼看兩拳當中,仍與第三節勢相同。以下仿此。

第六節 (鳥台)形回勢

回勢仍出去右勢。先將右足勾回,身子向左轉,兩拳仍與左右勢白鶴亮翅相同。左足提起,緊靠右足脛骨,微停。再出手進足,仍與左右勢出手相同。再進仍如前,循環不已。

第七節 (鳥台)形收勢

收勢,仍與回勢相同,停住片時休息。第十一章 鷹形學鷹形者,其性最狠最烈者也。有攫獲之精,又目能視微物,其形外陽而內陰,在腹內能起腎中之陽氣升於腦,即丹書穿夾脊,透三關,而生於泥丸之謂也,在拳中謂之鷹形。其拳順則真精補還於腦,而眼睛光明矣。其拳謬則真勁不能貫通於四肢,陰火士升,而頭眩暈,眼亦必發赤矣。學者練此形,便能復純陽之氣,其益實非淺鮮。

第一節 鷹形

預備起點三體勢。起鑽落翻,身法步法仍與劈拳相同,惟手似鷹捉拿之情形,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情形,乃兩形之性情不同,此故謂之鷹形。第十二章 熊形學熊形者,其性最遲鈍,其形最威嚴,有豎頂之力。其物外陰而內陽,在腹內能接陰氣下降,還于丹田。在拳中謂之熊形,能直頸項之力,又能復純陰之氣。能與鷹形之氣相接,上升而為陽,下降而為陰也,二形相合演之,謂之鷹熊鬥志,亦謂之陰陽相摩。雖然陰陽升降,其實亦不過一氣之伸縮也。學者須知前勢龍虎單習謂之開,此二形並練謂之合。知此十二形開合之道,可與入德矣。

第一節 熊形起點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先將左手如劈拳落下,摟回順著小腹鑽上去與眉齊。左足同時回在右足處,足後根對著右足踝骨,足尖點地,足後根欠起。腰往下塌勁,眼往上看手心。手往上鑽。項往上直豎,兩肩往下極力垂勁,此謂之熊有豎項之力。右手順著身子往上起,至左手處再往前往下,如鷹捉物捉去。胳膊似曲似伸,左手與右手同時往後拉,如劈拳拉法相同,拉至左肋停住。左足與右手同時出去,右手出去在兩腿中間,右手與左足相齊。右足尖點地,足後根欠起,兩眼看右手大指根中指梢。襠合著勁,身子似松似捆,似開似合,穩住再換勢。第二節 熊形右換勢

換勢,將右手落下鑽上亦如左勢。右手往上鑽去,左足與右手同時往前墊步,再出左手右足,與左勢相同。數之多寡自便。回勢出去左手右足再回勢。第三節 熊形回勢

回勢,將右足尖極力往裡勾,左手落鑽與左足同時並起。身子向左轉,右手左足出去,與左右勢練法手足均皆相同。

第四節 熊形收勢

收勢時還於原起點處,仍與回勢身法手足勢樣均皆相同,穩住片時休息。此形謂之鷹熊鬥志。第十三章十二形全體合一學(雜勢捶)雜勢捶者,又名統一拳,是合五綱十二目統一之全體也。在腹內能使全體無虧。《大學》云:「克明峻德」也—(此譬言似屬離奇,然實地練習則知)。在拳中則四體百骸內外之勁如一,純粹不雜。其拳順則內中之氣獨能伸縮往來,循環不窮,充周天無間也。《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喻變化無方)?其勁不見不聞,潔內華外,洋洋流動,上下四方,無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內勁,誠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學者於此用心習練,可以至無聲無臭之極端矣!先賢云:「拳中若練到此時,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謂也。第一節 形意雜勢捶束身勢

