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蒯通的曠古遺憾

蒯通的曠古遺憾

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韓信因為謀反被呂后與蕭何用計斬殺,對韓信影響巨大的重要謀士蒯通被捕,在即將下油鍋的時候大喊冤枉:「嗟乎,冤哉烹也!」最後被漢高祖劉邦釋放。班固在《漢書》里說:「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筆者註:同烹)者,幸也。」(筆者註:三俊分別為酈食其、韓信、田橫)司馬遷評論說:「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那麼,蒯通作為楚漢爭權史上頗有聲名的辯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做過什麼?又該不該烹呢?董生為您講述。

《漢書》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中「蒯通,范陽人也,本與武帝同諱」。漢武帝名劉徹,即是說蒯通原名蒯徹,因為避漢武帝劉徹的諱,後來的史學家將他改名叫蒯通。范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當時屬於趙地,而蒯通後來多在齊地活動,所以史書又稱「齊人蒯通」。

蒯通在當時社會中屬於「士」的貴族階層,敏而好學,胸懷大志,仰慕樂毅,「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史記*樂毅列傳》)。南陽卧龍諸葛亮對樂毅同樣是發自內心的傾慕,常自比管仲樂毅,負其才而傲視天下。

暴秦無道,天下沸騰。陳勝吳廣揭竿造反,異姓並起,豪強紛爭。高士皆欲擇明主而事之。蒯通也不例外,常常和好朋友安期生秉燭夜談,論天下形勢,積極入世,希望擇得明主來輔佐,盡展平生抱負,成就光輝事業。

安期生是什麼人物呢?傳說他是秦漢時候的仙人,和彭祖一樣在道教中的影響較大。也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奇聞佚事。關於他的記載,以《史記*樂毅列傳》最早:「樂臣公(筆者註:樂毅的後人)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蘇軾在《蘇軾詩集》里寫道:

安期生,世知其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齊人安期生,生嘗以策干項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予每讀此,未嘗不廢書而嘆,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誰為之。故意戰國之士,如魯連、虞卿,皆得道者歟?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嘗乾重瞳子,不見隆準公。應如魯仲連,抵掌吐長虹。難堪踞床洗,寧挹扛鼎雄。事既兩大繆,飄然籋遺風。乃知經世士,出世或乘龍。豈比山澤臞,忍飢啖柏松。縱使偶不死,正堪為僕僮。茂陵秋風客,望祀猶蟻蜂。海上如瓜棗,可聞不可逢。

我們從蘇軾的詩里可知,安期生和蒯通一樣,是策士,曾經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不用他的計策,跑到劉邦那兒,卻不能忍受劉邦的傲慢無禮。於是「出世或乘龍」,跑到一個海島上潛心修道去了。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言歸正傳。蒯通最早出現在史書中的事迹,是成安君陳餘命令大將軍武臣北略燕、趙地,號為武信君,率領部隊攻打到了范陽。家住范陽的蒯通對范陽令徐公說:「武臣的部隊就要攻打我們范陽了,你在范陽做官十年,殺人如麻,不可勝數。一旦城池被攻破,即便武臣不殺你,你的仇人也會想方設法把刀子插進你的肚子里,恐怕你的小命難保啊!我可憐你快要死了,所以提前來弔慰你。雖然形勢對你不利,但是,如果你願意聽從我的建議,不僅能保全性命,而且還能富貴榮華。」徐公聽從了蒯通的計策,派蒯通做和平使者去見武信君,說:「將軍帶領大部隊到來,目的不就是為了解放趙地嘛,何必一定要攻佔取勝才能得到呢?我私下裡認為這樣做不是上策。要是你能採納我的計策,可以不必攻打而去招降,那范陽令膽怯怕死,貪婪而且貪圖富貴,想第一個投降,可是又害怕被誅殺,因此堅守城池抗拒你。要是你允許我帶著封侯的寶印去拜見范陽令,那麼徐公一定會投降。給他榮華富貴,再命他去招降尚且沒有被攻下的城池。天下大勢,秦朝即將土崩瓦解,那些人看到范陽令投降後還能榮華富貴,而不投降將遭到殺戮,一定會效仿,那麼燕趙之地就可以不戰而取,傳檄而千里定。」於是「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如通策焉。」(《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史書中沒有說明蒯通是如何進入韓信帳下的,但根據史實推測,應該是范陽令投降武臣後,蒯通先在武臣帳下。後來韓信的部隊出關,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破楚京索之間,殺成安君陳餘後,蒯通進入韓信帳下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成安君陳餘和韓信對峙時,太過自信而不採納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導致二十萬部隊慘敗,成安君也被殺。韓信知道李左車是個賢能之士,命令軍中不可殺李左車,而以千金購之。把李左車活捉來後,「(韓)信乃親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韓信此舉,怎不令天下賢士感動?蒯通一看自己的後台老板完了,而韓信又這麼尊重人才,可能會夜裡睡不著覺去想這件事,憑他巧辯幫助武臣招降燕趙三十多城池而名動天下的功績,不難進入韓信的最高決策層。

