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的衰落了嗎?
香港沒落了嗎?九七回歸時,北上廣深的GDP總量之和都遠不及香港,但是如今單個的總量都已經和香港旗鼓相當甚至超越了。
香港沒落了嗎?曾經千方百計甚至作假都要移居的香港,現在越來越少人申請「家人團聚」了。香港沒落了嗎?曾經吸引無數精英人才來發展,現在就連香港本地大學的精英們都往外逃了。
香港沒落了嗎?曾經令人豔羨不已的港人標籤,現在甚至成為眾人飯後調侃的對象了。
是的,香港沒落了,港人落寞了。
曾經落後的內地,如今過得越來越精彩。上海以及各個自貿區的發展,讓香港飽受壓力。隔壁的深圳,更是集中吸收了香港稀缺的創新科技人才。
香港是沒落了,但是不代表終結。
內地的崛起不應該等同於香港的沒落,內地和香港不應是對手,而是彼此的未來。
魚翅撈飯香港曾經的輝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是最有朝氣的香港。香港產業轉型逐漸完成,金融和地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第二產業也還興旺。
香港人與人之間差距不大,只要奮鬥就有回報。「魚翅撈飯」是那時的特定產物,哪怕是一碗白飯,都要搭配昂貴的魚翅撈來吃,以顯示港人的豪氣。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人往高處走,香港是最近的天堂,很多內地人拼了命都想往香港擠。
和早前的戰亂避難及偷渡不同,他們如同第一批新移民,儘管在香港的初始生活環境不如人意,但那時機會很多,來港紮根後只要踏實肯幹,就能迅速融入香港社會,安居樂業甚至飛黃騰達。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製造業的尾巴仍在,紡織、印刷、物流、電子元件等產業多元化發展,人人有工開,人人有錢賺,港人收入水準更上一個檔次。
那時候,哪怕是香港的底層工作者,回到內地也是十足的款爺。
回歸後的金融風暴,雖然讓香港疲於奔命,但最終打了漂亮的一仗,港人空前團結並且和內地開始建立聯繫,這更加堅定所有人的信心。
香港代表著「中國 +」,內地沒有的,香港有。香港作為中國的一扇視窗,來擁抱世界,如同跟內地眾人吆喝,跟上就有肉吃。
隨著金融中心的地位越發穩固,製造業開始北遷,轉口貿易蓬勃發展,就業開始流向服務業。
也是這個時候,逐漸形成了第二批新移民,這批新港人大多為第一批新移民的親屬,通過申請少量的名額,一個接著一個擠牙膏似的擠進了香港。
有了早年親屬們的鋪墊和渲染,香港在眾人眼中自然是一條大船,有夢想,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有的人甚至不惜通過假結婚也要申請上船。
進入新世紀後,內地經濟發展迅速,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深圳東莞開始成為香港的後花園,開工廠置業習以為常,「香港的收入,內地的消費」,港人過得相當愜意。
隨後自由行實施,內地和香港基本暢通無阻,遊客陸續造訪,內地來港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新移民開放性的大量湧入,香港的負擔開始慢慢加重,產業單一化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沒有一個城市專門為了迎合某區域遊客而打造自己的家園,香港卻這麼做了。內地生活水準及購買力的提高,帶給香港無限商機。
為了迎合內地遊客的需求,香港逐漸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城市商場。
自由行後的蜜月期裡,香港人開始努力學習普通話,零售和旅遊業開始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人才流動也越來越多,港府開展優才專才計畫,吸收內地精英,內地學生來港求學也比以往更容易,更多的內地人才來港就業,香港的語言範圍也從中英文演變成兩文三語。
曾經一段時間裡,購物時使用普通話會比廣東話得到更好的接待。
香港服務業的素質一向一般,但這畢竟是個追逐利益的社會,哪裡有利,心就向哪裡。
曾幾何時,在香港說普通話顯得格格不入,現在卻成為有身份的象徵。內地遊客那些揮舞的鈔票,像極了當年港人返鄉炫耀的資本。
隨著內地人的湧入,香港的物價不斷攀升,樓價更讓人望而興歎,收入除去通脹不升反跌。
自由行帶來了收益,也帶來了負擔。面對這些負擔,港府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應對,盲目追逐短期利益,而缺乏長遠的規劃,讓地產行業無限膨脹,成為港人怨恨的根源。
很多內地新移民,來到香港後發現這裡並不是想像中的天堂:物價飛漲,機會有限,住房都不能解決,更不要說過上體面的生活了。
很多新移民住在城市邊緣,領著政府援助,無法融入香港社會。
面對香港超高的生活成本,來港求學的內地精英畢業後,並不甘心留在香港發展,來得容易走得也容易。
而香港人擠在這個小城市裡,怨氣越來越重,對港府也越來越不信任。
別說相比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就連隔海相望、產業更單一的澳門,經濟發展得都比香港更好。
香港引以為傲的金融產業,開始顯得老態龍鍾。長期的穩定讓香港不願意去改變,缺乏創新。
網際網路的浪潮香港沒有趕上,曾經一心打造的數碼港結果卻諷刺地成了不折不扣的地產專案。
整個社會缺乏活力,負能量聚集,矛盾也不斷被挑撥激化。
除去金融地產,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零售和旅遊業也因內港矛盾受害,曾經的物流和轉口貿易,也因為內地的開放發展而遭受擠壓,就更不用說基本要滅絕了的印刷業等等了,甚至紅極一時的娛樂業,都不復輝煌!