預備起點三體勢。次往前進步,是鷂子束身形勢,停住。

第二節 雜勢捶入林勢

往前進步,是鷂子入林之勢。左拳在前,右拳在頭正額處穩住。第三節 雜勢捶退步劈拳勢

將右手從正額處捋下,至臍旁邊停住。肘靠肋,左手同時抽回至左肋處,左足亦同時撤回至右腿後邊。兩腿足形勢如劈拳形相同。此形亦謂之退步劈拳勢。第四節 雜勢捶退步劈拳勢

先將左手鑽至頭左額角處,手張開,再往下捋,亦捋至左肋處,在臍左邊停住,右足亦同時撤回至左足後邊,仍與左勢退步劈拳形勢相同。左右共練四勢,停住。

第五節 雜勢捶烏龍倒取水勢

將右手從肋往下往後,如同畫一圓形,從頭正額處順著身子往下落,至肚臍處靠住。左手同時從左肋處,於右手外邊,手心向里往上鑽,至正額處平著,相離正額二三寸許。再將右胳膊抬上去,手心向外,手背靠在正額處。左手順著身子落下,手心向上靠住臍處,身子面向正停住。此勢謂之烏龍倒取水。

第六節 雜式捶單展翅勢

將左足極力往後撤,至右足後邊落下。右足隨著亦往後撤,撤至左足處,右足後根緊對左足踝骨。右手與右足同時極力往下落王小腹處。肘與拳緊靠著肋腹,左拳仍在左肋不動。腰極力塌勁,右邊小腹放在大腿上,身子亦不可太彎,往下看時,只要鼻子與足尖相齊為度。身子陰陽相合著,肩胯抽勁仍如前法。兩眼跟著右手看,停住再往前看。此勢謂之鳳凰單展翅。

第七節 雜勢蟄龍出現勢

再前進,先進右足,極力往前進步。左手與右足同時出去,左足亦隨後跟步,如崩拳跟法相同。身勢高低亦與崩拳勢相同。停住再進,此勢謂之蟄龍出現。第八節 雜勢捶黑虎出洞勢

步法、身法、出手與連環黑虎出洞勢相同,穩住再進。

第九節 雜勢捶白鶴亮翅勢

身法、手法、步法與連環白鶴亮翅勢相同,穩住再進。

第十節 雜勢捶炮拳勢

出手、身法與步法均與炮拳勢相同,穩住再進。

第十一節 雜勢捶雙展翅勢

兩手一齊落回在小腹處,右手卷拳,手心向上,落在左手心中。兩肘緊靠肋,身子如同捆住一般。右足同時往回墊步。足尖仍向外斜著。兩眼往前看。此勢謂之鳳凰雙展翅。停住再進。第十二節 雜勢捶入林勢

