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已注意到資產泡沫風險 或採取措施抑制

監管部門已注意到資產泡沫風險 或採取措施抑制

時間:2016年07月28日 07:33:40中財網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抑制資產泡沫」被提及受到廣泛關注,這表明中央關注到目前經濟中部分資產出現「泡沫化」。  在外界看來,房地產市場是「泡沫化」顯現的地方之一,過去一段時間,土地市場「三高」頻現,房價上漲明顯,而大量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使得當前房地產市場出現局部泡沫。在股票市場,雖然整體估值相比過去已經降低不少,但是市盈率超百倍的公司仍然不在少數,另外就是市場對部分概念的炒作,也形成了局部泡沫,不過監管層正在多方式進行監管,讓市場健康發展。作為資金的中樞,銀行業也在警惕資產泡沫風險。  目前,一種比較流行的槓桿融資方式,就是銀行為企業融資需求度身定製結構化理財產品,通過分級的份額架構募集銀行理財資金,幫企業放大槓桿。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稱,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其中,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  在多位銀行業內人士看來,會議也向金融市場傳遞了一個新信號,即金融監管部門可能會採取措施,抑制資產泡沫。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銀監會等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資產泡沫可能衍生壞賬風險。尤其是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出台多項政策支撐經濟高速增長,導致銀行業貸款與GDP的比率大幅抬高,而不少信貸資金恰恰流向房地產、證券投資與大宗商品市場,一旦這些資產泡沫破裂,相應的銀行不良貸款情況將會惡化,甚至可能影響到整個銀行金融體系的穩定。  「當前監管部門比較難以判斷的是,不良貸款率究竟有多大的比例來自經濟增速放緩引發的資產泡沫破裂與企業周期性經營壓力,多少比例來自銀行的操作風險,包括某些銀行的不合規操作。」上述知情人士直言。但不容忽視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國內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仍會繼續攀升,已經成為銀行業的一項共識。  遏制銀行資金脫實入虛  有投資機構做過測算,若中國延續貸款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銀行業貸款與GDP的比率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準,假設2020年之前中國GDP年化增速為6%,到時GDP新增額將達到23萬億,與此對應的是,新增不良貸款也可能會超過5萬億-6萬億,若將新增不良貸款額和新增GDP相除,這個比率有可能會影響到國內銀行體系的穩定。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新增不良貸款額之所以較高,主要取決於多個因素,首先,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轉型,經濟增速下滑,導致銀行業信貸風險相應上升;其次,中國金融改革正在深化,可能曝露某些此前被隱藏的壞賬風險;還有就是資產泡沫破裂勢必衍生較高的壞賬額。  「尤其是資產泡沫破裂,很可能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對銀行體系構成突然性的較大衝擊。」上述知情人士認為。但銀行對此也需要承擔某些責任。  多位銀行機構人士透露,隨著2009年相關部門放鬆銀根應對次貸危機衝擊,大量信貸資本都流向證券市場、房地產與大宗商品市場進行套利交易。  最初,部分企業主要採取迂迴策略,即先以自有資金進行投資,再向銀行申請流動性貸款彌補經營缺口,隨著銀行加大對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他們轉而藉助結構化融資工具採取槓桿融資,反而將更多銀行理財資金投向房地產、證券、大宗商品投資等領域。  目前,一種比較流行的槓桿融資方式,就是銀行為企業融資需求度身定製結構化理財產品,通過分級的份額架構募集銀行理財資金,幫企業放大槓桿。  