打敗陳餘後,韓信的實力大增,部隊從出關時的一萬人擴展到二十萬。這時劉邦襲奪韓信的軍隊,讓他帶領少量的軍隊去進攻齊地,卻陰使酈食其說降齊王。韓信「引兵將東擊齊,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漢書》),蒯通欣賞韓信的軍事才幹,已經來到韓信帳下做了謀士。一心想幫助韓信成就天下。要是能夠一舉拿下齊地,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就可以自立山頭,將來爭天下的時候進可攻,退可守。而這個時候韓信卻停滯不前,這怎麼行呢!於是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命攻打齊,可是劉邦那小子卻暗地裡派酈生招降齊王,也不和將軍你通報一聲,這是對你的無限信任啊!再說你奉命攻齊,有沒有接到停止進軍的命令?沒有接到命令,怎麼可以不進攻呢?這不是違抗軍令嗎!況且酈生一個臭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七十多個城池,而將軍你領兵數萬,一年多才拿下趙地的五十餘城。做將軍那麼久,反而沒有一個臭儒生的功勞大!」韓信想想也是,就貪功聽從了蒯通的建議,渡河擊齊。齊王已經聽從酈生勸說投降了漢王,以為齊漢一家人了,也就不再防備漢王軍隊,成天喝酒。韓信於是偷襲齊王田廣駐紮在歷下的軍隊,很快拿下齊都城臨菑,趕跑田廣,得了齊地。酈生被齊王田廣下了油鍋。

接著韓信打敗田廣和龍且的二十萬聯合部隊,殺了龍且。

到了漢四年,韓信基本平定了齊地,軍隊迅速擴展到四十萬,成為項羽劉邦之外的第三大軍事力量。

蒯通勸韓信說:「將軍你看現在這個局面,齊王田廣被我們打跑了,而齊地這麼大的地方,暫時還不穩定,需要人來鎮守,不如向漢王請示封個假王來鎮守一下吧。」於是韓信派人對漢王說:「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史記》)這時漢王劉邦正處在項羽的包圍之中,聽說後破口大罵,想制止卻無能為力,只好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封韓信為真齊王。

史書沒有說韓信稱齊假王是誰的主意。但是,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劉邦是漢王,韓信又不想謀反,所以應該不至於要稱齊王和劉邦平起平坐,很可能是受人蠱惑,才要做什麼齊假王。再從後來蒯通力勸韓信謀反自立的決心來看,這個主意基本可以斷定是蒯通出的。當然,這種猜測實屬一家之言,隨時接受批評指正。

