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出土的漢代金銀器鑒藏
江蘇徐州 尹釗 劉寶 張繼超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徐州出土的漢代金銀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金銀器的發展軌跡。這些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鎏、錯等方法用於裝飾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
「劉注」龜鈕銀印(圖1)
圖1
1982年徐州龜山楚襄王劉注墓出土。通高1.7厘米,鈕高1厘米,印面邊長2.1厘米,重39克。印台方形,龜鈕。龜昂首,四足挺立,背甲和腹甲刻有紋飾,龜首及龜爪表現生動,眼睛和鼻子雕刻精緻,腹下鏤空。印面陰刻小篆體「劉注」二字,字體渾厚古樸,疏密有度。該印為劉注私印。劉注為西漢楚國第六代王,第五代楚安王劉道之子,謚號襄王。《漢書·楚元王傳》載:「漢已平吳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陸侯禮為楚王,奉元王后,是為文王。四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節王純嗣。」夏燮《校漢書八表》確定劉注於漢武帝元朔元年至元狩六年(公元前128~前117年)為楚王,共在位12年時間。劉注印的出土對於確定其墓進而研究西漢諸侯王墓的形制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宛朐侯執」龜鈕金印(圖2)
「宛朐侯執」龜鈕金印(圖2)
1994年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通高2.1厘米,鈕高1.45厘米,印面邊長2.3厘米,重l27克。金印出土於死者腰部略偏上。印為龜鈕,先鑄造成型後,經雕刻加工而成。龜首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飾有由外向內相套含的六邊形、五邊形、四邊形以象徵龜甲。四足挺立,爪形分明。印台為方形,四邊略有外弧。龜鈕與印台間有一圓形橫穿孔。印文為白文篆體「宛朐侯執」4字,筆勢勻稱,結體端正。據史書記載,劉執為楚元王劉交第六子,高祖劉邦之侄,楚王劉戊的叔父。景帝時劉執被封為宛朐侯。宛朐為古縣名,也稱冤句,故城在今山東菏澤西南,景帝時屬濟陰郡。公元前154年劉執參與吳楚七國之亂,被平叛後,宛朐國除。這枚金印所刻「宛朐侯執」含爵位和人名,從目前出土的漢代璽印看,這種爵名和名字同刻於一印的甚為少見。
金餅(圖3)
金餅(圖3)
1990年徐州簸箕山1號漢墓出土。直徑6.2~6.5厘米、厚0.6~0.7厘米,重247.5克,金餅為不規則圓餅狀,正面凸起不平,背面凹下有冰裂紋,上方有豎行隸書「巨吉上口」四字和陰文戳記「U」,邊緣處鈐有小方形印戳,字文不清。漢代黃金鑄幣有兩種:一種史稱「馬蹄金」「麟趾金」,始於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另一種就是這種扁圓餅狀的,俗稱金餅。西漢金餅一般不作流通使用,只是作為貯藏、賞賜、饋贈、進貢、贖罪等用途。已出土的金餅的尺寸和重量均不一致,大者直徑多為5~6.6厘米,小者直徑約3厘米,這對於研究漢代的貨幣政策,以及中央王朝與各諸侯王國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銀鋗(圖4)
銀鋗(圖4)
銀鋗局部
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高19.5厘米,直徑45.7厘米。平折沿,短直頸,兩側各有一環形耳,鼓腹,平底。腹上陰刻「宦眷尚沐浴沐鋗容一石一斗八升重二十一斤十兩十朱第一御」。出土於西面第二側室。《說文》記載:「鋗,小盆也,廣孕曰銅銚。」「銚,溫器也。」由此可知鋗是盥洗、沐浴時的溫水器具。
銀鑒(圖5)
銀鑒(圖5)
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高11.4厘米,口徑74.7厘米。出土於西面第二側室。折沿,口沿下有兩環,短頸,平底,素麵。腹下部有一周折線,左旋卧刻陰文篆書「宦眷尚浴銀沐鑒容二石一斗五升重十八斤十兩第一御」,表明其是沐浴用具。
金縷玉衣(圖6)
金縷玉衣(圖6)
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衣出土時已嚴重散亂,曾被盜墓者從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絲,玉衣片散佈於內墓道塞石上和盜洞內塞石之間的夾縫中,不少玉片在抽金絲時被損壞。出土的4000餘片玉衣片,玉質溫潤,呈半透明狀。2001年3月徐州博物館對玉衣進行修復,長17厘米,肩寬48厘米,玉片總數為4248片,穿綴玉片用的金絲長約280米,重l576克。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屍用具,用金屬絲或絲線將玉片連綴而成,也是最具特色的喪葬用玉。漢代玉衣依身份地位的高低有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等,表現出了較明顯的等級差別。
魚龍形金帶鉤(圖7)
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長3.5厘米。帶鉤為魚龍形,屈體盤卧在圓鈕之上,富於動感。口內吐一長舌,向後彎曲成鉤。體上鑲嵌一顆綠松石,創意新穎,精緻異常。古人束衣用帶,帶鉤便是用於扣接束腰革帶的鉤。帶鉤是古代貴族、官僚以及文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裝飾華麗、式樣奇特、獨具匠心的帶鉤也是古人相互炫耀,顯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裝飾品。
鵝首形金帶鉤(圖8)
鵝首形金帶鉤(圖8)
1986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長3.l厘米。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2件鵝首形金帶鉤。鵝昂首挺胸,屈頸成鉤,鉤體上飾變形羽紋。鵝頭上鑲嵌物雖已脫落,仍神態逼真。
金帶扣(圖9)
金帶扣(圖9)
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每塊帶板長13.3厘米、寬6厘米,扣舌長3.3厘米。獅子山楚王墓外墓道西側室第一耳室中出土了兩條形式相同的金扣嵌貝腰帶,腰帶出土於武器堆中,重疊放置,通長97厘米,寬6厘米。腰帶兩端為純金鑄成的帶扣,中間由用絲帶編綴三排海貝組成的帶體,海貝中夾綴了數朵金片做成的花飾。兩副帶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和紋飾基本相同。這副帶扣由兩塊長方形金帶板和一枚金扣舌組成。其中一塊帶板背側鏨刻「一斤一兩十八銖」,另一塊側面鏨刻「一斤一兩十四銖」。兩塊帶板分別重275克和280克。帶板正面紋飾採用淺浮雕,主題為猛獸咬斗場面,一隻熊和一隻猛獸按住獵物在貪婪地撕咬,被撕咬的似為一匹馬,正奮力掙扎;主體紋飾的周邊為勾喙鳥首紋。帶板背面無紋飾,上有纖維織物附著,四邊凸起邊框,中部有兩個橫向雙環鈕。每塊帶板的內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扣舌穿入。整副金帶扣製作精良,紋飾浮雕透出渾厚與大氣,動物形象生動,極具動感。帶扣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帶具,這副帶扣雖然以草原猛獸搏鬥為題材,但從製作工藝、繫結方式看,應為中原內地製品。
責編 陶貝
推薦閱讀:
※徐州沛縣哪家的狗肉值得推薦?
※假如時間能倒流
※徐州、淮北一帶方言字的寫法
※黑臉娃娃可以解決哪些皮膚問題?
TAG: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