出手、身法、步法仍與鷂子入林之勢相同。穩住再退。第十三節 雜勢捶退步劈拳,烏龍取水勢

仍是倒劈拳回退,手法數目如前。退到頭,亦仍是烏龍倒取水之勢,不可久停即進。

第十四節 雜勢捶燕子抄水勢

將烏龍取水之勢,右手過來。落下時緊接就是燕子抄水之勢,停住。第十五節 雜勢捶崩拳勢

再進步為崩拳,手法、步法與連環第一勢第一節相同。

第十六節 雜勢捶青龍出水勢

再退步,出手、身法、步法與連環青龍出水勢相同。第十七節 雜勢捶黑虎出洞勢

再進步,仍是黑虎出洞之勢,穩住換勢。第十八節 雜勢捶白鶴亮翅勢

再變勢,仍是白鶴亮翅之勢,穩住再進。

第十九節 雜勢捶炮拳勢

再進,仍是炮拳之勢,穩住再換。第二十節 雜勢捶雙展翅勢

再換,仍是鳳凰雙展翅之勢,穩住。第二十一節 雜勢捶入林勢

再進,仍是鷂子入林之勢,穩住再退。第二十二節 雜勢捶退步劈拳烏龍倒取水勢

再回退,仍是退步劈拳,退到頭,仍是烏龍倒取水之勢,停住。

第二十三節 雜勢捶青龍探爪勢

換勢,右手從正額處五指張開,往前極力伸去,與跟相平著。兩足不動,兩肩平著鬆開抽勁。微停住勢,再出左手。此勢謂之青龍探爪。第二十四節 雜勢捶鷹捉勢

換勢,將左手從心口處望著右手上邊出去,右手抽回右肋。兩足仍是原勢不動。兩手伸去抽回,與鷹捉相同,此勢謂之鷹捉。

第二十五節 雜勢捶裹手勢

再換勢,將左毛如連環包裹裹回(左手往裡裹時,左足同時至右足踝骨處,足尖點地,足後跟欠起),右手仍在右肋不動,微停。此勢謂之裹手。

第二十六節 雜勢捶推窗望月勢

換勢,將左手腕向外擰勁,斜著往外往上伸去,左足亦與左手同時出去。身勢要往下縮力,又要矮,兩腿與騎馬襠相同。左肩里根極力鬆開抽勁,兩眼看左手大、二指中間,右手仍在右脅下不動。此勢謂之推窗望月,停住。

第二十七節 雜勢捶三盤落地勢

換勢,左手曲回落下,與大腿根相平,相離二三寸許,手腕極力往外扭勁,胳膊如半圓形。右手亦與左手同時落下,手腕向外扭勁,兩手相同,兩腿仍是騎馬襠勢不動,兩眼往左往前看,兩肩鬆開往外開勁,又往回抽勁,腰往下塌勁。此勢謂之三盤落地。

第二十八節 雜勢捶懶龍卧道勢

再進,先將左手向前極力撐著勁出去,與心口平。將手卷上拳,手腕朝里擰勁,手心向上。又將手如包裹勁,裹回手至心口處,胳膊緊靠肋。右手極力同時與左手裹回來時,從左手腕上邊出去,手心向上。左手心翻向下,右足亦與右手同時出去,兩腿與龍形步法相同。兩眼順著右手往前看,兩肩極力往下垂勁,又往外開勁,微停。此勢謂之懶龍卧道。

第二十九節 雜勢捶烏龍翻江勢

再進步,先將左腿往前進步落下,與鷂子入林步法相同。左手於右手下邊出去,右手拉回,可與左腿出去同時拉回,兩手與橫拳相同。兩眼看前手,停住。此勢謂之烏龍翻江。第三十節 雜勢捶崩拳勢

再進,先進右手,與崩拳相同,兩足不動,停住。第三十一節 雜勢捶龍虎相交勢

再右足極力提起,往前蹬去,如畫半圓形勢,心口相平為度。左手與右足同時出去,與右足相齊。此勢謂之龍虎相交,停住。第三十二節 雜勢捶出洞勢

再進,將右足落在前邊,右手出去,左手拉回,仍與黑虎出洞之勢相同。停住。第三十三節 雜勢捶亮翅勢

再換,仍是白鶴亮翅之勢,停住。

第三十四節 雜勢捶炮拳勢

再換勢,仍是炮拳之勢,微停。第三十五節 雜勢捶雙展翅勢

再換勢,仍是鳳凰雙展翅之勢,停住。

第三十六節 雜勢捶入林勢

再進,仍是鷂子入林之勢,停住。亦謂之順步炮拳。

第三十七節 雜勢捶倒取水勢

再後退,仍是倒劈拳,到原起處,仍是烏龍倒取水勢,停住。

第三十八節 雜式捶單展翅勢

再退,仍是鳳凰單展翅之勢,停住。第三十九節 雜勢蟄龍出現勢

再進步,仍是蟄龍出現之勢。第四十節 雜勢捶出洞勢

再進,仍是黑虎出洞之勢,停住。第四十一節 雜勢捶風擺荷葉勢

再將兩手一齊從前下落,順著左由下向上如畫一圓形,從後邊回來。再從目前,往右前雙手推去,兩手掌皆立著,與肩相齊。右手極力伸直,左手在右肩處。右足隨著兩手往回邁步,兩腿形與青龍出水剪子股勢相同。兩手向後推,兩眼亦順著兩手向後看。兩肩仍如前抽勁,微停。此勢謂之風擺荷葉。

