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克拉克瓷』的尋根之旅

17世紀,大量中國瓷器湧入歐洲,深入各階層的生活,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觀念,在歐洲掀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然而隨著明末的戰火四起,以及隨後清廷的海禁政策,屬於克拉克瓷的時代卻如曇花一現般消失了。

平和縣地處漳州西南部,南與廣東省的大埔縣接壤,西與客家地區的永定縣交界。以今日的許多訪問者的目光來看,這裡仍然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雖然地處人們印象中經濟繁榮的閩南,長期以來卻一直在為擺脫「經濟欠發達縣」的角色而努力。特色農業是這裡的一道風景,「平和蜜柚」是這裡最富盛名也是最受當地人重視的農產品,柚林遍布了這裡的每一片山野、每一條河谷。

然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福建省博物院和平和縣博物館聯手在該縣的南勝鎮、五寨鄉展開的一次考古行動卻引起了瓷器研究界的普遍關注。從1994年11月到1998年6月,在將近四年的時間裡,考古人員在平和的山野中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明代窯址,從中發掘出大量的青花瓷碎片和一些完整的碟盤。1999年11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暨學術討論會」在漳州舉行,200多位研究者在整體上肯定了福建省博物館和平和縣博物館之前得出的看法:它們就是明末從中國銷往歐洲等地的克拉克瓷。

這樣的結果令許多平和當地人也都感到震驚,畢竟這裡是一個素來被認為是沒有瓷器生產傳統的地方,為什麼卻會有著如此之多的明代民窯?它們為何又沉寂了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呢?

四百年前的貿易圖景

在對平和的明代民窯進行發掘的同時,考古人員也把目光投向了平和往東一百公里外的九龍江口,那裡是明末最繁盛的國際貿易港口月港的所在。在大航海時代的初期,第一次來到中國直接進行中歐貿易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就是在月港購買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瓷器,再把它們運往世界各地。

雖然從出土的情況來看,當時平和窯所生產的瓷器在製造工藝上與當時的景德鎮還有著相當明顯的差距,它們的做工與景德鎮瓷器比較起來顯得粗糙,繪圖也沒有後者精細,但在當時的貿易格局下,它們卻有著無可比擬的運輸優勢——平和的窯口都設在臨溪的山坡上,生產好的瓷器被工匠們搬運到山下,進入九龍江的支流花山溪,最快在一天的時間內,就可以運抵月港,在那裡再登上駛往歐洲、東南亞、日本等地的商船。

對於外銷型的瓷器而言,緊鄰這樣的貿易路線無疑就擁有了巨大的優勢,而在16世紀至17世紀,克拉克瓷正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外銷瓷,歐洲市場對這種瓷器有著無比的熱情。

最早對克拉克瓷進行命名的是荷蘭人。為和葡萄牙人爭奪東方貿易的主導權,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2年3月成立。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就在非洲海岸的聖海倫娜附近截獲了一艘滿載著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接下來,在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帕達尼附近,荷蘭東印度公司又截獲了葡萄牙人的另一艘貨船。

當數以萬計的中國瓷器運抵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時,整個荷蘭都為之轟動了。這是西歐人首次見到數量如此驚人的中國瓷器,拍賣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僅是荷蘭人,就連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爭相購買。

荷蘭人依照被擄獲的葡萄牙貨船的名字Caraca,用荷蘭語將這批瓷器命名為Kraak(克拉克瓷)。隨後,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海事詞典中,這種瓷器被定義為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它們的典型風格是胎體很薄,略帶菱口邊,中心紋飾為人物或動物紋樣,口沿處分為數個扇形或橢圓形的開光。

備受歐洲人喜愛的克拉克瓷,迅即成為荷蘭人在中國採購的大宗商品。1635年7月3日,巴達維亞行政長官在給東印度公司主管的信中寫道:「在荷蘭和法國,對它們(克拉克瓷)的熱愛與日俱增。」很多時候,一筆訂單就意味著一個巨大的訂購數字,比如在1644年7月22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波斯的代表寫信到巴達維亞,要求提供20萬件中國瓷器。

