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四絕」

中國古錢幣文化已有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是反映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的主要標誌之一。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收藏和研究中國古錢幣,對於陶冶人的情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收藏研究認為,在存世數量多、內容極豐富的中國歷代古錢幣中,新莽錢幣、徽宗錢幣、章宗錢幣和咸豐大錢,堪稱中國古錢幣「四絕」。

一、新莽錢幣:

代表品:貨布(懸針篆)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他托古改制,在其當政期間大的幣制變動就有四次,鑄幣六種二十八品,推行主、輔幣相結合的「寶貨制」,這在世界制幣史上是一次破天荒的制度,致使當時幣制混亂。王莽的幣制雖然失敗,但錢幣藝術卻達到了歷代錢幣的一個高峰,並對後世的幣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莽錢版別雖多,但極為精美,幣材優良,多為青銅質;鑄造工藝講究,製作精細,鑄幣輪廊鈄削。據考古發現,王莽時,已採用銅模、石范、陶模來澆鑄錢幣,工藝先進,其布泉、貨泉精緻程度幾乎可與後世的機制錢相媲美;莽錢的錢文基本上以「懸針篆」為主,筆劃細挺流暢,布局勻稱,文字末尾或尖如懸針、或圓如垂露,筆勢舒展,精細勁秀,俊美絕倫。莽錢「國寶金匱直萬」,居攝二年(公元7年)鑄,上部圓泉狀,有順讀篆書「國寶金匱」四字;下方連座,中有篆書「直萬」二字,製作精妙,為王莽實行黃金國有政策之產物。因價值太高(古文「直」與「值」意同,「直萬」意為此品值萬枚五株錢),當時很少在市面流通,存世極罕,堪為國寶,是馳名中外的古幣大珍。1901年西安農民耕地時偶得一品。目前存世僅二品,一品於建國初期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品匿跡多年。(荷齋主註:此待商榷)「一刀平五千」,居攝二年鑄,是莽錢中的精品,鑄工尤精良,造形豐滿篤實,形體厚重,其上環如錢,身形如刀,刀身面有篆書「平五千」三字,意為值五株錢五千枚;環面穿上、下用黃金錯成篆書「一刀」二字(一般拓片上無法反映),故又名「金錯刀」。錯刀字文規整勻稱,書意雋永;刀體通長7厘米左右,環徑2.6厘米,穿徑0.7厘米,重約20 ~ 40克。該品傳世稀罕,目前交易價格甚高, 價約5000元。後來文人雅士為金錯刀留下許多讚美之詞。東漢張衡《四愁詩》寫道:「美人賜我金錯刀,何以極之美瓊瑤」,杜甫詩曰:「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卓文君在《白頭吟》云:「男兒重意氣,何用錯刀為?」錢昭度曰:「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莽錢還有泉六品、布十品以及貨布、貨泉、布泉(圖3)等品種。「貨布」的懸針篆幣文最長筆劃達32毫米,寬度不超過0.3毫米,是莽泉懸針篆中最精美的,列古錢四大美泉之首;「小泉直一」鑄於新莽始建國六年(公元9年),錢徑僅1.5厘米,厚度僅0.08厘米,重僅0.55克,製作精細,文字清秀,是中國歷代小錢幣中的最佳品,體現了莽錢鑄造工藝的精湛,幣文書法藝術的絕美。

二、徽宗錢幣

代表品:大觀通寶折十(瘦金體)

北宋末代皇帝徽宗趙佶,在政治上雖然腐敗,治國無方,但在書畫藝術上卻頗有造詣,所創獨特書法「瘦金體」,在我國書法史上堪稱一絕。徽宗錢幣主要有:建國通寶、聖宋通寶、元寶,崇寧通寶、重寶、元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元寶等,幣質為銅、鐵、金、銀,以銅為主,最具典型的要數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北宋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小,任憑頑鐵買汪山!」一詩中所說的「崇觀」就是指瘦金體的「崇寧通寶」與「大觀通寶」。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立錢綱驗樣法,崇寧監以所鑄御書當十錢來上,……詔頒其式於諸路,令赤仄及烏背、書劃分明。」在徽宗錢幣中,採用御書「瘦金體」鑄造錢文的只有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兩大系列。御書崇寧通寶有小平及折十大錢(偶見折二、折三、折五型乃私鑄);御書大觀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型以及特大型等品種。「崇寧通寶」御書折十大錢,錢徑3.3厘米,厚0.3厘米,重約10 ~ 12克;所書錢文的主要特點是輕落重收,筋骨轉折,似鐵劃銀鉤。「瘦金體」強調每個字的結構美,筆劃瘦直挺拔,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橫劃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捺如切刀,骨秀格清,點畫有斬釘截鐵之感。「瘦金體」超妙絕倫,堪稱幣文楷書之巔峰 。世人評此為「宋代第一泉」,它與新莽錢文並稱中國錢文書法「二聖」。徽宗錢幣無論是幣材、鑄造、錢文,都可以說是精益求精,尤其是崇寧通寶、大觀通寶中的御書「瘦金體」當十大錢,以大美泉著稱,深得藏家鍾愛。

三、章宗錢幣

代表品:泰和重寶篆書折十(玉筋篆)

北宋末年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曾侵佔了宋朝半壁江山,但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幣制都用漢文。金朝皇帝章宗完顏王景,善書畫,尤其喜愛學宋徽宗的「瘦金體」,他寫的瘦金體幾乎可與宋徽宗所書亂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鑄泰和通寶、重寶,幣質為青銅。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種,錢文仿「瘦金體」,書法精湛。重寶為篆書折十大錢,光背;另有折三型試樣存世。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大錢,錢徑4.5厘米,厚0.3厘米,重約22克,製作精美,神態渾厚,幣材優良,為青銅質;面文為「玉筋篆」書體「泰和重寶」四個字,由上往下、由左往右直讀,錢文由大書法家党懷英書寫。党懷英(公元1134~ 1211年),字世傑,號竹溪,山東泰安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能文,擅長篆書,時稱第一。他書寫的「泰和重寶」篆書體,清純典雅,華麗秀逸,筆劃流暢,頗具裝飾美。該品流傳於世甚為豐富,但因其屬於大美泉之一,仍然深得藏家的喜愛,故幣市售價不匪。

