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就是筆墨與意境
原標題:張興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就是筆墨與意境
青峰舍翠
春晚綠野秀
墨跡隴山
山水清奇
隴原秋收
清涼世界
黃河岸邊人家
隴山初秋
-人物簡介
張興中,字書源,號心源居士,2005年就讀於國家畫院著名畫家李寶林導師山水畫工作室,2007年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院首屆山水畫研究生班。師從著名畫家張復興先生。現任甘肅山水畫院院長,甘肅省美協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蘭州市美協副主席,酒泉畫院事務副院長,中國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民建蘭州畫院副院長,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常務理事。
1999年參加隴山高秋西北五省區中國畫連展獲二等獎;2006年《大山無言》參加甘肅省西望敦煌晉京展;2009年《山水組畫》參加建國六十周年展並獲蘭州市一等獎;2011年《春風吹放花千樹》參加甘肅寫生畫展獲二等獎;2011年《隴山如鐵》參加中國國家畫院首屆師生展獲優秀獎(最高獎);2014年《雪域陽光》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甘青寧三省區聯展;2016年《黃土雨蔚》參加瀚墨通渭全國首屆中國畫油畫展獲最高獎。
1964年,張興中出生於臨洮的農村,自幼生活艱苦,那時候家裡人也許都沒有想到這個孩子以後會成為知名的畫家。「我愛上繪畫也許是天意,小的時候家裡窮,傢具都是自己打的,為了能好看點,就請民間藝人在柜子上畫一些圖案,我那時就想,只是用一桿普通的畫筆就能讓柜子變得這麼好看,覺得很神奇,於是我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愛上了繪畫。」由於當時生活在農村,根本沒有美術老師來教他如何畫畫,於是張興中只是憑著自己的愛好,進行臨摹。「我臨摹過各種各樣的年畫,傢具上的圖案,雖然沒老師教,但是也樂此不疲。」
真正接觸到正規的美術教育是張興中上了中學之後,學校里開了美術課,讓他們學素描、畫石膏像,打下了美術的底子。在那個時候他加入了學校的美術興趣小組,從此學校的牆報和板報都出自他的手。高中畢業之後,張興中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臨洮文化館,擔任宣傳和組織展覽的工作。「在這段時間,我是真正的開始從事繪畫工作,那時候宣傳和展覽的展板都是我親手畫的。」年輕人總是想在更廣闊的天空施展自己的才華,隨後張興中離家去了海南工作,之後幾年他打過工、做過生意,見了很多自己之前沒見過的人和事,他的人生閱歷越來越豐富。而這期間他從來也沒有放下畫筆,也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的繪畫創作進入了成熟期。
張興中現在的山水畫,以荊浩、范寬文脈為骨,其中又蘊含著南宋馬遠、夏圭以及元四家、吳門四家,如王蒙、沈周等人的諸多技法風範。他告訴記者,從整體上看,他的畫,一方面有著隴中地區區域文化特有的古樸,另一方面則是五代兩宋乃至元、明、清繪畫文脈中發展出來的具有嶄新時代氣息的一種特定的風格樣式。
通過40餘年對中國畫孜孜不倦的熱愛,張興中認為,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從形式角度看就是筆墨與意境,並且它們二者從畫面的整體來看永遠都是不可分割、統一存在的。「作品的意境是美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它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是通過繪畫作品來表現那些蘊含在特定的形象之中而又不僅僅局限於這一特定形象時所給予人們的藝術上的感受。比如看徐悲鴻的奔馬,我們不僅看到奔馬矯健的英姿,還感受到奮發向上的生命活力和志在四方的進取精神。齊白石的蝦,我們不僅看到幾個遊動的生物,而且通過那透明的蝦體,那舒展的長須,感受到寧靜、和平、自由的氣氛。這種蘊含在畫面之中而又超乎畫面之外的情趣的感受,大概就是意境感受。」他說。
張興中告訴記者,他的山水畫的創作,主要是營造意境,對景寫生中注重於對自然山川進行概括、剪裁、取捨、誇張等方面的藝術加工和處理,把山川之美集中起來化作筆底之情,因此,他在每幅山水畫的創作中,都注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尤其是對西部山川的壯寫,熔鑄一種人格的力量。如《秋風灑下紅雨來》、《聖山晨鐘》、《古道遺韻》、《山居圖》等,以西部的雄渾蒼茫為基石,帶動情感的抒發,那種失卻的記憶殘留的夢,還有胡楊林中的駝峰、邊關的冷月、西地的殘照,猶帶漢風。恰似當年「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境地。古堡靜佇在遠天,山羊臨河而力求有感而發,努力營造理想中的美的境界,完善人格的魄力,給人以美的享受。
張興中認為,心性,即畫家的學識、修養、人品以及畫家所表現到作品上的氣韻、意境……一幅作品不僅僅是畫面表面技法的傳達,更重要的是畫面以外所傳達的信息。這些與一個畫家的修養、學識有著直接的聯繫。如畫家的人品、修養、學識不深即便是筆墨等形式羅列出來,如果不是從內心深處而發。那麼作品也只不過是一張皮、一個軀殼,人物畫表現的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一座死山、一潭死水、一棵枯木而已。「筆墨就是內心真實感受的再現形式,它的存在似乎給心安了兩隻無形的『翅膀』。只有真正觸動內心,翅膀才會出現將藝術家帶到他們所要追求的理想的王國和最高境界。每個人都不同,所接觸事物的不同導致表達的語言也不同,向外界呈現的藝術狀態也不同,因此,筆墨在這樣的環境中必然出現變化,將筆墨賦予生命呈現在畫面上;所吸引觀者的感受不相同,然後觸動繪畫者靈感的迸發並使筆墨在繪畫者的思想中有了具體的生命感召力。」張興中說。
此外,筆墨也是構成中國畫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興中認為,中國畫筆遒蒼潤、剛柔相濟的變化,墨色濃淡、乾濕枯潤的層次,既可以體現出自然山川的外在面貌及空間、層次、質感、氛圍等,又可以用筆墨構成自然山川神奇的變化,或健勁、或秀潤、或雅拙、或奔放、或酣暢、或蒼茫,皆能體現出畫家的精神狀態和情緒,從而使人感受到畫作的力度、韻味和畫家的藝術個性。張興中在自然山川的變幻中攝取營養,在「師造化」中悟玄機。以飛揚的激情摹寫西部山川,以形寫神,把自然山川的壯美與心中的激情交相融合併深化為理想的情境,善於從細小處著眼,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他告訴記者,一個中國畫家對於筆墨技法掌握運用得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能否最豐富、最有力地表現物象。因此,學習中國畫筆墨技法規律,加之以畫家的修養,學識的豐厚,加之以創造性地運用,也就是我們學習筆墨技法形成的目的。中國畫所描繪的場景從不受條條框框所約束,似流動的河水追逐著詩一般的意境。心象是其靈魂所在,而把靈魂描繪出來的便是筆墨,雖然所描繪之景往往會經受時間、文化與宗教文明的歷練,因此投射出完全不同的風采,卻無不滲透著畫者的心血與期望,更蘊含著濃濃的中國文化內涵與情誼。記者 孫理
推薦閱讀:
※《南鄉舊夢圖》
※師承文徵明、沈周,與徐渭並稱的明代寫意國畫大師
※【花鳥畫教程】國畫蘆葦的畫法教程
※邱漢橋山水畫:中體西用、形韻合一
※李可染國畫作品精選一(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