保持獨特優勢香港依然寶刀未老
香港從來不缺天時地利,如今只缺人和。
內港矛盾被挑撥得劍拔弩張,彼此的怨氣很重。
每當香港談及內地,往往道不同不相為謀。
每當內地談及香港,往往幸災樂禍,就連沒去過香港的人,都可以驕傲地說「香港不行了」。
人云亦云認為香港就要不行的人們是武斷的,他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曾經的香港會「行」。
很多人認為香港過去的發展完全是背靠內地,沒有內地的優惠政策,香港早就不行了,香港的前途和競爭力,也取決於中央會給予香港多少優惠政策。
事實上,香港的優勢並不是僅僅背靠內地才產生的。
誠然,內地的高速發展,對香港經濟的拉動至關重要。
但過去一段時間,正是香港過分依賴內地,導致香港逐漸從原本計畫的「中國 + 」變成了「中國 = 」,喪失了自己的創新和活力,香港的特色優勢被同化,從而只能越發邊緣化。
如果持之以久,就將演變成「中國 -」,香港有的內地都有,香港沒有的內地也有。
果真如此,香港就真的要結束了。
所以近年香港本土保護意識抬頭,訴求的是一種身份認同,認清並堅守香港的傳統優勢。
這種身份認同後來被少部分激進人士演繹成了妖魔化的反中意識,而其初衷是為了維持香港的核心特色以及核心競爭力。
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資金和資訊的自由;完善的法制及公民社會;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香港精神。
光靠這些香港就能生存麼?當然不是,但香港保持這些優勢,可以令國際社會相信這個中國主權下的城市能夠維持國際社會接受的標準,可以吸引全球的精英和資金雲集,而中國也需要這樣特殊的聲音和模式。
哪怕經濟被超越,哪怕地位不如以前重要,在眾多香港人眼裡,這才是他們覺得香港更優勝的地方。
只要這些還在,香港就不會結束。
香港扮演的是這麼一種角色:
可以跟國際市場無縫接軌;一國兩制下,香港跟內地金融市場有一道自然的防火牆作為保護;
香港的金融體系對中央透明,中央可以放心將重要的金融產品放在香港發展;香港將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上承擔重要角色。
雖然香港進入了陣痛期,但它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及目的地。
司法獨立、安全而自由,香港依然有著不可磨滅的優勢。
如今香港需要的是改變,需要的是緩和並解決本港內部的矛盾,團結人心,重新發揮香港精神。
香港如同生了一場大病,但是病好了依然能夠重振雄風。香港沒有曾經認為的那麼好,但也沒有現在評價的那麼差。
香港必定不會再一枝獨秀,但是在未來的百花齊放中,它也必定會是最燦爛的一朵。
來源:港股挖掘機
版權聲明: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26天火速修法,香港從未這麼急
※(轉載)秦建中:香港特首遇襲案兩被告為何無罪?
※遼寧艦抵港並向公眾首次開放參觀,說下各知友的感受吧?
※有哪些書和電影可以幫助第一次去香港的人了解香港本土文化?
※用鋼圓管?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築成的
TAG: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