四、咸豐大錢

代表品:咸豐重寶、元寶

咸豐時,由於太平軍興,外國列強勢力入侵欺侮日深,使清政府危機四起,財政枯竭。為籌軍餉,充國庫,清廷除鑄造咸豐小平錢外,還實行了大錢政策。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首先從戶部寶泉、工部寶源、福建寶福三局開鑄咸豐大錢。據《光緒順天府志》載:「咸豐三年,軍旅數起,餉需支絀,東南道路梗阻,滇銅不至,刑部尚書周祖培、大理寺卿恆春、御史蔡紹洛先後條陳錢法,請改鑄大錢以充庫支。下其議於戶部,時壽陽祁嶲藻權尚書,力贊成之。」同年六月十八日,《署閩浙總督王懿德折——報告福建開鑄大錢》曰:「臣督同司道再四熟籌,惟有仿照成法,從權辦理,於局內添設兩爐,鼓鑄以一當十、一當二十、一當五十、一當一百各項大錢,與原設各爐鼓鑄時錢,相間行用。」於是,全國各省先後有28局開鑄咸豐大錢。咸豐帝在位時間雖短,僅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但鑄造的咸豐錢幣種類特別繁多,版式也特別紛雜。近年入錄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的咸豐通寶(以小平為主)和咸豐元寶各達200種以上,咸豐重寶則多達500多種;而入錄馬定祥《咸豐泉匯》的咸豐錢幣種類甚至多達數千種。致使當時出現惡性通貨膨脹,這在世界錢幣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現象。在眾多繁雜的咸豐大錢中,粗劣者甚多,但精品亦不少,而且其母錢、樣錢也多於其他歷代各朝,故受後世集藏家厚愛。世人有專門集藏、研究咸豐錢幣者,但尚無能夠集全咸豐錢幣者。

在咸豐大錢中,當以福建寶福局鑄造的最為典型。一是福建咸豐大錢設計品類最為奇特。分通寶、重寶兩大類型。福建咸豐通寶背有滿文紀局、漢文紀值等;紀值又分當一十、當二十、當五十、當一百。咸豐重寶背有滿文紀局、漢文紀值、漢文紀重;紀值又分當一十、當二十、當五十、當一百;紀重又分計重五錢(圖7)、計重一兩(圖8)、計重二兩五錢、計重五兩;紀重錢又分緣計重和肉計重兩個系列。福建寶福局緣計重錢幣是中國歷代古錢幣中絕無僅有的奇特品種,寶福局肉計重錢也頗具特色。福建咸豐重寶緣計重「二兩五錢」大錢(圖9),錢面文為「咸豐重寶」四個字,錢背內廓由右往左直讀滿文「寶福」二字和由上往下直讀漢文「五十」二字;錢背外廊為由左往右、由上往下直讀漢文「二兩五錢」四字。錢文均為楷體,用筆雄勁挺秀,風度超逸,有初唐楷書風格;錢幣鑄作精工,錢穿邊緣和外廓邊緣一般呈單面鈄坡;錢徑5.8厘米,厚0.5厘米,重約95克;幣質以青銅、紫銅為主,偶見黃銅者乃後鑄。該品存世量不多,目前市價900——1200元。二是福建咸豐大錢較全國其他各局鑄的更厚重。因銅材缺乏及成本等原因,工、戶部及其他各省諸局所鑄大錢多有減重,但「福建素稱瘠區」,卻一般不減重,故朝廷稱讚福建鑄大錢「有成效」。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三月初三日,閩浙總督王懿德奏曰:「閩省大錢行之已久,未便照部儀減重。」福建咸豐通寶背滿文紀局「寶福」、漢文紀值「一百」大錢(圖10),分大、中、小型等;錢文為楷書,筆劃流暢挺秀,書法精湛絕倫;錢幣形體厚重,錢穿邊緣和外廓邊緣一般呈單面鈄坡,錢徑6.7~ 7.2厘米,厚0.6厘米以上,大型特厚重者多達312.5克,它的重量甚至超過了其他各局當五百、當千的錢幣,傳聞是中國古代流通幣中最厚重的品種。該品目前市價約1200 ~ 2000元。三是福建咸豐大錢大多銅質優良,以青銅、紫銅為主,偶有黃銅者,鑄工精湛,錢文多出自善書者或名家之手,其楷書或娟美雋秀,或雄勁蒼逸,可謂爭奇鬥妍,琳琅滿目,深為泉界的重視和青睞。咸豐大錢為中國古錢幣發展歷史寫下了既輝煌又豐富的一頁,也為後人收藏和研究古泉文化留下了珍貴的實物。

除了以上四品之外,在中國歷史上美品古幣的品種實乃層出不窮,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書法藝術在金屬造幣方面的成就。 最突出的代表有:西漢赤仄五銖、永安五銖、常平五銖、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隋五銖、唐早期開元通寶、南唐唐國通寶、宋元豐通寶、聖宋元寶、崇寧通寶、政和通寶、宣和通寶、南宋嘉定元寶、金大定通寶、元至正通寶、明永樂通寶、天啟通寶、清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等。

推薦閱讀:

五帝古錢招財入宅
五帝古錢招財術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與種類
古錢幣在風水布局上的妙用
元代古錢的種類

TAG:中國 | 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