明代的《安海志》記載當時的貿易盛況:「瓷器自饒州(景德鎮)來,福建鄉人自福州販而之安海,或福州轉入月港。」龐大的交易量使得景德鎮的瓷器源源不斷地來到月港,也在東南沿海催生出如平和窯一樣的眾多的繁盛一時的民窯。

平和的江西工匠

雖然如今的平和已沒有成規模的瓷器生產,但這裡卻一直都是一個出產優質高嶺土的地方。南勝、五寨都有著豐富的高嶺土儲量,它們如今都深埋在柚林的下方。

在南勝、五寨的明代民窯發現後,研究者也開始關注地方典籍中曾經有過的關於它們的記載。時任平和縣博物館館長的朱高健查閱地方典籍後發現:刊於明萬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載:「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清代重修的《平和縣誌》記載:「瓷器精者出南勝官寮」。

朱高健說,可以設想,當「十里長窯」開足馬力,日夜生產,火光映紅花山溪,場面該是何等壯觀,產量該是何等可觀。

但是,規模如此宏大的制瓷業必然需要眾多的熟練工匠,他們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原平和縣治所在地九峰鎮東郊,有一個當地俗稱「江西墳」的山崗,這裡是平和置縣以來形成的江西籍移民公墓。研究人員通過對這一處墓地的考察,再聯繫《平和縣誌》的記載而得出結論:當時正是大批的江西移民把瓷器製造工藝帶到了平和一帶。

平和地方在明朝中期還沒有設縣,而是歸屬南靖縣管轄。到正德年間,這一片邊地爆發了「寇亂」,烽火燃燒十年,1517年的春天,巡撫南贛的王陽明率軍進駐南靖,在快速完成「平寇」後,他上疏明廷,析南靖之地設置了平和縣,同時選留隨軍兵眾轉入地方建設。

留在平和的江西兵眾中有許多陶瓷工匠,景德鎮的制瓷工藝因而落戶平和。在接下來一百多年裡,共有13名江西籍的縣令主政平和,王陽明在置縣之初設立的治理措施由此一直得以延續。

對於新興的平和民窯來說,幸運的是月港也在這一時期開港了,並迅即成為東亞最大的世界級港口。嘉靖年間,明廷連續摧毀了浙江寧波的雙嶼以及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等民間貿易據點,但也深知東南民眾的「通番」不會因這些據點的被打擊而消失。幾番權衡之後,明廷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月港設立了「靖海館」,隨後又設立海澄縣(取「海疆澄靜」之意)以方便管轄「通番」活動,這等於是在事實上承認了此處原本就十分頻繁的中葡貿易。

平和的民窯擁有如此便利的貿易條件,再加上景德鎮制瓷技藝的落地生根,迅即和月港同步進入繁盛時期,並在萬曆年間進入了全盛期。

國內陶瓷業的翹楚景德鎮卻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原料危機和窯工暴動——萬曆十一年(1583年),官窯掌握的優質高嶺土告竭,為完成皇家強制的龐大燒造任務,御器廠就強取民窯所使用的「假土」中較好的部分,這導致景德鎮民窯80%的產品不得不使用劣質原料粗製濫造,萬曆三十年,民窯作坊主忍無可忍,組織陶工火燒御器廠,礦稅太監僅以身免。這樣的變故嚴重影響了外銷瓷的生產,為了供應從日本到歐洲的龐大世界市場所需,葡萄牙人不得不在景德鎮之外四處尋找貨源,一時之間,東南沿海的民窯四處湧現,平和已經形成規模的陶瓷工場,快速變身為景德鎮陶瓷替代品的生產基地。

大航海時代的世界風尚

1984年至1986年,以「晚到了400年的中國瓷到了」為名的大型拍賣會連續三次在阿姆斯特丹舉辦,它們都獲取了巨大的成功,第一場的成交額就高達3億荷蘭盾,其中一張典型的克拉克瓷風格的八開光青花大盤更是拍出了相當於人民幣800萬元的高價。