第四十二節 雜勢捶指路勢

再進,將左拳從右肩處往前往左伸去,如崩拳手相同,右手亦隨著向下曲回在右肋處。左足與左手同時出去,如崩拳步法,惟後足不跟步。

第四十三節 雜勢捶出洞勢

再進步,仍是黑虎出洞之勢,不可停即回。

第四十四節 雜勢捶回身收勢

回身勢,仍是鷂子翻身之勢,停住。立正休息。

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體大用學(安身炮)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萬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內氣之體言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見而彰,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夫人誠有是氣,至聖之德,至誠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為矣。在拳中即為大德小德。大德者,內外合一之勁,其出無窮。小德者,如拳中之變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時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學者知此,則形意拳中之內勁,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勁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雖異,其理則一。其勁能與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聖域,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學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第一節 安身炮

甲乙二人對舞(甲上手,乙下手。甲起點三體勢,乙起點三體勢)。

甲先將左手向外拍出乙之左手,即速出右手,進步打崩拳。乙即速先向後撤右足,左足提起,緊靠右腿。再將左手將甲之右手向外推去,即速進步還打崩拳。第二節 安身炮

甲即將右手向後拉乙之右手,左手與右手同時向乙之面劈去,兩足不動。

乙即將右手抽回抬起,左手與右手同時即向甲之心口打去,如鷂予入林之勢。甲再先將左足墊橫,右足進至乙之左足外邊,左手曲回,即摟乙之左手向後拉。右手亦同時向乙之面劈去,如劈拳。

第三節 安身炮

乙即將左足墊橫,急進右足,速將左手抽回抬起,右手同時向著甲之左面劈去。甲即將右手向里裹勁,手心向上,左手腕向外扭勁。離面一二寸手心向下。兩手一齊向著乙之右胳膊截去,謂之雙截手,右足同時向前邁步。

第四節 安身炮

乙即速左手向著甲之面劈去,右手拉回在心口右邊。

甲即換右雙截手,與左邊相同,隨後用右手從自己左手下邊出去,向著乙之心口打去,兩足仍不勁。第五節 安身炮

乙將左足向後撤,右足提起,先將右手托著甲之右手,向後引進落空,隨後再將左手,從甲之手腕底下伸去向後拉,又向後撥,即速將右手向著甲之心口打去。右足亦隨著落下,連拉帶撥帶打,一、二三合成一氣不可間斷。

甲即向下坐腰,右手在乙之右手上邊如同捯物往回捯,左手向自己右手前頭亦如右手捯法相同。隨後即將右手向著乙之面抓去,連捯帶抓一、二、三亦成一氣不可間斷。第六節 安身炮

乙即速曲回右手,再即向著甲之右手鑽去,左手拉至心口處,身勢要矮。

甲即速用左胳膊將乙之右胳膊挑起,右手抽回,再向著乙之心口打去。左足與右手同時進步,手足與炮拳勢相同。第七節 安身炮

乙即速退步劈拳,用左手將甲之右手扣住,右手抽回在心口處,手心向下。甲即用左手將乙之左手摟開,右手向著乙之左面,用手背打去,右足與右手同時進步。

第八節 安身炮

乙即退右足,左足隨著退,謂之後代後,左手抽回,再即速鑽出,手足要同時動作。甲即速進右足,跟左足,將左手拍出乙之左手。右手從乙之胳膊下邊,向著乙之左面劈去,謂之偷打。

第九節 安身炮

乙即進右足,向著甲之兩腿當中落下,右手先將甲之右手向外拍出,左手再向自己之手前頭伸,又向外撥甲之右胳膊,右足進半步,同時用右手背打甲之右面反嘴巴。甲即將右手曲回,向著乙之右胳膊外邊鑽出,右足即速往後撤,右手再向同拉乙之右胳膊,左手與足同時,再向著乙之右面劈去。第十節 安身炮