至此,深謀遠慮的蒯通把韓信從劉邦集團拉了出來,推到歷史洪流的浪尖上。

韓信攻破龍且後。項羽恐懼,派使者武涉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被韓信斷然拒絕。

此時蒯通似乎感覺到是他真正施展才能的時候了:齊王羽翼已經豐滿,一旦說服他背漢自立,憑韓信的軍事才能,再加上自己囊括宇內的胸襟和謀略,簡直是珠聯璧合,所向無敵。四海英雄收於帳下,王者氣度可沖雲霄。天之涯,海之角,還有何處不能到?群山蒼翠,黃河滔滔。醉卧紅塵,名留青史。只要我樂意,可以湖中漂。任爾流年,心自逍遙。

《漢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仆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以此暗示韓信背漢自立,進而奪天下。暗示不成,乾脆直說。蒯通說,齊王你既然得了齊地,沃野千里,甲士百萬,這是做帝王的資本。接著向韓信分析天下形勢:楚漢爭天下,老百姓肝膽塗地不可勝數,當前二雄爭鬥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史記*淮陰侯列傳》關於蒯通勸韓信自立的對話極富感染力:

蒯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圖之。」

韓信:「漢王遇我甚厚……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筆者註:同向)利倍義乎?」

蒯通:「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種大夫、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已,吾將念之。」

後數日,蒯通復說:「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擔石之祿者,閉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著蜂蠆之致蟄;騏驥之躑躅,不如駕馬之安步;孟責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

對比《漢書》和《史記》發現,蒯通和韓信的這段對話有一些出入,後學者一般認為是司馬遷根據《漢書》來編寫的,而且基本照搬。那麼我們可能會猜測:這是蒯通勸韓信時的原話呢?還是班固和司馬遷瞎編的?下面做一個小小的分析:

我們知道,古代正直的史官是根據事實來說話的。他們為了這個神聖的信念,有時甚至不惜忤逆權貴,捨棄生命,為後世留下大量翔實可靠的史料,也因此受到後世正直學者的尊敬和仰慕。通讀《史記》不難發現,司馬遷多次直接引用了傳記人物的文章或書信,如屈原《懷沙》,樂毅《報燕王書》,李斯《諫逐客書》,司馬相如《子虛賦》等等。我們有理由相信班固和司馬遷的才華和他們的文字表現力能夠把蒯通和韓信的對話寫的盡善盡美,但是這不符合史學家的寫作態度。這種可能被排除之後,我猜測這段對話可能是兩位史學家引用後稍加修飾,或者就是直接引用的。引用誰的呢?《蒯伍江息夫傳》中說:「(蒯)通論戰國時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首,號曰《雋永》。」對蒯通來說,勸韓信自立失敗定會對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體現在他的作品《雋永》中,包括他和韓信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對話。因此我大膽作出這樣的推測:蒯通和韓信的這些對話是引自《雋永》。親歷者的話才是最可信的,也符合班固司馬遷的立傳態度。

當然,推測未必就是事實,願向對此有研究有興趣的學者請教。

韓信最終沒有聽取蒯通的勸說。後來項羽集團滅亡,天下基本平定,韓信被劉邦第二次襲奪兵權後架空,折騰來折騰去,被逼謀反終於被誅,臨死嘆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

這個時候後悔未免太晚了。也因為韓信臨死時的這句話,把蒯通給牽連進去。於是劉邦把蒯通捉來準備扔進油鍋。蒯通大叫冤枉,為自己辯解說: 「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皇上於是放了蒯通。

蒯通謀反而得「不烹」,再一次證明了他名動天下的辯士才能。對蒯通的評論,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得出不同的觀點。班固和司馬遷站在漢朝統治階級的立場來評價,得出文章開頭的評論。如果站在韓信的立場上,蒯通又是何等高大,何等深邃,何等遠見!悔不用蒯通之謀,把皇帝頭銜拱手相讓,身死女子之手,為劉邦「且喜且憐」,為天下扼腕嘆息,千古不絕。