這些瓷器都是由專業的打撈公司從16世紀至17世紀的海底沉船中發現的。在四百年前的歐洲,它們曾掀起一陣陣的「中國熱」。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之前,西方人常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器為主,一開始瓷器都是經由阿拉伯商人轉手進入歐洲,稀少而昂貴,那時的歐洲人甚至認為瓷器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他們確信,如果在中國瓷器中放進毒藥的話,瓷器就會開裂。進入大航海時期後,隨著葡萄牙人把中國瓷器大量運到歐洲,收藏瓷器開始成為貴族階層中的一種風潮,葡萄牙國王把瓷器作為國禮,葡萄牙王后則在中國訂製帶有自己頭像的瓷器,贈送給有軍功的士兵。到了17世紀,更多的中國瓷器湧入歐洲,不但深入各階層的生活,進而影響到歐洲人的審美觀念,在歐洲掀起了長達百年的「中國熱」。

然而隨著明末的戰火四起,以及隨後清廷嚴厲的海禁政策,屬於克拉克瓷的時代卻如曇花一現一樣消失了,待到1684年康熙下令解除海禁,中國在世界瓷器市場已不再佔有像以前那樣的壟斷性優勢,日本和歐洲的陶瓷工場都已崛起,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採購對象也改為了利潤率更高的粉彩和廣彩瓷器。

平和的民窯在經受這一變故後一蹶不振,直到徹底消失于山野之中。在歐洲,最早仿製出克拉克瓷的邁森作坊,則快速成長為歐洲的瓷業中心,經歷了3個世紀的發展,如今邁森的瓷器種類已多達23萬種,在德國傳統高檔商品中,邁森瓷器是第二大知名品牌,僅次於保時捷跑車。現在,就連一個小小的邁森咖啡杯也要60歐元,一套名為「一千零一夜」的邁森瓷器,以豐富的人物作為創作主題,價值100多萬歐元。

克拉克瓷的未來

西方的收藏者熱捧克拉克瓷,不僅僅因為它們做工精美,更是因為人們可以通過它們回顧一段輝煌的歷史,但是在國內,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克拉克瓷才開始引起研究者和收藏者的關注。

如今在平和縣明代民窯發現的克拉克瓷大多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院,一些民間的收藏者則從沿海的漁民那裡尋找海底打撈上來的克拉克瓷。漳州的民間收藏者林俊三十多年來一直在搜集散落的克拉克瓷,到了2008年,他開始對復原克拉克瓷的生產工藝產生興趣,並在當年7月於平和縣文峰鎮的寶橋村建立了一家復原克拉克瓷生產流程的「克拉克瓷研究基地」。在分析了幾百塊殘器的成分後,他做出了一份與明代民窯相仿的胎釉配方,並於當年10月做出了第一批仿製的克拉克瓷,但由於整個過程都是手工操作,聘請工匠的事情一直都讓他很為難,因為會手工拉坯的師傅越來越少。林俊希望能通過老師傅的「傳幫帶」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冷門」的手藝又引不起當地年輕人的足夠興趣。此外,林俊仿製的克拉克瓷在燒制過程的次品率也都相當高,往往是燒制50件瓷器,最終成品只有十幾件,因為整個過程都是靠工匠的經驗來控制傳統結構的窯爐的溫度,其精準度比起現代化的工業窯爐要差很多。

目前,「克拉克瓷研究基地」的運轉主要由林俊和朋友投入的資金來維持,從燒制出第一批仿製的克拉克瓷到現在已經三年多過去了,這些產品仍沒有進入市場。

那些曾發掘出來的窯口,也僅僅保留了一處供國內外的研究者參觀、考察,其餘的都一一回填了。對此,平和縣博物館現任館長楊征說,在沒有更好的保護能力和措施的情況下,採取回填的方式破壞性較小,是現有條件下能採取的「最好的保護」。目前克拉克瓷仍然停留在研究階段,至於進行旅遊、仿製等方面的開發,那就「還談不上」了。

不過,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行動已經啟動,平和的克拉克瓷古窯址群有望成為這次申遺中的一個子項目。林俊等人覺得,這或許能在今後成為加強克拉克瓷保護和推廣的一個契機。


推薦閱讀:

尋根記:中國36姓正宗始祖都有誰?
朱元璋何尋根到句容,朱家巷今天怎麼樣?
臨汾:市長岳普煜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調研
22歲,這個美國混血女孩跑來中國尋根,讓藏族氂牛絨征服LV、愛馬仕,還打...

TAG: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