乙先往後撤左足,用右手將甲之左手掛回,右足與右手同時提起。用左手將甲之胳膊往下把,右手再往甲之頭上抓去。

甲即將左胳膊曲回,向著乙之右手裡邊鑽去。隨後將右胳膊如蛇形,向著乙之襠內撩去,右足與右手同時進步。

第十一節 安身炮

乙即往後撤右足,再用右手將甲之右手,順著往後捋下,左手即速向著甲之脖項伸去,與右手同時向後按著勁拉。

甲即將右手曲回,往外掛乙之左手,左手再向著乙之右頰劈去。兩足不動。第十二節 安身炮

乙即將左胳膊抽回在脅,右手即速向著甲之左手裡邊鑽去,兩足不動。

甲即抽回左手在脅,右手即向著乙之左頰劈去,兩足不動。第十三節 安身炮

乙即將右手向著甲之右手拍去,左手隨後向著甲之右脅打去,身子即換騎馬勢。甲即坐腰,兩足仍不動,隨即兩手用猴形捯繩勢一、二、三用右手抓去。第十四節 安身炮

乙即退左足,右手速用鑽掌向甲右手外邊鑽去,左手在左肋。

甲即用左手向乙之右手裡往外撥出,用胳膊挾住,再速用右手向著乙左邊脖項切去,左腿與手同時進步,落至乙之右腿外邊,攥住乙。

第十五節 安身炮

乙卻用雙截手,將甲之右手截開,兩足不動。

甲即將右手抽回,隨後用左手向著乙之右頰劈去,兩足仍不動。第十六節 安身炮

乙仍用雙截手,隨後再用右手偷打甲之左脅。

甲即向後坐身,兩足不動,左手將乙之右胳膊,順著往後捋,謂之順手牽羊勢。第十七節 安身炮

甲先不起身,即用右足向著乙之右腿踢去,右手向著乙之右胳膊捯去,如捯繩一、二、三相似。惟右足不等落地即提起,左足與右手同時起落,如同狸貓上樹之勢。乙先提起右腿,再往後退步落下,右手即即曲回,再向著甲之右手外邊鑽去,左手在心口處。第十八節 安身炮

甲即用左手挑起乙之右胳膊,右手抽回,再向著乙之左頰劈去,兩足仍不動。

乙即速抽回右手,在右肋處,左手即向甲之右肩抓去,謂之鷂子抓肩勢。第十九節 安身炮

甲先用右手,向著乙之左手腕往外摟,左手緊跟向著乙之左手腕上邊往外推,右手隨後向著乙之左頰劈去,亦是一、二、三之理,兩足不動。

乙即將左胳膊曲回,再向著甲之右手裡邊鑽去,隨後往回掛。右手即向著甲之左頰劈去,兩足仍不動。第二十節 安身炮

甲即用雙截手,截去乙之右手,兩足不動。乙即將右手抽回,再用左手向著甲之左頰劈去,兩足仍不動。第二十一節 安身炮

甲即再用雙截手,截去乙之左手,即再用右手偷打,仍如前雙截手偷打相同。此右手偷打出去,如起點時乙之起手打崩拳第一手相同。

第二十二節 安身炮

乙再退右足,提左足,用左手將甲之右手向外推,右手即速用崩拳,向著甲之腹打去。此為甲之起點第一手,還打乙之第一手相同。再往回打,仍是乙為甲之已來之勢,甲為乙之已來之勢,循還往來不窮。若欲休息,仍還於原起點處停住,自便休息。

(下卷終)


推薦閱讀:

形意拳大師薛顛身死的經過是怎樣的?
形意拳 | 「九套環」式徒手對練第七套
內家拳高手的身材是什麼樣子的?
何為剛柔相濟?

TAG:形意拳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