我在本文分析說,是蒯通一步一步把韓信拉出劉邦集團的。此觀點的依據是:蒯通投靠韓信,是因為敬慕韓信的正直為人和坦蕩胸懷,以及禮賢下士的真誠。這一點已在韓信千金購買廣武軍李左車事件里有所交代。韓信發跡後千金報謝落魄時給他飯吃的「漂母」,又讓他曾鑽過褲襠的辱己少年做了「楚中尉」,可謂是以德報怨。這些事迹足以說明韓信是大丈夫,真君子,能屈能伸,重情重義。魯迅曾經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蒯通也是人,也有感情,受過古代的高等教育,讀樂毅的《報燕王書》,廢書而泣,為什麼?是被先輩的才能和真誠感動落淚。那麼,韓信的功績和人品他也一定能夠感受的到。英雄惺惺相惜,蒯通被韓信的人格力量所感動,向韓信出謀劃策,韓信基本上是言必聽計必從,有了這麼一個知心好老闆,他一定會殫精竭慮來輔佐韓信。和好友安期生一樣,蒯通也厭倦劉邦的傲慢和偽善。而且蒯通也想通過韓信的軍事力量來成就自己定國安邦的夢想,和先輩樂毅一樣,贏得傳世功名。所以自從進入韓信集團後,就專心經營,可謂用心良苦。沒想到韓信太重情,到了「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的地步,「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韓信以君子之心度劉邦小人之腹,讓蒯通的雄辯之才和宏偉抱負空留下曠古遺憾。

《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敘述:「蒯通說(韓信)不聽,已,佯狂為巫。」蒯通被捉後準備下油鍋時大呼冤枉。劉邦問:「你教韓信謀反,證據確鑿,你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最初看到這兒,我以為蒯通是貪生怕死之徒,為了活命,裝瘋賣傻,又把自己比喻成狗來取悅劉邦,乞憐求生。後來讀元雜劇無名氏的《隨何賺風魔蒯通》,蒯通卻是一個甘赴鼎鑊,視死如歸的壯士。對比思考,我最終選擇了後一種觀點。秦漢時法重,特別是謀反之罪,是要滅九族的,韓信被滅三族,可能是因為韓信一個沒落的貴族,沒有那麼多親戚可誅吧。蒯通也是謀反罪,即使蒯通個人大義凌然,可是為了族人,他也會思量一番,最終作出屈己保族的選擇而裝瘋賣傻自喻成狗,也是有可能的。

蒯通大難不死,又回到齊地。「至齊悼惠王理,曹參為相,禮下賢人,請(蒯)通為客。」到曹參門下做上等賓客去了。

蒯通為曹參賓客都做些什麼呢?羅貫中不得志就去寫書,於是有了《三國演義》。蒯通也不例外,身懷利器而不得施展,必然通過某種方法宣洩出來,他也是選擇著書來表達自己廣博的學識,這大概就是後人提到的《雋永》吧!劉向根據前人著述編撰了《戰國策》,對後世影響很大。而《雋永》後來失傳。一些學者考證推論《戰國策》可能就是《雋永》,或者說蒯通是《戰國策》的作者之一。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麼對於《戰國策》的作者權問題,我就不敢再多說了。

英雄老去,慣看今朝。年邁的蒯通手執《雋永》回想往事的時候,是否感到心意從容,抑或在懷想曾經的憾事,不然,為何在自己的墓文中題下這樣的詩句?

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或許這詩句是後人的妄測。也許因為《雋永》,蒯通早已釋然並且心高意遠,只是後人閑談無資,於是想念古人,品評舊事,登高誦詩,其詩曰:

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雨梁淺,天寒夢澤深。

蒯生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推薦閱讀:

愛情語錄:最好的愛情,必然有遺憾 | 新鮮生活
不必取悅誰,不必討好誰,不必挽留誰,不必遺憾誰!和誰舒服就和誰在一起,與誰相知就把誰放心裡
裝修遺憾大全,看得越早,遺憾越少
莫讓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
女人和艾灸天生是一對,不懂艾灸,是女人一輩子的遺憾!

TAG:遺憾 |