「目前這種結構化理財產品的年化融資成本約在10%以上,已經高於不少城市年化房價漲幅,但我們還在不斷努力擴大槓桿融資額度,因為大家還在押注一二線城市土地日益稀缺、土地估值漲幅總有一天會覆蓋所有融資本息。」一家房地產公司負責人曾私下向記者感慨說,不少房地產公司通過槓桿融資不但瘋狂囤地待漲而沽,還參與大宗商品投資,以博取短期高收益償還槓桿融資利息。  但上述地產公司負責人認為,這種做法其實在火中取栗—— 一旦金融市場動蕩導致大宗商品與房地產價格下跌,他們很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事實上,房地產、大宗商品與證券投資市場的資產泡沫問題,也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7月中旬,銀監會在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對下半年的工作任務做出重點部署,包括嚴查資金脫實向虛等十大行為,扭轉資金脫實向虛現象,重點嚴查銀行等金融機構當通道、做過橋、加鏈條,默許資金脫實向虛等行為。  近日,銀監會擬對銀行理財業務加大監管力度,包括要求銀行非標投資不得對接券商資管計劃,禁止銀行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等,進一步遏制銀行理財資金藉助多個渠道「脫實入虛」。  在一位銀行理財業務部門負責人看來,未來不排除銀監會等相關部門還會加強對銀行理財資金委外投資的管理。  在資產荒的情況下,不少中小型城商行都藉助委託外部機構投資模式,為理財資金獲取優質資產與穩健回報。但在實際操作過程,這些銀行對外部機構的投資流向未必做到時時監管,令外部機構可以設計各種複雜的結構化融資產品,藉機將銀行理財資金變相投向房地產、大宗商品與證券投資市場,一方面導致資產泡沫進一步加重,另一方面也身陷更大的套利投資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期大宗商品價格與股市波動,加之債券兌付違約事件接踵而至,資產泡沫風險似乎已經在股市、期貨與債券市場隱現。  「所幸的是,它還沒有傳遞到銀行體系。」上述銀行理財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但在他看來,形勢已經變得不容樂觀。尤其是影子銀行壞賬風險日益加大,很可能會傳遞到傳統銀行體系,進而成為破壞銀行金融市場穩定的新隱患。  嚴控影子銀行壞賬傳遞風險  在多位銀行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影子銀行更像是一個「黑匣子」,沒人知道裡面裝著什麼,但它對金融市場的破壞力正在日益增強。  近年,由於部分地區民間融資頻頻出現企業跑路與兌付違約現象,導致當地銀行紛紛對當地很多企業採取抽貸自保措施,最終導致當地銀行業出現較高的壞賬風險。「不過,當前銀行壞賬風險依然穩健可控。」上述銀行理財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前中國不良貸款總資產達到2萬億-3萬億,關注類貸款總額則接近5萬億,假設關注類貸款的50%(即2.5萬億元)變成不良貸款,那麼銀行業不良貸款總額會在4.5萬億-5萬億,整體不良貸款率依然在5%以下,低於大多數國家銀行業壞賬率。  記者注意到,去年IMF推測中國銀行(601988)業整體不良貸款總額,基本在4.7萬億左右,風險依然可控。  但有銀行業人士提醒說,若影子銀行壞賬風險開始逐步傳遞到傳統銀行體系,那麼銀行業壞賬率就可能難以變得如此樂觀。究其原因,大量銀行理財資金很可能通過各種精心包裝的資管計劃,流入PE等影子銀行體系,進而通過影子銀行投向房地產、大宗商品、證券投資、企業股權等領域,一旦這些投資標的出現虧損,最終壞賬風險很可能反向傳遞到銀行理財業務身上,導致銀行面臨較高兌付壓力。  相關部門顯然已經注意到這個金融風險隱患,開始採取各項新措施,加強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其中包括要求P2P等互聯網金融機構加大信息披露範圍,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實際經營狀況,儘早防範P2P壞賬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遞。(.2.1.世.紀.經.濟.報.道.)
推薦閱讀:

釣魚式執法引發道德批判:行善有風險 莫當好人
超齡使用風險大 日常家電使用不可不知
你是食指長還是無名指更長?從指長看智商和隱藏的疾病風險
【搞笑圖文】犯二有風險,耍賤需謹慎

TAG:風險 | 泡沫 | 資產 | 措施 | 部門 | 監管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