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十講 第一講 詩韻和平仄,第二講 五言絕句
2010-10-19 23:33:12|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句式平仄絕句仄聲平聲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這本書可是難得一見的,1962年出版的,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的一本薄薄的著作,是學習古詩詞的入門必讀教材。這本書網上是絕對沒有的,外面賣的紙質的是文革後修改過的,有些歌功頌德的東西,看著不舒服。現將原版一點點的錄為電子版,廣播中國傳統文化之種~~~~ 以下是正文: 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古人所謂「吟」,跟今天所謂朗誦差不多。因此,詩和聲律就發生及其密切的關係。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聲律,而所謂聲律只有兩件事:第一是韻,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規則最為重要;可以說沒有平仄規則就沒有詩詞格律。現在先請大家讀幾首唐詩: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相思 王維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嫁得瞿唐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這是三首五言絕句。在這些詩里,逢雙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韻的作用是構成聲音的迴環,也就是形成一種音樂美。例如《登鸛雀樓》,「流」字讀liú,「樓」讀lóu,都是收音於ou的;《相思》,「枝」字讀zhī,思字讀sī,都是收音於i的。這就顯得非常和諧了。 有時候,依照現代普通話的語音去讀並不和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音有了發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讀qí,「兒」字讀ér,很不和諧,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話的白話音來讀「兒」字,就十分和諧了,因為上海白話「兒」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於講到平仄規則,就必須先說明什麼是平仄。古代有四個聲調,即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聲以外,共餘三聲都是仄聲(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聲大約是比較長的音,而且是一個平調,不升也不降;其餘三聲大約是比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對立。詩人們利用這種對立來造成詩的節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絕句是依照同一個平仄格式寫成的。每首隻有二十個字,其平仄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字外帶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帶框的表示押韻,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話里,平聲已經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入聲已經消失了,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平聲好辦,只要把陰平和陽平同等看就是了。入聲歸入上聲、去聲的也都好辦,反正上、去兩聲也都是仄聲。唯有歸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標明仄聲而普通話讀平聲的字,多半是古入聲。這三首詩中的入聲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國」、「發」、「擷」、「物」、「得」、「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發」、「擷」、「得」,它們在普通話里都變了平聲,而它們所在的位置是規定要用仄聲字的。 這三首詩是嚴格依照平仄格式寫成的。一般地說,每句的第一個字可以不拘平仄。試看第一句第一個字,「白」、「嫁」是仄,而「紅」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個字,這裡三首詩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詩中也有用平聲的。唯獨像「平平仄仄平」這樣一個五言平仄句式(在這三首詩中是第三句),第一個字只能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叫做「犯孤平」。這一講所講的是最基本的東西。講的雖然是五言,但是可以類推到七言。講的雖然是絕句,但是可以類推到律詩。講的雖然是詩,但是可以類推到詞。 第二講 五言絕句
|
推薦閱讀:
※不畏風雨
※『閑心閣詩詞』 第十期
※『古詩詞欣賞』早秋山中作 ▏王維
※你如何看待《當你老了》的詩詞?
※古詩詞作品賞析: 白居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