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集郵(郵集)不能傳代?

這是一個真實的關於收藏的故事!  重慶集郵初期,集郵界的幾位元老不能不提,羅華生,趙恕忠,楊連生,藍為漢,滕小凡,陳強,董伯林……。他們的藏品極為豐富。比如羅華生老師的藏品,主集簽名郵品,就是請著名人物在郵票、郵品或信封上簽名,國家領導人,運動員,電影演員,先進工作者……。

  羅華生老師簽名郵集多次獲獎。老人家一生努力收藏,聚沙成塔,一但仙逝,郵品也散了。另外趙恕忠老師,滕小凡老師也是這樣,辛苦收藏,後繼無人,都散了,日本一位集郵大家水原明窗,中國一位集郵大家姜冶方,都是這樣,人仙逝後,收藏品,聚而散。

  打銅街郵局門口的郵票交易市埸,後來也因為人太多,太擁擠,有失市容市貌的要求,後來又把市場遷移到新華路群眾藝術館,在這裡,郵市終於有了避風遮雨的地方,也有了櫃檯。

  而另一些人因沒租到櫃檯,也只有每周一天去市場,所以他們又分流去了上清寺郵電支局門口小花園(現巳拆)仍然是露天市場。而在群眾藝術館裡的郵市,每個禮拜天,人頭攢動,買賣興隆,除集郵品外,又出現電話磁卡的買賣。並且,集郵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改集郵為炒郵,集信銷票為新票,集一套改為集雙聯,方聯,整版,以及整盒小型張。郵票價格如同脫韁野馬。當時除少數集郵者外,多數人是炒郵票,是擊鼓傳花,一夜暴富。加上原新華路上百貨幫,百子巷的皮革幫,大陽溝的付食幫也加入進來,推波助浪,那算是郵票市場第一次高潮。

  新華路群眾藝術館的郵票市場,因為出租方欲租賃給租金更高的小家電商販,又逼得郵票市埸搬家,一批人去了較場口大元商場,一批人去了枇杷山市博物館附近住宅樓頂樓市場,上清寺郵局門口還有一部分,重慶郵市形成三國演義,三足鼎力。再三折騰,因大元和枇杷山交通不便,而且還要交租金,最後陸陸續續都往上清寺露天地攤去了。  重慶郵市仍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方便的,易於管理的市場,直到市中區中興路跳蚤市場建立後,重慶郵票及收藏品市場才得以搬遷進去,從露天市場到固定市場又回露天市場最後終於在這裡安營紮寨,經歷許多艱辛,許多坎坷。  1997年重慶直轄同時香港回歸。重慶郵市達到瘋狂頂峰。為買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人們徹夜排隊,面值50元,炒作到150元,最高峰380元。完全以炒股票T十O的形式暴炒。重慶直轄兩枚一套也隨之水漲船高。同年在南坪工貿會展中心還舉辦了全國郵展,郵商以17萬8千成交整版T46猴年。

  瘋狂往往伴隨陣痛,以後數年,因發行量巨大,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50元跌入面值,最低時28元。其他編年票也唇亡齒寒。能堅挺只有老紀,特,J,T前80的各類票。  每個集郵者都想收藏收齊自己心儀的郵品。根據自己的愛好,知識,最主要是經濟實力,選擇性地收集,或老紀,特,或區票,文革票,J,T票……。而玩題材票更要海量信息,淵博知識,熟悉外語。

  現在的集郵,多數是爺爺奶奶,父母親給孩子買,從出生那年買起,一年一個年冊,每年底買了後,翻翻,然後放進書櫃。其實,每張郵票都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應好好發掘,真正理解,增加知識。  而老一輩集郵家一但仙逝,兒孫們又不懂不集不傳承,只得往市場一送,換幾個錢。至於能換多少錢,還是不懂,看到都悲哀。當年這些老前輩是何等努力,勤奮,孜孜不倦地收集,人走了,郵集散了,聚散兩依依。  古董可傳代,字畫亦可傳代,為什麼郵集不能傳代?  作者:半山隱士(未完,待續。。。)  博主:陳小C集郵  微信公眾號:chenxiaocmm  收藏發燒友,記錄懷舊的一些事、一些情…  尋知心郵友,一起分享收藏的快樂!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生肖集郵概說
什麼是集郵?
把日食搬上郵票?這個腦洞開太大,難倒了一片眾生
秒殺融創萬科,面積0.02平米黑便士首日封拍了4萬多英鎊

TAG:集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