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的感悟 (依仁山人空間)
《金剛經》是佛教宏觀思想的簡潔綜述。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熟讀此經,領悟此經真諦就能脫離三界修成金剛不壞之身,故名「金剛經」。
釋尊教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這裡有三層意思,一,這是佛的最高境界;二,眾生平等;三,對人生的徹悟。學佛者就要照此去實行,照此去降伏凡心。
《共產黨宣言》說「只有解放全人類,無產階級才能解放自己。」這著眼的是全人類,是無產階級自己。與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有著相同的氣概。然而釋尊著眼的是眾生,不僅是人類,更是世間的一切生靈,這是人和一切生命的平等。
「解放」就要鬥爭(包括武裝鬥爭)甚至殺戮;釋尊則是完全和平的,是重在內心的徹悟,用徹悟之心去行。
就眾生平等一點而言,結構主義者與此相通。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就必須從虛幻的現象中解脫出來,看透事物虛假的表象,認清世間萬物虛無的本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從表象中解脫出來,就可見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法無所住」就是脫離了一切表象的本質行為,不把布施看作布施的行為,是內心深處的徹悟,脫離了事物的具像,成了完全抽象的意念和思想內蘊。能如此,那麼「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布施如此,福德也如此。唯有如此才可能「不可思量」(無量)。
佛法不是一成不變的章句、規程、儀式,佛法是心的徹悟,是心靈的空靈潔凈。「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不取,法之外的東西(非法)就更無所取了。釋尊之教如渡船,渡向徹悟的彼岸。「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佛法無定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是不拘於具體事物的超越,是俯瞰世界、人生、宇宙、歷史的高度。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在世,只要有所貪戀,有所執著,內心自然不能平靜,就不可能空靈潔凈。
學佛讀經,關鍵在於理解領悟釋尊的思維,讀經多少不是根本所在。「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多少是相對的具體事物,本質在於徹悟。理解領悟後再能為他人說,就是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就是走向普度眾生,自然福德無量。
釋尊之言,蘊涵兩點:
一是自身對佛法的理解和領悟,二是佛法的弘揚。能如此就是第一等最高貴的佛弟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學佛和弘法二者不可偏廢,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一切貪戀、慾念全是虛幻的,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要達到超脫的心境和境界,就得站到宏觀的宇宙、歷史、人生的高度來看待現世的生命。
天何言哉!大道無言!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相通的,故「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釋尊偈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思維還停留在事物的形式和表象(色、音聲),那是無法見如來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思維模式還沒有脫離表象的世界,視如來為有形之物,「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那表明還未達到空靈潔凈的境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的歸結,是金剛經的核心所在。
「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就是站到宏觀的宇宙、歷史、人生的高度來看待、認識、洞悉現世一切的大徹大悟。
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九
※白話《金剛經》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宋 道川禪師頌
※金剛薩埵心咒及金剛薩埵百字明為普傳法,學顯宗、密宗及未灌頂者都可以修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